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证证治(2020)
第三章:太阳病(2)

二、柴胡桂枝汤证(146)
[原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
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 枝汤主之。(146) [词解] (1)心下支结:感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之 意。
[释义] 提要:少阳兼表证证治。 (1)病因病机 太阳病日久不解,表病传里,邪入少阳,经气不利。 (2)主症 太阳表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 少阳证候:微呕,心下支结 (3)治疗 和解少阳、兼以表散 (4)方药 柴胡桂枝汤
热入血室医案
张××,女,32岁,患病已经46天。初病头痛,发热恶寒, 体温39°7C,经治疗无效。
患者发病恰逢经期,经行2天即止,此后症状以烦躁为甚,神 情呆滞,意识模糊,至夜则胡言乱语。如此住院9天不效,体温波 动在38°C以下。
诊患者精神不爽,表情呆滞,不识亲人,不知所苦,拒绝诊 病,动作重复不自止。至夜则妄言妄见,出现异人怪物。经反复 询问,始知其头感昏蒙,身沉乏力,胃脘痞满,食欲不振,腹部 按之有不适感,舌苔白厚,舌边有瘀点,脉沉弦涩。据其脉证, 当为热入血室证。遂投小柴胡汤加丹皮一剂,柴胡12克 半夏10克 党参10克 黄芩10 克 甘草6克 丹皮10克 生姜10克,水煎服。服药 当夜未妄言妄见,第二天月经复来,色黑,有血块。精神好转, 胃脘痞满消失,食欲增加,体温37.5°C以下。又予3剂,诸症消 失,体温正常。因患者略感健忘,脉沉细,舌质有瘀斑,考虑为 下焦素有瘀血所致,故以桂枝茯苓丸该改为汤剂,予2剂善后。
(4)期门:在乳中线上,乳头下二肋,当第六肋间隙
取之,是肝之募穴。
[释义] (1)太阳与少阳并病病因病机 表病传里,邪热内扰。 (2)主症 头痛、项强、昏眩,或时如结胸、胃脘胀满等证。 (3)治疗 ①针刺大椎、肺俞、肝俞等穴—解表祛邪 ②不可发汗—发汗虽可使表邪解,但辛温之剂必增重内热,热
痞证辨治(气痞证)

• 气痞证 •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 【原文】 •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
自濡①,但氣痞②耳。(151)
• 【原文】 •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
湯主之。(154) •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 上二味,以麻沸湯①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
分溫再服。
气痞证 大黄黄连汤证(154)
[病机]:无形邪热壅结心下 [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濡——
脉关上浮——中焦气热 [治法]:泻热消痞 [方药]:大黄黄连汤
大黄——泻热开结 黄连——善清胃火,热消则痞散。 [方后注]:麻沸汤渍之,取其轻清上行之气,以泻 心消痞,避其苦寒泻下之弊。
临床应用
•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用于治疗无形热邪 所致脾胃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调的消化系统疾 病,如急、慢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等。 ②用于治疗无形热邪灼迫血分的某些循环系统疾 病,如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等。
• 2.肖某,女,48岁,家庭妇女。1992年7月19日就 诊。患者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史。4天前感冒,发热, 自服西药退热,服后汗出热退,自觉微恶寒,上腹部
痞满,按之不痛,泛酸,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此
为阳虚于表,胃中余热。治宜扶阳泻痞。用附子泻心 汤加味。处方:炮附子9g、黄连3g、大黄、黄芩、桂 枝、炙甘草各6g,大枣4枚。服3剂后,汗出止,痞胀 消。继用香连丸合陈夏六君丸常服而症减。(胡曼华. 《伤寒论》泻心汤在内科临床上的应用.新中医, 1994,(1):60)
• 【医案选录】
