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一、什么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出现在互联网之后。

起初,语言学家对研究网络语言并不热衷。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语言也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讨论和研究。

在语言学范围内,一些关于网络语言的概念和定义也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人们可以把网络语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与互联网相关的一些技术性术语,比如,硬件,软件,聊天室,LAN(局域网的缩写),浏览器等等;第二类是随着网络出现而出现的相关的专业术语,像网民,网吧,电子商务,虚拟空间等等;随后最后一类就是在网络上交流时的日常表达用语和情感。

前两类的网络语言使用比较广泛,而第三类网络语言虽然与前两类相比使用较少,但是它的应用平台更大,并且越来越多的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交流用语中。

语言学家克里斯托在2001年对网络语言做出了如下定义:网路语言是一种展现网络独特性的语言,会在网络邮件,聊天群体,虚拟世界以及万维网中遇到,表现出它作为一种媒介的电子型,全球性和交际性的特点。

在中国,很多研究者也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比如于根元、吕明臣、汤玫英都认为网络语言是被广泛使用的的新的语言变体。

起初,它泛指计算机语言,但是现在更多是指具有自身特点的网络上的自然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主要特征网络语言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在使用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它特殊的语言载体,并且展现了独特的语言特点。

1.创新性网络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创新性。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联想和创造的平台,在网络里,网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例如,“恐龙”这个词语最初指的是一种独特的史前动物,而在网络语言中,“恐龙”这个词指的是长的不漂亮的女性网民;类似的词语还有“青蛙”,指的是不帅气的男性网民。

“猫”的意思是“modem”(调制解调器)。

以上的例子是对已经存在词语的变异,还有一类网络语言的词汇是在网络交流的不断发展中逐渐被创造出来的,比如:“菜鸟”就代表了网络上的新手,“见光死”的意思是两个在网络上已经陷入热恋的两个人,在现实中见面时,由于对彼此的容貌不满意而立刻分手不再联系的情况。

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

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

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已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

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在语法、词汇和语用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因此对网络语言的语体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网络语言语体学的现状、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语言语体学的现状网络语言语体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语言,包括拼音、汉字、数字、符号等多种形式。

网络语言的特点是简短、快捷、形象生动,能够满足人们在网络交流中的需求。

目前,网络语言语体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网络语言的起源、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探讨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语言之间的关系。

2、网络语言的语法特点:研究网络语言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和语句结构,分析网络语言与传统语法之间的差异。

3、网络语言的语用功能:研究网络语言的交际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探讨网络语言在人们日常交流中的作用。

二、网络语言语体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语体学将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网络语言语体学将与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推动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应用。

2、动态研究:网络语言的发展是动态的,因此对网络语言语体学的研究也将是持续的。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网络语言的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3、实证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大规模语料库建设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网络语言语体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三、网络语言语体学面临的挑战网络语言语体学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以下挑战:1、标准化问题:由于网络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其标准化难度较大。

未来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标准规范,以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2、保护与传承:网络语言的发展使得一些传统语言面临消亡的威胁。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异分析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异分析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异分析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异分析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形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且不断发展变异。

本文旨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为中文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二、网络语言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语言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时产生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与传统的书面语言和口语相比,网络语言具有以下特点:简化的表达形式、大量的缩略词和网络短语的应用、表情符号和表情包的使用、表达语气明确的感叹句和疑问句的频繁使用等。

三、网络语言变异的主要表现形式1. 词汇变异在网络语言中,人们常常以音译、字母缩写、拼音缩写等形式对汉字进行转换,以适应网络交流的速度和便利性。

例如,“谢谢”可以简化为“thx”、“感谢”可以缩写为“thks”等。

2. 句式变异由于网络语言通常以文字表达为主,为了加强语气的表达和注意力的吸引,人们喜欢使用感叹句和疑问句。

同时,句子结构简洁,省略了许多传统书面语言中必备的词语,例如“我很开心”可以表达为“好开心哦!”等。

3. 表情符号和表情包的应用表情符号和表情包是网络语言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传达丰富的情感和信息。

例如,“哈哈哈”可以使用“ ”、“生气”可以用“ ”等。

四、网络语言变异的原因分析1. 快速高效的交流需求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与网络通信的速度和便利性密切相关。

为了更快速地交流信息,人们倾向于简化表达方式和使用缩略词、表情符号等,以减少输入的时间和努力。

2. 群体归属感与身份认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方式,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使用特定的网络语言可以让人们感到归属于某个特定的社群或群体,从而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3. 跨地域文化交流的需要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使得地域文化差异减小,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交流和理解。

