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地球运动(3)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0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运动导学案

2020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运动导学案

七年级上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

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一)工作情况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而是充满乐趣的。

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第7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和地理意义。

2.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

3.海水运动的形式、原因及其影响。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地理实践力:根据相关材料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3.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理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理解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水循环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类型主要环节特点海上内循环A蒸发→B降水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水汽输送有重要意义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淡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内循环循环水量小,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①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②能量转换: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二、海水的运动1.海浪(1)类型①海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

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②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③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2)海浪的影响①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②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名师推荐资料】新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地球运动(2)导学案

【名师推荐资料】新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地球运动(2)导学案

地球运动(2)【地球运动—考点复习】1、把握地球运动的三个关系(1)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的最大太阳高度,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0,由直射点向南、向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0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

(2)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该半球的夏半年。

在此期间,该半球各纬线,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当太阳直射回归线时,该半球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极圈到极点出现极昼现象。

(3)太阳直射点与时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为直射点所在纬线昼长的中间点(昼长的平分点)。

(2018·新课标Ⅱ卷)恩克斯堡岛(图3)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据此完成第*题。

**、2月7号,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A.2月7日9时B.2月7日15时C.2月7日17时D.2月8日7时【答案】A【点睛】区时的计算方法1.确定时区:经度/15°(四舍五入取整数)2.确定时差:同减异加计算时差(每相差一个时区,相差一个小时)3.计算时间:东加西减时差(即向东加时差,向西减去时差)【地球运动—考点复习】2、认准三条线(1)晨昏线①晨昏线就是太阳光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假若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作用,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面积相等,晨昏圈应为一个大圆,并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为00,二分日时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时,晨昏圈与极圈相切;②在太阳光照图上,晨线与昏线的一般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晨昏线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地球自转,在地球上某一位置观察,晨昏线在地球表面是自东向西移动;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存在着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晨昏线在极圈和极点之间运动,从而引起各地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高三地理复习-地球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复习-地球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复习-地球运动教案高三地理复习-地球运动知识梳理及经典例题[知识梳理]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1、方向①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南极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

②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周期:①自传:地球自转一周(360º)所需的时间。

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

1太阳日为24小时。

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

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

E1P到E2P地球自转360º,时间为23时56分4秒。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

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②公转: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

(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3.速度①地球自转:线速度:单位时间走过的线长。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

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旋转体速度快慢的计量值。

地球各地角速度相等,15°/小时,两极为零。

②地球公转速度(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地球运动(3)导学案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地球运动(3)导学案

地球运动(3)(2018·天津卷)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塔”)高度约415米。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拍摄到该照片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A.5:00—7:00B.8:00—10:00C.12:00—14:00D.15.00—17:002.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A.1月15日到2月15日B.3月1日到3月30日C.5月15日到6月15日D.10月1日到10月30日【答案】1.B 2.C【解析】2.结合塔影比塔身短,且塔影约250米,设此时太阳高度为α,则tanα=415÷250≈1.66,故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肯定大于或等于60°,结合天津市的纬度(接近40°N)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据此选C。

也可以结合图示信息,此时影长较短,水面无冰,结合天空云量较多等做初步判断。

【点睛】该题的推理性较强,需要考生仔细观察图示所给信息进行推理。

除了要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还要学会通过非正午太阳高度来推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地球运动—考点复习】1、掌握三种计算(1)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①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差150,地方时就相差1 小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故计算某地的地方时,只要知道另一经线的地方时和它们之间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来。

②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由于地球自转,从中时区(零时区)向东每增加1个时区,时间就增加1小时,向西每增加1个时区,时间就减少1个小时,在时区计算上,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早,较西的时区,区时晚;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要变更;我国普遍通用的标准时是1200E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称为北京时间,中时区(0时区)的区时,即00经线的地方时称为国际标准时。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是:某时区的区时实际上就是该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复习导学案1 地球-教学文档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复习导学案1 地球-教学文档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1.地球班级姓名使用时间年__月__日编号___ 包帮领导审批人
,经度值自西向东递增的是。

.纬线长度的变化规律:不同的纬线上间隔的经度数相等的纬线长度不同,自。

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
地(60°N,110°E)的咸蛋超人决定去远方拜访他的两位朋友。

