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野外工作 观测系统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

一、45°斜线法
将该观测系统置上坐标,如图。图上炮点与第1道距离称 为最小炮检距,为50m;炮点与第24道距离称为最大炮检 距,为1200m;每个三角形顶点代表地下面元,相邻面元 间距为25m;地面上施工测线长度为1200m,地下观测范 围为600m (12.5~612.5m)。
。。。。。。
1234 。。。。。。。。。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有4种线:深棕色45°斜线表 示共炮点道集,24道;蓝色135°斜线表示共检波点道集, 12道;垂线表示共CDP道集,6道;蓝色水平线表示共炮 检距道集,道数与炮数相等。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参数设汁 CMP点距,由地质任务确定; 道间距,等于2倍CMP点距; 炮间距,等于道间距的整数倍,与覆盖次数直接相关; 最小炮检距,主要考虑因素为最浅目的层深度和多次波压制; 最大炮检炬,受多种因素制约,通常主要考虑最深目的层深度、 动校正拉伸畸变、多次波压制等因素; 覆盖次数,取决于本工区原始资料信噪比,通常为数十次;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2 胜利油田地质模型及胜利地震物理模型的二维偏移 剖面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排列形式表示法 经过多年实际应用,国内在二维多次覆盖排列表示方法上基 本得到统一,介绍如下。 二维观测系统排列参数:CDP间距25m,中心放炮,排列总 道数80道,道距50m,偏移距125m。 写成排列形式:2075―125―50―125―2075m,其中50表示 道间距50m,125表示偏移距,2075为最远道检波点与炮点之 间的距离,即最大炮检距。显然,这种表示形式简明扼要。 二维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炮点距200m,即排列向前滚动4个 道距,根据公式计算,80/2/4=10,覆盖次数10次。

地震勘探培训2

地震勘探培训2

画观测系统图的目的: ①对野外激发点、接收点的坐标进行描述
②指导抽共反射点道集为水平迭加提供参数。
共反射点道集: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各检波 器的道号集合 目前野外分:单边放炮、中间放炮(有偏移距) (大号、小号、正序、反序……(无偏移距))
43
44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 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 总的原则: 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现 象,施工简单。 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分类 非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不分布在一条直 线上的观测系统 三维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个面积 上的观测系统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2~3公里,联 络测线垂直主测线。
4、构造细则 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 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
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 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 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
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 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
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 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 完成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
主要内容:
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 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 体工作。 野外工作分: 试验阶段
生产阶段。
一、试验阶段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 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 方法和技术。
主要任务:
①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年来,“科技创新”战略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各类科技产品有了更大程度的关注。

数字地震仪作为地震勘探不可缺少的设备,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设备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地质产业的发展。

这篇文章就我国地震勘探的现状展开论述,对数字地震仪的发展和使用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标签:数字地震仪;野外工作;勘探;信噪比;高分辨率1 几种典型的数字地震仪数字地震仪的种类多种多样,以下就几种主要的数字地震仪的种类展开论述:1.1 GEO-X公司的ARAM·ARIES数字地震设备ARIES数字地震设备是一种新型设备,在以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改造以及不断优化而产生的。

这种设备的主要好处是可以满足野外各种复杂的施工环境,并能提高野外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节省施工成本。

ARIES设备与之前的设备相比,主要在野外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设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之前的设备相比,改造过的ARIES设备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极大地提高了勘探过程中的准确率;其次,使用的时间变长,众所周知,数字地震仪的主要工作动力由电池提供。

在野外勘测的过程中,要求装备简单轻巧,方便勘测,因此,不能携带大量的电力装备。

新型的ARIES设备的电池储量较过去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使用时间大大的延长,方便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最后,改造过的ARIES设备可以有效地摆脱干扰,降低了失误率,扩大了布局的范围。

