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与立春,夏,秋,冬
四季时间的划分

四季时间的划分
四季时间段划分如下:
1、春季:立春为起点,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
分别是3月、4月、5月。
2、夏季:立夏为起点,夏至为中点,立秋为终点。
分别是6月、7月、8月。
3、秋季:立秋为起点,秋分为中点,立冬为终点。
分别是9月、10月、11月。
4、冬季:立冬为起点,冬至为中点,立春为终点。
分别是12月、1月、2月。
相关信息: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公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份。
在现代天文学上,则以春分(3月20日或21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和冬至(12月21日或22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现在,在全国有个统一的划分四季标准: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升到高于10℃,那么杨柳吐绿,春天来临;如果降至低于10℃,那么,梧桐叶落,冬季开始。
用同样的道理,也确定出22℃是夏季开始和结束的指标:连续五天平均气温22℃以上的时期就是夏季;当温度在22℃和10℃之间,这段时期就是秋季。
二十四节气美丽传说故事以及来历

二十四节气美丽传说故事以及来历二十四节气的历史篇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
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
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
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
为了记忆方便,把二十四节气名称的一个字,用字连接起来编成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受到广大农民喜爱。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 日短至” 、“ 短至” ),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 日长至” 、“ 长至” ),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什么意思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什么意思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是四个重要的节气,代表着中国传统农历中每个季节的开始和结束。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感悟。
本文将详细介绍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一、春分:新生与希望的开始春分是农历二月或三月中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国农历中的起始点,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它表示昼夜时间相等,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方的中心位置。
春分之后,白天逐渐变长,阳光渐渐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大地回复生机。
在农耕社会中,春分是农民们开始耕作的时期,预示着一个新的农业生产季节的开始。
二、夏至:夏天的正式开始夏至是农历五月或六月的一个节气,其间阳光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上的最北位置,表示北半球的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夏至是夏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候,人们进入炎热的夏季。
夏至这一天,阳光最为强烈,庄稼生长迅速,人们开始收获成熟的水果和谷物,庆祝丰收的喜悦。
三、秋分:收获与感恩的时刻秋分是农历八月或九月的一个节气,也是秋季的开始。
秋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时间相等,阳光直射点位于赤道下方的中心位置。
秋分标志着秋季的来临,气温逐渐下降,大地逐渐变得宜人。
在这个时节,农民们忙于收获农作物,人们开始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与成果。
秋分也是中秋节的前一天,人们会欢聚一堂,共享丰收的喜悦,同时表达对自然和谐的感恩之情。
四、冬至:寒冷与希望的交汇冬至是农历十一月或十二月的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开始。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阳光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上的最南位置。
冬至之后,白天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寒冷的冬季开始转向温暖的春季。
农耕社会中,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人们会吃饺子等暖和的食物,希望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季。
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代表了自然界四个季节的交替和循环,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理解。
它们不仅仅是农历中四个节气的名称,更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感悟。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什么意思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什么意思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可是咱们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它们对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文化传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咱们先来说说春分。
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从这天起,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
对于咱们来说,春分意味着春天已经过了一半啦。
在大自然中,春分时节处处透着生机。
天气越来越暖和,草木开始发芽生长,花儿也争奇斗艳地开放。
农民伯伯们也开始忙碌起来,准备播种新一年的希望。
在古代,春分还有祭祀、踏青等习俗。
人们会到郊外去感受春天的气息,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
接下来是夏至。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候北半球接收到的阳光最多,天气也最热。
在这个时候,蝉鸣蛙叫,荷塘里的荷花盛开,一派热闹的景象。
对于农业来说,夏至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充足的阳光和雨水有利于庄稼的茁壮成长。
不过,炎热的天气也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和烦躁,所以咱们得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
再说说秋分。
秋分这一天,太阳再次直射赤道,全球又一次昼夜平分。
和春分不同的是,从秋分开始,北半球白天逐渐变短,夜晚逐渐变长,天气也逐渐变得凉爽。
在田野里,农作物陆续成熟,农民们忙着收割,享受丰收的喜悦。
秋分也是个很重要的节气,在古代,人们会举行庆祝丰收的活动,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最后是冬至。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进入了最寒冷的时节。
