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性介入电视新闻报道

合集下载

浅析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报道策略以及注意事项

浅析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报道策略以及注意事项

浅析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报道策略以及注意事项作者:任文,刘冬春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3期任文刘冬春(河南省信阳电视台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传统的电视新闻往往只提取重要的信息量,提炼重点,而忽视一些细节问题。

精炼的新闻词,只是告诉了受众一个事件,却很难激起受众的感情共鸣,难易吸引受众的眼球。

电视新闻故事化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的弊端,将新闻的血肉完整的展示在受众面前,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文章主要针对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电视新闻故事化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c)-0253-01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方式,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电视新闻故事化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60分钟》栏目,我国最早出现于《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

由于其独特的新闻表现手法,赢得了受众的欢迎。

《讲述》、《人与社会》、《道德观察》、《传奇故事》、《社会记录》等都属于此种类型的电视节目。

电视新闻故事化所带来的新闻报道的变革与成绩。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是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新闻的一种有益补充。

1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策略1.1 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作用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非语言符号传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播的。

非语言符号可以用来填补、增加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不足和欠缺。

有时非语言信号发挥着比语言符号更重要的作用。

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事情是语言所不能准确发表的,非语言往往能更好的表达其意义。

非语言符号在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中,更能调动起观众的情感参与的积极性。

以《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为例,老人的神态、表情等态势语言,都在活生生地展示一位目睹黄浦江变化的普普通通上海市民的心情。

关于“介入式报道”

关于“介入式报道”

关于“介入式报道”作者:李东吉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8期介入式报道是指采访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表现出明显的主观参与意识,通过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问题进行报道,有意识地对事件的发展态势施以一定的影响,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达到某种效果而采用的新闻报道方式。

目前在我们的新闻采访实践中,这种报道方式被广泛应用,但在采用这些报道方式的过程中,又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这种报道方式,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呢?介入式报道的常见形式帮助类报道。

在这方面,浙江电视台应该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钱江都市台推出的《范大姐帮忙》栏目,本来是想通过范大姐这么一个角色,走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困难,几年发展下来,节目已经扩充到几十分钟,帮助的内容也不仅仅是解决生活中的小困难了,而是涵盖寻亲、讨薪、解疑释惑等多方面的内容。

而在河南,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民生频道也都推出《小丫跑腿》、《小莉帮忙》等栏目,对这样的报道方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调查类报道。

在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性报道中,介入式报道也是经常被选用的一种报道方式,如今年3月份在郑州市针对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违章行为进行整治的过程中,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就通过记者体验的方式,对造成非机动车违章频繁的一些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使报道既丰满又有说服力。

舆论监督类报道。

此类报道中的介入方式经常是暗访的方式,这也是目前采用最频繁、争议最大的一种介入式报道。

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记者为了搞清楚某个问题,往往会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直接行为人,前往监督对象单位进行暗访,并在取得证据后予以报道。

例如今年手足口病刚刚暴发时,河南个别地方就出现了一些预防此病的疫苗,这些疫苗是真是假,记者就先后以孩子家长、疫苗推销商等身份介入调查,揭开了假疫苗的真面目。

介入式报道的积极意义介入式报道需要记者采访的深入程度大大加强。

记者将自身融入生活、融入事件,所采写的作品有现场、有过程、有深度、有感情,闪耀着时代的光彩和记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因而深受观众的欢迎。

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中故事性因素的开掘──以《新闻调查》为例(一)

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中故事性因素的开掘──以《新闻调查》为例(一)

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中故事性因素的开掘──以《新闻调查》为例(一)内容提要]追踪调查式的电视深度报道,作为对某一新闻事件作纵向拉长延伸的报道,通常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详细深入地剖析事件的起因和过程。

这类深度报道重在事件过程性和故事性,非常讲究记者的介入,追求的是一种具有调查感的效果。

本文正是希望从“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三个关键词入手,多角度地观照故事性因素的开掘途径和切入方式。

另外,也将就故事性因素开掘的意义以及我国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独具的品格内涵进行探析。

关键词]故事性因素、事实与过程、悬念与冲突、画面、记者的介入、倾向性本文题目中提及的──“故事性因素”,有一个状语成分的修饰──“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中”。

