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的礼遇接待他)

2.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秦 1.秦晋的友好关系 (秦晋之好) 国 2.扩张争霸的野心
为何写两军分兵驻扎?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
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之武说秦伯埋下伏笔。
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交代战争爆发的原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烛 之武的形象 2.秦、晋围郑的原因均与晋相关,与秦国关系不 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 与秦接触,为下文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 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 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 必然了。
附: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 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 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 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 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 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 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 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再后来,秦穆公派兵 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第2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佚之狐:郑国大夫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后置)
若:如果 使:派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师:军队 之:代词,他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辞:推辞 (烛之武)辞曰(省略句) 之:助词,主谓之间 壮:壮年 犹:尚且 如:比得上
已。”
无能:不能(古今异义)

文言文本中的说理艺术鉴赏

文言文本中的说理艺术鉴赏

文言文本中的说理艺术鉴赏作者:张韶晨戴启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12期《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左传》中经典的记叙性散文,其语言简练精到,叙事技巧上悬念迭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场迫在眉睫的军事加外交事件,在不足四百字的空间里腾挪跌宕,简约之中精彩不断。

孙绍振老师评点此文:“超越《春秋》的简单叙述,几乎全用对话,但是构成情节,就超越了《论语》中对话的片段性,在当时可是一大创造。

整篇不但以情节贯通,而且以关键词语前后呼应,强化了结构的严密性。

”[1]“严密性”深得笔者认同。

尽管故事是以叙述的方式展开,人物形象以对话的方式凸显,但是叙述中详略分明,侧重人物以说成“退”的表现;人物对话身份主次分明,主要依赖烛之武说理分析的方式展开。

无疑,言语实践中强化了说理意识,以此形成劝说的力量,达到说理效果,是这篇文章一大语言表达特色,值得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借鉴和思考。

一、理之先者,基于事实在展开说理之前,首先要思考的是事实是否被尊重了。

倘使罔顾事实,便试图以道理说服对方,立论便失去了根本和前提;这样的说理形式即使再完美,说服力也无处落根。

我们常常忽略《烛之武退秦师》中事实说理的价值,作为议论文写作学习而言,这应该被进一步重视,其恰恰就是烛之武说理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烛之武的观点准确地契中说理的基本态度,即对现实的尊重。

何以见得?烛之武见秦师,第一句话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言语简洁,意思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对现实做出了非常中肯的判断: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这个句子非常准确地说明了郑国对于现实最清醒的认识,当然,也可能包含着形成这样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挣扎过程,郑国想尽方法,绞尽脑汁,试图摆脱这样的困境,而此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其灭亡已经是无可避免的现实;甚至也清楚知道,导致这样的结果是秦晋两国发难。

当然,烛之武来见秦师绝不是为了坦诚自己的国家灭亡在即的困境,他希望的是秦军能够退出进攻者的位置。

《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瓣 骥
虢噶 Il 仅说 它有史学价值可 能是不 够的 ,
瓣 糍 帆 躲蝴 Βιβλιοθήκη ‰ 应该说还有文学价值。
竺 髓 瓣 :}
辫麟暨禧 辨

锺 瓣 斗
皴 磺 慨
先秦历 史经 典 以记事 和记 言
麟 虢 为 务 。 所 谓 左 史 记 言 ,右 史 记
露 瓣
罐 熊 端 事 。《春秋》纯粹记事 ,而《尚书》
传》。《左传》,在司马迁《史记》中叫 众也 。段 ,郑伯 弟也 。何 以知其 为 追 ,放掉 他 ,这 才符合亲 兄弟之
作《左 氏春秋》,在班 同《汉 书》中 弟 也? 杀世 子 、母 弟 目君 ,以其 目 道 。《左传》中也有以“书 日”为名 ,
叫作 《左 氏 传 》,后 来 习称 《左 君 ,知其 为 弟也 。段 ,弟 也 而弗谓 发 挥类似 的道理 ,但是 简略得多 :
生 了一系列 大开 大合 的篇 章 。在 文学史上 ,《左传》标志着古代中围 书面 文字从 现场记 言 到融记 事 和 记言为一体 ,从 片段到首尾贯通 为 篇 ,具有 里程碑意义 。
“烛之武退秦师”,在《春秋》鲁 僖公三十年,原文只有一句“晋人、
秦人 围郑 ”,有头无 尾 。《烛之 武退 秦 师》的标题 是后 人 (《古文 观止 》 编者 )所加,似乎并不完美 ,望文生
非 同 小 可 ,据 说 可 达 到 使 “乱 贼 可 知 段 是 弟 。既 是 弟 ,却 不 称 为 神明,王安石则认为 :“孔子作《春
臣子惧 ”的程度 。如入 选《古 文 弟 ,既是公 子 ,也不称 为公 子 ,是贬 秋》,实垂世立教之大典 ,当时游 、
观 止 》第 一 篇 的 《郑 伯 克 段 于 抑他 的意思 。而贬 抑弟弟 ,也暗贬 夏(指孑L子弟子子游 、子夏)不能赞

