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清淤方式比选
河道清淤方案

河道清淤方案一、背景介绍河道清淤是维护水环境和保护河道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许多城市的河道面临日益严重的淤积问题,给城市排水、生态保护以及居民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清淤方案,成为当前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淤积原因及影响1. 河道淤积的原因河道淤积主要是由于泥沙的悬浮沉降造成的。
泥沙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如土壤侵蚀、水环境污染、建筑施工、岸坡崩塌等。
这些原因导致泥沙进入河道并逐渐沉积,形成淤积。
2. 河道淤积的影响(1)降低河道的水容量:淤积使得河道断面变窄,导致水流速度减慢,进而降低了河道的水容量,增加了洪水的风险。
(2)影响水质:淤积物中富集了大量的有机质和微生物,这些有机质会进一步分解产生恶臭气体,影响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和居民生活。
(3)破坏河道生态系统:淤积导致水草植被生长受限,进而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影响水生物的栖息地和繁衍状况。
三、河道清淤方案的制定1. 淤积情况调查在制定清淤方案之前,需对河道的淤积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包括淤积程度、淤积物的性质和分布情况等。
通过现场勘察、测量和取样,获取准确的数据。
2. 清淤方式选择根据淤积情况和清淤目标,选择合适的清淤方式。
常见的清淤方式包括机械清淤、水力冲淤和生物修复等。
机械清淤适用于大面积淤积的情况,水力冲淤适用于局部淤积的河段,而生物修复则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作用来修复受损区域。
3. 清淤方案制定根据清淤方式和具体情况,制定清淤方案。
清淤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清淤的时间安排:确定清淤的起止时间和工期安排,避免影响河道的正常使用。
(2)清淤的深度和范围: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清淤的深度和范围,确保清淤效果显著。
(3)清淤的施工方法:对于机械清淤,需选择合适的清淤设备和施工工艺;对于水力冲淤和生物修复,需确定具体的操作流程和使用的药剂或植物种类。
(4)清淤后的河道管理:制定河道的日常管理措施,包括定期巡查、监测以及水生态修复等。
中小型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

中小型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河道淤积问题日益严重,河床内的淤泥、杂草等对河道的通航、水平衡、水生态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河道清淤是保障水系畅通的重要措施,对于中小型河道的治理尤其重要,本文将就中小型河道治理中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进行讨论。
一、清淤技术清淤是指清理河床中累积的淤泥、泥沙、垃圾等杂物,常用的清淤技术有机械清淤、人工清淤、水压清淤等。
1. 机械清淤机械清淤是指利用各种机械设备进行清淤作业,常用的设备有挖掘机、铲车、吸泥船等。
机械清淤效率高,清淤量大,适合对一些规模较大的中小型河流进行清淤。
但机械清淤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对一些脆弱的河道环境造成破坏,另外也需要考虑到工程成本较高等问题。
2. 人工清淤人工清淤是指利用工人进行清淤作业,即利用铲子、篮子等传统的工具进行清淤。
相比于机械清淤,人工清淤成本较低,同时对河道环境影响也较小,适用于清淤量不大的中小型河流。
3. 水压清淤水压清淤是通过高压水流冲击河床,将淤泥、泥沙等淤积物冲刷出来。
该方法不会产生噪音及对环境造成破坏,清淤效率高,适用于清淤量较少的河道。
但水压清淤器材成本较高,对于一些预算较低的河道治理项目可能不适用。
二、淤泥处理技术河道清淤之后,淤泥的处理同样需要重视。
一般来说,河道清淤后的淤泥经管理部门处理,采取垃圾填埋、复垦建设、沉淀池固化、生态修复等方式进行处理。
1. 垃圾填埋在现状条件下,河道清淤后的大量淤泥可以直接填埋到特定的垃圾焚烧场或废物填埋场进行处理。
但这种方法会给周边环境带来影响,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
2. 复垦建设适用于河道周边的土地开发,可以利用河道清淤后的淤泥进行土地复垦,同时也能够提高空气质量及水环境。
3. 沉淀池固化将淤泥放入设定好的沉淀池内,结合水泥浆进行沉淀扩散,最终形成硬质固体,便于后续处理。
4. 生态修复适用于河道周边需要进行生态修复的区域,对清淤后的淤泥进行科学处理,将其还原为具有生态功能的环境。
城市河道清淤方法及比较

城市河道清淤方法及比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工业逐渐发展,河道污染及底泥淤积日益严重,及时进行河道清淤工作,对于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概括了河道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及危害,介绍了河道清淤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
