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王姝瑶【摘要】目的:探讨对脑梗死伴有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168例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例数均为84例,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实验组预后效果(95.24%)优于对照组(76.19%),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NIHSS评分(2.54±0.63)分优于对照组(6.35±2.17)分,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atrial ifbrillation.Methods 168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8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nd clinical effcacy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better prognosis (95.24%)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6.1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ifcant (P<0.05). The NIHSS score (2.54 ± 0.63)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6.35 ± 2.17)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ifcant (P<0.05). Conclusion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atrial ifbrillation,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the effect is signiifcant.【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32【总页数】3页(P136-138)【关键词】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作者】王姝瑶【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医院神经内2科,内蒙古通辽 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2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脑卒中的发病患者中占据60%~80%,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复杂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1]。

在不同的时间窗使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研究

在不同的时间窗使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研究

118《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2021年第19卷第7期•药物与临床*葡萄膜炎患者总人数的50%以上。

接受手术后白内障患者发生的前葡萄膜炎以急性前葡萄膜炎为主,且其发生前葡萄膜炎后易并发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其进行治疗的难度较大。

临床上应及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白内障术后前葡萄膜炎患者进行治疗[4]。

曲安奈德属于长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5]。

此药的抗炎作用强大且持久,其药理作用与氢化可的松相似。

有研究指出,4mg曲安奈德的抗炎活性相当于20mg的氢化可的松。

曲安奈德的潴钠作用较弱,在临床中常被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弥漫性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结缔组织疾病的治疗中。

山-6是一种功能十分广泛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其分子量为26kD。

有研究指出,IL-6能够调控机体内多种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可全程参与到免疫应答、急性期炎症反应、骨髓造血、抗感染免疫反应之中。

研究发现,除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外,骨髓细胞、部分肿瘤细胞同样能够合成、释放IL-6。

该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发生内外伤、手术、应激反应、感染等因素所致急性炎症反应的患者会出现血清IL-6水平迅速上升的情况。

在患者的炎症反应得到有效控制后,其血清IL-6的水平会逐渐恢复正常°IL-1p 又被称为白细胞热原、白细胞内源性介质,是由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蛋白°IL-1p前体可被白细胞介素1p转化酶(Interleukin-1p-Converting Enzyme, ICE)所切割,最终形成成熟的IL-1p。

有研究指出,IL-1p 在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介质角色,并能够参与到众多细胞生理活动之中,包括增殖、分化及凋亡。

随着IL-1p水平的升高,其所形成的刺激信号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后将会诱导环加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释放,诱发炎性疼痛超敏反应并加重机体感觉到疼痛的程度。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和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进展 [中图法分类号 ] R 743.33 [文献标识码 ] A
急性脑梗死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 由于局部 脑血 长至发病后 6 h,观察表 明疗 效欠 佳 ,而发病后 3 h内应用 的患
流突然 中断引起局部脑 组织缺 血坏死 而致 的相 应神经 功能缺 者显示有效 。有报道 ,发 病 4 h内或平 均血管再通时 间距发
太多一度停止使用。随着对脑梗死病理 生理的深入研究 、神经 半暗区的存在 ,它并不 是 固定 不变 的 ,神 经组 织由可逆 的缺 血
影像学的发展和新型溶栓药物的问世 ,以及 急性 心肌梗塞溶栓 半暗区发展为不可逆 的坏死 区是一 个动态 的演变 过程。影 响
治疗的成功经验 ,国内外普遍开展 了大规模 的溶栓治疗急性脑 因素很多 ,如 临床病情 、脑梗 死类型 、侧 支循环状态 、体 温和脑
围起加固作用 ,使动 脉壁 内血栓 逐渐 扩大化 ,管 腔狭窄 以至完 态 ,血栓 内纤溶酶原也逐渐 耗竭 ,此种 “纤溶酶 原偷窃”可减弱
全闭塞。脑血管阻塞造成 大脑灌注的急剧 下降 ,几分钟内缺血 血凝块 溶解 。另外 ,由于他们 不具 有纤维 蛋 白的特 异性 ,与血
中心区域的脑组织发生坏死 ,而周边低灌注 区脑 组织还是存活 栓的亲和性较 差 ,故其 副反应 主要 是全 身性 出血 (包括 颅内 出 的(即缺血半暗区),这部分脑组 织是 可以通过迅速恢复血流得 血 )。SK具有间接的纤溶酶 原激 活作用 ,静 脉 内注射 SK有较
梗死的临床研究 。现就其治疗 现状 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组织的代谢率 、神经 保护 剂的应 用 、细胞 内外环境 等… 。因此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进展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进展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进展摘要:综述了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正确掌握溶栓药物的治疗方法,溶栓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语言功能、肢体活动等变化,观察用药反应及有无出血倾向,静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及脑水肿、血管再闭塞)的观察及护理进展。

