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研究强脉冲光治疗皮肤色素性疾病的临床效果与复发率影响

研究强脉冲光治疗皮肤色素性疾病的临床效果与复发率影响发布时间:2023-01-06T06:22:33.309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9期作者:李旭林[导读] 目的分析在皮肤色素性疾病治疗中,应用强脉冲光治疗的临床价值,及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李旭林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省宜宾市644000【摘要】目的分析在皮肤色素性疾病治疗中,应用强脉冲光治疗的临床价值,及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92例2021年1月~2022年1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皮肤色素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随机数字表”作为分组的参考依据,分为参照组(n=46例)执行激光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探究组(n=46例)执行强脉冲光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式后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复发率。
结果探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复发率等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皮肤色素性疾病治疗中,采用强脉冲光进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具有重要帮助,还有助于控制患者复发情况,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皮肤色素性疾病;强脉冲光;临床效果;复发情况皮肤色素性疾病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皮肤内黑色素细胞生成,从而引发的皮肤异常问题,这一疾病诱发因素较多,主要就包括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等。
大多数皮肤色素性疾病不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但会对患者美观度造成极大影响,导致患者生活工作压力明显增加[1]。
雀斑、老年斑、黄褐斑、晒斑炎症后色素沉积斑属于皮肤色素性疾病的主要类型,在这些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目我国已进行过多种研究,为此本文将重点研究在患者治疗中,强脉冲光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选取92例2021年1月~2022年1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随机数字表”作为分组的参考依据,分为参照组(n=46例),年龄20~70岁,平均(45.21±6.32)岁,病程0.2~2.8年,平均(1.01±0.32)年,男患者12例,女患者34例;探究组(n=46例)年龄21~69岁,平均(44.23±6.46)岁,病程0.1~2.7年,平均(1.02±0.31)年,男患者13例,女患者33例;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激光与强脉冲光对皮肤光老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激光与强脉冲光对皮肤光老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老化和日光损伤皮肤的临床特征包括皱纹、色素异常和皮肤萎缩,组织学上表现为表皮和真皮有序结构的缺失,表皮角变平,表皮下基底带Ⅳ型和Ⅶ型胶原减少,真皮厚度下降,紫外线在皮肤老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伴随着胶原产生减少的是其降解的增加,由紫外线暴露或其他应急因子介导产生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如胶原酶可以降解所有的细胞外基质成分。
组织学上表现为无序排列的短的胶原纤维,通过前胶原基因表达的检测发现胶原的丢失主要发生在真皮的上三分之一,和紫外线在皮肤中的穿透深度相关[2]。
延缓光老化病理生理进程的关键靶点是成纤维细胞,新生胶原的合成可以导致年轻化的外观,尤其是真皮的重塑是I型和III型胶原沉积增加和致密胶原纤维有序排列的结果。
皮肤科医生应用多种治疗方法用于刺激胶原的合成,包括外用维A酸、皮肤磨削术、射频、超声波和填充剂注射等,本文重点综述各种激光和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治疗光老化的分子水平效应和机制。
1 剥脱性激光剥脱性激光可以气化皮肤的表层产生凝固性坏死,波长为10600nm的二氧化碳激光、2940nm的铒:钇铝石榴石(yttrium aluminum garnet,YAG)激光和2790 nm的铒:钇钪镓石榴石(yttrium scandium gallium garnet ,YSGG)激光是其中的代表。
剥脱性激光换肤可以显著地改善色素异常、皱纹和萎缩性瘢痕,但常伴随着漫长的术后恢复期,还有些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瘢痕形成,另外还常见延迟性红斑、水肿、色素改变、单纯疱疹发作和延迟愈合等。
1.1 10600nm二氧化碳激光:尽管有上述不良反应存在,二氧化碳激光仍然是面部嫩肤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脉冲二氧化碳激光可以气化表皮和真皮的细胞导致下方层次细胞的凝固性坏死,和邻近组织细胞外蛋白的变性[3]。
强脉冲光联合Q开关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分析马笑宇

强脉冲光联合Q开关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分析马笑宇发布时间:2023-06-21T00:15:44.443Z 来源:《系统医学》2023年6期作者:马笑宇[导读] 探究对黄褐斑的治疗中在应用强脉冲光的同时联用Q开关激光治疗的临床效果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 558000【摘要】目的探究对黄褐斑的治疗中在应用强脉冲光的同时联用Q开关激光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筛选96例黄褐斑患者,均于本院诊治且全程参与研究,依据首次治疗日期的单、双号分为两组,48例单号应用强脉冲光治疗,为脉冲光组,48例双号在此基础上联合Q开关激光治疗,为激光组,分析疗效。
结果激光组的总有效率、各临床指标(黄褐斑严重程度、心理状态、满意度)均优于脉冲光组(p<0.05)。
结论强脉冲光与Q开光激光联合对黄褐斑进行治疗,能够显著减轻症状,改善患者心理,达到另患者满意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黄褐斑;强脉冲光;Q开关激光引言:黄褐斑是因机体无法有效的代谢黄色素而引发的皮肤病,常见于各年龄段、各种肤色的女性,尤其是育龄期时发病率更高,发病部位主要有额、唇、鼻、脸颊等,斑块大小、形状不一,但有清楚的边界。