为应对这种跨地域文化交流的需求,网络语言变异成为一种相对中性和易于理解的交流方式。

网络语言的语言学研究

网络语言的语言学研究

网络语言的语言学研究一、引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学习、娱乐的平台。

其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语言的形成、发展和特点,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二、网络语言的定义及形成网络语言,是指在互联网上人们使用的语言。

它既包括一部分标准化的书面语言,也包括一些非标准化的口语、方言和俚语。

网络语言的形成与互联网的发展紧密相关。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码头文化”兴起,上网费用昂贵,人们通过网络沟通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大多采用传统的书面语言进行交流。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用户逐渐增多,网络语言也随之出现并逐渐演变。

三、网络语言的特点1. 缩略形式网络语言为了表达快、方便,经常使用语法简洁、词汇缩略的表达方式,例如“666”表示赞许,或“woc”表示惊讶。

缩略的表达方式既能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也能更快速地表达情感。

2. 网络用语网络语言中,很多汉字因为音近意远而被更改,例如“sb”代表“傻逼”,其中“sb”的发音和“傻逼”的发音十分接近,因而被广泛使用。

这种网络用语与标准汉语不同,但它通俗易懂,适合表达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

3. 玩乐性质网络语言常常被用于表达幽默、玩乐、调侃等情感,这也让网络语言与标准汉语的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区别。

四、网络语言的优缺点1. 优点网络语言具有快捷、高效、节省表达时间的特点,适合于网络交流中频繁通讯的场合。

快速的网络语言也能带来更多的交流与连接。

通过网络语言的平台,人们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增强社交效益。

2. 缺点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使网络语言的交流不易被正规化,这带来了一定的文化交流的困难和沟通上的隔阂。

此外,网络语言的缺乏规范,可能会污染标准语言环境,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较大。

五、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向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语言的应用形式和发展趋向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1. 引言1.1 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在社会领域中的使用和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演变。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更是社会认同、文化传承和社会互动的重要载体。

社会语言学关注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音韵、语法、语义等方面,以及语言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使用和变化。

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学者们会关注语言的规范性、变体性和语用性等方面。

规范性指的是语言的规范标准和规范用法,比如官方语言规范和文学语言规范;变体性指的是语言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变体和方言现象;语用性指的是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和交际功能。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语言变化与语言接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演变的,语言接触和语言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的规律,揭示了语言演变的历史和机制。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语言,还可以促进语言教育和语言规范的制定。

1.2 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1. 网络语言的创新性。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生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不受传统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网络语言中常常出现新词、新语法结构等创新性的表达形式,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传统语言的创造性改造和重构。

2. 网络语言的多样性。

网络语言涵盖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语言表达,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得语言表达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网络语言中常常出现网络流行语、网络词汇等特殊的语言元素,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含义。

3. 网络语言的实时性。

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快,实时性强。

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实时交流和传播信息,使得网络语言更加具有时效性和紧迫性。

网络语言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影响力巨大。

4. 网络语言的互动性。

网络语言是一种互联网上用户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语言形式,具有强烈的社交性和互动性。

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终稿]

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终稿]

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甫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

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词素的组成是以字词为主,越来越多的英文字母和数字还有少量图形加入其中。

除了汉语中原有的词语外,大量的新兴字词参与其中。

同时网络也演变了一些词义,或扩大或转移,或变化其情感色彩。

这些词语都是新兴网络语言中的重要生力军,若不懂得这些词语,那就成了网络中的文盲——网盲了。

如“这样子”被说成“酱紫”,不说“版主”说“斑竹”;“555”是哭的意思,“886”代表再见(拜拜喽),这些大多都是与汉语的发音相似引申而来的;还有BBS、BLOG、PK(VS的升级版,即player killing)等大量的英文缩写或音译词;除此之外还有用:-)表示微笑,用*()*表示脸红等。

这类语言的出现与传播主要寄生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

Chat里经常能出现“恐龙、美眉、霉女、青蛙、菌男、东东”等网络语言,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专业”词汇。

QQ聊天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sóng,意为“竭尽”),等等。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的语言形式。