我们又可以从这个成分中剥离出三个要素,即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

这三个要素从不同向度上对故事性因素的开掘提出要求:首先,基本事实和叙事过程是故事诞生的先决条件──“深度”本身的规定性。

《十年》一书中谈到“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事实的讲述和事实中疑问的解开为核心。

”①一方面,记者采访过程中撷取的新闻事实越多,就越能为论点提供有效的话语支持,就会向深度走得越近。

新闻有其自身的客观性,受众也有其之于社会现象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判,无须说教和肆意地主观表述,一清二白的新闻事实会“说话”,受众会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悟得报道之深度。

另一方面,“深”的实现还要诉诸于“事实中疑问的解开”,人们在思考一个问号时,总是会想到这个问号何以来、何以去,总是需要借助一个程式有秩序地求解。

深度报道中疑问、矛盾的消解不例外地需要一个过程的承载,电视对生活的表现恰恰靠的是过程。

这个“过程”要求深度报道在时间叙述上,不仅说明现在,还要涉及过去和未来;在地点展示上,不仅要报道现场,还要有地点的延伸和波及;在人物采访上,当事人要采访,相关人和见证人亦要采访;在事实本身的搜集上,基本事实无缺的同时,与之相关的细节、各个层次的背景都要有充分的考虑。

浅谈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

浅谈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

浅谈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摘要】电视新闻报道在传播信息的也需要具有故事性,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本文从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故事化在其中的应用入手,探讨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性特点、故事化元素的运用以及案例分析。

也提出了如何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水平以及故事化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

结论部分强调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是提高报道效果的有效途径,认为未来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将是向更加故事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电视新闻报道需要更多地注重故事性,让报道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更好地传递信息。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故事性特点,故事化元素,案例分析,报道效果,受众吸引力,提高水平,发展方向,趋势1. 引言1.1 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性电视新闻报道作为主流媒体形式之一,在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每天播出的新闻节目可以及时、全面地向观众报道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和新闻动态,为人们提供了及时的资讯。

电视新闻报道可以帮助观众了解社会现状和各种热点问题,促进民众的思考和讨论,有利于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引导。

电视新闻报道还可以承担起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提醒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职责,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电视新闻报道在当代社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通过观看电视新闻,人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变化和动态,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2 故事化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故事化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是指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融入故事化元素,使报道更加具有情节性和吸引力。

通过故事化的手法,新闻报道可以更好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关注度,增强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传统的干燥冗长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故事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新闻表达方式。

故事化叙事手法在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的应用

故事化叙事手法在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的应用

故事化叙事手法在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的应用作者:司熠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5期摘要: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的故事化技巧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反映人物事迹,展现人物的价值观念和人格魅力。

在人物报道的策划和编排中,要把握好故事化叙事的度,注重故事化框架的建构、跌宕情节的布置以及捕捉传神的人物细节,创造出真实的、典型的、贴近老百姓的典型。

关键词:人物报道;故事化;细节人物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报道样式,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策略。

通过典型宣传、榜样树立、示范带动,塑造出真实可信、贴近生活的现实人物,传递正能量。

一般人物报道局限于对人物事迹的照本宣读,而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报道人物,强调挖掘素材中的故事情节、细节,塑造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具有独特个性和内心情感的人,故事化的人物报道不在于故事有多花哨,而在于叙事的戏剧效果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强化。

故事化人物报道要拿捏好“故事化”的度,所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悬念和细节都应源自真实材料,避免过度摆拍和重演,以大众视角去写作新闻故事,在故事化报道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构故事化框架故事化报道源自文学故事中的故事化写作,但两者是大相径庭的。

新闻人物的故事化报道的所有信息源自真实材料,指向现实真实;文学创作指向虚拟真实。

央视新闻作为重要的新闻舆论平台和大众文化集散地,在典型人物报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面有专业的制作团队和最前卫的创作理念。

在故事化人物报道中,央视新闻的报道可以窥见国内新闻人物报道的高质发展。

故事化框架就是建立在人物之外的故事外壳,有宏观的故事化框架,也有微观的框架。

宏观的故事框架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物故事内核的、系列化、归类化的外在故事包装,具有普适性,能够指引观众快速直达人物故事的关键所在。

