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京奥运火炬燃烧技术

合集下载

中国人的骄傲!

中国人的骄傲!

以后要多了解 奥运知识哦
谢谢观看
再见
奥运会徽漂亮吧,让 我们一起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它吧``````
1.“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 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 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该作品传达和代表了四层信息和涵义: (1)中国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 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 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 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2) 红色。选用中国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图案基准颜色。红色历来被认为是 中国的代表性颜色,还是我国国旗的颜色,代表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标志 的主体颜色为红色,具有代表国家、代表喜庆、代表传统文化的特点。 (3)中国北京,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作品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 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的表达出北京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递出奥 林匹克的理念和精神。作品内涵丰富,表明中国北京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人民的姿态。 (4)冲刺极限,创造辉煌,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现代奥林匹 克运动一直强调以运动员为核心,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正体现了这一原则。印 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并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 2.会徽的字体设计采用了中国毛笔字汉简的风格,设计独特。 会徽作品“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的字体采用了汉简(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汉简 中的笔划和韵味有机的融入到“BEIJING 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 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字体不仅符合市场开发目的,同时与标志主体图案风格相协 调,避免了未来在整体标志注册与标准字体注册中因使用现成字体而可能出现的仿冒侵 权法律纠纷。

奥运火炬的燃烧原理

奥运火炬的燃烧原理

奥运火炬的燃烧原理
奥运火炬的燃烧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燃料选择
奥运火炬燃料主要是丙酮、丁酮等挥发性液体,容易气化燃烧。

2. 毛细管原理
火炬烧杯里放置一块多孔海绵,它可像毛细管管一样吸取燃料。

3. 气化和霧化
通过多孔海绵结构,燃料被气化和霧化,便于燃烧。

4. 导火proc
火炬顶端布置一小段导火线,点燃后它可引燃气化的燃料。

5. 规范燃料供给
调整海绵和导火线与燃料的相对位置,使燃料供给恒定而适量。

6. 适当通风
火炬周围保持适当空气流通,以供给充足氧气。

7. 稳定支撑
火炬通过设计可以稳定地支撑在持有者手中。

通过对上述要点的精心设计,奥运火炬可以提供一个相对恒定、持久、安全的火焰信号。

《2024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内场主火炬抗风性能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内场主火炬抗风性能研究》范文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内场主火炬抗风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2022年冬奥会作为国际盛大的体育盛事,其内场主火炬的稳定性和抗风性能至关重要。

在这样重大的活动中,主火炬的燃烧状态直接关系到活动的视觉效果和整个盛典的举办效果。

因此,针对北京冬奥会内场主火炬的抗风性能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其抗风性能和稳定性,对于保障活动成功举行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炬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北京冬奥会内场主火炬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视觉效果的要求,还需要具备优良的抗风性能。

因此,对主火炬的抗风性能进行研究,是确保其稳定燃烧、提高视觉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冬奥会内场主火炬的抗风性能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同类火炬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了解火炬抗风性能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其次,运用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主火炬的数值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其在不同风速、风向下的燃烧状态。

最后,在模拟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试,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四、研究结果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主火炬的抗风性能与火炬的设计、材质、燃料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本次研究的主火炬,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提高其抗风性能:1. 优化设计:通过对火炬的外形进行优化设计,减小了风阻,提高了稳定性。

2. 高强度材质:采用高强度、耐高温的材料制造火炬,提高了其抗风能力和耐久性。

3. 高效燃料:选用燃烧稳定、热量充足的燃料,保证了火炬在各种风速下的稳定燃烧。

经过实际测试,主火炬在各种风速和风向下的燃烧状态均表现出良好的抗风性能和稳定性。

特别是在强风条件下,主火炬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燃烧状态,为冬奥会的举办提供了有力的视觉保障。

五、结论与展望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冬奥会内场主火炬的抗风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设计、采用高强度材质和高效燃料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主火炬的抗风性能和稳定性。

北京冬奥会火炬燃烧原理

北京冬奥会火炬燃烧原理

北京冬奥会火炬燃烧原理北京冬奥会火炬的燃烧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释放能量来产生火焰。

