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合集下载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进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中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世界经济结构。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取决于国际经济政治力量的对比改变。

20世纪前,世界经济格局英国称霸世界,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二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美国称霸到美苏两极,再到世界多极化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呈现新的格局变化。

1、19世纪后期至1917年单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的民族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占领和控制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把它们变成自己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明显加强。

英国一直在世界经济居领先地位,德国居第二位,1870年后美国超过德国占第二位,19世纪90年代美国又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

2、1917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并存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民族国家经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虽已出现,但仍限于一国范围,而绝大多数国家依然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3、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并存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民族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成为跨越几大洲10多个国家,并发展为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二、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1、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具有明显的军事政治特征两种经济制度并存的世界经济是由军事分界线变为政治分界线划定——东、西欧,东、西德,南、北韩,南、北越等国际组织阵营化,各国战后经济恢复服从意识形态的不同价值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互助组织;——苏、中等退出IMF和世界银行,也不参加GATT;西方国家还设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技术禁运清单。

第二章 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二章 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二章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技革命的内容,理解其特征;了解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教学重点: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教学难点: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科技革命概论一、科技革命的内涵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总称。

(一)科学革命的含义科学革命(马工教材的定义)是指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重要发现。

科学革命: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

它是人类认识领域的革命,也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改造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把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提出种种新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原则。

(二)技术革命的含义技术革命:是指人们改造客观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突破。

(三)科技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根源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科学是目标的发现,技术是目标的发明;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与实体形态的综合,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认识世界,技术的根本职能是改造世界,2、科学与技术是统一的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

正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共同基础上,科学和技术统一起来了。

科学主要提供改造世界的可能性,技术主要是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二、工业革命的含义工业革命是建立在经济与产业结构变革的基础上,主要决定于技术革命是否导致一系列产品在技术与设计等方面广泛的刷新,从而诞生一系列发明与新产品乃至新的行业。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科技革命中处于核心和先导地位,广泛渗透于各个新科技领域。

广东省中考历史 第二部分 专题突破九 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2021年整理)

广东省中考历史 第二部分 专题突破九 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2021年整理)

专题突破九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一、单项选择题1。

200多年前,从一个岛国开始,曾经发生过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这场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开启这场“革命"的发明是( )A.珍妮机 B.蒸汽机C.火车 D.汽车2.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重要的发明是( )A.珍妮机 B.改良蒸汽机C.内燃机 D.发电机3。

沪宁城际、京津城际、京沪等高铁运营通畅,标志着我国步入高速铁路时代。

饮水思源,火车的发明者是( )A.史蒂芬孙 B.瓦特C.哈格里夫斯 D.富尔顿4. 第一次工业革命掀起了工业文明的浪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铁路开始修建②内燃机广泛使用③工厂取代手工工场④流水线生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5。

恩格斯说:“英国是农业世界的大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这一现象出现在( )A.“蒸汽时代”到来后B.新航路开辟后C.“电气时代”到来后D.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后6。

下图所示,推动英国工农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兴起B.开辟新航路,掠夺殖民地C.君主立宪制确立D.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7.工业革命是一次巨大的、深刻的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大变革。

下列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②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③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④人们可以乘坐汽车上班A.①③ B。

①②③C.②③ D.②③④8。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对当时工业和交通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并仍然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发明创造是( )A.内燃机的发明 B.汽车的问世C.计算机的研制 D.蒸汽机的改良9。

下图是世界历史上一位伟大科学家传记目录的一部分,他是()A。

第2章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

第2章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

贸易自由化
战后,在关贸总协定的主持下,世界各有关国 家先后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达成了内容 越来越广泛的贸易自由化协议,并催生了世界 贸易组织在1995年的建立,又使世界多边贸易 体制得以确立。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以 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覆盖世界大多数国家、 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高度统一的全球 贸易大市场已经形成。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扩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确立, 不仅规范了世界贸易的规则,而且进一步降低 了各国海关和市场准入的门槛。
6
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者、 组织者和载体。战后以来,跨国公司一 直处于持续地扩张之中,数量不断增加, 规模日益扩大。 据2001年9月18日发布的《2001年世界 投资报告》显示,2000年全球的跨国公 司已增到6.3万家,其海外子公司达80 万家,遍及160个国家和地区。
23
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
当今的国际分工正从传统的地域分工演变为 全球性的网络分工。 从国际分工的内容上看: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逐渐发展成为以 现代工艺、技术为特征的国际分工; 从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为各产业部门内部的 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 从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向服务领域的分工发展; 在高技术产业中,出现了产品的研发与产品制 造的国际分工。
3
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一方面使发达国家物质生产增长的速度、规 模和数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使生产力无限 扩大和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尖锐,从而 扩展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竞争更 加激烈; 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使运输和通讯手段发生 了革命性的变化。 地球成了时空大为缩小的“村庄”,为经济 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4
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基础上,随着发达国 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 “软化”,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重组和转移 已经开始,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层次的国家 和产业,在重组和转移中正在整合为一个统 一互动的全球生产体系。 各国产业结构也是在这个生产体系的循环中 动态升级,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增长命运 共同体”和“结构进步共同体”。而从中穿 针引线的就是奔走于世界各地、足迹遍及全 球、从全球角度策划其发展并实施全球整体 战略的跨国公司。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章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章