1.2 SeismicSource公司的BOOMBOX无线遥爆地震设备BOOMBOX设备与ARIES设备相同,也是在原有的设备基础上进行不断改造、不断优化获得的新型设备。

BOOMBOX設备是我国地震勘测设备进步的象征,与以往的设备不同的是,这种新型设备的操纵方式是无线操纵,主要使用的技术是遥爆技术,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地震勘探中的作用。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述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2.
例如,24道接收,三次覆盖一端放炮,放完一炮后, 炮点的排列向前移动4道检波点距。若十二次覆盖, 则应移动1道检波点距。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五、四条线的含义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补充一些线构成列线 图。列线图上的每一个交点都代表一个接收点的投影。这 些点可以沿四个不同方向组成四种线。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共中心点方法 )
前面已提到了覆盖,所谓一次覆盖或多次覆盖指被追 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而言。
所谓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 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 称为二次覆盖,追踪了多次,则为多次覆盖。 野外一般采用多次覆盖的方法来采集数据,然后在室 内进行叠加处理,这是60年代出现的地震勘探的一大 进步。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当O1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1A表示(接收) 当O1激发,O2O3接收,用线段AB表示(接收) 当O2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2A表示(
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 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
O1 O 便是观测段O1A所对应的地下界面位置。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1)过炮点的线——共炮点线,从炮点出发的斜线代表一个 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称炮点线。 2)过某一道的垂线——共反射线,此线上各点接收来自地 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水平时)称共反射线(该线与共炮 点线交点各道对应同一道集)。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二、勘探目的对测线布置的要求
1、路线普查
也称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作的地区进行。
地质任务: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 步工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或其他资料。 布置测线要求: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 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 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共5页word资料

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共5页word资料

§3.4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一、地震测线的布置1.地震测线沿地面进行地震勘探的线路,指出炮点、接收点的位置和延伸方向。

2.布置测线的原则①测线一般布置成正交的网状。

②尽量为直线,方便处理和解释。

③主测线多于联络测线,更真实地反映构造形态。

络测线3.2(km2)。

0.5, 1╳2, 2╳3(km2)。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1.观测系统的定义观测系统是指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的图件。

2.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用水平线表示测线,将激发点标在水平线上;过激发点向两侧作450的斜线;将接收点投影到过其激发点的450斜线上。

共炮点线共接收点线共反射点线共炮检距线斜线斜线垂线(覆盖次数) 水平线12345678910测线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基本类型1.简单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为O。

12345测线P90图6.3-29b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不为0。

1234 5 测线P90图6.3-29d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1)定义地下界面被观测的次数多于一次,例如二次覆盖,三次覆盖,……。

(2)多次覆盖原理示意图M不经济,效率低。

(3)抽共反射点道集实现多次覆盖例如:单边激发,仪器有24道,每激发一次,炮点和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个道间距,即可形成6次覆盖。

O 1 O 2 O 3 O 4 O 5 1 O 6 O 7 O 8 O 9 O 10 O 11 O 12 O 13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4 P91图6.3-23抽共反射点道集——生产中放一炮多道接收,并按一定的规律布置排列,等室内处理时,将能收到同一个点的反射波的道从不同的炮中抽出来,按炮检距大小排列起来,叫做抽共反射点道集。

(4)6次覆盖,24道接收的共反射点道集表P92表6.3—1nNSx d 2=∆=υ P90、P91的N 与n 互换 。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单井最大药量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能量仍不足,可 采用小药量组合爆炸,这样还有利于激发高宽频信号,提 供分辨能力。 ⑷ 道间距(相邻两个中心道之间的距离)⊿x 通常不应该超过设计的水平分辨率的2倍。这样的目的是 使地下空间采样间隔满足设计要求,即满足空间采样定理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几种常见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分析