标签:河道清淤;方法;比较1现状目前,我国绝大多城市都是傍水而建,河流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资源和环境载体,对于城市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工业逐渐发展,大量的垃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使河流水体的污染负荷远远大于水体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且底泥表层重金属、营养物和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较高,使河流水体中的动植物大量死亡,河流水体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现象、水华现象频频发生,进入河道的污染物和垃圾的大量沉积导致河道淤泥层增厚、过水断面减小,河道的防洪排涝、航运功能也深受影响。
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生态化环境友好型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与居民的正常生活。
因此,及时进行城市河道清淤工作,改善城市内部河流生态,充分发挥其水系作用,对于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污染物河道的淤泥中沉积着大量的有机、无机污染物,使水体中溶解氧减少,加上部分污染物和垃圾的毒害作用,使水体中动植物大量死亡,河道水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水体水华现象、黑臭现象频频发生。
淤泥的污染主要在于高浓度的有机物和挥发性硫化物,其经阳光照射就会释放到水中。
通常,淤泥如果未被大量搅动,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表土的半米内,在直流和干流的交汇处,污染物会淤积较厚。
2.1污染物种类黑臭河道水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物质,主要有C、H、O、N、P、S等元素组成,主要分为营养元素、重金属、有机物三大类。
2.1.1营养元素。
经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的N、P等营养元素,相当一部分沉积到底泥中,水生植物的生长会吸收部分营养成分,其余大部分仍与水体保持动态平衡,当水体污染源得到一定控制后,N、P则可能主要来自底泥的释放,严重时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济南市小清河主城区段河道清淤方案优选

济南市小清河主城区段河道清淤方案优选刘玲;谢飞;张晓琳【摘要】小清河是济南市唯一排洪通道,对城市河道进行清淤,需要在清淤船的种类、输送设备、脱水技术、底泥处理等方面进行方案比选优化。
通过不同方案比选,选择适合小清河特点的方案,使小清河达到“水清、岸绿、景美、河畅”的环境,从而提升济南市的城市形象。
【期刊名称】《山东水利》【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3页(P13-14,24)【关键词】环保清挖;输送;生态脱水;底泥处理【作者】刘玲;谢飞;张晓琳【作者单位】济南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4;济南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4;济南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5小清河城市主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多年未进行清淤,随着河道多年行洪、排涝沉积物的影响以及部分污水排放的影响,目前城区段河道淤积较为严重。
为保证小清河治理成效,考虑到小清河河道清淤问题影响面较广,工艺较为复杂,需进行方案比选分析论证。
小清河济南市段流经槐荫、天桥、历城、章丘四个区,全长70.5 km,流域面积2 792 km2,是济南市城区唯一的排洪通道。
自2007—2012年,实施完成了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段自睦里闸至济青高速公路桥,全长31 km。
工程建成后河道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河道干流实现全线截污,两岸绿化及配套设施基本建成,景观面貌大幅度提升,水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1 淤积情况小清河主城区段位于市区北部,自西外环桥至洪园闸,全长17 km,现已建成为游客游览、市民休闲的公共场所,截至目前,已运行6年多,根据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提供的《济南市小清河淤泥规律研究方案论证测量报告》测量成果。
测量范围:二环西路桥到菜园桥东侧,长16.7 km,淤积总量126万m3,淤泥平均厚度0.97 m。
其中林家桥东西两侧、西泺河入清口至还乡店桥东河道范围淤积量较大,淤积厚度为1.05~1.34 m。
水利工程—河道清淤的技术方式分析

水利工程—河道清淤的技术方式分析我国中小河道淤积现象比较普遍,河道原有的调蓄洪水和防灾减灾的能力有所减弱。
近几年国家加强了中小河道和农村河道的治理力度,其中清淤工程作为主要措施被广泛实施。
一、常规清淤方式1、干式清淤干式施工法将河道进行分段并修筑围堰,之后利用水泵将围堰范围内的河泊积水排干,将水排干之后再进行清淤施工,清淤常根据施工现场场地条件采用长臂式挖掘机开挖或人工开挖的方式沿河道两岸进行清淤。
干式清淤法的优点是清淤彻底,易于控制清淤深度,污泥浓度高,运输成本低,因而工程成本相对较低。
