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光寺楹联浅释

合集下载

成都宝光禅院赏禅联(上)

成都宝光禅院赏禅联(上)
人很少接触和难于理解的。宝光禅院楹联
圣凡 :指圣人 和凡 人 。
多闻天王。他 涉历了佛教礼仪 和佛寺规制 , 这些都是常 其性, 烟是其相。 天王、 西方广 故 ,蕴含了深广 的佛法教义和哲理禅机 , 空义 :『 】 性言其体 , 相言可识 。 如火 , 热是 腰的四天王天 水的湿性。( ( 大智度论 . 释初品中十八 经记载 , 的佛教名相术语 ,引 用了不少的 经籍典 性 , 四大
至什邡马祖道 一 ,到了唐代 元和问
禅, 是佛教 『 , 禅那 的简 称 , 梵语 的音 是最为有效 解决自我的 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六传至曹溪慧能,八传 之称。 是真正 场。 禅宗寺院简称禅寺, 亦称禅林 。 中国禅 光禅院登坛受戒、 住堂习禅 , 故有 峨半堂~ 缚,
禅宗寺院,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修行道 口头禅 。峨眉山 一 半以上的僧人都是来宝 不受任何知 寻回并 客, 时相诵读 ;高僧雅士, 韵事流传。 要坐香 一 坐禅一 , 到宝光c l 成了求学僧人的 题 , 高曼 是也。 宝光禅院禅风远扬 , 大意是用源 佛菩萨宝龛之旁 ,常刻挂有对联。信众游 下有金山、
之 一 , 即所谓 上有文殊 、 宝光, 如实相的智 动与佛教建筑中。 凡绀宇琳宫楹柱之上, 诸 禅宗丛林 ~ 宝光禅院为长江流域 四大 智慧,以无 雏形 。 明清以来, 对联已大量运用于佛事活 意寂际正禅师。 文化的影响 。 佛教经籍之中 , 即有不少对联 禅师等 , 当代住持为 禅宗临济五十六世 的境界 。禅
『 禅宗临济四十二祖k清代自信真印 人从心绪宁 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深受中华传统 禅师 , 由痴 点睛 之妙 。 三十 一 祖~明代破山禅师的弟子笑宗印密 从善、 9 的 境界 庆、 哀挽之际, 突出主题 , 增加气氛, 有画龙 济十 一 祖 宋代园悟克勤禅师 , 『 禅宗临济 梵 c

宝光寺楹联观赏

宝光寺楹联观赏

宝光寺楹联观赏作者:胡志成来源:《西部大开发》2009年第01期宝光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16公里处的新都。

此寺唯一保存了中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禅宗寺院,故又称宝光禅院。

宝光寺的传法世系起自晚唐时期,到现在已一千三百多年,属于传世禅宗临济正宗第五十六世。

此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禅宗丛林之一,居长江流域“四大丛林”之首,在海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此寺道风淳厚,至今仍保持禅宗临济正宗杨歧派的仪轨制度。

此寺高僧辈出,唐代的悟达国师、宋代的圆悟国师、清代的笑宗禅师等均名扬天下。

宝光寺在“文化大革命”中幸免破坏,其建筑、佛像及珍藏文物一直保护完好,这在国内其它寺院是极少见的。

此寺在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院,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光寺地域宽阔,殿堂纵横林立,横匾楹联四处悬挂,院内林木茂密,百花盛开,环境优雅。

据讲解员介绍,该寺总面积约为150亩,在此游览颇有趣味。

由于近年来喜爱书法,游览中我的注意力很自然地陷入了橫匾楹联方面。

那天上午9时,当我们乘车来到宝光寺,一眼就直视到门前照壁上的横联:“福田广重,寺域同登”,转身走向山门,两侧:“龙藏远承恩径传觉院,鸡园常说法派衍宗门。

”走到弥勒殿见:“何处此身容入座,与君相见有前缘。

”又见:“近这步通身是佛,伸着臂双手擎天。

”又:“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走近尊胜宝殿见:“世间众生有几个摸着鼻孔?法界诸佛尽都是立定脚跟。