非连续性文本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

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

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

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

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

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

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

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

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

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

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

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

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

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

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

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

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人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材料二: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

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

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

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

春秋笔法十大经典例子

春秋笔法十大经典例子

春秋笔法十大经典例子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简洁明快、寓意深刻而闻名。

下面列举了十个春秋笔法的经典例子。

1. 《史记·淮阴侯列传》:此篇描写了淮阴侯刘邦的事迹。

全文以简练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刘邦的个性和丰功伟绩。

2. 《左传·昭公十五年》:这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左丘明所著的史书《左传》中的一篇。

通过对昭公十五年的叙述,左丘明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3. 《国语·楚语》:这是《国语》中的一篇,以简练的笔法描述了楚国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楚国历史的梳理,展现了楚国的崛起与辉煌。

4. 《诗经·小雅·采葛》:这是《诗经》中的一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采葛的场景,通过对采葛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5. 《左传·哀公十二年》:这是《左传》中的一篇,通过对哀公十二年的叙述,展现了鲁国内外的纷争和变动,以及君臣之间的矛盾与和解。

6. 《周易·系辞上》:这是《周易》中的一篇,以简洁的文字描述了易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通过对宇宙万物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7. 《国语·吴语》:这是《国语》中的一篇,以简练的笔法描绘了吴国的兴衰和变迁。

通过对吴国历史的梳理,展现了吴国的辉煌与衰败。

8. 《诗经·小雅·甫田》:这是《诗经》中的一篇,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田野的景色和田间劳作的情景。

通过对田野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赞美和对劳动的尊重。

9. 《礼记·大学》:这是《礼记》中的一篇,以简练的笔法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文明的推动。

10. 《左传·哀公十年》:这是《左传》中的一篇,通过对哀公十年的叙述,展现了君臣之间的矛盾和危机,以及诸侯之间的争斗和妥协。

以上是春秋笔法的十个经典例子,它们以简练明快、寓意深刻的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左传》教学目标: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鉴赏“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

4.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感受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精神品质。

难点:理解我国古代史官记载的标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要我们学习的是历史散文。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于一部历史著作而言,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一部历史著作它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答:实录)。

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历史典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记载着各个朝代的历史,而且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历代的史书,都可以展现出史官撰写史书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左传》就是这样的历史著作。

当代史学家钱穆认为:我们要读古代的中国史应该拿这部《左传》作我们研究的一个“基准”,今天我们就以《左传》里的文章《晋灵公不君》为基准来了解“春秋笔法”。

(板书题目)二、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赵盾作为臣子又有哪些表现?这些事情表现了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概括晋灵君的性格特征:贪婪、荒唐、残暴、昏庸。

厚敛雕墙、弹人观辟、虐杀宰夫、虚言纳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作为一个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

他不敬大臣,不子庶民,最终失去民心被赵穿所杀。

这样一个君主按现在的眼光看是死有余辜,但在那个时代只能是可谏不可杀。

作为臣子的赵盾像不像个臣子,有没有臣子的样子,表现在哪?品质特征: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

忧心国事、骤谏灵公、恩惠养民、为法受恶、尊重史官文中是不是仅仅写了这两个人物?还有哪几个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除了士季是以臣子进谏的形象出现,其他三个都是以卫士武士的身份出现的。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第1篇: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一、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函陵,秦*汜南(*: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于)函陵,秦*(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四、词类活用(例句)1.晋*函陵、秦*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一《烛之武退秦师》出于《左传》。

《左传》,在司马迁《史记》中叫作《左氏春秋》,在班固《汉书》中叫作《左氏传》,后来习称《左传》。

特别标明“左”者,一是相传作者系左丘明,二是区别于《公羊传》和《穀梁传》。

“传”,是对经典的注释。

一般是注具体字句,不成文章,而《左传》插入《春秋》中的文字却可以独立成文。

孔子编订的《春秋》是一部编年史,只是简略记事,一年只有几句话,一事少则一字,多则四十余字。

客观实录,并不直接表明倾向,可是其中隐含的褒贬非同小可,据说可达到使“乱贼臣子惧”的程度。

如入选《古文观止》第一篇的《郑伯克段于鄢》,在《春秋》中只有“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话,六个字,而《穀梁传》却演绎出丰富的褒贬:克者何?能也。

