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生物相容性实验汇总

合集下载

生物医学材料中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生物医学材料中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生物医学材料中的生物相容性测试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与生物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反应,包括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过程、材料在生物体内的降解、材料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等。

生物相容性测试是评价材料是否适合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就生物相容性测试的方法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物相容性测试方法1.细胞毒性测试:通过观察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情况,评估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细胞存活率测定、细胞增殖能力测定和细胞毒性刺激测定等。

2.血栓形成测试:通过材料与血浆相互作用,观察是否会引发血栓形成反应。

常见的测试方法有凝血时间测定、纤维蛋白原测定和纤维蛋白聚合测定等。

3.免疫原性测试:评估材料是否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

常用的方法有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

4.局部刺激性测试:通过观察材料在生物组织中的刺激作用,评估材料对组织的刺激程度。

常用的方法有接触刺激性测试、皮肤刺激性测试和局部组织刺激性测试等。

5. 皮肤致敏性测试:评估材料是否具有致敏作用。

常用的方法有Buehler试验、酵母致敏试验和巴氏试验等。

6.生物降解性测试:评估材料在生物体内的降解性能,包括材料的降解速率、产物的毒性等。

常见的方法有体外降解实验和体内降解实验等。

以上各项测试方法中,综合考虑结果可以得出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等级,判断是否适用于生物医学材料。

二、生物相容性测试应用1.生物医学器械用材料的评价:生物相容性测试可对用于生物医学器械的材料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对人体安全,是否会引发局部或全身的不良反应。

2.生物修复材料的筛选:生物相容性测试可用于筛选适合用于生物修复的材料,如骨替代材料、软骨修复材料等,评估其对细胞和组织的相容性。

3.药物载体材料的选择:生物相容性测试可以评价药物载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判断是否会引起药物溶出不良及对组织的副作用。

4.医疗器械感染的防控:生物相容性测试可用于评估医疗器械的材料是否容易引起感染,并提供改进设计和材料选择的依据。

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测试方法

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测试方法

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测试方法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在医疗、药物传递、生物传感、生物成像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然而,纳米材料的应用也面临着生物相容性的挑战。

了解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相容性是确保其安全有效应用的关键。

生物相容性测试是评估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纳米材料与细胞、组织和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判断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测试方法。

细胞毒性测试是评估纳米材料对细胞的毒性的常用方法之一。

该测试通过将纳米材料与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增殖、凋亡和活力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纳米材料对细胞的影响。

常用的细胞毒性测试包括无细胞培养上清液测试、MTT(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法、细胞凋亡检测和活细胞染色等。

细胞内摄取测试是评估纳米材料在细胞内的摄取能力的方法。

该测试通过与靶细胞共培养,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材料在细胞内的位置和分布,来评估其摄入效率和定位方式。

常用的细胞内摄取测试包括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

炎症反应测试是评估纳米材料引起炎症反应的方法之一。

该测试通过观察纳米材料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评估其对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和炎性反应的诱导程度。

常用的炎症反应测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细胞因子分析等。

生物相容性测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体内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可以提供更接近生物体内环境的信息,评估纳米材料的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常用的动物实验包括小鼠模型、大鼠模型和猪模型等。

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免疫反应等,可以评估纳米材料对整个生物体的影响。

除了上述常规测试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相容性测试方法应运而生。

例如,系统生物学方法可以全面地评估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包括基因表达、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面的变化。

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方法

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方法

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方法引言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生物相容性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着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估方法。

一、细胞毒性测试细胞毒性测试是评估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该测试通过将纳米材料暴露于体外培养的细胞体系中,观察纳米材料对细胞的毒性反应。

常用的细胞毒性测试包括MTT法、LDH法、细胞凋亡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评估纳米材料对细胞的存活率、细胞膜完整性以及细胞凋亡程度,从而初步判断纳米材料的安全性。

二、体内动物试验体内动物试验是评估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纳米材料注射或给予动物进行观察,可以评估其对动物体内各个系统的影响。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和猪等。

在体内动物试验中,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动物的行为、体重、器官组织情况等,进一步评估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潜在毒性。

三、免疫学评估纳米材料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是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评估纳米材料对免疫细胞的激活、炎症反应的诱导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可以初步判断纳米材料对免疫系统的生物相容性。