”舍利塔上:“寺镇牟尼青色宝,山飞舍利紫霞光。

”钟楼:“警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

”鼓楼:“妙音能除三世苦,威震远彻九霄云。

”五观堂:“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此联在全国寺庙联中颇有代表性,常为一些文艺作品所引用。

《宝光寺楹联详解》出版

《宝光寺楹联详解》出版

103艺术长廊2019年·第4期练影平铺,吴刀可剪。

舟行镜中”“遥临雉堞,俯看虹桥,溪山如画,是为乌聊。

雄挟阛阓”的题字。

此套墨装潢华丽而不失古朴,倾注了胡开文许多心血,深受文人学士的喜爱。

此套墨为李一氓先生1988年捐赠。

清“封爵铭”顶烟墨(图五)。

“封爵铭”墨顾名思义,应为官员封爵后为了纪念或赠送友人所定制。

此墨呈长方形,长9厘米,宽2厘米,厚0.9厘米。

黑色,正面四周泥金装饰,隶书“封爵铭”三字,阴识填金,下楷书“合肥唐氏珍藏”。

背面镌双龙拱珠图,中“册命”两字,下端玉箸书三行:“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阳识。

阴识填金,左下楷书“胡开文仿古”五字。

此墨制工亦可称精良。

古墨既是镌刻文化的实用品,又可以寄托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怀,可谓历史和人文精神的见证物。

华夏的制墨业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阶段,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有大量的优质墨和贡墨流传于世,尤以清代墨为多。

从四川博物院院藏古墨可以看出,清代集锦墨和定制墨无疑是最有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的文房清玩雅器。

其造型古雅,墨刻精细、内涵丰富、墨质上乘,全方位反映出名家制墨人的智慧和结晶。

四川博物院所藏古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对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古墨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它是中国历代书法、绘画、雕刻极为典型的实物载体,同时也能让我们略窥其工艺发展和造型演变等方面的时代特征。

作者单位:四川博物院图五:清“封爵铭”顶烟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冯修齐著《宝光寺楹联详解》一书,最近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都宝光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高僧辈出,文风鼎盛。

它重建于清康熙至光绪的两百多年间,其时正是中华楹联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加之殿堂建筑共施用石柱四百多根、木柱二百多根,为镌刻和悬挂楹联创造了便利条件。

因此,宝光寺完好地保留下清代以来潘世恩、张怀泗、何元普、伍肇龄、李惺、颜楷、太虚、贯一、谢无量、遍能、隆莲等僧俗名家撰书的众多楹联。

全国著名寺庙对联大全

全国著名寺庙对联大全

上联: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安分守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下联:我肚皮有这般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了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宽心。

(——四川成都宝光寺)上联:花即是禅,鸟即是禅,山耶云耶亦即是禅,钟磬声中随你自寻禅意去;下联:男可成佛,女可成佛,老者少者都可成佛,松杉影里何人不抱佛心来。

(——甘肃兰州五泉山浚源寺)上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奉; 下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广东南华寺天王殿)上联:乾坤容我静;下联:名利任人忙。

(——普陀普济寺)上联:净地何须扫;下联:空门不用关。

(——福州涌泉寺)上联:清华真佛地;下联:庄严古洞天。

(——安徽九华山华严洞)上联:退一步天高地阔;下联:让三分心平气和。

(——河南登封法王寺)上联:剪一片白云补衲;下联:邀半轮明月看经。

(——甘肃兰州白塔寺联)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济南千佛寺)上联:庙内无僧风扫地;下联:寺中少灯月照明。

(——安徽凤阳龙兴寺)上联:千古英雄浪淘尽;下联:天下名山僧占多。

(——镇江金山寺)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下联:恨众生不肯回头。

(——日照天后祠联,祠中观音面北,人称倒坐观音)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下联:肚皮终不合时宜。

