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杰出人物“三不朽”
王守仁—一个三不朽的历史人物

王守仁—一个三不朽的历史人物展开全文王守仁—一个“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历史人物====================================== =====================王守仁算得上一个“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历史人物,但是王守仁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哲学家,构造了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和程朱理学双峰并峙。
王守仁心学,又叫阳明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谥文成。
祖籍浙江余姚。
青年时随父迁至山阴(越城)。
因他后来隐居绍兴阳明洞,自称阳明子,又曾创阳明书院,故世称阳明先生。
他早年做过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谨,被贬到贵州偏远的龙场驿。
后又得到明王朝的重用。
他是明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明代“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王阳明的著作由他的学生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其中的《传习录》和《大学问》是其主要的哲学著作。
王阳明年青的时候,曾是程朱理学的追随者。
他曾与朋友按照朱熹“格物穷理”的理论,去格竹子之理。
然而,他面对竹子七日,不仅竹子之理未能格出来,而且病倒了。
于是,他很是灰心,感叹圣贤之难做。
后来,在贵州龙场三年,王阳明冥思苦想,终于自以为达到了“彻悟”,断言:“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传习录》下于是,他由原来的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了一位主观唯心主义者。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提出了“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命题。
在他看来,“人心”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乃至草木瓦石,都只是“人心”的体现。
在解释作为主观精神的“心”如何派生世界万物时,王阳明认为,“心”派生万物的过程是由意识活动实现的。
他说:“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主事谓之物。
”(《大学问》)又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这就是说,事物都是由意识活动的发生所构成的。
人的“心”即意识到了哪里,那里就会产生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事物。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

“三不朽”价值观及其当代价值立德垂范世人;立功保家卫国;立言施惠后人。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德行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可用叔孙豹的“三不朽”来概括。
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晋国大夫范宣子问他,人生一世怎样才算是“不朽”?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叔孙豹三不朽之说,表现出当时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对他人做出有益的事业,这样一个人的自然生命可以死而朽,但他所建立的德、功、言则可以永垂不朽。
支撑叔孙豹的三不朽之说的观念是认为一个人不应一味地为其自身而活着,而应为社会大群体着想,对他人、对社会群体有善意、有责任感,其道德、功业、言论才具有社会价值,才能由不为后人所忘却而得以“不朽”。
“三不朽”树立士人的理想,他们的实践丰富其人生,也丰富后人的文化资源,对其作“功在当时,利在千秋”的评价实不为过。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现代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还有没有意义呢?我想还是有的,不过其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过去人的生命是为了某一帝王或某一朝代而存在,开口闭口为了“我大唐基业”云云,将人们的社会活动牢牢地束缚在封建王朝的桎梏之中。
所有的德、功、言必须在封建思想允许的范围内,稍有逾越必斧钺相加斩尽杀绝。
现在的人们理所当然的要摒弃那些过时的以及貌似先进其实陈腐的观念,在社会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自行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决定自己的作为,走一条全新的“立德立功立言”之路。
过去的“立德”主要讲的是私德,现在要讲的首先应是公德。
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这种秩序和规范需要人们自觉去维护,这甚至包括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对所交往的人讲诚信,救死扶伤等等。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人会有很好的品行。
这时候的立德,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任何人都是不可回避的。
真正无穷的力量是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榜样,所以没有必要呼唤圣人或“雷锋”出现,每人自觉或不自觉的“立德”,就将形成真正文明的社会环境。
古代杰出人物“三不朽”

公共选修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姓名:林高杨科目:中国古代杰出人物专业:11级电子商务学号:110330451.从三不朽的角度评一位中国古代杰出人物。
晋大夫问:“何为‘死而不朽’?”叔孙豹答:“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
”所谓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以及立言,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留下传芳百世的佳作。
虽说古代杰出人物多如过江之鲫,但是能达到“三不朽”的却不多,众多杰出古人之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海瑞。
从立德的角度看:自古以来为官者多贪,故而少有人能担当“青天”这一赞誉。
而海瑞一生为官清廉,为国为民。
其清廉,甚至达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到任,旧友高升,总会有人来送些礼品礼金,以示祝贺。
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大,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海瑞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
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的礼也不例外。
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
