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平南王 尚可喜
靖南王 耿精忠
【统一台湾,设台湾府】归中央,促联系,促开发,固海防
施琅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帝挽郑成功联
【平叛噶尔丹】消分裂,定西北,促团结,固统一
噶尔丹:“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康熙:“朕必噬雪穷追,断不回师”
乌兰布通古战场
【学习与创新,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 对汉族:缓矛盾,加快满族文化发展 对蒙藏:护宗教,控蒙藏;促团结,固统一
毛泽东:“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康熙)的统一战线政 策”。
(汉)尊崇儒学,恢复科举
(蒙)多伦会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藏)达赖
(藏)班禅
(蒙)哲布尊丹巴
(蒙)章嘉
【抗击沙俄侵略】
定边界,获稳定 称中国,护主权
【问题三】康熙抗击沙俄侵略,体现了清初在巩固统一多 民族国家方面的什么新特点?
少年康熙的忧患:如何统一全国、保卫边疆呢?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漠西漠北蒙古各部叛乱
满汉民族矛盾
“三藩”割据
郑氏割据
【问题一】概括康熙巩固统一的各种措施,并推 断其实施作用。
沙俄侵扰黑龙江流域
漠西漠北蒙古各部叛乱
满汉民族矛盾
“三藩”割据
郑氏割据
【平三藩之乱】扫割据,定南疆,固统一,安民生
平西王 吴三桂
少冲践祚,毕生勤学
从五岁学习开始,他早出晚 归,无论严寒酷暑,从未中 断· · · · · · 繁重的学业差点儿压垮了 他的身体,他累得咯血,仍然坚 持学习。后来不得不发展到需要 针灸治疗的地步,以至于多年后 康熙皇帝一闻到灸条的艾味还心 有余悸。
这位称孤道寡的皇帝陛下,对 西学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令人瞠目: 从天文地理,到物理、化学,甚 至高等数学、西洋音乐,他全都 学过,而且学得还不错。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_第6课_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_word版有答案

清单一志向远大的玄烨少年天子1.登基康熙帝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出生于1654年,8岁登基,14岁开始亲政,他聪明好学,志向远大。
2.学习(1)认真学习满汉文化、骑射军旅之技和帝王统治之术。
(2)对西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制造和购置科学仪器。
[深化认知]康熙帝即位时,世界形势发生变化:欧洲封建统治已经动摇,商品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联系加强,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正孕育着危机。
清单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对内措施平定“三藩”与收复台湾1.平定“三藩”(1)原因:清初,“三藩”割据势力对国家统一构成了威胁。
(2)措施:1673年,三藩反叛,康熙帝采取剿抚并行的策略,历时八年,取得平定“三藩”的胜利。
2.收复台湾(1)原因:郑氏政权以台湾为根据地,坚持抗清,使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政局不稳。
(2)过程:招抚失败后,用武力收复台湾。
(3)管理: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并施行了“展界开海”和轻税政策。
(4)意义①促进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贸易的发展以及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②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深化认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
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请求。
这说明康熙帝认为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单三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对外措施抗击沙俄1.原因17世纪中叶,沙俄侵扰黑龙江流域,并修筑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对中国东北边境构成极大的威胁。
2.过程(1)康熙亲政后,采取“永戍黑龙江”的方法,积极为抗击沙俄侵略做准备。
(2)1685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沉重打击了俄国军队。
3.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教材分析:本课下设三个子目,其中“少年皇帝”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巩固统一国家”一目介绍了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镇压噶尔丹叛乱、强加对x藏的管理等史实;“维护国家主权”一目主要介绍抗击沙俄的斗争以及中俄尼布楚条约。
实际上这两目内容是可以合起来的,合成一个问题: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过程与方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对清中央不够服从,需要加强管理——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4、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地占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满族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可见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一个根基未稳的江山。
解决上述问题,对内巩固国家统一,对外打击侵略,以求巩固满清统治,继承父祖鸿业,开创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
少年康熙,就已经表现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
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来。
(☆说明:本部分由老师或个别感兴趣的学生简要讲述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兴趣,并说明少年康熙有着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或直接就教材第14页表述)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
少年康熙对鳌拜的专横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6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一、少年天子康熙帝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出生于1654年,8岁登基,14岁开始亲政,他志向远大,聪明好学,对中外文化均有研究。
二、巩固统一1.平定“三藩”(1)原因:清初,“三藩”割据势力对国家统一构成了威胁。
(2)措施:1673年,三藩反叛,康熙用剿抚并行的策略,历时八年,取得平定“三藩之乱”的胜利。
归纳总结康熙初年面临的矛盾(1)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中国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3)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4)民族矛盾(满族与汉族)。
历史评价平定三藩叛乱,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也有助于消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2.收复台湾(1)原因:郑氏政权以台湾为根据地,坚持抗清,使东南沿海地区政局不稳定。
(2)过程:在招抚失败后,用武力收复了台湾。
(3)管理: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并实施了“展界开海”和轻税政策。
(4)意义:①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②从此,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3.抗击沙俄(1)原因:17世纪中叶,沙俄侵扰黑龙江流域,并修筑据点,对中国的东北边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过程:①康熙亲政后,开始采取“永戍黑龙江”的方法,积极为抗击沙俄侵略做准备。
