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回电力线路故障测距.

合集下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参考题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参考题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参考题目1.集成电路型方向阻抗继电器设计锅炉过热汽温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2.基于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理论的电力系统短路故障研究3.谐振接地电网调谐方式的性能分析与实验测试4.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5.消弧线圈接地补偿系统优化研究6.面向对象的10kV配电网拓扑算法研究7.蚁群算法在配电网故障定位中的应用8.中性点接地系统三相负载综合补偿9.电力有源滤波器控制设计10.110kV电力线路故障测距11.防窃电装置的分析与设计12.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电能表设计13.跨导运算放大器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14.基于微机的三段式距离保护实验系统开发15.小干扰电压稳定性实用分析方法研究16.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17.冲击负载引起电压波动与闪变分析18.基于等波纹切比雪夫逼近准则最优化方法设计FIR滤波19.电力系统智能稳定器PSS的设计20.基于模糊集理论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21.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的电力系统测量技术研究22.基于重复控制的冷轧机轧辊偏心补偿系统23.基于模糊聚类的变压器励磁涌流与短路电流的识别24.基于蚁群算法的配电网报装路径优化25.基于虚拟仪器的变压器保护系统设计26.配网无功功率优化27.复合控制型电力系统稳定器研究28.电力系统鲁棒励磁控制器设计29.基于标准系统方块图的OTA-C滤波器的实现30.6-10K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潮流算法研究31.基于DSP的逆变电源并联系统的功率检测技术研究32.滤除衰减非周期分量的微机保护算法研究33.分布式电力系统发电机动态模型仿真研究34.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温度测控装置的设计35.电力系统谐波分量计算-最小二乘法36.用户供电事故自动回馈系统37.电力系统谐波抑制的仿真研究38.电能质量的模糊定量评价方法39.燕山大学西校区110KV供电方案设计40.数据采集系统USB接口的实现41.具有比率制动和二次谐波制动特性的差动继电器软件设计42.水轮发电机模糊调速系统研究43.电流传输器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44.双回电力线路故障测距45.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主站控制系统的研究和设计46.燕山大学供电电网改造的初步设计47.基于PLC的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48.500KV变电站设计49.基于MATLAB的数字滤波器设计与仿真50.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件设计51.塑料注射成型机PLC控制系统设计52.铁磁谐振消谐器软件设计53.电力系统稳定器设计54.基于模糊理论的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研究55.基于小波理论的电力故障行波分析56.基于DSP的逆变电源并联系统锁相环设计57.220kV变电站设计58.医疗设备检测数量的计算机联网监控系统59.汽轮发电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60.电压无功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61.电力系统电压-无功在线控制数据源仿真系统62.电力系统故障录波数据分析与研究63.火电厂除灰阀门PLC控制系统设计64.电压无功控制系统智能控制器的设计65.简单电力网络潮流计算系统的设计及开发66.混沌电路及其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67.电力系统通信协议转换的单片机实现68.混沌遗传算法在电力系统无功优化中的应用69.直流分布式发电系统控制70.逆变电源并联均流技术研究71.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变压器故障检测72.距离保护在高过渡电阻条件下的动作研究73.微机继电保护中滤除衰减直流分量的算法研究74.火电厂锅炉水位模糊控制系统的研究75.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76.蚁群算法在配电网重构中的应用77.基于遗传算法的电力市场竞价策略研究78.电梯PLC控制系统设计79.自动重合闸装置设计80.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设计81.基于MSP430单片机的距离保护系统设计82.变压器保护整定计算系统的设计83.电网售电量预测软件研究84.基于可控硅控制的制动器设计研究85.电铁用电特性分析及补偿方法研究86.伴随运算放大器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87.电力系统振荡的数字仿真研究88.