常用的免疫学评估方法包括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ELISA等。

四、遗传毒性评估纳米材料的遗传毒性评估通常是为了评估其对细胞基因组的影响,包括突变、染色体畸变等。

常用的遗传毒性评估方法包括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初步判断纳米材料对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以及对基因的影响。

五、生物分布和代谢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布和代谢是评估其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内容。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标记技术,将纳米材料标记为荧光物质,追踪其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同时,对纳米材料在体内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评估其安全性。

六、生物互作性评估纳米材料在体内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其生物相容性起着重要作用。

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测试方法

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测试方法

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测试方法纳米材料是一种尺寸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的材料,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尺寸依赖性和量子效应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治疗、药物传输、基因治疗等领域。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纳米材料对生物体的相容性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对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测试方法。

1.细胞毒性测试细胞毒性测试是评估纳米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的一种常用方法。

该方法利用体外培养的生物模型,如细胞系或原代细胞,将纳米材料与细胞接触,观察细胞形态、细胞增殖、细胞膜完整性以及细胞死亡等指标的改变。

常用的细胞毒性测试方法包括MTT法、LDH释放试验、细胞形态观察等。

2.血液相容性测试血液相容性测试用于评估纳米材料对血液成分的相容性。

通过与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等关键成分的相互作用来评估纳米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血液相容性测试方法包括凝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聚集实验、红细胞凝聚实验等。

3.组织相容性测试组织相容性测试用于评估纳米材料对生物组织的相容性。

常见的方法包括组织切片法、炎症反应观察法以及纤维蛋白沉着和血管生成的评估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炎症反应以及纤维蛋白沉积和新生血管数量等指标来评估纳米材料对组织的相容性。

4.免疫相容性测试免疫相容性测试用于评估纳米材料对免疫系统的相容性。

常见的方法包括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细胞因子释放测定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等。

这些方法可以评估纳米材料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从而评估其免疫相容性。

5.仿生相容性测试仿生相容性测试用于评估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行为和相容性。

常见的方法包括体内内皮功能测定、天然免疫应答评估、组织灌流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等。

这些方法可以评估纳米材料在体内的生物分布、代谢和对器官的影响等。

综上所述,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测试方法包括细胞毒性测试、血液相容性测试、组织相容性测试、免疫相容性测试和仿生相容性测试等。

几种生物材料的体内生物相容性评价的实验研究

几种生物材料的体内生物相容性评价的实验研究
mo i rd b e I O 1 9 3—1 1 9 n ai n tn a d GB T 8 6 1—1 9 . e h d T e i i ob o o ai i t fp la r lmie n t e y t S 9 o h 0 . 7 a d n t a sa d r / 1 8 . 9 ol 6 7 M t o h vv ic mp t l yo oy cy a d 9 n bi
h d o e , sn t ii g y r g lu i g HE san n ,w sa ay e n u a n s d a d s mmaie . s l f ri p a tt n o 0 d y , y t e d g e fifa l r d Re u t A t m ln ai f a s b h e r e o l mmaoy a d t e z s e o 9 n tr n h
t e s n a d Co cu i n Th e re o l mmao y a d t ef r ain o a s l i S n so e h t n ad,a d HA i e e e h t d r . n l so e d ge i a a f mf tr n h o m t fe p ul n G N a d HA i v rte sa d r o n ss v r
进 行 了实 验 研 究 。
有 限公司生产 , 商品名奥美定 , 以下 简称 F ; 天然羟基 磷 H) ③ 灰 石( y r ypte 以下简 称 H 猪骨 提取物 , H do aa t, x i A, 粉末 状 ) ④ ; 人 工合成羟基磷灰石 ( 规格 G N, S 以下简称 G N, 粒状 ) ⑤ S 颗 ;
to g .h a g uP oic Ta io a hns Me i n o i lN ni 1 0 9 C ia h l y T eJ n s rv e rdt n l ie d i H s t , aj g2 0 2 , hn ) o n i C e ce pa n Ab ta t 0be t e T v s gt i v o i o p t it o m e i a r l , c s oycy m d y rglh d oy p te sr c : j ci o n et a i o m a b i f o em d a m t i s s ha larl ie do e, y r a a t v i i en v b c i ly s c l ea u p a h x i

