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原因(转)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中
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已经开始交叉融合,然而传统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


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大都有一定的共性,但又各有不同,其主要差异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文化
源于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文明,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极大地影响了西方
文明,而中国文化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以传统的家庭为中心的思想
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其次,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反映在语言方面。

文字和汉字是西方文化和
中国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中文是汉字复杂的表意系统,而西文则是简单
连贯的表意文字,这两种文字的差异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的
困难。

此外,另一个重要的不同是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恭敬父母、尊重长辈,重视君臣朋友之间的行为准则和仁慈普惠的思想。

而西方文化
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性,强调公平竞争和正义,重视个人努力和成果。

最后,中国和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道德价值观。

中国文化强调的是
“仁义”,即以仁爱为前提,重视关系,强调尊重父母承担责任的伦理道德。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文化差异的五大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的五大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从哲学思想方面看:中国无哲学,只有伦理学,一切思想都为了更好的统治。

西方哲学思想经过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现代及后现代哲学,人文主义思想从起源、复兴、发展、成熟到传承。

对非人道的批判形式由公开对话至借助古文化至《圣经》,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与人文思想得以发展与传播。

二、从宗教层面看: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

西方的宗教信仰及宗教改革推动了国家独立、社会公德、信仰得救与理性主义的发展。

三、从政治、经济基础看:中国是封建专制时间过于漫长,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晚,发展慢且被扼杀。

西方从最初海洋文明至奴隶制工商业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及快速发展,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根基的法律体系和民主制度得到确立,正义、责任得以呈现。

四、从语言文字看,中国是方块文字,包括象形、指示与会意,这样不利于理论体系的建构。

西方是表意文字,有严明的时态与语法结构,理论体系庞大而完善。

五、从地域环境看,中国是农业社会,生活能够自给自足,文化逐渐走向自闭与落后。

西方是海洋文明与商业社会,善于开放、包容、追求与进取。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原因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有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主要源自于历史、独特的价值观和哲学观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路径。

下面将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主要原因。

首先,历史因素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方分别源于东方古代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历史传承和演变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特点。

中东古代文明注重理性、多元和和谐,强调道德伦理和家族关系,并形成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仁爱”文化。

而希腊罗马文明则注重自由、个人主义和客观知识,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和自治,形成了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为代表的“理性”文化。

这些历史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方文化差异。

其次,价值观和哲学观的差异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中西方在关于个人与集体、自由与权威、信仰与理性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所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表达自我,倡导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更强调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奉献。

此外,中西方文化对于自由和权威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而东方文化注重权威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强调个体应服从集体和权威。

此外,中西方对于宗教和信仰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东方注重信仰和宗教的含义,而西方文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注重理性和科学的观点,相对较少关注宗教。

最后,社会发展路径的不同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社会的演进路径和过程不尽相同,导致不同的文化产生和发展。

西方社会在中世纪后逐渐走向现代化,重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个人主义、民主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文化。

而东方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着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模式,强调家族、社群和等级的重要性。

虽然现代化进程正在改变东方社会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但东方文化仍然反映出传统社会的其中一种特点和特色。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一、xx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xx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5篇模版)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5篇模版)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5篇模版)第一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二十一世纪的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趋势,中国和美国将成为领导世界的两支主要力量,因此对于中、美两国的研究很重要,其中,就他们分别代表的文化作一些论述。

先站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说,从小生长在一个社会里,很自然地会将那个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当有一天,人们进入另一个社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同样正常地生活的时候,人们会感到困惑和震惊。

这也许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后的最深刻也是最复杂的感受之一。

美国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和美国文化的研究,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到两种文化差异在民族性和理论上的体现。

不少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在外面看到的只是一些“西洋景”。

国外的东西,有时尽管新鲜、有趣,但只要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便自然属于古怪和异常一类。

这种态度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视异族为“蛮”、“夷”,呼外国人为“鬼子”的“中央大国”的那个时代的心态。

