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使用原来本来的偏误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研究

合集下载

留学生常见错别字偏误分析及对汉字教学的启示——以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例

留学生常见错别字偏误分析及对汉字教学的启示——以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例

留学生常见错别字偏误分析及对汉字教学的启示——以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例摘要第二语言的教学通常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当下根据学习者学习的需要以及因为书面语教学更具综合性,书面语教学便被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形式。

因而,作为记录语言符号,也就在与第二语言教学息息相关。

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汉字的教学十分重要。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汉字难学的特点,因而做好汉字教学也就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任务重一项艰难而且必须克服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以帮助对汉语国际教师进行汉字教学,以及帮助留学生学好汉字,本文将以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常见的错别字作为研究语料,以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的作文为依据,通过搜集语料,鉴定偏误,进而进行偏误分析的方法对留学生常见的错别字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而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提供帮助,提高教学汉字教学的效率,增强留学生使用汉字的准确率。

关键词:错别字;偏误分析;汉字教学ABSTRACTTeaching a second language is usually divided into teaching spoken and written,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needs of learners as well as more comprehensive written language teaching, teaching will be written as the main form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hus, as a record of linguistic sign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is very important.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property belongs to the ideogram, also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icult to learn Chinese characters, so d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s become a heavy task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difficult and must be overcome. In order to better address this issue, in order to help teachers of Chinese language international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o help students learn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common misspellings as a research corpus, north of language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composition students as the basis, by collecting corpus, identify errors, and then perform error analysis methods for。

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留学生“了”的偏误分析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留学生“了”的偏误分析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2、提高语境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词语的语境含义和使用规 则,以避免因语境理解不当而导致的偏误。
3、加强文化教学: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教师应当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 教学,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文化。
4、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应当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语言发展的动态,以便及 时准确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简介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是一个大型的汉语语料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汉语作文。 该语料库的建立,为汉语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对语料库中 的留学生的作文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他们在词语修辞上的偏误情况。
三、外国留学生词语修辞偏误分 析
通过对比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的作文,我们发现外国留学生在 词语修辞上的偏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增加学生实践机会:通过组织各种汉语活动,如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等, 增加学生实践运用汉语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实际运用中提高汉语水平。
五、结论
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外国留学生词语修辞偏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 到他们在词语理解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为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 宝贵的反馈信息,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和改进的地方。希望通过我 们的努力,能帮助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 流能力。
研究背景
随着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学习汉语。然 而,在学习过程中,许多留学生会遇到诸多困难,其中之一便是“了”的使用。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包含了大量留学生的作文,为偏误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偏误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留学生的作文,我们发现以英语为母 语的留学生在使用“了”时存在以下偏误:

韩国学生“把”字句偏误研究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全球中介语语料库

韩国学生“把”字句偏误研究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全球中介语语料库

四、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后,我们发现采用同伴评价的班级在作文成绩上有了 显著的提高。这表明同伴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具体 来说,同伴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作文,发现自己的优点 和不足之处,
进而进行改进。此外,同伴评价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提高他们 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体系中。本次演示将针对这一评价方式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初中语文作文教 学提供新的启示。
二、同伴评价的理论基础
同伴评价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一种评价方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这 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仅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还需要对别人 的学习过程进行评
汉语学习效果,还可能影响他们与中国人的交流。因此,本次演示旨在深入分 析这些偏误的成因和影响,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引言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有”字句是一个重要的语法结构。然而,许 多学习者,尤其是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常常在使用“有”字句时出现 偏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偏误,本次演示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研究基础, 对韩国留学生的“有”字句使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六、展望与建议
尽管同伴评价在初中语文作文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要教师在实 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未来,我们 建议进一步深化对同伴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促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七、结语
通过对初中语文作文同伴评价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这一评价方式具有显著的 优势和应用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 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因此,我们建议在初中语 文作文教学中广泛推广和应用同伴评价方式。

