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分析

合集下载

大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实时监视系统设计

大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实时监视系统设计
第3 2卷
21 0 2年
第 7期
7月
核 电子学 与探 测技 术
Nuce rElcr nis& Dee t n Te h oo y l a e to c t ci c n l g o
V0. No 7 132 .
Jl . 2 1 uy 0 2
大 型 地 震 数 据 采 集 系统 中的 实 时监 视 系统 设计
可 以应用 于其他数据采集系统 。
关键 词 : 数据采集系统 ; 系统 ; ; 监视 实时 不同数据传 输路径
中图分类号 : T 7 P2 4+.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0 5 -94 2 1 )70 1 -6 2 80 3 ( 02 0 -840
海 洋石 油 在 现 代 石油 中 的 比例 越 来 越大 , 地 震 勘 探 方法 是 目前 油气 田勘 探 的主 要 手段 ,
据 和地 震 采 集数 据 , 中状 态 数 据 需要 有 较 强 其
勘探时所使用的勘探设备具有规模大、 多通道 、 高 采样 率 、 分 辨 率 、 时 处 理 等 特 点 ¨ 。在 高 实 J
庞 大 的地 震数 据 获 取 系统 中 , 地 震 数据 采 集 对
的实时性 , 而地震采集数据量较大 , 需要数据传 输速 度较 快 。系统 根据 2种监 视数 据 的不 同要 求, 分别设计相应数据传输 通道来实现数据传 输要求 , 通过合理设计监视数据传输流程 , 进一 步优化相应传输通道 的传输性能 , 提高监视 系
地震 数 据总 量为 6×14 3 8 .2Mb= . 1 4G 。 2 2 18 b
则拖缆 接 口板分离后 的状态 数据 的数据率为 4 .8 2 9 16kp ; 60 × 0= 2 . bs经拖缆接 口板分离 的 地 震 数 据 为有 效 数 据 帧 中地 震 数 据 , 如果 系 统 的采样 率 为 2k , Hz系统 采 集通 道数 为 1 2 , 0 每 9

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地震监测系统是一种用于实时监测和分析地震活动的技术系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地震活动的增加,设计和优化地震监测系统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原理、优化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原理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原理基于地震活动的识别、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地震活动的识别是地震监测系统的核心任务。

通过地震仪器感知和记录地震波的传播和振幅变化,系统能够自动检测和识别地震事件。

这一步骤通常包括地震波形识别、主震识别和余震识别等。

其次,地震监测系统需要采集大量的地震数据。

该系统应该包括多个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地震仪器,用于实时采集地震波及其它相关数据。

这些仪器之间需要进行准确的时钟同步以确保数据采集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最后,地震监测系统需要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一步骤涉及到信号处理、数据解读、地震参数计算和地震活动预报等。

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可以提供地震监测报告、震源定位及短期预警等信息。

二、地震监测系统的优化方法为了提高地震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方法。

首先,地震监测系统的传感器和仪器需要不断升级和优化。

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应该得到增强,以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地震活动的变化。

同时,数据采集设备也需要更新,以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度和速率。

其次,地震监测系统的数据处理算法需要不断改进。

通过引入新的信号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算法,可以提高地震波形识别的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

同时,地震参数计算和地震活动预报的算法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准确性和及时性。

另外,地震监测系统的网络和数据传输也需要进行优化。

由于地震仪器通常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对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

确保网络的稳定性、数据传输的带宽和实时性,能够提高地震监测系统的灵敏度和反应速度。

三、地震监测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地震监测系统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以下几个趋势。

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技术方法探讨

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技术方法探讨

柬 线 滚 动 距: 6 0 0 m

方 面 元 ( 线 元 ) 尺 寸 接 收 线 距 最 大 非 纵 距 最 小 炮 检 距 最 大 纵 距 道 距 覆 盖 次 数
2 5 l n x 2 5 1 1 1 4 5 0 m、 6 0 0 பைடு நூலகம் <  ̄ 5 3 7 5 m 3 5 . 3 5 m  ̄ < 5 3 7 5 m 5 0 m 1 0 8 、 1 4 4

