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头颅CT解读
如何看头颅CT解读

如何看头颅CT解读⼀、检查⽅法颅脑CT主要⽤横断⾯,有时加⽤冠状断⾯。
横扫多采⽤以听眦线(外⽿孔与外眦联线)为基线,依次向头顶扫描10个切层,层厚10mm,层距10mm.根据病情平扫之后再⾏增强扫描。
有时为了显⽰⼩脑桥脑⾓池或鞍上池的⼩肿瘤,可进⾏脑池造影CT.⼆、正常表现CT诊断主要依据是观察组织密度差异。
颅⾻为最⾼密度⽩影,CT值可达+1000H.⿐窦与乳突⽓房内含空⽓为最低⿊影,CT值为-1000H.充以脑脊液的脑室、脑池为低密度,CT值为0-16H.脑⽪质为薄层⽩带状影,髓质为深浅不等的灰影,⽪质和髓质之间常有清楚的分界线,尾状核密度较⾼,⾎管与脑实质密度相仿,松果体及脉络丛常发⽣钙化⽽呈⾼密度影、CT值取决于钙含量,约40-400H.正常两侧脑实质密度对称,不应出现⼀侧⾼或低密度区。
脑室和脑池在不同层⾯显⽰,(图7-6-8)。
侧脑室边界清楚。
轮廓整齐,形状及⼤⼩对称;透明隔与三脑室在较低层⾯中线上。
蛛⽹膜下腔为薄层低密度带,位于颅⾻内板与脑⽪质之间;半球纵裂显⽰较⾼层⾯,为位于中线的低密度带,外侧裂池对称位于两侧。
鞍上池呈五⾓星形,在鞍上池前1/3可见视神经交叉。
四叠体池居后⽅,外形不整,四叠体突⼊池的前⽅。
环池呈窄带状围绕中脑周边。
后颅窝层⾯可见第四脑室位于中线,呈马蹄形。
可见⼩脑桥脑⾓池和枕⼤池。
枕⼤池变异⼤,常误认为异常。
图7-6 鞍上池1.⼤脑镰2.额叶3.交叉池4.视交叉5.脚间池6.桥脑7.四脑室8.⼩脑9.颞叶10.蝶⾻⼩翼11.外侧裂增强检查时⾎中含碘量增加,使⾎管和组织密度增加,脑⾎管可显影。
静脉窦与脑室脉络膜丛均因⾎中含碘量增强⽽使影像清楚。
[新时代医学搜集整理]三、异常表现(⼀)脑实质基本病理改变病灶直接显⽰是CT诊断的显着优点。
与周围正常密度相⽐,病灶可呈低密度、⾼密度和等密度。
低密度病灶指病灶密度低于正常脑实质密度,⼀些肿瘤内⼤⽚坏死及囊性肿瘤均显⽰低密度灶,此外,脑⽔肿(cerebral edema)、脑梗塞、脑脓肿、囊肿和液体积聚也为低密度灶。
颅脑CT的读片方法

异常颅脑CT图像解读
脑梗死
局部脑组织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模糊,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 构移位。
脑出血
局部脑组织密度增高,呈高密度影,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脑肿瘤
颅内可见异常密度影,可为低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边界清晰或 模糊,周围可见水肿带。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强化。
病例讨论与经验分享
病例一
患者中年男性,因头痛、呕吐就诊。CT平扫示左侧额叶低密度影,周围水肿明显。增强 扫描可见环形强化。考虑诊断为脑脓肿。
分析病变部位及性质
病变定位
根据CT图像上病变的位置、大小、 形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病 变进行定位。
病变定性
结合病变的密度、边缘、强化方式 等特征,对病变进行定性分析,如 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
鉴别诊断
对于不典型或难以定性的病变,需 要进行鉴别诊断,结合临床病史、 实验室检查等其他信息综合判断。
伪影识别与处理
运动伪影
由于患者不自主运动或扫描设备 移动导致的伪影。可通过重新扫 描、使用镇静剂或改进扫描技术
等方法减少运动伪影。
金属伪影
由患者体内金属异物(如牙齿填 充物、金属植入物等)引起的伪 影。可通过改变扫描参数、使用 特殊重建算法或去除金属异物等
方法减少金属伪影。
射线硬化伪影
由于X射线束硬化效应导致的伪 影。可通过使用滤过器、改变扫 描参数或进行后处理等方法减少
03 常见颅脑病变CT表现死区域通常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模糊,可 伴有占位效应。在发病24小时内,由于脑组织水肿,梗死区 域密度可能会增高。随着时间推移,梗死区域密度逐渐降低 ,甚至出现液化坏死。
脑出血
CT平扫时,脑出血区域表现为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形状不 规则。出血量较大时,可伴有占位效应和周围脑组织水肿。 随着时间推移,出血区域密度逐渐降低,最终被吸收或形成 软化灶。