基于智能理论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分析89.电网规划中网架规划的方法研究90.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设计91.基于随机粒子群算法的无功优化92.少油断路器参数测量仪的研制93.应用电磁暂态程序分析电力系统铁磁谐振94.基于VB的液压AGC监控系统设计95.短路电流计算算法研究与编程实现96.应用虚拟仪器测量电网的不平衡度97.电力市场需求侧管理项目投资预测方法研究98.分布式发电微型涡轮发电机控制仿真99.锅炉燃烧系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100.模糊图像分割技术研究101.电力系统谐波分量计算-傅立叶算法102.脉冲式电表的数据采集器设计103.信号流图在电网络分析与设计的应用104.短路计算及继电保护整定系统的设计105.自适应低通滤波器的设计106.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电容电流检测方法及系统设计107.基于正反馈的单相分布式发电孤岛检测108.混合式光纤电流互感器的设计109.电网无功优化分区的研究110.PLC在机械手控制中的应用111.万能过载保护与自动调整112.零序电流方向保护系统设计113.分布式发电系统可靠性分析114.塑壳断路器的智能控制器初步设计115.基于PLC的高空作业车电控系统研制116.分布式发电燃料电池控制系统仿真117.变压器油荧光谱EEM数据处理与分析118.伴随运算放大器在电流模电路中的应用119.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的研究120.利用两侧电量进行电力线路故障测距121.铁磁谐振消谐器硬件系统的设计122.电力系统谐波分量计算-傅立叶与最小二乘法比较123.燕山大学西校区10KV配网综合自动化124.OTA-C电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125.运算放大器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126.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线损研究127.配电变压器不经济状态下的损耗分析与计算128.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指示器的设计129.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无线通信网络的研究和设计130.基于零序电流比幅比相法配电网故障检测的研究131.粒子群算法在无功电压控制中的应用132.PLC在电镀生产线上的应用133.电力系统通信协议转换的单片机实现(硬件部分)134.电力系统潮流和网损计算软件研究135.燕大西校区10KV配网消弧与补偿136.同步发电机短路故障电流仿真分析137.配电网故障恢复研究138.基于PLC的模糊-PI空调室温控制研究139.数学形态学在电力系统暂态信号分析中的应用140.谐振软开关变流器控制研究141.BOOST单级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研究142.BUCK单级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研究143.430单片机控制H桥逆变电源研究144.多级电容升压电路研究145.430单片机控制双正激变换器研究146.Boost-Buck级联电路控制研究147.并联谐振DC-DC变换电路研究148.基于430单片机电动车控制研究149.变流器重复控制研究150.单开关逆变电路控制研究151.基于DS证据理论逆变器故障诊断研究152.交流变频电机在自动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153.移相控制ZVZCS 变换器154.家用变频空调器中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算法155.电力系统通信协议转换的单片机实现156.一种单片机控制的异步电动机节能装置157.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单周期控制158.TOPSWITCH在单端反激式稳压电源中的应用159.TOPSWITCH在单端正激式稳压电源中的应用160.带传感器的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系统161.UC3854在功率因数校正中的应用162.FX2N型PLC在电梯控制中的应用163.Boost电路的软开关PFC技术研究164.Buck电路的电荷控制技术研究165.基于单周期控制的全桥逆变器研究166.榨油厂PLC控制组态界面设计167.三电平直流变换器研究168.单级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研究169.Buck电路电流控制策略研究170.有源箝位正激变换器研究171.正反激变换器特性研究172.UC3855在Boost PFC变换器中的应用173.单片机控制异步电动机节能器的设计174.“H”型直流脉宽调速系统设计175.热连轧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176.穿孔机电气系统设计177.软开关单相Boost PFC电路研究178.锂离子电池充电控制器179.无位置传感器的三相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研究180.自驱动同步整流有源嵌位正激DC-DC变换器181.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器182.CRM Boost PFC变换器183.智能生态网络供热系统184.智能大厦的多功能会议系统的设计185.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系统设计186.