比如央视新闻在宣传核心价值观方面,策划了“最美”系列人物报道专题,有《寻找最美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等,关键词“最美”直指人物故事内在的“真善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电视新闻故事化叙事方式研究

电视新闻故事化叙事方式研究

电视新闻故事化叙事方式研究【摘要】电视新闻故事化叙事方式是当前电视新闻报道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

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的叙事方式演变、故事化叙事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观众对故事化叙事方式的反应、故事化叙事方式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显示,故事化叙事方式能够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也存在着故事化叙事方式对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信息片面性的问题等。

故事化叙事方式在电视新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注意其在实践中的限制和问题。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如何平衡故事化叙事方式和新闻真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关键词】电视新闻、故事化叙事方式、叙事演变、观众反应、报道影响、存在问题、重要性、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希望通过更加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来获取信息,而故事化叙事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

故事化叙事不仅能够加强新闻信息的传达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可以使新闻更加具有情感上的共鸣,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故事化叙事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夸大事实、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等。

对电视新闻故事化叙事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该叙事方式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引导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故事化叙事方式在不同类型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平衡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和客观性。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研究电视新闻故事化叙事方式的演变,可以了解电视新闻报道叙事方式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传媒从业者提供参考。

研究观众对故事化叙事方式的反应,有助于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喜好,为电视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的调整提供依据。

探讨故事化叙事方式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影响,有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提升传播效果。

深入研究电视新闻故事化叙事方式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发现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解决方案。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问题及应对】 电视新闻故事化叙述带来的影响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问题及应对】 电视新闻故事化叙述带来的影响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问题及应对】电视新闻故事化叙述带来的影响故事化的信息报道手段,采取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轻松有趣,一经播出就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并深受人们的喜爱。

但是,随着故事化新闻的日益繁荣,也暴露出了很多缺陷和不足。

叙事方式单一新闻故事的结构多是采用悬念式结构:开始多处设置悬念,使观众产生心理期待,接着通过主持人的解说,使节目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最终通过分析,揭示事实的真相。

这固然是一种吸引受众的方式,但如果节目长期采取同一种模式,缺乏变化,观众就会渐渐熟悉这种套路,轻易就能猜到故事的结局,从而也就失去了它的最为突出的魅力。

这类故事化节目毫无新鲜、趣味性可言,自然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甚至作出放弃收看的决定。

所以,单一的情节结构,限制了其创新的动力,不利于节目的长期发展,最终导致节目生命力的丧失。

负面报道泛滥在故事化新闻中,负面报道占很大的比例。

一方面是出于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另一方面是由于负面报道能提高收视率。

而有些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提高收视率,一味追求犯罪事件、色情、个人隐私等内容,盲目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

不加选择地报道社会的阴暗面,必定会导致新闻的庸俗化。

媒体通过故事化新闻的形式,向公众持续地、大量地、重复地报道这个社会并非主流的负面新闻。

就会影响民众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负面报道对收视率也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除了对收视率有所提升外,还有什么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主流价值可言呢?主观性太强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必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它必须是真人、真事、真时间,不能像拍电视剧那样,可以采用蒙太奇等多种表现手法,允许虚构和艺术加工。

一些故事化新闻栏目,为了弥补因采访条件、拍摄难度的影响,充分发挥“如临其境”的电视特点,经常采用模拟再现的表现手法。

虽然这种形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和感染力,但是过分地采用情景再现,就严重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

例如济南电视台的《真实再现》栏目,通过演员演绎故事,凸显新闻主题。

浅谈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

浅谈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

浅谈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摘要】电视新闻报道在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本文探讨了电视新闻报道如何讲故事,以及故事化手法在其中的应用。

同时也分析了故事化效果和观众接受程度,指出了故事化手法的局限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是有效的传播手段,故事化手法在其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到了需要不断创新故事化手法来满足观众需求。

通过本文的讨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特点,以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

故事化手法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塑造了更生动、更贴近观众的报道风格。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 故事化, 传播手段, 观众需求, 故事化手法, 形式多样化, 效果, 接受程度, 局限性, 创新, 重要意义, 引言, 正文, 结论.1. 引言1.1 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性电视新闻报道还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通过电视播出,新闻报道可以触及到大量观众群体,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对社会舆论产生重要影响。