基于HSK语料库的外国留学生汉语作文偏误分析

基于HSK语料库的外国留学生汉语作文偏误分析

基于H S K语料库的外国留学生汉语作文偏误分析李响林∗(桂林航天工业学院㊀外语外贸学院,广西㊀桂林㊀541004)摘㊀要㊀写作是语言知识运用的综合体现,考查学生遣词㊁造句的能力以及对文章篇章结构的把握.由于写作过程的复杂性,很多外国留学生在汉语写作中容易犯一些语用错误.在偏误分析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对30位留学生的汉语作文进行偏误分析,发现母语的负迁移以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排不合理是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并从教师和教材两个维度对留学生的汉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参考性的建议.关键词㊀偏误分析;留学生;汉语写作中图分类号:H195.3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G4859(2018)02G0298G05㊀㊀ 写 是汉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输出性环节,是语言学习到语言运用的过渡,是在新的语境中对已经学过的语法㊁词语重新组合㊁选用的过程,也是对已学过的语言知识的全面检查[1].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是检验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试金石,也是最具实践性的检验手段.然而,对于大多数留学生而言, 写 是他们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最难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即使是一些汉语听说水平非常流利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常常出错,其中有用词错误,也有语用错误[2].这些失误将直接影响书面表达的准确性与流利性,造成理解与交际上的障碍.随着书面交际需求的不断扩大,如何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的书面形式表情达意,进行有效的交际,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迫切任务[3].培养留学生的交际能力,良好的写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凸显出语言学习者的书面表达能力,更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对听㊁说㊁读等其他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外国留学生的写作教学一直是从事汉语教学老师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对50位来自日本㊁法国㊁美国㊁泰国㊁苏丹留学生的作文进行偏误分析,旨在探究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规律以及偏误类型,揭示偏误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指导.1㊀文献综述1.1㊀偏误分析偏误(e r r o r)是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使用某词汇㊁发音㊁语法㊁语义和语用时出现的语误[4].C o r d e r[5]将这一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讲的失误(m i s t a k e)进行了区分.他指出,语言 失误 与行为(p e r f o r m a n c e)相关,具有偶然性,犯错误者已经掌握了语言的基本规则,只是由于心理或生理状态不稳定而产生,必要时,他们往往可以自己修正这些错误. 偏误 与能力(c o m p e t e n c e)相关,具有系统性,犯错误者往往不能够意识到语言的失误,即使别人纠正过后,还是可能犯类似的错误.通过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观察㊁分析和分类,研究者能够了解到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从而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 偏误分析 (e r r o r a n a l y s i s).偏误分析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以1967年C o r d e r发表的«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L e a r n e r s E r r o r»一文为标志.文中,他提出了语篇分析时的5个主要步骤:(1)材料的收集,这是进行偏误分析的第一步,具体包括收集范围㊁收集方式等;(2)鉴别偏误,首先要确立一个判断偏误的标准,将其与892∗作者简介:李响林,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篇分析及英语教学法.失误区分开,还要将显性偏误以及隐性偏误区别开;(3)偏误分类,根据各种偏误的异同点,对语料中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归类;(4)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即通过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归纳偏误产生的原因,包括目的语的负迁移,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等;(5)偏误评估,最后把偏误分析的结果应用到语言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言规则,避免偏误.1.2㊀留学生汉语作文的偏误分析鲁健骥[6]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中,首次将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一同引入汉语,开启了国内偏误分析的先河.经过30年的发展,偏误分析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目前,学界有不少研究者分别从词汇㊁句法㊁语篇等角度对外国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词汇偏误中,主要探究汉语中容易混淆的同义词㊁近义词以及多音词[7-8].也有对副词(如 也 [9]㊁ 竟 [10]㊁ 非常 [11])㊁动词(如 过来 和 过去 [12]㊁ 能 和 会 [13])㊁介词(如 在 [14]㊁ 从 [15])㊁助词(如 了 [16]㊁ 的 [17])的偏误进行具体分析.在句法方面的偏误研究不如词汇那么丰富,但是研究范围比较集中,主要是针对一些留学生容易出错的句型,如 使 字句[18]㊁ 有 字句[19]㊁ 把 字句以及 被 字句[20].朱虹对以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经常失误的 把 字句和 被 字句为研究中心,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韩国大学生使用 把 字句和 被 字句时出现的偏误,指出了母语负迁移㊁教师的教授方式不当㊁教材的讲解不透彻是韩国留学生出现语言偏误的主要原因.鲁健骥曾指出: 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中高级教学阶段,偏误不完全表现在形式合不合法,而是表现在篇章中 [21].近年来,留学生作文的语篇偏误分析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语篇偏误主要关注作文语篇的连贯与衔接,具体涉及指称失误[22]㊁省略不当[23]㊁连词误用等情况[24].孔艳[25]在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对英语国家中高级留学生语篇衔接手段的偏误进行具体分析,指出留学生作文中存在7种语篇偏误类型,即:省略使用偏误㊁替代使用偏误㊁照应使用偏误㊁关联词语使用偏误㊁照应使用偏误㊁时与体使用偏误㊁词汇衔接手段使用偏误.2㊀研究方法本文的留学生作文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 H S K动态作文语料库 ,该语料库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参加高等汉语水平考试作文考试的答卷语料库,收集了1992-2005年的部分外国考生的作文答卷.该语料库数据庞大,单项研究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作文语料,因此我们从考生国籍㊁作文体裁两个维度对语料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来自日本㊁法国㊁美国㊁泰国㊁苏丹5个国家留学生的50篇作文,包括记叙文㊁说明文㊁议论文3种作文体裁.