据研究,日晒不当、妊娠、使用化妆品、滥用避孕药或者内分泌失调等均与黄褐斑的发生密切相关[1]。
传统治疗多用药调理,但效果不显著,且用药时间长,停药后的复发率较高。
光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黄褐斑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主要有强脉冲光、Q开光激光等,本文对其应用效果予以研究,如下。
1、对象及资料1.1基本资料研究对象需满足:经本院诊断且确诊为黄褐斑,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本院治疗,自愿、全程参与,知晓研究意义及要求,排除脏器功能不全、长期室外暴晒、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6个月内服用避孕药、长期受失眠困扰等因素。
归纳患者首次治疗当天日期,48例单号为脉冲光组,男3例、女45例,年龄23~60岁,平均(41.08±4.55)岁,斑块部位:20例在面部中央、15例在下颌部位、13例在额头区域,病程0.5~8年,平均(4.26±1.43)年;48例双号为激光组,男2例、女46例,年龄24~59岁,平均(41.17±4.46)岁,斑块部位:18例在面部中央、16例在下颌部位、14例在额头区域,病程1~8.5年,平均(4.33±1.41)年。
不同激光美容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文章编号:WHR201908066不同激光美容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苏红新疆巴州人民医院激光美容室,新疆巴州 841000【摘 要】目的:观察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运用到临床中治疗雀斑患者的功效。
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这一时间段本院接收并治疗的86例雀斑患者,并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个组别,A组43例患者施以Q开关Nd:YAG激光,B组43例患者在A组患者予以治疗的前提之下施以强脉冲光,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皮肤受损状况与皮肤受损愈合耗时。
结果:B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皮肤受损状况与皮肤受损愈合耗时均优于A组患者(犘<0.05)。
结论: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在临床中运用到医学美容的治疗成效较优,还可以减短患者的康复耗时。
【关键词】雀斑;激光美容治疗技术;强脉冲光 激光技术是现阶段在临床医学美容中普遍运用的一大技术,激光具备优良的皮肤组织穿透性,能够被运用于治疗各式色素暗沉症状中,同时,还能够让皮肤受损的组织得以逆转,促使真皮基质构成得以新生,能够运用到各式良性皮肤增生型症状的治疗中[1]。
现阶段,激光美容治疗的技术已被大量运用到了临床治疗中,为了深层次调研尤为稳固与高效的激光美容治疗技术,笔者分析了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运用到临床中治疗雀斑患者的功效,并总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这一时间段本院接受并治疗的86例雀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个组别。
A组患者43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1例、32例;患者的年龄最大53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为(37±2.74)岁;A组患者施以Q开关Nd:YAG激光。
B组患者43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12例、31例;患者的年龄最大55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为(38±3.76)岁;B组患者施以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
皮秒翠绿宝石激光点阵模式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皮秒翠绿宝石激光点阵模式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张孟丽;张二佳;黄玉清;林彤【摘要】目的:观察皮秒翠绿宝石激光点阵模式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在笔者科室进行皮秒翠绿宝石激光点阵模式治疗并随访3次以上的23例黄褐斑患者资料,利用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elas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MASI)和医生整体评价法(Physician Global Assessment,PGA)对疗效进行评估,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23例黄褐斑患者经过3次治疗后,平均MAS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3.38±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5例采用光斑6mm,能量密度0.71J/cm2治疗,8例采用光斑8mm,能量密度0.4J/cm2治疗,两组MAS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34),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此外,根据PGA评分,3次治疗后黄褐斑为轻度改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的红斑.结论:皮秒翠绿宝石激光点阵模式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年(卷),期】2019(028)005【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黄褐斑;皮秒;翠绿宝石激光;点阵激光;衍射微透镜阵列技术【作者】张孟丽;张二佳;黄玉清;林彤【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江苏南京 21004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江苏南京 21004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江苏南京 21004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江苏南京 21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4+2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表现为无自觉症状的淡褐色至深褐色的色素斑,通常对称分布于面颊部、前额、颞部、口周等部位,大小不一,形态不定,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治疗方法众多,但疗效欠佳。