当然,这种绝对思维模式也可以逆向呈现。

自从1978年以后,当在几十年隔绝后重新打开国门时,中国人被外面的世界所惊呆了。

于是,不少人的思想立即趋向另一个极端:西方的一切都是合理的、科学的,而中国的一切都是丑陋的、病态的。

然而,人们只知道,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外乎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中庸之道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现代辩证方法。

可是细究起来,这不过是基于同一种思维模式上的两种不同的判断和取舍方式。

“为体”的“中学”,不但是决定“西学”有用无用的基础,而且显然也是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

美国人在这方面有着几乎同样的问题。

一百多年和平发展所造就的强大的经济力量、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完善的民主体制和日渐流行的大众文化,使美国人过于自以为是,以为美国的社会模式是各国都应仿效的“样板”,美式的价值观念更是衡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绝对标准,而很少意识到美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例子,并很可能是一个颇具特殊性的例子。

中西文化差异原因(转)

中西文化差异原因(转)

中西文化差异原因(转)2008-12-04 10:43近年来,文化差异研究正在引起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语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关注。

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和产生差异的作简单的论述和比较。

一、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宇宙观是文化的核心,西方的宇宙观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和抽象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机械综合论宇宙观。

这种宇宙观的特点是: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中,以研究人对物、人对自然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注重思辨理性;注重实证分析。

与西方相反,中国人自古代起就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的现象,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宇宙观。

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上,突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哲学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而“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重人与物的关系”。

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二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如老子提出以“道”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统一万物。

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生生息息运动发展着的有机整体。

中国人是注重群体意识,偏重道义,贵中庸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原因(转)2008-12-0410:43近年来,文化差异研究正在引起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语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关注。

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和产生差异的作简单的论述和比较。

一、中西方的xx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宇宙观是文化的核心,西方的宇宙观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和抽象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机械综合论宇宙观。

这种宇宙观的特点是: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中,以研究人对物、人对自然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注重思辨理性;注重实证分析。

与西方相反,中国人自古代起就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的现象,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宇宙观。

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上,突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哲学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而“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重人与物的关系”。

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二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如老子提出以“道”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统一万物。

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生生息息运动发展着的有机整体。

中国人是注重群体意识,偏重道义,贵中庸和谐。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国家一体的群体意识的抒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小人谋食”,“不成功便成仁”,是对儒教重义轻利价值观的理论化表现。

梁启超先生说:“我国民之中庸妥协性世无两也,无论对个人、对社会、对自然界最能为巧妙的顺应,务使本身与环境相妥协,而其妥协且比较的常为合理的,此中国人一种特别天才也。

”西方诸国人则是注重个体意识,偏重功利,好走极端。

黑格尔说:西方“各人都保持他自己的地位,专注于个性的发展,要表现他们并且在表现中找着快乐。

”马克思说,基督教是与绝对的金钱崇拜相适应的。

起初,“金钱是商品在天国的存在,而商品则是金钱在尘世的存在”,中世纪的罗马教会本身就是“金钱的主要宣传家”。

对于西方人的偏执一端,梁启超也有很好的论述:“西洋人极不易妥协,万事皆确执,而感情常走极端。

故一民族以小小言语之同异,决不肯舍己以从人。

纤芥之不自由,宁牺牲一切以争之,宗教上之信仰,更丝毫不肯迁就,有反于其良心者,则尽其力之所及以排挤之,……”中国人是柔中寓刚,以柔道取天下,西方人是强权和竞争,以刚道取天下。

美国心理学家Alfred F.Bloom 认为,语言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也不同。

他认为,汉语的“事实实体化”(名词化方式)有限,汉语中又没有“虚拟式”,所以中国人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不善于反事实推论。

(Bloom, 1981 The Linguistic Shaping of Thought)Bloom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者被问及下面的问题:英语:If all circles were large and this small triangle"△" were a circle,would it be large?汉语:假如所有的圆圈都很大,如果这个小三角形诗歌圆圈,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不是很大?被测试的美国人83%和25%的台湾人给予肯定答案,有一位中国人还说,“你们总想让我默认一些本来没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我们不这样做。