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这一天,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了“数九寒天”,虽然天气寒冷,但也意味着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这四个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它们指导着农民的农事活动,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起居。
比如,在春分和秋分,要注意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在夏至和冬至,要根据季节特点调整饮食和作息。
而且,这四个节气还和咱们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代表的意义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代表的意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四个重要节点。
它们标志着我国的四季交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四个节气所代表的意义。
春分,是农历二月中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春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长短相等。
这个时候,万物回春,大地苏醒。
春分代表着希望、生机和新的开始。
在寒冷的冬季之后,人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期待所有的一切都能重新焕发活力。
春分也是春耕的开始,农民们在这个时候准备着播种,为新的一年劳作。
同时,春分也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时间节点,象征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夏至,是农历五月中气,也是夏季的开始。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天气最炎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夏至代表着夏季的正式到来,意味着大自然的繁荣和豪情万丈的夏天。
这个时候,万物生长旺盛,农作物成熟,绿树成荫,花开满园。
夏至也是人们休养、度假的好时机,人们可以利用长夏的阳光去外出旅行、登山或者享受户外的活动。
同时,夏至也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人们喜欢赛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秋分,是农历八月中气,也是秋季的开始。
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长短再次相等。
此时,天气逐渐转凉,麦田金黄,菊花盛开,人们感受到秋天的深沉和丰收的喜悦。
秋分代表着收获、感恩和对于生命的肯定。
农民们在这个时候收获农作物,庆祝辛勤努力的成果。
同时,秋分也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人们赏月、吃月饼,表达团圆和思念之情。
秋分还被视为季节转换的重要节点,人们需要做好身体保养,适应气候变化。
冬至,是农历十一月中气,也是冬季的开始。
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温度逐渐降低。
寒冷的冬季带给人们安静和宁静的感觉,大地休息着,动物进入冬眠。
冬至代表着团圆和祈福。
在这个时候,人们喜欢家人团聚,共度寒冷的冬季,并且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有好运和平安。
冬至也是我国传统的冬至节,人们会吃汤圆、糖葫芦等食物,象征着团圆和祝福。
二十四节气顺序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大暑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 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的阳 历7月22日、23日之间,太 阳到达黄历120°,是大暑 节气。与小暑一样,大暑也 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 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 大暑时节,正值中伏前后, 天气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 时期,此时也正逢雨热同季, 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 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 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阳达 黄经165度;于阳历9月7-9日 交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 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 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 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 下降,昼夜温差大。白露基 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 渐渐转凉,寒生露凝,以白 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小雪日戏题绝句》·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大雪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二十一个节气,时间是阳历 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也 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 月的起始;其时视太阳到达 黄经255度。大雪的意思是 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 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 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 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 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 腌制“咸货”。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 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 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阳 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 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 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 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 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 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 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 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 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四离四绝日是什么意思?有哪些禁忌?

四离四绝⽇是什么意思?有哪些禁忌?四离四绝⽇是什么意思:我国古代劳动⼈民通过对⾃然和天体运⾏的研究,把⼀年分为⼆⼗四个节⽓,四离指春分、秋分、夏⾄、冬⾄的前⼀天,称为“离⽇”,四绝是指⽴春、⽴夏、⽴秋、⽴冬的前⼀天,叫做“绝⽇”。
四离四绝⽇的说法,主要是提醒⼈们在⽇常⽣活中的⼀些重要⽇⼦,还是应该遵循⾃然规律的时间节点进⾏。