(——陈宝琛撰大同华严寺观音阁)上联:大护法不见僧过;下联:善知识能调物情。

寺院对联集锦

寺院对联集锦

寺院对联集锦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佛本一乘,根源自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成都文殊院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林则徐题成都文殊院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方鹤斋题成都文殊院竟能与羲卦麟经并垂宇宙应不让元亭石室高峙岷峨——四川新都宝光寺自知性僻难谐俗且喜身闲不属人——何绍基题四川新都宝光寺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何元普题四川新都宝光寺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赵藩题四川新都宝光寺以清静果证因护持斯万现广长舌说法声震大千--康熙题承德溥仁寺镇留岚气闲庭贮时落钟声下界闻--乾隆题承德普宁寺传大千法宝阐第一宗风--乾隆题承德普宁寺半满真言参不漏色空妙谛证无遮--乾隆题承德普宁寺对物共春台幽风入咏愿人登福地王会成图--乾隆题承德普宁寺兰乾云护三摩峙朔漠风同万里绥--乾隆题承德安远庙龙象护诸天毫相瞻时妙严普觉漠瀛会初地**转处安乐常臻--乾隆题承德普乐寺三摩印证喻恒河人天皆大欢喜七宝庄严现香界广轮遍诸吉祥--乾隆题承德普乐寺总持初地**资福胜因延上塞广演恒沙梵乘能仁宏愿洽群藩--乾隆题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水镜喻西来妙观如是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乾隆题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法界现神威即空即色梵天增大力非住非行--乾隆题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发心为众生缘深入善权菩萨果现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床--承德殊像寺初地总持超梵乘恒沙普演护祥轮--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宝阁护香云静资礼梵灵峰呈寿相妙悦安禅--承德须弥福寿之庙更有香风吹左右似闻了义示原因--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儒释本同源,道并行而不悖;内外原一体,理交显而弥彰。

--印光法师题三教堂宗镜圆照,万善同归,本教义而续慧命;法华一部,佛事百八,振大机以警愚顽。

--印光法师题永明塔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相离相而万德圆彰,究竟亲证夫实相;生慈心、生悲心、生欢喜心、生大舍心,心心印心而一尘不立,彻底显现乎佛心。

宝光寺正殿对联赏析

宝光寺正殿对联赏析

宝光寺正殿对联赏析宝光寺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也是苏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宝光寺的正殿对联是其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寺庙文化的重要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对宝光寺正殿对联进行赏析,探究其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宝光寺正殿对联的内容。

对联分别写在正殿的两侧,左联为“莲花出水净无尘”,右联为“佛国常存宝有源”。

这两句对联的内容紧密围绕着佛教的核心理念展开,融合了佛教的智慧和美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左联“莲花出水净无尘”,莲花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清净和超脱。

莲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却不被污染,花瓣常常洁白无瑕,因此被视为佛教中的吉祥物。

莲花出水,意味着在尘世中依然能保持清净,不受外界的污染。

这句对联通过莲花的形象,表达了对清净和超脱的向往,也是对修行者的期许和鼓励。

而右联“佛国常存宝有源”,则更加直接地指向了佛教的信仰对象——佛陀和佛国。

佛国是佛教中的理想乐土,常存宝有源则表达了佛国的丰富和富足。

佛国中的一切都是宝贵的,而这种宝贵的源头则来自于佛陀的教化和智慧。

这句对联通过对佛国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信仰中的一种美好愿景,也是对修行者的引导和激励。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宝光寺正殿对联的艺术价值。

首先,从形式上看,这两句对联的字数相等,结构对称,语言简练明快,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

左联以“莲花”为主题,右联以“佛国”为主题,两句对联在主题上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其次,这两句对联的用词精准,表达清晰,富有诗意和哲理,展现了佛教智慧和美学的独特魅力。

最后,这两句对联的意境高远,内涵丰富,不仅展现了佛教的核心理念,也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和鼓舞。

总的来说,宝光寺正殿对联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对联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其美学价值,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宗教智慧和人文情怀。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新都宝光寺始建于东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禅宗寺院,与镇江金山寺等并称长江流域禅宗“四大丛林”,为海内外高僧大德所尊崇。

宝光寺保存了中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格局,建筑有“一塔五殿十六院”,气势恢宏。