认为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医护密切配合,做好溶栓前准备,密切观察溶栓中、溶栓后病情变化及提供规范、安全、最佳的护理,是静脉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其致残率,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阿替普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脑组织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的一种现象。

是脑血管疾病里较为严重的急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致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急性脑梗死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1]。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之一是尽早溶栓,建立闭塞血管再循环,尽快改善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避免神经功能缺损[2]。

由此来稳定患者病情及改善预后。

阿替普酶(rt-PA)为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够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形成复合体,具有强烈的溶栓作用[3]。

是目前临床常用溶栓药物。

有研究表明在急性脑梗死发生4.5h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4-5]。

近年来随着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进一步深入,并在护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其有了新的发现和改进,现综述如下。

1.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循证医学研究结果[6]表明,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溶栓。

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脑血流灌注措施。

从1996年美国FDA批准使用rt-PA溶栓至今,使用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批准[7]。

1995年,NINDS对符合适应证的发病3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静脉rt-PA溶栓研究,阿替普酶治疗组的远期获益明显高于对照组,3个月的死亡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8]。

药物溶栓及机械方法开通血管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

药物溶栓及机械方法开通血管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
18 3




院 学

第2 8卷
钙素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既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又能改善机体活 动功能、 维持正钙平衡 , 能有效地预防总骨量 的丢失 , 还 提高 骨
参考文献
[ ] 吴丽 萍, 天遵. 性 骨质疏 松症 [ ] 国外 医学 内分 泌分 册 , 1 陶 男 J. 20 ,3 2 :1 一l . 0 8 2 ( ) 14 1 7 E ] R s lR , a s B E e n H, t 1 M ca i s f co f 2 usl G W t , b toF e a ehn m t no e tN i . s oai
[ O 罗先正 , 军. 1] 王宝 骨折与 骨质疏松 [ ] 中华骨科 杂志 ,97 1 J. 19 , 7
( )1 1 :1一l. 2
[ 1 赵伟业, 1] 董碧蓉 , 欧雪梅 , 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 的新进展及循 等. 证证据[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 1 ,( )8 — 2 J. 2 09 1 : 8. 0 0 [ 2 顾振辉, 1] 杨叔蓉 , 傅宏亮 , 双能 X 吸收仪测定骨密度对骨质 等. 线 疏松症的诊断价 值[ ] 诊断学 理论与实践 ,09 2 3 :0 — J. 20 , ( ) 2 2
剂主要有鲑鱼降钙 素和鳗鱼降钙素 , 均为注射型制剂。鲑鱼降 钙素已制成鼻喷雾剂 , 投药简便 、 药物不 良反应小 引。
4 12 。5一( OH) 一Vt 3 2 i D
ec o li f a [J .O t pr n,0 8 1 ( ) 7 3— ne n i c ei c c n a c y ] s o o s t2 0 ,9 6 :3 l e oI
2 5 0 .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关键词脑梗死溶栓治疗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 , 其死亡率排在心肌梗死和癌症之后 , 位居第三位的疾病。

形成脑梗死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75% 的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它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造成的 [1] 。

脑梗死溶栓治疗就是为早期再通闭塞动脉,恢复血供,尽量挽救神经功能。

随着神经病学和溶栓剂的研究和发展,溶栓治疗已经成为降低梗死面积和致残率的最有效方法,特别对中、重度神经障碍的病人疗效尤为显著 [2] 。

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已经研发出更先进的新型溶栓药物,如国外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重组尿激酶原( rpro-UK )等进行的脑梗溶栓治疗的大规模临床实验,都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

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3]缺血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性发展 , 因此溶栓时机有时间限度,即时间窗。