何能也?能杀也。

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段,郑伯弟也。

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

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

段失子弟之道矣。

贱段而甚郑伯也。

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穀梁传》认为,按照史书记载的惯例,凡杀世子(太子,诸侯嫡长子)或同母兄弟,都会标明是国君杀的,这里标明了国君(郑伯),可知段是弟。

既是弟,却不称为弟,既是公子,也不称为公子,是贬抑他的意思。

而贬抑弟弟,也暗贬郑伯,暗示他处心积虑置弟于死地。

还特别指出“于鄢”,追到那么远的地方(距新郑很远的鄢陵之北),好像从母亲的怀里把他拖出来杀死一样。

郑伯当适可而止,不追,放掉他,这才符合亲兄弟之道。

《左传》中也有以“书曰”为名,发挥类似的道理,但是简略得多: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从其“微言”析出“大义”,寓褒贬的笔法,“三传”是一致的。

《春秋》的叙述的确隐含深意,故有所谓“春秋笔法”“一字褒贬”;但“三传”尤其是《公羊传》《穀梁传》中的有些阐释,也难免过度,强加于人的痕迹明显。

对这样的微言大义,后世众多儒家学者奉若神明,王安石则认为:“孔子作《春秋》,实垂世立教之大典,当时游、夏(指孔子弟子子游、子夏)不能赞一词。

自经秦火,煨烬无存。

汉求遗书,而一时儒者附会以邀厚赏,自今观之,一如断烂朝报,决非仲尼之笔也。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九》)。

意思是说,孔子的《春秋》如果真像如今这样,有那么多未明确表达的“微言大义”,还缺这少那,那就是残缺陈腐的朝廷公报了。

朱熹则认为《公羊传》《穀梁传》是经学,也就借之演义正统观念,而《左传》则是史学。

(《朱子语类·卷八十三·春秋·纲领》)这话说得到位。

《左传》的价值,不完全在《公羊传》《穀梁传》那样的微言大义,而是为《春秋》过分简略的陈述提供丰富复杂的历史情节。

《郑伯克段于鄢》就展示了一个很曲折、很丰富、很生动的过程。

然而,仅仅说它有史学价值可能是不够的,应该说还有文学价值。

二先秦历史经典以记事和记言为务。

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春秋》纯粹记事,而《尚书》(还有《论语》)则记言,大抵为直白和对话,尚未形成做完整文章的规模。

《春秋》实录记事,并不记言,谈不上文章的体制。

《左传》继承了《春秋》的文字简练而意涵深邃,兼用记事和记言,因果相衔,情节连贯,结构完整,在记事和记言的结合上突破了《春秋》和《尚书》。

记事和记言的结合,使《左传》能够展示完整的情节结构,特别是大规模战争的胜败完整过程,人物对答交锋犀利,细节丰富,产生了一系列大开大合的篇章。

在文学史上,《左传》标志着古代中国书面文字从现场记言到融记事和记言为一体,从片段到首尾贯通为篇,具有里程碑意义。

“烛之武退秦师”,在《春秋》鲁僖公三十年,原文只有一句“晋人、秦人围郑”,有头无尾。

《烛之武退秦师》的标题是后人(《古文观止》编者)所加,似乎并不完美,望文生义,好像是烛之武击退了秦师;将其改为“烛之武说退秦师”或“烛之武智退秦师”,可能更有利于提示全文主题。

《左传》将有头无尾的六个字,扩展为两强兵临城下,郑国从君臣紧张、外交人员出使到缓解紧张局势、与两强之一秦国结盟、解除隐患的全过程。

从语文表现来说,它明显继承了《春秋》的简练风格。

开头完全是客观的、无动于衷的陈述: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引起战事的原因本来是很重要的,但仅两句话带过:“无礼于晋”,“贰于楚”(晋与楚作战,郑帮了楚),都是过去的事。

就为了这么一点事,毫无突发事故,晋侯就联合强秦,大军压境。

这不仅是语言上师承了《春秋》的简练,而且隐含着言外的贬义:太霸道了。

郑国是很紧张的,但行文上没有明言,没有外部军事环境描写,更没有人物的心理描写,仅用动词和名词,连形容词都没有。

这一点与《春秋》的笔法可谓一脉相承。

接下来超越《春秋》的简单叙述,几乎全用对话,但是构成情节,就超越了《论语》中对话的片段性,在当时可是一大创造。

整篇不但以情节贯通,而且以关键词语前后呼应,强化了结构的严密性。

晋秦两军“围”郑,只一个“围”字,并未直接点明郑国的形势严峻。

到了对话中,才让佚之狐说“国危矣”。

这个“危”字,不但点明了客观形势,而且提示了主观心理的焦急。

郑伯请烛之武出山,烛之武推辞,郑伯作为国君马上检讨自己“不能早用子”,这已经是很急的表现了;接着是“今急而求子”,这里的“急”,直接点明是心理上的,与佚之狐说的“国危矣”的“危”相呼应,构成了一种危而急的氛围。