火焰的产生需要燃料、氧气和点火源三个基本要素。

在火炬设计中,燃料选择了具有较高能量密度和易于携带的液体燃料,而点火源则选用了电火花点火装置。

火炬的燃料主要是液体燃料,通常是一种或多种易燃易挥发的化学物质。

这些燃料大多数是烷烃类化合物,如丙烷、丁烷等,它们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燃烧稳定性。

液体燃料在火炬的燃烧室内被加热蒸发,并与来自氧气供应的氧气混合形成可燃气体。

这种可燃气体在点火源的作用下发生燃烧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光能,形成明亮的火焰。

氧气是火焰燃烧的氧化剂,是支持燃烧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在火炬设计中,氧气供应主要采用了氧气气瓶或氧气气袋。

气瓶内充填了高纯度的氧气,通过特殊的阀门和管道系统,将氧气引入火炬的燃烧室。

在燃烧室内,氧气与燃料混合后,通过点火源的作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而产生火焰。

点火源是火焰产生的关键。

在北京冬奥会火炬中,点火源采用了电火花点火装置。

电火花点火装置通过高压电场产生电火花,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点燃燃料与氧气混合的可燃气体。

电火花点火装置由点火电极和点火电源组成。

点火电极通过高压电源产生高电压,并在电极之间产生电火花。

当电火花接触到可燃气体时,电能转化为热能,产生高温和高能量的火焰。

火焰的产生是由燃料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结果。

燃料和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光能。

燃料的选择、氧气的供应和点火源的设计都是为了实现火焰的稳定燃烧和持续燃烧。

火焰的形成不仅仅是一种化学反应,也是一种视觉和热能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美丽和温暖。

总结起来,北京冬奥会火炬的燃烧原理是通过液体燃料与氧气的化学反应释放能量,点火源通过电火花点火装置实现。

燃料的选择、氧气的供应和点火源的设计都是为了保证火焰的稳定燃烧和持续燃烧。

火焰的产生不仅是一种化学反应,也是一种视觉和热能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美丽和温暖。

奥运火炬燃烧原理

奥运火炬燃烧原理

奥运火炬燃烧原理
奥运火炬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象征之一,它代表着和平、友谊和团结。

那么,奥运火炬是如何燃烧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火焰的形成原理。

火焰是指由可燃物质与氧气在
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明亮、有热量的气体。

这种化学反
应称为燃烧。

奥运火炬内部装有一种叫做液化气体的物质,通常是丙烷或丁烷。


种气体在常温下为气态,但在高压下可以被压缩成液态。

当需要点火时,操作员会打开阀门让液化气体流入到喷嘴中。

喷嘴中心有一个小孔,通过这个小孔喷出来的液化气体会遇到一个称
为点火器的装置。

点火器通常使用铁锈或铬合金制成,上面覆盖着一
层白色粉末。

当液化气体流过点火器时,它们会与空气混合并形成可
燃混合物,在此过程中粉末会起到催化作用,使混合物更容易燃烧。

接着,点火器会发出一个电火花,这个火花会引燃可燃混合物并产生
明亮的火焰。

奥运火炬的火焰是由液化气体和空气混合而成的,它的颜色通常为黄
色或蓝色。

黄色的火焰通常表示液化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杂质,而蓝色
的火焰则表示液化气体较为纯净。

总之,奥运火炬的燃烧原理并不复杂。

它利用了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能
量来产生明亮、有热量的气体,并且通过点火器和电火花来引发反应。

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工业中,例如家用燃气灶、野外露
营用具等等。

透视奥运火炬燃料

透视奥运火炬燃料

透视奥运火炬燃料自3月开始,2022年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在国内外多个城市进行了传递活动,传递了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爱好和平、期待振兴的梦想。