采用单片机控制的交流电焊机的设计187.SPWM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仿真研究188.基于控制专用单片机的无刷电机控制系统189.DC-DC软开关电源及其并联均流研究190.具有PFC功能的AC-DC开关电源设计191.单级逆变器及其单周控制研究192.电动汽车双向直流传动系统研究193.单片机闭环控制BOOST变换器研究194.单片机控制感应电机双馈调速系统研究195.全桥逆变器的单周期控制研究196.BUCK TL 变换器研究197.ZVZCS移相全桥变换器设计198.基于TDA5142T的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控制系统199.基于MSP430控制移相全桥逆变器的研究200.DSP控制的无差拍控制逆变电源201.电流控制两态调制逆变器的研究202.电网故障限流、保护器203.直流开关电源并联控制及系统设计204.单周期控制和PI控制技术的对比研究205.隔离变换器漏感影响的研究206.隔离式变换器变换效率提高的技术途径探究207.太阳光伏电池系统控制问题的研究208.DC/DC变换器的滑模变结构控制209.单相并联型APF特性的仿真分析210.超导储能磁体参数优化设计211.储能磁体励磁电源及其控制技术212.高频谐振式储能电容充电控制系统213.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终端装置的研究与设计214.低压大电流同步整流DC-DC变换器设计215.低电压大电流电压半桥变换电路设计216.ZVT PFC BOOST 变换器设计217.ZVT PWM DC-DC变换电路设计218.自驱动ZVS同步整流DC-DC变换器研究219.新型超声波测距系统的设计220.智能化车窗升降控制器的设计221.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222.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223.高频开关电源的设计224.反激变换器控制方式的研究225.DSP控制单相全桥逆变器的研究226.ZVZCS移相全桥变换器的研究227.单周控制不连续导电ZVS谐振PFC电路228.ZVZCS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229.电力电子电路缓冲器研究与仿真230.基于Boost的零电压转换PWM变换器研究231.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接口系统的研究和设计232.高功率因数电子镇流器研究233.带有功率因数校正的单级隔离式DC/DC变换器234.车载高频正弦波逆变电源235.带辅助变压器ZVZC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设计236.基于单周期控制的单相功率因数校正研究237.基于单周期控制的三相电力有源滤波器研究238.自激式隔离多路输出开关电源239.双耦合绕组反激式单级PFC变换器研究240.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仿真研究241.基于MSP430的温度检测仪设计242.基于MSP430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243.逆变器并联运行环流分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244.基于定频积分控制的有源滤波器设计245.新型移相控制ZVZCS DC/DC变换器246.带脉动补偿单相升压PFC电路研究247.单周期控制功率因数校正器248.采用“H”桥的软开关功率因数校正器249.单相逆变器SPWM策略比较研究250.臭氧发生器电源容性PWM控制研究251.Buck变换器的交错并联技术研究252.级联型变流器阶梯波脉宽调制研究253.谐波注入式SPWM技术研究254.ZVS移相全桥变换器的设计255.65W通用型多路隔离输出电源的设计256.基于单周期控制的单相电力有源滤波器的设计257.有源箝位ZVZCS移相全桥PWM变换器的研究258.单相逆变器的模糊控制技术仿真研究259.三电平Buck变换器的设计260.基于定频积分控制的单相PFC技术研究261.基于单周期控制的单相逆变器设计262.异步电动机SPWM变频调速仿真研究263.带位置传感器的无刷直流电机开环调速系统264.单周期控制的有源滤波器的研究265.临界工作模式单级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研究266.多级电感升压电路研究267.变频电流源电路研究268.“T”型直流脉宽调速系统269.矿井提升机电控系统设计270.自驱动同步整流全桥变换器271.钢筋调直定尺剪切机数字控制研究272.热力企业生产监控系统的研究273.低电压大电流电压半桥变换器设计274.基于三次谐波检测无刷电机控制的研究275.三相UPS逆变器及其并联运行研究276.单片机控制半导体照明及其适配电源系统研究277.单周期控制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研究278.发光二极管最佳驱动方式的对比研究279.DC/DC变换器并联输出控制技术280.DC/DC升压隔离变换及控制技术281.零电压转换 PWM DC-DC变换电路设计282.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的三相可逆变流器的研究283.基于Boost的零电流转换PWM变换器研究284.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容量测试系统285.单相单级高频链正弦波逆变器研究286.Boost PFC交错并联AC/DC变换器研究287.液晶电视电源系统设计288.移相控制全桥变换器设计289.直流开关电源的设计290.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和无功电流实时检测291.交错并联式双管正激变换器的设计292.基于HPWM调制方式的逆变电源研究293.新型Boost ZCT-PWM变换器294.一种有源箝位正激变换器的设计。