生物相容性研究

生物相容性研究

生物相容性研究生物相容性是指两个或多个生物体在共存或相互作用时的相互适应性和相互影响的程度。

研究生物相容性对于了解生物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改善医学和生物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生物相容性研究的意义、方法和应用。

一、意义生物相容性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不同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改善生物材料、医疗器械以及生物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通过研究相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和组织对于外部材料的反应,从而预测和减轻可能的免疫或排异反应。

此外,生物相容性研究还有助于设计新的医疗材料和生物工程产品,提升其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二、方法生物相容性研究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探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组织培养:通过将外部材料与活体组织接触,观察细胞和组织对于外部材料的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潜在的免疫反应。

2. 动物模型:使用动物模型,如小鼠、猪等,模拟人类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反应。

通过观察动物对于外部材料的反应,可以预测其在人体内的相容性。

3. 细胞培养:通过将特定细胞与外部材料接触,观察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变化。

这种方法能够评估材料对于细胞的相容性和潜在的毒性。

4. 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Western blot 等,研究外部材料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相互作用。

这些技术可以揭示材料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容性和可能的影响。

三、应用生物相容性研究在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医疗材料开发:通过研究生物相容性,可以设计和开发更安全、有效的医疗材料,如人工关节、植入型器械等。

这些材料可以更好地适应人体,并减少可能的免疫反应或排异反应。

2. 组织工程:生物相容性研究对于组织工程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细胞和组织对于外部材料的反应,可以优化组织工程材料的设计和构建,提高再生医学的成功率。

3. 药物传递系统:研究生物相容性可以帮助改善药物传递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医疗器械技术评估的生物相容性与毒理学评价

医疗器械技术评估的生物相容性与毒理学评价

医疗器械技术评估的生物相容性与毒理学评价医疗器械的技术评估对于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其中,生物相容性和毒理学评价是评估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以技术评估的角度,介绍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与毒理学评价的相关内容。

一、生物相容性评价生物相容性评价是评估医疗器械与人体组织或生物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能够揭示出医疗器械对人体的生物相容性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为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使用提供重要依据。

1. 生物相容性试验生物相容性试验是通过体外或动物实验的方法,对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

常用的试验包括细胞毒性试验、局部组织刺激试验、皮肤过敏试验等。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评估医疗器械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情况,发现潜在的生物相容性问题。

2. 生物相容性评价指标生物相容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细胞毒性、致敏性、局部刺激性、体内毒理性等。

细胞毒性是评估医疗器械对人体细胞的毒性作用;致敏性是评估医疗器械对人体引发过敏反应的能力;局部刺激性是评估医疗器械对人体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体内毒理性是评估医疗器械在体内引发的毒性反应。

3. 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是根据国家、国际相关标准制定的,如美国FDA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欧洲药典和ISO标准等。

它们规范了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确保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符合国际要求,保障患者的安全。

二、毒理学评价毒理学评价是通过对医疗器械成分或材料进行毒理学实验,评估医疗器械对人体的潜在毒性。

毒理学评价有助于揭示医疗器械可能引发的毒性反应,为医疗器械的设计和选择提供依据。

1. 毒理学试验毒理学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基因毒性试验等。

急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医疗器械对人体的一次性毒性效应;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医疗器械长期使用所引发的潜在毒性效应;基因毒性试验用于评估医疗器械对遗传物质的损伤程度。

2. 毒理学评价指标毒理学评价指标包括急性毒性指标、亚慢性和慢性毒性指标、基因毒性指标等。

生物的融合实验报告(3篇)

生物的融合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聚乙二醇(PEG)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与技术。

2. 学会鉴别融合细胞。

3. 掌握细胞融合技术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细胞融合技术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药物筛选等。

PEG是一种常用的诱导细胞融合的化学物质,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稳定等优点。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细胞悬液:细胞浓度约为1×10^6 个/mL。

- PEG溶液:分子量2000-6000,浓度为40%。

- PBS缓冲液:pH 7.4。

2. 实验仪器:- 倒置显微镜- 酶标仪- 超净工作台- 电子天平- 离心机- 移液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细胞悬液:将细胞从培养瓶中取出,用PBS缓冲液洗涤2次,然后加入适量PBS缓冲液制成细胞悬液。