《春秋》《论语》都是没有心理描写的。

《左传》也没有心理描写,但是《左传》以对话、以关键词的前后呼应,显示了人物的心理。

郑伯不但“急”了,而且急到“求”;不但“求”,而且是求“子”(在春秋时代,被国君称为“子”的,往往都是国君所敬重的老臣、贤臣);这还不够,又直截了当地承认自己有“过”(“是寡人之过也”),没有任何委婉的辞令,可见形势“危”、心理“急”到何种程度。

当然,郑伯如果一直这样低三下四,就不像国君了。

其实,他软中有硬:“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关键是个“利”字。

亡国,不仅对我不利,而且对你也不利。

郑伯说服烛之武用了两手:一手软到家,先是“急”,再是“求”,最后是自己有“过”;另一手是“利”,再不出山,对你也不“利”。

这个“利”字很厉害,一出口,烛之武就干干脆脆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答应了(“许之”)。

这里没有心理描写,也没有动作、表情,更没有形容、渲染,但是人物的精神状态,对于细心的读者可谓历历在目。

写烛之武“夜缒而出”,国君派出外交使者本来是正大光明的,为什么选择在夜里,不是从城门走出来,而是从城头上用绳子吊下来?一个“夜”,一个“缒”,这个春秋笔法用得太绝了。

外交使者不敢白天公开出来,城门都不敢开。

这是写情节的进展,又是回过头来用这一结果说明前文的原因:军事形势的“危”和“急”,也说明国君为何“求”,还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有“过”。

《左传》的用词太精准,太严密了。

这种精准和严密,不但建立在用词的基础上,而且还体现在叙事和对话的行文中。

三《左传》是编年体,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秦晋此次合围郑国,自然有其复杂的原因和长远的背景,这些在此前“×公×年”的相关叙述中,已陆陆续续有所记载。

因此在本篇中,就无须再费笔墨,而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和主角。

本文的主角是烛之武,但作者却先写佚之狐,让他引出烛之武。

这至少藏着两个“玄机”。

第一,郑国此次面临灭国之危,谁也无能为力,能解围者,唯有烛之武。

这在内容上,显示了烛之武的分量;在结构上,构成一个悬念:且看此人有何招数。

第二,在此之前,烛之武默默无闻,从下文烛之武推辞和郑君道歉的话中也可以看出,他一向不得志,此番是崭露头角。

因此下文他的推辞和郑君的道歉,则是进一步铺垫,显示形势的危急和烛之武的老练:以退为进,让郑君信任并依仗自己。

在“外交”之前,先在“内交”上牛刀小试。

接下来的问题是:秦晋合围,晋是主,秦是从,那为什么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点名要“见秦君”,而烛之武冒险出城也直接“见秦伯”?可见他俩已有共识:说退了秦军,晋军则不战而退。

之所以有这个共识,是因为他们都深知秦晋关系的要害。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秦晋之好”,可见秦晋两国关系是很铁的。

时任的两国国君,有着非同寻常的婚姻关系和政治关系。

秦晋两国在地理上是一河之隔的近邻,根据《左传》记载,秦穆公(这是谥号,死后才有,为了叙述方便,这里姑且借用。

下文类此)先是晋文公的亲姐夫,后来又是晋文公的老丈人。

而且晋文公先前由于王室内乱,在外流亡了十九年,最后是秦穆公用武力帮助他回到晋国,当了国君。

秦晋之间这种重叠复杂的关系,看似友好坚牢,但毕竟是政治联姻,其关系最终还是取决于政治利益。

晋文公即位后,振兴晋国,成了霸主,下一步势必要四处扩张,身旁的秦国自然是嘴边之食;而且晋国要向东扩张,西邻的强秦也是“在后的黄雀”。

秦国当然也想称霸,那么已经称了霸的晋国,正是横挡在它前面的巨大障碍。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晋国都是秦国最直接、最强大、最危险的敌人。

佚之狐、烛之武正是敏锐地看到秦晋表面上牢不可破的关系背后,有着实质性的你死我活的利益矛盾,意识到只有从这个缝隙中下手,才能撬开它们之间的铁关系。

因此,烛之武为自己设定的首要任务是说服秦军退兵。

而如上所述,这个似乎十分严峻复杂的问题,一旦抓住了要害,就变得十分简单清晰。

大家都是明白人,也不必多费口舌纵横论说,剩下的就是口才:如何三言两语,简洁而雄辩,让对方口服心折。

当然,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

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

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

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

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

他的杰出在于,正像前段郑国君主抓住了一个“利”字,这里,他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

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

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

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

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国,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