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来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6、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发展的顺序性、间断性、差异性、不平衡性

7、人的身心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有哪些?

教育对儿童的作用,必须通过发展的内部原因来实现。一方面,教育制约着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教育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特点,遵循发展的基本规律。

首先,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其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最后,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8、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人口功能

9、现代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生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不仅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功能的变化。因此,教师因站在改革的如何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一、由教书教转变为教育研究者

二、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

三、有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四、有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法杖的促进者

10、现代课程的本质及其特点(P164)

本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特点:(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6)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11、现代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P169)

主要有三大理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1)知识中心理论课程:代表人物有早期的斯宾塞的实质主义课程理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而适应“完满生活”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因此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组成的;还有赫尔巴特的住址主义课程理论,他主张课程理论以培养“善的意志”为根本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他认为课程应该以蕴含“客观的文化遗产”的各门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为中心设置相应的课程;20世纪上半叶,典型代表是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在人类遗产中有“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各种技艺及传统的态度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