覆 盖 次 数: 1 2 x 9 面元: 2 5 m x 2 5 m
最大纵距: 5 3 7 5 m 接收线距: 6 0 0 m
最 大 非 纵距 : 5 3 7 5 m 横纵 比: 1
最大炮检距: 7 6 0 1 m 柬线滚动距- 6 0 0 m
斜 交 中 间 激 发 观
炮线距: 4 0 0 m 道距: 5 0 m
覆盖次数: 1 2 x 9
最 大 非 纵 距: 5 3 7 5 m
向7 t k 2 5 m x 2 5 m
最大纵距: 5 3 2 5 m
横纵 比: 1 . O l
最 大 炮 检 距: 7 5 6 6 m
接收线距: 6 0 0 m
的能
间 激 发 观 测 系统
炮线距: 4 5 0 m 道距: 5 0 m
炮 检 对 的 三维 叠前 成 像 轨 迹 是 椭球 。 宽 方位 角具 有 更 高 的 陡倾 成 像 能 力 和 较 丰 富 的振 幅成 像 信 息 : 宽 方 位 角 地 震 还有 利 于压 制 近 地 表 散 射 干扰 . 提 高地 震 资 料信 比、 分 辨 率 和保 真 度 。 方位采集 毕竟成本较 高。 并不 是每一个地方 都适合. 真 正 需 要 宽 方 位 角 采集 的 是 地 质 前 景 看 好 、地 层 油 气 裂 缝 比 较 发 育 或 性 变 化 比 较 大 的 地 区 。 利 用 好 宽 方 位 角 覆 盖 对 纵 波 地 震 数 据 测垂 直 的 或 高 角 度 裂缝 的 空 间定 向 具 有 优 越 性 .从 而 可 提 高 料 解 释 结 果 的 精 度 。 维 宽 方 位 角 观 测 系 统定 义 为横 纵 比 大 于 0 . 5 ,横 纵 比 为最 大非 炮 检 距 与 最 大 纵 向炮 检距 之 比 。当 横纵 比等 于 1 时。 在最 大纵 炮 检 距 以 内 的炮 检 距方 位 角 在 0 — 3 6 o度 均 有 分 布 : 大 于 最 大 向炮 检距 的炮 检距 方 位 角 随炮 检 距 值 增 大 而 变 窄 。 所 以 在 宽 位 三 维设 计 时 ,最 大纵 向炮 检距 要 满 足 主 要 目 的层 勘 探 的需 三维 地 震 宽 方 位 角 观测 系统 设 计 事例 分 析

基于面元属性分析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

基于面元属性分析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

不同C MP面元 、 同覆 盖次数 、 不 炮检距 、 方位角的对 比分析 , 进行观测 系统的优化设计 , 结果表 明宽方位 角的 1 0线 8
炮观测 系统较其它常规的观测 系统在保证覆盖次数的前提下 , 炮检距和方位 角的分布上更加均匀 , 更加有利于压制采
集过 程 中的 采 集脚 印 。
束 状 正交 规则 观 测 系统 进行 数 据采 集 , 收线 距 由 接 原 来 的 4 0 10 到现在 的 4 m、0 从 以前 的 0 m、0 m 0 2 m, 大道 距 到现 在 的 2 m、0m甚 至 5I,接 收排 列 普 0 1 I T 遍 达 到一千 道 以上 。采集技 术 与地震 仪器 不断取 得 进 步 的 同时 , 临 的地 质 条 件 越 来 越 复 杂 , 观 测 面 对
变观设计。在区内已查明地质构造上应进行特观设 计, 以获得更详细 的信息 。本文假设为水平层状地
层 的理 想情 况 。
方位角分布差会产生静校正耦合 问题 , 均匀的 方位角分 布能保证面元周 围所有角度 的信息都参
与叠加。本文采用 的是窄方位角观测 系统 , 重点对
5 5
山西煤炭 S AN H XI COA L
8 ×8 O 8
1 0 4 0 2 0 8 0
5×l 0
参数
8线 8炮
激发方式 接收道数 接 收线数 / 条
接收道距 , m 接收线距 , m 炮点距 , m 炮 排距 , m
CMP尺 寸 / m m.
中间激发 中间激发 中间激发 中间激发 中间激发 8 8 0× 8
11 常用 的观测 系统 类型 .
进 了一大步。为煤矿生产矿井 、 采掘工作面的合理
布 设 提 供 了参 考 依 据 , 快 了煤 矿 生产 进 度 , 少 加 减