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

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扫描,即断层图像,包括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
本篇文章的重点就在头颅的横断层CT。
颅脑断层常用基线1、Reid基线(RE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2、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3、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容易发生误诊的情况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非常常见,它也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之一,但并非所有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均与脑小血管病有联系。
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也非常常见;极少数可能会引起静脉窦狭窄,DSA 实时压力测量是确诊工具。
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部分可穿颅骨内外板,容易被误认为异常。
脑脊液流动伪影的鉴别是多序列、多角度综合分析,当然,熟知的话可以明显减少分析时间。
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FLAIR 呈高信号或 DWI 呈高信号时特别显眼,容易被误认为肿瘤性病变。
多发——努力寻找类似病灶——这是与脉络丛乳头状瘤、脑膜瘤鉴别的重要影像。
垂体高度增加不一定就是异常,可以是生理性增生,也可以是假性增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中偏/接吻、小蝶鞍等引起的垂体空间过小导致高度增高。
不对称的小脑绒球容易被误认为桥小脑角区肿块;鸡冠,尤其是粗大的鸡冠,容易被不熟悉的人误认为病变!提高读片能力进而提高诊断能力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颅脑疾病的重要帮手,掌握“看图说话”的技能将为临床工作带来莫大帮助。
非科班出身的临床医生,如何快掌握颅脑影像的读片技巧?神经科医生经常遇到的读片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们特邀天坛医院放射科博士、副主任医师沈宓老师,为大家从影像学基础开始,从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等常见颅脑病变出发,带你一步步了解颅脑影像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头颅CT判读

王文婷
一、检查方法 颅脑CT主要用横断面 主要用横断面, 颅脑 主要用横断面,有时加 用冠状断面。 用冠状断面。横扫多采用以听眦线 外耳孔与外眦联线)为基线, (外耳孔与外眦联线)为基线,依 次向头顶扫描10个切层 个切层, 次向头顶扫描 个切层,层厚 10mm,层距10mm.根据病情平扫 10mm,层距10mm.根据病情平扫 之后再行增强扫描。 之后再行增强扫描。有时为了显示 小脑桥脑角池或鞍上池的小肿瘤, 小脑桥脑角池或鞍上池的小肿瘤, 可进行脑池造影CT。 可进行脑池造影 。
图7-6 鞍 上 池 1.大脑镰 2.额叶 3.交叉池 4.视交叉5.脚间池 6.桥脑 7.四脑 室 8.小 脑9.颞叶 10.蝶骨小翼 11.外侧裂
图7-7 三脑室 1.胼胝体膝2.侧脑室前角3.透明中隔 4.丘脑5.三脑室 6.下丘 7.四 叠体位 8.小脑幕外缘9. 小脑上蚓部 10.大脑镰 11.内囊膝部 12.颞上回 13.侧裂14.额下回
脑胶质瘤
脑转移瘤
