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内镜下肠置管在腹部手术后胃瘫中的应用体会
腹部手术后胃瘫34例的诊治体会

28 5 第 卷 1 0 年 月 5 第3 0 期
・交流 园地 ・
腹部 手术后 胃瘫 3 4例 的诊治体 会
尹 修 才 , 新 成 , 建 伟 李 董
( 山东 省荣 成 市 人 民医 院外 科 , 山东荣成
2 40 6 3 0)
【 词】 部 手术 ; 关键 腹 胃瘫 ; 治 诊 【 图分 类号】R 5 . 中 6 66
病人 可改 善症 状 。
232吗叮 啉 其 作 用机 制 同 胃复 安但 作 用 强 . 一种 外 周 型 .. 为 多 巴胺 受体 拈 抗 剂 , 用 于 胃肠 道 , 加 胃蠕 动 , 作 增 促进 胃排 空, 并能 抑 制恶 心 、 吐 。 呕
我 院 19 9 0年 1月 ~ 0 6年 6月 共 收 治 腹 部 手术 后 胃瘫 20 病人 3 4例 , 中 , 1 其 男 2例 , 2 女 2例 , 龄 4 ~ 6岁 , 均 年 年 87 平 龄5 6岁 。 发病 为 : 原 胃癌 1 0例 , 胃溃疡 6例 , 头 癌 2例 , 胰 门 静 脉高 压症 8例 , 胆管 癌 4例 , 二指 肠损 伤 2例 , 症胰 腺 十 重
治 疗包 括持 胃 ① 持 保
处 于空 虚状态 , 以利 于减 轻 胃及 肠 吻合 口黏膜 水 肿 和保 持 胃
的 张力 。② 用 温盐 水 洗 胃。③ 补 充微 量 元 素及 维 生素 , 持 维 水、 电解 质 、 碱平 衡 。 腹部 理疗 。 营 养支 持 : 断地 输 血 酸 ④ ⑤ 问 浆、 清蛋 白、 合 氨基 酸 与脂 肪 乳 。⑥ 应 用 胃动 力 药 如 吗 叮 复 啉, 并辅 以中药及 针 灸 。⑦ 对 顽 固性 胃瘫予 以全 胃肠 外 营养
3结 果
腹部手术后胃瘫34例的诊治体会

腹部手术后胃瘫34例的诊治体会标签:腹部手术;胃瘫;诊治术后胃瘫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延迟,常见于胃溃疡病的胃大部切除术后或胃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胃瘫一旦发生,进食后胃潴留,严重影响病人的进餐与消化,给病人及医生造成很大压力,而越是急于求成越是适得其反。
出现胃瘫后耐心地妥善处理,对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胃瘫病程有重要的意义。
现将我院收治的术后胃瘫病人34例的诊治情况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1990年1月~2006年6月共收治腹部手术后胃瘫病人34例,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6岁。
原发病为:胃癌10例,胃溃疡6例,胰头癌2例,门静脉高压症8例,胆管癌4例,十二指肠损伤2例,重症胰腺炎2例。
临床表现:本组病人于术后3~4 d停止胃肠减压即出现症状者10例,术后5~7 d流质饮食后出现症状12例,术后8~12 d由流质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症状者12例。
病人表现为进食后腹饱胀感,恶心、呕吐,呕吐物有发酵的味道,吐后症状暂时缓解,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800~2 500 ml/d。
查体见上腹部饱满,轻压痛,可闻及振水音,肠鸣音减弱或正常。
1.2治疗方法治疗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处于空虚状态,以利于减轻胃及肠吻合口黏膜水肿和保持胃的张力。
②用温盐水洗胃。
③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④腹部理疗。
⑤营养支持:间断地输血浆、清蛋白、复合氨基酸与脂肪乳。
⑥应用胃动力药如吗叮啉,并辅以中药及针灸。
⑦对顽固性胃瘫予以全胃肠外营养(TPN)或肠内营养(EN)。
2治疗2.1心理治疗发生胃瘫后应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消除其紧张心理,并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给予镇静剂。
2.2营养支持TPN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从而使胃肠道得到较好的休息,因此,胃瘫出现初期尽早使用TPN提供营养支持,对恢复胃壁功能、阻断恶性循环有明显作用。
腹部手术后胃瘫22例治疗体会

腹部手术后胃瘫22例治疗体会吕凤根 袁鑫生河南省兰考县人民医院(475300) 【摘要】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2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4d以上。
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7~40d恢复出院。
结论 腹部手术后胃瘫是由综合因素引起,体质差、手术创伤大和高龄可能为主要因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
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瘫,不应再次手术。
【关键词】 胃瘫;胃潴留;腹部手术 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手术后出现的以胃排空迟缓为主要征象的非机械梗阻的肠道功能性疾病。
我科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共发现胃瘫病人22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50~70岁,平均62岁。
近端胃切除8例,远端胃切除术后5例,脾切除术后1例,胆囊切除术后3例,横结肠切除术后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