• 1.孙某,男,60岁。病鼻衄而心烦,心下痞满,小便色 黄,大便不爽,舌苔黄,关寸皆数。辨为心胃之火,上犯 阳络,胃气有余,搏而成痞。用大黄9g,黄连6g,黄芩 6g,以麻沸汤浸药,只饮1碗,其病应手而愈。(刘渡舟. 伤寒论通俗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痞证证治(北大医学院)

胃窦胃炎:龙敏丽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胃窦胃炎62例。方药:姜半夏15g,黄芩 6g,黄连6g,干姜10g,甘草6g,白芍 12g,党参15g,大枣10g。单纯性胃窦胃 炎加佛手10g,砂仁6g,厚朴10g;伴幽门 痉挛加公丁香6g,柿蒂10g;伴高血压者加 代赭石15g,夏枯草15g,天麻10g。
特定水煎:如苓桂术甘汤以甘澜水煎,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煎。
加酒、醋、蜜等煎:如炙甘草汤、当归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清酒,苦酒汤用 苦酒等。
▪ 临床应用:一是火热内盛之热痞、胃脘痛、癫狂、便秘以及外科 疔疖疮疡等;二是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证;三是火热上炎之头痛、 眩晕、牙痛、口舌生疮等。
▪ 胃肠系统疾病: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化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胃热内 盛者有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彭国英运用半夏泻心汤和桃花汤治疗慢 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 多,质稀,有粘液或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可持续或反 复发作。多因饮食不调或情志因素而诱发。方药:半夏12g, 黄芩15g,黄连8g,党参12g,赤石脂30g(其中15g入煎剂, 15g研粉冲服),薏苡仁30g(代梗米),干姜6g,大枣5枚, 炙甘草10g,白术15g,木香10g,煨豆蔻10g。便血者加地 榆炭、赤芍;脾肾阳虚加肉桂、补骨脂;病程较长,久泻滑 脱加柯子。
(兼发热,头痛,脉浮) ▪ 治则: 先解表——桂枝汤
后攻里——大黄黄连泻心汤
表里先后治法
单纯
表证——汗法(44、45、12)
里证 实热证——清、下法(176) 虚寒证——温法(323)
常法(定法)
先表后里
里实未成(36、235) 表证为主(276、 36)
痞证疑似证(十枣汤 五苓散)

【临床应用】
• 凡水饮内停于胸腹或周身而正气未虚且无明显寒 热之象者,均可使用。常用于渗出性胸膜炎,结 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引起之胸腔积液,肝硬化及恶 性肿瘤引起的胸腹腔积液或腹水;亦可用于治疗 肾炎水肿、小儿肺炎、胃酸过多症、肾病综合征、 尿毒症等。
• 应用十枣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对于胸腔 积液或腹水,十枣汤虽能排除胸腔积液或腹水, 但只是一种对症治疗,尚需针对导致胸水或腹水 的原发病进行治疗。②由于服后十枣汤易引起呕 吐,对于肝硬化腹水患者有使静脉曲张破裂而致 出血的危险,故应采用枣泥为丸法。③对于急、 慢性肾炎致全身水肿病,水肿消退后应进一步辨 证论治。④对于治疗恶性肿瘤导致的胸水、腹水, 虽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但因患者体 质较差,应该慎用。
• 【医案选录】 • 韩某,男,58岁。以肝硬化腹水收入住院,用利尿药品(如
“速尿”等)方可排出小便,但量不多,1日排出量大约300ml, 如停止1日不用“速尿”,小便几乎点滴不通。患者腹大如釜, 只能坐立,不能睡卧,日夜憋胀难忍,痛苦万状。诊其脉,弦 大而数,为邪实之象;舌质紫红,两侧呈绛蓝色,为淤滞之象, 舌苔厚腻。结合脉证,虽是正虚邪实,但未到阴阳过于虚衰阶 段,尚可一攻。投以十枣汤2剂,每日1剂,服后有恶心、腹痛, 并有少许呕吐之反应,泻下水液多次,腹部自觉松软。虽经多 次泻下,但看来精神尚好,间服培补脾肾之品2剂后,又给予 十枣汤2剂,服后泻下如前,但未呕吐,只有少许恶心,而腹 胀顿消,松软平坦。于是继进以补脾。(赵明锐.经 方发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眩晕 • 高脂血症 本方加山楂、神曲、泽泻,治疗原发性
高脂血症。
• 高尿酸血症 • 外科 • 妇科疾患 • 男科疾患 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慢性前列腺炎,淋
从治疗痞证论半夏泻心汤的“魅力”

从治疗痞证论半夏泻⼼汤的“魅⼒”第 1428 期作者 / 孟庆鸿天津中医药⼤学编辑 / 许红⊙校对 / 钱秀华痞满是临床消化系统⽅⾯极为常见的证候。