你可知道,现代奥林匹克火炬的传递是从哪一届奥运会开始的?当时的火炬是什么样的?奥运火炬燃料大阅兵对奥运火炬的设计,国际奥委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必须保持燃烧状态,不能熄灭;火炬体内需能携带足够燃料;火炬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明亮,即使在夏日阳光下也清晰可见;保证火炬手安全,接力时不被火焰燃烧后的灰烬烫伤。

由此可见,燃料的选取已成为奥运火炬设计攻关中的重要环节,环保更是成了重中之重。

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举办之前,奥运火炬均采用固体燃料。

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和1948年伦敦奥运会用金属镁做燃料,1960年罗马奥运会开始用天然树脂松香为燃料,但实际使用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甚至出现了燃料燃烧时烫伤火炬手的危险事件。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火炬燃料发生了重大改变,首次使用了由24%丙烷、76%丁烷组成的混合燃料。

从那以后,近代奥运会火炬彻底引入液体燃料。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为了表示对奥运圣火发源地的崇敬,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橄榄油做燃料;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火炬改用丙烯为燃料,燃烧时可生成明亮的火焰,但由于燃烧同时产生大量烟雾,不利于环保。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吸取经验,火炬所用燃料为35%丙烷和65%丁烷的混合物,燃烧充分,火焰明亮,烟雾很小,并经受住了3分钟水下接力的考验;2022年雅典奥运会的火炬燃料则是丁烷和丙烯的混合物,可以产生明亮的橙色光辉,而且也比较清洁、环保。

“祥云”闪耀环保之光与往届奥运会火炬的混合燃料不同,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燃料采用纯度为99%以上的丙烷,丙烷燃烧时有比较宽的温度范围,燃烧时产生亮黄色火焰,有较好的可视性,燃烧产物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完全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

5月8日,奥运圣火战胜了珠峰低压缺氧、大风、低温的恶劣条件,首次在地球之巅成功燃烧。

北京冬奥运会火炬设计理念

北京冬奥运会火炬设计理念

北京冬奥运会火炬设计理念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会之一,冬奥会一直以来都是体育界的盛会,也是国际社会的瞩目焦点。

而火炬作为冬奥会的象征,更是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

今年的北京冬奥会火炬设计理念,正是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展现出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北京冬奥会火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冰裂纹”和“冰雪”元素。

火炬的外形呈现出了冰雪的纹理和冰裂的形态,寓意着冬奥会的主题“共享冰雪、激情同行”。

同时,火炬的材料采用了高科技碳纤维复合材料,使得火炬轻巧耐用,符合现代科技的要求。

除了外观设计,北京冬奥会火炬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

火炬内部采用了最先进的燃烧技术,使得火焰更加稳定明亮,同时也更加环保节能。

火炬的点火方式也采用了无火焰点火技术,更加安全可靠。

北京冬奥会火炬设计理念的突出之处在于其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现代科技的应用相得益彰,展现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现代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北京冬奥会火炬设计理念的成功,不仅仅是一次设计的成功,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成功。

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上,这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火炬,将会见证世界各国运动员的激情竞技,也将会传递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现代科技的力量。

北京冬奥会火炬设计理念的成功,必将成为冬奥会历史上的一笔重要篇章,也必将为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记。

《2024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内场主火炬抗风性能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内场主火炬抗风性能研究》范文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内场主火炬抗风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2022年冬奥会作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其火炬系统作为冬奥会开幕式的重要标志,不仅代表了体育精神的传承,更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北京冬奥会内场主火炬的抗风性能,通过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确保火炬在复杂的天气条件下仍能稳定燃烧,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研究背景在冬奥会开幕式中,主火炬的稳定燃烧对于整个仪式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由于北京地处北方,冬季风力较大,因此主火炬的抗风性能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为了确保火炬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能稳定燃烧,研究人员对火炬的抗风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地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冬奥会内场主火炬的抗风性能进行全面研究。

首先,通过理论分析,确定火炬的抗风设计要求;其次,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火炬在不同风速、风向条件下的燃烧情况进行模拟分析;最后,在实地测试中,对火炬的抗风性能进行验证和优化。

四、研究结果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主火炬的抗风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结构设计、燃料选择和燃烧技术。