井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实例分析

井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实例分析

HI 扑nⅡ地震 技术研究了葳地Ⅸ∞低 岸扭断层&储E;持Ⅱ ,N先#*盛《*目地崔t E∞地峨艇! 建,£ⅡⅨ模
Ⅲ.伥据世I i ☆々观刊茅统m行11:*Ⅸ拟樱{Ⅸ∞*场Ⅲ%』’" Ⅻ地罐∞i 璺波场特“厦射渡虚悔制《压跳T地
质艇Ⅲ的地匝#Ⅱ《t E演模拟结牝"地州茉统进钉优化井盛行野外※辈#删的童际资科∞Ⅱ”*成像
嘲j地质摧m抓蚺4c奄型包含砂泥岩薄旺瞄岩陆尖火低序级断层和微幅度构造等t模刑参数米自r岩石物理参数研究的结果主要摩敬自纵波琏噬横渡建度密度纵波品质嘲千和横渡r铺顷r等
第^ 0卷第5Ⅻ
。:。。。。。高。器热。鬈。。。。。
女●*日:1 r mr l 1¨1( 2 010 ) 0;一( } 5 c}9 ‘07
哪19拄
l 赴记求l :判断 临拌巾的范I Mcl 刳1) 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临界 角.一l 『以通t f 声波测
" 数据汁算地层临抖角。吐l 、F地层的谴度分别 ~Ⅵ和n.八日f 角和透劈f 角讣别为。和口.则根据 s nol l 定律.t Ⅱ以得剑
8氅一l 5l nJ ,。,
<1)
’1透射珀d 等于9{) 。时.八日f 角即山临界m.则( 1)
』℃If变为
““口~、+口
( 2)
… l n 1( Ⅵ7∞)
( 3)
( 3) 止巾的a即为上,下地壕分界面的l 临界角。根据
f 3) 式町以求取每层的临抖角.从m】得到十临界期
浆合。根据该临界角颦☆碲定临蚪珀的下限假,并
将临羿角的F限f ^ 作为反自t 角的l :限值( 刚2 ) 。
I N? ‰” 舶敞^统l
l 观测系统设计方法
J I 设计思路 观测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增加探测口标的_酲盖

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仪器系统理论设计

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仪器系统理论设计

探 的要 求 。 提 出在 地 震 数 据 采 集 系统 中增 加 智 能 程 控 型 前 置 放 大 器 和 频 谱 均 衡 滤 波 器 , 用 它 们 对 球 面 扩 散 和 地 层 吸 收 衰 利 减进 行 补 偿 , 善 地 震 反 射 波 的特 征 参 数 。 建 立 理 论 模 型 , 证 改进 方 案 的 有 效 性 。 结 果 表 明 , 改 验 改进 后 仪 器 接 收 到 的 地 震 反
深 层勘 探 十分 不利 ; 同时 不利 于仪 器 的宽 频 带接
收 , 些都 会 导 致 地 震 记 录 的 附 加 相 位 增 多 , 而 这 反
于球 面扩 散 和地 层 吸 收 衰减 效 应 , 得 来 自地 下深 使 层 的地震 反射 波 的振 幅变 得很 微弱 , 致 2 导 4位模 数 转换 器 ( / 在 记 录时 A D高 端 出现 若 干 空位 , A D) / 所 以实 际记 录 到 的信 号 动态 范 围也 很 小 , 大约 为 6 0~ 8 B 0 d 。至 于地 震反 射 中 的 高频 成 分 , 层 的 吸 地 收衰 减使 其更 加微 弱 , 导致 中深 层 反射 3 0H 0 z以上
射波主振幅、 主频率、 频带宽度 、 向分 辨率及仪器记录信 号的有效动态 范围均不 同程度 地提高。 垂 关键词 地层 吸收 球 面扩散 程控放 大 B 均衡滤波
中图法分类 号
T l; E 9
文献志码
在 探 测 石 油 薄 储 层 及 油 气 开 发 精 细 地 质 描 述 中, 地震 勘探 技 术受 到越 来 越 广 泛 地 重 视 和 普 遍 应 用, 同时精 细地 石油 勘 探 与 开 发 对 地 震 勘 探 的精 度
5m以下 厚度 的 地 层 , 要 求 地 震 勘 探 仪 器 应 能 记 就