2. 配制PEG溶液:称取适量PEG,加入少量PBS缓冲液溶解,用蒸馏水定容至所需浓度。

3. 细胞融合:- 将细胞悬液与等体积的PEG溶液混合,室温下反应5分钟。

- 加入适量PBS缓冲液终止反应,轻轻吹打细胞悬液,使细胞分散。

4. 融合细胞培养:将处理后的细胞悬液加入培养瓶中,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5. 鉴别融合细胞:-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寻找融合细胞。

- 使用酶标仪检测细胞融合效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胞融合效率:-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部分细胞发生了融合,形成双核或多核细胞。

- 酶标仪检测结果显示,融合效率约为30%。

2. 融合细胞鉴定:- 通过观察融合细胞的形态变化,发现融合细胞具有明显的双核或多核特征。

- 通过酶标仪检测,证实融合细胞具有与亲本细胞相同的生物学特性。

六、讨论与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细胞融合,表明PEG诱导细胞融合技术具有可行性。

2. 融合细胞具有与亲本细胞相同的生物学特性,为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生物相容性实验汇总细胞复苏材料准备:培养基、培养皿、70%酒精、一次性吸管、FBS、15ml&50ml离心管实验步骤:1.先将培养基配好并复温,在15ml离心管中加入5ml培养基;准备37℃的水浴,取出冻存管后立即置于水浴中融化,确保细胞全部浸入液面,快速摇动,1min内使管内的细胞融化,注意不要让水没过管口,液氮会从口子喷出,小心。

2.把培养基融化后的管子用75%酒精擦拭消毒后,放入安全柜内操作。

3.小心打开冻存管,将细胞悬液转移到有培养基的15ml离心管中。

4.1200rpm离心3min,弃上清,加入6ml含10%FBS的完全培养基,转移至新培养瓶(小瓶6ml培养基,大瓶10ml培养基)中,做好标记(细胞类型、传代数、培养基、复苏时间、复苏人),置于CO2培养箱中37℃培养,培养24h后视情况换液。

5.复苏后细胞生长状况正常后,进行常规培养,最好在第二次传代后冻存若干管细胞,不可只取不存,在第三次传代后可用于细胞实验。

TIPS:a.解冻细胞必须迅速,防止细胞低温损伤,慢冻速融。

b.细胞冻存管可能漏入液氮,解冻时冻存管中的气温急剧上升,可导致爆炸。

细胞传代(TE消化法)实验前准备事项:1.预热培养用液:把已经配制好的装有培养基、PBS液和胰蛋白酶的瓶子放入37℃水浴锅内预热(可以省去)。

2.用75%酒精擦拭双手,生物安全柜经过紫外线照射超过30min,实验前通风至少开启15分钟让空气循环起来,橱内不要使用火焰灯,它们会影响橱内空气的流动方式。

3.实验前把可能用到的试剂、吸管及离心管等全部拿到厨内,并正确摆放使用的器械,保证足够的操作空间,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可减少污染。

材料准备:TE消化液、FBS、对应培养基、50ml离心管若干、15ml离心管若干、一次性吸管若干、培养皿等实验步骤:1.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后,取出实验所需物品,可在50ml离心管中配制40ml培养基(4ml FBS+36ml α-MEM)待用。

2.用一次性吸管从细胞单层吸出培养基,缓慢加入PBS或者不含血清的培养基没过细胞,摇晃洗涤培养皿1~2次。

3.再吸出PBS或培养基,吸的越干净越好,6cm(10cm)培养皿中加入600μl(800 μl)TE(胰蛋白酶),以刚刚没过细胞为宜。

(视细胞种类也可不洗涤直接加入TE消化液)4.稍加摇匀,使TE消化液均匀覆盖皿内所有细胞,置37℃条件下温育1~3分钟。

消化程度以用肉眼观察当培养皿晃动时飘起单层细胞为准,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消化细胞,若胞质回缩,细胞之间不再连接成片,表明此时细胞消化适度,视细胞不同而调节。

5.消化适度后,加入适量培养基2~3ml于培养皿中终止消化,沿四个方向吹洗培养皿,确保细胞均从板上消化下来,最后全部转移到15ml离心管中。

6.用吸管将已经消化的细胞轻轻吹打成细胞悬液。

精确配平后放入台式离心机内1200 rpm离心3分钟。

7.弃上清液,加入适量PBS,重悬后1200rpm离心3分钟。

8.弃上清液,先加入2~3ml含10%血清的培养基于15ml离心管中,将适量细胞重悬液转移至含有培养基的6cm培养皿中进行培养,做好标记(细胞类型、传代数PxNy、培养基D-L-5、传代时间、传代比例1:5;操作人),置于CO2培养箱中37℃培养,清理操作台,处理垃圾,记录笔记。