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故障测距的应用研究

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故障测距的应用研究

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故障测距的应用研究摘要:文章基于RTDS/Matlab建立起特高压输电线路仿真模型,进行故障时电压、电流量幅频特性、故障测距算法等的分析,提出了特高压同杆并架双回线的线路保护测距方案。

关键词:特高压输电线路;负序故障分量;故障测距前言: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中采用双回线同杆并架工程方案。

同杆并架双回线由于存在线间互感,导致线路保护中阶段式距离保护在阻抗测量方面存在问题,实际应用中可采用缩短保护范围的定值整定方法。

但基于单回线测量阻抗原理的常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同样受互感的影响,特高压输电线路在故障时非常严重的暂态过程会给故障测距带来较大误差。

建模仿真分析了线间互感及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暂态过程对常规故障测距的影响,提出采用基于负序故障分量的分布参数双端测距原理的总体实现方案,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测距方案采用单回线的信息,方案考虑特高压输电线路故障特征及满足故障测距原理的需要,提出基于“海明窗”级联式数字滤波器的故障测距算法,通过 RTDS/Matlab建立皖电东送特高压输电线路仿真模型。

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测距方案不受同杆互感的影响、不受过渡电阻的影响,有效克服了特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时暂态过程对测距算法的影响。

1 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故障测距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双回线测距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利用两端信息测距的算法不断得到发展,这类测距算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分别是利用本端电压和对端电流工频量,即利用两侧电压电流工频量。

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故障,主要分为环流网故障、同向网故障。

环流网属于故障分量网络,通过对环流网的分析就可以搜索出故障点的位置。

六序分量法及环流法基于单端或者双端数据。

双端故障测距算法能够获取较多的信息量,能够有效消除故障多度阻抗、线路参数、故障类型、运行方式等的影响,但以上故障测距方法基于两回线的电压、电流等信息,不具备单回线信息的线路保护价值。

该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单回线信息的分布参数双端测距方法,能够有效消除同杆线间互感及负序不平衡的影响,其是一种负序前提下的故障分量等效网,由两端电气量迭代产生负序电压模值变化曲线,通过对两曲线交点的利用进行故障距离的求出,这种方法不需要进行两端数据同步采样。

线路保护常见的故障测距方法

线路保护常见的故障测距方法

线路保护常见的故障测距方法摘要: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通过故障测距装置的自动测量,可以为人工查找故障点提供有效参考,但需要注意测距设备的准确性、可靠性、实用性问题。

介绍了基于故障分析的单端测距、双端测距方法,并特别强调在实际中采用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特点和不足,并对这些方法给与了评价。

关键词:输电线路故障测距单端测距双端测距高压输电线路是电网中传输电能的主要通道,其可靠运行直接关系到电能能否有效传输。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能的输送距离越来越远,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也越来越高。

远距离的输电以及大量输电线路的建设使用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输电线路发生故障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由于输电线路的运行环境多种多样,越是复杂的地形和恶劣天气,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越大,这就给发生故障时的故障定位带来了困难。

为了尽快的修复和恢复供电,又迫切要求迅速的查找到故障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相关人员,特别是巡线人员的辛勤工作外,更需要一种有效的进行故障定位的方法,这便是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技术,为此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1-2]。

1 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本质上说,故障测距并不能准确获知故障点的实际位置,因为故障测距得到的只能是电气距离,如故障点到测距设备安装点(一般是变电站内)的输电线路长度,但这已经可以大幅缩小人员现场查找故障点的范围。

故障测距设备又被称为故障定位装置,能够根据故障发生时的电气特征迅速测定安装处到故障点的距离,从而减轻人工巡线的劳动,还可以查找出人工难以发现的故障,因此给电网运行部门带来了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故障测距装置在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实用性方面达到一定的目标。

1.1 准确性准确性是故障测距装置的最重要性能指标,失去准确性,就是去了故障测距的意义,反而会对人员的巡线带来误导,影响人员的正确判断,延长发现故障点的时间。

实际的故障测距必然存在误差,但误差只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可以受到良好的效果。

基于同向正序故障分量的同杆双回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同向正序故障分量的同杆双回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同向正序故障分量的同杆双回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目前,我国电力系统中存在大量的输电线路,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输电线路故障的位置是电力系统的重要问题。

故障测距是指在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通过测量电流、电压等参数信息,计算故障位置的距离以指导抢修工作的一种技术手段。

因此,故障测距技术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向正序故障分量法是一种常用的故障测距方法,它的原理是根据同向正序故障分量在故障发生点前后的变化,计算出导线上的故障位置。

同杆双回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输电线路,它由两个回路组成,常常采用半跨越式铁塔架设。

同杆双回输电线路的架构和分布使得故障测距更具有难度。

因此,本研究旨在针对同杆双回输电线路的特点,探索基于同向正序故障分量的故障测距算法,并对算法进行优化和实验验证,以提高故障测距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为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做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同杆双回输电线路的特点和故障形态,确定故障测距算法适用的条件和前提。

2. 综合应用同向正序故障分量法和传统的线路参数测量法,设计适用于同杆双回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算法,并对算法进行数学建模和优化。

3. 基于Matlab和PSCAD软件,进行算法仿真与实验验证,分析和比较算法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并对算法进行实际应用测试。

