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98192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室内的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旦发生并延误诊治将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在某种意义上说骨筋膜室综合征比骨折本身的医疗风险更大。
因此,作为一名创伤骨科医生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
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l)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的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的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病理:骨筋膜室的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的容积减少,使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造成室内肌肉、神经缺血、缺氧。
因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强,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处置将发生:1.频临缺血性肌挛缩在严重缺血早期,肌肉尚无坏死或少量坏死,若此时立即进行治疗,重建血液供应,可避免发生大量肌肉坏死,恢复后不影响肢体的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持续以致有较多的肌肉坏死。
此时开始治疗,恢复血液供应尚可恢复,但由于肌肉坏死较多,虽经纤维组织修复,但将发生瘢痕挛缩及神经损坏,发生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
3.坏疽缺血不能纠正,大量肌肉发生坏死,已无法修复,只能截肢否则会发生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频临缺血性肌挛缩阶段或稍稍重些。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65mmHg),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骨筋膜室综合征,也被称为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或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该综合征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创伤骨科医生必须高度重视。
该综合征的病因包括骨筋膜室容积骤减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
骨筋膜室容积骤减的原因可能是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或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的压迫。
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缺血后组织肿胀、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或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以及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是由于骨筋膜室的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的容积减少时,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导致室内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
缺血和缺氧加重了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发生频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肌挛缩、坏疽等严重后果。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 (65mmHg)时,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0kPa(15mmHg),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时,血循环完全中断。
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24小时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会发生功能改变,8-12小时则会发生永久性的损坏,即肌肉坏死。
在肌肉坏死时,会释放大量的K+和肌红蛋白。
组织缺血缺氧会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同时受累组织会发生无菌性炎症,产生大量的毒性介质。
这些物质进入血循环后会引起全身的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肌力减弱和感觉障碍等。
骨筋膜室综合征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组成的骨筋膜室内, 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
PART 02
病理生理
(Pathophysiology)
骨筋膜室内容物增多
骨筋膜室容积减小
渗出增加
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
小静脉压力上升
治疗:尽早行筋膜切开减压手术(Fasciotomy)!!
小结
1.掌握骨筋膜室综合征 的定义
3.了解病理生理
2.掌握骨筋膜室综合征 的临床表现
4.了解治疗原则
课后思考题:
? 缺血-水肿-再缺血的恶性循环是怎样形成的? ? 骨折并发症还有哪些?
学习资源与文献推荐:
Frederick M.Azar, James H.Beaty, S.Terry Canale,et al.Camp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13th edition,2018. McQueen M M, Gaston P, Court-Brown C M,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Who is at risk?J bone Joint Surg Br,2000,82:200-203. Matsen FA, Winquist RA, Krugmire RB Jr(1980) Diaginosis and mangement of compartmental syndrome.J bone Joint Surg Am; 62(2):286-291.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 教学大纲
定义 (Definition) 病理生理 (Pathophysiology)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 治疗 (Treatment)
骨筋膜室综合征

压迫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或石膏对 受伤部位进行包扎,减
少肿胀和出血。
手术治疗
切开减压
通过手术切开筋膜室,减轻肌 肉和神经组织的压力,防止缺
血坏死。
修复损伤组织
对损伤的肌肉、肌腱、韧带等 进行修复,恢复其正常结构和 功能。
植骨与内固定
对于骨折等严重损伤,需要进 行植骨和内固定手术,促进骨 折愈合。
功能重建
特点
多见于前臂和小腿,常由创伤、骨折 、血管损伤等引起,导致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 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产生症状。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创伤、骨折、血管损伤等是导致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发病机制
创伤、骨折等导致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 内的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引起 一系列症状。
、避免剧烈运动等注意事项。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循环障碍
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可引起肢体远端缺血、坏死等
严重后果。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 治疗
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制动
停止活动,使受伤部位 得到休息,减少炎症和
肿胀。
冷敷与热敷
早期使用冰敷减轻疼痛 和肿胀,后期可改用热
敷促进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
口服或外用药物,如非 甾体消炎药、活血化瘀 药等,缓解疼痛和消炎
经过医生仔细检查和诊断,确诊为右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案例二:误诊与鉴别诊断
患者情况
患者李女士,52岁,因左膝关节 疼痛就诊,医生初步诊断为关节 炎,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症状
未缓解。
诊断过程
经过进一步检查和鉴别诊断,确诊 为左膝关节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骨筋膜室就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与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室内得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得一系列症状与体征、多见于前臂掌侧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就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得并发症之一,对患者与医生都构成严重得威胁,一旦发生并延误诊治将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在某种意义上说骨筋膜室综合征比骨折本身得医疗风险更大。
