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引言真菌感染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随着免疫力下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的增加,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治疗真菌感染的过程中,各种抗真菌药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真菌细胞壁结构和代谢途径的不同,以及临床上真菌感染治疗中存在的种种限制,对于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综述近几年来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根据中心广谱抑制真菌生长的机制不同,抗真菌药物被分为多个类别,常用的包括聚醚、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人类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细胞成分代谢药物和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聚醚聚醚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难治性真菌感染。
它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管道和保护体内细胞组成从而抵抗真菌的侵略。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聚醚类药物AmphotericinB,该药物除了广谱活性外还具有较低的毒性,能更好地治疗暴露于恶劣环境下的真菌感染。
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减少真菌的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真菌感染的目的。
研究显示,氟康唑在多种真菌感染治疗中都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伏立康唑则可以达到对多种真菌的广泛覆盖。
抑制人类细胞膜合成药物在人类免疫系统低下时,部分致病真菌可通过侵入抑制细胞膜合成的药物Tamoxifen来避免清除。
Tamoxifen通过靶向细胞膜信号通路,从而造成真菌细胞的凋亡,发挥抗真菌药物的作用。
同时,Tamoxifen也可以通过调节人类免疫系统来提高其面对真菌感染的抵抗力。
抑制细胞成分代谢药物抑制细胞成分代谢的药物包括二甲基左旋甲状腺素和巴豆酸。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来阻碍其繁殖,并通过诱导真菌自噬到达快速凋亡的效果,发挥抗真菌的作用。
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包括二氢吲哚和碘化钾。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博士生研究真菌感染的机制与治疗策略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博士生研究真菌感染的机制与治疗策略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博士生研究真菌感染的机制与治疗策略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成为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问题之一。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科学家从事研究,旨在发现新型的抗真菌药物。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位博士生的研究,探索真菌感染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
作为博士生,研究生命科学的小明意识到真菌感染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
他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深入了解了真菌感染的机制,并意识到现有的抗真菌药物在抑制真菌生长和复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小明决定以微生物学为基础,在研究中发掘新的抗真菌药物。
他首先从公共卫生机构收集了大量的真菌分离物,并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
随后,他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的生化分析和药理学研究,以确定它们的作用机制。
小明发现了一种具有潜在抗真菌活性的新化合物,该化合物能够干扰真菌的生物合成途径,引起其细胞壁的破坏。
这一发现为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小明利用小鼠模型对该新化合物进行了体内评估。
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在体内具有显著的抗真菌活性,并且能有效降低真菌感染引起的病理损伤。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小明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即使用该化合物作为抗真菌药物的候选药物,并进一步进行药物开发与临床试验。
除了对新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外,小明还对真菌感染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
通过研究真菌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发现真菌对宿主的免疫逃逸机制。