4. 对于算法存在的问题和局限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改进和优化方案。

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仿真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从算法设计到实际应用全方面地进行研究。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性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方面:1. 设计并实现基于同向正序故障分量的同杆双回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算法,并对算法进行实验验证。

2. 优化算法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提高故障测距的准确度和实时性。

3. 对算法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并对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方案提出。

电力系统故障测距

电力系统故障测距

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第一章概述 (2)第一节基础知识 (2)第二节对故障测距的要求 (6)第二章单回线测距 (7)第一节单端测距 (7)第二节双端测距 (8)第三节参数估计 (14)第三章双回线测距 (16)第四章结束语 (19)参考文献 (20)第一章 概 述在电力系统输电线上经常发生各种短路故障,在故障点有些故障现象比较明显,比较好辨认,有些故障则现象不太明显,如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接地电流小,所以在故障点造成的损害小,当保护切除这一故障后,故障点有时很难查找,但这一故障点由于绝缘已经发生变化,相对整条线路而言比较薄弱,所以很可能是下一次故障的发生地,因此,仍然需要尽快找到。

长期以来,由于故障测距精度偏低,不仅影响了故障线路供电恢复时间,也给线路运行维护人员查线带来了沉重负担。

如何快速、精确地实现线路故障点的确定是故障测距的基本任务,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在不同的场合,对故障测距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在保护装置中,为了满足继电保护的技术要求,除了测距的精度外,更注重的则是如何快速地得到这一结果。

而在继保信息管理系统中,由于是离线(或准在线)系统,计算时间很好满足,所以更注重的则是测距的精度。

当前故障测距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线路故障时由录波装置得到的各种电气量信息(电压、电流等),通过建立合适的线路模型,运用电力系统分析的手段得到故障点。

另一类测距方法与雷达的原理相似,在输电线发生故障时,通过物理手段(测距装置)向线路上施加一定的信号,这一信号在故障点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分析得到的反射信号即可计算出十分准确的测距结果。

一般第一类方法的测距精度为线路长度的2~3%,第二类方法的测距精度可达一个杆塔行距以内(<500米),由此可见第二类方法的测距精度之高。

但由于需要较高的硬件投资,一般只在重要线路上使用,短时间内不能普及。

本文所讲的故障测距则是第一类方法,这也是目前电力系统领域研究最多的方法。

带并联电抗器的双回线故障测距算法研究

带并联电抗器的双回线故障测距算法研究
T ianjin Universit y , T ianjin 300072, China; 2. Cho ng qing Elect ric P ow er Corporat ion, Chongqing 400014, China)
Abstract : In o rder t o compensat e fo r the capacitiv e char ging pow er o f transmissio n lines, contr ol rea ct ive pow er flow , stabilize oper ating v oltage and restr ict arc cur rent , t he shunt reacto rs are usually inst alled o n EHV transmissio n lines, especially for U HV tra nsmissio n lines. In fa ult stat e, a double circuit t ransmissio n line can be deco upled into commo n sequence component net wo rk and differ ential sequence compo nent netw or k.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 istics o f shunt rea ct or s, this paper pro poses an accur ate fault lo ca tio n algo rithm based o n differ ential sequence co mponent netw or k, w hich only uses the curr ents at t wo ter minals o f a tra nsmissio n line. Its accuracy can no t be a ffected by coupled inductance, fault r esist ance, distr ibuted capacitance and asy nchr onous angle. T heo ry analy sis a nd AT P simulatio n t est sho w that the pro posed metho d has hig h accur acy . Key words: do uble circuit tr ansmission line; fault location; shunt reacto r; differ ent ial sequence compo nent netw or k

电力调度员专业(技能)模拟试题含答案

电力调度员专业(技能)模拟试题含答案

电力调度员专业(技能)模拟试题含答案1、暂态过程持续时间最长的是()。

A、无法确定B、机电暂态过程C、波过程D、电磁暂态过程答案:B2、防止断路器长时间非全相运行应装设( )。

A、断路器失灵保护B、零序电流保护C、断路器三相不一致保护D、零序电压保护答案:C3、对采用综合重合闸的线路,当发生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时,保护及重合闸的动作顺序为( )。

A、三相跳闸不重合B、选跳故障相,延时重合单相,后加速跳三相C、选跳故障相,瞬时重合单相,后加速跳三相D、三相跳闸重合答案:B4、系统发生振荡时,送端高频率的电厂,应( )发电出力,直到振荡消除。