建于清代的罗汉堂由上百根石柱支撑,结构奇巧。

577尊菩萨、罗汉以及历代祖师造像神态各异,意趣天成,且全身穿金,为全国罕见。

宝光寺文物收藏极为丰富,有“寺中三宝”——舍利子、优昙花、贝叶经,有宋徽宗、唐伯虎、张大千、徐悲鸿等名家大师的手笔1000多件,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宝光寺楹联众多,意境高古,其中最有名的一副位于大雄宝殿:“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对联由清代名士何元普撰写,将禅机智慧和朴素辩证法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70年代中后期,此联曾被毛泽东引用过。

联中的“法无定法”和“不了了之”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三宝之泉健康在线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

01心态决定人生“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却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却可以改变自己。

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无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心态。

所以,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他的心态。

02生气不如争气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不可能处处是逆境;人生有巅峰也有谷底,不可能处处是谷底。

因为顺境或巅峰而趾高气扬,因为逆境或低谷而垂头丧气,都是浅薄的人生。

面对挫折,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气,那么你注定永远是个弱者。

03有自信才能赢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

宝光寺楹联观赏

宝光寺楹联观赏

6 I 2 西部大开发 20 09 1
临 济 正 宗 杨 歧 派 的 仪 轨 制 度 。 此 寺 高 僧 宝 ,山飞合 利紫霞 光。 ”钟楼 : “ 醒 警
辈 出 ,唐代 的悟达 国师 、宋代 的圆悟 国 世 间 名 利客 ,唤 回 苦海 梦 迷 人 。 ” 鼓
师 、清代的笑宗禅师等均名扬天下。
楼: “ 妙音 能除三 世苦 ,威震 远彻九 霄
喜 I。
。 、
0蕾l ≮ 羹 I _ _

宝光寺楹联观赏
极遁 世、逃避 现实 的唯 心主义 色彩 。联
语 的主题 ,围绕着 “ 法” 和 “ 事 议论
开 去 ,道 出了佛教 中蕴藏 的深刻哲 理和
人世 间存在 的没完 没了 的社 会矛盾 。这 里 所指 的 “ ” ,不 仅仅是 我们现 在所 法 讲 的办法 、法律 等 ,而且指 宇宙 间的一 切 事物 和道理 ,无论 是现象 的 、本 体的 或 物质 的、精神 的 ,佛 教都 把它 们 叫做 法 。这 里所指 的 “ ” ,包 括世界上 发 事 生 的各 类 事 件 ,社 会 中 出现 的 各 种 矛
宝光 寺在 “ 文化 大革 命” 中幸免 破 云 。 ” 五 观 堂 : “ 问世 间 人 有 几 个 知 试
坏 ,其建筑 、佛像 及珍 藏文物 一直保 护 道 饭是 米煮 ,请看 座上佛 亦不 过认得 田 完好 ,这在 国 内其 它寺 院是极 少见 的。 此寺 在 l 8 年 被 国务 院定为 全国汉族 地 9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光寺地 域 宽阔 ,殿 堂纵 横林立 ,
横 匾楹联 四处悬 挂 ,院内林 木茂密 ,百 所引 用 。联 中 “ 无定 法” 、 “ 法 不了 了 花盛开 ,环境优 雅 。据讲解 员介绍 ,该 之 ” 已成 为人 们的 口头禅 。此联 具有一 寺总 面积 约 为1 0 ,在 此 游 览颇有 趣 定 的朴素 唯物 主义思 想 ,却叉反 映了 消 亩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王殿装成如许威严,不数木叉惠岸;参透个中秘密,依然拾得寒山。

[注释]天王殿:塑护持佛法的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的殿堂。

木叉:即木叉提婆,意译为解脱天,印度小乘佛教教徒。

惠岸:南海观世音菩萨的弟子。

拾得、寒山:唐代的两位高僧,居浙江天台山,佛教说他们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应化世间的。