②1685年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沉重地打击了俄国军队。
(3)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思维点拨抗击沙俄的入侵,在性质上是一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争。
《尼布楚条约》的平等协商签订,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三、对康熙帝的历史评价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执政期间开疆拓土,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军,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参考教案1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程标准: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葛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定《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理解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3.情感态度价值观:康熙帝归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思维拓展:1.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时代性的代表人物。
秦始皇可以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创立者,唐太宗可以说是其奠基者、开拓者,康熙帝可以说是其捍卫者。
2.我们需要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
3.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同时要注意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4.“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此时,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世界历史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时期。
因此人们又把“康乾盛世”比喻为落日余辉。
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相信我们会得到一个全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有关康熙帝的影视作品图片。
一、“少年天子”康熙五岁开始读书,八岁登极,于儒家经典,日日必读,字字成诵。
十七八岁时,读书过劳,至于咳血,但仍不肯休息。
在为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期间,战局迅变,军报频至,京师军民,惶惑不安,翰林院奏请隔日进讲,康熙帝不听,曰:“仍每日进讲,以慰联倦倦向学之意!”他三十一岁首次南巡,舟停南京长江燕子矾,夜至三更,仍不废读。
康熙帝即位时,在巩固统治上面临什么问题?二、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叛乱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威胁来自“三藩”的割据势力。
19-20版: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创新设计)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目标方法点拨1.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3.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1.突出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活动,可以结合清朝疆域图,从不同的方位来引导归纳,也可以围绕巩固统一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两个主题来归纳。
2.有关作用的评述要结合具体举措来展开,避免空发议论。
还可以适当比较,彰显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之功和康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之功。
3.力求对本单元涉及的三个帝王作类型的归纳,以便对古代中国政治家有一个宏观的共性的认识。
1.幼年继位: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三子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面临形势(1)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2)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3)游牧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4)满洲贵族强制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满汉矛盾尖锐。
(5)鳌拜专权乱政。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
智擒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
1.平定三藩之乱(1)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消除了南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和国家统一。
2.统一台湾(1)1681年,任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2)设置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3.平定西北叛乱(1)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妄图分裂。
(2)康熙帝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4.加强民族团结(1)崇尚儒家文化,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侵略军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的少数民族。
高中历史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3、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 要是因为
A.是掌握中央政权的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 A.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B.抗击沙俄,显示国威 C.以战胜为条件求得和平 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二)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
1、背景: 2、经过:
⑴ 康熙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⑵ 分别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 战 ⑶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 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1尼68布9年楚《条尼约布》楚意条义约:》规定: 1中.双俄方两平国等以协格商尔下必签齐署河的、平额等尔条古约纳;河和外兴安 岭 2.往肯东定至了海“为两界江,一岭岛北”河属西中属国俄。国,岭南河东 属(中即国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
①台湾——郑成功 ②黑龙江流域——沙俄 ③漠西、漠北——蒙古各部 ④云贵、两广、福建——“三藩” ⑶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⑷辅政鳌拜专权
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
平定“三藩”历 剿抚时并八用年,,有终获利全安定胜
收复台湾
加强了台湾同大陆联系, 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三征噶尔丹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康熙帝之功绩:
1、平三藩,扫割据 2、收台湾,固海防 3、抗沙俄, 定边疆 4、征蒙古,平叛乱 5、善学习,尊各族
通过以上史实,你如何评价康熙?