694nm调Q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无针水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694nm 调Q 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无针水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王春花1,武亦阁2,毕晓东1(1.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河南 南阳 473002;2.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 目的 评价694nm 调Q 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无针水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黄褐斑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
治疗组:用RubyStar 694nm 调Q 红宝石点阵激光的点阵模式(能量密度2.5~3.5J/cm 2,频率为1.5Hz ,光斑大小为7mm ×7mm )共治疗6次,每次间隔4周,激光治疗1周后采用无针水光(维生素C 注射液3.0ml ,氨甲环酸3.0ml 和玻尿酸2.0ml )共治疗6次,每次间隔4周,对照组:仅用RubyStar 694nm 调Q 红宝石点阵激光的点阵模式(治疗参数同治疗组)共治疗6次,每次间隔4周。
结果 50例黄褐斑患者经过半年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694nm 调Q 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无针水光治疗黄褐斑效果明显优于单用694nm 调Q 红宝石点阵激光治疗,不仅色素淡化明显,而且患者的肤质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关键词】 694nm 激光;无针水光;黄褐斑;治疗中图分类号:R454.2;R758.4+2 文献标志码:B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21.02.028【收稿日期】2020-12-26黄褐斑属于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好发于青中年女性,发病原因复杂及治疗效果欠佳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难点[1],但关于该病目前无明确治疗手段,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口服、外用、激光、果酸等,笔者科室采用694nm 调Q 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无针水光的方法,临床疗效得到了病人认可,详细报告如下。
激光与强脉冲光治疗雀斑的研究进展

激光与强脉冲光治疗雀斑的研究进展郭波;宋为民【摘要】雀斑是皮肤美容科临床常见的色素增加性疾病,好发在面部,影响患者美观,严重者影响其生活质量.病理上示表皮基底层黑素增多而黑素细胞数目不增加,治疗目的是祛除黑素.传统治疗方法多样如冷冻、化学剥脱等,但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激光医学飞速发展,根据选择性光热作用理论研制出了各种治疗雀斑的激光或强脉冲光(IPL).对采用Q-开关技术的各种激光和IPL等在雀斑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进而提高对雀斑激光治疗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年(卷),期】2010(009)002【总页数】3页(P130-132)【关键词】雀斑;激光;Q-开关;强脉冲光;治疗【作者】郭波;宋为民【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人民医院,杭州,3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4+3雀斑是常见于面部较小的黄褐色或褐色的色素沉着斑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有家族史[1],多于5岁左右出现,女多男少,青春后期最重,中年后逐渐减轻。
皮损好发于曝露部位,如面部,尤以鼻梁、两颊最常见,皮损直径多小于5mm,边缘清楚,孤立而互不融合,数目多少不一。
与日晒关系显著,夏季加重,冬季减轻。
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层细胞内黑素含量轻度至中度增多,而黑素细胞的数目并不增加。
由于好发于面部影响容貌美观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部分皮损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容易造成患者心理上的各种压力[2]。
雀斑传统治疗方法有:冷冻、药物、化学剥脱和CO2激光等,这些技术属于非选择性的破坏黑素,对操作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存在较多的副反应,如亚洲人易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PIH)[3]等,同时面部雀斑的治疗及疗效评估方法还存在争议[4]。
鉴于此1983年Andersson和Parrish提出了选择性光热分离作用理论,即根据不同组织的生物学特性,只要选择合适的激光参数(波长、脉冲持续时间、能量)就能保证在最有效治疗病变部位的同时,把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
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和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雀斑的疗效和安全性

5 0 c a s e s o f ro g u p O T. P P a t i e n t s o f ro g u p QS A L w e r e t r e a t e d b y Q S A L o n c e . w h i l e p a t i e n t s o f g r o u p 0 P T w e r e t r e a t e d b y OP T t w i c e . w i t h a 4 w e e k
p u l s e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f a c i a l f r e c k l e s . Me t h o d s 1 0 0 c a s e s o f f a c i a l r f e c k l e s w e r e r a n d o m l y g r o u p e d i n t o 5 0 c a s e s o f g r o u p Q S A L a n d
浙江创伤外科 2 0 1 3年 6月 第 1 8卷第 3期
z H J J T r a u ma t i c , J u n e 2 0 1 3 , Vo 1 . 1 8, N o . 3
・
2 93 ・
.
