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安徽地域 文化是安徽 电大 中文本 科的一 门选修课 , 也是 开放教育各专 业学员的通识课程 。 通 过本课程 的学习,使学
员 了解和 掌握 悠久而丰 富的安徽地域 文化 , 认 识安徽地域文
化在 辉煌灿烂 的 中国文化 中的独特 魅力 ,增进 学员 了解安 徽 、热爱 安徽 、建设安徽 的情感 ,激发学 员学 习、研究安徽 文化 的兴趣 ,重点提高学员 的综 合文化素质和人文 素养。
运 用计 算机 网络 进行课 程教 学 ,是远 程教育 的一大特
色 , 目的是引导学员上 网浏览 资源 ,收看 I I , 课件 ,通过 网
文化 的传 承与发展 。 第 二章安徽的学术文化 主要介绍道家 思 想 、新 安理学 、皖派经 学、陈独秀和胡适 的新 文化远动 。第 三章 安徽 的科技和 教育文 化主 要介绍 安徽 的科 技文 化和安 徽 的教育 文化 。 第 四章 安徽的文学主要介绍 魏晋南北朝 时期 的安徽文 学、 唐五代时期 的安徽文 学、 两宋时期 的安徽 文学 、 元 明清 时期的安徽文学 、 现 代安徽文学 。 第 五章安徽 的艺术 主要介绍 安徽的戏 曲艺术 、 舞蹈艺术 、 绘画艺术 、 建筑 艺术 、 文房 四宝 艺术 。 第六 章安徽的宗教文化主要 介绍安徽 的道教 文化 、安徽的佛教文化 。第七章独特 的徽 商文化主要介 绍徽 商兴起 的 自然条件与历 史背 景,徽商经营 的行 业,徽商 的主 要特 点,徽商 的影 响。第八章安徽 的民俗 文化主要介绍 安徽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课程报告题目滁州民俗调查报告—凤阳花鼓我的家乡在山好、水好的安徽滁州。
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辖四县、两市、两区,历史悠久,山明水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建州以来,已有一千五百多年。
“金陵锁钥”的地理位置,“吴头楚尾”的历史沿革,华夏南北文化在此交融,注定了滁州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历史文化形态:遗址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何郢遗址、卜家墩遗址、石梁古城遗址、钟离城遗址、东城遗址等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帝王文化:西楚霸王项羽东城遭遇汉军,虞姬美人青冢独向黄昏;晋元帝司马睿驻跸琅琊山,“东南风月谁家好,唯有琅琊道蔚然”;梁武帝南谯城(全椒梁王城)读书留情,龙山寺空有迎驾桥;宋太祖赵匡胤激战清流关,宋仁宗建皇家纪念建筑端命殿;明太祖朱元璋敢为天下先,古滁州成龙兴之地,凤阳皇陵、明中都城、龙兴寺、柏子龙湫、回龙桥、皇(黄)庆圩留下几多遗存。
名人文化:李幼卿、李德裕、李绅、韦应物、王禹偁、欧阳修、张方平、辛弃疾、王阳明等驻滁施政,或构亭建寺、修园筑池;或吟诗作赋、刻石题额,留下以《醉翁亭记》为代表的璀璨华章。
自唐宋以来,滁州文化在这些浓墨重彩的诗文中得到升华。
鲁肃、董槐、朱寿昌、郭子兴、徐达、李善长、沐英、蓝玉、戚继光、胡松、宣鼎、王贞仪、吴敬梓、戴兰芬、吴棠、章益、杭立武、吕彦直等学有成就的仁人志士,用各自的人生经历为家乡热土增光添彩。
山水文化:琅琊山、皇甫山、浮山、韭山洞、女山湖、碧云湖、高邮湖、花园湖等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
宗教文化:琅琊寺、龙山寺、禅窟寺、龙兴寺、尊胜禅院、神山寺、护国寺等一批宗教寺庙,憨山大师、皓清和尚、达修主持等宗教人士留下了特殊的影响。
红色文化:瓦屋薛、抗大八分校、半塔烈士陵园、藕塘烈士陵园、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等历史遗存记录着以路东、路西抗日根据地为代表的革命斗争历史。
民间民俗文化:凤阳花鼓、凤画、洪山戏、走太平民俗等折射出滁州历史文化的民间特色。
地域文化教学内容分析报告

地域文化教学内容分析报告一、引言地域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地域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地方文化背景,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本报告将对地域文化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重要性和意义。
二、地域文化教学内容分析1. 地域文化历史沿革地域文化历史沿革是地域文化教学的基础内容。
通过学习地域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变迁,学生能够了解该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以及地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通常包括地域文化的形成背景、代表性人物或事件、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2. 地域文化符号与象征地域文化符号与象征是地域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个地区都有一些特定的符号和象征,代表了该地区的独特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比如,北京的故宫、广东的岭南建筑、四川的川剧蜀绣等,它们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
通过学习这些符号与象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
3. 地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地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是地域文化教学的生动内容。
不同地域的文化会产生出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比如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
学习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方的美、乐趣和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地域文化的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地域文化的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是地域文化教学的生活化内容。
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风俗。
