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刺激反应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的原理

刺激反应理论的原理刺激反应理论(Stimulus-Response Theory)是心理学上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特定刺激做出的反应。
该理论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豪斯·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在20世纪中期提出,被视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
刺激反应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并在特定刺激的作用下做出相应的反应。
斯金纳强调个体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的结果,而与内在的心理或思维过程无关。
他认为,给定特定刺激后,个体会通过各种方式产生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被操作的反应”。
刺激反应理论的核心原理是“刺激——反应——强化”的三个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刺激是引起个体行为的事件或条件,反应是个体为了应对特定刺激而做出的行为,而强化则是指在反应后带来了积极结果或后果,从而增加了该反应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
斯金纳的刺激反应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控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塑造和改变。
他提出了一种实验方法,称为“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操作条件反射训练,来研究和改变它们的行为。
这种方法强调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强化对于塑造和维持行为的重要作用。
刺激反应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
正向强化是指在个体给出期望的反应后,提供积极的奖励或后果,从而增加该反应的概率。
例如,当一个人给予其他人赞美或奖励时,这就是一种正向强化,会增加该人表达赞美的可能性。
负向强化则是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一种特定行为的发生概率。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不愉快的情况时,他可能会选择逃避这种情况,以减轻不愉快的感受。
刺激反应理论还包含了“惩罚”的概念,即在个体给出不符合预期的反应后,提供不愉快的后果或惩罚,以减少该反应的概率。
例如,当一个人犯规时,可能会受到惩罚,以减少他再次犯规的可能性。
什么是心理学理论?

什么是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它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和解释,并通过实证研究形成的一系列科学概念和模型。
心理学理论不仅为心理健康提供了依据,也为认知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其他科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心理学理论的内容。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1.感知模型理论:这种理论指出,人的感知取决于人的先验知识和大脑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过程。
当感受到新的刺激时,大脑利用先验知识进行快速功效分析,建立模型,并进行模拟和验证。
2.记忆存取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的记忆能力受到注意力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人们通过关注、感受和体验,记忆和存储事物,并在需要时进行检索和提取,以实现记忆的作用。
二、行为心理学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而不受个人意志和选择的影响。
根据反射学的原理,人的行为往往是基于某种代表先前刺激的信号展现出来的。
2.刺激响应理论:这种理论主张,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习惯养成来形成的,与环境信息的变化无关。
例如,压力、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变化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
三、人格心理学理论1.防御机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常常受到潜意识中的情感和需求的驱动。
要满足这些需求,人们经常会采取一系列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避免或减轻潜在的精神的矛盾。
2.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这种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人相信自己能够如愿以偿,将会更可能为其行为负责,为目标而奋斗。
四、社会心理学理论1.群体影响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判断,常常被群体的大噪音和影响所主导。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有一种顺应和憎恨拒绝的倾向,引导其遵循既有的模式和规则。
2.社会认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判断和反应往往是基于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等因素,而非真正的行为动因。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反射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反射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反射”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反射
机体对内在或外在刺激有规律的反应。
可分为先天性反射和后天习得性反射两种,通常称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早在17世纪中叶,法国学者笛卡儿就观察到角膜受到机械性刺激,可引起规律性的眨眼反应,并提出了反射的概念。
19世纪,英国的谢灵顿等较系统地研究了脊髓和脑干的反射功能,阐明了反射活动的许多基本规律。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1863年第一次将反射概念用于心理学领域,在《脑的反射》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的思想实质是反射。
”
他的思想为心理学研究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使心理现象成为可以被客观观察和测量的研究对象。
巴甫洛夫继承谢切诺夫脑反射学说的思想,并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使反射的概念有更全面的内容。
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注意到下列一些现象:用手或物体触及角膜,能引起眼睛的眨眼反应;手或肢体碰到炽热的物体,在我们还没有确切地感到疼痛以前就已经缩回;饭粒或食物误入气管时,会突然发生呛咳反应。
这些都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活动。
此外,人体还有另外一些反射活动,如胃肠道消化、运送和吸收食物,以及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活动。
对保持人体的相对平衡和姿态协调,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健康,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第二节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多拉德和米勒——两位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多拉德于1931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米勒1935年获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
两人在耶鲁工作期间有许多的合作。
他们的理论把赫尔的学习理论、精神分析论、人类社会学观点、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的产物。
主要思想见著作:《挫折和攻击》(1939)《社会学习和模仿》(1941)《人格和心理治疗——关于学习、思维、文化的分析》(1950)一、学习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许多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
它们可以是与生俱来的,如干渴、疼痛、性、排泄等,它们叫做原生内驱力,又称一级内驱力,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与否;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叫做二级内驱力,如焦虑、成就、荣誉、金钱等。
它们可以是内部的,如饥饿、恐惧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如炎热、吵闹等。
正如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一切行为的基础,是所有行为的原动力一样,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一级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基石,是所有习得的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
二级内驱力则一般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但它们也和一级内驱力具有同等程度的动力作用。
很显然,内驱力是一个动机概念,是人格的能量源泉。
作为内驱力的刺激强度越大,内驱力越强烈,动机也越强烈。
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
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
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于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
线索可以是内在的,如对上一次去某餐馆的路线的记忆;也可以是外在的,如前面的交通指示灯的颜色。
任何一个刺激,只要有机体能把它与其他刺激辨别开来,它就有可能成为线索。
反应是有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比如,一个饥饿(内驱力)的人,看见一个餐馆(线索),就会发动前去就餐(反应)的行为,这个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饥饿(吃饱)或降低饥饿的程度(充饥)。
在斯金纳的理论中,反应都是外显的,而在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论中,反应既可能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能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如思维、计划和推理等。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1)-刺激反应理论