这项研究揭示了真菌感染的新机制,并为深入了解真菌感染的免疫学基础提供了新的线索。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小明的博士论文对于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和真菌感染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研究不仅为真菌感染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也为解决真菌感染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博士生小明的研究在探索真菌感染的机制和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4h 3h ; 0 和 5 t 与两 性霉 素 B对照 研究证 实 , 两 药的有效率相等 。 当曲霉病急性发作时 , 但 还需 先用 两性霉 素 B 然后改用伊曲康唑维持 治疗 , , 非急性曲霉病 可开始 即用伊 曲康唑。它为不危 及生命 的组织 胞浆 菌病 和芽生 菌病等 的首选 药, 对轻、 中度 的组织胞浆菌病可作为长期 支持 疗法的辅助 治疗 。对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曲霉 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效 , 可用于艾滋病 患者 隐球 菌病的初治 和长期维持治疗 。伊曲康唑不 良反 应明显较酮 康唑低 , 易耐受 , 良反应 为厌 患者 不 食、 恶心 、 痛 、 腹 便秘 等消化道反 应和头 痛 、 头 晕、 瘙痒等 。长 期治疗 的患者 中有 7 %发生 血 0 清转酶升高 , 停药后 多能恢复 。 但 2 . 2伏立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 ,其作 用机理是通过 抑制真菌细胞 色素 P 5 4 0介导 的 1a固醇去 甲基 作用 ,阻断麦角 固醇 生物合 成 4 这一关键步骤发挥药效 。其抗菌 活性 1 0~50 0 倍 于氟康唑 , 所有 曲霉 、 对 隐球 菌、 念珠菌属包 括对 氟康唑 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 菌均 有杀菌活l 。对皮炎 芽生菌 、 眭 粗球孢子菌、 巴西 副球孢子菌及 荚膜组织胞浆菌亦 具抗菌活性 。 体外 试验还 观察到对 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包括 顶孢霉 、 链格孢 菌属 、 双极 霉属 、 荚膜组织胞 浆 菌 ,其 中大 部 分 菌 株 在 伏立 康 唑 血 浓 度 为 05 2 g 1 0 ~ ¨ / 时即可被抑制。它对 耐氟康 唑的 m 念珠 菌感染 和艾滋病 患者和急性曲霉感染的免 疫功能低下 的患者均有很好 的疗效 。口服后伏 立康 唑吸收 良好迅速 ,约 1 h血药浓度 达到 —2 高峰 , 伏立康唑表现 为非线性的药代动力学 。 应 用 伏立 康 唑 负 荷剂 量 (mg g ibd或 口服 6 / v i k , 40 gQ 2 0 m 1 h初试 2次)在用药后 d 就达 到接 l 近稳态血药浓度 。伏立康唑在组织中的浓度高 于血浓度 , 高于所有敏感菌 的 MI(0 O gm ) C 1O n /1 。 主要 在肝内代谢后 被清除 ,从尿 中排 除 < %。 2 临床治疗适应 于治疗 曲霉感染 、对氟康唑耐药 的严 重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包括克柔念珠菌感 染 ;治疗足分支霉属 和链孢霉属导致的严重真 菌感染 ;亦可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有严重致命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
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1995~2004年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1 选择性弱(指对两种以上真菌有作用)、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中草药有些中草药,表现出对多种真菌的强大抑制或杀灭作用。
土槿皮、高良姜、牡丹皮乙醇提取物在较低浓度(1 mg/ml)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
肉豆蔻、肉桂、丁香、防己、桂枝、黄柏、急性子、萆解、知母、黄连、菖蒲乙醇提取物1~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
紫苑、徐长卿、藿香、黄芩、鹤虱、丹参[1]、川芎[2]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GL-7生长。
蛇床子、莪术、鹅不食草、地骨皮、补骨脂、威灵仙、木香乙醇提取物1~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GL-7生长。
夜交藤、生地榆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GL-7的生长。
诃子、白术、紫草、青木香、甘草、当归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细辛、马齿苋、红花、海桐皮、茜草、蒿本、白芷、白藓皮、羌活、鱼腥草、紫花地丁乙醇提取物10 mg/ml 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1]。
5%羌活水提物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平均抑制浓度(MIC)为11.88 %[3]。
茵陈蒿、郁金、独活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GL-7有强大抑制作用。
姜黄、大黄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有明显抑制作用[1]。
姜黄挥发油和姜黄水浸出液对13种常见致病真菌最低抑菌浓度为1.50%~0.08%和2.50%~0.16%[4]。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艾滋病的流行,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增加。
除泛发、顽固难治的浅部真菌病与甲真菌病之外,一般都采用外用药物治疗,深部感染则必需使用系统性抗真菌药。
由于临床迫切需要,近年各国进行了大量天然物筛选、设计合成与结构修饰研究,获得了数以百计的具有抗真菌作用的新抗生素与新化合物,其中已有2种抗生素与3种合成药上市,供临床应用。
