14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政治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政治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政治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其创始人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 ( )A.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B.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C.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D.他们拥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2.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着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A颠倒了事物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B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联系C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D模糊了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A. 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B.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C. 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勤思考研解析】材料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要体现出来的是人民群众的作用,体现出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所以答案为D。
4.《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A. 剩余价值理论B. 价值规律理论C. 劳动二重性理论D. 商品二因素理论【答案】C【勤思考研解析】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14年考研政治命题真题

14年考研政治命题真题今年的考研政治命题真题围绕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包括了《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大国外交的历史与现实》三个部分。
以下将对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和总结。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部分,主要围绕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展开。
这部分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以来的党的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
文章紧扣主题,通过论述党的建设工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兼顾了经验总结和问题反思。
第二部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涵盖了治国理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方面内容。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
文章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详细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方略,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就和问题。
同时,文章充分发挥了学科性质,运用了理论知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最后一部分《大国外交的历史与现实》主要探讨了中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大国外交策略和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对中国在大国外交的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文章通过运用历史和实践的知识,对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从国际影响力、发展道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方面,展示了中国作为大国在外交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崭新形象。
通过全面分析以上三个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今年考研政治命题真题的一些特点和趋势。
首先,题目的内容更加接近实际,有针对性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次,命题更加注重对条文和论述的理解和运用,考察考生对政治理论的掌握能力。
最后,考题更加贴近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旨在通过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培养考生的政治分析和判断能力。
总结起来,今年的考研政治命题真题涵盖了党的建设、治国理政和大国外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突出了实际问题的探讨和理论知识的运用。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真题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真题答案及解析(完整版)一、单项选择题。
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实验。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所以,B选项正确。
2.【答案】C【答案解析】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C选项正确。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重复性以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所以AB选项错误,从认识论的角度讲,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难度无法比较,所以D选项错误。
3.【答案】B【答案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产品积压意味着商品生产者没有完成商品交换,没有得到商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所以导致企业倒闭。
所以,B选项正确。
4.【答案】C【答案解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题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
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
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
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袁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袁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题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
2014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分析题)

2014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分析题)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科回答问题。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
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
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于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
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
而很受欢迎。
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
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
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2014年考研政治试题及答案(十一)

2014年考研政治试题及答案(十一)分析题:1.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 日)材料2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
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
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
2024考研政治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真题一、单项选择题:第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新时代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坚守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坚守好理论创新的“魂”和“根”。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根脉”是A.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和“天下大同”理想C.全人类共同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取决于纬度、海陆位置、地形,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
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保持不变,大气环流与洋流二者相互作用就形成相对稳定的气候状态,但当其中一个因素突然“掉链子”,就会发生厄尔尼诺之类的异常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不仅推高全球变暖幅度,更可能导致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大的极端天气,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表明,偶然因素是A.决定事物发展趋势的根本性因素B.事物发展中可有可无的影响因素C.事物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D.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因素3.除了几十颗卫星编织的“天上一张网”,还有地基增强系统构成的“地上一张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启了高精度定位技术进步的“加速度”。
有了“天上一张网”,为什么还要再建“地上一张网”?传统的卫星导航系统能提供的精度仅为5~10米,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实现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的更高精度的定位服务。
从农林牧渔到吃穿住行,随着北斗卫星导航芯片或模块越来越多嵌入生产生活,每一个人都愈发清晰地感知到北斗的力量。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发展中应用、在应用中发展表明,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是A.科学研究的规范B.实践主体的意志C.认识主体的兴趣D.社会实践的需要4.列宁在谈到未来社会时写道,“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灭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
2014考研政治 历年真题经典回顾.doc