几种常见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分析

低, 排列长度较长 , 适宜于 目的层埋藏较浅区域施工 , 横 向覆盖次 数较 高 , 道 数要 求 较 低 , 位 面 积物 理 点较 对 单
譬就 能取得 相近 的效 果 , 下文就 3种不 同的横 向观测 系 统 做一 个简 单 的分 析 比较 。
32 l . 2线 3炮观测 系统
图2 1 2线 3炮 横 向观 测 系统 示 意 图
测线激 发 , 向覆 盖次 数为 3次 , 横 最大 非纵距 1 0 滚 9 m,
1 2线 3 即一 束 三维 测 线 内 】 测线 接 收 , 炮 2条 3条
最 大炮 检距 为 40 一 般最 大 炮 检距 取 值 范 围 在 目的 8m, 层 深 度的 0 7 . 倍 之 间效果 较 佳 , 以该 观 测 系统 . ~1 5 所
对 于埋 深 3 0 8 m 之 间效果较好 。 2  ̄6 0 3 几种不 同 的三维观 测 系统 3 I 三维 观测 系统简 析 . 三维 地震 勘探 与二 维 地震 勘 探 最 大 的不 同是 从线 状激 发接 收改成 面状 激 发 接 收 , 由于接 收空 间 的 变化 , 三 维观 测 系统覆 盖 次数为 二维 观测 系统 覆 盖次数 的2 3 /
地震 勘探 中把 激发 点 和 接 收地 段 的相 对位 置 关 系 叫做观 测系统 , 二维 观测 系统 激发点 和接 收地 段通 常为
向观 测 系统 与 二维观 测 系统基本 相似 , 向则 采用 多炮 横
束 内重 复接收 。
图 1 典 型 的 二 维 地 震 观 测 系统 图
2 纵 向观测 系统
要 的。
E3 支风歧 , 国, 河南省洛 宁县 蒿坪 沟银铅 多金属矿普 3 任永 等. 查地质报告[ . 9 8 R] 19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宽线剖面:
a、沿测线布置接收点;
b、激发点布在与测线交叉(正交或 任意角度)的线上。
2)、弯线观测系统:
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测线布成弯曲测线,需有专门的处 理软件处理。
2、面积型:
V S *M / 2n V : 炮点移动的道数,S=1表示单边放炮,S=2表示
双边放炮,M是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n是覆盖 次数。
三、延长时距曲线法:
为避开障碍物所采用的观测系统
假设O2O3之间有河流通过,不能 布置测线,为了获得O2O3下面的 反射界面,在O2激发,O3O4接收, 得到时距曲线4,对应的反射界 面为bc,又在O3激发,O1O2接收, 得到时距曲线3,对应的反射界 面为ab,这样,利用延长时距系 统能连续追踪地下反射界面,当 障碍物很宽时,炮点和排列的距 离过大,一方面会出现浅层折射 波的干扰;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反 射波的干涉,造成浅层反射波的 对比困难。
时距平面图
综合平面图
将激发点和排列按一定的比例尺画在一条直线 上,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的直线, 再把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激发点的坐标线上。
二、一次复盖的简单观测系统 one fold
端点放炮 中间放炮
45o S
R,S
R,S
R,S
综合平面图法 (2-D观测)
综合平面图法 (2-D观测)
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
为什么图中1-6炮的21,17,13,9,5,1道 是共反射点?
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道号
反 射
A
B
C
D
E
F