1.2 临床表现:病人术后4~5d后,肛门已排气,腹部不胀,进流质饮食后数小时,病人出现腹胀,并呕吐大量含胆汁的胃液,有3例病人进食后3d又开始腹胀、呕吐。
查体:上腹部隆起,无肠型,胃部有振水音,肠鸣音弱。
行胃肠减压,每日引流量1500ml左右,持续引流7~40d。
1.3 辅助检查:有15例病人行38%泛影葡胺行胃肠道造影,检查,胃蠕动明显减弱,或无蠕动。
排空明显迟缓,7例行腹部透视,均无肠腔气液平面。
1.4 诊断标准:胃引流量每天1000ml以上,持续10d以上,无明显水电解质紊乱,无机械性梗阻。
1.5 治疗方法:①持续胃肠减压,直至引流量连续2d少于100ml/d后,闭管观察2d,无不适,拔除胃管。
②使用胃动力药物,甲氧氯普胺针10mg,肌注2次/d;5%葡萄糖液加红霉素针1.25g,静滴1次/d,新斯的明1mg,足三里封闭,2次/d。
经内镜置营养管在术后胃瘫病人中的应用

经内镜置营养管在术后胃瘫病人中的应用
徐爱军;王振宏;孟蕊;苏蓉玲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
【年(卷),期】2005(029)009
【摘要】胃大部切除术,在胃溃疡特别是在胃恶性肿瘤治疗方面应用甚广。
但手术后胃排空障碍(胃瘫)这一并发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处理也比较棘手。
我科于2004-01~2004-12配合腹外科利用内镜引导下将营养管送至小肠的方法治疗胃瘫12例,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685-685)
【作者】徐爱军;王振宏;孟蕊;苏蓉玲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放射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经皮内镜下胃肠造口行肠内营养在术后胃瘫中的应用 [J], 田锦波;陈凌云
2.经鼻内镜下放置空肠营养管对术后胃瘫功能恢复的影响 [J], 黄景武;娄丽华;苏彬;崔保继
3.经颈内静脉插管术联合无痛内镜下肠内置营养管在腹部术后胃瘫中的应用体会[J], 孙学良;郑亚民;李永秀;曹宏
4.亚甲蓝在胃毕Ⅱ式术后胃瘫患者空肠营养管置入中的应用 [J], 刘丽红; 李德春
5.内镜下置鼻肠营养管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附16例报告 [J], 张光全;程泰煦;王勇强;易康民;李小云;吴德琼;肖海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胃镜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应用

结 果
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治愈 ,恢复胃动力最早 于术后第 10 d , 最迟第 29 天 ,平均 (14 . 3 ±5 . 1) d 。 患者在治疗初期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维持水电平衡 , 但在开始肠内营养治疗的 3~5 d 后均可以通过肠 内营养维持足够的营养与液体补充 。在肠内营养过 程中 ,发生腹泻 1 例 ,腹胀 1 例 ,经调整滴速后缓解 , 所有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血糖 、血电解质 、肝肾功能均 无异常 ,营养支持 10 d 后患者体重 、血红蛋白 、血清 总蛋白 、白蛋白均有明显增加 ( P < 0 . 05) 。患者进 行肠内营养治疗后的营养状况 ,见表 1 。
辅助检查 血电解质检测基本正常 ,所有患者 均行 X 线 30 %泛影葡胺造影检查 :胃扩张 ,大量胃 液残留 ,胃无蠕动或蠕动减弱 ,造影剂胃排空延缓 。 胃镜检查 :胃内有大量潴留物 ,胃蠕动弱 ,幽门及吻 合口通畅 ,但吻合口水肿明显 ,胃镜能顺利通过 。
治疗方法 1 . 胃镜下置鼻空肠三腔营养管 :拔除原胃管 , 在胃镜辅助下置入三腔鼻空肠营养管 (费森尤斯卡 比公司) (长度 150 cm ,负压吸引 ,腔外径 5 . 3 mm , 小肠喂养腔外径 2 . 9 mm) ,首先将三腔鼻空肠营养 管从鼻腔插入至胃 ,然后插入胃镜 ,用内窥镜异物钳 夹住管道头部 ,送至十二指肠乳头以下 20 cm ;胃部
3 通讯作者 :杜宗汉 , E2mail :nanchongdu @163 . co m
能恢复后夹闭胃管 ,开始进食流质 、半流质饮食时发 生胃瘫 ,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 ,恶心 、呕吐 ,呕吐物为 残留食物 、胃液及胆汁 ,胃管引流量 800~2500 ml/ d ,所有患者均无明显腹痛 。腹部检查 :上腹部饱满 , 轻度压痛 ,可闻及振水音 ,肠鸣减弱 。
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12例诊治体会

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12例诊治体会发表时间:2012-11-12T17:03:42.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刘铭厚[导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提高,腹部手术的病例日趋增多。
刘铭厚(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二人民医院外科病房辽宁本溪 117114)【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4-0164-02【关键词】腹部手术胃瘫诊断和治疗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提高,腹部手术的病例日趋增多。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例亦在增加,胃瘫这种术后并发症的治疗对外科医生来说是一种在治疗观念上的挑战。