[讲解]上联说:四大天王装扮得如此威严,是木叉和惠岸所不能比拟的。

下联说:悟穿了其中的秘密,四大天王只过是护法神,还不如得和寒山那样具有菩萨的地位舍利塔寺镇牟尼青色宝,山飞舍利紫霞光。

[注释]舍利:传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后所结成晶莹坚固、五彩斑斓的珠子;藏有舍利的塔名舍利塔。

寺:指宝光寺。

青色宝:指舍利子。

山:指紫霞山,位于藏经楼后,传为一千一百年前,唐僖宗李儇驻跸于此,曾见舍利放光。

[讲解]上联说:宝光寺的舍利塔,埋藏着释迦牟尼火化后结成的青色宝物舍利子。

下联说:宝光寺紫霞山,唐朝的僖宗皇帝在这儿辊见到舍利子放出紫色霞光。

客堂挑起一担,通身白汗阿谁识;放下两头,遍体清凉只自知。

[注释]客堂:寺庙接待僧俗客人的地方,与云水堂相对。

佛教认为,转变人的世俗欲望(如追名逐利等)、寻求自身解脱,是佛教徒修行的宗旨之一,此联正以挑担子和放担子的形象比喻来阐明这一观点。

[讲解]上联说:当挑起一副沉重的担子时,通身冒出热汗,这种苦楚谁能知道?下联说:在人生的旅途中,当放下了两头(比如名和利的纠葛),遍体清爽凉快,这种乐趣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啊。

七佛殿如来七佛,百千万劫超苦海;接引群生,二十四层拜诸天。

[注释]七佛殿:塑过去劫的后三佛和现在劫的前四佛之殿堂。

如来:佛的十种称号之一,意即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劫:佛教的时间概念,一六八O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世界的起灭,又分过去劫、现在劫和未来劫。

苦海:佛教称人的生、老、病、死等都充满痛苦,如大海茫茫无边。

二十四层:佛教说大千世界有二十八层天,包括初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无煞费苦心界四天非众生所能到,故有二十四层天的说法。

[讲解]上联说:七尊古佛,是经过千百万劫的磨炼而脱离苦海得道成佛的。

下联说:他们能够引导众生,去拜见上下二十四层天的天主(即远弃凡尘,升入天国)。

大雄宝殿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注释]大雄宝殿:宝光寺的正殿,中间塑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像;大雄是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意思是说他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

世外人:指超然于世俗之外的人。

法:佛教把世间的一切事物和道理都叫做法。

[讲解]上联说:超凡脱俗的人,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没有固定不变的;然后进一步知道,看来消失了的一些事物,仍然以某种形态存在着。

下联说:天下的许多事情,了结了又好象没有了结,何妨用暂回避的办法来指导事情拖过去,作为了结。

戒堂毘尼宫殿如炉冶,销熔顽金铸良器;般若禅坛配化工,转变钝智为上贤。

[注释]戒堂:沙弥僧尼受戒(在头顶燃香疤)成为比丘僧尼的地方。

毘尼:佛所说的戒律,毘尼宫殿即指戒堂。

般若:梵语,意译为智慧。

[讲解]上联说:庄严的戒堂好象一座冶炬炉,它能指导耐高温的金属熔化,铸成一件件优良的器具。

下联说:重视僧才的佛教禅院再配上好的授戒师,能把愚钝的沙弥转变为一代高僧。

影堂面壁指心传,万代禅宗由祖证;影堂遗像在,千秋佛法见根源。

[注释]影堂:供奉中国佛教禅宗历代祖师的殿堂。

面壁指心:南北朝时,南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嵩山面壁九年,以究明佛心为最后目的,他传法给慧可等人,被尊为东土禅宗初祖。

[讲解]上联说:菩提达摩以面壁静坐、究明佛心来传授禅法,禅宗代代相续,可由这位祖师作见证。

下联说:影堂内挂着历代祖师的遗像,从此间能追溯到佛教传承的根源。

五观堂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注释]五观堂:即斋堂,僧人们吃饭的地方。

此联以佛教禅宗在议论上转换机锋的话头禅手法,阐明在对待物质变化的认识和理解上,世间人不如出家人,出家人不如座上的佛爷。

并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教化人们要爱惜粮食,含有“一饭一粥,当思来这不易“的意思。

