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候区划
黔东南农业区划气候概况

黔东南农业区划气候概况黔东南自治州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
热量条件:近30年气候资料统计显示,年平均气温在14.6~18.5℃之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3.7~7.8℃之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3.3~27.4℃之间;州内极端最高气温40.1℃出现在镇远的2003年8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9.2℃出现在三穗的1993年1月16日;年平均活动积温为5303.1~6781.9℃,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平均活动积温为 4397.7~5849.7℃,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期间的平均活动积温为3413.6~5046.7℃;无霜期为220-310天;总体趋势是:南部气温高于北部,东部气温高于西部。
雨水条件:黔东南境内雨水丰沛,但分布不均。
年平均降水量为1003.8~1366.7毫米。
多雨期出现于4~10月,总降水量占平均降水量的75~83%。
少雨期出现于11月至次年3月,总降水量仅占年平均降水量的17~25%。
日降水量≥0.1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154~192天,其分布趋势由州西部分别向北部、南部递减,最多为麻江192天,最少为从江的154天。
在各月分配中,各地以5月份降水日最多;州内各地日降水量≥1.0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为100~129天,麻江最多,施秉最少。
日照条件:日照随着季节和纬度变化,并且与天空状况、地形等密切相关。
州内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047.5~1305.7小时,以从江最多,剑河最少。
一年之中,1月日照时数最少,仅为34.5~41.2小时,随后逐月增多,7~8月出现最高值,为143.9~186.6小时,接着又逐月减少,到次年1月处于最低值。
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24.2~29.6%,其分布趋势与日照时数相似。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农业气候相似距方法

农业气候相似距方法1、为什么要进行农业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中国现代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始于竺可桢,他在1929年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划论》一文,紧密联系中国的农业和气候特点,提出东部以冬季温度、西北地区以雨量为分区标准,将全国划分为八大区。
嗣后,涂长望、卢鋈根据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将中国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气候区域,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在气候区划方面又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1978年以来,全国各地根据农业发展规划的需要,在普遍开展农业气候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全国的、各省(自治区)的以及大部分县级的综合农业气候区划、各种作物和畜牧业的气候区划以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区划(如干热风)等。
农业气候区划是从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根据农业气候条件的地区差异进行的区域划分。
一般是在分析地区农业气候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气候指标,遵循农业气候相似原则,将一个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农业气候区域;各区都有其自身的农业气候特点、农业发展方向和利用改造途径。
农业气候区划可分为综合的和单项的两类。
综合区划全面地综合考虑农、林、牧、渔各业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单项区划只考虑某一生产门类、某一作物或某一农业生产问题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或某种农业气象灾害、某项农业气象要素。
按区划范围大小,可分全球的、洲的以及国家的和省、市或县一级的多种级别的农业气候区划。
希望能帮到您2、检疫性有害生物危险性评价和进口植物及植物产品风险性分析不同之处是什么?两种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在英文都叫“Pest Risk Analysis (PRA)”,但各自的分析对象、方法和落实点都有所不同。
著者提出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危险性评价》,是针对有害生物自身的危险性程度,是根据该有害生物对进行危险性分析的国家,在农业生产可能构成的潜在危害及其生物学特性(如寄主范围、传播途径、介体、定殖、扩散、流行条件)而定的。
有关经济潜在危害的评价,政府均有这方面的资料可供使用。
淇县优质小麦农业气候区划分析

科研 百 牧薯噩
2 0 1 3 年第l 2 期( 下半月)
浅谈貉子的养殖技术
宋 嘉 朱 娜
《 …
{
=: 蒜 … …一
;