我院2000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腹部术后胃瘫患者12例的诊治资料做了整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0~2007年收治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0岁,平均45岁。
其中胃大部切除术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门脉高压症门奇断流术2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胆肠吻合术1例,直肠癌术后1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例。
术后发生胃瘫时间为术后第三天至第七天。
发生最长1例为术后第七天,已开始进食2d,患者出现腹胀、呕吐,上腹彭隆有振水音等症状和体征。
均经经过电子胃镜检查或上消化道造影确诊,7例泛影葡胺造影显示造影剂在胃内潴留,胃肠吻合口处无造影剂通过,动态观察胃蠕动几乎消失,3h后透视观察,仅见少量造影剂进入小肠。
12例胃镜检查,见胃内有大量滞留液,吸出胃液约800m1,幽门及吻合口水肿,但胃镜可顺利通过。
7例患者术前静点灭滴灵250m1,2次/日,3~5d。
12例患者术前和/或术后均用5%的18-氨基酸静点,500~1000m1/日。
1.2 治疗方法均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首先采用心理治疗,让患者解除紧张情绪,保持平静的心情。
其他治疗措施包括静脉营养支持,适当时机恢复胃肠内营养;适量输入新鲜全血、血浆及白蛋白等;适时使用胃动力药或辅使中药及针灸治疗。
胃镜下放置空肠营养管的临床应用体会

胃镜下放置空肠营养管的临床应用体会柳慧;韩建京;王瑞【摘要】@@ 近年来肠外营养(PN)发展较快,但肠内营养(EN)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国内外均重视EN的治疗,国外全部营养支持中药80%是经肠内途径,国内也呈增长趋势[2].能否进行EN取决于空肠内安置营养管是否成功,我院自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胃镜下放置空肠营养管2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1(026)003【总页数】3页(P252-254)【关键词】食管肿瘤;胃镜检查;肠道营养【作者】柳慧;韩建京;王瑞【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内镜室,河北,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内镜室,河北,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河北,石家庄0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1近年来肠外营养(PN)发展较快,但肠内营养(EN)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国内外均重视EN的治疗,国外全部营养支持中约80%是经肠内途径,国内也呈增长趋势[2]。
能否进行EN取决于空肠内安置营养管是否成功,我院自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胃镜下放置空肠营养管2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病例选择本组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42~76岁,中位年龄65岁。
其中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12例,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3例,自发性食管破裂修补术后瘘2例,贲门失驰缓症术后瘘2例,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6例。
1.2 方法1.2.1 麻醉方法术前10分钟除胃排空障碍患者口服10 m l盐酸达克罗宁胶浆行食管黏膜表面麻醉外,余者皆使用2%盐酸利多卡因行咽后壁喷雾麻醉。
1.2.2 操作步骤使用OLYMPUSGIF-XQ260电子胃镜,北京赫之源16号胃管作为空肠营养管,美国COOK METII-35-260斑马导丝做引导。
患者左侧卧位,常规进镜,将胃镜头端置于十二指肠降段,再经内镜钳道将斑马导丝(特性:直径0.35 mm,长260mm。
12例腹部术后胃瘫治疗体会

12例腹部术后胃瘫治疗体会马培超【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治体会和预防措施。
方法对12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12例患者经过14~28 d的非手术治疗后,胃肠蠕动均逐渐恢复,胃管引流量﹤500 mL/d、颜色黄而清,出院时均可进普通饮食。
未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并发症。
随访7~18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均未出现复发。
结论熟悉腹部术后胃瘫的临床特点,及时确诊并采取综合性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规范手术操作,对预防腹部术后胃瘫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33-34)【关键词】腹部手术;胃瘫;诊治【作者】马培超【作者单位】河南睢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睢县 476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9术后胃瘫又称残胃无张力症或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胃手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可见于胰腺手术和其他腹部手术,包括妇科手术[1]。