据此
地(60°N,150°E)拜访勇者超人,请说出飞
拜访完勇者超人,咸蛋超人再决定遁地前去拜访神者超人,于是他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着直线前进并穿过地心,当他钻出地球另一端时,正好到达神者超人的家,请说出神者超人家的地理坐标。

km,两地纬度相差N度,其距
上,两者经度差为N度,则两地距离的计算公
,再向。

,再向。

的,但所在南北半
将陆地相对集中的半球称为“陆半球”,
点为“陆半球”的极点,阴影代表“陆半球”)。

经纬度位置:甲,丙。

丁四地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
位于寒带的是,位于温带的是。

甲位于乙的方向,丙位于甲的方向,
合适的航向为,其最短距离应 (
丙、丁之间的距离 (
图中所示岛屿:甲是,乙是。

图中比例尺较大的是图,其所示区域范围较,图示内容较。

图甲区域位于图乙区域的方向。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

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 3( 精品导学案) Word版

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 3( 精品导学案) Word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地球形状【使用说明】1、课前根据预习自学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中的预习案。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堂重点突破。

3、课堂或课后认真、限时完成学案中的检测部分内容,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2、地方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2、地方时的计算【预习案】(自主阅读课本第19-20页,独立解决以下问题)一、昼夜更替(1)更替周期:,即一太阳日。

(2)意义:对调节地表温度有重要作用。

二、地方时(1)定义:因 ________ 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2)产生:地球自转方向是,同一纬度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

(3)计算:不同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东加西减。

(4)区时: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其作为本区的区时。

为了避免时间使用的混乱,国际上采取了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__________的方案。

区时就是每个时区__________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首都北京所在的________的区时,即_____________的地方时。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

(2)规律: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

同。

前者中的“早”应看东西。

(2)北京的地方时不等同于北京时间,北京的地方时是指北京所在116°E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

(3)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指0时区的区时或0°经线的地方时。

【探究案】思考“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是一回事吗?为什么?【检测案】1、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一周(360度)的时间为24小时,为一个恒星日。

B.南北纬60度处的地球自转角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两倍C.地球上的物体作水平运动时,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左偏,在南半球向右偏D.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周期不长,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2、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B.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均为0ºC.晨昏线在任何时候都等分赤道D.晨昏线在任何时候都与经线圈重合3、关于北京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东八区的区时②120°的地方时③北京的地方时④116°E的地方时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4、当昏线与本初子午线重合时北京时间是()A、9月24日2时 B 、6月22日8时C、12月22日2时D、3月21日10时5、关于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B、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C、东侧时区的钟点比西侧时区的钟点早一小时D、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晚一天6、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每天都重合 B.每天都不可能重合C.只有在春分日和秋分日的某一时刻重合 D.只有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某一时刻重合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导学案(第3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导学案(第3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自转和公转(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计算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计算4.四季和五带的划分课前预习案【教材基础知识梳理】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1)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月日- 月日)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北极四周出现现象。

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南极四周出现现象。

(2)自秋分日至春分日:(月日- 月日)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北极四周出现现象。

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南极四周出现现象。

(3)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都是小时。

2.昼夜长短的计算:比较所求地点所在的纬线上昼弧和夜弧的比例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定义:正午太阳高度是,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1)同一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达到一年最小值;(3)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达到一年最小值;(4)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三. 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更替(1)天文含义: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正午太阳高度,获得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正午太阳高度,获得最少的季节。

(2)天文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作为四个季节的起点(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作为四个季节的起点(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3)气候四季的划分 (北温带国家):春季:月夏季:月秋季:月冬季:月2.五带的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划分为个热量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的规律。

热带:南北之间,有现象南北温带:到之间南北寒带:到之间,有现象【预习自测】1.国庆节时,北半球A.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B.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C.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D.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2.冬至日时A.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B.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C.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D.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3.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小到大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是:有到无C.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快到慢D.南半球夜长的变化是:短到长4.下列纬度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21°NB.25°26′SC.0°D.70°N5.当太阳直射20ºN时,则北京(40º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A.90ºB.40ºC.70ºD.50º6.当黄赤交角变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热带范围变小B.温带范围变大C.寒带范围变小D.热带范围变大课内探究案探究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根据课本插图分析一年内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填写下表并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3)
(2018·天津卷)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塔”)高度约415米。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拍摄到该照片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A.5:00—7:00
B.8:00—10:00
C.12:00—14:00
D.15.00—17:00
2.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
A.1月15日到2月15日
B.3月1日到3月30日
C.5月15日到6月15日
D.10月1日到10月30日
【答案】1.B 2.C
【解析】
2.结合塔影比塔身短,且塔影约250米,设此时太阳高度为α,则tanα=415÷250≈1.66,故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肯定大于或等于60°,结合天津市的纬度(接近40°N)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据此选C。