学习地域文化的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人文风貌,增强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三、地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地域文化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性和意义:1. 增强文化自信心地域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学习地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激发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2. 培养爱国情怀地域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地域文化,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800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800字篇一: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黟县地域文化调查——《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内容及过程我主要对黟县的风俗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我从小在黟县长大对黟县的一本风俗比较了解,也切身体会了很多。
另一方面,黟县有着世界闻名的西递宏村古名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和风俗。
所以我主要对以下的内容进行了调查:(1)黟县的方言(2)黟县的传统节日(3)黟县建筑以上的内容是有些是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尤其是年长的一些的居民进行口述了解,有些是通过走访当地的特色村落和古名居以及当地的商店进行调查的,有些是自己从小感受到的,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1)黟县的方言黟县方言具有很多特色。
一种是,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
诸如:黟县方言管太阳叫“热头”,月亮叫“月光”;晚上为“夜高”,睡觉说“困搞”;黎明为“蒙蒙光”等。
再如吃早饭,我们叫吃“天光”,吃稀饭我们叫吃度(du去声),吃中饭叫吃“点心”或“钟点”,吃晚饭叫吃“老昏”。
而另一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外人根本不知原句的意思,因为音译后的与原句意思,简直风马牛不相及。
如黟县方言把挨骂,说成是“驮段”;称撒娇为“为奇”;称少见为“奇数”;称正中下怀为“倒板一十六”。
黟县方言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浓郁的古文化特色。
诸如:黟县方言把妇女称为“老孺”,而“孺”是明、清时期,对妇人的尊称;而把打扰了、谢谢,说成了“聒噪了”,而“聒噪”是宋、元时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还有,黟县方言把窗子称作“槛”,把腌菜称着“盐齑”。
这种带有古文化色彩的语言,曾使许多外人处于尴尬境地。
传闻,一位黟县人因外地朋友仓促来访,准备出门张罗酒菜时,被朋友一把拉住,坚持只须家常便饭就行。
主人解释说,不巧家中没别的菜,只有“盐齑”,客人听说大为高兴,连声说道:“嘿,有?腌鸡?还不行吗?,不瞒你说,我平生最爱吃?腌鸡?。
”谁知上菜时,主人端出了一碗腌菜,客人顿时感到受到了捉弄。
《安徽地域文化》一体化设计方案(邰英盛)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马鞍山电大和县分校邰英盛一、课程说明《安徽地域文化》是安徽电大在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旨在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悠久而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安徽历史文化基本概况,认识安徽历史文化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自己的风采,增强学生了解安徽、热爱安徽、建设安徽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发展安徽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安徽文化的形成及特征;安徽的学术文化;安徽的科技、教育文化;安徽的文学和艺术;安徽的宗教文化;安徽的民俗文化;独特的徽商文化;安徽的山水旅游文化;安徽的历史名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66,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媒体介绍(一)文字教材《安徽地域文化》课程的主教材是安徽电大文法教学编写的《安徽文化概要》(王德寿主编)一书,文字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在文字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媒体教材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辅导教材、IP课件、直播课堂、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
(二)直播课堂直播课堂为重点辅导型,由安徽电大张秋婵主讲,主要讲授学生本课程重点、难点问题,使学生通过直播课堂的直观教学加深对文字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三)网上辅导:在本课程讨论区进行辅导、答疑和讨论。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安徽文化概说第一节安徽建置沿革一、安徽建省前的建置情况二、安徽建省经过三、安徽建省后的建置第二节安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文化的基本概念二、地域文化的概念三、安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安徽文化的特点一、安徽的三大文化圈(一)淮河文化圈1、淮河文化圈基本概况2、淮河文化圈基本特点(二)皖江文化圈1、源远流长的古皖文化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4、开放创新意识浓(三)徽州文化圈1、徽州文化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徽州文化主要特点二、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三)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四)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第四节安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安徽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二、安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二章安徽的学术文化第一节老庄哲学一、老子及其思想二、庄子及其思想第二节朱熹与新安理学一、宋明理学概述二、程颢、程颐的天理论三.