由于术后胃瘫需较长时间的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和营养支持,使患者的后续治疗延迟,故一旦发生术后胃瘫,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并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2011-01—2014-01,我科共行腹部手术1 848例,术后发生胃瘫12例(0.65%),均经非手术疗法获治愈,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41~76岁。
其中发生在胃窦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D2)、结肠前胃空肠B-Ⅱ式吻合术后3例。
十二指肠溃疡并瘢痕性幽门梗阻B-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3例,胃溃疡穿孔B-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2例,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梗阻近端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第一部恻恻吻合术2例,胆总管下端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2例。
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3~5 d,当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拔除胃管,开始进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食物时,出现上腹饱胀、频繁呃逆、呕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应用研究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临床手术治疗应用于各种类型治疗,但术后部分患者由于自身因素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胃瘫是腹部手术后由非机械性梗阻因素造成患者胃动力紊乱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1]。
患者临床会出现以胃排空障碍为主的症状如餐后上腹饱胀、疼痛,严重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中残留食物、胃液及胆汁,同时由于胃排空障碍患者会出现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2]。
此病持续时间长、病情反复、恢复缓慢,若无及时有效治疗不仅影响患者疾病治疗、预后效果且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本次我院临床观察无痛内镜下肠置管行营养支持的效果,发现患者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96例入院行腹部手术出现胃瘫的患者,按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包括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8例。
对照组男19例,女29例,胃部手术27例、胆囊切除6例、结直肠手术13例、胆总管切口取石2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4.8±6.2)岁;治疗组男19例,女29例,胃部手术27例、胆囊切除6例、结直肠手术13例、胆总管切口取石2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5.0±5.9)岁。
经检查符合临床胃瘫诊断标准[3],积极配合治疗有良好依从性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所用药物无相关禁忌症、明显过敏反应,经检查未发现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两组一般基线差别无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包括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持续胃肠减压,使用促胃动力恢复药物纠正贫血、减轻胃肠道水肿等治疗,对照组行肠外营养支持静脉滴注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等人体基本需求;治疗组患者使用2%5 ml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鼻咽部后,在无痛情况下经胃镜下插入鼻肠管,将营养管置于空肠内,同时每天输注500 ml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第2天开始滴注营养液,首剂量为每日500ml,2~3d后可逐渐增加营养液剂量,肠内营养液第1天输注速度为30 ml/h,在观察患者无不适后可相应增加速度至80~120 ml/h。
为避免出现输注管堵塞,每天用温开水冲洗管道1次,同时为避免胃液潴留、防止酸碱失衡将胃肠减压所得液体过滤后,亦经鼻肠管输入回小肠内,每天
无痛内镜下肠置管在腹部手术后胃瘫中的应用体会
李文伟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医医院(辽宁大连 116200)