在结构设计方面,火炬采用了高强度、轻质材料,使得整体结构既坚固又轻便;在燃料选择方面,选用了具有较高燃烧稳定性的燃料,以确保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能稳定燃烧;在燃烧技术方面,采用了先进的燃烧控制技术,使得火炬在燃烧过程中能够自动调整火焰形态,以适应不同的风速和风向。

五、讨论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虽然火炬的结构设计和燃料选择对于提高抗风性能至关重要,但外部环境因素如风速、风向和温度等也会对火炬的燃烧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

其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更先进的燃烧技术和材料,以提高火炬的抗风性能和燃烧效率。

六、结论通过对北京冬奥会内场主火炬抗风性能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主火炬的抗风性能对于确保冬奥会开幕式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其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地测试等方法,可以全面了解火炬的抗风性能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优化火炬的结构设计、燃料选择和燃烧技术,可以提高其抗风性能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 烧 的 梦 幻——浅析北京奥运火炬燃烧技术物理学院 班博颢关键词:火炬 文化 燃料 技术2008年8月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将永远被所有人所铭记。

112年来第一次,奥运的圣火在东方这片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熊熊燃起,圣洁的五环旗帜在文明古国的夜空中徐徐飘扬,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的实现。

这一辉煌的时刻映射出这个曾经多灾多难的国家今日的繁荣与强大。

奥运的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的篇章,人类的史册上从此留下了属于中国人浓重而光辉的一页。

当我们仰望圣火盆中象征激情与勇气的冲天烈焰,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红色祥云之上洋溢着热情与希望的火苗在一位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火炬手手中一路传承,游历五湖四海,将光明与祥和洒遍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动人场景。

作为奥运传统中最古老的部分,圣火的传递象征着奥运精神对人类的鼓舞与启迪,是奥运会最引人注目的元素之一。

而奥运火炬的设计制作也自然成为与此关联最紧密也最重要的技术保障。

圣火的传递是一项全球性的活动,途中需要横跨辽阔的地域,历经多变的气候与天气状况。

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各种人文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威胁火炬传递的隐患。

因此,传递活动对奥运火炬拥有极高的技术要求。

如果说新时代的奥运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那么新时代的奥运火炬则要求“更安全、更轻盈、更环保”。

具体来说,首先,火炬在传递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燃烧状态,其次,火炬要易于传递,最后,火炬要符合环保标准。

寥寥数语的要求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困难。

然而北京奥运会使用的火炬经过了科学、严格而细致的设计,拥有高额技术含量,成功突破了各道技术难关。

在它的呵护下,圣火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在世人的瞩目中胜利抵达了终点。

一、文化内涵传递环节的文化内涵是火炬设计要考虑的第一要素。

作为一项仪式,圣火的传递应当重点突出“光明、和平、友谊、进步、和谐”的奥运精神和主办国独有的文化风情。

火炬外观的设计要鲜明而醒目,能够在人数众多的传递现场脱颖而出,向注视它的人们彰显自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火炬的形态设计则要符合人体工学原理,尽量让身体条件各不相同的火炬手都能舒适地传递;而在制作工艺方面则要求火炬安全、坚固、耐用,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环保标准。

北京奥运会火炬外型的设计采取了征集方案的形式,最终选择了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创新设计中心的设计方案。

本届奥运火炬的设计明显区别于以往,整支火炬外形修长,线条流畅,造型略微弯曲,远远望去酷似中国古典的纸卷轴,这一造型设计自然取材于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文明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的纸,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

火炬的主体以银红两色为主,上半部以银色为基色,立体浮雕有红色祥云花纹,顶端印有奥运五环标志、会徽“中国印”及“Beijing2008”的字样,下半部则全部为中国红色。

其中,花纹的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图样也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

而火炬主体上源于汉代的漆红色不但强烈突出了颜色上的中国特征,红银色彩的对比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视觉效果。

因此,这只充满中国文化气息的火炬最终被命名为“祥云”。

祥云火炬上下比例分割均匀,祥云图样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火炬总长72厘米,重985克,制作材料采用了可回收的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符合环保标准。