[讲解]上联说:试问世间上的凡人,有几个懂得米煮饭的深刻哲理呢?下联说:请看宝座的佛爷,他与众不同的是,不仅懂得饭是米煮的,米是黄谷碾磨的,黄谷是田里生长的,还懂得田是人们费尽心力和劳力开垦出来的哩!说法堂六十二种因缘萃来绀宇,喜龙持贝叶,象负莲花,妙境超给孤独园以上;八万千法界数到兜罗,看座拥雁王,经翻鹿女,真形悟常寂光国之中。

[注释]说法堂:法师向僧人世间解说佛法的地方,在藏经楼下。

因缘:佛教以事物生起东坏灭的主要条件叫因,为其辅助条件的叫缘。

六十二种因缘:指导世间随因缘生灭的六十二种有情识的众生。

绀宇:即佛寺。

贝叶:贝多树的叶子,可用于写佛经,名贝叶经。

给孤独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富商给孤独买得祗陀太子的园林,捐助给释迦牟尼作为说法的场所。

八万千年:八万四千年的略称,古印度形容数量之多常用八万四千,或说八万四、八万千。

法界:泛指各种事物。

兜罗:木棉的一种,也泛指草木的花絮。

雁王:即释迦牟尼佛,据说佛生来容貌神异,有三十二种显著特征,第五种手脚指趾间呈缦网状,如雁如鹅,故称雁王。

鹿女:鹿母之误,《鹿母经》,为西晋时印度僧人法护所译。

常寂光国:即常寂光土,佛教所谓“四土”之一,为诸佛如来所居的地方。

[讲解]上联说:为了接受佛的教化,世间一切众生都聚集到佛寺。

说法堂中,仿佛见到龙持着经书,象揹着莲花,这美好的环境超过了佛亲自说法的给孤独园。

下联说:从数不清的各种事物,乃至随风飘荡的花絮各有来头。

试看那位坐法台,正在讲《鹿母经》的法师,他的真形有可能就和佛同住常寂光国里。

藏经楼竟能与羲卦麟经,并垂宇宙;应不让无亭石室,高峙岷峨。

[注释]藏经楼:寺内存放佛教经、律、论三藏全经的地方。

羲卦: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羲氏制作的八卦,后为儒家经典《易》所用。

麟经:孔子作《春秋》,至“获麟”绝笔,故《春秋》又称“麟经”。

元亭、石室:古代宗庙里藏图书档案的处所。

岷峨:岷山和峨眉山,在四川省境内。

[讲解]上联说:楼上存放的佛家经典,完全能和儒家经典《易》、《春秋》一样,同时流传天下。

下联说:这座藏经楼,也应该具有元亭、石室那样的历史地位,象岷山和峨眉山高高屹立。

念佛堂极乐慈尊垂法手,接引众生,同皈极乐;娑婆教主广长舌,开示群蒙,早出娑婆。

[注释]念佛堂:佛教净土宗信徒念阿弥陀佛的场所。

极乐慈尊: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

娑婆教主:娑婆世界(即现实世界,佛教认为此世界充满不堪忍受的苦难)的教主释迦牟尼。

广长舌:释迦牟尼的相貌有三十二种特征,其二十七为广长舌相,舌广页长,柔软红薄,能复面至发际,不作妄语。

[讲解]上联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摊开宏法巨手,接引芸芸众生,一起到极乐世界享福。