近年国内已发表多篇有关抗真菌药物研究[1]与临床应用[2]等方面的综述,本文仅以近年上市的新药为重心,简要评述各类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1.抗真菌抗生素1.1 脂肽类抗生素微生物产生的环状脂肽棘球康定(echino-candins)、纽莫康定(pneumocandin)、牡仑康定(mulundocandin)、阿枯菌素(aculeacin)、孢利芬净(sporiofungin)、FR-901469与WF11899A 等选择地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β-1,3-D-glucan synthase),阻断真菌细胞壁合成。
为了增大此等天然物的水溶性,降低毒性,设计合成并筛选出多种半合成脂肽,其中卡帕芬净(caspofungin)与米卡芬净(micafungin)已相继上市,还有一些品种正在研究开发中。
1.1.1 卡泊芬净由纽莫康定B0半合成制得,对β-1,3-D-葡聚糖合成酶的抑制活性比原抗生素强70~100倍。
具有较强的抗曲霉菌属、念珠菌属与丝状真菌活性,对荚膜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链孢菌属、毛霉属、皮癣菌属与结合菌亚纲等真菌无作用。
制剂用二醋酸盐,单剂静脉滴注70 mg,血药浓度(Cmax) 12.4 μg/mL,消除半衰期(t1/2) 9~10 h。
适应证为侵袭性曲霉菌病与念珠菌病。
在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中,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和不能耐受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36%和7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
对念珠菌感染的疗效(~90%)优于两性霉素B(~67%),不良反应发生率(~8%)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 (~25%)[3]。
白色念珠菌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

白色念珠菌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白色念珠菌与抗真菌药物的研究白色念珠菌属于真菌,常在土壤、水土界限、人和动物的皮肤上生长。
它可以引起感染,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士。
而抗真菌药物则是用来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本文就介绍一下白色念珠菌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一、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1.1 白色念珠菌的分类白色念珠菌主要分为三种:Candida albicans,Candida glabrata和Candida tropicalis。
C.albicans是最常见的白色念珠菌,占所有念珠菌感染的50-70%,而C.glabrata和C.tropicalis的感染率分别为10%和5%。
1.2 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主要出现在口腔、消化道、生殖器、呼吸系统和血液中。
此外,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如癌症、骨髓移植、器官移植、HIV、长期使用激素等,也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
1.3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目前,白色念珠菌对于抗真菌药物的抗药性越来越普遍。
因此,科学家们加大了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力度,并且发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科学家们通过分析白色念珠菌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发现了很多潜在的抗菌药物靶点。
除此之外,利用技术手段对白色念珠菌进行高通量筛选,也发掘出了一些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
二、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2.1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根据各自的机理,抗真菌药物可以分为四类:聚酮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聚酰胺类(如阿莫罗芬);抗代谢物类(如氟胞嘧啶、大环内酯类药物);抗病毒药物(如福司他滨)。
2.2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由于白色念珠菌的抗药性迅速增加,抗真菌药物的研究非常重要。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新的抗真菌药物处于开发中或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其中,包括三嗪类化合物、卡泊芬净和伐昔洛韦等药物。
2.3 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抗真菌药物虽然可以有效地治疗真菌感染,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肝脏损伤、胃肠不适、头痛、过敏反应等。
海洋生物产生的抗真菌药物的抗真菌作用研究

海洋生物产生的抗真菌药物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生物界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体,其中海洋生物以其特殊的环境适应性和生物活性分子的多样性而备受关注。
海洋生物产生的抗真菌药物被广泛认为是抗真菌治疗领域的重要资源。