《素问·异法⽅宜论》载“藏寒⽣满病”,最早提出对痞满病因认识。
⽽仲景先师则是创⽴诸泻⼼汤治疗该种疾病,半夏泻⼼汤既是治疗寒热错杂痞证的基础结构,也是后世医家应⽤最为⼴泛的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实践,半夏泻⼼汤都是治疗脾胃系疾病的“宠⼉”,下⾯谈谈它的“魅⼒”。
1 何为痞证2 治疗痞证的思维之“美”中医是建⽴在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取类⽐象的世界观之上的,因此认识疾病、诊断疾病与治疗疾病均是通过不断地观察,取象于⼤⾃然,运⽤古朴的辩证思维去理解、分析其发⽣发展规律。
痞证是由于邪⽓影响中焦脾胃⽓机的斡旋功能,导致脾⽓不升,胃⽓不降,中焦⽓机停滞。
故运⽤取类⽐象的思维⽅式,可以(本⽂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将痞证与⽣活中的下⽔道堵塞现象进⾏类⽐。
下⽔道堵塞时,当引起堵塞的异物形状、体积较⼤时,通常采取化学溶解或者物理打碎的⽅式,减⼩其体积,使下⽔道得以疏通;若引起堵塞的异物形状、体积较⼩,但数量较多时,在润滑的同时可以对其施加相反⽅向的⼒量,破坏异物与下⽔道之间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平衡,以达到疏通的效果。
3 半夏泻⼼汤的组⽅之“美”半夏泻⼼汤是笔者最喜欢的⽅剂,其⽅药组成具有极⼤的魅⼒。
全⽅以半夏为君,⼒专消痞散结,⼜善降逆⽌呕。
⾂以⼲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泄热开痞。
然中虚失运,故⽅中⼜佐以⼈参、⼤枣补脾益⽓,以⽢草补脾的同时调和寒热之药。
寒热之药相伍是本⽅的魅⼒所在,仲景先师极为擅长将药性完全不同的药物配伍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杏⽯⽢汤中⾟温的⿇黄与⾟寒的⽯膏相伍,以治疗风寒之邪⼊⾥化热、邪热壅肺之证候,宣肺以疏风,清肺以解热,⼆者相伍能很好地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此外,笔者认为应⽤半夏泻⼼汤不必局限于寒热错杂,只要中焦⽓机升降失常即可使⽤。
张仲景关于“痞证”的辨证论治

张仲景关于“痞证”的辨证论治痞证是以患者⾃觉⼼下(胃脘部)满闷不舒,堵塞胀满,按之濡软⽽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类疾病。
因其病变部位主要在⼼下,故⼜称⼼下痞,《伤寒论》多将其描述为“⼼下痞”、“⼼下痞硬”、“⼼下痞⽽满”。
⼼下为脾胃所居地,故⼼下痞常兼见恶⼼、呕吐、腹胀、腹痛、纳差、肠鸣、⼤便溏泻等脾胃失和的症状。
“⼼下”是⼈体半上半下,⼼⽕下交,肾⽔上奉;肺⽓肃降,肝⽓展发;胃⽓降浊,脾⽓升清;都要通过这个部位。
这个位置容易“堵塞”,“寒痰湿⾷积⽕”是主要的致病原因。
伤寒论⽈:“但满⽽不痛者,此为痞。
”《周易·否卦》云:“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
”亦即上下阴阳之⽓不相交通则痞矣。
本证在《伤寒论》中有较多的论述,据粗略统计有27条,体现了仲景辨证施治的思想。
⽬前临床常见于急慢性胃炎⽽不以疼痛为主症的患者以及部分胸膈、上腹部的疾病。
众所周知,中焦脾胃是⼈体⽓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纳化相因,燥湿相济,则阴阳、⽔⽕、⽓⾎正常输布,当中焦之⽓虚弱或受邪⽓⼲扰,导致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机壅滞,乃成痞塞不通之证。
1.虚痞证治(1)中阳虚损,症见“胁热⽽利,利下不⽌,⼼下痞硬”,是泻下损伤中阳,邪⽓陷⼈,因作虚痞。
“按之⾃濡,但⽓痞⽿”,桂枝⼈参汤主之。
朱肱⽈:“伤寒本⽆痞,应当发汗,医反下之,遂成痞⽿,最宜枳实理中丸。
此亦虚滞之治法,与桂枝⼈参汤⼤致相同。
”如证见太阴病,脾阳本虚,若复下之,致中焦虚寒,客⽓乘虚,结于隔间,“必胸下结硬”。
此类患者,临床中较为常见。
笔者常⽤理中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症见⼼下痞,纳⾕不⾹,形寒肢冷,⼤便稀溏,神疲体倦等(2)胃虚⽓逆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下利⽇数⼗⾏,⾕不化,腹中雷鸣,⼼下痞硬满,⼲呕,⼼烦不得安”,是因“胃中虚,客⽓上逆,故使硬也,⽢草泻⼼汤主第之”。
清·秦之桢⽈:“此⽅以泻⼼汤,重加⽢草,⽰明误下章损中,⼼下痞硬,反忌⽢温作胀者。