炮号
1 21 22 23 24

2 17 18 19 20


3 13 14 15 16

4
9 10 11 12
5
5678
6
1234
炮点移动道数计算式
V MS 2n
注意:
①两端观测系统不能互换对比;
②适用于S<500米情况。
延长时距曲线
变观设计
四、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目的:为避开激发点附近的面波与声波干扰 原理:通过互换点进行界面连续追踪
现在处理技术很容易解决
五、多次复盖观测系统及图示 fold
1、概念:
①复盖次数——同一界面被观测追踪的次数;
②多次复盖——同一界面或界面点被多次观测追踪;
在已知构造基础上查明构造特点,如:上下层接触关 系、高点位置、闭合度、断层分布等。
4、构造细测: 特点:(1)以一构造或构造带为勘探单位;
(2)以查明构造为主任务; (3)主线距为几百米~1公里。
原则: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应避开断层, 按断块来布置。
观测系统及图示方法
一、观测系统概念:geometry 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 置关系。
第二节 观测系统
地震测线布置
一、基本要求: 1、测线为直线; 2、垂直构造走向。 二、不同阶段测线布置: 1、线路普查—大剖面(未做地震区) 任务:了解区域地质构造情况
2、面积普查:
在油气远景区寻找可能储油气带,研究地层分布, 查明大局部构造,一般在线查基础上进行。
3、面积详查(主测线线距2~3公里)
x2 x1
o1 d
s1 s2 s3 s4
A
⑤共中心点——在共反射点道集中,各炮点 与接收点的中心点叫共中心点(cmp);
共中心点道集示意图
⑥共反射时距曲线——双曲线
t共反
1 V
4hM2 x共2 反
t0
t共反|x0
2hM V
(M点回声时间)
⑦共炮点记录——同一点激发,多道同时接收所获得
的记录 csp--crp
③多次复盖观测系统——能对地下同一个反射界面 点进行多次观测的野外观测系统,以便进行迭加压 制多次波等干扰波;
④共反射点道集——由不同激发点激发,不同接收点 接收来自地下界面同一个反射点的所有记录道的集合 叫共反射点道集,该反射点叫做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 (crp,cdp);
x4
x3
d
o4 o3 o2
观测系统的选择取决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 地质条件和采用的工作方法。总的原则是尽量使 记录到的地下界面能被连续追踪,避免发生有效 波彼此干涉的现象,并要求施工简单等。
根据地震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种,接收点和 激发点在同—直线上韵测线叫纵测线,接收点和 激发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测线叫非纵测线。
注:共反射点与共炮
x3
点区别:前者为一点, 后者为一段
x1 x2
o
反射段
观测系统的分类
根据观测系统的迭加特性,可以把观测系统分 为两大类,单边放炮观测系统和双边放炮观测系统。 单边放炮观测系统是指炮点位于排列的一侧的观测 系统,炮点位于左侧的叫小号放炮,位于右侧的叫 大号放炮。双边放炮观测系统指炮点位于排列两侧 的观测系统。
以上两种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 点观测系统和偏移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单 边 放 炮
综 合 平 面


V MS 2n
d M x 2n
V 炮点移动道数 单边放炮S=1, 双边放炮S=2
d 炮点移动距离 M 排列道数 n 覆盖次数 Dx 道间距
M 1 2n 1 M / 2n
叠加段放炮次数
波列图类型:
共深度点波列图;
共炮点波列图 与
共接收点波列图—可做炮点与接收 点静校正;
共接收点波列图—帮助判断岩性变 化,帮助选择最佳偏移距。
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 — 在个观测面上进行 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 加处理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 间的特征。
1、路线型
特点:获得沿路线附近条窄带上 的资料
d M x 2n
注:M—接收道数,n—迭加道数,S—单 端放炮时, S=1;双端放炮时, S=2
d 炮点移动距离 单边
例:6次迭加,24道,单端放炮时:
V 241 (道间距数) 26
M道接收,n次覆盖的1个迭加段,需放炮次。
M 1 2n 1 M / 2n
找出书中 p35 描述错误
双边放炮
六、列线图与波列图
1、列线图——在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加上方格网所 组成的图形称为列线图;
共炮点——由炮点出发代表一个排列的线;
共接收点线——由接收点线出发的线;
共反射点线——垂直线;
共炮检距线——水平线(连接各炮点之间,且间距相等)
2、波列图——把每个接收点(交一点)上所观测到的波 列绘在交点处,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反射点、共 接收距(炮间距)等不同角度把相应波形排列成图,就 叫波列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