朱熹与新安理学第三节皖派经学一、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的转变二、戴震及其皖派经学第四节安徽人物与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概述二、陈独秀、胡适与新文化运动第三章安徽的科技文化第一节科学技术成就一、农田水利二、农学第二节矿冶、制瓷与纺织技术成就一、矿冶二、制瓷三、纺织第三节天文学、数学成就一、天文学二、数学第四节医学、物理学成就一、医学二、物理学第四章安徽教育文化第一节皖地教育活动一、两汉皖地尊儒兴学活动二、魏晋安徽私学的兴起三、宋元明清安徽书院的兴起和发展四、近代安徽教育的变革第二节皖籍教育(思想)家一、嵇康的教育思想二、朱熹的教育思想三、戴震的教育思想四、陈独秀教育思想五、胡适的教育活动及思想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第五章安徽的文学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安徽文学一、“三曹”的诗文创作二、嵇康及其他作家的文学成就第二节唐五代时期的安徽文学一、诗歌的繁荣(一)池州诗人群(二)宣州诗人群(三)著名诗人张籍和皖籍其他诗人(四)唐代安徽诗坛中的外地名诗人二、散文、小说的成就(一)散文家吴少微和杨夔(二)康骈和他的《剧谈录》第三节两宋时期的安徽文学一、宋初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力作与宗师(一)姚铉和他的《唐文粹》(二)梅尧臣的文学成就二、北宋安徽的诗坛词苑(一)“革新”派郭祥正与杨杰(二)“教化”一派的吕公著、吕希哲父子(三)两宋之交吕本中与周紫芝的诗词成就三、南宋安徽的词苑诗坛(一)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和他的词(二)汪莘、方岳和其他词人四、两宋安徽的诗话、小说与散文创作(一)诗话创作(二)散文与小说创作五、宋代外地文学名家在安徽的创作第四节元明清时期的安徽文学一、元代的安徽文学(一)元代安徽的诗词创作(二)孟汉卿和他的杂剧《魔合罗》二、明代安徽的诗文创作(一)明代安徽的诗文创作概说(二)程嘉燧、吴应箕的文学成就(三)桐城名家方以智与钱澄之三、明代安徽作家的戏剧与小说创作(一)戏剧作家与作品(二)文言小说创作四、清代桐城文派的辉煌与成就(一)桐城文派的发展历史(二)桐城文派的文学成就五、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一)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二)《儒林外史》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六、清代安徽文学其他方面的成就(一)施闰章与凌廷堪的诗词成就(二)思想家戴震的文学主张(三)戏剧作家与作品(四)清代安徽女性文学的繁荣第五节现代安徽文学一、多彩多姿的现代诗坛(一)胡适与他的《尝试集》(二)“时代的鼓手”——田间(三)其他诗人与诗作二、蓬勃发展的散文创作(一)陈独秀与“随感录”(二)吴组缃的抒情散文(三)周而复的报告文学三、成就卓著的小说创作(一)“地之子”——台静农(二)“中国普罗文学的开创者”——蒋光慈(三)“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第六章安徽的艺术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戏曲艺术一、安徽目连戏二、贵池傩戏三、徽剧四、庐剧五、黄梅戏六、皖南花鼓戏七、泗州戏第三节舞蹈艺术一、花鼓灯二、龙舞三、狮子舞四、凤阳花鼓第四节绘画艺术一、国画二、版画三、雕塑第五节建筑艺术一、歙县城古建筑二、黟县明清古民居三、九华山佛教建筑群四、明中都皇故城五、古军事建筑第六节安徽的文房四宝一、宣笔二、徽墨三、宣纸四、歙砚第七章安徽的宗教文化第一节安徽道教文化一、原始道教的产生二、道教的流传与兴盛三、道教与安徽齐云山第二节安徽的佛教文化一、佛教基本常识二、安徽佛教发展史(一)早期佛教的传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二)佛教的进一步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三)佛教的平稳发展时期(宋元明清)三、安徽佛教名山九华山第八章安徽的民俗文化第一节安徽民俗的区划和特点一、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二、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一)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二)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形成了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三)继承性与变革性的统一第二节岁时节庆一、春节二、元宵节三、清明节四、端午节五、中秋节六、重阳节七、冬至节八、腊八节九、祭灶十、除夕第三节人生礼仪一、庆生祝寿习俗二、婚嫁习俗三、丧葬习俗第四节其他民俗一、徽州居住民俗二、游艺民俗:舞龙与舞狮子三、生产风俗四、商贸民俗:庙会(一)九华山庙会(二)广济寺庙会五、演戏习俗第九章独特的徽商文化第一节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一、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二、徽商兴起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徽商经营的行业一、盐业二、典当业三、茶叶业四、木材业第三节徽商的主要特点一、贾而好儒二、敬业精神三、权势之交四、讲究商德第四节徽商的影响一、无徽不成镇二、声名远播三、泽披后世四、徽商精神第十章安徽的山水旅游文化第一节名山旅游文化一、黄山与九华山二、齐云山、天柱山与琅琊山三、天堂寨与牯牛降四、采石矶、敬亭山、小孤山、浮山及其他名山第二节安徽的秀水文化一、巢湖与太平湖二、秋浦河与青弋江三、花亭湖、万佛湖与其它皖中秀水第三节别有洞天的岩洞文化一、“天下一绝”太极洞二、“千古之谜”花山谜窟三、“地下龙宫”龙泉洞四、道教洞府茅仙洞第四节安徽的历史人文古迹一、闻名遐迩的古代建筑(一)醉翁亭、太白楼与花戏楼(二)迎江寺与明教寺(三)棠樾牌坊群与许国石坊(四)包公祠、龙川胡氏宗祠与潜口民宅二、人文古地(一)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二)屯溪老街与三河古镇第五节历史文化名城一、安庆二、寿县三、亳州四、歙县五、绩溪四、教学安排:本课程拟安排面授辅导安排如下:13。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和目的本次调查的背景是为了深入了解安徽铜陵大通地域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为相关部门提供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实地考察主要是对铜陵大通地域的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其保存状况和开放情况。
访谈是通过与当地居民、文化从业者和相关机构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铜陵大通地域文化的认知和看法。
问卷调查则是对大众的意见和反馈进行收集,了解普通民众对铜陵大通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文化需求。
三、文化遗产调查结果1.历史遗迹a) 名胜古迹i) 古镇:该古镇建于年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风貌。
目前,该古镇的保护状况较好,但需要加强管理和修缮工作。