研究将以偏误分析理论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通过偏误分析法,从词汇㊁句法㊁语篇3个层面对50篇留学生作文的现象进行研究,归纳偏误类型,总结偏误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指导.3㊀数据分析与讨论3.1㊀留学生作文偏误的类型在我们统计的50篇作文中,一共出现612例偏误,主要包括以下3大类.3.1.1㊀词汇偏误这类偏误属于基础性的语误,涉及书写的得体与用词的规范,具体包括书写错误㊁用词不当㊁繁体字的使用3类.词汇的偏误是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即使对于汉语语言能力较强的留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们也往往会犯此类错误.根据统计结果,此类偏误一共出现305例,占总偏误数的49.8%,是3类偏误类型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如: (1)我们班有几个日本女同学,我想绍介的人也在这.(«对我印象最深的人»,日本留学生)(2)安樂死這個問題尤其在現代科技發達的時代変成一個熱門話題,解決問題的核心來自於決定权利在那里.(«如何看待安乐死»,美国留学生)(3)我小时候在农村度过,家里有两只牛. («我的童年»,泰国留学生)我们注意到,在例(1)中,该留学生将 介绍 误写为 绍介 ,属于用词不当.但是出现这种偏误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与留学生的语言背景密切相关992的.在日语中 介绍 的汉字写法为 紹介 ,两个词词形相似,但是词序相反.该日本留学生受自己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将母语中的词汇照搬到汉语的学习中,从而产生了词汇偏误.例(2)的主要问题是繁体字的使用,并且存在繁体㊁简体混用的情况(如例句中的 权 和 里 采用的是简体的写法).在我们收集到的作文语料中,繁体汉字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这一现象与国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对美国30所大学汉语综合课教材的调查,罗春英[26]指出,在美国众多的汉语教学机构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教材是由台湾方面提供的,这些教材在内容的处理上采取繁体简体字并列,拼音注音符号并用的方式,并且将繁体课文置于简体课文之前.受教材的影响,留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也会倾向于学习繁体汉字.例(3)的主要问题是量词的使用错误.在泰语中,表示动物的数量时,都是用同样的量词来计量的,并没有针对不同动物的特征加以区分.因此,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时,往往误用量词 只 来指称所有的动物,于是就出现了汉语动物量词偏误的使用,例如 一只马 , 两只牛 等.3.1.2㊀句法偏误句法主要反映的是语言结构的规律和规则.汉语的句法灵活多变,往往成为汉语学习者的难点.留学生句法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一些特定句型的掌握失误上,如: 把 字句㊁ 被 字句㊁ 比 字句㊁ 有 字句等.另外,句子成分的赘余和残缺也是句法偏误的主要来源.本研究中统计的句法偏误一共为179例,占总偏误数的29.3%.(4)经常被他的父母挨骂,甚至挨打(«我的父亲»,美国留学生)(5)幼小的我是很脆弱.(«如何面对挫折»,法国留学生)(6)什么是你学习汉语的原因呢?(«我学汉语是为了 »苏丹留学生)汉语中表示被动语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动词前使用助词和介词 被 进行标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被 字句.这种用法与英语中的 b e 动词加动词过去分词的用法十分相似.另外,汉语中也经常用非标记词如 挨 遭 受 等表示被动意义.例(4)中的偏误原因就在于该留学生将英语的语法规则套用到汉语的写作中,将两种方式混用了.在汉语众多句型中, 是 的 是较为特殊的句型之一,也是汉语学习者经常出错的句型.由于句式结构相似,留学生经常将该句型与是字句混淆.是字句判断动词 是 做谓语构成的句子,主要表示判断,其基本结构是:主语+是+名(人或事物).相比而言, 是 的 句型比是字句要复杂得多, 是 后面可接名词㊁动词㊁形容词等多种成分.例(5)即为 是 后接形容词的情况,由于形容词 脆弱 不能单独做谓语,必须加上 的 给形容词赋予描写性功能.语序错误是留学生在汉语写作时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例(6)的作者是一位来自苏丹的留学生,其母语为阿拉伯语.由于阿拉伯语与汉语在语序上存在较大差异,很多阿拉伯语背景的学生在使用汉语疑问句时会习惯性地把疑问词放在句首,导致一些句法偏误.3.1.3㊀语篇偏误本研究中统计的语篇偏误一共为128例,占总偏误数的20.9%.语篇所关注的不是单句中的词汇或是语法规则的问题,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下,句子之间的衔接与连贯.正如鲁健骥指出的那样:语篇的连贯,说到底是句与句,句群与句群,段与段之间如何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有形式的,也有非形式的(意义上的㊁语用上的).[27]通过观察留学生的作文,也不难发现,有的句子虽然单个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整体阅读起来却有困难,如:(7)虽然很严格,不爱说话,但是我爱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日本留学生)(8)虽然我在美国出生长大,我就从来没有看过流行的R A P音乐(«我对流行音乐的看法»,美国留学生)例(7)是由省略不当造成的语篇偏误.很明显,句中的主语是缺失的,这样容易对读者造成困扰:究竟是谁 很严格,不爱说话 呢?然而这样的句子在日语中是可以接受的,在日语中,为了保证句子的简洁,人们往往习惯性的省略主语.这位日本留学生在汉语写作时有意无意地受到自己本国语言规则的影响,造成了语篇上的偏误.句与句之间,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关联词进行衔接的.如果没有关联词或是关联词使用错误,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例(8)中的关联词使用是003错误的,正确的形式应该是 虽然 但是 .这种偏误也是受到留学生母语的影响.我们知道,在英语里面,用 a l t h o u g h 表示转折,其中文对应词就是 虽然 .因此,留学生在使用转折连词时,没有意识到 虽然 和 但是 要连起来用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3.2㊀偏误原因分析通过对50位留学生作文偏误类型的分类与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偏误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3.2.1㊀母语的负迁移母语负迁移指的是 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㊁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o v e r-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或过度泛化 [28]195.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的会受到母语的影响,特别是在习得与母语语言规则类似的知识点时,语言学习者没有意识到两种语言之间细微的差别,习惯性地将母语中的知识点应用到目的语的学习中.在我们统计的留学生作文语料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写作偏误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引起的.其中有词汇层面(如例1中的词汇的误用)㊁句法层面(如例4中被动词的误用)的以及语篇层面(如例7中主语的省略不当以及例8中的关联词误用)的负迁移.3.2.2㊀教材编排不合理.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从某种程度上说,教材的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就目前的状况看来,对外汉语教材虽然品类繁多,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例如,在美国现行的各种教材中,有的教材汉字为简体㊁有的为繁体㊁有的则繁体简体两种并行.这就容易对汉语学习者产生误导,出现例(2)中繁㊁简字混用的情况.