细玩泻⼼诸⽅,⽰后⼈拣⽅治病,惟在分两上轻重加减。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35讲—痞证及其类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35讲—痞证及其类证大家好,我们上课。
上次课主要讲了半夏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证,是胃气虚,又受痰邪的干扰,然后使中焦斡旋失司,气机壅滞于中焦,而见到了心下痞这样的主证。
同时又有胃热气逆的呕吐,又有脾寒气陷的下利,治疗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中降逆,消痞。
半夏泻心汤这张方子,由七个药所组成,在组方上很有特色,它既有辛开、苦降、甘调并用,也有黄芩、黄连来清上热,干姜、甘草来温下寒,半夏化痰而降逆止呕,还有人参、甘草、大枣来调和中州,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子。
今天我们在临床上广泛的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的胃肠炎。
这张方子属于和解剂之一,所以张仲景要求煮后去滓再煎。
那么煮后去滓再煎,到底它有什么样的科学意义和价值?现在在临床上还研究得不够,因为没有更多的人去对照,比方说,这组病人,我是用煮后去滓再煎的方法来服药,那组病人,我是用一般的煮服方法来服药,然后进行对照。
由于这个对照组的设计和临床操作起来比较难,因为它疾病的轻和重不同,所以就难以统计。
但是有人就柴胡汤中的柴胡作了试验观察,小柴胡汤是要求煮后去滓再煎的,小柴胡汤中的柴胡,具有解热作用的主要是柴胡皂甙。
柴胡皂甙具有A、B、C、D 四种皂甙,其中有两种解热作用好,有两种解热作用差。
这种含量哪个多,哪个少,是可以在药液中测定的。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煮了一遍后,把药渣滓去掉,测定一下它具有解热作用的柴胡皂甙的含量;然后把药汤加热浓缩以后,再去测定具有解热作用的柴胡皂甙的含量,发现解热作用差的那两种柴胡皂甙,就转化成了解热作用好的那两种柴胡皂甙,也就是说煮后去滓再煎,对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来说,可以提高它的解热作用。
这仅仅是实验研究证实了煮后去滓再煎的一个侧面,一个药物中的几种成分,说明它是有依据的,有科学道理的。
所以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如果病人的条件许可的话,对和解剂采取传统的煮后去滓再煎的话,可能对疗效有所帮助。
我们说,在伤寒论中,煮、渍、煎、熬、烊,烊化的烊,阿胶不是烊化吗,他用的都很严格,尤其是煮和煎,用的很严格。
胃痞病

3、湿热阻胃证
证候: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 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方剂:泻心汤和连朴饮加减。
常用药:大黄 黄连 黄芩 厚朴 菖蒲 半夏 芦根 栀 子 豆豉
• 程钟铃在《医学心悟.卷二.结胸痞气》中推 荐治“胸中痞闷不舒者”用半夏泻心汤。
代表方 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脉证
心下痞满,呕而腹 中肠鸣或下利 ,苔白 腻或黄腻,脉濡滑 带数。
下利日数十次,完 谷不化,心下痞硬 满, 干呕, 心烦不安 ,脉细无力
治法 辛开苦降, 和胃降逆, 开结除痞。
和胃降逆, 缓中消痞
Hale Waihona Puke 用药半夏9 黄芩6 黄连3 干姜4.5 党参6 甘草 4.5 大枣4
甘草9 黄芩6 黄连3 半夏9 党参9 干姜4.5 大枣4
如程钟铃《医学心悟.卷二.结胸痞气》中说“结胸证重,痞 满证轻也。大抵从胸至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为结
胸;胸前痞满不舒者为痞气。结胸证,先用小陷胸汤,如
或结实难解,更用大陷胸汤攻之。痞气证,半夏泻心汤主 之。又有水结胸证,水饮停蓄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吴谦在《医宗金鉴.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篇》中分析 说“此总释结胸与痞之因也。中风阳邪,故曰病发于 阳也,不汗而反下之,热邪乘虚陷入,因作结胸。伤 寒阴邪,故曰病发于阴也。不汗而反下之,热邪乘虚 陷入,因作痞。所以成结胸与痞者,以表未解而下之 太早故也。病发于阴,不言热入者,省文耳,然病发 于阳而误下者,未尝无痞;