工艺方面则综合使用了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

整支火炬体积小巧,质量轻盈,下方的手持部喷涂有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舒适易于持握,任何身体条件的人都能轻松传递。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奥运会火炬完全是自主设计研发的产物,中国对此拥有全部的知识产权。

二、燃料选取燃烧依靠燃料,火炬燃料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火焰的质量和燃烧效果,对火炬的工作状态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燃料同属火炬设计工作中一道重要的环节,需要慎重考虑,科学选择。

首先,火炬燃料要能在充分燃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持火焰温度,维持火焰的颜色和亮度,取得良好的燃烧效果;其次,燃料要拥有优良的物理性质,对多变的外界条件有良好的适应性;最后,燃料应当质量轻盈,易于储存。

除此之外,燃料的安全性能也同样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奥运火炬的燃料一般分为液态、固态、固液混合三种。

奥运历史上,三种的燃料都曾有所采用。

1936年柏林奥运首次使用了以固体镁作为燃料的奥运火炬。

镁燃烧时能放出耀眼的光芒,火焰明亮,燃烧效果好,因此,1948年伦敦奥运会和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采取了相同的选择。

但是,固体燃烧生成的高温氧化物粉末会从火炬上部散落,容易使传递者受到伤害。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采用镁和铝做燃料的最后一棒火炬落下的氧化镁、氧化铝灰烬灼伤了传递者,因此,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火炬改用天然树脂松香作燃料。

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时,火炬设计者首次尝试了气态燃料,这次的火炬燃料选用了能持续燃烧20分钟的液化气,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燃料则回归到了经过特殊处理的橄榄油。

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至今,除2004年雅典奥运会采用丙烯和丁烷的混合物外,奥运火炬采用的燃料都以丙烷作为主要成分。

性质决定用途。

丙烷的分子式为C3H8,属于非极性分子,碳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分子量为 44.10 。

纯净的丙烷没有气味,微溶于水。

在273.15K,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丙烷为无色气体,熔点为85.55K,沸点为231.05K,燃烧热可达2217.8 KJ/MOL,爆炸上限为9.5,爆炸下限为2.1 。

在空气中稳定燃烧,方程式为C3H8 + 5O2 =点燃= 3CO2 + 4H20。

化学性质方面,丙烷自身稳定,碳氢比高,燃烧热大,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亮黄色火焰,无论是在强光还是日照条件下都比较醒目,且燃烧产物仅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物理性质方面,丙烷的沸点低,普通条件较难液化,极端自然温度和压强下也能保证燃料供应正常,对环境适应性好。

正因为这些出色的物化特性,北京奥运会将纯丙烷作为了最终的燃料方案。

三、燃烧工艺飘逸的祥云在人们眼中化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奔腾的圣火沿着传递路线一路舞动,向人们播撒着欢乐与热情。

充满活力的烈焰自然拥有一颗强健的心,华美的外观下火炬先进的燃烧系统造就了火焰豪迈的激情。

作为火炬的核心技术保障。

燃烧系统直接决定着火炬的性能,火炬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也由燃烧系统的设计工艺来衡量。

睿智的中国科学工作者们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关键部位的设计任务,在奥运历史上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世界性的难题,制造出了一支充满中国特色,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奥运火炬。

性能优异的燃料从性质角度确保了理想化燃烧的可能性,火炬的燃烧系统则从工艺层面实现了一切美好的愿景。

祥云火炬的燃烧系统采用航天科工集团的设计方案,研发过程综合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制造学等多项技术学科,同时融合了我国先进的火箭发动机技术,将火炬燃烧的稳定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中国新时代的技术水平。

祥云火炬的燃烧系统由火炬上部的燃烧器和下部的燃料供应装置组成。

其中,燃料供应装置自下而上包含燃料罐,多功能稳压装置和回热管道三重体系。

作为燃料的丙烷全部以液态形式储存在燃料瓶中。

为增加燃料储量,提高安全性能并与火炬外形匹配,燃料罐由整块耐高压材料经由无缝冷拉工艺直接制作成型,瓶壁厚度小于一毫米,长细比为7.5,但却可以承受高达14兆帕的压强,在极端外部环境下也十分安全。