另外,教材对语法知识点缺乏系统的讲解.笔者查阅过几本比较流行的对外汉语教材,发现教材中对于汉语知识点的讲解比较零散,语法点与语法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得不到突出.例(5)的偏误主要是由留学生对 是字句 以及 是 的 句型的用法模糊导致的.4㊀教学启示通过对留学生作文的偏误类型,以及偏误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教学上的启示.首先,减少母语的负迁移,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例如在对日本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日文中有大量的汉字,学生们经常将其与汉字混淆;有的字词虽然在写法上相同,但含义上大相径庭.例如 先生 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对男性的称呼,但是在日语里却是 老师 的意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采取中日字词对比教学的方法,在学到与中文相似的知识点时,让学生对比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语法规则,加强记忆.其次,培养留学生全面的语言能力,有赖于汉语教材的进一步完善.针对目前对外汉语教材普遍存在的语法点零散的问题,在编写教材时,编者可在教材中添加知识链接专栏,将留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归纳起来,集中进行讲解.例如,在«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二册的17课中讲到了 比 字句的用法,19课中又讲到 跟 的比较用法,为了使留学生更好的区分两种表示比较的句法,可以设立一个语法专栏,讲解两个词的用法和区别.5㊀结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认识到汉语的重要性,在国外,一阵阵 汉语热 正在悄然兴起.然而,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遇到诸多挑战,特别是留学生的汉语写作,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写作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成果也往往不尽人意,即使是有着较高汉语水平的学生,在实际汉语写作中,也会出现诸多的语言偏误.本文通过对50位外国留学生作文的偏误分析,分别从词汇㊁句法㊁语篇3个角度对留学生作文偏误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母语的负迁移以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排不合理是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最后文章从教师和教材两个维度对留学生的汉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参考性的建议.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本文提到的两个因素外,学生的学习兴趣㊁学习环境以及留学生的文化背景都可能对其汉语学习产生影响,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103参考文献[1]㊀辛平.对11篇留学生汉语作文中偏误的统计分析及对汉语写作课教学的思考[J].汉语学习,2001(4):67G71.[2]㊀何立荣.浅析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篇章失误[J].汉语学习,1999(1):45G48.[3]㊀许惠敏.基于H S K动态语料库研究留学生作文中的偏误现象[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4]㊀朱茜.西班牙语国家学生汉语常用介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南京:南京大学,2013.[5]㊀C o r d e r SP.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l e a r n e r s e r r o r s[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v i e wo fA p p l i e dL i n g u i s t i c s,1967(5):161G169.[6]㊀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44G56.[7]㊀朱志平.双音词偏误的词汇语义学分析[J].汉语学习,2004(2):61G65.[8]㊀翟艳.汉语词语偏误分析的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5(1):80G86.[9]㊀陈小荷.跟副词 也 有关的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6(2):54G60.[10]聂丹.语气副词 竟 及其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5):25G31.[11]胡云晚.程度副词"非常"的有关偏误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2):78G82.[12]王恩熙.泰国学习者汉语复合趋向动词 过来 过去 习得偏误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13]陈若凡.留学生使用 能 ㊁ 会 的偏误及教学对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1):50G53.[14]李金静. 在+处所 的偏误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5(S1):24G26.[15]曲宏欣.汉语学习者介词"从"的偏误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82G85.[16]韩在均.韩国学生学习汉语 了 的常见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3(4):67G71.[17]高霞.英语国家学生学汉语结构助词 的 的偏误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20(2):110G114.[18]李大忠. 使 字兼语句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6(1):77G80.[19]刘瑜.日语母语者汉语 有 字句的偏误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2.[20]朱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的 把 字句, 被 字句偏误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21]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49G64.[22]程润娇.外国留学生语篇中的指称衔接偏误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23]周圣芳.中高级韩国留学生叙事语篇省略偏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24]郭丽娟.中高级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连词使用情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25]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6]罗春英.美国汉语教材现状综述[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5):71G77,124.[27]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篇章偏误分析 兼谈拓宽中介语的研究领域[C]//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㊀叶桂郴)203。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偏误分析思路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偏误分析思路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偏误分析思路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作文,希望符合您的需求:说起学语言,那可真是一件让人又爱又恨的事儿。

