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绣历史沿革历史知识
广东传统粤绣

广东传统粤绣粤绣,即广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产于广东,以广州府为中心的刺绣品。
故宫收藏最多的是粤绣,潮绣则以服饰为主。
以布局饱满、图案葱郁、场景温馨、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红绿鲜艳著称。
粤绣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粤绣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明朝中后期开始形成特色。
粤绣的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丽夺目、针步均匀、针法多变、纹理清晰、善流水路、立体感强,具有装饰趣味,一直以金碧辉煌、花繁色鲜而著称。
粤绣品种粤绣的欣赏品有条屏、座屏、屏。
日用品种类繁多,主要有服装、鞋帽、头巾、被子、枕套、靠垫、披肩、门帘、桌布、床罩等。
潮州也因其刺绣潮剧服装而闻名。
宗教用品多为寺庙中的僧袍和装饰品。
根据刺绣技巧,粤绣包括丝绸刺绣,金银刺绣,双面绣刺绣和垫绣。
粤绣的艺术特色第一,线的种类很多,除了丝线和羊毛线。
孔雀毛也用作线,或者马尾辫用作线。
主要针法有直针、捻针、扎针、咬针、铺针、混针、钉针、珠针、圈针等。
以及金银线绣、平绣、织锦、织绣、络绣、凸绣、贴花绣等。
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第四,纹饰饱满活泼。
常用作题材:飞鸟朝凤、海鲜鱼虾、佛手果、洋洋得意、三阳开泰、宋河猿鹿、公鸡牡丹、金狮银兔、龙凤舞等。
第五,粤绣的绣工多为男工;第六,粤绣刺绣种类繁多,包括被套、枕套、床楣、披肩、头巾、台帘、绣衣、鞋帽、服饰等。
,还有镜屏,挂帘,横幅。
粤绣大师——陈少芳提到粤绣,不可不提现年已七十多岁的大师陈少芳。
1962年,经过4年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科学习的陈少芳,毕业分配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从那时起,她就与粤绣打起了交道。
45年过去了,陈少芳将半辈子的.心血都融灌在粤绣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之中,继承传统、融会创新,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已成长为“现代粤绣”的奠基人,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粤绣的历史发展

粤绣的历史发展粤绣即广绣,全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上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刺绣品,即专指广府地区的刺绣工艺品,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
下面一起看下广绣始于唐朝。
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
据史籍记载,唐代一个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划分明。
这个故事说明广绣的历史是多么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群。
广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3]。
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
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4]。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
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
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广绣产生深远的影响。
广绣开始从民间小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生产发展。
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广绣绣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5]。
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
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
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清末民初时期广绣业依然保持发展势头。
民国十八年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竞赛中,广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作品参展,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7].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
1956年,广州刺绣业实现全行业合作化。
195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在配备绣工、设立实验工厂的同时,吸收一批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和美术专业人才从事绣稿的设计和绣制。
中国民间工艺之中国刺绣的种类介绍

中国民间工艺之中国刺绣的种类介绍在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刺绣的种类可以算是最多的。
而且是手工活中最细腻的一种。
在每个地方流传的种类都不同,例如苏绣、湘绣、粤绣及蜀绣被列为四大门类。
还有其他很多的分类。
具体都有哪些,就一起往下看看吧!苏绣苏绣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在宋代已具相当规模,在苏州就出现有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
明代苏绣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较广。
清代为盛期,当时的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
清末时沈寿首创“仿真绣”,饮誉中外,她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
30年代,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绘绣科主任杨守玉,创始乱针绣,丰富了苏绣针法。
苏州刺绣,素以精细、雅洁着称。
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
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
针法有几十种,常用的有齐针、抢针、套针、网绣、纱绣等。
绣品分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品,有被面、枕套、绣衣、戏衣、台毯、靠垫等;一类是欣赏品,有台屏、挂轴、屏风等。
取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山水、书法等。
双面绣《金鱼》、《小猫》是苏绣的代表作。
苏绣先后有80多次作为馈赠国家元首级礼品,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国外作刺绣表演。
在1982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双面绣《金鱼》杂1984年第56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
在苏绣的近代史上,有一位杰出的苏绣艺术家——沈寿。
其作品震惊海内外。
沈寿代表作:《万年青图》《仕女图》《三马图》等。
此外,苏州发绣也是一件艺术瑰宝。
发绣是中国传统工艺中一颗古老而耀眼的明珠,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与丝绣相比,它有着清秀淡雅、线条明快、清隽劲拔、耐磨耐蚀、永不褪色、富有弹性、利于收藏等特点。
几年来,发绣在收藏界的价格一直不断攀升。
2012年,苏州发绣技艺申报苏州市“非遗”成功。
逐渐消逝的美丽: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有何独特性和多样性?