因此,作为一名创伤骨科医生要对其有足够得重视。
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l)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得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得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得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她组织。
病理:骨筋膜室得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得容积减少,使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造成室内肌肉、神经缺血、缺氧。
因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强,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处置将发生:1、频临缺血性肌挛缩在严重缺血早期,肌肉尚无坏死或少量坏死,若此时立即进行治疗,重建血液供应,可避免发生大量肌肉坏死,恢复后不影响肢体得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持续以致有较多得肌肉坏死。
此时开始治疗,恢复血液供应尚可恢复,但由于肌肉坏死较多,虽经纤维组织修复,但将发生瘢痕挛缩及神经损坏,发生特有得畸形——爪形手、爪形足、3.坏疽缺血不能纠正,大量肌肉发生坏死,已无法修复,只能截肢否则会发生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骨筋膜室综合征就是指频临缺血性肌挛缩阶段或稍稍重些。
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65mmHg),组织内得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
骨筋膜室综合征

(二)全身病理变化:
1)低血压和休克 软组织的坏死--析出大量血浆和体液--渗出毛细血 管--低血压和休克。 2)毒血症,高血钾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大量肌组织坏死--释放出大量肌红蛋白和钾 离子--毒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症 →挤压综合征 3)急性肾衰 继续发展--急性肾衰难以避免。
(二)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1)疼痛 早期因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各有差异, 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甚至持续性难以忍受的剧痛。 但当筋膜间室内压力进一步上升,感觉神经纤维麻痹 时,疼痛随之减退或消失。
(2)肿胀及压痛 解除压迫后,迅速出现受压区局部 肿胀,并有压痕,皮肤微红,伤部边缘出现红斑、或 皮下淤血及张力性水泡。进一步加剧时,肿胀肢体发 凉,皮肤发亮,有光泽,张力增高,肌肉变硬,局部 广泛性压痛。
手术适应症
目前认为出现下列症状即为手术适应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2.有部分临床症状且室内压 >30mmHg; 3.损伤肢体的动脉循环中断>4h
手术切开减压治疗根据不同的部位采 用不同的切口: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采用内外两侧切口减 压;大腿在股外侧切口减压; 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采用掌侧切口减压; 手掌、足部用背侧切口减压。 手术切开减压的时间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诊断要点
①患肢有外伤史,伤后肿胀并剧痛; ②筋膜间隙表面皮肤张力大,压痛明显; ③肌肉活动障碍; ④肌肉有被动牵拉痛; ⑤二点分辨率下降。 只要具备上述5项中的3项即可确诊,同时也 具备了手术切开减压的指征。且不可等到 循环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体征均明显时 方确诊和手术。
《骨筋膜室综合征》课件

PART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康复与 护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
被动运动
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对受影响的部 位进行被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 关节活动。
主动运动
在疼痛可忍受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 行主动运动,如肌肉收缩练习,以增 强肌肉力量。
案例二
一位爱好健身的中年人,在锻炼过程中因为不注意肌肉的拉伸和热身,导致腿部 肌肉拉伤并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经过及时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该患者的病情逐 渐好转,并重新回到健身行列。
PART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REPORTING
保守治疗
01Biblioteka 020304休息与制动
避免剧烈活动,使用石膏或支 具固定患肢,减轻疼痛和肿胀
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有助 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因病痛带来的不便和 困扰。
促进健康意识
加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 防教育,提高公众对健康 的关注和意识,促进整体 健康水平的提升。
预防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白领,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腰部肌肉疲劳 ,进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通过调整坐姿、适时起身活动以及进行适当的腰部 锻炼,该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临床表现
患肢感觉异常、疼痛、压痛、牵拉痛、肌肉无力、肿胀、苍 白或发绀等。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 ,如X线平片、CT或MRI,可明确诊断。
PART 0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REPORTING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势
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 势,如久坐、久站等, 应适时活动身体,缓解
骨筋膜室综合症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骨筋膜室综合症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等级。
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分类标准
按病程发展速度分期
骨筋膜室综合症按病程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三个阶段。
按病情严重程度分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骨筋膜室综合症可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三个阶段。
分期系统
早期临床表现与诊断
非手术治疗
对于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早期患者,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法,如抬高患肢、冷敷、使用抗生素等。
功能锻炼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
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护理
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必要的关心和鼓励,同时注意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骨筋膜室综合症是一种国际性的疾病,需要各国医学界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来研究和防治。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推进骨筋膜室综合症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加强基础研究
推进临床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发现了许多与骨筋膜室综合症发病有关的基因和分子。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通过早期诊断和预防,可以有效地降低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2023
骨筋膜室综合症
CATALOGUE
目录
概述分类与分期诊疗流程并发症及防治最新研究进展
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动 疼痛
屈拇、 屈指 伸拇、 伸指 屈趾
足内翻
踝背伸
感觉 障碍
正中、 尺神经 腓深神 经 腓浅神 经 腓肠神 经
外观
屈指 马蹄足
后侧深室
+ 屈趾、 伸趾 胫后肌
胫神经 屈趾
常见部位
前臂:掌侧、背侧 小腿:后侧深室、前侧、后侧浅室
晚期表现-5P
无痛painless 苍白pallor 感觉异常paresthesia 肌肉瘫痪paralysis 无脉pulselessness
THANK YOU!