就拿汉语水平考试(HSK)来说吧,考生们在作文里犯的那些错误,真是五花八门,让人哭笑不得。

我之前接触过一个外国朋友,叫杰克。

他为了准备 HSK 考试,可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

有一次,我去他家玩,一进门就看到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汉语学习资料,有教材、练习册,还有厚厚的笔记本。

杰克一脸苦恼地跟我说:“哎呀,这汉语太难啦!”原来,他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出现一些偏误。

比如说,他经常搞不清楚量词的用法。

有一次,他写“我买了一个裤子”,这可把我逗乐了。

我告诉他,裤子不能用“个”,得用“条”,应该是“我买了一条裤子”。

他听了之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

还有一次,杰克想表达“昨天我和朋友一起吃饭很开心”,结果写成了“昨天我和朋友一起吃饭很快乐”。

他不明白为啥这就不对了。

我跟他解释说,“开心”更侧重于心情上的愉悦,“快乐”呢,更强调一种整体的、比较持久的状态。

在这种描述短暂的一起吃饭的情境中,用“开心”更合适。

杰克听得直挠头,嘴里嘟囔着:“这汉语也太复杂了!”杰克在语序上也常常出错。

他写“我去超市买东西,然后回家吃饭了先”。

正确的应该是“我去超市买东西,然后先回家吃饭了”。

我给他指出这个错误的时候,他一脸茫然地看着我,说:“这顺序有那么重要吗?”我耐心地跟他说,在汉语里,语序不对,意思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啦。

除了这些语法上的错误,杰克的错别字也是让人忍俊不禁。

他会把“已经”写成“以经”,“再见”写成“在见”。

每次看到他这些可爱的错误,我都能感受到他学习汉语的认真和努力,同时也为他因为这些小错误而感到着急。

杰克的经历让我对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偏误反映出学习者在词汇、语法、语序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偏误的分析,我们能发现很多规律和共性。

比如说,很多学习者都会在量词的使用上犯错,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母语中没有类似的语法概念。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趋向补语“出”和“去”的偏误研究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趋向补语“出”和“去”的偏误研究

一、引言
趋向补语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类动词,它们通常表示物体或人朝着某个方向移动 或变化。在汉语中,“出”和“去”是最常用的趋向补语之一。然而,由于这 两个词的含义和用法较为复杂,留学生在使用时经常出现偏误。因此,本次演 示旨在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留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探讨留学生在 使用趋向补语“出”和“去”时出现的偏误现象。
2、语境不当:留学生在使用成语时,有时会忽略成语的含义和适用语境,导 致使用不当。例如,有的留学生在描述自己取得好成绩时使用“一步登天”, 但“一步登天”的含义是形容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功,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3、文化背景无知:由于留学生的语言背景和文化知识的限制,他们对成语所 蕴含的文化内涵往往理解不足,导致使用不当。例如,“炎黄子孙”是形容中 华民族的后代,但有的留学生由于对其文化背景无知,而在作文中使用不当。
3、缺失:应该使用“v出v出来”结构的地方却没有使用,如“他从房间里走 出来了”。
五、讨论和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学生在使用“v出v出来”这个结构时存在一些偏误。 这可能是由于对这个结构的不够理解或者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 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对外汉语教学,加强对“v出v出来”等难点语法点的 讲解和练习。此外,学生自身也需要多加练习,通过实际使用来加深理解,减 少偏误。
六、后续研究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留学生“v出v出来”习得偏误的研究成果,但仍 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我们可以研究不同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在使 用“v出v出来”时的偏误情况是否存在差异,或者考察他们在习得这个结构的 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些特殊的策略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不 同的教学方法对留学生习得“v出v出来”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留学生汉语副词“从来”的使用偏误——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分析