优质专用小 麦的特征 主要是 出精 粉率高 、 蒸煮食物香甜 、 营 养价值高 。我 国在 2 O世纪 8 O 年代 以前 , 温饱 问题是主要 问题 , 因为 由于优质小 麦产 出供给不足 , 导致国内优质 粮食十分匮乏 。 而到 了八十年代 的后期 , 我 国对小 麦的产 出进行 了战略调整 , 不 再只重视产 量而 忽略质 量 ,同时依据不 同的加工途径和 茬口进 行优质小麦 品种 的配置 , 取得 了不小 的收获 。例如 , 我国北方 根 据全 国农业机构 的策略调整 , 结 合地 区优 势 ,大力发展小 麦种 植, 结果取得 了很大 的成绩 。再如 , 我 国为了鼓励农 户多种植 优 质小麦 , 也出台了相应 的法律措施来支持该项决定。 影响小麦品质 的原因有很多 , 其 中最重要的是气候 因素 。 它 对小麦品质和性状 的影响最 为关键 。 以同一小麦品种而言 , 气候 条件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品质 上的巨大不 同。 而在气候因素 中, 又 以阳光 、 水分和温度 的影 响最 为关键 , 尤 其是在 小麦小麦抽穗到 成熟的这段时间里的期间的温度 、 光照和水分最为关键 。 1 . 温 度的影 响 温度对小麦 品种的影 响起着关键性作用 , 不仅影 响其生 长 发育 , 同时也制约着诸如积累和分配转移 , 光合作 用的发 生等生 理进程 。而小麦抽穗到成熟期 间的温度 , 对温度 的要求 则更高 , 在这个时期内 , 应将 日 平均气温控制在 l 5 ℃~ 3 O ℃内 , 使籽粒 干 物质积累和氮 、 磷的累积速度提高 , 从而增加 其蛋白质含 量。此
原阳县水稻农业气候区划

2018年第12期扫一扫看全文本文DOI :10.16675/14-1065/f.2018.12.044原阳县水稻农业气候区划□张书亮摘要:利用3S 技术,结合原阳县及周边台站近三十年气候资源分布、灾害分布情况以及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对本地水稻适宜种植区进行气候区划,划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结合调查数据,针对各地特色提出种植建议。
关键词:水稻;农业气候;灾害分布;适宜性区划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2-0059-02中国图书分类号:S162.2文献标志码:A (原阳县气象局河南新乡453500)1气候资源原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1月平均气温-1.0℃。
7月份平均气温27.2℃。
年平均气温13.9℃。
年平均降水量615.1mm 。
无霜期214d 。
雨热同步特点明显。
1.1年平均气温原阳县年平均气温在13.7℃-15.6℃之间,变幅较大。
1.2年降水量海拔高度和地形是影响降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从分布规律和形态上来看,本区内降水由北向南随着海拔高度递增,年均降水量为1℃046~1℃332mm 。
1.3年日照时数本区内日照主要受海拔和地形的共同影响,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年日照时数为1℃710~1℃941h 。
2作物区划水稻是原阳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充沛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为原阳县水稻高产提供了基本条件。
区内水稻品种主要以中熟品种为主的一季杂交籼稻。
一般在4月上、中旬播种,9月上、中旬收获,其生育期为145d 左右。
2.1水稻气候条件原阳县水稻各发育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其中12.0~18.0℃是播种-出苗的适宜温度,幼苗生长期为20.0~25.0℃,返青-移栽期要求大于15.0℃,分蘖期为20.0~30.0℃,幼穗分化期为20.0~35.0℃,抽穗期为25.0~30.0℃,灌浆-成熟期为20.0~25.0℃。
通过分析原阳县常年温度条件可知:原阳县的温度条件基本满足水稻的正常发育所需。
农业气候资源

4,农业气候资源的可调节性-农业气候资源具有可调节性,人类可以改善-局地或小范围的环境条件。如设施农业等等 5
大®-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低层大气-阳光-红夕处线福身时不省能-家上温室的室页-温室效应-6
第二节-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分析的内容-1,光、热、水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农 业生产对象和农业过程的关系。-2,气候条件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品质形。-4,气候条件与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关系。
绿色植物能接受的太阳辐射在0.3~0.75um之间,这部分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作用的辐射,称为生理辐射 -对植物光合作用有益的太阳辐射,即具有光合效应的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辐射最强〔0.47049 0.15-0.76-4.0um-紫外福射-可见光-红外辐射-7%-50%-43%-福射最强0.51-地表能 -0.29-2.8-受的福射-L-生理福射-0.75m-0.38-0.71m-光合有效福射》
。单位面积植物产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植物利用光能的多少-光能生产潜力,这一方面取决于各地光能资源的优劣-同时 物利用光能的效率-从叶绿体光化学的角度,光能转化率(光能利用率)最高-为20~25%;但由于植株的反射、株 漏光、自身呼吸消-耗等原因,作物的光能利用率的理论计算值一般可达6.0-8.0%,而实际生产中仅为0.5一 .0%。-10
http/ cn-主要为南-本-疆陇西-、-青藏高原-大部和内-蒙古高原部、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丰富区>1700-较丰富区1500~1700-主要为四川重庆贵州-可利用区12 01500-大部分地区其中四川-贫乏区<1200-盆地为低值中心-单位:kW·h/m2-中国太阳辐射总量的 布