由于网友偏爱、传播高速和其充满时尚、新潮、个性、另类等意味,一段时间就会诞生一些众多网民认同的网络流行语。

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

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
2 0 1 5 年第 1 期 N E W M E D I A R E S E A R C H
从语言学视 角看 国 内外 网络语言研究概 况
赵 乐平 ( 中 国传媒 大学 , 北京
1 0 0 0 2 4 )
摘 要 本文纵 向回顾 了国 内外文献 , 发 现 国内外对 网络语 言的研 究最早 都 出 自语 言学界。至今 的 网络语 言研 究也 多以语言 学为视角 , 对语言风格 、语体 变迁、新词语 的建构 、语义的转移与丰富等角度展开研究 关键词 语言 学 ;网络语 言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G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6 - 0 3 6 0( 2 0 1 5 )0 1 - 0 0 9 9 — 0 3
“ ‘ 网络语 言 ’是一 种全 新 的语 言媒 介 。我 们 可 以爱 它 、恨 它 ,但 决 不 可 以忽 视 它 ” ,这 是 语 言 学
家 戴 维 ・克里 斯特 尔 在 《 语 言 与 因特 网》 一书 的结 尾 给 网络 语 言所 下 的定 义 。 刚 刚 过 去 的 2 0 1 4年 迎 来 了中 国互联 网 的二 十 周年 。随着 互联 网在 全 球 范 围的发 展 普及 , 必 然 带动 网络 语 言 的活 跃和 相 关研 究 的活 跃 。因 此 , 在 2 1世 纪 之 交 ,国 内外 学 界 都 迎 来 了网 络语 言研 究 的井 喷 , 产 生 了一 批 富有 价值 的 研 究成 果 。下文 将 从语 言 学 的视 角 回顾 国 内外对 网络 语 言的研 究概 况 。
S l a n g等 。 其 中 ,“ C h a t r o o m s h o r t h a n d ” 因 为 进入 网络 聊 天 室 ( C h a t r o o m )必 须 快 速 打 字 ( s h o r t h a n d )才 能交流 而得 名 , 用 来指代 网络语 言 , 可谓 既 形 象又 生动 ,带着 早 期 网络 社交 的色 彩 。此 外 , 英语 中也有 专 门为 指称 网络语 言而诞 生 的词 汇 : “ N e t — s p e a k ”, 更 有 大 型 网站 以此 命 名 ,获 得 大 量 点击 和关注 。 “ 网 络语 言 ”最初 的词 义 是 计 算 机 之 间 的协 议 用 语 。后 来 西 方 学 者 们 将 网 络 语 言 的 概 念 限 定 在 “ C o m p u t e r — M e d i a t e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以 下 简 称 C M C ) ” , 直译为 “ 以计 算机 为 媒介 的语 言传 播 ”, 专 指 不 同于 日常 用 语 的 、新 的媒 体语 言 。 因此 , 西 方 学 界 将 其 归 入 网 络 传 播 的研 究 范 畴 。像 上 述 C h a t r o o m s h o r t h a n d 等 英语 词汇 也 是 C M C意 义上 的 “ 网 络语 言 ”的代称 。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摘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网络语言的研究。

首先介绍了网络语言与社会语言学的关系,探讨了网络语言的研究意义和对象。

接着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点与表现,以及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研究方法。

然后讨论了网络语言的语言变异与规范,以及与社会语境的关系。

最后探讨了网络语言对社会的影响,总结了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的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影响,为未来的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研究、特点、表现、方法、变异、规范、社会语境、影响、启示、未来研究、结语。

1. 引言1.1 网络语言与社会语言学的关系网络语言与社会语言学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网络语言在社会语言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文化、认知和交际习惯。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传播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密不可分,网络语言不仅受到社会语言学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通过对网络语言与社会语言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社会中语言的发展规律与趋势,为促进语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探讨网络语言与社会语言学的关系,对于深化我们对语言现象和社会影响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网络语言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也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网络语言不仅是一种媒体和工具,更是一种具有独特特征和规律的语言形式。

研究网络语言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网络语言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语言的演变规律和功能特点,促进语言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对象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网络上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规范,以及这些表达形式和规范在不同网络社区中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摘要本文纵向回顾了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最早都出自语言学界。

至今的网络语言研究也多以语言学为视角,对语言风格、语体变迁、新词语的建构、语义的转移与丰富等角度展开研究。

关键词语言学;网络语言;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01-0099-03“‘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媒介。

我们可以爱它、恨它,但决不可以忽视它”,这是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在《语言与因特网》一书的结尾给网络语言所下的定义。

刚刚过去的2014年迎来了中国互联网的二十周年。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发展普及,必然带动网络语言的活跃和相关研究的活跃。