逐渐消逝的美丽: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有何独特性和多样性?岭南是中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总称。
自古以来,岭南便被称为“百越之地”、“南蛮之地”。
从字面意思上看,这一时期的岭南,是经济极其落后的地方。
但是随着秦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先进的中原文明传输至岭南,岭南渐渐发展起来。
而今天一更将要介绍的粤绣,便是岭南文化中璀璨的明珠。
粤绣是以广州刺绣(广绣)和潮州刺绣(潮绣)为中心的总称,与苏绣、湘绣、蜀绣一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它在中国刺绣史上的地位无法比拟。
粤绣有一个独特的称号:逐渐消逝的美丽。
曾经名动天下的粤绣,发展到现代却逐渐衰退,甚至一度停产,这份美丽尽管惊心动魄,但终归还是有所遗憾。
粤绣的发展历程粤绣起源于唐朝,它是中原地区文化流入岭西的产物。
在中原百姓的带领下,唐朝时期,广东省的刺绣水平便已经十分高超。
根据唐朝《杜阳杂编》记载,在永贞元年,广东南海县有一名叫做卢媚娘的女子,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缎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
据考证,唐代苏鹗所撰《杜阳杂篇》最早描述了广绣的精湛技艺:“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
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从那以后,粤绣便名扬天下,甚至还一度成为了皇室御用的贡品。
唐玄宗时期,岭南的节度使曾经进献精良的粤绣送给杨贵妃,从而使自己加官三品。
这足以证明了唐朝时期,统治者对粤绣的喜爱。
发展到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风靡一时。
而广东临海,一时间,粤绣成为出口商品,生产量一度扩大。
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刺绣技术也大大提升,粤绣制造更加精良。
由于粤绣的风格十分独特,在海外颇受喜爱,它甚至被称为“中国送给西方的礼物”。
18世纪,粤绣在英国皇室以及上流社会都十分流行。
这在《存素堂丝绣录》中均有相关记载。
清朝时,粤绣再度飞速发展,成为了人尽皆知的广东省特产。
1901年,粤绣作品《孔雀牡丹》、《苏武牧羊》、《丹凤朝阳》等在南京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奖,颇受人们好评。
一针一线,绣出粤绣绝世风华

一针一线,绣出粤绣绝世风华粤绣是广东省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包含潮绣和广绣两大分支,是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
粤绣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以前,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绣具有构图工整、丰富,色彩鲜艳明快的地方风格,尤以留水路(纹样交接与重叠处空一线绣地)的技法更见特色。
明正德九年(1514年)有一位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买到龙袍绣片回去献予国王,受到重赏,从而粤绣名扬海外。
英国皇家非常欣赏金银绣,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创立英国刺绣同业会,英王查理一世还倡导英伦三岛传播粤绣艺术,粤绣成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粤绣。
广绣与潮绣"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
"——《存绣堂丝绣录》《纂组英华》广绣以雅致取胜,以平金绣法,适当垫锦,色彩稍为淡雅。
潮绣注重效果,色调瑰丽,运用钉、垫、贴、拼等多种技法,将绣品制作成犹如浮雕一般。
作品名称:清晚期粤绣花鸟纹四条屏拍卖价:RMB 264,500 拍卖时间:2014-06-06粤绣的制作亮点一线用线方面多种多样——除部分使用丝线或者是绒线外,亦有使用孔雀毛进行捻缕当成线,以及使用马尾进行缠绒当作线,以上方式在明末清初《广东新语》中有所记载。
二色在使用颜色方面多半采用红、绿等对比强烈、明快的颜色,再通过巧妙的勾勒,使得色彩充满了富丽,但是又不缺乏俗气,整体讲求华美艳丽的艺术效果。
三金粤绣用金。
利用金线来进行刺绣花纹的整体的轮廓线,然后再利用金银线等材料叠加。
这一形式逐渐发展成独特的钉金绣或者金银线绣等新绣种。
其中具有加衬高浮雕的金绒绣最受欢迎,金碧辉煌且气魄浑厚。
四繁相应的装饰花纹亦是繁缛丰富,但其特别之处是所形成的独特构图方法能够实现繁而不乱的态度。
这种态度富于作品热闹且欢快的气氛。
探究新时期粤绣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新途径