本文旨在探讨海洋生物产生的抗真菌药物的抗真菌作用,并对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海洋生物与抗真菌药物真菌感染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而海洋生物所产生的抗真菌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成为真菌感染治疗领域的新希望。
海洋生物产生的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多肽类、萜类、碱类等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过干扰真菌的细胞壁合成、细胞膜功能破坏、核酸合成抑制等多种机制发挥其抗真菌作用。
二、海洋生物产生的抗真菌药物的抗真菌作用机制1. 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真菌细胞壁是真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成与真菌生长和分裂密切相关。
一些海洋生物产生的抗真菌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干扰细胞壁的形成和维持,从而达到抗真菌的效果。
2. 细胞膜功能破坏细胞膜是真菌细胞的重要保护屏障,不仅参与细胞养分交换和代谢产物排泄,还承担着细胞的结构稳定性。
研究发现,一些海洋生物产生的抗真菌药物具有破坏真菌细胞膜的作用,使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受到干扰,导致真菌死亡。
3. 核酸合成抑制核酸是真菌细胞内重要的遗传物质,在真菌代谢和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海洋生物产生的抗真菌药物能够抑制真菌DNA或RNA的合成,阻断核酸的正常代谢,从而阻止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三、海洋生物产生的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对海洋生物产生的抗真菌药物进行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许多新的抗真菌活性化合物,并深入研究其抗真菌机制和作用靶点。
一些海洋生物产生的抗真菌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显示出很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在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来筛选和提取海洋生物的活性成分,如基于生物活性的筛选、生物制导筛选和活性制导筛选等。
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发掘更多的抗真菌化合物,并为治疗真菌感染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号]0 6 2 3 . 6 1 1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 5 3 3 0 ( 2 0 1 3 ) 0 2- 0 0 1 3一o 5
真 菌在 自然界 大量 存在 , 很 多真 菌 可 引起 动 植物 的多种病 害 , 不 仅危 害动植 物的生 长 , 更 主要
抗 真 菌 药物 的 研究 进 展
陈 勇
( 安 阳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 院, 河南 安 阳 4 5 5 0 0 0 )
[ 摘
要] 近年来 , 随着真菌感 染 , 尤其是深部 真菌感染 发病 率 的上 升 , 真菌感染 的病 死率也 随之增加。因此 , 抗真
菌药物的研究 和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抗真菌药物 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 关键 词] 抗真菌药 ; 研究 ; 综述
制霉菌素 A1 ( N y s t a t i n A 1 )
产 生大 约 6 0种 多烯类 抗生 素 , 其 分子 内都含有 亲
脂 大环 内酯 。典 型的代表 药物有 共轭七 烯类抗 生
素两性 霉 素 B( A mp h o t e r i c i n B ) 和共 轭 四烯 类 抗
抗菌谱 , 对某些 严 重 的深 部 真菌 病 如新 生 隐球 菌
脑膜炎 、 念珠菌 病 、 特别 是对 免疫缺 陷或 严重粒 细 胞缺 乏 的患者 的治疗 以及某 些地 方性真 菌病 如球
联 苯苄 唑 【 B i f o n a z o l e )
孢 子菌病 、 组织胞 浆菌病 等仍需 应用 两性 霉 素 B, 迄今它 仍是许 多危重深 部真菌 感染 治疗 的首选药
力 于寻找 有效 的抗真 菌药 物 。 目前 临床上 应用 的 抗 真菌药 物按结 构 可 以分 为抗 真 菌抗 生 素 、 唑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有: 菌体内药物累积减少 : ① 真菌细胞壁缺损 , 甾醇合 或
成途 径改变 , 成新 的膜脂 质成分 而 非麦 角 甾醇 , 而 导致 生 从 细胞 壁 、 细胞 膜 通 透 性 改 变 , 真 菌 细胞 摄人 药 物 的量 减 使 少 ; 或真 菌通过 外 排 泵 的作 用 , 药 物 泵 出细 胞 外 的能 和/ 将
固醇含量和蛋白质组成分别决定 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 刚性
及转运功 能 。常 见药物 : 作用 于麦 角 固醇 , ① 如唑 类 的咪康
内
斟
21 00年 1 第 5卷 0月
第 5期
5 31
抗 真 菌 药 物 的 研 究 进 展
周 军( 综述 ) 李
【 关键词】 抗真菌药物; 耐药性 ; 抗真菌蛋白 肽 /
茂( 审校 )
502 ) 302
( 广西 中 医药研 究 院 , 宁市 南
【 中图分类号】 R985 7 .
近年来 , 在 国内还是 国外 , 菌感 染 率有 上升 的趋 无论 真 势 , 重的威胁着 人类 的健康 。它 的原 因是 多方 面 的 , 严 与滥 用广谱 抗生 素引起 菌群失调 ; 常使用 免疫 抑 制剂 、 质类 固 皮 醇 激素 、 抗癌化疗 药物 、 病和 HV感染 等 引起 机体免 疫 糖尿 I 功能下 降 ; 侵人性诊 断治疗 的广 泛应 用 , 以及肿 瘤 患者 的放 射治疗 有密切关 系 u 。而且 , 不仅 真 菌感 染 发病 率增 加 , 由于药 物使 用不 当等 原 因 , 上耐 药 的真 菌也 在增加 , 临床 这
12 作用 于真 菌细胞 膜 的 药 物 .