”从这以事例看,中国人重直观感受,切身领悟,习惯于对事物进行具体理悟,养成生动活泼的具体直接的思维表达方式。

直觉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主要思维方式。

直觉就是通过感官器官感悟客体,或通过下意识和潜意识直接把握事物。

直觉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逻辑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有限的事实,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做出识别、理解和判断。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和顿悟。

这种直觉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认识世界基本是靠体知而不是认知,这也是中国人相信“眼见为实”、“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因。

中国人遇事习惯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考虑问题,由小到大,先全面,后具体的圆式思维模式。

英语中有“虚拟式”这一标志着反事实思维的明确标志。

因此,母语是英语的人抽象思维能力充分得到发展,善于注重反事实推论,思辨理性。

在西方人看来,只有思辨理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因此,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的手段。

从古希腊时期起,西方人就非常注重实证与分析。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这种实证和分析的思想方法更加发展,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他们凡事习惯从具体或局部到整体考虑问题,一种由点到线,通过分析和逻辑推理的线式思维模式。

西方人重知识性分析、逻辑验证,习惯于对事物进行细密解剖,层层推演,因而有较高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方法。

家庭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家庭的组成及观念就不同。

在西方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指仅有夫妇两人和小孩子)占主导地位,大家庭(extendedfamily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数量很少。

儿女成年以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离开父母,单独居住。

父母年老也很少与已婚的儿女住在一起。

只有鳏寡老人偶尔与儿女合住。

一般成年的美国人如果还和父母住在一起通常要向自己的父母付房费和伙食费。

同样,老年的父母如果与自己的儿女住在一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显示了各自的独立精神、自食其力和对自己负责的精神。

老人年纪太大无法照顾自己,常常住进老人院,而不愿意与儿女住在一起,增加儿女的负担。

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的家庭是数代同堂的大家庭(extended family)。

实际上,大家庭即使在封建社会三代四代同堂的家庭存在着,但并不普遍。

由于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历代家庭人口的平均数为5-6人。

大家庭需要经济实力维持。

目前,我国核心家庭呈上升趋势,但仍有数量不少的大家庭。

据统计,在我国仍有大约30%的家庭属于大家庭。

尤其是在农村三代同堂的情形仍很普遍。

中国家庭中内外有别,长幼有序。

例如,父亲的父母称为祖父、祖母,但母亲的父母却称为外祖父、外祖母。

堂亲(父方)与表亲(母方)在亲疏关系上也十分不同。

在英语中仅有grandfather,没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之分。

同样,在英语中哥哥和弟弟一般并不区分, brother一词适用于两种情况,如果一定要说明需要再加其他的词。

堂兄、堂弟与表兄、表弟在英语中更无区别。

但是,在汉语中区分兄弟是极为重要的。

儒家所说的“五伦”中就有“兄弟”与“君臣”、“父子”、“夫妇”并列,“长兄如父”。

这就反映了中国家庭中的家长制。

家庭成员都要听从与家长。

个人自幼听命于父兄,长大后服从于官长或君王。

为了家庭或家族利益,有义务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献出宝贵生命。

个人奋斗、读书应试、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是为自己享受,但更主要的却是光宗耀祖,给家庭家族荣誉增光,为家族门风添彩。

相反,在以个体为本的西方文化中,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

包办婚姻是不可思议的。

西方青年择偶一般不需征得家长的同意,更不需征求其他亲属的意见,主张自由恋爱、自由结合。

有时这种自由达到了非常离奇的程度,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可以同和他母亲或祖母年龄相差无几的女性结合。

不管美丑、年龄、婚否,家庭是否反对,他们追求自身欲望的满足。

美国学者克·雷西说过:他们是没有家庭的国家,他们的民族是一个个被拆散了的个人。

这同中国人互相关心、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的心理和在夫妻两人世界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

二、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公元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至此,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

这次统一,不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行成。

而此时的西方各国(主要指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

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

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

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不断扩大,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

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

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

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

回过头来看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

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

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不想也不敢去“思变”。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是来生。

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

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

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