探究新时期粤绣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新途径进入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粤绣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粤绣文化,不断探寻新的路径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粤绣文化的特点、保护与发展现状以及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探讨粤绣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途径。
一、粤绣文化的特点粤绣,即广东民间传统刺绣技艺,起源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古代有名的“世秦制”都可以殊肌及兽,以横割缉绳之制度。
明清时期由于开放海洋贸易,粤绣在技艺上不断的吸收外来的刺绣艺术和文化,因而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技艺特点。
粤绣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精致、丰富、多彩、逼真、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粤绣需要在刺绣面上缝制针线,要求用线条描绘出虫、花、鱼、鸟等形象,再根据线条形态、颜色、轻重透明、明度等综合运用,描绘成形,一针一线,彼此牵连,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刺绣画面。
就算到现今如电脑刺绣的时代,虽然进一步提高刺绣的速度也增加了不该纠错的难度,传统手工刺绣技术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二、粤绣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手工艺品受到了新时期的冲击,粤绣文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生产效率的要求,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在生产上逐渐被淘汰,刺绣工艺从业者逐渐减少。
粤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面临着困难,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逐渐减弱,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投身于刺绣行业。
市场上大量的仿制品和低价竞争使得优秀的粤绣作品难以生存,真正的手工粤绣作品市场需求不足。
粤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发展也面临着政策保障不足、传统技艺人才流失和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
针对以上现状,当前粤绣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亟待新的途径和方法。
三、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新时期,粤绣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加强文化保护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市场需求等措施可以逐步解决粤绣文化的问题。
1.政策保障:加强对粤绣文化的政策保护,促进粤绣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粤绣

粤绣来源: 农广天地粤绣,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始于唐朝。
粤绣与我国的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四大名绣各有千秋,粤绣在用色以及构图上最为大胆,画面大红大绿、对比强烈,常用采用金银线刺绣,绣面富丽堂皇,题材主要有百鸟朝凤、龙飞凤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
粤绣的绣工,过去多为男性,这是其他三大刺绣所没有的特点。
独具特色的粤绣,据传,始于唐朝的少数民族,在明清后期逐渐形成特色。
2006年入选,中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绣作品还荣获过多次,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选的金杯奖。
令我们感到惋惜的是,粤绣在现如今,只有少数几位传承人,许多精湛的针法与技艺已经濒临失传。
不被人们熟知的是,粤绣在发展过程中,还分为广州刺绣和潮州刺绣两个派系,时至今日,它们分别发展成独立的绣种,被称作广绣与潮绣。
这两个绣种被人们合称为——粤绣。
广绣与潮绣风格迥异,在选材、用料、绣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直观上可分为平绣和立体绣两种。
从地域的划分上看: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范围大致在珠江三角洲的刺绣;潮绣主要是以潮州市为主,也包括汕头、潮安等地。
在使用类别上,广绣多为日常用品,如小孩的围兜儿、女士披肩、别致的眼镜袋儿、小香包、戏服等;潮绣的绣品主要为(wèi)寺院、庙宇的祭祀活动提供服务,也有戏台陈设品、新娘服装等。
这些一件件,据说是清代藏品的老物件儿,虽然破旧,但在现代人的眼中,已然成为了不可复制的经典。
广绣与潮绣的区别,在针法、工艺技巧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广绣作品多为平绣;潮绣作品多为立体垫高绣。
细细品味了两者,广绣作品给人的感觉,更加精细典雅,婉婉道来。
它的针法多达7大类,50余种,主要包括捆插针、渗针、勒针、绒毛针、起鳞霎(shà)彩针等。
最有代表性的刺绣技法叫做“留水路”,水路是指,每一个相邻的刺绣面积之间,在空隙处留出0.5毫米左右的等距离,形成镂空的线条。
在花瓣、鸟羽间,留有这样一条清晰、均齐的“水路”,用来突出前后层次,使形象更加醒目。
岭南文化地理