TIPS:a.消化适度:消化的时间受消化液的种类、配制时间、加入培养瓶中的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消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细胞形态的变化,一旦胞质回缩,连接变松散,或有成片浮起的迹象就要立即终止消化。

b.胰蛋白酶的作用是使细胞间的蛋白质水解从而使细胞离散,细胞从平板上脱落可以用枪头吹打实现,但必须观察到细胞间已经分离。

不同的组织或者细胞对胰酶的作用反应不一样。

胰酶分散细胞的活性还与其浓度、温度和作用时间有关,在pH为8.0、温度为37℃时,胰酶溶液的作用能力最强,针对不同细胞,建议初次消化时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确定消化程度。

使用胰酶时,应把握好浓度、温度和时间,以免消化过度造成细胞损伤。

因Ca2+、Mg2+和血清、蛋白质可降低胰酶的活性,所以配制胰酶溶液时应选用不含Ca2+、Mg2+的BSS,如:D-Hanks液。

EDTA可以螯合2价金属离子,故常用TE溶液。

终止消化时,可用含有血清培养基或者胰酶抑制剂终止胰酶对细胞的作用,利用培养基稀释也可以达到一定效果。

c.每次传代可以按1:3~1:10等比例进行,以ATCC数据建议和实际生长状况考虑,请协商好细胞需要立即使用还是长期培养,合理保持培养箱中不同细胞的平板数量。

d.用一次性吸管吹匀细胞时,切勿产生大量气泡,在气泡破裂时产生的剪接力对活细胞有致命威胁。

建议吸管在吸取液体前尽量排空气体,缓慢松手以吸取更多液体,继而以合适的力度吹匀细胞。

细胞冻存材料准备:TE消化液、FBS、对应培养基、50ml离心管若干、15ml离心管若干、一次性吸管若干、专用冻存塑料管(1ml)等实验步骤:1、将细胞冻存液(10%DMSO+90%FBS)配好并放置冰箱预冷;2、当10 cm培养皿中的RBMSC细胞汇合到80%-90%时,用胰蛋白酶将细胞消化下来,1200 rpm离心,去上清;3、加入PBS重悬细胞,以洗去残留的胰蛋白酶,1200 rpm离心,去上清;4、加入1ml细胞冻存液重悬后,将细胞重悬液放入冻存管中,冻存管必须将盖子盖紧,防止液氮侵入,并做好标记(细胞类型、培养代数、培养基、冻存时间、冻存人、编号)。

按下列顺序梯度降温:室温→4℃(10~20min)→冰箱冷冻室-20℃(0.5~1.5h)→低温冰箱-80℃(过夜)→液氮罐-196℃(长期)(冰上转移)。

5、整理,做好冻存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和冻存记录本上均要记录(细胞信息、具体冻存位置、管数等)。

TIPS:a.欲冷冻保存之细胞应在生长良好(log phase)且存活率高之状态,约为80-90%致密度。

b.细胞冻存及复苏的基本原则是慢冻快融,实验证明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细胞活力。

目前细胞冻存多采用甘油或二甲基亚砜作保护剂,这两种物质能提高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加上缓慢冷冻可使细胞内的水分渗出细胞外,减少细胞内冰晶的形成,从而减少由于冰晶形成造成的细胞损伤。

复苏细胞应采用快速融化的方法,这样可以保证细胞外结晶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融化,避免由于缓慢融化使水分渗入细胞内形成胞内再结晶对细胞造成损伤。

c.从增殖期到形成致密的单层细胞以前的培养细胞都可以用于冻存,但最好为对数生长期细胞。

d.DMSO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热能,为了防止局部DMSO浓度过高,请滴加培养基并且不时摇晃,当然,最佳的是配制好冻存培养基,加入离心管中对细胞沉淀小心吹打制悬。