留学生汉语副词“从来”的使用偏误——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分析
gu a ge e f f e c t t O t he m ,a n d t he t h i r d on e owe s t o s t ud e n t s l e a r ni ng s t a t us .
Ke y wo r d s :f o r e i g n s t u d e n t s ;Ch i n e s e a d v e r b” c o n g l a i ;u s e
些 。5 条 词多偏 误语料 中, 日本 留学 生 占 4条 。
这种偏 误 也往往 与 “ 一直” 一词 的使 用 牵 扯 在 一起 。 例如 , 有 日本 留学 生 这样 造句 : “ 结果 , 她 从来 一直 没
此” [ 1 ¨ 1 。从 HS K 动 态 作文 语 料 库 的语 料来 看 , 使
An Er r o r An a l y s i s o n t he Fo r e i g n S t u d e nt s Us e o f Chi n e s e Adv e r b“ c o n g l a i " Ba s e d o n HS K Co r pu s
Ab s t r a c t :For e i gn s t ud e n t s o f t e n mi s u s e Chi ne s e a d v e r b” c on g l a i ”,e s pe c i a l l y t he s t ud e n t s f r om
象 的 原 因 主要 有 三 : 一 是 留学 生 汉 语 学 习条 件 的 限制 , 二 是 学 习 过 程 中 母 语 负 迁 移 的影 响 , 三 是 留 学 生 自身 学 习 状
况的影响 。
[ 关键词]留学生 ; 汉语副词“ 从来 ” ; 使用 [ 中图分类号]H4 [ 文献标识码] : A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外国留学生成语语义偏误分析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外国留学生成语语义偏误分析

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基于“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外国留学生成语语义偏误分析门莹(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本文通过对“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80例存在成语语义偏误的句子进行分类与研究,探究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并提出教学建议,以期为减少留学生的成语语义偏误提供相关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成语偏误成因建议【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25-01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凝固性,而非字面含义的简单相加,所以很多成语的语义往往无法通过字面推测出来,有的成语语义更是在本义基础上经过了引申或者比喻,这便给文化背景与我们不同的留学生在准确掌握成语语义方面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其使用成语的过程中语义偏误屡见不鲜。

1.成语语义偏误分类笔者对“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成语的句子进行筛选,其中由于语义理解错误而造成的偏误共80例,具体统计如下:1.1语义不明语义不明是指由于留学生没有准确掌握成语的语义,而导致其在使用成语时出现了语义和语境失去关联的偏误现象,特别强调错误成语的运用使整个语料出现不知所云的现象。

例如:(1)他妻子得了病以后的情况只有他们夫妻两个最清楚,其他的人谁也不能轻举妄动,乱说这件事情。

例(1)中的成语“轻举妄动”是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放在整个语境中使人难以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应改用成语“指手画脚”。

1.2语义偏离语义偏离指留学生只掌握了成语的部分意义或表面意义,很容易把两个语义相近或存在某些共性的成语混淆,导致所用成语在语境中表意出现偏离。

例如:(2)现在的情势变化越来越快,简直是千变万化。

例(2)划线成语形容变化非常多,但是没有表现出变化之快,因此改为“瞬息万变”来表现语境含有的变化快而多的含义。

1.3语义矛盾语义矛盾是指成语的含义和语料中其他成分要表达的意思不符合,甚至形成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来”、“本来”是现代汉语常用的一对近义词,由于两词本身的用法比较复杂,再加之二者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极其相似,所以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偏误,而教师也很难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二者的用法及差异。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原来”和“本来”的义项可以归纳如下:原来1:名词,表示开始的时候、从前,如“现在的日子比原来好多了”;原来2:副词,表示发现真实情况,如“原来是你”。

本来1:副词,表示原先、先前,如“我本来不知道,到了这里才听说有这么回事”;本来2:副词,表示事实上,如“他本来只有二十来岁,可看上去像四十多岁的人”;本来3:副词,表示按道理应该如此,如“我本来应该通知你的”;本来4:形容词,表示原有的,如“本来的面貌”、“本来的颜色”。

“本来2”的用法在《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以及许多对外汉语教材中均未收列,但其意义和用法与“本来3”是有区别的。

详见下文分析。

由于“原来”和“本来”在句中经常做状语,且做状语时的情况是最为复杂的,也是留学生出现偏误最多的情况,所以本文专门讨论作状语时的“原来”和“本来”的情况,不涉及作定语及其他成分的情况。