为什么东南少西北多?-东南地区靠近海洋,阴雨天气多日照时-间较短,太阳辐射少-为什么青藏高原最丰富?四川盆 最乏?-青藏高原:①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②纬度较低-四川盆地: 围高山环绕,-水汽不易扩散阴雨天-气多,晴天少,太阳辐射弱-13
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及分区简述

第二节 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及分区简述 一、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安徽省农业气候区划,以热量为一级区划指标,水分为二级区划指标,个别区域在二级区划指标中也参与冬季的最低气温为辅助指标。
〔一级区划指标〕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80%保证率积温为主导指标,以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越冬天数、夏季(6至8月)平均气温为辅助指标。
〔二级区划指标〕在二级区划指标中,淮北和江淮丘陵地区,水分条件比较突出、采用干燥度作主导指标,定干燥度大于1.1为少湿润,1.1至1.0为半湿润,干燥度小于1.0为湿润,并以5~9月降水量为辅助指标,以反映喜温作物在生长期间的水分状况。
沿江及江南地区采用11月至次年5月期间降水量为二级区划的主要指标,以保证率80%的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值为辅助指标。
二、农业气候区划及分区简述。
根据上述区划指标,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80%保证率积温5300℃、5500℃、5700 C、5900℃及干燥度和11月至5月降水量等值线为基础,结合各相应辅助指标,参照安徽省农林生产布局、自然景观和地形地貌,将全省分为8个一级农业气候区和10个二级农业气候分区。
详见表5—3—2和图5—3—3。
一级农业气候分区简述如下:[淮北北部旱作二年三熟暖温带农业气候区]本区处于暖温带内,是全省热量条件最少的区域,相当于10℃积温不足4700℃,年平均气温不足15℃,无霜期不足220天。
本区内北部热量条件不如南部、东部不如西部。
本区域年降水量800至85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6至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冬春仅占22%至26%,常有旱涝、霜冻、冰雹及秋季连阴雨危害。
本区为旱作二年三熟农业区。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在本区南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局部地方,可有一定比例的一年二熟制。
[淮北南部及沿淮稻麦一年二熟暖温带农业气候区]本区10℃积温4700℃至4800℃,年平均气温15℃左右,无霜期220天左右,年降水量800至1000毫米。
中国气候区划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
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
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
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
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
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
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
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
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
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
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
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
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
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到北部的10 -14℃。
中国的地理气候区划和农业发展

资金支持: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发展,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农业保险:为了降低农业风险,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农业保险政策,为农民提供生产保障。
农业科技支持: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发展绿色农业:鼓励 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 生物农药,减少化肥 和农药的使用量,保 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发展的政 策支持与保障
农业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农业政策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中国农业政策体系的演变历程 当前农业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补贴政策与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与地理 气候的关系:农 业发展受到地理 气候的影响,不 同地区的气候条 件决定了农业生 产的类型和方式。