Astrup 等于 1981 年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时间窗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转化过程,如果能及时恢复血供,缺血半暗区的大部分脑细胞可以避免缺血性坏死。

但时间窗仍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不能统一。

最近应用核磁扫描成像( MRI )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等研究认为 3- 6 小时内溶栓治疗是十分有效的 [1] 。

NINDS (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oke )的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3 小时; ATLANTIS ( the Alteplase Thrombolysis for N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Ischemic Stroke )设计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3-5小时; ECASS ( the Europe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6 小时;PROACT Ⅱ(Prolys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bolism Ⅱ)试验设计动脉内溶栓时间窗为 6 小时。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及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及进展
现 , 溶栓治 疗进 行 的时 间是影 响最 后 疗效 的关键 _ 6 ] 溶栓 时 间窗是决 定 是 否 进 行 溶栓 治 疗 的重 要 因 素 。 溶 栓 治 疗 以“ 时间 窗” 为 主要 参 考 依 据 , 目前 广 泛 认 为溶 栓治 疗 时间 窗 为 3 ~6 h , 但 临 床 上 发 病 后 能 在
亦确切。 3 溶栓治 疗 的药物
脑 组织 对缺 血 缺 氧 非 常 敏感 , 为 了维持 正 常 脑
神 经功 能 , 脑 组 织 必 须 有 连 续 不 断 的 血 液 供 应 。 当
脑 组织 缺血 缺 氧时 , 缺 血 的局 部 脑 组 织 血 流量 下 降 到 正 常值 的 4 0 时 , 首先 就 会 出现 脑 电功 能 障 碍 ; 当缺血 缺 氧脑 组 织 的血 流量 下 降 到正 常 值 的 3 0
6 h以 内接 受 溶 栓 治 疗 的 患 者 较 少 , 所 以大 多 数患 者
都错 过 了溶栓 时 间窗 , 故 探讨 6 h以 外 的 溶 栓 治 疗 更
的治疗 方 法[ 3 ] 。 但 因 为 溶 栓 治 疗 可 以 引 起 颅 内 出
具 有 临 床 意 义 。 目前 广 泛 接 受 的 是 , 颈 内 动脉 脑 梗 死患 者动 脉溶栓 治疗 的时间 窗为发 病后 6 h以内 , 而 基底 动脉 、 大脑 后循 环 的梗 死 和 侧 支循 环 较 好 的前
态 和结构 尚完整 , 为可 逆状态 , 如果此 时迅 速血 管再 通 或侧支 循环 及 时建 立 , 则 可 以阻 止 其发 展 成 为 梗 死灶 ; 若 局部 仍然 缺血 缺氧 缺少 血液再 灌 注 , 就会 发
展成 为不 可逆 性 的组织 损伤 。如果 缺 血脑 组织血 流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研究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研究新进展
[ 关键词 ] 脑梗死 ; 溶栓治疗 ; 研究 [ 中图法分类号]R7 3 3 4 . 3 [ 文献标识码 ] A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是 中 老 年 人 的 常 见 病 、 发 病 , 仅 患 病 多 不
h 给 予 尿 激 酶 静 脉 和 动 脉 溶 栓 治疗 , 果 较 好 。 总 的 来 看 , , 效
s q e c n n t p l a i n f r d t ci n a d ma s s r e i g o e u n i g a d i a p i t o ee t s c o o n s —c nn f e
ih d h b t.h asmi so itd w t eataa sml d ni e s e a ea ta se aa scae ih b t.h s e aie t d l l i f
De An  ̄d G , a d S S n t d e T S a T, o a i Md e .S mp e fu r s e t e F, ta 1 i l o c n l e
Ka a a k v KV , u a Ch k a e . de t i ai n o h o r s No l A, a i C, ta I n i c t t e fu s l s 1 f o f

萍, 李慕军 , 敏清 , 孕妇血浆胎 儿 D A的父源性 a地 李 等. N
14 . 5 4
m to [ ] l a nl20 2 ( ) 1~ . ehd J .JCi LbA a,06,0 1 : 7 n 黄 留玉. C P R最 新技术原理 、 方法及应 用[ . 京: MJ 北 化学工业 出版社 ,0 5:0 . 20 4 4
率高 , 致残率和复发率 也高。一组 1 7 269例脑梗死病 例中 , 病 在探索治疗脑梗死 的有效方法 。 至今 仍不 能达到 明显 效果 但 而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直引起人们 的广泛 关注 , 现在 已经成 为急性脑梗死治疗 的研究热 点。已经有大 量的临床研 究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急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0%,重视和研究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显得极其重要。