粤绣——路在何方?粤绣,亦称广绣,与苏绣、蜀绣、湘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于明清时期已经蜚声中外,如今是我国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文化冲击下,“四大名绣”的发展境况差异日益扩大,同居“四大名绣”之列的广绣与苏绣相比,苏绣占据市场份额约为80%,而粤绣却难觅其踪影,在此巨大差距下,作为广东传统文化的粤绣产业该何去何从?这种巨大的差异产生是不无原因的,为此,我将探讨一下粤绣的历史文化与现在,并从工艺本身、地理位置、政府决策、粤绣与“三大绣”中比较“发达”的苏绣的对比等多角度去探索这种反差甚大的数字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东西。
一、粤绣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刺绣是我国较为普遍的一种精美手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刺绣在我国大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传说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织丝、从此带来了刺绣工艺生产和发展。
粤绣是指出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广州、潮州、汕头、中山、番禺、顺德一带刺绣品的总称。
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粤绣也就是顺应市场的需求的发展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绣品。
粤绣的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
唐朝初期、中期社会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加上丝绸之路外来文化的渗透唐刺绣开始崭露头角。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永贞元年,广东南海县一位名叫卢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绢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粤绣从此名扬天下。
宋元时期,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
明代,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
到清代的乾隆年间,第一个粤绣行业组织“粤绣行”在广州成立,当时从事刺绣的艺人众多,主要分布在状元坊、新胜街等地,并向番禺、顺德、南海邻近地区扩展。
粤绣在工艺和针法上也得以不断发展完善。
光绪年间,广东成立工艺局,下设广绣坊,产品通过“洋庄”源源输向国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绣历史沿革历史知识
粤绣历史沿革历史知识
粤绣历史沿革
粤绣亦称“广绣”,泛指广东近二三世纪的绣品。
《存绣堂丝绣录》及《篡组英华》等书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
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
根据现存粤绣
作品分析,它的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写实。
雍正、乾隆时
期曾大量行销欧洲和中近东各国,当时有专作外销品的作坊。
故宫博物院陈列有乾隆嘉庆时期粤绣挂屏、团扇、背心之类多件。
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绣红日灰去右方绣藤萝老树,中间掺杂锦鸡、
八哥、鹦鹉等,或立或飞神态各异,树下白羊3只,取材布局颇有
西洋油画风味。
粤绣用色浓艳过于苏绣,且多注重光影变化。
18世纪中叶,广东还流行"皮金绣",即纳丝绣的'一种,底层多
用羊皮金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
广州刺绣艺人还创造性地用
孔雀毛编成线绣花,绣品金翠非凡;有的还用马尾鬃缠绒作勒线,
可谓匠心独运。
粤绣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赛会和1923年的伦敦赛会上,就曾获得很高的评价。
现今粤绣,大件手工刺绣绣品如被面、屏风,小件
如荷包、扇套、绣花鞋等,妇女衣袖、裙面,多作满地折技花,铺
绒极薄,平贴绸面,有的只有翠蓝一色,风格独特。
总之,具有浓
厚地方色的粤绣,在国际上以及在港、澳侨胞中,备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