ii) 庙:该庙建于年,是铜陵地区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
目前,该庙的主体建筑保护状况良好,但附属建筑存在一定的损坏情况。
b) 建筑文化i) 传统民居:铜陵大通地域保留了许多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民居的保护面临一定的挑战。
ii) 历史建筑群:铜陵大通地域还有一些历史建筑群,如建筑群和建筑群等。
这些建筑群是铜陵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分析1.文化保护工作a) 政策法规:铜陵市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文件和文件等。
然而,由于落实不到位和监管力量不足,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
b) 资金支持:铜陵市对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文化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以保证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
2.文化发展现状a) 文化教育:铜陵市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开展文化课程和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
然而,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文化教育在铜陵大通地域仍有待加强。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山川河流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色。
这种地理环境为安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和徽州文化为代表。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徽派文化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则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受到瞩目。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习惯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安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奠祖先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是安徽人民独特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此外,安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例如,婚礼上的“三朝拜天地、六礼齐全”体现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坚守;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人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徽州的“三姑六婆”婚俗则展示了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传统艺术和文化产业上。
安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徽剧、皖剧、徽州民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同时,安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徽派建筑、徽墨、徽文化等成为了安徽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怎么写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怎么写地域文化课程报告怎么写篇一:地域文化课程总结地域文化课程总结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我对汉唐时期的文化有了很深刻的了解,该课程贯通我国汉唐历史文化发展,全面而重点地介绍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汉唐历史文化沿革、汉唐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皇室文化、教育文化、城市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核心,遵循汉唐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客观事实,吸纳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以史论的形式展现汉唐历史文化,突出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学生对汉唐以及中国古今历史、文物遗存、名胜古迹、风俗文化的了解,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从而使我对祖国民族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一、汉唐盛世汉唐盛世形成的原因:1、经济基础:无为而治,修养生息。
2、社会基础:以民为本,广施“仁政”3、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化道德文化基础:进取、包容、开放、昂扬的汉唐人文精神二、汉唐文化汉唐文化,是在两汉和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衍生于关中大地的汉唐文化,具有封建宗法社会农耕文明的显著特点,它的政治文化具有相当稳定的传承性。
与秦文化比较,汉唐文化更具有开放、吸纳、兼容的气量和能力,汉唐文化的文化表征及其特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开放性。
无论是汉王朝还是唐王朝,毫无例外的都是以开阔的胸襟接纳外来文化,主动吸纳异域文化的营养;(二)兼容性。
汉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道儒释的烙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将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皖西茶文化:
《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竟有80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可见其影响之大,同时也说明六安瓜片的历史之悠久。
百余年来,六安瓜片以其特有的氤氲醇香,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茶叶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魅力;以其独有的浓郁厚味,成为中国茶叶给世界最特别的国礼。