多功能稳压装置与燃料罐以螺纹接口的方式紧密相连,不但实现了精确定位密封,同时也增加了装置的可靠性。

液体丙烷从燃料罐中被直接抽入稳压装置,之后因温度和压强的剧变而汽化。

稳压装置在此过程中起到减压和稳压的作用,维持稳定的燃料流量。

除此之外,稳压装置上还集成有火炬开关,而气相稳压技术的应用则使稳压装置具备了应急保护的功能,即使火炬跌落也能保持圣火的正常燃烧。

而回热管道则环绕在整个燃烧系统周围,稳压装置流出的气态燃料首先经由燃料分配器进入回热系统,利用火焰的热量对燃料罐进行加温,之后才会抵达燃烧器。

这一过程同时也提高了管内气体的温度,防止低温状态下燃料蒸汽压降低影响燃烧性能,保证储存的燃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作为产生火焰的核心部件,燃烧器的设计历来是火炬制造的核心。

为了获得维持而稳定的火焰,在燃料充分供应的基础上,燃烧器要拥有可靠的防风系统和应急装置,以防圣火意外熄灭。

近几届奥运会火炬都采用了保持燃烧的先进技术。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火炬在燃料喷口处采取了散射式燃烧技术,同时配备有源自洛克希德公司的飞机发动机技术的最新式防风系统,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一体化的火炬则装备有独特的燃烧室和自燃保护装置,火焰即使熄灭也能在燃烧室中被重新点燃。

与以往的设计方案相比,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燃烧器博采众长,同时却更为别具一格。

祥云火炬同时拥有预燃室和主燃室两套燃烧系统,在火炬设计的历史上首次采用了预燃火焰与主燃火焰相结合的“双火焰”式结构。

稳定供应的燃料在经过回热后会以接近1:2的比例分别被送入预燃室和主燃室进行燃烧。

预燃室位于燃烧器下部,燃料供应部位采用了喷气式发动机的引射原理,当位于底部中心的喷嘴喷射出气态燃料时,气体的流动使压强减小,带动大量空气沿喷嘴周围的进气道涌入,与燃料充分混合,之后混合气体才会被点燃。

预燃火焰总体呈亮蓝色,火焰形状小,温度高,隐藏于火炬内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而主燃室位于燃烧器上部,与预燃室相比,燃料喷出后并不与空气预先混和,而是经过充分的自然扩散后再点火燃烧,生成温度稍低,但视觉效果良好的橙色火焰,其高度和亮度都有充分的保证。

“双火焰”结构将稳定的预燃火焰设置为火炬的核心火焰,即使上层主燃火焰意外熄灭,下层的预燃火焰也能立即将其重新点燃,这一设计为圣火的持续燃烧提供了安全而可靠的保障。

最终,前卫的设计理念和一系列先进技术的采用使得北京奥运会火炬在正常状况下能够维持25-30CM的火焰高度,并能在每小时40英里的强风和降雨量接近2英寸的暴雨中持续燃烧,同时对温度拥有宽广的适应范围,并具备可靠的应急保护功能,为圣火的成功传递提供了核心保障。

在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的路线中,珠峰的圣火传递尤为引人瞩目。

让圣火抵达世界最高峰是既悉尼奥运将圣火的光芒引入大海,雅典奥运让圣火的足迹走遍全球之后,北京奥运对这项神圣运动的独特贡献。

然而,主脉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上严酷的自然条件却对圣火的传递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与平原地区相比,火炬在珠峰的传递面临着一系列具有高原特征的气候挑战。

珠穆朗玛峰上空气中氧气含量仅占零海拔地区氧气含量的20%,气压仅占零海拔地区的50%,而气温往往低达零下30摄氏度,温度、压强、氧气这三项维持燃烧必不可少的条件都得不到充分的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