转移瘤( 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呈多发灶、多在脑周边, )呈多发灶、多在脑周边, 呈小的低、高或混杂密度,增强效应多明显。 呈小的低、高或混杂密度,增强效应多明显。鞍上有增 强的稍高密度灶多为垂体瘤向鞍上延伸。 强的稍高密度灶多为垂体瘤向鞍上延伸。颅咽管瘤多为 混杂密度,往往有蛋壳样钙化。松果体瘤( 混杂密度,往往有蛋壳样钙化。松果体瘤(Pinealoma) ) 出现在松果体区,呈稍高密度并点状钙化、增强明显, 出现在松果体区,呈稍高密度并点状钙化、增强明显,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为桥脑小脑角区的低或 ) 稍高密度病灶,有增强,同时可见内听道扩大与破坏。 稍高密度病灶,有增强,同时可见内听道扩大与破坏。 由于CT表现的不是肿瘤细胞 因此,难于确定细胞类型。 表现的不是肿瘤细胞, 由于 表现的不是肿瘤细胞,因此,难于确定细胞类型
头部ct读片口诀

头部ct读片口诀头部CT(计算机断层扫描)读片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观察CT图像的位置、方向和层次,全面评价CT图像质量,分析头部骨骼、脑组织和血管结构等。
以下为头部CT读片的口诀,以帮助医生更加高效地分析和解读图像信息。
第一步:定位和方向左侧脑沟带走流,右侧大脑亦如此。
从鼻梁骨起始,上至枕骨饶,如是定位方向。
第二步:图像层次从前到后观图像,更近脸颞骨颚下。
最前为眶上,后随眶下,海绵窦及后脑窝。
第三步:图像评价灰白质对比高,CT图像细节好。
软骨骼清晰见,无伪影,无噪音。
第四步:骨骼观察眶上骨细微看,眶下骨影清。
额骨颞骨鼻骨,全体规整。
蝶鞍突不异常,切线骨连续。
第五步:脑组织分析脑室正常大小,无积水无增大。
带状回见双侧,岛叶也能寻。
脑沟卷曲明,皮层均匀行。
海马体不张扬,颞叶结构完整好。
第六步:血管结构观察颈内颈外及椎动脉,全都要重点看。
大脑前后动脉,供血全靠它们。
大脑中动脉,庞大如拳头。
大脑后动脉,支配颞、顶及枕。
静脉窦畅通好,无异常占位高。
第七步:异常结构寻找肿块团片状,急需重视。
出血坏死直往看,水肿肿瘤速查清。
硬膜外血肿分辨,急脑癌脑室查。
血管畸形如迷洞,瘤区血管扩展。
第八步:结论解读综合全片,不异常醒脑清。
介绍CT表现,病变特点看。
给出诊断意见,指导治疗推荐。
通过以上的头部CT读片口诀,医生可以快速地观察和分析头部CT 图像,对脑骨骼、脑组织和血管结构等进行综合评价,快速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并给出相应的诊断意见和治疗建议。
这样的口诀能够帮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遗漏和错误,对于及时发现和诊断头部疾病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头颅CT最全读片ppt课件

精选编辑ppt
27
精选编辑ppt
28
基底节和基底节区
基底节:又称为基底核,指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 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 些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屏状核;是组成 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可能包括基底节、丘脑、黑质、 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
外囊出血临床表现较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 是血肿及继发的脑水肿压迫内囊所致,而较 少破坏性症状。一旦血肿或水肿消退,症状 即可减轻或消失。
精选编辑ppt
34
精选编辑ppt
35
放射冠:
是指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 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
规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精选编辑ppt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呈新月形或马鞍
形。
精选编辑ppt
17
精选编辑ppt
18
4、第三脑室 上部层面
可清晰显示基底核、丘脑。
内囊前脚(前肢):位于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 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及脑岛;
四叠体池:位于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
左侧颞顶叶脑梗塞
精选编辑ppt
38