安徽六安地处北纬31度,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
六安瓜片属特种绿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生叶制作而成。
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
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
“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
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定“五礼”。
五礼即“吉、凶、宾、军、嘉”。
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
创“五刑”。
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
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
立“九德”。
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
皋陶制订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
亲“九族”。
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
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
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
献。
那时,部落林立,号称“万国”,信仰、习俗不一。
他倡导并施行的“五教”、“五礼”、“五刑”、“九德”、“九族”,对于加强部落、部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融合,促进国家的产生,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皋陶思想是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皋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皋陶是东夷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
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
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
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
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为了纪念皋陶,后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
皋陶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六安城东,顶有黄栗树一株,形若伞盖,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书"古皋陶墓"。
唐代诗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苏轼等曾为皋陶墓赋诗、撰文。
皋陶祠位于墓北35m,系清乾隆年间修建,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重建。
为了进一步弘扬皋陶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目前正在规划兴建皋陶陵。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涉及徽州经济、社会、
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建制县,明清时更为昌盛。
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
文化界召开了多次全国徽学研讨会以及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
一位老徽学研究者对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
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
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
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
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
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剧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
"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
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
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徽州的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州壁画即徽派建筑壁画,是壁画的一种,所谓壁画,就是绘在壁面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壁画有岩画、洞窟壁画、宫廷壁画、墓室壁画、寺观壁画和民居壁画等。
岩画如内蒙古阴山岩画,洞窟壁画如敦煌莫高窟壁画,宫廷壁画如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墓室壁画如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寺观壁画如北京郊区的法海寺大雄宝殿中的壁画《帝释梵天图》,民居壁画如徽州壁画。
徽州壁画就是当地百姓俗称的墙头壁画,集艺术性、对称性、思想性为一体,广泛描绘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和门楼、窗檐上下,和
石雕、砖雕、木雕一样,是徽州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徽州建筑服务的。
它与一般壁画的区别在于:它是以一个墙面上多幅壁画为一体,以儒家思想和喜庆祝福为主要内容,以工笔写意为技法,以美化徽州民居外墙壁为目的的一种墙面壁画。
徽菜在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
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
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臭鳜鱼、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水、香菇盒等。
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