缺点是,由于需要围堰排水,对两岸护坡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施工也会对两岸已建工程设施造成严重的损坏,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同时,施工也需要对河道进行局部断流,因此,不适合雨季施工,也不适合不宜断流的河道施工。
由此可见,干式清淤法较为适合两岸具有一定空间且便于断流施工的小型河道清淤。
2、半干式清淤与干式清淤法类似,半干式清淤法也需要将河道进行分段并修筑围堰,区别在半干式清淤法不需要将河道积水完全排干,而是排至足够搅拌深度即可。
施工方式采用高压水枪对河底淤泥进行冲刷破坏,再采用泥浆泵将泥浆抽吸排至淤泥集中处理区。
对于河底无法冲刷破坏的渣土可采用人工清理或长臂式挖掘机开挖的方式,吊运至运渣车外运处理。
半干式清淤的优点在于清淤彻底,操作简便,便于穿过桥梁和其他河道障碍物,使用管道输送泥浆也可避免运输途中的二次污染,减少对河道两侧居民的干扰。
缺点是高压水枪、泥浆泵、加压泵等设备耗电量大,人工费用高。
同时,施工也需要对河道进行局部断流,因此,不适合雨季施工,也不适合不宜断流的河道施工。
由此可见,半干式清淤法较为适合便于断流施工的小型河道清淤,对于两岸的操作空间也有一定要求。
3、湿式机械清淤湿式机械清淤法无需进行围堰排水,在带水环境下采用挖泥机械进行清淤施工。
根据工作装置、底盘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可将典型的小型湿式机械分为下图中几类。
中小型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

中小型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型河道治理日益受到重视,而河道淤积也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河道的水质、水流、生态环境等,因此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清淤
1.机械清淤: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如挖掘机、铲车等进行清淤。
机械清淤速度较快,但对于无法开挖的复杂场地、水位太深的地方等较为困难。
2.人工清淤:手工清理,适用于淤泥较浅的场地,需要大量人力,效率较低,但使用简单,成本较低。
3.水下吸淤:利用水下作业的机械进行清淤。
因水下作业的特殊性,在操作时对环境的影响很小,并能够清理到较深的淤泥,但设备成本较高。
4.生态清淤:利用生物、植物等生态手段进行清淤,以减少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清淤效率较低,需要长时间维护。
二、淤泥处理
经过清淤后,产生的大量淤泥需要进行处理,具体技术如下:
1.压缩处理:将淤泥经过简单的压制,使其减少体积,便于运输和处置。
压缩处理技术简便易行,不需要多余设备,但不适用于所有淤泥,并且对运输距离也有一定限制。
2.填埋处理:将淤泥倾倒至特定填埋场或污泥池中,但这种方法会造成场地的浪费、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3.焚烧处理:将淤泥通过高温焚烧,使之转化为可再利用的物质,但对环境的影响较大,需要特殊的设备。
4.土地利用:将淤泥通过土地利用的方式进行处理,例如利用淤泥进行绿化、渔塘鱼池养殖、农田施肥等。
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淤泥问题,还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综上所述,针对中小型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既要达到治理效果,又要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河道清淤有哪些方法

河道清淤有哪些方法河道清淤是指对河道中淤积的泥沙进行清理,以保持河道的通畅,防止洪涝灾害,改善水质环境,保护生态系统。
那么,针对河道清淤,有哪些方法呢?下面我们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机械清淤是一种常见的清淤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使用各种挖掘机械和清淤设备,对河道中的淤泥进行机械化清理。
机械清淤的优点是清理效率高,可以快速清理大面积的淤泥,适用于淤积较为严重的河道。
但是,机械清淤也存在着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清理过程中对河道生物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谨慎对待。
其次,水利工程清淤是另一种常用的清淤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水利工程设施,如泵站、拦污栅等,对河道进行定期的清淤作业。
水利工程清淤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定期清理,保持河道的通畅,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但是,这种方法清理效率相对较低,适用于对河道淤积情况较为轻微的情况。
此外,生物清淤也是一种新型的清淤方法。
生物清淤是指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河道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和清理。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可以有效改善水质,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但是,生物清淤的缺点是清理效率相对较低,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现清淤效果。