1、康熙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 者,在位期间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 展,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2、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说课稿

3、康熙帝南巡中哪件事最令你震撼?
康熙29年至36年(1690—1697年),三次亲征,平定 准噶尔部叛乱。
康康熙熙5555年年((11771166年年))谕,:变海“外开如海西”洋为等“国禁,海千”百。年后, 康中熙国5恐7受年其(累17。18此年朕)逆,料历之时言11。年编成《康熙全览图》。
——《清圣祖实录》
满汉合璧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
顺治18年(1661年,8岁),即位。 康熙6年(1667年,14岁),亲政。 康熙8年(1669年,16岁),智擒鳌拜。 康熙20年(1681年,28岁),平定三藩。 康熙22年(1683年,30岁),平台湾。 康熙23年(1684年,31岁),首次南巡。“弛海禁”。 康熙24年至28年(1685—1689年),部署两次雅克萨 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设计意图』以康熙57年(1718年)编成的《康熙全 览图》导入课题,既直奔主题,又为课堂小结做好铺 垫。两个小问的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 经验,激发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氛围。
康熙帝真的有过“微服私访”吗?
《康熙起居注》 《清圣祖实录》 《清史稿·圣祖本纪》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 获取可信史料的思维品质。同时引出本课的线索:康 熙23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
『设计意图』此部分作为本课的小结,在完成大事年 表后,最后呈现《“康弛熙海全禁览”图》、时重间新轴严及申康海熙禁55年 谕旨,将时、空、人融为一体。将康熙帝还原到特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知识链接,自主学习联系必修内容,归纳明末到清前期的时代特征。
(细心)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少年天子1、阅读教材第一目,归纳少年天子康熙帝具备哪些优秀素质?2、浏览教材概括,康熙皇帝即位之初面临哪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三)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康熙自评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么,我们如何全面认识康熙帝,给他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呢?(再次回顾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注意论从史出)1、观点一: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2、认为康熙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
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三、拓展延伸,知识构建四、巩固练习,总结反思选择题1、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4、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5、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 .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 .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6、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 .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 .专制皇权B .中央集权C .检察权力D .对农民的控制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9、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10、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 .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 .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 .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11、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 .逐渐平民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宗教化12、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A .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 .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 .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 .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13、“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 .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 .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 .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1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酿酒B .唐朝前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C. 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 D .清政府鼓励扩大手工业生产规模15、右侧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A .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B .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C .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D .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16、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6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材料一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
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
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摘编韦庆远《明清史续析》(3)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滇平中秋日闻海上捷音瀚海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未襟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1)根据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2)参照情境一的主题格式给情境二拟定一个主题。
(3)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对康熙帝诗中所涉及的活动进行评价。
18、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贾谊《过秦论》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之所不欲者劳敝。
”,“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
”——《贞观政要》材料三:“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材料四:“承大业,勤政爱民。
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圣学高深,崇儒重道。
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ɡòu)。
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1)材料一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4分)(2)(选作)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主要有哪些不同?(4分)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2分)(3)(选作)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4分)材料四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2分)(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和成就,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2分CCDCA DACDA AADCC16、(1)略(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3)【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朝文化政策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史实归纳为正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反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
第二问影响可以从积极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消极方面破坏性: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化专制: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社会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以概括。
【答案】一方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另一方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
一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7、(1)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
(2)康熙帝与国家统一。
(3)打击了各种分裂势力,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8、(1)史实:灭六国,完成统一;创立皇帝制度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分)(2)不同:秦: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唐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提倡节俭;(4分)理解:功:出现贞观之治(具体表现也可)。
德:唐太宗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2分) (3)贡献:平定三藩之乱;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
理解: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蕴藏着危机。
(6分)(4)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2分)CCDCA DACDA AADCC16、(1)略(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3)【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朝文化政策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史实归纳为正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反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