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常规
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

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
2.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征象。
3.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运动、感觉、疼痛及动脉搏动。
4.观察有无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征象。
【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后康复程序,手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并介绍已经手术后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思想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完善各项检查,患者应无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心肺功能正常。
吸烟和饮酒史的患者手术前一周禁烟或忌酒,以减少术后血栓形成的几率。
(3)给予高热量、高钙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食物,注意饮食的色、香、味及多样性,以增强患者体质、利于组织修复。
过于肥胖的患者要适当减轻体重,避免导致出血增加、关节脱位及加重关节磨损。
(4)适应性训练,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和深呼吸,床上使用便器,患肢直腿抬高、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长收缩,健肢的全方位活动,拐杖或助行器的使用方法等,为术后康复训练做好准备。
(5)完成术前准备,备皮、备血、药物过敏试验等。
2.术后护理(1)根据麻醉情况取合适体位,全麻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心电监护,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至病情平稳。
(2)观察患肢体位,患肢外展中立位,抬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
保持膝关节过伸位。
(3)观察伤口出血及引流情况,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性质和量。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渗血、渗液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皮肤颜色、温度,有无疼痛、肿胀、麻木、感觉迟钝、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及肢体不能活动等异常情况。
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5)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术后按摩患肢,6小时后主动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足、踝关节活动。
遵医嘱及时、准确应用抗凝药物。
(6)预防感染,监测体温变化,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及脓液渗出等情况,遵医嘱准确、及时应用抗生素。
膝关节置换的护理常规

膝关节置换的护理常规
1术后1—3天:踝泵练习:膝关节伸直尽可能的主动伸屈踝关节和趾间关节,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长舒缩练习。
压腿练习:术后第二天病人可以练习按压膝关节。
将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软垫垫于足跟处,并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方,轻轻下压,使腿尽量伸直,每次要坚持5分钟左右,到病人可以忍受疼痛为止。
2术后4—14天:本阶段继续前3天的练习,逐步过渡到完全主动练习:抱大腿上提,呈屈膝活动,每隔2小时5—10次。
持续被动运动(CPM):由0—30度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每天10度。
一周内被动屈曲达到90度,并能完全伸直,术后2周应达到120度。
3术后2周之后:此期以增强肌力为主,扩大关节活动,增加活动量,可有他人搀扶下站立重心放在健侧10s,再将重心放在患侧10s。
步行训练基础上,患者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逐渐扶拐的行走10步左右。
4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
这样,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同样可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体质,训练中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做跳跃和急转运动,防止关节损伤。
保证营养摄取,预防关节感染如果身体受到感染,则细菌有机会随着血液流入人工关节内,导致关节发炎。
按时复查术后1月、3月、6月、1—2年,不适随诊。
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常规

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常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在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心理护理:由于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人,他们对疾病了解不足,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惧。
因此,需要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相关疾病和专科知识,并介绍一些康复期的患者的案例,以增加他们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
同时,需要鼓励患者的家属多陪伴患者,并教育他们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不快,以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尽早康复。
2.特殊准备:1) 患者身体状况的准备:需要拍摄标准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60°轴位片,下肢全长负重位和非负重位膝关节正、侧位片,了解膝关节病变情况及下肢力线。
同时,需要进行术前模板测量,以估计应选的假体的大小。
此外,还需要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以了解手术肢体有无血管病变。
停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曾服用过激素,需要了解用药时间及剂量。
同时,需要治疗体内的慢性感染、皮肤病,如龋齿、鼻窦炎、手足癣等。