左 侧 颞 顶 叶 脑 出 血
精选编辑ppt
39
左 侧 脑 栓 塞
精选编辑ppt
40
右侧颞叶脑梗塞
精选编辑ppt
4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精选编辑ppt
42
颅前窝:额叶;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 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 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 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 环池,第6个角(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脚 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 常可见到“V”形视交叉。
收藏︱手把手教你看头颅CT

收藏︱手把手教你看头颅CT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授权发送评估头颅CT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以下。
其基本步骤如上表,共7步,分别是:1.患者信息;2.检查技术;3.中线结构;4.脑室及脑沟;5.脑实质;6.眼球和软组织;7.骨和鼻窦一、患者信息/Patient Details1.首先确保病人图像是否为本次检查图像,注意日期和时间;2.核对病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病史,是否有老片(其他放射学或影像学检查)。
二、检查技术/Technique两种广泛使用的头颅CT检查技术为:平扫和增强。
平扫:疑似急性颅内病变的一线影像学检查;增强:1.用于评估动脉及静脉结构;2.评估软组织肿块的增强特征;3.对肾衰患者慎用所有CT扫描可行正交层面重建: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
三、中线结构在横断面和失状面评估中线结构位置1.cerebral falx(大脑镰)即中线;中线移位(displacement)提示潜在病变。
2.观察脑干及邻近结构是否居中(centered)normal position of the uncus:钩回正常位置brainstem:脑干there should be CSF around the brainstem:脑干周围有脑脊液basal cisterns ['sɪstənz]:基底池3.矢状面评估中线结构,确保各结构在位,密度正常pituitary [pɪˈtju:ɪtəri] gland:垂体optic [眼睛的、视觉的] tract:视束mamillary[mæ'mɪlərɪ] bodies:乳头体Corpus callosum[kɑ:'ləʊsəm]:胼胝体tentorium [ten'tɔ:rɪəm] :幕pineal gland [paiˈniəl ɡlænd] n.松果体pons [pɔnz]:脑桥spinal cord [ˈspaɪnəl kɔ:d]:脊髓foramen magnum:枕骨大孔04脑室及脑外间隙脑室(Ventricles)=2个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s)+第3、4脑室(通过大脑导水管相交通)脑外间隙(extra axial space):大脑及脑干周围见脑脊液间隙,包括基底池、硬膜下腔(subdural space)和硬膜外腔(epidural space)。
颅脑CT检查报告详解

颅脑CT检查报告详解各位尊敬的患者:您好!感谢您选择我们医院进行颅脑CT检查,以下是对您的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解读的报告,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一、检查目的和方法颅脑CT检查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对头颅和脑部进行断层扫描的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了解头颅和脑部的解剖结构及异常情况。
在本次检查中,我们采用了X光技术配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通过横断面的图像呈现,以提供关于头颅和脑部内部结构的信息。