四离⼆⼗四节⽓中的春分、秋分、夏⾄、冬⾄的前⼀天,在术数上叫做“离⽇”。
全年共有四个这样的⽇⼦,所以称为“四离⽇”。
《⽟门经》中说:“离者,阴阳分⾄前⼀⾠也。
”分就是春分和秋分,⾄就是夏⾄和冬⾄。
前⼀⾠就是前⼀天的意思。
四离者,春分前⼀⽇叫做⽊离;夏⾄前⼀⽇叫做⽕离;秋分前⼀⽇叫做⾦离;冬⾄前⼀⽇叫做⽔离。
四离⽇在黄历上⼀定是写着“⽇值四离,⼤事勿⽤”的字样,是⼀般择⽇忌⽤的⽇⼦。
四绝《⽟门经》中说:“四绝者,四⽴前⼀⾠也。
”也就是说在⼆⼗四节⽓中,⽴春、⽴夏、⽴秋、⽴冬的前⼀天叫做“绝⽇”,全年共有四个这样的⽇⼦,所以就叫四绝⽇。
依我国古代的阴阳五⾏学说,“⽴春⽊旺⽔绝,⽴夏⽕旺⽊绝,⽴秋⾦旺⼟绝,⽴冬⽔旺⾦绝。
故先⼀⽇为绝也。
”意思是:⽴春后⼤地回春,⽔(冬)就绝了;⽴夏后渐热,⽊(春)就绝了;⽴秋后天渐凉,⽕(夏)就绝了;⽴冬后天渐冷,⾦(秋)就绝了。
故把四⽴前⼀⽇叫“四绝⽇”。
四绝⽇在黄历上⼀定是写着“⽇值四绝,⼤事勿⽤”的字样,是⼀般择⽇忌⽤的⽇⼦。
四离四绝,⼤事勿⽤传统择⽇学认为,四离为四季之开始,四绝为四季之终,古⼈害怕穷尽,总结认为不吉。
所以不择四离和四绝⽇办⼤事,⼀般会有诸多不利,⽽⽆益处。
从⽞学⾓度看,此是四季相交、节令转移、阴阳杂乱之际。
这也符合现代前沿科学的混沌机理,即当系统达到某个临界数值时,系统间会出现时⽽有序时⽽混沌的现象。
因此不能⼀律理解为迷信,做事还是避开这些节令为好。
四⽴四离四绝⽇禁忌有哪些?在传统⼆⼗四节⽓中,把⽴春、⽴夏、⽴秋、⽴冬合称为“四⽴”;⽴春、⽴夏、⽴秋、⽴冬的前⼀天称“四绝⽇”。
二十四节气顺序排列表

二十四节气顺序排列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的一项重要遗产,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生活的重要标志。
从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二十四节气的表述和承载方式有所改变,但其核心意义并未改变。
二十四节气源自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和农事经验,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划分为二十四段。
每个节气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和农业活动。
立春代表着新一年的开端,雨水标志着降雨的开始,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
随着节气的变化,季节逐渐推移,每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排列经过精心设计,它们与农历月份错落有致,既反映了自然变化的规律,又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
例如,立春激励人们在新年之初为未来的劳作做准备;立秋提醒人们收获季节的到来,为秋收做准备。
这种顺序排列给农民们提供了时间的参照,帮助他们安排农忙和休闲。
二十四节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和谐的思想。
人们将特定的自然现象与节气相联系,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节日习俗。
例如,清明节时人们扫墓祭祖,白露时节人们习惯喝白露茶以祛湿,冬至时人们吃饺子庆祝团圆。
这些活动和习俗使人们更加亲近自然,培养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变化。
尽管农耕生产已不再是绝大多数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但二十四节气仍然保留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科学意义。
它们帮助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变化,提醒我们生活的规律和周期性。
此外,二十四节气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中。
总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独特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它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观察和农事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和谐的思想。
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仍存,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规律,保持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关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为什么,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比立春,夏,秋,冬重要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是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的时间。
春夏秋冬是依照太阳直射地球的直射点的位置来分的而南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的最北和最南端。
也就是说太阳能直射到的地方只有南北回归线以内。
而赤道正好把它分为两段,一段在北半球,一段在南半球。
这样,当太阳直射到北半球时(即夏至左右)北半球天气比较热,就是夏,太阳直射到南半球时(即冬至左右)南半球天气比较冷,就是冬。
当太阳直射既没有太靠近北,又没有太接近南时(即春分或秋分左右)就是春或秋。
也就是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全球全世界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而立春,夏,秋,冬会因地区的不同而改变。
例如:中国立夏时,澳大利亚则立冬。
但夏至这一天就是这一天,像1月1日这一天一样,全球人都过,不会改变。
2
春分,秋分,夏至,东至与春季,秋季,夏季冬季的区别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叫节气,分别是一天。
具体的说这两分两至都有具体时刻,可以具体到这一天的某小时某分某秒钟。
不过,人们一般都认为它们分别是一天。
春分日一般在3月21日
秋分日一般在6月22日
夏至日一般在9月23日
冬至日一般在12月23日
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叫季节,分别是三个月约91天。
春季一般是公历3、4、5月
秋季一般是公历6、7、8月
夏季一般是公历9、10、11月
冬季一般是公历12、1、2月
两分两至一般都在它们对应的季节的中间一点。
春分在春季,夏至在夏季,秋分在秋季,冬至在冬季。
对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
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
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
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
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春分(3.21)夏至(6.22)秋分(9.23)东至—(12.22)这些的节气。
节气:节气可作两个意思理解:一、二十四气中的一类。
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为另一个节气。
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称十二节气。
二、二十四气的泛称。
节气一般是按阳历算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大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
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
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都是指的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15度时,便是清明节。
而春夏秋冬是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