病发于阴而误下之,亦时成结胸。良由人之气体不 同,或从实化,或从虚化也。”同时指出“若下 后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固所宜也, 若但满而不痛,此为虚热气逆之痞,即有呕而发 热之少阳证,柴胡汤亦不中与之。法当治痞也, 宜半夏泻心汤主之。”两人均指出了痞满与结胸 的不同特点及治疗方法,吴谦更是说明了两者的 不同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汁返流性胃炎:邹春光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 疗胆汁返流性胃炎70例。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均 为上腹部胀痛、恶心、口苦、食欲不振等。方药: 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各10g,黄连6g,党参、 木香、厚朴、郁金各12g,蒲公英15g。便秘者加 枳实、大黄;寒证明显加吴茱萸、肉桂;夹食滞者 加焦三仙;恶心加竹茹、生姜;嗳气者加代赭石、 旋覆花。
十二指肠炎:朱琳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十二指肠炎16例。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 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舌红,苔黄 腻,脉弦滑。制半夏、黄芩、茯苓、枳壳各 10g,黄连3g,砂仁4g,薏苡仁30g,厚 朴15g。酸水多加吴茱萸、煅瓦楞子各3g, 煅乌贼骨30g;嗳气、呕吐明显加代赭石 15g,旋覆花3g。
张仲景所立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诸泻心 汤方,实为内科治疗胃病开辟了法门。 临床所见单纯胃寒或胃热证,均不难治, 若遇寒热错杂证则棘手,但善用诸泻心 汤者,则有方可施。
▪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更多的是用于消 化道疾病,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
吐泻,痢疾,神经性呕吐,疝痛等。
▪ 我们在临床上体会本方有止呕、止痛、 止泻等功效。
其它中药泡服法举例。
《伤寒杂病论》特定煎服法 直接用水煎法:使用最多。 去渣再煎: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 米熟汤成:如白虎汤。
麻沸汤渍之:如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 泻心汤。
先煎:如葛根汤之葛根,麻黄汤之麻黄。
后入:如大承气汤之芒硝,大陷胸汤之 芒硝。
烊化: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之阿胶。
按之濡—— 附子泻心汤——邪热壅滞兼 表阳虚弱,有恶寒汗出——清热泻痞扶 阳
二、寒热错杂痞证治
1.半夏泻心汤证(149)(p156)——少阳证误下 后,柴胡、陷胸、泻心等汤的治法。
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 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 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 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
2.论热痞兼表的治则—先表后里(164) (p151) 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 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 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 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先下后汗 心下痞——误下后,邪陷中焦(言外之意,还有
心烦,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恶寒者——风寒在表,尚未全解
▪ 主证: 心下痞,按之濡——属气痞 其脉关上浮——关主中焦,浮是阳邪,
无形邪热独盛于中焦
以方测证,当有烦热,口渴,舌红苔黄, 吐衄血。
治法:泻热开结除痞。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林亿、《千金翼方》注云有 黄芩,从其说)。
煎服法:沸水泡三黄,取其气,薄其味,使之利于清 上部无形邪热,而不在泻下里实之法。徐大椿:“凡 治下焦之补剂,当多煎以熟为主,治上焦之泻剂,当 不煎以生为主。”
