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人文自然什么意思

人文自然什么意思人文自然这个词汇组合由两个关键词组成:人文和自然。
人文指的是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与人相关的方面;而自然则涉及到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与非人类生物相关的方面。
因此,人文自然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1. 人文自然的关系人文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工作、文化实践等都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对自然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系统破坏等。
人文自然的关系既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感知,也突出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干预。
2. 人文自然的意义(1)生态价值:人文自然关系的核心是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只有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自然意味着人类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文化价值:自然环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文自然关系的理解,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自然和环境对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同时,人文自然也提供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条件,例如自然环境下的历史古迹、自然景观等。
(3)审美价值: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美感与乐趣,人文自然体现了这种审美价值。
自然景观、植物动物等自然元素为人们提供了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源泉。
3. 人文自然的挑战与应对(1)生态环境破坏: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生态系统面临威胁,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应对挑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2)文化冲击: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出现断裂。
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当同等重视,通过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与自然共存。
(3)教育意识:人文自然关系的意义需要通过教育广泛宣传和普及。
培养良好的环境伦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之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中。
结语人文自然关系是当今社会亟需重视的议题,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重要方面。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就息息相关,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的恩赐。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挑战。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人类可以随意支配自然、肆意破坏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要认识到,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应该像孝顺母亲一样爱护自然,而不是像掠夺者一样肆意破坏自然。
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回报;只有保护自然,才能让自然永续发展。
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首先,我们要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
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多步行、骑自行车,少开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我们要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比如参加植树活动、垃圾分类等;最后,我们要学习尊重自然的智慧,借鉴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方法。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要加大环保力度,加强环境保护法律
的制定和执行,推动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在和谐人类与自然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行动者,都是建
设者。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努
力奋斗!
谢谢大家!。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在自然界中,依赖自然界
的资源和环境来维持生存。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
类对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如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加
需要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自然界
提供了我们生存所需的空气、水、食物等资源,同时也给予了我们
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不仅损
害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危害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因此,我
们应该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的观念,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
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
污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我们的
后代也能够享受到美丽的自然环境。
最后,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比如,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分类垃圾、植树造林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际上都是在保护自然环境。
只有人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让人类与自然真正实现和谐相处。
总之,人类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需要正视自然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自然环境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前言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天然物质条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而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文化的发展正是本文所要举例阐明的。
要说明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首先要解释“文化”二字在这里的概念。
文化(civilization)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在有些场合,人们用“文化”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类活动,把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称为“文化”。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而狭义的文化(culture)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而文明就是这种狭义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我们把《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中所用的“文化”理解成某个民族的文明。
在此,我们以世界上典型的受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文明——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为例子。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都诞生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她们的文明发展史各具特色,构成了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之外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地中海文明,即海洋文明,发祥于希腊文明,而罗马则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古代西方世界的统治者。
地中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我们主要以大河文明中的古中国和海洋文明中的古希腊为分析对象。
东方文明的源头——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则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
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偏居一方,相对封闭。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发祥在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世界最大的内海——地中海。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多优良的天然海港,海岛星罗棋布。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我们时代的
重要课题。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
的恩赐,而自然也需要我们的保护和呵护。
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更加宜居。
首先,我们要尊重自然。
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要
学会尊重自然,珍惜自然。
我们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要随意破坏
自然的生态平衡。
我们要尊重自然的资源,不要滥伐滥砍,不要过
度开发,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园一样对待自然。
只有尊重自然,我们
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其次,我们要保护自然。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节约
使用,减少浪费。
我们要保护自然的环境,减少污染,改善生态。
我们要保护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只有保护
自然,我们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最后,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要学会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保护
自然环境。
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规律,同时改善自然条件。
只有与
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重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人类与
自然和谐共处,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更加宜居!