二、检查结果详解1. 颅骨:颅骨结构正常,未见明显骨折、骨质改变、畸形等异常。
2. 脑组织:脑组织密度均匀,脑沟回纹理清晰,脑室形态正常。
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占位性病变。
脑实质区域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血管分布正常。
3. 脑出血:脑内未见明显出血灶。
4. 脑梗塞:脑血管通畅,未见明显缺血梗塞灶。
5. 大脑卒中:脑血管通畅,未见卒中区域。
6. 脑肿瘤:脑组织未见明显肿块,脑实质区域无占位性病变。
7. 脑脊液:脑脊液分布正常,未发现异常聚集。
8. 颅内结构:脑膨出、脑疝等压迫征象阴性。
三、检查结果分析根据CT检查结果,您的头颅和脑部结构没有明显异常,表明您的颅脑功能正常。
同时,也未发现卒中、颅内疾病等病变,是一个良好的结果。
CT检查无创、简便、快速,能够为医生提供有关头颅和脑部的详细信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1. 检查结果应结合临床总体情况综合分析,由专业医生进一步解读,了解病情。
2. 检查结果只是客观反映目前的头颅和脑部状态,并不排除您存在其他疾病或隐患的可能性。
如有任何不适症状或持续的临床疑点,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3. 在检查中,我们竭力做到了精确细致,但仍有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若有疑问或不满意之处,您可以随时向医院进行反馈以便进一步处理。
五、总结与建议综合上述检查结果,您目前的头颅和脑部状况良好,无明显异常。
颅脑CT检查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仍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以达到更准确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检查方法颅脑CT主要用横断面,有时加用冠状断面。
横扫多采用以听眦线(外耳孔与外眦联线)为基线,依次向头顶扫描10个切层,层厚10mm,层距10mm.根据病情平扫之后再行增强扫描。
有时为了显示小脑桥脑角池或鞍上池的小肿瘤,可进行脑池造影CT.二、正常表现CT诊断主要依据是观察组织密度差异。
颅骨为最高密度白影,CT值可达+1000H.鼻窦与乳突气房内含空气为最低黑影,CT值为-1000H.充以脑脊液的脑室、脑池为低密度,CT值为0-16H.脑皮质为薄层白带状影,髓质为深浅不等的灰影,皮质和髓质之间常有清楚的分界线,尾状核密度较高,血管与脑实质密度相仿,松果体及脉络丛常发生钙化而呈高密度影、CT值取决于钙含量,约40-400H.正常两侧脑实质密度对称,不应出现一侧高或低密度区。
脑室和脑池在不同层面显示,(图7-6-8)。
侧脑室边界清楚。
轮廓整齐,形状及大小对称;透明隔与三脑室在较低层面中线上。
蛛网膜下腔为薄层低密度带,位于颅骨内板与脑皮质之间;半球纵裂显示较高层面,为位于中线的低密度带,外侧裂池对称位于两侧。
鞍上池呈五角星形,在鞍上池前1/3可见视神经交叉。
四叠体池居后方,外形不整,四叠体突入池的前方。
环池呈窄带状围绕中脑周边。
后颅窝层面可见第四脑室位于中线,呈马蹄形。
可见小脑桥脑角池和枕大池。
枕大池变异大,常误认为异常。
图7-6 鞍上池1.大脑镰2.额叶3.交叉池4.视交叉5.脚间池6.桥脑7.四脑室8.小脑9.颞叶10.蝶骨小翼11.外侧裂增强检查时血中含碘量增加,使血管和组织密度增加,脑血管可显影。
静脉窦与脑室脉络膜丛均因血中含碘量增强而使影像清楚。
[新时代医学搜集整理]三、异常表现(一)脑实质基本病理改变病灶直接显示是CT诊断的显着优点。
与周围正常密度相比,病灶可呈低密度、高密度和等密度。
低密度病灶指病灶密度低于正常脑实质密度,一些肿瘤内大片坏死及囊性肿瘤均显示低密度灶,此外,脑水肿(cerebral edema)、脑梗塞、脑脓肿、囊肿和液体积聚也为低密度灶。
高密度病灶是指病灶密度高于正常脑实质密度。
见于一些肿瘤和脑膜瘤、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的钙化和颇内出血如脑出血等。
等密度病灶指病灶密度与正常脑实质密度相等或近似。