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对他的评价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李贽:“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故此可知,在“立德”方面,他是为国为民操劳一生,而且两袖清风清廉正直,实乃为官者之楷模。
从立功的角度看: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使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特别是他推行的一条鞭法,在历史是具有很大作用: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
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主要因素分析作者:王群红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02期摘要:所谓“三不朽”,即古人所言“立德、立功、立言”。
王阳明一生在此三方面均有突出建树,故被称为“三不朽”人物。
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这样六点。
其一,智仁勇兼备;其二,洞察应对心如明镜;其三,艰难困苦久经历练;其四,勇于任事敢于担当;其五,深山幽居中的深思熟虑;其六,乐观主义精神。
关键词:“三不朽”伟业;主要因素;智仁勇三达德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2-0072-03一、引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中国仁人志士多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作为生命价值意义的终极追求。
中国历史上哪些人是“三不朽”人物,学界民间一直是聚讼不已,不过众口一词共同认可的“三不朽”人物之一就是王阳明。
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孙锵认为“古之立德、立功、立言于天下者,是谓三不朽,然求其能兼是三者,其惟我姚江王先生乎。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集评序》);清代学者王士祯在《池北偶读》中赞道:“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能够成就“三不朽”伟业绝非偶然,诸多因素因缘际会才成就了王阳明的“三不朽”伟业,本文旨在探析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主要因素。
二、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主要因素要搞清楚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所有因素似乎不太可能,不过通过研读《王阳明全集》《明儒学案》以及关于他的各类传记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主要因素,例如智仁勇三达德、艰难困苦的历练与磨练、山水间获取智慧和力量、乐观主义精神等。
(一)智仁勇三达德的关键性作用《中庸》有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智仁勇三达德是儒家理想的人格,以圣贤自居的王阳明也承袭了这一理想人格。
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主要因素分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出生在南京一个显赫的家庭。
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他创造了“三不朽”:不朽的思想、不朽的道德和不朽的业绩。
这些成就的主要因素包括他的学识、个性特征、文化传统、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王阳明具有广泛的学识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才能。
他早年师从朱熹学习,深入研究儒学经典,后来又深入研究佛教、道家和各种外来学说,形成了具有高度个性和自主精神的王阳明学派。
他的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致良知”,强调个人道德自觉和内省,把知行合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
他的创新思想和方法,为中国古代哲学史开辟了新的境界。
其次,王阳明的个性特征和心智素质也是他成就“三不朽”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力、顽强的毅力、非凡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自我完善。
他在求学、治军、政治和思想实践中,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卓越的领导力,为人民和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思想和精神,充分展示了人性的高尚和卓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王阳明不朽的道德和不朽的业绩,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忠诚、担当、奋斗、勤政、廉洁、清正、慷慨和博爱等高尚品质和行为,赢得了人民和历史的敬仰和认可。
他曾多次领兵征战,开创了“铁线连城”的战例,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他在官场上任职过数任高官,以宽厚和清廉而著称,为了实现“肃清大宗”,他勇于面对权贵,不畏强暴,不惧威胁,展示了儒家精神的实践价值。
他在教育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儒学较为抽象的思维方式具象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了一批道德高尚、能工巧匠的人才。
总之,王阳明之所以能够成就“三不朽”,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他具有学识渊博、个性特征、心智素质、道德品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等优秀特质,还受到政治和文化环境的支持和推动,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他不朽的艺术、思想和实践事业的成功。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提出三不朽作文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提出三不朽作文咱今儿来聊聊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提出的“三不朽”。
这“三不朽”啊,就像三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一种特别的人生境界的大门。
鲁国大夫提出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这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不过咱可以说得通俗一点。
先说这“立德”。
啥叫立德呢?简单来讲,就是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就好比村里的老好人张大爷,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见谁有困难就帮一把。
不管是哪家的孩子调皮捣蛋,张大爷都能耐心地教导,告诉他们要诚实、善良、尊重长辈。
他就是在立德啊。
在春秋那时候呢,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就像道德的灯塔,周围的人都敬仰他们。