谢谢!
骨筋膜室综合征98192
好发部位
解剖:
前臂:掌侧浅室/掌侧深室/背侧 小腿:前侧/外侧/后侧浅室/后侧深室 手部、足部
定义2
骨筋膜室综合征:骨筋膜室内的肌和神经因急
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
曾用名: Volkmann缺血性挛缩、胫前肌 综合征、急性肌肉缺血性坏死
区别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在一密闭间室内, 由于压力上升损害其血液循环引起肌肉 和神经坏死,并最终因过皮肿胀导致皮 肤坏死。
体征
肿胀(最早):张力高,皮肤水泡 压痛:肌腹 被动牵拉痛(重要) 神经:感觉减退、主动活动无力、感
觉丧失 血管:早期脉搏存在、肢端毛细血管
充盈时间正常
常见部位特点
部位
背侧
腿
后侧浅室
张力 压痛
+
+
+
+
+
主动 无力
伸拇、 伸指 屈拇、 屈指 伸趾、 胫前肌 足外翻
室内容量减少
室内压力增加
静脉压增加
休克 抬高患肢 血管痉挛
渗出增加 毛细血管压上升
小动脉压力下降
组织灌注压下降 小动脉壁内外压力差下降
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 组织灌注减少
小动脉关闭
肌肉、神经进行性死亡
病理生理
小动脉临界闭合压力:组织压升高至 小于舒张压10-30mmHg水平时
组织压:
前臂64mmHg、小腿55mmHg 组织内循环停止
Doppler检查对诊断血管损伤有价值 Doppler检查对骨筋膜室的血流量是否充足
无判断意义 必要时可行动脉造影
注意
远端脉搏存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 不能排除骨筋膜室综合征
进行性发展,密切、持续观察
治疗
非手术治疗
甘露醇
禁!:抬高患肢
手术治疗
目标:敞开受累的骨筋膜室,达到减压 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
术后处理
全身情况:失水、酸中毒、高钾血症、 肾功能衰竭、心律不齐、休克
局部情况:
减少敷料交换、严格无菌原则 4日后延期缝合 7-8日二期缝合、植皮 10-12日可重复一次
中晚期治疗
中期:伤后3-4周
肌肉康复训练 神经松解
晚期:伤后6个月
矫正畸形 恢复肌肉动力 恢复神经功能
诊断-贵在“早”
病因、病史 张力高、明显压痛 肌肉活动障碍 被动牵拉痛 感觉障碍
组织测压:
多发伤、低血压状态 神志不清、肢体骨折 临床难以下结论者:神经损伤合并骨筋
膜室综合征
10-30mmHg为增高 >30mmHg切开减压指征
鉴别诊断
神经损伤 血管损伤
远端可触及动脉搏动或肢端温暖均不能除外 血管损伤
Volkmann挛缩是筋膜间室综合征未治
疗或治疗不当的结果,表现为坏死的神
经、肌肉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
病因
内容物体积增加
缺血后水肿 损伤:挫伤/挤压伤/
烧伤 小腿激烈运动 出血
骨筋膜室容量减少
包扎、固定过紧
严重局部压迫:长时 间
图例
病理生理
室内压力升高
组织血供受损
内容物体积增加
时间-病理变化
缺血时间 30min
2h 4h
6h
神经 功能异常
肌肉 功能改变
肌红蛋白尿 部分坏死
不完全坏死
肢体 感觉异常 主动无力 被动疼痛
12h 永久性功能 永久性功能 永久性功能
丧失
丧失
丧失
临床表现
症状:疼痛、功能障碍
早期:进行性持续加重,不因肢体固 定和一般处理而改善
晚期:神经坏死,疼痛消失
缺血性坏死的唯一有效方法 指征:
肢体明显肿胀和疼痛 该骨筋膜室张力大、压痛 被动牵拉痛 有或无神经功能障碍体征 组织压>4.0kPa(30mmHg)
手术方法
前臂
掌侧长“S”形切口 必要时可切开腕管
小腿
内外侧双切口
手足:掌骨(跖骨)间背侧纵切口
部分肌肉坏死--切除坏死组织 坏死组织广泛--截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