对于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经系统的内科治疗已控制的患者,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2) 患者心理状况的准备:需要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往手术后精神反应情况,并向患者提供有关手术及康复训练的资料,使患者了解手术的意义,自愿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3) 制定功能锻炼计划:需要讲解并示范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包括膝关节屈伸锻炼、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及拐杖或助行器的使用方法。
4) 训练患者深呼吸、有效咳痰、床上大小便的方法:这可以预防坠积性肺炎、尿潴留、便秘等发生。
3.一般准备:1) 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术前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包括血、大便、小便,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空腹血糖,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片,以及根据内科病史所需要的特殊检查。
2) 常规术前准备:需要备皮、备血,并做好青霉素和普鲁卡因皮试的准备工作。
3) 围手术期用药:根据医嘱术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一次;术前l天或术后使用抗凝药物。
全膝关节置换护理常规

全膝关节置换护理常规概念:全膝关节置换是指用人工膝关节替代和置换病损或损伤的髋关节。
多用于老年人。
㈠观察要点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
另外记录尿液颜色、性质与量。
2、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背动脉搏动、趾端活动、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及皮肤的颜色、温度、肿胀情况的变化,并与健肢对比。
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3、术后应观察患肢伤口渗出情况,保持外层敷料干燥。
有引流管的患者应观察引流的颜色、量及性质。
防止引流管打折,受压,扭曲,脱出等。
㈡护理措施1、抬高患肢,以减轻患肢肿胀、疼痛,疼痛明显者及时给予镇痛药物。
若出血量多时,患肢予以加压包扎、冰敷以减少出血。
2、保证静脉输液通畅,出血量大时需及时输血、输液,以保证生命体征平稳。
3、指导患者患肢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和足趾屈伸旋转活动。
拍摄X光片,如假体位置好可进行C P M练习。
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从30度开始,逐渐增加。
术后第1-2日,即可遵医嘱进行床旁坐、站及扶双拐行走练习。
根据病人个体情况不同,制定具体康复计划,如果活动后感关节持续疼痛和肿胀,说明练习强度过大。
㈢健康教育1、予以饮食指导,戒烟、戒酒。
肥胖患者应控制体重,避免关节过多负重。
2、嘱其尽量不做或少做有损人工关节的活动,如爬山、爬楼梯和跑步等。
避免在负重状态下反复做膝关节伸屈动作,或做剧烈跳跃和急急转运动。
3、嘱其定时复诊。
若人工关节置换术多年后关节松动或磨损,可在活动时出现关节疼痛、跛行、髋关节功能减退。
应尽快就诊。
医院管理骨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

医院管理骨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膝关节是下肢的主要关节,其结构和功能都是人体关节中最复杂的。
由于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使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丧失功能。
为了解除症状,将已经损坏的膝关节的致病部分用设计好的人工关节组件取代,称之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itnhroplasty, TKA)o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同骨科手术前护理1〜10。
2、皮肤护理术前备皮,目的是清洁皮肤上微生物,减少感染,暴露手术区域,为手术创造良好的皮肤条件。
备皮范围:患侧腹股沟至踝关节。
备皮后嘱患者沐浴更衣,修剪指(趾)甲。
(二)术后护理1、同骨科术后护理1〜2、术后功能锻炼以患者的耐受力决定锻炼时间的长短持之以恒的原则。
(1)、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开始行足部的跖屈与背伸运动及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运动。
每个动作可保持动作5〜15秒,放松5〜15秒,然后再重复。
(2)、术后第1日开始,继续前一日主动锻炼方法,并酌情增加直腿抬高功能锻炼。
被动锻炼:遵医嘱应用膝关节持续被动锻炼仪, 每日2次,每次0.5〜1小时。
从0。
〜30。
开始,逐渐增加。
(3)、术后第2〜5日,除以上锻炼方法外,可指导患者坐起,协助患者将双腿移至床旁,小腿下垂,膝关节自然弯曲,靠重力作用练习膝关节屈曲,等适应后开始练习患膝的伸直、弯曲运动。
(4)、术后3〜7日遵医嘱指导患者下地站立,逐渐增加行走锻炼。
(三)健康指导1、出院后按照医师要求按时服药,定期到门诊随访。
如:出现伤口红肿、异常发热、患肢肿胀、膝关节疼痛增加等情况应立即来门诊。
2、继续加强滕关节屈曲、伸直、行走锻炼,具体方法同住院期间锻炼方法。
锻炼时注意安全,劳逸结合。
遵医嘱进行活动限制,直到下次复诊。
3、休养环境清洁舒适,合理膳食,增强营养,保持理想体重,减轻关节负重。
4、日常活动应避免膝关节过度负重,以减轻膝关节磨损机会,应避免以下运动,如:蹲马步、爬山、上下楼梯、跑步、提重物、走远路。
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

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感染征象: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观察体温变化。
2、患者生命体征:观察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
护理措施1、按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2、做好病人的心理安慰工作,告知其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和效果,通过成功病例的宣传,消除病人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取得最佳的配合。
3、指导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病人体质,提高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但应避免过分油腻食物。
4、指导病人练习正确的咳嗽和咳痰方法,练习深呼吸,术前两周停止吸烟,并指导病人练习床上大小便等。
5、指导病人加强患肢股四头肌静力收缩以及踝关节、足趾主动活动,每次收缩维持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以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6、告知病人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如发现右疖肿或脚气必须立即向医生汇报,及时给予处理。