文章编号:1006-6586(2016)05-0070-02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B
内容提要:目的:为有效治疗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症状的患者,临床探究无痛内镜下肠置管进行营养支持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96例入院行腹部手术出现胃瘫的患者,按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包括
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8例。
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在无痛内镜肠置管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患
者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治疗2周、8周后病患体内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2
周后治疗组白蛋白指标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恢复情况好(P<0.05),8周后两组转铁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
差别无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疗率为95.8%,对照组为85.4%,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P<0.05)。
结论:为有效促进胃瘫患者恢复,临床可在腹部手术后行无痛内镜下肠置管营养支持治疗,患者恢复快、恢复好。
关键词:胃瘫疗效无痛内镜腹部手术
DOI:10.15971/ki.cmdi.2016.10.032
.
70中国医疗器械信息|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
临床应用研究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回输胃肠减压液维持在800ml左右。
1.3疗效评价
观察治疗2周、8周后病患体内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情况,同时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采用自制胃瘫恢复评测表进行调查;疾病治愈:患者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无出现。
病情好转:患者疼痛、腹胀等症状明显改善。
病情有所恢复:病人腹胀、疼痛以及相关症状得到部分改善、缓解。
病情无进展:病人恶心呕吐未改善,其他症状均无好转或病情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α=0.05为有差异性标准。
2.结果
2.1两组白蛋白指标变化情况:治疗2周后治疗组白蛋白指标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恢复情况好(P<0.05),8周后两组转铁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别无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疗率为95.8%,对照组为85.4%,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P<0.05),见表2。
3.讨论
腹部手术后由于患者消化道结构出现变化,营养不良、胆汁反流、腹腔感染等情况造成机体胃动力紊乱,最终引发疾病,患者会出现餐后上腹部饱满、轻压有疼痛感,听诊会出现肠鸣减弱,同时胃管每天引流量在800~2500ml,行X线造影检查会发现胃部扩张、大量胃液残留。
临床此病治疗多给予患者纠正贫血、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减轻胃肠道水肿、促进胃动力恢复等治疗,其中营养支持不仅为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保障机体各器官、组织能正常运行[4]。
早期临床对会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如静脉滴注营养液,虽疾病治疗效果良好但长时间应用肠外营养会增加医疗费用,使患者经济负担加重且长期静脉置管有引发感染等并发症可能性,使治疗效果降低。
近几年较为推崇肠内营养支持不仅能有效避免肠外营养支持所出现的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费用少、住院时间缩短,有学者研究发现胃镜插入过程能对胃肠道蠕动起到一定刺激效果,能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5]。
肠内营养支持使机体吸收完全有利于胃肌力恢复、促进伤口愈合,同时食物机械刺激会促进机体消化道激素分泌,使肠道结构、功能恢复[6]。
本次研究发现治疗2周后治疗组白蛋白指标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恢复情况好(P<0.05),8周后两组转铁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别无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疗率为95.8%,对照组为85.4%,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P<0.05)。
综上所述,为有效促进胃瘫患者恢复,临床可在腹部手术后行无痛内镜下肠置管营养支持治疗,患者恢复快、好,
可临床推广应用。
71.
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