下联说: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伸出广长舌,教化蒙昧群众,及早脱离苦海。

天台胜境觉路满大千,众生共赴超尘界;法门惟不二,奕世同游选佛场。

[注释]天台:即浙江天台山,传为五百罗汉显化人间的地方。

宝光寺建有罗汉堂,此联刻于通往罗汉堂的天台胜境牌坊上。

觉路:觉者佛也,成佛之路。

大千:佛教称包罗万象、广大无边的世界。

超尘界:超越凡尘的境界,即成罗汉的境界。

法门:佛教指入道的门径,共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通圣道。

选佛场:佛教开堂设戒的地方。

[讲解]上联说:成佛之路遍布广大无边的世界,愿众生都去到佛国乐土。

下联说:不二法门是通住佛国乐土的唯一捷径,让人们世世代代同受佛的教化吧。

庐山遗迹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人天路上,作福为先。

[注释]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为佛教净土宗始祖、东晋高僧慧远结社念佛这地。

宝光寺仿庐山东林寺建白莲池、白莲社(念佛堂)名“庐山遗迹”;此联刻于庐山遗迹牌坊上。

念佛:这里指念南无阿弥陀佛。

人天:佛教认为,众生根据生前善恶行为,有六种轮迴转生的趋向,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而转生天道是众生的愿望。

[讲解]上联说:在人们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要想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是第一重要的。

下联说:在众生轮迴的大道上,要想从人道升到天道,必须多行善事,造福在前。

祖堂笑祖法灵、明,东土西天,相传得鼻;国师封悟、觉,南能北秀,奉祀馨香。

[注释]祖堂:供奉宝光寺历代祖师的殿堂,相当于世俗人的祠堂。

笑祖:清初重兴宝光寺的笑宗印密禅师,祖堂正中即是他的塑像。

灵、明:禅宗的临济宗祖师临济义玄和笑祖的师父破山海明。

东土西天:即中国和天竺(今印度)。

悟、觉:宝光寺的唐代祖师知玄被唐僖宗封为悟达国师;宋代祖师克勤被宋代高宗谥封为真觉禅师。

南能北秀:唐代中期佛教禅宗分为两派,南方以慧能为首的顿悟派,北方以神秀为首的渐悟派。

[讲解]上联说:笑宗得法于临济义玄和破山海明,自禅宗从印度传到中国以来,在这里代代相续,宗风教义一直保持不变。

下联说:无论是宝光寺被封为国师的悟达和真觉,还是禅宗的南方祖师慧能和北方祖师神秀,都受到了佛门弟子的香花供奉。

东方丈狮窟常出狮儿,吼天吼地;紫山接来紫气,亘古亘今。

[注释]东方丈:寺庙现任方丈(主管寺庙的僧人)的住所。

狮窟为兽中之王,释迦牟尼佛被喻为人中狮子。

据说他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

后来便将传承佛法的方丈和尚居住的地方喻为狮窟。

紫山:即紫霞山,在藏经楼后。

紫气:禅瑞之气。

[讲解]上联说:东方丈这处住所,不断出现弘传佛法的后起之秀。

下联说:紫霞山这块圣地,一直承接着贯穿古今的祥瑞之气。

西方丈退隐得清修,念几声佛,极乐净土中事;逃禅随入定、明一片心,法门宗教上人。

[注释]西方丈:退休的寺院主僧居住的地方。

极乐净土:佛教说,只要众生长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这里没有尘世的污染,故称极乐净土。

逃禅:逃避世事,参禅学佛。

入定:指坐禅时,心不驰散,进入安定不动的状态。

上人:指持戒严格、清于佛学的僧人。

[讲解]上联说:方丈在此退休隐居,得以清闲修持,时常念念阿弥陀佛,这是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缺少的事。

下联说:每天坚持参禅打坐,进入安定状态,了悟自己的心性,作一位佛六中受人敬仰的僧人。

韦驮殿浩大功勋,护法安僧同守戒;聪明正直,受持结愿本无私。

[注释]韦驮殿:塑顶盔贯甲、威武雄壮的韦驮像的殿堂。

韦驮,传说姓韦名琨,又称韦天将军,南方增长天王八神将之一,居四大天王所统三十二神将之首。

佛教说他生知聪慧,早离欲尘,立下宏愿,要终生护持佛法。

自唐代他示现人间以来,佛寺多塑其像。

[讲解]上联说:韦驮的功勋浩大,他护持佛法,安定僧众,和大家一起遵守佛教戒律。

下联说:他聪明正直,接受佛的教化,满足众生愿望,自己毫无私心杂念。

释迦佛龛现身净饭国中,九有四生,同尊慈父;说法灵山会上,十方三界,共仰能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