三、强化理论
4. 强化律: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 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的强 度就增加。所增加的不是S-R联结,而 是使反应发生的概率。 5.一级强化物与二级强化物 二级强化物:社会强化物、代币强化 物。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原理)
三、强化理论
6.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 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负强化:撤消或减弱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 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 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
四、习得性失助感
1.概念与实验事实 塞利格曼(M.E.P.Seligman)1967 年的研究 习得性失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LH)指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 状态。
四、习得性失助感
2.LH效应分析 (1)动机缺失:动机缺失,兴趣降低 (2)认知缺失:无能为力感 (3)情绪缺失:抑郁、紧张、自暴自弃
四、习得性失助感
3.LH与应付紧张、神经症性抑郁 LH状态与神经症性的抑郁表现相同,故LH可作为对 抑郁症产生的心理机制的解释之一。 过去失败结局不可控制的经历,引起未来失败不可 控制的期待。这种关于“自己不管作出什么,都 不可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信念的形成,一是 与一再失败的经验有关,二是与归因方式,即将 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稳定原因—能力低下有关。 对策:一是要改变失败结局不可控制、不可改变的 认识(归因方式);二是要使当事人相信他的努 力是有效的,重新获得成功经验。
学习理论概述
认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苛勒、托尔曼、布鲁纳、 奥苏泊尔 主要观点: 1.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建立一定的认知地图(心 理完形、认知结构、编码体系); 2.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是间接的,以观念、意识为 中介; 3.重视对学习的内部过程与条件的研究,重视人 的主观能动性。
斯金纳的刺激——反应理论

斯金纳(1904~)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曾担任美国印第安大学、哈佛大学的教授。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影响下,于1937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
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因而许多人开始对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感兴趣,立志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巴甫洛夫(1849~1936)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他曾担任俄国科学院院士。
1904年,由于他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与食物不同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唾液分泌,这就导致了他对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条件反射的研究。
他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研究,他的条件反射学说被公认为是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的理论。
其主要著作有《消化腺机能讲义》、《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二十年实验》、《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等。
2、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
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
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
”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例如:一定频率的节拍器声响(条件刺激CS)与肉粉(无条件刺激US)多次结合,原先只由肉粉(US)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应UR),现在节拍器单独出现可以引起类似的唾液分泌反应(CR)。
刺激反应的名词解释