义务,这时候再对接材料就完成了整个思修法基的第一道题目的答案。
其实本题对应的大纲解析中的第四部分,第七章的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
对接这个题目的应该是权利义务观念和自由平等观念,但同学们如果把以上四个观念全部答上,也是可以的,因为考研政治一致秉承着少答扣分,多答不扣分的原则。
然后结合材料,其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动不动就用“屌丝”“富二代”“白富美”将人群分类的今天,恰恰需要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
权利义务观要结合材料展开说,套用两者关系的权利义务模板,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两者不可能孤立在、存在与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他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然后结合本题材料中的“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离开”,正好说明了这种权利义务关系。
让我们懂得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自己权利,履行自己义务。
第二问就过度到了另外一个同学们熟悉的考点,其实一直以来考研政治命题都有一个方向,就是尽可能的多角度命题,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更好的灵活考察知识点,第二,更好的考察学生们全面掌握和整体知识框架的搭建,看同学们是否能在第一时间对接到准确的考点上。
第二问考察的是第三章的第三节中的第二个小点的内容: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其实和谐社会的建立涉及到三个和谐:1人与自然的和谐2人与人的和谐3人与社会的和谐。
没有一个人的和谐,每一个家庭的和谐,每一个社区的和谐,那么,和谐社会就会是一句空话。
同学们这时一定就会答其中的要点了,就是:一、平等原则,二、诚信原则,宽容原则、四、互助原则。
和材料直接对应的是平等和宽容,当然同学们也可以全部答上,对啊。
材料中体现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凸显了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答案解析(完整版)一、单项选择题。
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
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
我发明了电灯。
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A.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B.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C.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D. 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实验。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所以,B选项正确。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B. 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C. 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D. 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答案】C【答案解析】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C选项正确。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重复性以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所以AB选项错误,从认识论的角度讲,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难度无法比较,所以D选项错误。
3.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
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A. 劳动补偿B. 价值补偿C. 实物补尝D. 增殖补偿【答案】B【答案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产品积压意味着商品生产者没有完成商品交换,没有得到商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所以导致企业倒闭。
所以,B选项正确。
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A. 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B.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C.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D.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答案】C【答案解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C选项正确。
5.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十四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20多年的实践,党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A. 辅助性作用B. 决定性作用C. 基础性作用D. 补充性作用【答案】B【答案解析】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进一步部署,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
6.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得到不断推进。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A. 实行差额选举B. 按党派分配名额C. 按单位分配名额D. 实行等额选举【答案】A【答案解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7.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A. 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B. 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C.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的补充D. 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答案】B【答案解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
8.文化强则中国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其关键是A.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B.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C. 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D.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答案】A【答案解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其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9.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他在该刊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
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此时陈独秀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思想变革的原因是A. 他认为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B. 他对资本阶级民主主义产生了怀疑C. 他对政治问题不感兴趣D. 他认定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答案】D【答案解析】中华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陈独秀等人认为,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所以,D选项正确。
10.1924年1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究其原因,是由于新三民主义的政纲A. 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B. 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北洋军阀C. 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D. 把民主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答案】A【答案解析】1924年1月,******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所以,A选项正确。
11.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段话是针对当时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A. “在全国范围内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B. “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主张C.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D. “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设想【答案】C【答案解析】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所以,C选项正确。
12. “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
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这段话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历形成的A.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B. 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C. 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D.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答案】D【答案解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毛泽东曾对批评作了形象的比喻:“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
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D。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其中,公平正义是A. 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B. 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C.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D. 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答案】A【答案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使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党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14.近年来,从“彭宇案”掀起的轩然大波,到“扶老被诬伤老,好人败诉赔钱”等事件的一再发生,使历来推崇“助人为乐”的国人遭遇考验。
2013年8月1日,《深圳特区救助****益保护规定》的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的空白。
为此,有媒体撰文《“好人法”释放道德正能量》,认为该规定无疑会释放出挺好人、做好人的正能量,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不无益处。
法律之所以能释放道德正能量,是因为A. 法律是道德的归宿B. 法律是道德的基础C. 活动是道德的前提D. 法律是道德的支撑【答案】A【答案解析】道德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15.党群关系,关乎党和国家的存亡大计。
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部署并在全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A. 建设学习型党组识B.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C.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D. 为民务实清廉【答案】D16.201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概括为A. 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友好伙伴、相互尊重B. 加强对话、增加互信、发展合作、管控分歧C. 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D. 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7~33题,每小题2分,共3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