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7、术晨手术区域碘伏消毒,并用消毒包裹好后将病人送手术室。
8、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到平稳,并注意病人意识状态和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给予处理。
9、术后立即予伤口处冰袋降温,以减少出血、肿胀及疼痛,一般冰敷24小时。
10、严密无菌操作保持引流通畅是防止膝关节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为防止引流管滑脱和扭曲,用别针将引流管固定在床单上,一般术后8小时引流量多,应经常挤捏引流管,以防管腔堵塞,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术后2-3天每日引流量少于50ml时,可拔出引流管。
11、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表现,观察体温变化,如发生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12、术后第一天即开始做CPM锻炼,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起始角度为0度,终止角度从30度开始,根据病情及病人疼痛情况由小逐渐增大。
13、术后6-12小时即开始功能锻炼,锻炼方法应循序渐进,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至长,强度由弱增强,锻炼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度。
14、何时下地行走受手术操作和病人体力恢复情况影响,一般术后3-5天可练习行走,但必须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拄双拐或借助行走器行走。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2. 右图是1909年《民呼日报》上登载的
一幅漫画,其要表达的主题是( A.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 B.西方国家学习中国文化 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D.西方八国组成联军侵略中国
解析: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到各国举的灯笼是火车形状, 20世纪初的这一幅漫画正反映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 权益。B项说法错误,C项不能反映漫画的主题,D项时 间上不一致。 答案:A
依据材料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提示: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 近代的小火轮、火车同时使用)。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社会发 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政府及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
[串点成面· 握全局]
二 、 心 理 护 理 由于长期的关节功能丧失,疼痛的折磨,生活不能 自理,患者情绪不稳定,同时相当一部分患者对手术的 期望值很高,但又怕手术效果不理想,术后可能发生严 重并发症而焦虑、恐惧心理,通过和病人面对面的交谈, 并介绍成功的病例帮助病人认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消 除 病 人 的 疑 惑 , 树 立 信 心 。 三 、 疼 痛 护 理 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除造成患者痛苦不安外, 还会影响患者血压、心率、饮食,睡眠和心理状态以及 手术关节的功能恢复,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可 根据疼痛笑脸评分法得表情,给予镇痛剂(如曲马多注 射剂)并配合分散其注意力 (听轻音乐,多与病人交谈), 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
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需知道

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需知道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当前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骨病问题都可以通过手术解决,让很多原来无法站立的患者重新站起来。
膝关节置换术就是一种现代高科技的人工材料手术方式,通过人工材质的关节替换原有、已损坏的关节,帮助患者重新站立。
但是在手术之后必须要做好护理工作,才能够保证人工关节更好的适应人体,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1.一般护理工作1.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回到病房后,需要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选择合适的体位,同时要叮嘱患者禁食禁水6个小时。
(2)手术刚完成后身上会设置导流管、导尿管等管道,进入到病房后要对这些管道进行稳妥固定,并保证管道的通畅性。
同时对引流管引流出的液体颜色、液体量以及性状等进行严密观察。
若引流量>100ml/h,色鲜红,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手术之后要做好心电监护、吸氧观察,着重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及生命体征等。
(4)在手术完成后,置换关节的患腿需要比心脏高15度,膝关节保持微曲的状态,同样达到15度。
患肢需要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并对膝关节进行冰敷,冰敷时间需要达到24个小时,有效预防出血和肿胀。
(5)对患者患肢的末梢血液循环情况进行观察,主要通过对足背动脉以及皮肤颜色的观察实现。
如果发现足背动脉消失或者减弱的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可能是由于伤口包扎过紧或者关节腔出现积血等情况导致的血液循环受到限制。
2.并发症护理(1)全身并发症护理全身并发症护理中包括肺不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尿道感染等情况。
在护理中需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以及呼吸情况等进行严密观察。
严格根据医生开具的医嘱使用抗生素,并对患者的体温和饮食情况等进行观察和护理,同时结合个体差异情况合理选择食物,食物需要以高纤维、清淡、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为主,补充患者术后的消耗。
如果患者是老年人,需要对液体的速度进行控制,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的喝水量要达到2000到3000毫升,并做好每天的尿量统计,对血电解质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保证水电解质以及进出量方面的平衡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人,由于对疾病知识的缺乏,担心手术的安全,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感。