真 菌 细胞 膜 与 哺乳 动 物
度 。制霉菌素属多烯类抗真菌药 , 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 , 对 新型隐球菌、 念珠菌属、 曲霉等均有 良好作用, 但经皮肤黏
膜 用药 不吸 收。 口服后 血 药 浓 度极 低 , 几乎 全 部 自粪便 排
Hale Waihona Puke 细胞膜 比较相似 , 有磷脂 、 含 鞘脂 、 固醇 和蛋 白质 。脂含 量 、
积累, 干扰氨基酸转运和氨基酸代谢 ;i et i 及其类似 C pn c s an
物 同时还是 异 亮氨 酸 一 N t A合 成 酶 的低 亲 和 抑 制 剂 , 扰 R 干
蛋质合 成 。A oy ain是 带 有 氮 化偶 氮 基 侧链 的脂 肪 zxb c i l
族氨基 酸 , 由蜡 状芽孢 杆 菌 ( .e u ) 可 B cr s 发酵 产生 , 广 谱 e 具 抗真 菌活性 。Aoyain 响 S 同化途 径 中真 菌独 有 z bci 影 x l 0 的酶 , 响 S 一 H S的转化 过 程 , 响半 胱 氨酸 和蛋 氨 影 0 至 : 影
酸 的合 成u 。 14 作 用于核 酸 。 5氟 胞 嘧啶 ( -uyoie 对很 多 酵 母 . 5f cts ) l n
给人类对付真菌感染增加了很多难题。故人们致力于研究
和 开发 新型 、 高效 、 低毒 、 广谱 的抗 真 菌 药 物 。抗 菌 中药 和 抗 菌蛋 白 肽在抗 真 菌方 面 有着 与 传 统抗 真 菌 不 同 的特 点 / 和优点 , 年来 已经 引起 人 们 的极 大 关 注 。本文 就 近 年来 近 抗真菌药 物 的研 究进展 进行综 述 。
3 抗真菌新药 的研 究概 况
3 1 对现 有抗真 菌 药物的 改造 . 3 11 剂型 改造 .. 通 过对 剂 型的改 造 , 善其生 物利 用 以改
n km e spl x s i o yi 、o oi 等 。③甘露糖蛋白抑制剂 , 贝那 k n y n 如
诺米 星和普那 米星等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6 (O0 0 5 1 637 82 1 )5 3 3 7
的。Cset i类 Cset i 其 衍 生 物 是 不 常 见 环 状 i nc p an i na n及 p c B氨基 酸 , i et i可 通 过 主动 转 运 在 真菌 细胞 内迅 速 . Cs na n p c
力增强, 如唑类 、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 。②药物作用的靶酶基
因突变或过 量表 达 , 唑 类 抗真 菌药 物 。③ 真菌 产生 生 物 如 膜 , 类抗 真菌药物 如唑 。
细胞壁药物又可分为: .13 一. ①B ( ,)D 葡聚糖合酶抑制剂 , 包
括脂 环肽类 、 脂 类 、 类 , 卡泊 芬 净 ( a o ni) 米 糖 萜 如 cs f g 和 pu n 卡 芬 净 ( i fni) mc ug 等 。 ② 几 丁 质 合 酶 抑 制 剂 , a n 如
2 真菌的耐药机制 于真菌细胞壁的药物; ②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的药物 ; ③抑制
蛋 白质合成 的药 物 ; 抑制 核酸合成 的药 物 。 ④ 11 作用 于真菌 细胞 壁 药物 真 菌 细胞 壁 作 为真 菌 与周 . 围环境 的分 界面 , 起着保 护 和骨架 的作 用 , 主要 成分 包括 其 几 丁质 、一13 一一 聚 糖 和 甘露 糖 蛋 白等 成 分 。由 于哺 B( ,)D葡 乳动物细胞 中不 存在 这 些成 分 , 过抑 制 细 胞壁 组 分 的合 通 成或破 坏其 结构 , 以达 到抑 制 、 灭 真菌 的 目的 , 可 杀 因此 该 类 药物具有选 择 性强 的优 势 。根据 作 用 靶位 , 用 于真 菌 作 随着抗 真菌药 物 使 用 的频 率 和 种类 不 断 增加 , 耐药 真 菌 的数量 和种类也 在增 加 。导致真 菌 耐药性 产生 的机 制主
型真菌 ( 念珠 菌和新 型 隐 球 菌 ) 抑 制 活性 , 期作 为抗 念 有 早 珠 菌药 物。 因极 易引起 继发 性耐药 而 通常 与其他 抗真 菌药 联 用 , 少单 独使用 。 很
1 常用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目 , 据作用机 制抗 真 菌药物 可 以分 为 4 : 作用 前 根 类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