此时,可从两方面推测:一是病灶周围有水肿衬托出来,二是脑室出现移位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图7-7 三脑室1.胼胝体膝2.侧脑室前角3.透明中隔4.丘脑5.三脑室6.下丘7.四叠体位8.小脑幕外缘9. 小脑上蚓部10.大脑镰11.内囊膝部12.颞上回13.侧裂14.额下回图7-8 侧脑室1.半球纵裂2.胼胝体3.侧室前角4.透明中隔5.三脑室体上部6.松果体7.侧室后角8.大脑大静脉9.下矢状窦10.上矢状窦11.侧脑室脉络12.丘脑13.壳核14.内囊15.穹窿16. 外侧裂丛钙化17.尾状核头(二)脑室与脑池的变化脑室改变为脑室扩大,变形及移位。
脑室扩大可分系统性和局限性两类。
系统性扩大多因脑脊液循环受阻,如四脑室内肿瘤等,便阻平面近侧因脑室压力增高而扩大,所含脑脊液增多,又称脑积水。
局限性脑室扩大多由于脑室壁完整性受损,同为局部牵拉性扩大。
脑室变形及移位多因脑内占位性病变直接推压脑室所致。
脑池变化有扩大、变形和移位。
例如鞍上肿瘤可引起鞍上池充盈缺损;脑皮层萎缩则可见蛛网膜下腔扩大。
四、常见病CT表现颅脑CT检查的适应症是非常广泛的。
因为在颅脑病变诊断上,CT不但对占位性病变能显示出病理组织密度的高低、体积的大小和部位的深浅,对一些非占位性病变或退行性萎缩性病变也能有所启示。
(一)脑瘤CT对确定有无肿瘤,并作出定位与定量诊断高度准确。
定性诊断率也非常高。
常见脑瘤有胶质瘤(Glioma)脑膜瘤(Meningioma)、垂体瘤(Pituitary adenioma)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听神经瘤以及转移瘤等。
可根据瘤体本身的表现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进行定位和定性。
常见脑瘤多有典型CT表现,70-80%的病例可作出定性诊断。
例如恶性胶质瘤常见于低密度,增强扫描环状增强,且壁上常见结节,周围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脑膜瘤多表现为均匀高密度,边界清楚,且与颅骨、大脑镰或小脑幕相连,增强扫描有明显均匀增强效应。
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呈多发灶、多在脑周边,呈小的低、高或混杂密度,增强效应多明显。
鞍上有增强的稍高密度灶多为垂体瘤向鞍上延伸。
颅咽管瘤多为混杂密度,往往有蛋壳样钙化。
松果体瘤(Pinealoma)出现在松果体区,呈稍高密度并点状钙化、增强明显,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为桥脑小脑角区的低或稍高密度病灶,有增强,同时可见内听道扩大与破坏。
由于CT表现的不是肿瘤细胞,因此,难于确定细胞类型。
(二)脑外伤CT检查脑外伤安全、迅速、方便、能确定脑挫伤、颅内血肿及其他合并症。
1.颅内血肿根据出血部位分为脑内和脑外血肿,后者又分为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1)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梭形均匀高密度影,常有轻度占位表现。
两周后,血肿内红细胞及蛋白质逐渐被分解和吸收,其密度也相应下降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硬膜外血肿常伴发局部骨折及头皮下血肿。
(2)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状,薄层广泛均匀高密度区。
由于血肿体积大并以外周包绕和压迫大脑半球,压迫脑室,中线结构被推向对侧。
亚急性期,形状不变,呈等密度,可借助于灰、白质界线与颅骨间距离增宽来确定。
(3)急性脑内血肿表现为脑内圆形或不整形均匀高密度区,轮廓锐利,周围有脑水肿。
如血液流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则积血处呈高密度影。
[新时代医学搜集整理]CT对诊断多发与复合血肿较为可靠。
2.脑挫裂伤(Cerebral Contusion)脑组织发生一定程度的挫伤、裂伤、出血和水肿等。
单纯挫伤以脑水肿为主,CT平扫见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病灶较大时可有占位征象。
脑挫裂伤常合并脑内出血,平扫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有多发点状及片状致密影。
(三)脑血管病CT能及时确诊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或脑梗塞,对迅速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