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优化及应用

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优化及应用
[ I 0 3 6 / . s 1 7 - 7 3 2 1 .3 0 5 3 :1 .9 9 ji n.6 2 7 0 .0 2 0 .0 O s
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优化及应用 木
张宇生 魏寿云 李可恩
( 中国石油东方地 球物理 公司,河北省涿州市 0 2 5 ) 77 1
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山地采集施工难度 ,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达到了在该地 区进行观测系统优化的预期效果 。 关键词 :碳酸盐岩裸露区 ;观测系统 ;数字高程 图
中图分类号 :P 3 . 6 14
文献标识码 :A
众 所 周知 ,南方碳 酸盐 岩裸露 区地 震勘 探属 于世 最 高可达 60 0m左右 。 地表 岩性主要 出露 三叠 系、二叠 界性难 题【 桂 中和 黔南坳 陷在南方海 相碳酸 盐岩盆地 系 、石炭 系和 泥盆 系 ,基本上均 为石灰 岩 ,岩 溶发 育 , 1 】 。 中具 有代表性 和典 型解剖意 义 , 沉积有 巨厚的 泥盆 系、 为典型 的喀斯特 地貌特征 。
效勘 探面 积为 83×14i . 0 n 。晚古生 代地层保 留较全 , 地表分 为三大 类型 。 k
峰丛区: 其分布约占工区面积的7%, 0 主要是陡坡 6 0 ~8 0 0 0 0 0余米【3 2】 ,。目前 ,地震勘探 主要地 质任务是 或 山顶。一般 为岩石裸 露 , 部为 0 m的土 层覆盖 。 局 ~l 缓坡区: 约占总面积的 2%。 O 大部分为灌木树丛覆 优 选 出有 利 的勘 探方 向和 重点 区带 ,发现 和控 制一批 也有少数地区岩石直接裸露 , 土层相对较厚, 一 局部 构造 圈闭 , 探索 生物礁体 圈闭特 征 , 区域 钻探和 盖区, 为 油 气突破 提供有利 靶 点[ 4 】 。 般 在 0 m。 ~3 平坦区: 约占总面积的 l% 0 。土层堆积较厚, 一般 1 主要地震地质条件 为3 0 ~1 多米 。潜水 面起伏很 大 ,最浅处接近 地表 , 深

地灾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地灾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华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2013年7月目录第一章地质灾害滑坡体监测设计的原则、依据和技术指标 (1)2.1监测的内容和任务 (1)2.2监测设计的原则、依据和技术指标 (1)2.3监测依据 (3)2.4系统技术指标 (4)第二章滑坡立体监测设计 (5)2.1 拟设计监测的主要的参数 (5)2.2 滑坡体监测拓扑图 (6)2.3 现场监测各子系统 (8)2.3.1 高精度GPS自动化监测 (8)2.3.2 滑坡体表面裂缝监测之振弦式裂缝计 (24)2.3.3 滑坡体表面裂缝监测之拉线式裂缝计 (28)2.3.4滑坡体固定测斜深部位移监测 (30)2.3.5 孔隙水渗压计水位监测 (36)2.3.6土压力计 (39)2.3.7 土壤温湿度监测 (43)2.3.8气象监测站 (44)2.4北斗传输 (45)第三章、软件介绍 (46)第四章、服务体系 (50)4.1 保修、维修和升级服务 (50)4.2 技术培训 (51)4.3 技术服务 (51)第一章地灾监测技术指标2.1监测的内容和任务1)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点具体特征、影响因素,建立较完整的监测剖面和监测网,使之成为系统化、立体化的监测系统;2)及时快速的对不同地质灾害点的现状做出评价,并进行预测预报,将可能发生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3)能够为各个滑坡体建立起地表位移变化、内部位移变化和水位变化的系统监测网络,建立管理平台,各级地质环境监测主管部门都能实时的了解滑坡体的安全状况,以便及时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

4)监测滑坡体地表形变区的位移变化动态,内部位移变化的动态和滑坡体内部水位变化动态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预报;5)对比评价不同条件下的监测数据,进一步预测地表形变区域变形的趋势,指导场地规划建设。