e.梯度降温转移细胞时注意放置冰盒上,避免敏感温度变化。

不宜将冻存细胞放置在0℃~-60℃这一温度范围内过久,低温损伤主要发生在这一温度区内,是“危险温区”。

f.注意定期检查液氮罐内液氮量,及时添加。

g.专用冻存塑料管,带有螺旋的平底塑料盖,并且可以耐受低温,注意冻存时拧紧。

细胞计数材料准备:細胞計數器、Eppendorf 管等实验步骤:1.制备细胞悬液,可稀释数倍以使每小格的细胞数可数。

2.取洁净的细胞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区上盖上一块盖玻片。

3.将悬液摇匀,用移液器吸取少许,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内沿盖玻片的下边缘滴入一小滴(不宜过多),让悬液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充满计数区,勿使气泡产生,不要使计数区两边平台沾上悬液,以免加盖盖玻片后,造成计数区深度的升高,可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悬液。

4.静置片刻,使细胞沉降到计数板上,不再随液体漂移。

将细胞计数板放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

由于生活细胞的折光率和水的折光率相近,观察时应减弱光照的强度。

5.细胞计数时,计数区是由4个16格小方格组成,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个大方格(A、B、C、D)的细胞数,数完计4个大方格读数的平均数。

为了保证计数的准确性,避免重复计数和漏记,在计数时,对沉降在格线上的细胞的统计应有统一的规定。

如细胞位于大方格的粗线上,计数时则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以减少误差。

6.测数完毕,取下盖玻片,喷酒精将细胞计数板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抹擦,以免损坏网格刻度。

洗净后自行晾干、滤纸吸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放入盒内保存7.细胞计数板-计数公式:计算公式:细胞数/ml=16小格内细胞总数×104×稀释倍数SD幼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1.准备好已灭菌的手术器械和需要用到的离心管、培养皿等器材,于紫外照射30min灭菌。

2.先将培养基配好,并在培养皿中加入PBS和10% FBS Medium。

3.将出生7-8 天的SD幼鼠处死,喷酒精后放入超净台的培养皿中。

4.左手拿镊子将SD幼鼠后腿脚掌夹起,右手持剪刀沿着SD幼鼠后腿将皮剪开,且将皮剪至股骨部分,要将皮剪开点,以免沾到毛发。

找到股骨与身体相连的关节处剪断,取出后腿,并将脚掌与胫骨相连位置的皮剪掉,去除脚掌,余下部分放置于装有PBS的培养皿中。

5.重新取新一套镊子与剪刀,用镊子将腿夹起,在胫骨与股骨关节相连处用剪刀剪断,得到分离的胫骨与股骨。

6.左手用镊子将胫骨节气,右手持剪刀对骨头进行剔肉,尽量将骨头上的肉剔干净后,剪断胫骨两端的关节,使胫骨两端相通后放入装有10%FBS Medium 的培养皿中,股骨处理与胫骨相同。

7.用1ml注射器插入到骨髓腔中,并不断用medium进行吹打,直至腔体发白为止,再用1ml枪头吹打培养皿中的细胞,以免细胞成团。

8.用细胞滤网对培养皿中的细胞悬液进行过滤,去除液体中的组织和肉末,将滤液放入10 cm 培养皿中培养过夜。

9.第二天,去除上清液,PBS清洗两次(要沿壁加PBS,以免将贴壁不牢固的细胞吹起),再加入10% FBS Medium 培养。

(由于刚提取的细胞中含有多种杂质,刚提取的细胞经过过夜培养后,细胞上清液浑浊属于正常现象,在提取后的两天内,细胞要每天换液,且换液时候加PBS和10%FBS Medium 时候必须缓慢沿壁加入,以免将细胞吹起。

)10.2天换液一次,等到细胞长满之后,对细胞进行传代,传至第三代即可进行冻存和做实验用。

CCK-8实验目的:考察合金改性前后对对细胞毒性的变化细胞:小鼠胚胎成骨细胞MC3T3-E1,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实验原理:在电子耦合试剂存在的情况下,可以被活细胞线粒体内的琥珀酸脱氢酶还原生成高度水溶性的橙黄色的甲臜产物(formazan)。

细胞增殖越多越快,则颜色越深;细胞毒性越大,则颜色越浅。

对于同样的细胞,颜色的深浅和细胞数目呈线性关系。

颜色的深浅与细胞的增殖成正比,与细胞毒性成反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