要耐心讲述有关疾病与专科知识,介绍同种病例康复期的患者来现身说法,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识与信心。
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并教育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展现出不快,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尽早康复。
2.特殊准备:(1)患者身体状况的准备: 拍摄标准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60°轴位片,下肢全长负重位与非负重位膝关节正、侧位片,了解膝关节病变情况及下肢力线;术前模板测量估计应选的假体的大小;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了解手术肢体有无血管病变;停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曾服用过激素,了解用药时间及剂量;治疗体内的慢性感染、皮肤病,如龋齿、鼻窦炎、手足癣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经系统的内科治疗已控制。
(2)患者心理状况的准备: 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往手术后精神反应情况,向患者提供有关手术及康复训练的资料,使患者了解手术的意义,自愿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3)制定功能锻炼计划,讲解并示范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包括膝关节屈伸锻炼、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及拐杖或助行器的使用方法。
(4)训练患者深呼吸、有效咳痰、床上大小便的方法,预防坠积性肺炎、尿潴留、便秘等发生。
,3.一般准备(1)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术前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包括血、大便、小便,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空腹血糖,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片,以及根据内科病史所需要的特殊检查。
(2)常规术前准备:备皮、备血、做好青霉素与普鲁卡因皮试。
(3)围手术期用药:根据医嘱术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一次;术前l天或术后使用抗凝药物。
二、术后护理1.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术毕回病房后及时给予床旁心电监护仪,0、5~1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经皮血氧饱与度一次,持续吸氧4- 6L/min,术后24小时内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面色、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并详细记录,若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2.切口引流管的观察:膝关节置换术因术中使用止血带,术后常会导致血管反应性扩张与关节内组织切除部位血管残端的出血,要密切观察切口敷料的渗血情况与引流液的色、质、量。
一般手术当天采用非负压引流,术后一天改为负压引流24~48小时,当引流量<50ml/d即予拔管。
在引流过程中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扭曲、折叠与堵塞,每30分钟挤压记录一次,如发现引流液流速过快>100ml/h时,应通知主刀医生,必要时予夹管30分钟后放开。
要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一旦污染及时更换,按医嘱正确及时使用抗生素,防止手术切口感染。
3.术后体位:术后予去枕平卧6小时,6小时后予平卧位,患肢膝后垫软枕予抬高,保持中立位,避免小腿腓肠肌与腓总神经过度受压,造成小腿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形成与腓总神经的损伤。
术后3~5天开始下床活动。
4.患肢肢端血运的观察:密切注意观察患肢感觉与肢端皮温、肤色及足背动脉搏动及足背伸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5.并发症的护理(1)全身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包括肺不张、坠积性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不齐、应激性胃出血、电解质紊乱(最常见的就是低钠血症)、尿潴留与尿道感染。
在护理上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律变化;按医嘱正确及时使用抗生索,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做好饮食护理,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食物,一般应清淡宜消化,适当增加蛋白质与维生素含量;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高粗纤维食物,以补充术后体能的消耗与保持大便的通畅;对老年患者要严格掌握与控制液体速度,注意观察液体输入的量、速度,鼓励患者多饮水2000 - 3000ml/d,记录24小时尿量,动态监测血电解质的变化,保持进出量与水电解质的平衡。
(2)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处理比髋关节置换术后要求高,良好的疼痛处理不仅使患者感到舒适,而且有助于术后患肢功能的康复。
肌肉或皮下注射止痛药的优点就是花费低、使用方便,但副作用较多,如杜冷丁有可能引起呕吐、呼吸抑制、眩晕、血压下降等,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一般年龄偏大,应小心使用;自控镇痛泵,由于注射疼痛剂的局限性,近年来出现了患者自行控制镇痛的趋势,最常见的就是PCA,即经静脉给予镇痛药物,泵由患者控制,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疼痛情况即时自行控制药物的剂量,PCA的优点就是患者自控,减少了患者的焦虑感,增加了安全感,副作用相对少见,偶有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出现症状后予暂时关闭PCA,缓解后可重新使用。
(3)神经损伤的观察与护理:全膝关节置换术神经并发症主要为腓总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 ~5%,多见于严重的膝外翻或屈膝挛缩畸形的矫形过程中。
损伤的原因有直接损伤、牵拉损伤与压迫损伤,症状多出现在术后l~3天,表现为胫前肌与拇长伸肌功能障碍,37 %出现腓骨长肌乏力,87%有第一趾蹼区感觉障碍。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肢肢端感觉与活动情况,一旦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症状,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拆除加压外敷料或外固定石膏托,保持膝关节屈曲20°~30°,以减少对神经的压迫与牵拉;使用踝足支架,保持踝关节中立位,防止足下垂;经常进行踝关节被动功能锻炼,防止继发性马蹄内翻足;按医嘱正确使用营养神经药物;持续3个月以上无神经功能恢复者,可行腓总神经探查术。