他们遵守仁义礼智信,就像我们现在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一样,只是那时候更严格、更系统。
比如说孔子,周游列国,到处传播他的仁德思想,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不管多困难,都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他这就是在立德方面做到了极致,成为千古楷模,这就好像在人类的道德之墙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永远不会被抹去。
再说说“立功”。
立功呢,就是做出一番大事业。
咱可以想象一下战场上的英雄,就像岳飞一样。
岳飞带着岳家军抗击金兵,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他建立的军功那可不得了,把金兵打得节节败退,保卫了南宋的大片江山。
这就是立功。
在春秋时期,那些诸侯们打来打去的,有的诸侯手下就有能臣,通过智慧和勇气,帮助诸侯扩大领土,让国家繁荣昌盛,或者在外交上舌战群雄,为国家赢得尊严和利益。
这些都是立功。
这就好比是在历史的画卷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后人一看,哇,这个人好厉害,做了这么伟大的事。
这“三不朽”其实也不是让每个人都得三项全能。
有的人可能在立德方面做得特别好,成为大家心中的道德榜样;有的人在立功上成就非凡,名垂青史;还有的人以立言影响世界。
不过呢,要是有人能三项都做到,那可就是超级厉害的人物了。
这“三不朽”就像一个人生的大目标,告诉我们人活一辈子,除了吃喝玩乐,还可以追求点更有意义的东西。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在品德上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在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在思想上留下一些值得后人借鉴的东西。
君子有三立,是为三不朽

君子有三立,是为三不朽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
范宣子不无得意的说,他的祖先自虞、夏、商、周以来就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
叔孙豹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只能叫世禄,而非“不朽”。
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不朽”体现的是君子性格。
君子不能满足于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对平民百姓亦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这种责任,孔子以一个字来表达,就是仁。
君子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所谓“仁”,就是在上位的君子有责任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培育敦厚、纯朴的社会风气,使人人安居乐业,和睦幸福。
立德,就是有高尚的道德,可以教化一方;立功,就是做出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业绩;立言,就是有真知灼见,笔之文章,播于当今,载之史册,扬于后世是也。
三不朽的核心是德。
孔子说君子有“仁、智、勇”三达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无惧。
”为何“仁者不忧”?仁者爱人。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彼此尊敬和爱护,又有何可忧?仁者爱人,所以不忧爱人出于真诚之心。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乐莫大焉。
”能够真诚的待人处事,面对万物不贪婪,不占有,与人能和谐和谐,用物知俭,又有何可忧?为何“智者不惑”?孟子说,智,就是知道仁义是人生的根本,而事亲、从兄是仁义的开始。
再以事亲、从兄的心存养扩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则事父兄,远则达于四海的百姓。
存此仁心,就是智慧,当然不会受到欲望的迷惑。
何谓勇者无惧?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君子胸怀坦荡,内藏正气与道义,即使一人独对千军万马,有何惧哉?君子胸怀坦荡,有何惧哉?君子立德,有三戒。
范仲淹是做到了“三不朽”的人

范仲淹是做到了“三不朽”的人——《范仲淹故事评传》序言古人有关于人生“三不朽”的说法。
《左传》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范仲淹是做到了“三不朽”的人,是一位几近完美的中华人格的光辉典范。
在立德方面,他敢言直谏,奋不顾身,心胸坦荡,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清白为官,是道德高尚的楷模。
在立功方面,他出将入相,为民谋利,戍边御敌,革新政令,兴办教育,拔掖人才,文以定国,武以安邦,是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在立言方面,他是宋学开山人物,开启了豪放词派的先河,并著有《范文正公集》,是文章传世的思想家、文学家。
范仲淹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邹平长山,他的事迹代代流传,对当地的社会生活,民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代邹平诗人张实居诗曰:“野老相逢谈往事,流风解说范希文。
”讲范公的故事,那时就已经成了一种风俗。
王红先生是长山人,从小就是听着范公的故事,熏沐着范公的德风长大的。
先生早有夙愿,为范公写一部像样的书。
但因为工作繁忙,事务纷杂,多年未能如愿。
但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介绍范公事迹,宣传范公精神,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邹平人今天对范仲淹的认识,大多是从先生的推介文章中了解的。
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和潜心研究,王红先生从2009年起,开始了《范仲淹故事评传》的写作。
先生以抱病之躯,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翻检资料,勾勒故事,历时三年,终于结稿。
好几次夜里突然来了灵感,或于故事结构,或于关联事件,或于评语解读,立即悄悄起身(怕夫人责备),伏案疾书,直到天色大亮。
其间先生为提高宣传效率,还学会了使用电脑,并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把写好的稿件即时发到网上,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我也随时拜读了这些书稿,不时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和由衷的赞叹。
当书稿全部呈现在我眼前时,更使我有了发自内心的敬佩。
读《评传》全书,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其特点:新、信、精、雅。
新,是说本书的体例新颖独特。
本书以“故事评传”为题,就指明了其写作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选修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
姓名:林高杨
科目:中国古代杰出人物
专业:11级电子商务
学号:11033045
1.从三不朽的角度评一位中国古代杰出人物。
晋大夫问:“何为‘死而不朽’?”叔孙豹答:“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
”