A、增大B、缓慢降低C、迅速增大D、迅速降低答案:D5、()的运行值班人员应认真监视和及时调整,使各母线运行电压符合电压曲线要求。

A、变电所B、各电压控制点和监视点C、地调D、省调答案:B6、运行单位应在新保护装置投运一年内进行第一次定期检验,检验后或投入运行期满一年以后,保护装置因安装调试不良发生不正确动作或事故时,责任归属定为:()。

A、基建部门B、检修部门C、调度部门D、运行部门答案:D7、电力系统受到小的或大的干扰后,在自动调节和控制装置的作用下,保持长过程的运行稳定性的能力称为()。

A、功角稳定B、动态稳定C、暂态稳定D、静态稳定答案:B8、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的构成有多种,如晶闸管控制电抗器加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用符号表示是( )。

A、TCR+FCB、TCR+TSLC、TCR+TDRD、TCR+TSC答案:D9、有载调压变压器通过调节()来调节变压器变比。

A、中压侧电压B、低压侧电压C、分接头位置D、高压侧电压答案:C10、故障录波器属于( )。

A、一次设备B、二次设备C、继电保护设备D、输电设备答案:B11、关于电力系统的电压特性描述,错误的是()。

A、电力系统各节点的电压与网络结构(网络阻抗)没有多大关系B、电力系统各节点的电压主要取决于各区的有功和无功供需平衡情况C、电力系统各节点的电压通常情况下是不完全相同的D、电压不能全网集中统一调整,只能分区调整控制答案:A12、正常运行情况下,低频解列点应是( )平衡点或基本平衡点,以保证在解列后小电源侧的( )能够基本平衡。

电力系统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浅析

电力系统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浅析

电力系统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浅析摘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用来解决线路故障定位问题。

论文详细分析了阻抗测距法和行波测距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目前云南电网行波测距大部分只用在500kV线路。

由于行波测距应用不广泛,绝大部分运行人员对行波测距装置不熟悉。

论文旨在提高运行人员对行波测距认识,不断提高对该装置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故障测距;阻抗测距;行波测距输电线路故障测距就是运用输电线路故障时的一些电气量通过计算来确定故障点与变电站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故障点定位。

精确的故障测距能够减轻人工巡线的工作量,缩短故障修复时间,减少停电损失,同时也能发现造成线路瞬时故障的绝缘薄弱点、线路走廊下的树枝等事故隐患。

目前,常用的故障测距方法主要有阻抗测距发和行波测距法。

故障录波器和保护装置测距功能就是利用阻抗测距法,行波测距装置是利用行波测距法。

1 阻抗测距法阻抗测距法是根据输电线路故障时测量到的电压、电流计算出故障回路阻抗。

由于输电线路阻抗近似均匀分布,即线路单位长度阻抗可知,从而可以求出故障点到变电站的距离。

变电站内使用的线路保护装置和故障录波器都是运用阻抗测距法来实现测距功能。

新建线路投运前,线路施工人员都要对线路参数进行测试,测出线路长度L,线路阻抗R+jX等参数。

并将测量出的线路长度和阻抗等参数作为定值置入线路保护装置和故障录波器。

图1 输电线路集中参数简图输电线路集中参数简图可表示为图1。

图中M为变电站保护安装处,K为故障点,Um和Im是故障时刻的保护安装处的电流电压。

Zm=Um/Im即为故障时M到K点的阻抗值,由于输电线路单位长度阻抗z=(R+jX)/L已知,不难得出故障点K到变电站M的距离:Lk=Zm/z=Um·L/Im(R+jX)研发人员只要将上述计算公式以程序的形式置入装置,很容易就能得到故障点到变电站的距离。

在上述推倒过程中,我们考虑的是非串补线路且故障点接地电阻近似为0(金属性接地)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科技文献检索》课程设计文献检索与综述题名: 双回电力线路故障测距英文题名: Double-circuit power line fault location姓名: 程晓宇学号: 0961402127班级: BMZ电气091得分:指导教师: 盛书平2012 年12 月13 日盐城工学院图书馆文献检索教研室制电子稿的作业题目双回电力线路故障测距BMZ电气091 0961402127 程晓宇一、课题分析1、涉及技术领域:__ 维修,电路,电力____2、研究内容同塔架设的平行双回线具有出线走廊窄、占地少、建设速度快等优点。