刺激反应的名词解释刺激反应,是指个体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所做出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人类和其他生物都会对外界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是我们生存和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机制。
刺激反应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从简单的生理反射到复杂的情绪体验的各种形式。
一、生理反应:生理反应是指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自动的生理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
例如,当我们受到惊吓时,心率会加快,呼吸会变得急促,血压会升高。
这种反应是我们身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自动保护机制,旨在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
二、心理反应:除了生理反应,刺激还会引起心理上的变化。
这种心理反应可以包括情绪的变化、认知的变化等。
当我们受到好消息时,会感到开心和兴奋;而当我们面临危险或压力时,可能会感到害怕和焦虑。
这些心理反应是我们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反映了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评估。
三、习得性刺激反应:除了生理和心理反应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与经验来做出刺激反应。
这种习得性刺激反应是我们在经历过一定的训练和经验后形成的反应模式。
例如,驾驶汽车时,我们会通过习得性反应来快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刹车、转向等。
这种习得性反应通过反复的实践和训练得以形成,使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应对各种情况。
四、刺激反应与适应能力:刺激反应是我们适应环境和对抗威胁的重要能力。
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通过刺激反应的方式来保护我们免受伤害,并促使我们采取适当的行动。
例如,当我们手触到火烧时,刺激反应会使我们立即缩回手,以避免烧伤。
这种自动的刺激反应使我们能够在危险面前做出迅速的反应,增加了我们的生存机会。
总结:刺激反应是个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无论是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和呼吸急促,还是心理反应,如情绪的变化和认知的变化,都是我们在适应环境和对抗威胁时的重要机制。
习得性刺激反应通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得以形成,使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应对各种情况。
刺激反应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刺激-反应理论(现企)

斯金纳刺激-反应理论按经典的条件作用学说,让一个中性刺激伴随着另一个已知会产生某一反应的刺激连续重复呈现,直至单凭那个中性刺激就能诱发这种反应,新的刺激--反应(S--R)联结就形成了。
也就是说,新刺激替代了原刺激,例如,在著名的巴普洛夫实验(前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每天在喂狗之前在狗旁边摇铃铛,由于狗进食的时候会流口水,所以久而久之就把铃声和进食联系起来,形成了“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的条件反射。
)中,铃声替代了肉丸引起狗流口水。
刺激替代现象在人身上也时有发生,例如在课堂讲课时,当教师转向黑板时,学生就会拿起笔来准备作笔记,虽然“转身”动作本身并非引起“做笔记”这一反应的原始刺激。
然而,在经典的条件作用下建立的联结属随意性的学习行为,这种学习模式对于人类学习没有多大帮助,反而往往造成误会。
研究学习行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学习行为。
为此,斯金纳设计了一种特殊的仪器,即一个阴暗的隔音箱——斯金纳箱,箱子里有一个开关(用白鼠为被试对象,就用一根杠杆或一块木板;若以鸽子为被试对象,就用一个键盘)。
开关连接着箱外的一个记录系统,用线条方式准确地记录动物“按”或“啄”的次数与时间,如图2-3所示。
斯金纳早期通常使用白鼠来作试验,后来大多以鸽子为被试对象。
在实验时,并不是动物每一次按杠杆或啄键盘后都给喂食,食物的释放方式由实验者决定。
除此之外,实验者还可以控制灯光、声音、电击、温度与湿度等。
斯金纳在用白鼠和鸽子作为被试进行研究,放在“斯金纳箱”中饥饿的白鼠起先是因偶然的压杆动作获得食物,多次尝试后,它学会了主动压杆以获取食物。
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某个刺激情景中的自发性反应,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形成操作学习。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斯金纳把条件作用的学习历程分为两类,即“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刺激反应理论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刺激反应理论”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刺激反应理论
学习理论的一大派别。
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在学习领域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华生、格斯里、斯金纳、赫尔等。
主要观点:(1)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在严密控制的情境下给予有机体一定的刺激,并观察它们的反应,从而预测和控制行为的变化;(2)重视研究有机体的外部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心理过程,用刺激一反应公式来解释一切行为;(3)认为学习导致有机体行为的持久变化或可能变化,其实质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4)提出内驱力、线索、反应、强化等概念来解释刺激反应联结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
在以上理论体系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对刺激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和陈述。
格斯里强调刺激(S)与反应(R)同时出现,形成接近性条件反射,以S-R公式表示;赫尔重视有机体(O)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具有反应倾向,以S-O-R公式表示;斯金纳则认为,若一个反应发生以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则可使反应发生的倾向增强,表示为R-S公式。
刺激反应理论是建立在动物学习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提出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教育心理学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