诊 y L J 荽 / } .
Q开关 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宝石激光 和强脉冲光治疗 面部雀斑 的疗效 和安全性
果 Q S A L组患者治疗后第 4周, 治愈率 8 2 %, 显效率 l 4 %, 进 步为 4 %; 治疗后第 1 2周, 治愈率 8 4 %, 显效率 1 4 %, 进步为 2 %; 治疗后第 2 4周, 治愈
率8 6 %, 显效率 1 4 % 。O T 组 治 疗 1次后 第 4周 治 愈 率 3 P 0 %, 显效率 6 0 %, 进步为 1 O %; 经 过 2次 O P T治 疗 后 第 1 2周 治 愈 率 7 0 %, 显效率 2 4 %, 进 步为 6 %; 2次 治疗 后 第 2 4周 治 愈 率 7 O %, 显效率 2 4 %, 进步为 6 %。 患者 对 治 疗 的满 意 度 评 价 , Q S A L组 非 常满 意 率 和 满 意率 分 别 为 7 8 %和 2 0 %, 轻 度满 意 率 2 %。O T 组 非 常满 意率 和 满意 率 分别 为 8 P 0 %和 2 0 %。Q S A L 组 有 2例 患 者 于 术 后 2  ̄ 4周 开 始 患 处 出 现 炎 症 后 色 素 沉 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18T11:26:18.0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5期作者:罗彬萍康丽阳李炯习彩云易露童晓亮[导读] 目的:评价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长沙 410013
摘要:目的:评价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102例黄褐斑患者给予Q开关红宝石点阵激光治疗,能量密度2.5~3.5J/cm2,2周后,行强脉冲光治疗。
每4周治疗1次,共4次。
治疗结束前后对患者进行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ASI)评分,记录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
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判定结果。
结果:痊愈5例(4.90%),显效69例(67.65%).好转26例(25.49%),无效2例(1.96%),总有效率72.55%。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
关键词:黄褐斑;红宝石点阵激光;强脉冲光
黄褐斑(Melasma)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的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1]。
由于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改变,黄褐斑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Wood灯照射色素积聚的部位,临床上将黄褐斑分为三种组织学类型:表皮型、真皮型和混合型。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药物、紫外线辐射、内分泌、局部微生态、氧自由基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引起黑素细胞的生成与增殖,最终出现本病。
在黑素合成中,黑素细胞内的相关酶及细胞因子的异常表现会影响黑素的正常生成和代谢。
现代医学针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黑素细胞受体活性、阻碍黑素体的成熟和转运等,治疗方法多以局部外用为主,但无有效根治黄褐斑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入选102例黄褐斑患者.其中男4例(3.92%),女98例(96.08%),年龄26~52岁,平均(34.5+9.8)岁,病程3个月~14年。
对每例患者在治疗前都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
Fitzpatrick光生物学分型:III型72例,IV型3O例。
皮损分布:蝶形型69例,面上部型13例,面下部型l2例,泛发型8例.Wood灯检查分为表皮型38例,真皮型30例,混合型34例。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的黄褐斑患者,即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②无明显自觉症状;③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④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⑤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色素沉着。