添加标题
农业布局与地理 环境的关系:农 业布局受到地理 环境的制约,不 同地区的自然条 件和社会经济条 件决定了农业生 产的布局和结构。
添加标题
农业技术与地理 环境的适应性: 农业技术的发展 需要与地理环境 相适应,不同地 区的地理环境条 件决定了农业技 术的选择和应用。
地理气候区划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广适宜的农 业技术和种植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东部季风区:主要 种植水稻、小麦等 粮食作物,是我国 主要的农业生产基 地。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种植棉花、甜 菜等经济作物,是 我国重要的畜牧业 基地。
青藏高寒区:主要 种植青稞、牦牛等 特色农产品,是我 国重要的高原特色 农业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映主要气候问题,提供生产依据
一、农业气候区划概述
4.内容和步骤 一般包括:农业气侯调查,气候和农 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进行农业气候 条件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鉴定和分析; 确定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和区划系统, 进行划区和分区评述。
二、项目背景与需求
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生产环境、 气候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 1)科学、高新技术进步与引进,农村产 业结构调整向农业气候区划提出新的要求。 2)气候条件与气候资源本身发生了变化。 3)农业气候区划技术条件发生了巨大变 化。 4)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气候资源开发利 用和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5)农业气候资源有必要进行科学、客观 的评价。
收集观测试验数据 收集考察研究成果 多元分析综合评判
析、综合评判
农业气候相似分析 专家评判分级 观测资料及研究成果 辅助考察、气候分区 别 应 用 GIS 建 立 地 理 参数数据集 统计分析、模型建立 误差订正效果检验
区 划 图 件 产 品 制 作
数据叠加分析 区划产品输出
统计分析
专家评审 修订区划结果 图件制作与打印
The end Thank The end you!
农业 结构 调整 农业 发展 热点
建 立 区 划 小 网 格 资 源 库
模式运算生成 资源数据层集
应用 3S 进行土地 分类
建立土壤、植被、 水体数据集
三、农业气候区划信息系统(ACDIS) 结构及工作流程
3.“3S”在项目中的应用 1)利用GIS对农业气候区划综合要素空间查 询和管理 2)利用GIS对气候资源进行小网格推算模式 研究 3)GIS在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中的应用 4)利用“3S”提取农业背景信息参与区划计 算 5)利用GIS建立集区划—资源动态监测—高 产栽培技术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系统
1.系统结构 具体实现了以下功能: 地理 基础 信息 管理 小网 格资 源信 息管 理
小网格 资源 推算 与 区划 产品 制作
农业 气候 资源 监测 与评 价
农业 气候 区划 成果 演示
三、农业气候区划信息系统(ACDIS) 结构及工作流程
2.系统工作流 调研 程 考察
需 求 分 析 确 定 区 划 对 象 专家 座谈 政府 发展 规划 区 划 指 标 分 析 与 确 定 确 定 资 源 小 网 格 推 算 模 式
科技进步
社会需求
技术创新
建立一套基于3S、网络平台区划信息系统
广东: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平台投入使用 陕西农业气象合作“虫口”夺粮成效突显
吉林:气象服务全力保障水稻插秧
我国农业气候区划精细到每公里
中央气象台农业气象专家毛留喜介绍说,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就是从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气候优势,划分出每一“网 格点”适合种植何种农作物。我国以往的农业气候区划,精度不高。 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其应用系统研究项目,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已研究开发出“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产品 制作系统”,这一系统综合气候要素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不仅能 确定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油菜、棉花等大宗农作物气候适 宜种植的区域,还可以演算苹果、柑橘、葡萄、荔枝、茶叶、桑蚕 等特色农产品,甚至畜牧养殖等与气候的关联性,为建立优质品牌 农产品基地提供气象依据。与之配套的“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产品 发布系统”也正在推广中。相较以往的农业气候区划,精细化农业 气候区划“乡土气息”更浓。 例如,对于全省都适合种小麦的河 南省,绿、黄、橙三种颜色分别表明哪些区域适合种强筋小麦、中 筋小麦或弱筋小麦。 “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具体区域可精细到一 公里,到每个村落,农民从‘看天吃饭’向‘用天吃饭’迈进了一 大步。”毛留喜说。