虽然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十分多,但国内的临床认识还参差不齐。

现就目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主要方法、溶栓药物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静脉溶栓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溶栓药仍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溶栓治疗途径。

静脉溶栓的技术设备简单、方便快捷、创伤相对较小、费用较低,而且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患者易于接受。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静脉溶栓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链激酶链激酶不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而是通过形成1:1的链激酶一纤维蛋白溶解原复合物,再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

国内外有关链激酶的大型临床疗效试验主要包括意大利多中心卒中试验(Multicentre Acute Stroke Trial-Italy,MASTI)、欧洲多中心链激酶试验(Multicenter Acute Stroke Trial-Europe,MASTE)和澳大利亚链激酶试验(Australian Streptokinase Trial, ASK)。

这些试验均在缺血性卒中发病6 h内静脉给予1.5 MU链激酶,均发现链激酶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无显著改善,而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的风险却显著增高。

由于链激酶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发牛率和病死率均很高,这3项试验均提前中止。

尽管目前尚不确定这些试验的高病死率是否与治疗时间窗过长、药物剂量或试验本身的某些因素有关,但基于上述3项试验的结果,目前不推荐链激酶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溶栓药物。

l.2尿激酶尿激酶是国内较常用的溶栓药,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呈双链型,既可裂解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又可裂解游离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

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急性脑梗死(6 h内)静脉溶栓治疗”第2阶段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对全国51个中心的4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疗效研究,分为A、B、c组,分别给予尿激酶150万U、尿激酶100万U和安慰剂。

结果显示,A组和B组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转归与安慰剂组存在显著差异(P=O.02),SICH发牛率分别为13.55%、8.65%和6.76%,病死率分别为9.14%、lo.73%和6.10%;治疗组3个月时的残疾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P=0.034)。

由此提出,“采用人尿提取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用量以150万U优于100万U,如果严格掌握适应证,该疗法相对较为安全。

”1.3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tPA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可激活纤溶酶原进而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是特异性纤维蛋白溶解剂。

根据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 tPA试验的结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ition, FDA)于1996年6月批准tPA作为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用药物。

NINDS试验是一项随机双旨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624例患者,发病3 h内静脉给予tPA(O.9mg/kg),lO%剂量静脉推注(>1min),其余剂量连续静脉滴注(>l h),最大剂量90 n培。

该研究分2部分进行,第1部分评价患者发病24 h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症状完全缓解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改善4分以上,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第2部分评价发病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转归,结果显示,治疗组3个月时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3%对38%);治疗组SICH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3个月时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17%对21%)。

因此,NINDS试验成为第l项证实急性脑梗死能从tPA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的大型临床试验。

虽然静脉tPA溶栓的疗效已得到证实,但目前符合tPA适应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却不足5%,绝大部分患者都是由于超出3 h治疗时问窗而被排除,于是专家们开始致力于扩大溶栓时间窗的研究。

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溶栓急性非介入治疗(Alteplase Thrombolysis for Acute Non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Ischemic Stroke,ATLANTIS)试验在发病3—5 h静脉给予tPA(0.9 mg/kg),结果显示,治疗组SICH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神经功能转归无显著差异。

另外2项随机双盲试验——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一I和Ⅱ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试验分别在在发病6 h内静脉给予tPA 1.1 mg/kg(ECASS—I)和0.9 mg/kg(ECASS一Ⅱ)。

ECASS—I结果显示,治疗组SICH发生率和30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ECASS一Ⅱ更加严格遵守适应证和控制血压,SICH发生率较ECASS—I有所降低,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神经功能转归仍无显著差异。

不过,最近刚公布的ECASS-Ⅲ结果却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惊喜。

ECASS-Ⅲ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821例患者,将溶栓时间窗扩大到3~4.5 h,平均给药时间为发病后3 h59 min。

结果显示,治疗组转归良好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2.4%对45.2%,0R=1.34,P=0.04),神经功能转归也显著更好(OR=1.28,p<O.05);虽然治疗组SICH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4%对0.2%,P=o.008),但病死率却无显著差异(7.7%对8.4%,p=O.68),其他严重不良事件亦无显著差异。