文中所引例句绝大部分来自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

一.留学生使用“原来”的偏误类型(一)留学生使用“原来1”的偏误类型1、错序第二天,我们原来打算去203高地,可是那天也下大雨,我们觉得真倒霉阿!此例可改为“我们原来打算第二天去203高地……”。

2、误代1)第四天,原来我们还想打一次,但其中几个人,手和腿很酸而没能打。

2)因为在日本原来可以吸烟的人是20岁以上的,可是实际上至少13岁以上的高中学生也偷偷地抽烟。

例1)中的“原来”应改为“本来1”,例2)中的“原来”应改为“本来3”,表示按道理本该如此。

3、遗漏在使用了“原来”的句子中,缺乏必要的词语与之配合,造成偏误。

如:“代沟”的问题不是近来的事,是原来存在的事。

此句应该在“原来”的后面加上一个“就”字,句子才能讲得通。

(二)留学生使用“原来2”的偏误类型1、误加除此以外,如果一旦我发觉到原来彼此不合适,那么还是来得及并可另选别人。

2、误代留学生错误地用“原来2”来代替表示因果关系、推论关系的词语。

如:1)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的确很大。

原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

2)虽然他们带水的走路时间一样,但是我们一看就知道留学生使用“原来”、“本来”的偏误分析———基于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研究聂小丽(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四川·乐山614000)【摘要】近义词“原来”、“本来”的常用义项和用法都极为相似,然而又有细微的差异,二者在其它义项上的差异则较大。

这些相似和相异点都影响了留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习得,使之产生偏误。

【关键词】偏误偏误分析语义结构语义核心【中图分类号】H1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4-0054-04*[收稿日期]2012-06-11[作者简介]聂小丽,任教于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

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第15卷·第4期2012年8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Vol .15,No.4Aug .2012聂小丽:留学生使用“原来”、“本来”的偏误分析谁最占便宜呢?原来第三个和尚他是一个小聪明。

例1)中的“原来”应该改为“因为”,例2)中的“原来”应该改为“可见”。

3、错序你晓得吗,拉上来的不是什么大鱼儿,原来是一只不知如何跑出来的一个泥鳅,也就是黄鳝。

这个例子中,“不是大鱼儿”和“是一只不知如何跑出来的一个泥鳅”都是发现的内容,所以“原来”或“原来”所在的分句应该前移。

二.留学生使用“本来”的偏误类型(一)留学生使用“本来1”的偏误类型1、误加他本来不爱说话,但非常关心我们。

2、错序看到上面的故事,我感觉到,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一旦人多,人就不容易达到本来他们追求的目的。

此例中的“本来”应该挪至“他们”的后面。

3、误代(1)用“本来”替代“原来1”,如:我本来已经听过这个故事,于是觉得它有很深的道理。

(2)用“本来”替代“原来2”,如:以后我才知道了本来他是韩国学术界的一位杰出的学者,不仅在哲学方面,而且在古代历史方面的成就也不少的。

4、遗漏主要问题也是遗漏了副词“就”,如:今年五月我刚考完中期考试时,一个朋友劝我一起去听北大举行的《韩国哲学讲座》。

本来我对这方面感兴趣,因此跟他一起去了。

(二)留学生使用“本来2”、“本来3”的偏误类型1、错序因为本来一个国家的法律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的。

这个句子应该改为“因为一个国家的法律本来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的”。

2、遗漏“本来”的后面遗漏了副词“就”。

这一类偏误在“本来3”使用偏误中占的比例是最高的。

如:我认为人本来是容易感到寂寞的。

所以为了生活,需要自身以外的其他的存在。

三.留学生使用“原来”、“本来”偏误产生的原因留学生偏误的产生,主要是受以下几个问题的困扰:(一)“原来”、“本来”是否表示变化1、“原来”、“本来”隐含变化义“原来”、“本来”用来陈述过去某个时候的情况,往往隐含情况在以后是有所改变的,如果情况在以后未发生变化,一般不用“原来”或“本来”,留学生不明白这一点,容易把“原来”和“过去”、“从前”、“以前”等时间词语完全等同起来,也容易犯误加的错误。

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汉语动词缺乏相应的形态变化,汉语时态观念不强,所以留学生为了追求表达上的严密性,也会有意识地强化时间词语的使用。

如:因为我平时学习考古专业,对这种名胜古迹原来非常有兴趣。

2、“原来就”、“本来就”强调无变化当“原来”、“本来”用于陈述某个情况在最初或以前就存在并且一直延续未发生改变,即用来强调一种既成事实时,“原来”、“本来”后面都要加上副词“就”,如果教学中没有强调这一点的话,留学生就很容易出现遗漏这一类偏误。