根据要素的特征划分气候区
验证和残差订正
应用气候资源小网格推算
GIS
管理 建立GIS分析气候资源的思想、方法、步骤
数字 高程 模型
GIS 农业 气候 资源 数据
空间 分析 模型
气候 资源 分析计算气候 分区 Nhomakorabea定 量分析
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 对象:气候条件的要求+气候资源的地理分布特 征。 指导作用:将非气象因子引入到农业气候区划中。 土壤的PH值:要求很高,根据土壤类型分布可以 得出土壤PH值的分布。。
一、农业气候区划概述
2.分类 综合区划:全面地综合考虑农、林、 牧、渔各业与气候条件的 关系。
单项区划:只考虑某一生产门类、某 一作物或某一农业生产问 题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或 某种农业气象灾害某项农 业气象要素。
一、农业气候区划概述
3.原则
农业气候相似原则 适应农业生产发展规划需要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优势
土壤 类型 分布
土壤 PH值 分布 区划 结果 土壤分类图数据层与气候资源数据层集运算
江西省在全省优质早稻种植气候区划和万安 县脐橙种植综合区划:
应用1∶25 万地理数据 结合TM 影像数据 辅助GPS 定位抽样 提取可 能种植区
排除不 能种植区
逻辑交 集运算 种植 规划图
GIS工具
开发两系杂交稻制种 气候资源空间配置信息系统
GIS 基 本功能
气候 资源 等数据
综合 查询 和管理
矢量图、 栅格图、 DEM、注记 和属性数据
区划 专题 内容
不同 条件 区划 产品
绘图仪
逻辑查询 综合查询、 管理
查询 结果 制图
打印机
保存 格式文件
收集山区气候研究成果基础上
气象哨、水文站雨量资料 GIS平台 快速计算和获取测点地理参数 (高程、坡向、坡度) 统计分析方法
agroclimatic demarcation
172901班 组员:张洁、张蕾、王玮 丁珍珠、樊小芳 贺翠翠、吴坤鹏
一、农业气候区划概述
1.概念 根据一定的农业气候指标将一较大地 区划分成农业气候特征有明显差异的 若干区域。(一般是在分析地区农业 气候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对农业生产 有重要意义的气候指标,遵循农业气 候相似原则,将一个地区划分为若干 个农业气候区域;各区都有其自身的 农业气候特点、农业发展方向和利用 改造途径。)
总结及建议
地理信息系统(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与传统区划方法的结合,可以得 到更加精细的农业气候区划 。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气候区划,为当地农业生产决策 提供可靠的依据。 我们应从气候要素细网格化、区划成果数字化、信息服务、“3S”技术 相结合等四个方面,学习GIS 技术在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进展,对应 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对该领域 的研究提供参考。 建议: (1)进行农业气候区划时应综合考虑多种自然环境因素和社 会因子; (2)运用GIS 技术进行“自下而上”的区域合并过程中,需要更好地结 合自动合并与人工合并; (3)区划指标应考虑运用逻辑交集运算; (4)建立基于Web 技术的开放式共享GIS 农业气候区划平台; (5)GIS 结合GPS、RS 数据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全面监测农作物的整个生 长发育过程,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物生产 基地选择
农业生产 技术指导
关键生育 期气象服务
大规模经营
高产 优质 小生产、大市场
低耗
农业
高效
种养加、产供销、 贸工农
经济
种植业
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 均值(20个全国性暖冬) 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 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略高于全 球平均水平 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
二、项目背景与需求
中国气象局提出建设“第三次农业气候区 划”项目的目的是: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料, 开发ACDIS软件
建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监测体系
实行资源平面与立体,时间与空间全方位优化配置
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减轻损失,提高总体效益
指导农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决策依据
三、农业气候区划信息系统(ACDIS) 结构及工作流程
受全球变暖影响,制约农作物生长的温、光、水在时空分布 会不断变化,难免出现农作物种植结构改变的现象。不过,毛留 喜称,“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实施后,冬小麦种植区域是否会随 着气候变化向北推移,推移的幅度有多大,都能计算清楚。” 该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系统项目负责人毕宝贵说,精细化农业气 候区划的开发应用前景广阔,其不仅能为农民提供精细化的服务, 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工作,还能帮助用户避免因对气候资源时空 分布不清楚及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 锐减等生态问题,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提高农业气候 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