电视新闻报道可以引导公众对重要事件的关注,引发社会热议,对社会舆论起到引导和影响的作用。

电视新闻报道在塑造公众观念、传播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2 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多样化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多样化,是指在报道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拥有丰富多样的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不断创新,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表现方式。

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以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播出,而是包括了网络直播、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多种形式。

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获取新闻信息,也可以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收看新闻报道,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便捷、个性化。

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报道外,电视新闻报道还包括了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全景视频等新兴技术应用,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立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11-15
作者简介:于丽梅(1973-),女,辽宁康平人,铁岭广播电视台,中级,主要从事电视新闻研究。

2012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NO.22012
(总80期)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General No.80
谈故事性介入电视新闻报道
于丽梅
(铁岭广播电视台,辽宁铁岭112000)

要:
本文以提高电视新闻可视性为背景,对“故事性介入电视新闻”进行了探讨,从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作用、新闻报道中故
事性的原则、怎样才能讲好“故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理论结合实践,目的是改变新闻报道中大而空、虚而假的成分,增加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视性,
使电视新闻具有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
故事性;介入;电视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2)02—0039—02
近年来,作为一种报道风格与审美视角,电视新
闻“故事性”应运而生,故事性介入电视新闻报道的手法正在越来越多的得到运用,成为电视新闻具有特色的一种报道方式,并已初步形成风格逐渐成熟。

尤其是在表现人物方面,更多的电视新闻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
姓,
可以说,电视新闻“故事性”实现了电视语言的回归,增强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可信性,在电视新闻界,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示新闻事件,已经成为电视
新闻节目,
尤其是深度报道节目制作的一个方向。

电视新闻“故事性”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GBS 的《60分钟》栏目,在我国,是《东方时空》的子
栏目《生活空间》首个把“讲故事”的理念带入新闻报道。

从而一改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单一、刻板的形象,此后,用故事化手法去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迅速普及。

一、电视新闻故事性的作用(一)增强了新闻的亲近感
电视新闻故事化实现了电视语言的回归,增强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可信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
离。

用“讲故事”的手法报道新闻,大多讲述的是百姓身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观众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就让观众在
情感上自然而然产生了亲近感,
从而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

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推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的亲历”系列报道,开篇通过讲述“中国
第一个体户”
温州女子章华妹从偷偷摸摸卖小百货,到拿到我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执照,成为最早一批“万元户”,最终办起大企业的传奇故事,折射了新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历程。

此外,中央电视
台推出的系列报道《我的这五年》,以众多普通民众
的奋斗故事为切入点,以平实、个性化的风格讲述百姓身边事,全景展现这一时期中国人的家国梦想,也因故事介入新闻报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二)增强了可信度用
“讲故事”的手法做新闻,就是将生活原貌中有意义的精彩部分摄录、
剪辑下来,这与电视新闻制作“画面+解说”的陈旧形式相比,更能充分体现电
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身边的变化”《“过山瑶”的山下生活》便是如此。

这条新闻以塔山瑶族乡搬迁移民彭阳秀养殖竹鼠在当地小有名气为切
入点,进而讲述了她在广东打工和瑶族丈夫盘玖海相识,来到瑶族,住在盘玖海山上的家里,几年后彭
阳秀一家在乡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山下,
并成为全乡第一批养竹鼠的大户,
过上了幸福生活。

故事情节生动,感染观众,可信度强,同时,在故事背后反映了当地政府解决了瑶族群众的住房难问题,从大背景下反映的是广大瑶族同胞搬进新居,告别了长期
居住的“茅草屋”,耐人寻味。

这条新闻从整体上来说讲述的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新闻故事,在微观上又穿插了一些新闻事件的细节,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

(三)增强了可视性和说服力
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
把沉重、敏感的话题和最积极、最生动、最具闪光点的东西用故事化、情节
化、细节化的电视语言描述出来,既有生动鲜活的纪实性、可视性,又有真人真事的启示性、示范性,观众在故事的讲述中能够体验一种新鲜感、好奇感,能把
·
93·
节目环环相扣的看下去。

当然,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还要有一定的原则,介入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必须是真实自然的。