如:1)*“代沟”的问题不是近来的事,是原来存在的事。

另外,“本来就”还可以表示按道理就该这样,常和“应该、该、会、能”等助动词配合使用,也可以用来强调一种既定事实。

如:2)我觉得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喧哗有声的,……。

3、“原来”可表示经历义当“原来”用来陈述过去的经历时,不隐含变化义。

如:1)我原来已经听过这个故事,觉得它有很深的道理。

2)我原来没有放过爆竹,所以对放爆竹感到很新鲜、很愉快。

例1)中的“原来”显然并不表示情况的变化,它表示过去的某种经历,这种经历和现在的情况类似。

例2)似乎存在情况的变化,即由以前没有放过爆竹到现在放爆竹的变化,但就“我原来没有放过爆竹”这个分句而言,它本身并不隐含变化义,它的后续句有多种可能,如“我原来没有放过爆竹,现在也不想去放爆竹。

”就不表示情况有变化。

“本来”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了。

试比较:a.我原来学过汉字,所以进步很快。

b.我本来学过汉字,可是全都忘记了。

a句中,“原来”所在的分句用以表示过去的某种经历对现在产生相应的影响,而b句中,“本来”所在的分句用以表示过去确实有过某种经历,但这种经历并未产生相应结果或带来相应的影响,后续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转折性词语出现。

(二)“原来”、“本来”有何差别1、语义结构不同做状语的“原来”有两种意思:“原来1”表示起先、以前,“原来2”表示发现真实情况。

做状语的“本来”则有三种意思:“本来1”表示最初、先前,“本来2”表示事实上,“本来3”表示按道理应该如此。

(1)留学生使用“本来2”、“本来3”产生偏误的原因“原来1”和“本来1”意义接近,很多时候可以互换,但两个词的其它义项差别较大,按照道理来说,是很容易区分的,但留学生作文中出现了个很多误代的偏误,尤其是用“原来”来代替“本来3”的频率是非常高的,这主要是由于对“本来”一词的不同义项掌握得不够全面造成的。

如:*原来,我跟爸爸妈妈应该去美国度寒假的,可是因为大家都太忙的原因,我们就决定还是不出远门了。

(2)留学生使用“原来2”产生偏误的原因留学生在使用“原来2”时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掌握“原来2”的深层语义。

《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原来2”表示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含有恍然醒悟的意思,可用在主语前或后。

其实,“原来2”的用法是比较复杂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单用,表示言者主语或前文提及的某个人物突然发现某种事实真相。

如:1)他透露了有关自己身世的事情。

原来他是个文盲。

2)我回房间后马上给几个同学打电话,想问个清楚,结果真是出乎意料,原来大家都想:“只是小小的事,用不得那么多人,少了我一个也没什么事”。

例1)中的“原来”表示言者主语(即作者)无意间有所发现,例2)中“原来”表示前文分句中的主语“我”有所发现,和前文的“出乎意料”相配合,共同表达更为强烈的恍然醒悟的语气。

由于“原来2”带有恍然醒悟的语气特征,所以它的主观色彩是较强的,不适宜用在议论以及陈述观点的情况中。

如:3)*第二,合作或互相帮助原来是很难做到的。

此句中的“原来”删去,更合乎语感。

这是因为在议论或表达观点的时候,言者主语要尽量掩藏起来,尽量显得客观,以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下面这个句子之所以误用了“原来”,是因为学生没有意识到“原来”是指向言者主语或前文某个分句的主语的。

4)*我在大学时认识他。

……他一直想能不能从外国进口,可是他不太有这方面的知识,而且太忙,他公司里面也没有人做到这个事情。

原来我是国际营业系的学生,有点知识,可没有经验。

我们开始商量了一笔这生意。

(这个句子中的“原来”若理解成“原来1”也讲不通。

)第二,和“发现”、“看(到)”等感官类动词配合使用,表示句子主语突然发现某种事实真相。

如: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这么美好,人生原来这么可爱。

在中学时期,某一年的生日收到了一份礼物,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圣经》。

由于“原来2”表示发现一种确定的情况,且句子主语断定其为真实的情况,所以一般不和“认为”、“以为”等动词配合使用。

如:3)*他们会认为原来婚姻就像一场游戏,不好玩可以不玩的误导思想,从而引导孩子走入歧途,更严重的是做出对社会不利的事。

第三,解释原因,一般出现在句首(或分句句首),不能和“因为”等词混用。

如:1)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多了,大家都希望别人下山去抬水。

2)*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的确很大。

原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

这是因为“原来2”表示突然发现引起某一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才恍然大悟,它仍然含有“突然有所发现”的意思,可以和“难怪”配合使用,同时它强调的是一种认识上的推论关系,而不是事理上的因果关系,所以它所体现的复句关系应该属于知域,而非行域。

如:3)后来从谈话中我得知他原来是一名香港人,难怪他讲英语有点半咸不淡。

4)杨过心道:“原来这位老前辈便是洪七公,难怪武功如此了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