最后,化学清淤是一种较为前沿的清淤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使用化学药剂,对河道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和清理。
化学清淤的优点是清理效率高,可以快速清理大面积的淤泥,适用于淤积较为严重的河道。
但是,化学清淤也存在着对水质环境的影响,需要谨慎使用。
综上所述,针对河道清淤,有机械清淤、水利工程清淤、生物清淤和化学清淤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河道的具体情况和清淤的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清淤方法,以保障河道的通畅,改善水质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某河道治理断面护坡比选及清淤体系设计

2021年3月第43卷第2期地下水Ground waterMar. ,2021Vol.43 NO.2D O I:10. 19807/ki.D X S.2021 -02 -073某河道治理断面护坡比选及清淤体系设计焦文娟(水利部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河道治理除满足防洪排涝要求外,还应考虑生态环境保护。
本文以某河道治理为例,通过分析确定河道断面及护坡型式,确保两岸河堤不受侵蚀,并设计“跌水墙+人工湖”体系来降低河水流速,达到清淤效果。
同时,以湿地湖为基础,通过种植植物、建造人工浮岛来净化水质。
[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清淤;水质净化;植物[中图分类号]T V8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 - 1184(2021)02 -0215 -02河道对于区域防洪有着重要作用,但很多地区存在河道标准低、堵塞严重、流域环境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河道 治理工程成为“民生与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
目前,打造流 域景观成为很多地区河道典型治理方案,兼顾了防洪和环保,而且也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因此,根据河道实际情况设计生态治理方案,成为决定治理工程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1 项目区概况某河流由多个山区支流汇集而成,本文所研究河段为山 溪性河流,河道宽48 ~ 85 m,全长2.5 k m,由于流域植被范盖率小、河道坡度较大,导致调节蓄水能力差,河水平均含沙量达到13.4 kg/m3。
该支流严重影响了河流水质,同时对两 岸土地腐蚀日益严重,因此在2018年4月,相关部门决定对该段河流进行生态治理。
2河道洪峰流量计算及断面、护坡比选分析2.1河道洪峰流量计算洪峰流量Q,,是河道治理的最基础依据,在此采用“推理 公式法”结合水文站实际测得数据来确定该河段不同频率下洪峰流量,见公式(l)m,经査水文手册,相关结果见表1所〇Q p=0.278 x9l,x S p x F/T"(1)式中:为洪峰径流系数;S p为单位时间雨量,m m/h;F 为流域面积,7.5 k m2;n为相关指数,0.875 ;T为集流时间,表1河道洪峰流量计算结果频率P = 20%P = 10%P = 5%Q p/m3/s5589.2105.42.2 河道断面比选分析经现场勘察,本项目段河道受泥沙淤积、生活垃圾影响严重,行洪能力大打折扣,部分河段甚至仅为设计值的50%左右,因此决定对河道断面进行开挖、塑形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河道清淤方式比选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第9章河道底泥清淤工程9.1设计依据9.1.1法律法规、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5)《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3]788 号)(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标准》(GB )(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9)《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10)《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1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1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1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14)《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 12941-91)(1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1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96)(1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18)《疏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 324-96)(19)《疏浚工程土石方计量标准》(JTJ/T 321-96)(20)《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 