在我国220kV系统中双回线占有一定比例,云南昆明电网中双回线约占1/3。

双回线的选相和测距有其特殊性,众多学者做了卓有成就的研究,双回线路跨线故障测距的单侧工频量方法,双回线的选相和测距原理和方法已基本形成。

理论和实践表明,利用单侧工频量定位双端电源的长输电线短路点的故障测距算法,当故障位于半线长以远后,其测距精度无法保证。

其主要原因为:①过渡电阻;②线路分布电容;③对侧系统运行阻抗变化等。

随着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利用两端信息的测距算法相继提出,这类测距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近端电压电流和对端电流工频量[,另一种是利用两测电压电流工频量,其中两侧数据不必采样同步或采样同步化处理的测距算法将更具应用前景。

研究双回线准确故障测距的两侧工频量方法。

3、中英文关键词:中文关键词:双回线路,故障,测距英文关键词:Double 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Fault,Ranging4、中英文逻辑检索表达式(提供检索表达式的组配方式不少于3种):中文检索表达式:①双回线路;②双回线路and 故障;③双回线路and 故障and 测距;④。

英文检索表达式:。

二、选择检索工具并检索、记录、整理检索结果1、检索工具及检索结果:(1)中国知网之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2000-2012)检索过程:采用检索表达式①,检索结果838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②,检索结果196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③,检索结果29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④,检索结果篇。

检索分析:通过检索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该课题的标准检索表达式为:双回线路(主题)and 故障(主题)and 测距(主题),检索结果为29 篇文献。

二次检索:由于检索的文献的数量比较多,应用检索词进行进一步限制检索:二次检索后获得检索结果为篇。

(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2000-2012)检索过程:采用检索表达式①,检索结果204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②,检索结果28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③,检索结果 3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④,检索结果篇。

检索分析:通过检索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该课题的标准检索表达式为:双回线路(提名或关键字)与故障(提名或关键字)与测距(提名或关键字),检索结果为 3 篇文献。

二次检索:由于检索的文献的数量比较多,应用检索词进行进一步限制检索:二次检索后获得检索结果为篇。

(3)读秀知识库(检索时间范围:2000-2012,检索模式:内容检索)检索过程:采用检索表达式①,检索结果482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②,检索结果134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③,检索结果17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④,检索结果篇。

检索分析:通过检索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该课题的标准检索表达式为:双回线路(全部字段)与故障(全部字段)与测距(全部字段),检索结果为17 篇文献。

二次检索:由于检索的文献的数量比较多,应用检索词进行进一步限制检索:二次检索后获得检索结果为篇。

(4)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2000-2012)检索过程:采用检索表达式①,检索结果235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②,检索结果31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③,检索结果 4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④,检索结果篇。

检索分析:通过检索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该课题的标准检索表达式为:双回线路(主题)与故障(主题)与测距(全文),检索结果为 4 篇文献。

(5)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检索时间范围:时间不限)检索过程:采用检索表达式①,检索结果35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②,检索结果10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③,检索结果 2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④,检索结果篇。

检索分析:通过检索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该课题的标准检索表达式为:双回线路(摘要)与故障(摘要)与测距(摘要),检索结果为 2 篇文献。

(6)爱思唯尔英文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 SD)(检索时间范围:2000-2012)检索过程:采用检索表达式①,检索结果33415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②,检索结果183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③,检索结果18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④,检索结果篇。

检索分析:通过检索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该课题的标准检索表达式为:Double 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 (all fields)And Fault (Title)and Ranging,检索结果为18 篇文献。

二次检索:由于检索的文献的数量比较多,应用检索词进行进一步限制检索:二次检索后获得检索结果为篇。

(7)EBSCOhost网络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时间范围:2000-2012)检索过程:采用检索表达式①,检索结果390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②,检索结果114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③,检索结果8 篇;采用检索表达式④,检索结果篇。

检索分析:通过检索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该课题的标准检索表达式为:Double 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 (TX All Text)And Fault (TX All Text)and Ranging(TX All Text)检索结果为8 篇文献。

二次检索:由于检索的文献的数量比较多,应用检索词进行进一步限制检索:二次检索后获得检索结果为篇。

2、文献分析:(1)在所检索文献中,下列文献为综述性文献(不少于4篇,源自2个以上数据库):①题名:基于小波变换和数学形态学的双回线故障测距的研究作者:顾艳文献源:【硕士】南京理工大学摘要:同杆并架双回线由于具有节省用地,投资小,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压或者超高压输电线路上。