1.高血压性脑内血肿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血肿好发基底节区或/和丘脑。
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
血肿的表现与病期有关。
新鲜血肿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区,2-3d后血肿周围出现水肿带;约一周后,血肿周边开始吸收,呈溶冰状;约4W后则变成低密度灶;2个月后则成为低密度囊腔。
CT可反映血肿形成、吸收和囊变的演变过程。
增强扫描于吸收期可见环状增强,囊变期,则无增强。
此外,可见占位征象。
基底节区与丘脑的血肿易破入脑室,破入脑室外的大血肿死亡率高,预后差。
有时伴发脑积水和病侧脑室外扩大。
主要由于脑脊液循环梗阻所致。
2.脑梗塞(Brain infarction)(1)缺血性脑梗塞(Ischemic infarction)较常见,系供养区缺血、缺氧致脑组织坏死。
发病24h内CT可无阳性发现;1-2W内由于缺血性脑水肿,累及皮质和髓质,多为楔形轻度低密度区,水肿范围大时可有占位征象;2-3W病灶变为等密度,与脑水肿消失和巨噬细胞反应有关;4-6W病灶发生液化和疤痕形成,呈边缘锐利的低密度区,邻近脑室发生牵拉扩大,脑皮层沟增宽,甚至中线结构移向患侧。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系因小的终未动脉闭塞,好发于基底节区和脑干,表现为直径小于1.0cm的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新时代医学搜集整理](2)出血性脑梗塞(Hemorrhagic infarction)因抗凝治疗后血栓碎裂变小,向远侧游动并再度发生栓塞,已坏死的血管因血液再通,动脉压增高致血管破裂而出血。
好发皮层和基底节区。
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内出现点片状高密度影。
3.脑动脉瘤(Aneurysm of brain)好发于脑底动脉环,临床表现为压迫症状和瘤体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直径小于1.0cm 时,CT平扫可不显示。
直径小于5mm,即增强扫描亦难发现。
较大的动脉瘤增强时呈圆形或类圆形致密影。
动脉瘤破裂出血,CT可显示血液在蛛网膜下腔、脑内和脑室内分布情况。
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脑池、蛛网膜下腔弥漫或局限性密度增高。
4.脑血管畸形平扫时,小的脑血管畸形不易发现,较大病灶显示为不均匀密度和不规则团状影。
有出血或钙化则表现为高密度灶。
如无血肿则无占位变化。
增强扫描常显示轮廓清楚的团状影或不规则形的密度较高的畸形血管影以及粗大迂曲的输入和引出血管。
(四)炎症及寄生虫病1.脑脓肿(Brain abscess)CT对脑脓肿的诊断非常重要,既可确定脓肿的有无及其位置、大小、数目和多房性等,还可引导进行手术引流,并观察脓肿的演变。
病变多发生在灰白质交界处。
在急性局限性脑炎阶段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低密度区及占位征象。
脓肿形成后,则呈边缘密度稍高中心密度低的病灶,周围广泛水肿。
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壁呈薄的均匀一致的环形增强影,为脓肿壁上毛细血管充血和血脑屏障破坏所致。
脓肿由急性转为慢性的过程中,脓肿壁越来越清楚,周围水肿带变窄,最后完全消失。
临床上儿童和青少年癫痫常因小脓肿引起。
2.脑寄生虫病CT可直接显示病灶特征,常可确诊。
(1)脑囊虫病(Brain cysticercosis)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小结节或卵圆形小囊状低密度区,大小0.5-1cm.增强扫描见环状强化。
(2)脑包虫病(Brain hydatidosis)CT表现为边界清楚锐利的类圆形巨大囊性病灶,囊壁常有钙化。
周围无水肿,有占位征象。
无囊壁强化。
(五)其他CT可直接显示某些先天畸形和新生儿疾病,如结节性硬化,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囊肿,先天性四脑室中、侧孔闭锁和新生儿窒息等。
CT检查可以显示脱髓鞘疾病及脑萎缩病灶并作出定量诊断。
CT 还可用于脑瘤术后,化疗和放疗以及脑积水分流术后随诊观察。
读书的好处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