320-96)9.1.2规范性管理文件(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 17-1990)(3)《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 319-99)(4)《疏浚工程用钢丝或织物增强的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规范》(HG/T 2490-2011)(5)《疏浚用金属或织物增强橡胶软管和软管总成规范》(ISO 28017-2011)(6)《疏浚与吹填工程设计规范》(JTS 181-5-2012)(7)《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131-2012)(8)《航道整治工程技术规范》(JTJ 312-2003)(9)《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2002)(10)《水环境监测规范》(SL 219-2013)(11)《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12)《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 348-2006)(13)《抓斗挖泥船疏浚监控系统》(GB/T 28965-2012)(14)《绞吸/斗轮挖泥船疏浚监控系统》(GB/T 28966-2012)(15)《耙吸挖泥船疏浚监控系统》(GB/T 29135-2012)9.2内源污染概述设计依据9.2.1内源污染控制要求内源污染主要指的是河道内部沉积的淤泥,淤泥是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降雨形成的地面冲刷等原因造成的,严重的甚至淤积河道,不仅破坏了水系的生态系统,造成水体恶臭,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削弱了河道的过水能力,增加了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
对内河进行清淤工程整治,可以有效地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对于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的泄洪排涝能力具有显着意义。
底泥是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源和汇,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等方式进入湖泊,大部分沉积于底泥中,富集成为水体内源污染物,其中积累的主要污染物有机物、氮磷化合物、重金属等,其含量比背景值高出几个数量级,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底泥中难降解的有机物除腐殖质和纤维素外,大多是毒性比较大的有机物,沉积于底泥后容易积累,导致长期的毒理效应。
难降解有机物中的多环芳烃PAH、多氯有机物、有机氯农药、有机染料等化合物的处理,目前仍然是国际上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调查表明,河道底泥污染物的种类而言,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重金属:包括Mn、Pb、Cd、Zn等。
重金属通过吸附、络合、沉淀等作用而沉积到底泥中,同时与水保持动态平衡。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重金属极易再次进入水体中,成为二次污染源。
(2)营养元素:经各种途径进入水体中的N、P等营养元素,相当一部分沉积到底泥中。
水生植物的生长会吸附部分营养成分,但大部分仍与水保持动态平衡。
当水体污染源得到一定控制后,N、P则可能主要来自底泥的释放,严重时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难降解有机物:聚芳香碳氢化合物(PAH)、聚氯联苯化合物等有机物,由于疏水性强、难降解,在底泥中大量积累。
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有毒有机物可以在生物体内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产生较强的毒害作用,通过食物链危害到人类。
河底清淤的目的是清除河底受污染的底泥,受污染底泥中含有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清除了受污染底泥即清除了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了底泥中的污染物向水体中释放。
国内外河道、湖泊、水库底泥疏浚技术发展已趋成熟。
福州地势北沿山岭大多是陡立山,自西向东连成一线,依次是新店的湖顶山(601m)、新店与岭头交界的鲤鱼峰(606m)、七星坪(598m)和鼓山的珠顶峰(919m)。
新店片区九条河道均源自北峰山区,河道比降较陡,河道顺直,流速较快,尽管大多数河段多年未曾清淤,但相较于福州江北城区下游内河,淤塞情况稍好,河段穿越城郊结合部,周边部分农村、城中村片区存在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往河中倾倒的现象。
部分河道断面底泥淤积情况如下图所示:新店溪部分河段马沙溪部分河段夏坊溪部分河段汤斜溪部分河段汤斜支流部分河段园后溪部分河段解放溪部分河段杨廷溪部分河段本次内源污染控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河道垃圾清理工程、清淤及疏浚工程。
本次项目涉及河道垃圾清理工程是指对沿河垃圾进行清理、河道内生物残体及漂浮物进行清理,并消除河道沿线生活垃圾污染;河道疏浚工程是对水体流动性较差、受阻断的河段进行疏通,形成较好的水力条件,增加水体流动性,同时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河道清淤工程是对污染淤泥进行清除,淤泥是河道最大的内源污染源。