1.3排除标准
①孕妇、哺乳期妇女:②3个月内用过激光治疗、化学剥脱或脱色剂治疗:③现患单纯疱疹;④光过敏;⑤不能坚持完成疗程者。
1.4方法
1.4.1治疗机器
Q开关红宝石固体激光(德国阿斯克莱Asclepion公司),波长694nm,采用点阵模式;皇后光子嫩肤仪(奇致公司),波长为560nm。
1.4.2治疗方法
治疗前拍照存档。
首先彻底清洁皮肤,患者戴好防护眼罩,术者佩戴护目镜。
治疗波长694nm,脉宽10ns,采用点阵模式,光斑直径7mmx7mm,能量密度2.5一3.5mJ/cm2,治疗时术者手持治疗头,使光斑与皮肤表面平行,光斑均不重叠,反复扫射2一3次,皮肤轻度发红为度。
治疗参数可根据患者的皮肤色泽、质地、敏感度、皮损部位和颜色深浅进行调节。
治疗前在隐蔽部位测试光斑反应,测试3一5min 后,轻微发红即可,避免皮肤出现白霜,则可以此能量进行治疗;若无反应或反应过重将能量调至使测试区皮肤发红为止。
治疗后用冰块冰敷20min,2周后行光子嫩肤,根据患者肤质、治疗次数选择治疗参数。
选择使用波长为560nm的治疗探头,采用双脉冲,第1脉宽为3.0一5.0ms,第2脉宽为3.0一5.0ms,延迟时间为25-40ms,能量密度为20一26J/cm2,治疗终点为皮肤微红,皮损颜色稍加深,术后冰敷。
2周后再进行红宝石点阵激光治疗,重复交替治疗4次。
治疗期间,禁止使用其他祛斑美自产品,避免日晒,可适度应用防晒霜。
每次复诊时观察色斑消退情况及有无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并拍照存档,以调整下一次治疗能量。
2.结果
2.1治疗结果
治疗结束后随访半年,100例(98.04%)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色斑减轻,无效2例(1.96%)。
其中痊愈5例(4.90%),显效69例(67.65%),好转26例(25.49%),有效率72.55%(图I,2)。
患者自我评价结果:65例(63.72%)非常满意,21例(20.59%)比较满意,13例(12.75%)效果一般,3例(2.94%)不满意。
停止治疗后,5例(4.90%)出现色斑复发,但较原发色斑淡。
2.2不良反应
2例患者第一次强脉冲光治疗后出现轻度色素沉着,在后续治疗时降低能量密度,在治疗全部结束后色素沉着基本消失。
3.讨论
黄褐斑病因复杂,易诊难治,目前没有单一的高效的治疗方法。
既往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包括各种外用药物、光电及联合治疗等,但疗效并不满意。
从皮肤组织对激光的吸收曲线可以看出,黑素对694nm波长的强烈吸收,而血红蛋白和水相对竞争较小,因此红宝石激光能够破坏色素性皮损,而对正常组织损伤很少,在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治疗雀斑、太田痣、纹身等色素增加性皮肤病。
但是不建议用于黄褐斑的治疗,因为会加重黄褐斑[2]。
点阵模式Q一开关红宝石激光是近几年出现的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一种新型激光设备。
点阵激光工作原理是其产生阵列样排列的微小光束作用于皮肤,皮肤组织水吸收激光能量后,形成多个柱形结构的微小热损伤区,称为微治疗区或微热损伤区(microthermalzone,MTZ),继而引起一连串的皮肤生反应使黑素被破坏,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在点阵模式下,激光作用区均匀分散,术后炎症反应轻,色素沉着发生率低。
红宝石点阵激光可以针对性祛斑,疗效确切,起效较快,对真皮顽固性色斑效果好,但停止治疗后容易复发。
强脉冲光对于表皮色斑效果好,治疗效果不易反弹。
但见效比较慢。
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强脉冲光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疗效;同时减少了同一种激光多次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另外,红宝石点阵激光和强脉冲光治疗后患者皮肤反应轻,没有停工期,依从性好。
但本文尚未对三型黄褐斑激光治疗情况分组进行对比,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廖烈兰.黄褐斑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J].医学创新研究,2017,4(5):24-25.
[2]姚彬,张莉莉.皮肤黑色素的形成及美白剂美白机理[J].北京日化,2016,2(2):18-22.
作者简介:罗彬萍,女,汉族,湖南汨罗人,硕士研究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皮肤美容及激光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