二、新闻报道中的故事性原则
(一)要精心选择典型,遵循自身的规律讲故事
笔者认为,作为电视新闻报道,要突出典型性这一特点。

也就是说,介入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或事件,要具备典型性,通过这些典型人物或事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扩展新闻报道的内涵与外延,达到增加新闻可看性的效果。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新闻记者具有敏锐的新闻视角,能够站在一个高度去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或事件,审视典型人物或事件背后的社会效应。

(二)要讲究故事介入新闻报道中的技巧和方式
讲究技巧,就是把真实典型的故事很巧妙地融入电视新闻中,让故事讲得更具有情感性,更容易让观众对新闻事实产生共鸣。

在故事介入的方式上要充分遵循电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原则,通过记者客观的叙述与画面的真实记录来反映“故事”。

切忌加入记者过多的观点与摆布,以免使得真实的故事因为作者主观的叙述而变得虚假失真。

用“讲故事”的方式做新闻,更能充分体现电视新闻的现场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如2005年获辽宁省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村里有了外出打工“红娘”》,说的是2004年,铁岭市昌图县宝力镇五道村党支部书记王久昱创办全市第一家劳务输出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输出本村和邻村农民外出务工赚钱的事情。

当时,记者在昌图县宝力镇五道村呆了两天,采访、策划、讨论,然后又赶到农民外出打工的工地大连进行采访和拍摄,收集了丰富的新闻资料,出发点就是把这条新闻做得有故事性,那么怎样切入呢?我们策划了从这家公司组织一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时入手:
(正文)昌图县宝力镇五道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是我市第一家由村党支部创建的劳务输出公司,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输出本村和邻村农民外出务工,被当地农民亲切的称为外出打工的“红娘”。

(同期声)“这里就是昌图县宝力镇五道村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又到了农闲时节,现在一些五道村的农民来这里报名,想要外出务工。

”(农民)“到这报名有保障,心里有底,签了合同有把握,钱能拿回来。


(记者)“刚才农民说的保障指的是什么?”
(配片)昌图县宝力镇五道村党支部书记王久昱:“我们与本人签订法定合同,然后公司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使村民工资能够百分之百拿回来,这是一个保障,第二呢,是给他们上实名保险,一旦出现纠纷,我们公司向对方以法律形式索赔。


(配片)五道村为什么要成立劳务公司呢?这还要从两年前村民王宝自己联系的外出打工经历说起……
新闻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真实的采访、巧妙的构思、丰富的镜头,充分发挥了电视的纪实功能,客观地反映了新闻事实。

三、怎样才能讲好“故事”
(一)充分发挥电视同期声的优势。

同期声是拍摄电视画面时同时记录的与画面有关的人或环境的声音。

同期声体现了真实感,形声一体化的结构,还原了生活本来的面貌,使被拍摄的事物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种逼真的效果。

同时,同期声在展示被采访对象人物性格方面更有其独特的作用,让被采访者直接面对观众讲故事,把他的观点、感受、经历陈述给观众,使观众不但见其人,而且闻其声。

这样人物的性格、学识、修养等诸多信息就会通过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举止等因素表现出来,从而使观众对被采访者的印象更深刻、更有立体感。

(二)尽可能保持现实生活细节的故事性完整,让生活本身说话。

细节真实是电视新闻报道的生命活力所在。

陈汉元说:“谁能拥有足够的反映、表现人物个性的众多细节,谁就能把故事讲得好听,好看,谁能捕捉到大量富有幽默感的语言、形体、表情、动作、氛围、谁就更有可能把故事讲得特别好听,特别好看。

”比如:记者采访的《扎根山村带民致富的村支书———李守发》,笔者叙述的是从长春军分区司令员的岗位上退休的副司令李守发,本可住省城、坐专车、享清福,但是他却回到了家乡———当时有名的穷山沟开原市马家寨乡杏花村,通过承包荒山栽树、进行科学养殖、带领村民致富的动人故事。

李守发富于个性、幽默的话语,村民朴实的心里话,一下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身临其境。

总之,故事性介入电视新闻报道的手法对于改变新闻报道中大而空、虚而假的成分,增加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视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同时,也是电视新闻报道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符合电视传播的发展规律。

只要记者善于观察,把握全局,以情感人,精妙结构,故事性电视新闻必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2〕蔡之国.回归事实用故事讲述新闻.新闻传播,2006(4).
·
0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