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3.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物体速度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会用图表和数学方法表达和分析运动速度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速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速度的实验探究,速度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滑轮组、小车等。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不同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物体的快慢。
2. 探究速度的概念:提问:如何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 / t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速度。
4. 速度的变化规律:讲解物体在不同情况下速度的变化,如加速度、减速度等。
5.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并记录数据。
6.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绘制速度-时间图,计算平均速度等。
五、课后作业1. 请用速度描述下列运动场景:a. 一名运动员100米短跑比赛。
b.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2. 完成实验报告:测量小车在不同斜度下的速度。
3. 复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速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交通运输、体育竞技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2. 强调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时的应用,以及实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八、评价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计划安排1. 下一节课内容: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2. 教学目标:理解位移的概念,掌握位移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位移描述物体的运动。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应用。
2. 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计时器、测量工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如自行车、汽车、飞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 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保持不变,运动方向为直线的运动。
5. 讲解如何判断物体运动快慢:a. 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
b. 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c. 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
2. 引导学生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并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解答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实验和课堂讨论。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辨别物体的快慢运动。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的快慢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种不同物体,如小球、卡车等,用于展示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
2. 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展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观察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并让学生描述这些运动状态。
二、展示物体运动:教师用不同的物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辨快慢运动。
三、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总结快慢运动的特点,探讨快慢运动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四、让学生实践:教师让学生自行选择物体,并观察描述其运动状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五、展示总结:教师以小结的形式呈现学生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快慢运动规律。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物理快慢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描述快慢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物体的快慢运动与速度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快慢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区分速度的快慢,并能够用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3. 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速度的快慢描述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引入1. 出示两个物体同时出发,但速度不同的运动情景,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快慢的差异。
2. 提出问题:如何用一个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3. 引导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二:速度的定义1. 定义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三:速度的计算公式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例运动图像,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时间。
2.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速度的计算实践练习。
教学活动四:速度的快慢描述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与速度进行关联,认识到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速度快慢描述的几个关键词,如快、慢、迅速、缓慢等。
教学活动五:运用速度描述运动1. 提供一些具体的运动情景,要求学生用速度的概念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2. 学生根据给定的速度信息,绘制运动图像,并通过速度的快慢描述给予运动一个形象的印象。
教学活动六:综合实践1. 给出一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用速度进行描述。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猜测得出物体的速度,将速度与运动情况进行对应。
教学活动七:反思与总结1. 提出问题:速度越快,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2.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教学资源:1. 速度示例运动图像2. 计算速度的实践题目3. 描述运动快慢的运动图像题目4. 分析运动情况进行速度描述的实践题目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2. 学生的速度计算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三、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运用。
2. 速度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
2. 新课导入:介绍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运动场景,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加深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5. 知识拓展: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让学生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速度计算题和单位换算题,评估学生对速度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3.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速度单位。
2. 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速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位移、路程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明白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4. 讲解速度单位:介绍常见速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5.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的掌握情况。
2. 结合课后练习,评估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速度现象,如交通工具、体育比赛等,增强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2. 介绍速度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运动快慢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教学内容: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运动快慢的相对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对运动快慢的观察和描述。
2. 讲解速度的定义: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3. 示例计算: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计算速度。
4. 讨论运动快慢的相对性:不同的参照物会导致不同的速度感知。
第二章:速度的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距离/ 时间。
不同单位的速度表示。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计算方法。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计算解决。
2.4 教学步骤:1. 讲解速度计算公式:速度= 距离/ 时间。
2. 介绍不同单位的速度表示:米/秒、千米/小时等。
3. 练习计算速度: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计算速度。
4.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速度= 路程/ 时间。
不间下的速度变化。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验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解决。
3.4 教学步骤:1. 讲解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速度= 路程/ 时间。
2.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间下的速度变化。
3. 练习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解决。
第四章:速度和距离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速度和距离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和距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速度和距离的关系:速度= 距离/ 时间。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教案模板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教案模板第1篇:描述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教案怎么描述运动的快慢学习目标:1、对运动物体位移与时间关系的认识,理解速度概念,会抽象并运用匀速直线运动模型。
2、通过对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粗略研究,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会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3、体验引入恰当的物理概念,对物理研究的推动作用。
重、难点分析:一、学习重点:理解速度概念。
二、学习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1、速度表示质点运动和的物理量。
(1)定义:质点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
(2)定义式:v=。
(3)单位:、等。
(4)矢量性:速度的大小用公式计算,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的。