6)及时反应出地表形变区的安全情况,为地质环境监测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

2.2监测设计的原则、依据和技术指标本监测系统是一个集结构分析计算、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向边界带:2500m 偏移孔径=Z×tgθ=3500×tg30=2000m 覆盖次数渐减带=0.2×Xmax=800m
试验区块大小:应为108平方公里
纵线方向满覆盖长取5km,考虑到偏移 归位和边界效应,则能够见到效果的勘 探区块长度应为12km。
横线方向满覆盖长取4km,考虑到偏移 归位和边界效应,则能够见到效果的勘 探区块长度应为9km。
面元边长=17m。
兼顾核二与核三,取面元边长=20m。
以往面元过大(多为25m × 50m)
以H2为例,要保证空间分辨率面元边长 应小于34m
大小面元频谱分析
侯庄地区
面元:25×50 覆盖:10×2 面元:12.5×50 覆盖:12×3
大小面元偏移效果对比
侯庄地区
分辨率有大的提 高
信噪比有大的提 高
10、详细进行低速带调查
缺乏详细的低速带资料
11、激发方向
下倾激发,上倾接收。
12、 建议区块位置
南部陡坡带西区 按纵测线垂直断面走向的原则
南部陡坡带西南部南--北向剖面
南部陡坡带西南部南西--北东向剖面
南部陡坡带南部(王寨南)南-北向剖面
Thank You !
面元:25×50 覆盖:10×2 面元:12.5×50 覆盖:12×3
2、增加横向覆盖次数
以往地震资料的覆盖次数为20或40次, 这在南部偏低。导致炮检距分布不均匀。
建议覆盖次数8×6=48次,或8×8=64次。 DMO和静校正要求增加横向覆盖次数。
横向覆盖次数对炮检距均匀性的影响
8线10炮(线距200)米 8线21炮(线距300)米
(2)考虑到成本的原因,不得不进行 窄方位角勘探。要作好速度分析, 有如下要求。
(a) 在一个面元内炮检距均匀分布; (b) 在陡倾角情况下面元要小; (c) 尽量不要变观,以保证炮检距分布
均匀; (d) 不能空炮、偏炮、空道; (e)高覆盖次数。
3、三维DMO
三维DMO对原始地震数据的要求:
(1) 在各个方位都要求炮检距均匀分布。 有两层含义,一是炮检距由小到大 均匀分布,不要缺失某些炮检距信息。 二是各炮检距上的道数应尽可能一致。
(3) 叠前深度偏移要求宽方位角,要求浅层 速度准确。
四、对观测系统设计的建议
1、小面元

在陡倾角情况下,速度分析、DMO和
叠加都要求小面元。

以H36为目的层,层速度V=4300m/s,
断面倾角45度,Fmax=60Hz,则要求
面元边长=26m。

以H2为目的层,层速度V=3400m/s,
断面倾角45度,Fmax=70Hz,则要求
7、砖墙式观测系统
目的要增加小炮检距信息。
这是出于下列考虑:静校、保护南部浅 层信息、速度分析和DMO要求炮检距均 匀分布。
8、组合接收
增加检波器个数有利于提高信噪比。 由于方位角窄,侧面波仍是主要干扰之一。
组合应注意压制侧面波和随机噪声。
9、不要变观
不要变观、不能空炮、偏炮、空道,炮 点和检波点位置要准确无误。这关系到 炮检距分布是否均匀,覆盖次数是否均 匀,进而影响到静校正、速度分析、 DMO处理、叠加和偏移。
由于动校切除,浅层覆盖次数不够。因 此,在观测系统设计中应尽可能多的包 含小偏移距信息。
在观测系统设计中要检查浅层动校切除 情况。以确保浅层有一定的覆盖次数。
6、边界带
纵向边界带:4000m 偏移孔径=Z×tgθ=3500×tg45=3500m 覆盖次数渐减带=0.2×Xmax=800m
(4)偏移孔径: 当地层倾角大于30度时, 偏移孔径由地层倾角决定。
2、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南部山前带地表起伏大,地表条件变化 大(有河滩、丘陵、农田、水塘等), 地表起伏变化影响潜水面深度变化,低 速带厚度变化大。这种表层条件导致静 校正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做好野外静校正要求准确的低速带模型 如果野外静校正不到位,剩余静校正不 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详细的低速带调查。 本区缺乏详细的低速带资料。
8线15炮(线距300)米
通过分析,8线10炮 的炮检距分布均匀性 差于8线15炮和8线21 炮。
参数论证与技术方案-观测系统论证
结论:
线数相 同,炮 数越多 炮检距 分布越 均匀。
8 线 12
8 线 10