• 二、规模经济
• 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生产规模的差异 是形成各国商品价格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形成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现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基本格局
• 一、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 • 其主要表现为: • 1.产业内分工逐步替代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 分工的主导。 • 2.多层次产业内部分工日趋明显 • 3.多种形式的部门内分工迅速发展 • 4.企业内部分分工和国际分工密切结合 • 5.国际分工结构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 • 6.各国生产的不完全专业化日趋明显
• 自然资源禀赋论的局限性 自然资源禀赋论的局限性: 仅适用于解释那种建立在自然资源条 件或地质、地理条件产品生产条件下的国 际分工。
二、现代分工理论
现代分工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的, 主要从生产要素丰裕度的转移、规模经济、 技术扩散和需求变动等方面来解释现代国 际分工的原因。
(一)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
• 由假设条件可得: 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单位时间 内生产产品的优劣,各国应专业化生产本国具有 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 • 绝对技术差异论将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引进来,解 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劳动需要量和国内交换(比价) 布(C) 英国 葡萄牙 1小时/码 2小时/码 酒(W) 4小时/桶 3小时/桶 国内比价 1W:4C 1W:1.5C
李嘉图模式劳动需要量和国内交换( 李嘉图模式劳动需要量和国内交换(比价) 布(C) 英国 葡萄牙 酒(W) 国内比价 1W:1.2C 1W 0.99C 1W:0.99C
100小时/码 120小时/ 桶 90 90小时/码 80小时/桶 / 80 /
葡萄牙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国内交换比例的比较:1W:1.2C 国内交换比例的比较:1W:1.2C < 1W:0.99C 相对成本的比较:10:9 相对成本的比较:10:9 < 3:2 英国在布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 有比较优势

2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留给我们的思考

2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留给我们的思考

20世纪90年代日美比较
经济增长
在80年代,美国和日本经济基本上都保持平稳增长, 美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2.5%,日本较高,平均 达4%以上。90年代初,美国经济形势开始逆转, 1990年增长了11%,到1991年变为负增长1.1%,但 美国经济的这次衰退仅仅持续了9个月,之后就开 始持续增长,至今已近2001年,年均增长在3%以上, 1998年更是高达4.4%, 1999年仍为4. 2%:而日本则相 反,在1990年和1991年日本经济仍然保持了80年代 的增长速度,分别增长4.8%4.3%,但此后经历了连 续三年的“零增长”,1995一1996年有所好转,但 在1997年和1998年又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创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最糟糕纪录。
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在于它的商业超过工业,而且外贸 超过内贸。 荷兰位于大西洋沿岸,又处于北海、波罗的海至地中海的 商业要道上,些耳德河、马斯河和莱茵河这些欧洲大河均 通过荷兰注人大海,为荷兰提供了西朝英国和大西洋的优 良港口,使荷兰成为大西洋航线上的重要地区。荷兰政府 利用上述天然的地理优势,积极创造发展世界商贸。 17世纪上期,荷兰拥有全欧吨位的3/4,成为“全世界的 船运夫”和“海上马车夫”,荷兰各阶层卷进了世界贸 易大潮。“荷兰人从各国采蜜……挪威是他们的森林, 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 鲁士、波兰是他们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直到18世纪中叶以前,荷兰人以其庞大的船队航行于大 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北海,利 用世界各地的价格差异,进行世界性转口贸易,获取了 巨额利润。 荷兰商业资本占优势、工业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的特点, 成为它在经济发展中的致命弱点。到17世纪末,荷兰在 西欧的经济地位被拥有强大的工场手工业的英国所取代, 荷兰沦落为第二流国家。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

第三 , 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赖效应极大地影响了各政 治力量之间的互动模式,成为弱化国际格局竞争性的重 要诱因,协调性趋势日益显著。
第四,全球化带来的全球公共问题催生了以民族主义思潮为核 心的“反全球化”运动,唤起了大众政治对国际关系的重视 , 并致力 于影响国家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 ,从而影响到国际格局的发展走 向 , 反映了全球化进程的国内政治效应和国际政治效应的互动。
一、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战后,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通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 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对 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实施马歇尔计划、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采取 新殖民主义的手法、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技术封锁等措施建 立起了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集团。
粮食危机产生的原因
1、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受到削弱,粮食生产不足, 又缺乏进口粮食的必要资金,故而经常出现程度不同的粮食危机,甚至出现 社会动荡。非洲南部、南亚和东南亚是世界上受饥荒威胁最严重的地区。 2、在全球范围内,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但需求却持续增长, 粮食供需出现较大缺口。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在过去20年中趋于缓慢,美国、 欧洲等重要粮产区产量处于停滞和下降状态,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由于粮食 播种面积减少,产量逐年下降。
西方世界的繁华
非洲的战乱与贫穷
二、环境恶化问题
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 《增长的极限》 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人类环境宣言》
1987年4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