谢谢大家!。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自然与文化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自然与文化关系自然和文化是人类社会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文化则是人类创造的标志。
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自然和文化之间一直处于紧张的关系中。
一、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自然环境中不断进行的。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同时也反过来作用于自然环境。
自然和文化的交互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不同。
自然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人类不同地域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人们以渔业、海产品为主要生产和经济来源,而内陆地区人们则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和经济来源。
(2)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自然环境还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传承。
例如,草原地区人们以游牧为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以牧民为主导的社会结构,且文化传承形式也与农业文化传承方式不同。
(3)世界观和文化意识形态自然环境还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和文化意识形态。
例如,沿海地区人们处于海洋环境中,对海洋有强烈的依赖和认识,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而内陆地区人们则对土地、山川等有着更为强烈的认识。
2. 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史前时期的狩猎、采集,到农业时代的开垦,再到现代工业时代的污染,人类制造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2)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文化影响了人类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保护观念。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自然中生存,依赖自然的恩赐生活。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已经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一种和谐共处的方式。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割裂自然,也不能割裂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的一部分,我们的命运与地球的命运息息相关。
如果我们继续破坏环境,那么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其次,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过去,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发展,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
然而,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之上。
我们需要追求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经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媒体都应该加强环境教育,让人们了解自然的美丽和脆弱,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责任感。
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美丽的地球家园!谢谢大家!。
论述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论述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论述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以昆明可持续发展为例1地理位置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昆明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米之间,最高海拔4247米,最低海拔746米,平均海拔1894米。
昆明市城区在滇池盆地北部,南濒滇池三面环山,空间环境良好。
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纬度低,海拔高,加之有高原湖泊滇池、阳宗海调节温湿度,形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5度,最热月平均气温19.7度。
最冷月平均气温19.7度.最冷月平均气温7.5度。
年平均降水量1035毫米,相对湿度74%且降雪年份极少有。
由于温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能见度良好,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故有“春城”美誉,是世界上少有的全天候旅游城市被人们誉为东方的“日内瓦”。
2自然坏境2.1气候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纬度低,海拔高,加之有高原湖泊滇池、阳宗海调节温湿度,形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6℃。
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
昆明日温差较大,一天之中有四季,一下雨就成秋天了,在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2.2地形和地貌昆明辖区地处云南高原中部,高原是基本地貌形态。
总体地形北部高,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中部隆起,东西两侧较低,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红色山原地貌次之。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米之间,最高点是北部禄劝县拱王山脉的马鬃岭,海拔4247.7米;最低点是禄劝县则黑乡小河坪子东北1公里处普渡河与金沙江交汇点,海拔746米。
昆明由于地处金沙江、南盘江及元江3大水系的分水岭之间,河流侵蚀作用不强,高原面保存较好,大部分地区地形较平缓,高差小于500米,分布着一系列南北向构造、排列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俗称“坝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以昆明可持续发展为例1地理位置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昆明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米之间,最高海拔4247米,最低海拔746米,平均海拔1894米。
昆明市城区在滇池盆地北部,南濒滇池三面环山,空间环境良好。
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纬度低,海拔高,加之有高原湖泊滇池、阳宗海调节温湿度,形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5度,最热月平均气温19.7度。
最冷月平均气温19.7度.最冷月平均气温7.5度。
年平均降水量1035毫米,相对湿度74%且降雪年份极少有。
由于温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能见度良好,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故有“春城”美誉,是世界上少有的全天候旅游城市被人们誉为东方的“日内瓦”。
2自然坏境2.1气候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纬度低,海拔高,加之有高原湖泊滇池、阳宗海调节温湿度,形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6℃。
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
昆明日温差较大,一天之中有四季,一下雨就成秋天了,在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2.2地形和地貌昆明辖区地处云南高原中部,高原是基本地貌形态。
总体地形北部高,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中部隆起,东西两侧较低,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红色山原地貌次之。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米之间,最高点是北部禄劝县拱王山脉的马鬃岭,海拔4247.7米;最低点是禄劝县则黑乡小河坪子东北1公里处普渡河与金沙江交汇点,海拔746米。