偏移距分布与方位角特性
分布均匀
8线15炮
6 线 12 炮
覆盖次数:纵6 ×横4,面元:25×50
南部斜坡带观测系统设计 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刘学伟 尹军杰 罗斌
主要内容
一、地质目标 二、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三、关键处理环节对原始
地震数据的要求 四、对观测系统设计的建议
一、地质目标
1、断面清晰成像; 2、搞清断面上盘地层与断面接触关系。
二、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1、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断面倾角高达45度,目的层深3500米, 南部山前带断面上盘地层越来越浅。这 些特征直接影响到观测系统设计的下列 几方面:
(1)面元大小:在陡倾角情况下,面元大小 影响到速度分析、DMO、空间分辨率。
(2)排列长度:陡倾角情况下偏移要求炮检 距大。
(3)Xmin :南部山前带小炮检距信息非常 重要,它影响到速度谱的质量, 同时关系到浅层成像。
(2)做好剩余静校正有两个条件: 有信噪比高连续性好的稳定波组, 剩余时差不能太大。
(3)本区静校正问题
本区静校正模式:野外静校正+剩余静校正。 由于缺乏详细的低速带资料,低速带建模 不准,野外静校正 不到位,剩余时差大。 影响剩余静校正。因此,静校正效果不好。
另外浅层缺乏信噪比高连续性好的稳定波组
3、Xmin要尽可能小
斜坡带南端断面浅,为确保断面成像清 晰应注意保护浅层。
最浅的保护层深度=200m。
以往资料浅层信息不足
原因:空炮、偏炮、空道、变观等
浅层缺口较多
4、要求炮检距均匀分布。 以往资料炮检距分布不均匀
变观、炮点偏移较普遍,造成炮检距不均匀、 覆盖次数不均匀
5、注意动校切除的影响
(2) 纵横向覆盖次数要基本一致。
(3) 在陡倾角情况下面元要小。
(4) 尽量不要变观,不能空炮、偏炮、 空道,以保证炮检距:
(1) 由于地层倾角大,最大炮检距要足够大, 以保证偏移效果(特别是叠前深度偏移)
(2) 由于地层倾角大,满覆盖区以外的边缘宽 度(含偏移孔径和覆盖次数渐减带)也大。 为了见到显著效果,减小边缘效应,勘探 面积要足够大。
(4)在本区应考虑下列静校正模式
野外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剩余静校正。
折射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对观测系统 设计都有要求。
折射静校正叠加剖面
高程静校正叠加剖面
(5)南部山前静校正特殊问题
南部山前丘陵带折射波不发育,无法 进行折射静校正。只能按野外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的模式进行折射静校正。 因此,必须做详细的低速带调查。
三、关键处理环节对原始地震 数据的要求
根据本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要得到清 晰的成像效果下列四个处理环节十分重 要。而这些处理环节对原始地震数据是 有要求的。这些要求就是观测系统设计 的原则。
1、三维静校正
南部基岩出露,折射波不发育。应 采用精细野外静校正+剩余静校正;北部 折射波发育,应采用折射静校正+剩余静 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对观测 系统设计有要求,总体上要做好静校正 有如下要求:
(1)精细低速带调查; (2)炮点和接收点位置要准; (3)接收线数要多,接收线距要小; (4)排列滚动重叠线要多,有利于静校耦合; (5)覆盖次数要高,纵横向覆盖次数要基本
一致,这有利于静校正耦合。
2、三维速度分析
(1)理论上讲,由于断面倾角大必需进行 方位速度分析。方位速度分析的前提 条件是覆盖次数高、各个方向的炮检 距分布均匀,各方向的Xmax 应大于 目的层深度。其缺点是成本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