(4)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护理:其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如无预防措施发生率为40% - 88%,术后应密切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情况,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及有无异常感觉、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或继发肺栓塞。
对高龄、肥胖、心功能不全患者,可使用弹力绷带、弹力袜、下肢静脉泵、足底泵或口服阿司匹林、华法令、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等药物预防。
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皮肤黏膜的出血情况,定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预防突发性出血。
(5)感染的观察与护理:感染就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具有灾难性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 -2%。
根据累及范围分为浅层感染(未累及关节囊内)与深部感染(累及关节囊内);根据起病及病程,分为早期感染与慢性或迟发性感染。
在护理上术后要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与引流管的通畅,一旦污染及时更换,密切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局部感染症状;抬高患肢,指导早期行患肢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有利于消肿与伤口的愈合;如术后体温持续升高,3天后切口疼痛加剧,血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胸部X线示正常时,要考虑切口感染。
预防术后感染要严格手术操作与手术室环境,围手术期正规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或缩短插导尿管时间;出院时要告知患者,要防止膝关节的远期感染,及时治疗牙周炎,扁桃体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与皮肤感染。
术后感染的治疗措施包括:单纯抗生素治疗、切开清创引流、关节切除成形术、一期或二期行假体再置换术。
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还包括血管损伤、皮肤坏死、假体周围骨折、关节不稳、关节僵硬等。
三、健康教育(一)功能锻炼全膝关节术后功能锻炼主要以肌力、关节活动度与步态训练为主,分四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术后0-2天,此期患肢大棉垫加压包扎,康复训练主要就是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方法: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长收缩训练,用力收缩10秒,放松10秒,10次/组,2-3组/天;同时做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运动,尽可能的背伸10秒,跖屈10秒,10次/组,2-3组/天。
2.第二阶段:术后3-5天,此期患肢大棉垫已拆除,伤口引流管已拔,康复训练主要就是通过增加股四头肌与腘绳肌的肌力,患膝关节的主被动伸屈活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度(1)在继续锻炼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的基础上,指导患肢行直腿抬高锻炼,患肢抬高时要尽量保持在空中的停留时间,次数由少到多,以不引起疲劳为宜。
(2)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PM):于引流管拔除后进行.CPM训练时起始角度为0°,终止角度为30°,在l -2分钟内完成一次屈伸活动,l小时/次,2次/天。
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每天递增5°- 10°,尽量在l周内使膝关节的屈曲角度达到90°或以上。
(3)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患者平卧位,移去膝下软枕,医护人员一手托在患者膝下,一手托住足跟行屈膝活动,当感觉疼痛时嘱患者足跟沿床面慢慢伸直膝关节,如此反复幅度由小到大,活动量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主动屈伸膝锻炼。
3.第三阶段:术后6天~2周,此期患肢伤口疼痛已缓解,在继续加强患肢肌力与膝关节活动度的同时进行步态训练。
方法:鼓励患者尽早下床,开始扶步行器或在床尾练习站立,此时重心在健侧下肢,患肢根据个体差异不负重或部分负重,以后重心逐渐向患肢过渡,开始扶步行器或拐杖行走,行走时健肢在前先行,患肢跟上,再移动步行器向前。
4.第四阶段:出院后,功能锻炼的目的就是增加患肢的膝关节活动度与负重能力,进一步加强下肢平衡功能、本体感觉、肌力的训练,改善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l)继续做好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训练,如坐位、仰卧位时的伸腿、直腿抬高,俯卧位时的屈膝训练;同时加强膝关节屈伸活动的主动或抗阻力圳练,如手拉扶手下蹲、踏车、上下楼梯等训练。
(2)进一步加强患肢的负重训练,负重力量逐渐递增,直到可以完全负重。
( 3 )加强行走训练,训练时抬头挺胸,双目平视前方,臀部不要翘起。
值得注意的就是: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量应由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膝明显疼痛为宜;每日训练前要询问患者自我感觉,有无不适反应,以判断运动量的大小;运动后要注意膝关节有无肿胀情况;在训练行走时要做好安全保护,尤其对有膝关节不稳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屈膝障碍患者,夜间休息时可用石膏托固定于伸膝位、,持续4-6周。
四、出院指导1.休息:接受全膝关节置换后要避免剧烈运动,4 ~6周内不做主动下蹲动作,行走时不可急停或骤然旋转,为了减少对膝关节的磨损,防止跌倒,建议患者最好终身使用手杖,特别在外出时,最大限度地延长膝关节的使用寿命。
2.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多进含蛋白质、维生素、钙、铁丰富的食物,增加自身抵抗力,适当控制体重的增加,以减少对关节的负重。
3.复查:6个月内,每月复诊一次;按时来院复查,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就诊:患肢出现胀痛,局部切口出现红、肿、热、痛。
要及时治疗全身性隐匿病灶,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扁桃体炎、牙痛等,防止髋关节远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