因此,在21世纪之交,国内外学界都迎来了网络语言研究的井喷,产生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下文将从语言学的视角回顾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概况。

1 网络语言的演变1969年10月的一个夜晚,美国洛杉矶,伦纳德?克兰罗克正在为历史上第一次互联网通讯试验做最后的准备。

他计划向另一座城市的互联网设备发送一个包含五个字母的单词LOGIN,意思是“登录”。

助手依次传输了字母“L”和“O”,正当敲下第三个字母“G”时,设备死机了,字母再也没能发送出去。

于是,“L、O”成为历史上第一条网络信息。

用今天的眼光看,LO也是“呦,您瞧”的网络英语缩写。

连后世尊称为“互联网之父”的克兰罗克本人也不禁感叹,“这真是注定要发生的妙事啊,我们没预先设计这条信息,但它呈现的东西是这么有先知的意味,有力而简洁,纯凭运气,我想我们大概为互联网的开端,传出了一条最佳的消息。

”[1]“有力而简洁”,再带点偶然性,都是今天网络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个层面上,LO也可以视作为网络语言的雏形。

英语中可表述“网络语言”的词汇非常丰富,如Chat room short hand(简称Chat shorthand)、network language、cyber language和internet slang等。

其中,“Chat room short hand”因为进入网络聊天室(Chat room)必须快速打字(short hand)才能交流而得名,用来指代网络语言,可谓既形象又生动,带着早期网络社交的色彩。

此外,英语中也有专门为指称网络语言而诞生的词汇:“Net-speak”,更有大型网站以此命名,获得大量点击和关注。

“网络语言”最初的词义是计算机之间的协议用语。

后来西方学者们将网络语言的概念限定在“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以下简称CMC)”,直译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语言传播”,专指不同于日常用语的、新的媒体语言。

因此,西方学界将其归入网络传播的研究范畴。

像上述Chat room short hand等英语词汇也是CMC意义上的“网络语言”的代称。

2 网络语言的国际研究概况最早关注到网络语言的媒体传播属性的是社会学家莎拉?希尔茨和电脑科学家穆雷?图罗夫。

他们于1978年出版的《网络国家:基于计算机的人类传播》厚达528页,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对当时才刚刚起步的互联网进行了大量技术分析和政策研究,甚至大胆预测了计算机互联网美好的未来。

我们透过后人于1993年的同名追忆文章,仍然可以了解到该书对网络匿名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影响和语言变化的先见。

它可以说是上世纪末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网络语言传播时绕不开的技术工具书。

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学界也陆续出版一批网络语言研究的工具书。

如2004年,三位社会学者克里斯宾?瑟罗、劳拉?伦格尔和爱丽丝?托米奇合编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在线社会互动入门》。

在林林总总的网络传播论著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情报科学与语言学教授苏珊?赫林最早采用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语言,奠定了语言学在网络传播研究中的学科优势地位。

1992年,她率先发表《计算机媒介参与中的性别话语分析》一文,用实证方法检验了国际网络的社群语言对个体参与者尤其是女性参与者的场域作用。

她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网络语言对现实的建构与反作用等问题,形成了语言学关于网络传播研究的早期成果。

同时,她在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性别、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呈现出广阔视野和人文关怀。

截至2014年11月,苏珊?赫林发表文章论著达139篇,研究对象始终不离网络传播,是网络语言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学家之一。

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则凭借在《剑桥百科全书》语料库当主编的丰富经验,博采众长,广泛借鉴了包括苏珊?赫林在内的诸多早期网络语言研究之精华,于2001年著书《语言与因特网》。

该书一开始就从电子邮件和聊天组等不同的传播语境切入,进而分析网络语言规则的特性与共性。

作者克里斯特尔提醒读者:口语和书面不尽相同,在聊天组语言中也存在同步与非同步的差别,研究者们必须注意到网络语言规则也有其独特性,也即网络语言的传播应当顺势而为、顺应规则进行传播。

作为研究网络语言本体的开源之作,《语言与因特网》自问世以来就被视为网络语言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

2004年,克里斯特尔在他的新书《语言革命》中,又从语言多样性的视角再次重申了他对网络语言的特性分析和美好愿景。

总之,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苏珊?赫林和戴维?克里斯特尔为代表的语言学界热情拥抱了互联网。

其后十多年,网络的语言学研究与网络的发展始终保持同步。

新千年之后,传播学奋起直追。

这与传播学自身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而今,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传播研究成果已大有赶超之势。