该试验结果提示,将tPA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延长至3~4.5 h仍然有效和安全。

自从1996年获得FDA批准以来,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的SICH发生率总体上接近6%,但如果不严格遵守适应证,则SICH发生率可高达38%。

一些Ⅳ期临床试验对tPA溶栓的SICH发生率和临床转归进行了评价。

阿替普酶逆转卒中标准治疗研究(Standard Treatment with Alteplase to reverse Stroke,STARS)是日前最大的有关tPA溶栓的的瞻性多中心Ⅳ期临床试验。

该试验在美国的57家医疗中心进行,包括24家医学院和33家社区医院。

结果显示,SICH 发生率为3.3%,30 d病死率为13%,45%的患者功能转归极好[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1分],43%的患者功能转归良好(mRs评分0—2分)。

然而,如果不严格遵守溶栓适应证,则SICH发生率会大幅增高,这已为很多临床试验所汪实。

例如,Lopez-Yunez等【12】对1996年7月一1998年2月美国印第安纳州lO家医院内接受tPA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实施tPA治疗的均为非神经专科的社区医生,SICH发生率在不遵守适应证的患者中高达38%,而在遵守适应症的患者中为5%。

1.4去氨普酶去氨普酶是一种从吸血蝙蝠唾液中分离得到的复合物,它对纤维蛋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因此它可能比tPA对急性血栓作用的特异性更高且更安全。

急性缺血性卒中去氨普酶试验(Desmoteplas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DIAS)¨是一项评价去氨普酶静脉溶栓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剂量递增试验,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3~9 h。

试验分为2部分:第l部分,47例患者分别给予去氨普酶25 mg、37.5 mg、50 mg或安慰剂,结果显示,治疗组SICH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且治疗组有7例患者死亡;第2部分,降低去氨普酶剂量,57例患者分别给予去氨普酶62.5ug/kg、90 ug/kg、125 ug/kg或安慰剂,结果显示,治疗组仅出现l例sICH,转归良好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13%~60%对22%),而且剂量越高获益越大(P=O.009),获得早期血管再通患者的预后优于未获得早期再通的患者(52%对24.6%,JP=O.002 8),安慰剂组获得早期再通的概率显著低于治疗组(19.2%对71.4%,P=O.00l 2)。

DIAS的初步研究结果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后续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如能通过去氨普酶溶栓达到扩大时间窗、降低出血率和改善卒中预后的目的,这将是比tPA为卒中治疗带来的影响更震撼人心。

1.5替奈普酶(tenecteplase)心血管研究证实,替奈普酶能降低心血管溶栓的出血率⋯。

对替奈普酶进行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第l项研究是剂量递增试验,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与舢试验相同。

该试验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25例患者,在发病3 h内静脉给予替奈普酶(0.1、0.2和O.4mg/kg),评价7 d、10 d和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转归。

3个剂量组均未发生SlCH,无症状删的发生率依次为2例(8%)、8例(32%)和7例(28%),3个月时的疗效显著¨。

该试验在溶栓的安全性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希望,接下来的研究将会对替奈普酶与tPA进行对照试验。

2 动脉溶栓动脉溶栓一般是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或颈动脉,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选择性插管,将导管尖端置于梗死血管内(非接触性溶栓)或直接与血栓接触(接触性溶栓),再注入溶栓药,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

急性脑血栓栓塞Prolyse试验(Prolys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bolism Trails,PROCAT)一I和Ⅱ¨是目前最大的评价尿激酶原动脉溶栓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

在PROCAT-I 中,26例血管造影证实存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患者接受尿激酶原动脉溶栓(6mg/kg)。

结果显示,治疗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5.7%对o%),sIcH发生率分别为15.4%和7.1%,3个月时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虽然治疗组和对照组90 d神经功能转归无显著差异,但结果趋向于治疗组的转归更好。

在PRocA-Ⅱ中,180例血管造影证实存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尿激酶原动脉溶栓(9 mg/kg)和低分子肝素,对照组只给予低分子肝素。

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但SICH 发牛率较高(10%对2%);治疗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6%对18%,P<0.001),90 d 时神经功能转归良好的患者比例亦如此(40%对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