所谓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以及立言,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留下传芳百世的佳作。
虽说古代杰出人物多如过江之鲫,但是能达到“三不朽”的却不多,众多杰出古人之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海瑞。
从立德的角度看:
自古以来为官者多贪,故而少有人能担当“青天”这一赞誉。
而海瑞一生为官清廉,为国为民。
其清廉,甚至达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到任,旧友高升,总会有人来送些礼品礼金,以示祝贺。
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大,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海瑞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
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的礼也不例外。
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
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对他的评价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李贽:“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故此可知,在“立德”方面,他是为国为民操劳一生,而且两袖清风清廉正直,实乃为官者之楷模。
从立功的角度看: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使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特别是他推行的一条鞭法,在历史是具有很大作用: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
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
它将力役部分摊入天赋,加强了力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趋势。
同时,折银制度和雇役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此外由于赋税折银征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从而更加繁荣了城乡经济。
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
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由此可见他一心为国为民,做下许多贡献,在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达到了“立功”的地步。
从立言的角度看:
立言者,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海瑞一生虽然没留下传芳百世的佳作,却也是留下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语,其中最有名的有“视国为家,一人独治,予取予夺,置百官如虚设,置天下苍生于不顾。
这就是病根!”以及“不谋全局者,不可谋一隅,不谋一世者,并不可谋一时。
”
所谓“文臣死谏”,他所写的《治安疏》是名臣他写给明世宗的一篇奏折。
在这篇著名的奏疏中,海瑞大胆揭发官场的弊端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同时提出改革意见,希望统治者能够采纳,充分表现了他关心百姓疾苦,敢于向坏人坏事作坚决斗争的优秀品质。
由于这篇奏疏触怒了明世宗,海瑞被逮捕下狱,问成死罪,幸得世宗不久后病死,海瑞才被释放出来。
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方面去看,海瑞都是当之无愧的杰出人物,都能很好体现“杰出”一词的评价。
最后,用《明史》的话来完成对他的评价“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
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
不得已而限田,
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
”故自为县以至巡抚,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
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
赞曰: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
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
”
2.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德行和气节,人格精神和人生价值,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哪些积极作用,你个人从中获得哪些启迪和教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与过去任何社会精神文明不同的崭新文明。
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明,其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用。
它不但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事业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指导,形成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给物质文明建设以精神动力,并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
其内部两大组成部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万千,他们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人格精神以清白廉洁、勤职敬业、刚正不阿、热爱人民的崇高德行,以民族气节和士大夫气节,在每一个物欲横流的人世上,融入世代传承的中华文化的长流中,从而获得了永恒的人生价值。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唐太宗"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谦虚胸怀和知错能改的勇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博胸襟.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浑不怕"的高尚气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操.等等这些古人气节与德行,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精神各部分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个人所获教益:古代杰出人物所表现出的德行于气节以及其人格魅力,无不让我所折服。
或许我不能达到他们的人生高度,但是他们的爱国情操,高尚气节等精神都给我很大的影响,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也应该以古人这些精神去要求自己,以“三不朽”来要求自己,虽然不能做的和他们一样,但是总能让自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一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