也可以结合图示信息,此时影长较短,水面无冰,结合天空云量较多等做初步判断。

【点睛】该题的推理性较强,需要考生仔细观察图示所给信息进行推理。

除了要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还要学会通过非正午太阳高度来推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地球运动—考点复习】1、掌握三种计算
(1)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①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差150,地方时就相差1 小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故计算某地的地方时,只要知道另一经线的地方时和它们之间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来。

②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由于地球自转,从中时区(零时区)向东每增加1个时区,时间就增加1小时,向西每增加1个时区,时间就减少1个小时,在时区计算上,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早,较西的时区,区时晚;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要变更;我国普遍通用的标准时是1200E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称为北京时间,中时区(0时区)的区时,即00经线的地方时称为国际标准时。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是:某时区的区时实际上就是该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2)昼夜长短与日出和日落的计算: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了昼长和夜长,弧长150为1小时;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点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如果知道该纬线的昼长,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0减去该地的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的差,由此可见如果根据某一正午太阳高度求该地的地理纬度,一般是两个值,因为正午太阳高度是以直射点对称分布的。

【地球运动—考点复习】2、运用四个点
永远与晨昏线垂直,确定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方法一般有:①根据日期(二分二
至日);②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图中∠2);③根据晨
昏线和赤道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图中∠3);④根据晨昏线和纬线切点的
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图中B、C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A的纬度互余);⑤
利用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2)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由于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晨线和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和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

可以利用该点判断直射点的经度和求任何经线的时间。

(3)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也就是晨昏线和极昼(极夜)区的切点,这些点位于极
昼(夜)区的最低纬度,处于直射点所在经线或夜半球的中分线上,是晨线向昏线的转折点,
直射点与极昼(夜)区的最低纬度相差900,根据晨昏线和极昼(夜)区的切点可以判断直射点的纬度;当切点位于昼半球中分线时,直射点和切点的经度相同,当切点位于夜半球中分线时,直射点与切点经度相差1800。

(4)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把所在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运用该点可以求出该纬线的昼长或夜长(只要求出昼弧或夜弧的长度,根据经度相差150时间相差1小时的规律计算出昼长或夜长),还可以推算出该纬线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相关练习
1、(2018·湖北监利中学一模)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③区域面积相比(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无法比较
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海平面均一,③区域距地心比①稍长
B.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东北方向
C.③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D.②区域到③区域最近航线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解析:1.B 72D
第1题,因为经线是一系列等长的半圆,而纬线是一系列不等长的圆,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据图可知三地都跨了20个经度和20个纬度,其中①②两地处在赤道和纬度20°之间,面积相等,而③地所处纬度较高,面积比其他两地小。

第2题,地球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所以纬度更高的③区域平均海平面地心距离稍短;相对方向要用劣弧定向法,经度相隔不能超过180°,所以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经线圈,所以③区域位于西半球;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应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2、如图为某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图。

读图完成1~3题。

1.从南北半球来看,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 )
A.丙位于北半球,丁位于南半球
B.甲与丙不在同一半球
C.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D.乙与丙位于同一半球
2.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纬度最高的地点是( )
A.甲B.乙C.丙D.丁
3.该日图中丙地点日出的地方时刻是( )
A.9时B.7时30分C.6时D.4时30分
解析:1.B 2.A 3.D
第1题,读图可知,由于该日四个地点的昼长不相等,说明不是二分日。

乙昼长为12小时,位于赤道上。

丙、丁昼长夜短,位于同一半球,而甲昼短夜长,与丙、丁位于相反半球,故选B。

第2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距越大,计算可知,甲地昼夜长短差距最大,纬度最高,故选A。

第3题,读图可知,丙地昼长为15小时,日出时间为12-昼长/2,为4时30分,故选D。

3、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

(2)说出AB河段的河流流向。

(3)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的朝阳峰时,看不到甲、乙、丙、丁中的哪个村镇?请简述理由。

(4)甲、乙、丙、丁四个村镇中,哪一处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更高,请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及其变化特点可描述出其地形、地势特征。

第(2)题,根据图中指向标确定出图示区域的方位,然后判断AB河段的流向。

第(3)题,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的朝阳峰时,看不到丁村镇,因为有山脊阻挡视线。

第(4)题,滑坡多发生于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的地区。

丁处是四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的地方,因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答案:(1)盆地地形,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2)先由北向南流,再向东南流。

(3)丁。

有山脊阻挡视线。

(4)丁。

原因:丁处附近等高线密集,该处的山体坡度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