随着这种输电结构的广泛应用,对此结构的故障测距研究变得日益紧迫。

同杆并架双回线由于线路与线路之间距离很近,容易发生跨线故障,这种情况是在以前的单回线故障测距中没有的。

在同杆并架的故障情况中,跨线故障占所有故障类型的80%左右。

因此,对同杆并架双回线的各种故障进行研究,提出适用于同杆并架双回线的故障测距方案具有现实意义。

由于同杆并架双回线路间电气量耦合较为严重,发生故障时,线路噪声较为复杂,在对故障进行定位之前应有效的滤去信号中存在的噪声。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小波变换和数学形态学的滤波效果后提出一种综合的滤波方案,该方案可以有效的滤除信号中存在的白噪声和脉冲噪声,降低噪声对故障测距精度的影响。

本文在对以往故障测距的研究成果和同杆并架双回线特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和数学形态学的双回线双端行波故障测距算法。

该算法采用分布参数输电线路模型,提出将双回三相线路视为一回六相线路,采用基于小波变换和数学形态学的综合去噪方法对采集到的电流信号进行去噪,对去噪后的信号进行相模变换,最后以电流行波变换后的模1分量首次到达线路两端的时间进行故障定位。

采用MATLAB/SIMULINK对算法进行大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测距结果稳定性好,计算精度高,速度快,且该算法不受故障类型、故障位置、过渡电阻、运行方式和负荷电流的影响。

来源数据库:中知网②题名:基于在线参数计算的同杆双回线的自适应故障测距作者:李胜芳; 范春菊; 郁惟镛文献源:【期刊】继电器摘要: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相量测量单元(PMU)在线计算输电线路参数的同杆双回线故障测距的自适应算法。

该算法利用PMU装置获得同杆双回线路两端的电压和电流相量,在线路正常运行时,在线计算同杆双回线的正序参数,并将该参数用于故障测距,解决了线路实际运行参数与电力局提供参数的不同,线路参数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过负荷,区外故障等原因引起线路参数的变化所导致的测距精度问题。

通过故障前后线路两端的采样数据获取突变的同序正序分量,计算线路两端的等效系统阻抗,解决了线路故障前系统运行方式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测距误差。

大量的EMTP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测距算法能自适应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不受故障点过渡电阻、故障类型、故障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很高的测距精度。

来源数据库:中知网③题名:基于小波变换的同杆并架双回线双端行波故障测距作者:覃剑; 黄震; 邱宇峰; 卫小凡文献源:【期刊】电力系统自动化摘要:利用小波变换的双端行波测距新方法,可有效提取同杆并架双回线路故障行波特征并消除行波色散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同时解决了如何定义行波到达时间和选取行波传播速度的问题。

大量仿真测距结果证实论文方法的测距精度基本不受线路长度、故障位置、故障类型、接地电阻大小等的影响,测距精度能在一个挡距内,满足精确故障定位的要求。

来源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④题名:同杆并架双回线故障测距的研究作者:余胜文献源:【硕士】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摘要:由于同杆架设的平行双回高压输电线路共用杆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在输电系统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本论文在对同杆并架双回线路保护的特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该种线路的故障测距方法:1)利用两端同步的电压及电流的正序和负序分量,根据均匀传输线方程推导得出一种针对任意故障情况的故障测距方法。

由于该方法中没有用到线路两端的零序分量,消除掉耦合线路之间零序互感对测距的影响。

经仿真证明该法应用于同杆双回线的故障测距时有着很高的精度。

2)提出一种利用两端非同步数据的同杆双回线故障测距方法。

该方法先在集中参数条件下对故障距离和非同步角进行估计,然后把估计值代入由均匀传输线方程推导得出的迭代方程中进行优化修正。

来源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2)在所检文献中,下列文献为相关度较高的文献(不少于6篇,源自至少3个数据库):①题名:耦合双回线路电弧故障测距的新相模变换方法作者:束洪春[1] 刘振松[2] 彭仕欣[3]文献源:《高电压技术》摘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根据三相系统和同塔双回线系统的阻抗矩阵关系,从能用单一模量反映所有普通三相系统故障的新相模变换矩阵出发,推导出适用于双回线的相模变换矩阵。

提出了一种基于新模量变换的双回线故障定位时域算法,该算法利用某一故障模量电弧电压、电流的转移特性来构造测距算法。

它具有如下特点:算法在时域中进行,所需的时间窗短,不需要滤波等环节;用最小二乘法来提高测距精度,且测距的精度不受过渡电阻、故障类型及对端系统阻抗变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