昆明由于地处金沙江、南盘江及元江3大水系的分水岭之间,河流侵蚀作用不强,高原面保存较好,大部分地区地形较平缓,高差小于500米,分布着一系列南北向构造、排列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俗称“坝子”。
低丘及海拔2000—2500米的中山分布广泛。
全市土地中,山地、丘陵约占84.91%,平地约占15.09%。
2.3河流湖泊河流昆明地区河流分属金沙江(长江上游)、南盘江(珠江上游)、元江(红河上游)三大水系。
全地区属金沙江流域的面积占73.44%,属南盘江流域的面积占24.81%,属元江流域的面积占1.75%。
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普渡河、鸣矣河、掌鸠河、牛栏江、南盘江、巴江等。
湖泊昆明市的湖泊主要是滇池、阳宗海。
其他还有石林县境内的月湖、长湖、园湖等,但面积均小,最大的仅3平方公里。
滇池。
滇池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属长江水系内陆高原湖泊,因滇族、滇国而得名。
滇池风光绮丽,景色迷人。
湖水微波涟漪,一碧万顷;湖边绿岸蜿蜒,青山如黛。
沿湖有西山、白鱼口、盘龙寺、大观楼、民族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是闻名遐迩的国家级旅游度假风景区,被誉为“高原明珠”。
阳宗海。
阳宗海位于昆明市的宜良、呈贡县和玉溪市澄江县3县交界处,为高原断陷湖泊。
阳宗海距昆明市区36公里,景色秀丽,碧波粼粼,沿湖岩壑嶙峋,陡险峻美,每遇云消放晴,湖面显得非常恬静、动人。
这里水质优良,气候宜人,环境幽静,交通方便,地热资源丰富。
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阳宗海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旅游度假区“,现已建成海滨游乐场和度假山庄。
2.4植被类型昆明地区的气候土壤地貌和植被,都具有滇中高原的典型性。
其植被类型有9个类型;20个亚型;11个群系组;56个群系;118个群丛。
其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硬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稀树灌草丛、灌丛、草甸、湖泊水生植被等。
由此可见,昆明地区的植被类型是比较丰富的。
从植物区系来看,昆明地区是热带和温带结合区系。
昆明地区有种子植物195科,1099属3170种。
1099属中,起源于热带属占46.5%,温带属占48.9%,中国特有属占3.9%。
热带和温带区系成份各占一半。
2.5土壤类型土壤类型以热带、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占绝对优势,以红壤、赤红壤、燥红土和黄壤占地最广。
西南多山,所有山地的土壤都与植被一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垂直分异,但以川西北山地和横断山地垂直带性表现最充分和完备。
通常情况下,以砖红壤为基带有足够高度的山地,自下而上可依次出现山地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高山石砾土等类型,但因山地所处基带有别、山脊或山峰海拔不等,以及坡向不同,可能缺失某个土壤类型,各土壤分布高度也将有较大差别,但从总体上说,仍然无改山地土壤大大丰富了西南区土壤类型的事实。
2.6野生动物资源的历史与现状民国时期和解放后至1999年,近90年间,云南大学和昆明动物研究所,曾对昆明地区野生动物进行过一些考察。
据资料记载,昆明地区约有脊椎动物500种,约占云南省脊椎动物的三分之一,说明昆明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但是,由于昆明地区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森林过量采伐、毁林开垦和围湖造田等,造成昆明地区的局部生态环境恶化,有些珍稀动物的生态环境范围缩小,种类和种群数量趋于减少。
据1999年调查,昆明地区约有陆生野生动物460多种,比解放初期的500多种有所减少。
这460种动物中,两栖类22种,爬行类28种,鸟类300多种,兽类100多种,约占云南省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的34%,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38种,比过去记载的59种,大幅减少。
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有一定数量的狼、黑熊、云豹、金猫、灰鹤、黑鹳等,现在几乎绝迹。
3 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关系昆明的文化特征: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累,形成了当今昆明“历史悠久,古迹多;风景秀丽,名胜多;人文荟萃,名流多;资源丰富,物产多;开发较早,交往多”的鲜明特色。
从战国楚将庄开滇,历经汉、唐、宋、元、明、清数朝,历代各地方政权在昆明建制设都,及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改朝换代,历时2300多年,为昆明留下大量古迹。
经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200多项。
其中,国家级5项。
昆明风景名胜遍布域内。
城区山水相济,四季如春,度假区、森林公园、佛寺道观、山水奇观、民俗村寨星罗棋布,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民族风情特点突出。
山和水是昆明拥有的十分具有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城市景观。
所以形成了昆明特殊的水文化。
昆明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辖区有滇池水体,滇池外海流域和整个草海。
濒临滇池的西山、观音山、玉案山等山脉,朝东坐西,山峰俊俏,林木葱茏、云横绝顶,山脚下滇池海岸线蜿蜒舒展,面临沧水,环抱草海,延揽盆地,山水相映成趣,风光秀美。
历史上,滇池周边地区生态植被良好,曾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使得昆明具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十分发达的人文历史环境优势,昆明的历史文化古迹,大多具有“依水而起,傍山而兴”的特征,大多数文化遗迹集中在滇池周围的山林里和湖边半岛上,大多数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地点都在滇池周围,充分反映了水环境对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以及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和谐景象。
因此,突出的生态优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水文化,为昆明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昆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扩张侵蚀湿地、城市建设规划滞后以及环境意识淡漠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昆明的生态环境,如森林、植被、湖泊、河流、地下水水体等发生了改变。
以流入草海的大观河、永宁河、乌龙河等为例,其航运功能早已消失,灌溉功能逐渐减少,排污功能则不断增加,河道的形态发生了重要改变,水体污染严重。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昆明市在实施新昆明发展战略中必须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好滇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滇池孕育这灿烂的滇文化历史,从云南的简称滇就可以看出滇文化对云南的影响。
水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滇国。
滇池是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滇池的变化与昆明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但随着滇池的污染日益严重,我们严重的感受到我们的环境受到了破坏,我们的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所以昆明政府开始进行对滇池的综合治理,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是对水文化的发展提供的保障文化的力量是伟大的,掠夺自然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维持自身的和谐发展,都是由于人类拥有文化的力量。
同样人类之所以能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也是因为人类拥有了文化的力量。
面对当前人类所遭遇的种种环境难题,人类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从文化的视角去寻求破解的良机。
所以我们应该弘扬水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昆明发展战略中突出生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新昆明建设的城市定位中,昆明将建设成为现代生态城市和“水之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水文化。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把昆明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在滇池的治理中取得成效。
只有这样才能在昆明可持续发展的路上让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