早期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等等。

这些耳熟能详的传播学早期著作中包含了对网络语言等数字化媒体语言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大胆推测,尽管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传播学前驱者们还是抓住了数字媒体语言万变不离其宗的一部分本质特征,如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征,使得他们的论断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如果说经典著作是散落的珍珠,那么专业期刊就是串起珍珠的线,也是丈量发展脉络和前沿趋势的一把标尺。

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就是这样一把标尺。

期刊直译为《计算机媒介传播学刊》,即CMC,意译为网络传播,因此也常译作《网络传播学刊》。

该刊自1995年创办以来,就被收入SSCI传播学期刊目录,其年度影响因子曾一度高达3.639,位居所有传播学期刊第一。

自创刊伊始,网络语言就是该刊的一个重要议题。

该刊不定期设立新媒体文本分析专栏,为网络语言研究的交流讨论提供了平台。

在《网络传播学刊》上,早期的网络语言分析经常关注网络传播的虚拟环境对原有语言规则的影响。

如日本东洋学园大学西村由纪子2003年发表的《日本休闲网络传播的语言创新与互动特征》一文。

作者对日本青年在BBS论坛上的语言表达和网络符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网络社群内的人际互动使线上语言更倾向于口语化和形象化,认为是网络互动促进了语言的创新。

2005年前后,《网络传播学刊》上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成果数量达到高峰,也大大扩展了网络话语分析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围,涌现出一批涉及政治话语、性别权力、受众身份等跨学科重实证的论文。

在网络语言议题之外,《网络传播学刊》上还有一篇传播学论文值得单独提出:索林?亚当?马太的《从反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虚拟社区话语与现代性的困境》。

与西方大部分网络语言研究文献不同,该文没有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而是少见地进行了理论研究,从文化的视角探讨网络文化的现代性困境。

文中对虚拟社群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对矛盾的分析,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个性、自我表达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文化中富有争议的核心议题。

网络的出现更加剧了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对此,作者索林?亚当?马太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网络的虚拟社群试图在社会和个人主义的冲动之间制定一个“新的技术协议”。

他认为,新协议建构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新的纽带。

这个纽带的力量尽管比传统社会的纽带要弱小,但仍然能孕育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作者试图以此证明,在现代社会中,虚拟社区的作用既是溶化剂又是粘合剂。

3 网络语言的国内研究概况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第一批网民给网络聊天时的特定用语起了一个名字,叫“网言”。

“网言”迅速引发了语文教育家和语言学者们的热议。

以此为契机,人文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网络语言研究一经起步就迅猛发展。

如果从中国接通互联网的1994年算起,到互联网彻底改变传播语态的今天,在这20年间,出版了约69本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其中词典8本、学术专著26本。

一批与网络语言相关的研究项目也得到立项。

在文献方面,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超星读秀和万方三个数据库的跨库搜索和查重检验,截至2014年10月,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科研文献高达4 754篇(含报纸、期刊、会议论文和硕博论文)。

我们对这些文献分类统计后发现(图1),以语言学为首,语言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依次是五个最主要的研究视角。

图1 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学科类别比例图此外,我国已立项的网络语言相关项目在2014年底达到548个,其中415个为国家级项目,163个来自人文社科领域。

这既表明我国政府对网络语言研究的高度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近年来网络现象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问题之多。

最后,在网络语言研究中,有一个“常在常新”并且富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议题,就是关于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词的研究。

为此,我们也特别关注了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词的研究现状。

在4 754篇网络语言研究文献中,一共有391篇与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相关。

在上述网络语言文献之外,单独以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词为主题的人文社科类文献接近三千篇。

而成果数量的峰值出现在2011年,正是媒体所谓的“微博元年”。

不论从文献著作的数量还是质量来看,语言学都是中西方网络话语分析领域的急先锋和主力军。

国内第一次全面收录网络流行语的两本词典《网络时尚词典》(2000年)和《英汉网络用语词典》(2000年)、第一本系统研究网络语言的专著《网络语言概说》(2001年),都出自语言学界。

面对1994年-2010年间的中文CSSCI来源期刊对网络语言的大量研究成果,陈敏哲、白解红曾这样总结:“综观近二十年来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过程,学者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从网络语言本体(包括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句法、修辞特征等)和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以及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逐步拓展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与当代社会文化、网络语言与网民的心理特征、网络词语及其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等领域,学者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