2、匀速直线运动(1)物体沿_____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_____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理解:1)运动轨迹是直线而且__________不变;2)“相等的时间”应理解为_____相等的时间;3)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_____和_____都不变,是一种理想模型。
3、平均速度(1)定义:在变速运动中,运动质点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只能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2)理解: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跟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或不同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哪段或哪段内的平均速度。
运动和是相对的。
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需要选取另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用来作为标准的物体称为。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一、匀速直线运动【探究】1、观察图1-12,让学生找出汽车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体会匀速直线运动并定义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二、速度【探究】在30min内,骑自行车行驶8km,汽车行驶48km,显然汽车比自行车运动的快;两位同学参加百米赛跑,甲同学用时,乙同学用时,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可见,运动的快慢与位移和时间两个量有关,在其中的一个量相同时,可以通过比较另一量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l 、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提问: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学生回答: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
教师提问: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学生回答:用坐标系。
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 1对应的点x 1,表示t 1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 2对应的点x 2,表示t 2时刻物体的位置,则12x x x -=∆,就表示从t 1到t 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
因为物体的位移与运动的时间有关。
教师提问: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二)进行新课1、对“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以你骑自行车上学为例,假设你经过的某短路时平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2、观察图1.3-1,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3、教材17页上“思考与讨论”中的两个问题应怎样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2、对“速度”概念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速度”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结合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
2、什么是速度?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表示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是矢量还是标量?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初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教师提问:对于同一个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一样。
我们用公式t x v ∆∆=计算出的速度,能否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能。
因为tx v ∆∆=,只能反应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提问:怎样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呢?2、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概念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两部分,同时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观察图1.3-2,认识汽车速度计的表盘并练习读数。
2、指导学生观察18页表格,了解表格中常见物体的速度;3、就课本19页“说一说”中讲述的故事,展开讨论,回答图1.3-3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P 20“问题与练习”第1、2题,讨论后回答。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三)课堂总结、点评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以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只有掌握好这三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描述物体的运动。
对于这三个物理量的掌握,速度和平均速度从定义式上即可解决。
速度的大小为t x v ∆∆=,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也为位移变化x ∆的方向。
平均速度的大小为tx v ∆∆=,方向沿位移的变化x ∆的方向,对平均速度应明确是哪段位移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间t ∆选取不同时,平均速度往往不一样,它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绘。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它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快慢程度。
对它的理解可参考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可用“极限”的思想。
我们可以把一段变速运动分割成足够多的小段,使质点在每一小段的运动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在每一小段中计算出的速度反映了质点在该时刻(或在该位置)的运动快慢和其运动的方向。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和速度相同。
(四)实例探究☆对速度的认识[例1]一门反坦克炮直接瞄准所要射击的一辆坦克。
射击后,经过t 1=0.6 s ,在炮台上 看到炮弹爆炸。
经过t 2=2.1 s ,才听到爆炸的声音。
问坦克离炮台的距离多远?炮弹飞行的水平速度多大?(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 m /s 。
,空气阻力不计)分析:因为光速远远大于声音的速度,所以可以认为t 1即是炮弹飞行的时间。
t 2即是炮弹飞行的时间跟声音从炮弹爆炸点传到大炮所在地的时间之和。
因此声音传播的时间是t 2 - t 1。
这样就可以求出所需的量了。
解:炮弹的射程就是坦克离炮台的距离xx=v (t 2 - t 1)=340×(2.1-0.6)=510 m 所以,炮弹的飞行速度。
6.05101=='t x v m /s =850 m /s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应用[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C .火车以速度v 经过某一段路,v 是指瞬时速度D .子弹以速度v 从枪口射,v 是平均速度分析:根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进行判断。
解:平均速度不是速度平均值;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火车以速度v 经过某一段路,v 是指在这段路上的平均速度,子弹以速度v 从枪口射出,v 是指出枪口时的瞬时速度。
答案B[例3]某同学星期日沿平直的公路从学校所在地骑自行车先后到甲、乙两位同学家去拜访他们,位移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
试描述他的运动过程,在图2中画出他的速度时间图象。
解析(上午)9时,他从学校出发,骑车l h 到达甲同学家,速度v 1=15km /h ;在甲同学家停留1h ;11时从甲同学家出发,12时到达乙同学家,速度v 2=15 km /h ;在乙同学家也停留l h ;(下午13 时返回,骑车l h ,速度v 3=30km /h ;14 h 时回到学校。
取出发时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为v 1、 v 2为正,v 3为负;10~11时、12~13时速度为0;据此作v-t 图,如图2所示。
☆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及应用[例4]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C .匀速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D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解析 平均速度指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矢量,方向为位移方向,平均速率指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标量,没有方向,所以不能用平均速率表示平均速度的大小,而瞬时速度的大小可用瞬时速率表示,匀速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且等于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答案BCD★课余作业1、书面完成P 20“问题与练习”第3题。
2、阅读教材P 19“STS ”《速度与社会》短文,写出自己的感想,并在小组中交流。
★“问题与练习”(P 20)参考答案1、(1)9.46×1015 m (2)1.33×108 s2、(1)前1s 的平均速度为9 m/s ;前2 s 的平均速度为8 m/s ;前3 s 的平均速度为7 m/s ; 前4 s 的平均速度为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 m/s ;9 m/s 最接近于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它比瞬时速度要小(2)最后1s 的平均速度为1 m/s ;末速度是03、(1)T107列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达聊城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小时公里小时公里/74.899.3350(2)由聊城站开出直至到达菏泽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小时公里小时公里公里/9.13135.1350-285 (3)在9时30分时,列车停于聊城车站,瞬时速度是0★教学体会本节学习的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是运动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学知识的基础。
初步掌握速度的矢量性、理解其物理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积极进行讨论、加以区别。
★资料袋:你已经熟悉,用“速度”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并且知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根据这种规定可知,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长,即速度的数值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反之,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短,即速度的数值越小,物体运动得就越慢。
假如我们把速度的定义改成:“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
”这样一改,还能不能用这样规定的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按照这一新的规定,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从道理上讲,这样改动后速度仍然能够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不过按照这种规定,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长,物体运动得就越慢;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就越快。
例如,在田径运动会上,甲跑完100 m 用了13 s ,乙跑完100 m 用了16 s ,大家都会承认甲比乙跑得快。
再如,在钟表里,秒针转一圈用l min ,分针转一圈用1 h ,时针转一圈用12 h ,显然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
由此可见,速度这个概念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时间,一个是与时间对应的路程,二者缺一不可。
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应兼看这两个因素,否则就会片面。
至于速度的表示法,虽然从原则上讲,不论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还是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都能够反映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但是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这是因为这样规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方便,而且已为世人所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