不全性幽门梗阻:林群莲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不全性幽门梗 阻41例。多伴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一二小时吐出, 或宿食不化。方药: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党参、大枣、 甘草、生大黄。寒重者,倍用干姜,或加淡附片;热重者, 倍用黄连或黄芩,并可酌加蒲公英;呕吐酸臭者,加建曲、 炒谷麦芽;呕吐痰涎者,加砂仁、桂枝;大便干结者,加生 大黄粉2-4g,冷开水稀释后胃管注入,1日1-2次,以大便日 行2-3次为佳。治反胃,生大黄必用,少量用3-6g以健胃, 大量用10-15g以通腑。
证候特点
1 特点:痞,按之自濡——自觉有痞塞之 感,触诊却濡软不硬。
2 与结胸之鉴别: 结胸——有形之邪内结——心下痛,按 之石硬,脉沉紧 痞证——无形之邪内壅——心下痞,按 之自濡
证治分类
一、热痞证治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54)(p151)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 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病因病机
一、表证误下,表邪内陷入里而成(131、 151)
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 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p139,新世纪教材页码,下同)
(131上)辨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病发于
阳——有形之邪(如痰水) 误下
阴——无形之邪(无痰水)
痞证证治
内容提要
▪ 痞证证治概要(五泻心汤方证、旋复代赭
汤证、五苓散证、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痞证的鉴别诊断)
▪ 痞证证治讨论。
痞证证治概要
概念
指心下痞闷不适,有涨满,但不疼痛或 疼痛不甚为特点的病证。
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肠道疾病。
痞的含义
主要有四:
症状:《说文》:“痞,痛也”。但《伤寒 论》中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诸 病源候论》说:“痞者,心下满也”。
特定水煎:如苓桂术甘汤以甘澜水煎,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煎。
加酒、醋、蜜等煎:如炙甘草汤、当归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清酒,苦酒汤用 苦酒等。
▪ 临床应用:一是火热内盛之热痞、胃脘痛、癫狂、便秘以及外科 疔疖疮疡等;二是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证;三是火热上炎之头痛、 眩晕、牙痛、口舌生疮等。
▪ 胃肠系统疾病: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化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胃热内 盛者有效。
结胸 痞证
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 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下之
(麻黄汤证)
紧(表邪) 反入里
表邪入里,壅聚心下,脾胃 痞证
升降功能失职,气机痞塞
二、胃气素虚,邪气乘虚陷入 ▪ 饮食因素(饮食不节致脾胃损伤) ▪ 情志因素(肝气不舒影响脾胃失和)
少阳证误下三种转归
正气强,虽误下,没有变逆——柴胡证仍 在,复与柴胡汤
素有水饮,误下后,邪热内陷,水热互 结——心下满硬痛——大陷胸汤
胃气不健,误下,邪热内陷,搏结不甚— —但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
补充症状 恶心、呕吐——胃气不降 肠鸣、下利——脾气不升 苔多滑腻或白或黄,脉濡或弦。 据《金匮要略》及《伤寒论》157、158条
加减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少者——加乌梅、白芍、五味子 等药;
肥大性胃炎、溃疡病吐酸水者——加珍珠层粉、煅瓦楞 子等;
上腹部灼热、口苦、尿黄——加白芍、白花蛇舌草; 腹胀——加枳实、川朴等。 本方对改善湿热型迁延性慢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及降酶有
一定作用。
半夏泻心汤化裁方剂