第2章 《世界经济概论》 马工程

第2章 《世界经济概论》 马工程
–商品与要素的大规模自由流动,也极易受到国际市场 风云变幻的影响。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层面的具体组织者和主要驱动 力量,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经营活动成为经济全球 化的主要载体,推动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一)贸易全球化 • 贸易全球化主要是指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自
由流动,体现在以下方面:
–二战以后,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贸易额一 直快于全球生产的增长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国际市场,不 仅使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流通的成本大幅下降,更使得 经济国际化进程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最终使世界经济进
入到经济全球化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以及国家之间的 技术和人员更加自由的流动,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高度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局面。
–各大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场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金融交易时空差异、货币差异降到最低限度
–制度障碍、政策障碍也越来越低
• 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大规模的资金流 动可以在瞬间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热钱”几 乎达到天文数字。
(三)生产与投资全球化
• 生产与投资全球化的过程实际是指从事跨国经营的 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并借助母公司与 分支机构之间各种形式的联系,在组织和管理体制 上突破民族国家疆域的限制,逐步建立以价值增值 为基础的跨国生产和投资体系的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 经济全球化是在信息革命和许多国家经济体制变革或调整 的推动下,致使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运行高度 国际化而形成的。
• 马克思、恩格斯论“经济国际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2
65.0 1997年
33
58.2 1997年
38.9 38.1 1997年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2/10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耐用消费品工业、宇航工业、 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合 成材料工业+第四主导产业群体 各产业
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 物工程、宇航工业工业等新兴 工业+第第二四章主科导技革产命业与群世界体经各济产结业构
三、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演进
配第——克拉克法则 库茨涅兹法则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三、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演进
18世纪60年 19世纪70年
代——19世 代——20世纪
纪中期

第三次
第三次科 技革命
20世纪40 年代至今
标志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原子时代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二、二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1、现代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则促进了 现代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一)背景
2、科学技术知识是不断积累的过程, 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生质的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 经济结构
2020/12/10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第一节 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科技革命的内涵与历史回顾
什么是科技革命?
科学革命
技术革命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二)科技革命的历史回顾
序列 具体 名称
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18世纪以后 的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 以后的科技发 展
l 第三次:世界经济从美苏两极走向多元化和多 极化世界。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第二节 世界产业结构
l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 的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行业的比重以 及这些部门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一、产业结构概述
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 关联产业 基础产业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务和其他服务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 教 会育保, 障卫和生社、会社福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利业,文化、体
育和娱乐业,公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二、世界产业结构的特点
1.世界产业结构,并不是各国产业结构的简单相 加,而首先是由各国出口部门组合而成的。


2.世界产业结构的另一特点是它的完整、全面、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二)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产业结构高度化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软化
部分国家不同年代的产业结构软化度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1)整个产业结构的软化 (2)各产业内部的软化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三)主要特点
l 科学技术群体化 l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l 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生产——技术——科学;科学——技术——生产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三、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l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形成际分工的发展变化 l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
产业结构分类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业 分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
性;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l 农业现代化 l 工业内部结构日益高度化 l 第三产业内部优化。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世界
第一产 业
4.3
第二产 第三产


31.6 61.9
时间 1997年
高收入国家(地区) 1.7
中等收入国家(地 8.8 区) 低收入国家(地区) 23.0
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信息
传输、计算机服
务和软件业,批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
三发和零售业,住渔业。
次宿和餐饮业,金
融产 业租 业业赁,,和 科房商学地务研产服究业务、,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 划技术服务和地质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 分勘 环查境业 和,公水共利设、施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法管理业,居民服
主导(重点)产业群体
棉纺工业
钢铁工业、铁路修建业
电力、汽车、化工和钢铁 工业
汽车、石油、钢铁、耐用 消费品工业
信息产业
纺织工业、冶铁工业、采煤工 业早期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钢铁工业、采煤工业、造船工 业、纺织工业、机械制造、铁 路运输业、轮船运输业及其他 工业
电力工业、电器工业、机械制 造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第二 主导产业群体各产业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三)引起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变化
“生产——销售” “技术——生产”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 经济格局的调整。
l 第一次是在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英国取 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l 第二次是19世纪末20初,世界经济中心开始从 英国向美国和德国转移
飞跃,对生产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是第三科技革 命成功的社会保证。
4、当代世界矛盾不断发展,竞争日
趋激烈,从客观上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快
速发展。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二)基本内容
l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 l 航天技术 l 新能源的开发 l 新材料的开发 l 光导纤维通信 l 生物工程技术 l 海洋工程技术

无所不包。



3.世界产业结构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
而调整变化,但其变化更复杂,涉及各国的利益,
往往引起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斗争,这是国
内产业结构的变化所没有的。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主导(重点)产业部门
的调整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体系的的形 成准备了条件。 ☆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的 形成与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体系的深 化
第二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结构
(二)推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l 农业结构的进化 l 工业结构的进化 l 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