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导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描述事变的过程,以及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整体背景,对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一些重要的抗日战争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细节过程。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PPT,展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事变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事变的历史背景,掌握事变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讨论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战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赛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赛课教案_1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二、教材解析本课是人教版(2017)《中国历史》第19课,属于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上承九一八局部抗战,与后面的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构成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整体。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其中淞沪会战为新增添内容,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处于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思维认识的阶段,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有了一定发展。

但地处农村的学生知识面相对窄一些,需要适当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相关知识。

当涉及到日本侵华史实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群情激愤,中华民族的耻辱、中日之间的仇恨油然而生。

这种情感值得珍惜,但更需要引导,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勿忘历史,展望未来。

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历史史实。

2、通过我是解说员、文字史料、地图史料等的研读,能说出七七事变的前因后果;通过对文字、图片等材料进行分析,记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学会概括有效信息,从而提高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能讲出抗战中涌现的抗日军民的英勇事迹,激发爱国情感。

4、通过视频、材料等手段,能说出日本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依据: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两党共同御敌,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经过和重大战役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大战役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掌握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影响,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和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日本侵华军队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引发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团结一心,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

本节课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的了解也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原因、经过和结果。

2.教学难点:七七事变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七七事变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七七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分析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材解读本课为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争”中第二课,前承“难忘九一八”,后启“血肉筑长城”,主要有两大子目“血染卢沟桥”和“南京大屠杀”。

由于教材内容和篇幅局限,容易使学生对抗日战争产生碎片化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难以养成时序意识。

因此本人拟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对本课进行重构,即分为“狮醒”卢沟桥、国破人犹战、血浸南京城、抚今追往昔四大块,以1937年的时间轴为线索,提升了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强调了对历史事件的追思,叩问与感悟,为此在教学中增添了部分教学内容,适当提升了教学难度,使教师进一步发挥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继而努力打造“灵动”的历史课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讲述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叙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分析、归纳史料的方法。

2.发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教学重点】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教师:(展示“卢沟桥”图片)教师: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重点掌握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具备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产生浓厚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2.难点: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法:教师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等知识点;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提高分析历史的能力;4.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七七事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变的过程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共 4 课时本节为第1 课时课型新授单元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课题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教学方法合作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具多媒体授课人教学目标1、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记住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2、记住南京大屠杀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学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3、收集整理、选择、甄别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的能力。

重点“血染卢沟桥”,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在卢沟桥的浴血奋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联系现阶段日本教科书问题引发的思考,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抹杀侵略事实的行径,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

课题导入1、学生齐读课本的序言部分2、除了《卢沟桥歌》外,你听说过《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太行山上》《长城谣》《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歌曲吗?它们都作于1937年或1938年。

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1937年12月13日对南京人民意味着什么吗?你知道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墙上醒目的300000意味着什么吗?你知道日本的靖国神社是怎么回事儿吗?为什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呢?这一系列问题都将在第14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中得出答案。

教学过程一、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始)1、原因是什么?(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2、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3、经过: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搜查宛平县城,遭拒绝后炮轰宛平城,中国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

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4、结果: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团结一致,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抗战历程。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壮丽画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国共两党的历史矛盾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战役还比较感兴趣,可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认识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过程,认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3.通过对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及其伟大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七七事变的发生和全民族抗战的紧张气氛。

2.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认识,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图片、视频、PPT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的表格、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七七事变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重大事件,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发生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认识,分享学习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姓名:刘昌江备课时间:2012年月日授课时间:20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学会归纳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2、通过对张謇、荣氏兄弟兴办的实业兴与衰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也认识到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强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作为崭新的进步的生产方式,其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教学难点】:民族工业发展特征
【知识链接】:
中国近代工业开始于什么时候?你知道什么叫“民族工业”吗?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怎样产生的呢?张謇为什么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阅读课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目,请思考
1、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各阶段有怎样的发展特点?原因是什么?(可用表格的方式归纳)
2、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什么特征?
3、读引言及“状元实业家张謇”101-102页小字关于荣氏企业介绍,请思考:
1、从张謇等人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可贵的精神?
2、看到张謇、荣氏兄弟等实业家兴办企业的曲折坎坷,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你有什么感悟?
二、合作交流、质疑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师生探究的形式
师生共同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帮助学生总结问题答案
三、展示提升、深度研习:
在20世纪之交,张謇提出“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积极倡导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但结果却行不通。

你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吗?
四、重点点拨、完善提升:
1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封建制度。

外因: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
(1)发展短暂而艰难(2)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3)整体水平落后
3、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和情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民族工业举步惟艰,只有推翻三座大山,我们的工业才能发展,我们的民族才能腾飞!
五、反馈训练、巩固提高:
1、清末提出“实业救国”并回乡办厂的状元实业家是
A张謇 B 荣氏 C 孙中山 D康有为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成功 B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 民族资本家纷纷投资实业 D北洋军阀的分裂
3、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学习张謇等人什么样可贵的精神?
【作业布置】:
据记载,1882年李松云的上海均昌船厂在其制成的一艘小艇上“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请你想一想他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