疏郁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 宣肺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桔梗、贝母、百部而成。 升清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而成。 开胃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鸡内金、炒薏仁而成。 宽胸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小陷胸汤合方而成。 化浊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厚朴而成。 降逆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旋复花、苏子而成。 散痛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元胡、佛手片而成。
补充
治则:和中降逆消痞
方药
半夏——降逆止呕散结 辛开
芩连——泄痞热
苦降
参姜草枣——补益脾胃 甘调
(寒温并用,消补同施)
服法:去渣再煎,使药性和合,不偏不 烈,利于和解。去渣再煎的方法,只出 现在柴胡剂与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 汤之中。
又本方系小柴胡汤加黄连,以干姜易生 姜而成,故亦属和解剂。为治痞之良方。
里 同
先里后表
里实已成(124) 素虚外感(102)
病
表里均等(146、301、40、41)
变法(活法)
表里同治
侧重治表(38、39) 侧重治里(163)
变法(活法)
3.热痞兼阳虚的证治——附子泻心汤 证(155)(p154)
164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 子泻心汤主之。”
热痞“复恶寒汗出” 若伴发热—热痞兼表——先表后里(164) 不伴发热—热痞兼表阳虚—消痞扶阳(155)
半夏泻心汤
慢性胃炎:李克东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 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92例,效果较好。基本方: 半夏10g,干姜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 10g,吴茱萸6g,枳实8g,炙甘草10g,大枣5枚。 胃脘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g;反酸甚者加瓦楞子 10g;呕吐较甚者加陈皮10g;腹胀嗳气者加川厚 朴10g;有内热舌苔黄燥者可重用黄连,减少干姜 用量;舌苔厚腻者加白术10g、佩兰10g;大便秘 结者加大黄8g。
病名:《广韵》“痞,腹内结病。”《伤寒 论》的痞证是指以心下痞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腹内肿块:如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 脐旁”。
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如“但气痞耳”。
“心下”指什么部位?
从条文所述症状及治疗用方看,当指胃 脘部,即中上腹部。《说文解字》:"心, 在身之中”,身体腹侧体表的中心部位 当是剑突处,因此,心下当是剑突下的 中上腹部。
胃窦胃炎:龙敏丽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胃窦胃炎62例。方药:姜半夏15g,黄芩 6g,黄连6g,干姜10g,甘草6g,白芍 12g,党参15g,大枣10g。单纯性胃窦胃 炎加佛手10g,砂仁6g,厚朴10g;伴幽门 痉挛加公丁香6g,柿蒂10g;伴高血压者加 代赭石15g,夏枯草15g,天麻10g。
十二指肠壅积症:崔骞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 二指肠壅积症48例。均经x光透视确诊,并排除肿 瘤等疾病。方药:苏梗30g,槟榔、石菖蒲各15g, 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炙甘草各9g。 服药期间,禁食鸡、鱼、茶、辣及绿豆等食品。气 滞重加柴胡、青皮;脾胃气虚重加黄芪、当归、升 麻;呕重加旋覆花、竹茹、白蔻仁等。
(兼发热,头痛,脉浮) ▪ 治则: 先解表——桂枝汤
后攻里——大黄黄连泻心汤
表里先后治法
单纯
表证——汗法(44、45、12)
里证 实热证——清、下法(176) 虚寒证——温法(323)
常法(定法)
先表后里
里实未成(36、235) 表证为主(276、 36)
常法(定法)
表
正虚已甚(91、92、36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