在河道清淤的同时,同步对沿河垃圾进行清理,在必要的河段进行生态疏浚,从而不仅达到控制内源污染的目的,亦可提升河道水文及人文功能。
9.2.2内源污染分布总说明根据调查情况,将该区所有河流划分为清淤段、垃圾清理段、河道疏浚段,如内源治理总图所示。
放解琴亭湖晋安河晋安河表9-1 各河段清淤疏浚量9.2.3河道底泥的检测与分析9.2.4淤泥勘查及特征概述底泥勘测与污染状况调查的主要内容:对工程区底泥进行物理、化学指标分析,查明工程区内底质土层性质。
物理指标包括:底泥常规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指标包括:底泥物理状态、营养盐、含水率,TN,TP,铜、锌、镍、铬等重金属及有机类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规律等,以了解工程区底质的污染程度和污染底泥的分布情况,为工程区污染底泥清淤范围、清淤深度、以及清淤量等的确定提供基础资料。
底泥层次划分及特征描述:底泥从垂直方向根据污染程度一般分为污染底泥层(A)、污染过渡层(B)和正常湖泥层(C)。
污染底泥层(A 层):污染最为严重的一层。
一般情况下,在有机质及营养盐严重污染地区,该层颜色为黑色至深黑色,其上部为稀浆状,下部呈流塑状,有臭味。
9.2.5采样设备目前污染底泥的采样方式一般分为人力与机械二种。
对于工程区底泥物理力学指标测定所需样品的采集主要采用机械采样方式,采样设备包括工程钻机及污染底泥快速取土装置。
对于工程区底泥物理化学指标测定所需样品的采集,在风浪较小,环境条件较好,而且水深浅、污染底泥厚度较薄的湖泊河流可采用人力方式采样,由采样人使用安装在连接杆上的采样器进行采样。
人力方式底泥采样器主要有抓斗和柱状采样器两种。
抓斗取样深度一般为表层10cm,主要用于清淤工程区重点疏浚区域确定;柱状采样器可以采集不同深度底泥样品,主要用于底泥垂直污染特征研究,确定工程区污染底泥的疏挖深度。
9.2.6采样点布置与检测方法清淤后淤泥的处理方式要求了解河道底泥的分部特征,生态疏浚与传统意义上的工程疏浚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在河道水生态系统中底泥受到污染的背景下,运用发展生态理论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其本质是以工程、环境、生态相结合来解决城市河道水体的可持续发展或称河道“生态位”的修复。
在污染底泥沉积层,采用工程措施,通过底泥的疏挖最大可能地将储积在该层中的污染营养物质移出水体以外,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改善水生态循环,遏制河道稳定性的退化,并为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
该技术在实施中必须注重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的保护,以不破坏水生生物自我修复繁衍为前提,同时又为生物技术介入创造有利条件。
沿河道从上游到下游,每隔1000米左右钻探一个孔取泥样,进行分析。
放解琴亭湖表9-3 底泥检测指标试验方法及设备表2清淤后淤泥的处理方式要求了解河道底泥的分部特征,生态疏浚与传统意义上的工程疏浚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在河道水生态系统中底泥受到污染的背景下,运用发展生态理论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其本质是以工程、环境、生态相结合来解决城市河道水体的可持续发展或称河道“生态位”的修复。
在污染底泥沉积层,采用工程措施,通过底泥的疏挖最大可能地将储积在该层中的污染营养物质移出水体以外,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改善水生态循环,遏制河道稳定性的退化,并为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
该技术在实施中必须注重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的保护,以不破坏水生生物自我修复繁衍为前提,同时又为生物技术介入创造有利条件。
9.2.7淤泥性质分析对布置的23样点进行淤泥的检测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含水率、pH、有机质、铜、锌、铅、铬、镉、镍、砷、汞等指标,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9-4 淤泥监测分析表参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GB/T 23486-2009)》,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制砖用泥质(GB/T 25031-2010)》相关指标,其中重金属等指标均满足相关回用的要求,表明该区域河道底泥经后续脱水等工艺处理后可用于园林绿化用途或制砖。
9.3清淤工程量9.3.1设计原则根据整个河道的走势,确保河流通畅,允许存在深潭浅滩,局部河段纵坡可以平缓或水平;保留河道的现状流势,避免大量开挖、回填;对于有防洪排涝达标要求的河段,可根据两岸地面高程及防洪排涝要求合理确定防洪排涝水位线,根据防洪排涝流量相应确定河道清淤疏浚的纵、横断面;对于未污染的泥土充分进行利用,回填基坑或两边河岸,对于污染严重的底泥进行安全处理,避免污染物对环境的再污染。
9.3.2设计思路各河道规划布置控制尺寸详见总体布置。
河道清淤疏浚工程结合现有河势按设计断面尺寸进行,有宽有窄,清淤疏浚后断面尺寸原则要求不小于规划设计布置控制尺寸。
1、清淤深度确定:清淤深度按照以下两个参数进行确定:①规划河底标高h1,②经结构专业复算不造成驳岸坍塌的最大清淤深度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