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施工技术

合集下载

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

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

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在土木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基础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其含水量变化极大,容易引起地基沉陷和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对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处理工法来保证基础的稳定和安全。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水量高、胀缩性大。

在干燥季节,土壤含水量减少,黄土会收缩并产生裂缝;而在雨季或水源补给时,土壤含水量增加,会引起土壤膨胀,导致地表下沉。

这种自然变化会给基础工程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工法进行处理。

一种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是改良法。

通过改良黄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使其具备较好的变形特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改良方法包括土体固结、加固、填充和加筋等。

例如,可以采用碎石加筋的方法,将碎石填充到黄土中,形成稳定的土体结构,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渗性能。

此外,还可以采用水泥加固法,通过向土体中注入水泥浆,形成水泥黄土,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另一种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的方法是预压法。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较大面积的基础处理,如大型工厂、仓库等建筑物。

预压法的原理是通过施加预压荷载来压实和固结土体,使黄土变得更加坚实和稳定。

预压法的施工步骤包括挖土、垫层、铺设压实材料和施加压力等。

这种方法需要依靠设备和施工工艺,因此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除了改良法和预压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

例如,可以采用地基保护层的方法,通过在黄土表面铺设保护层材料,保护土体免受水分侵入和泥沙冲刷。

此外,还可以采用地下水处理工法来控制地下水位,减少黄土的含水量波动,从而减小地基的沉陷和变形。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基础问题的重要方式。

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改良法、预压法、地基保护层或地下水处理工法来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

这些工法的目的是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基础的安全和稳定。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处理工法,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水分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的黄土。

在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

一、室内试验分析在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前,首先需要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确定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

通过室内试验,可以确定湿陷性黄土的承载力、压缩性特征、含水量控制范围等参数,为后续处理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础加固处理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处理,首先要进行基础加固处理。

可以采用浇注混凝土加固基础的方法,增加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同时,也可以采用灌注桩或钢板桩等技术,通过加固桩与黄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三、改良处理在基础加固处理完成后,可以进行湿陷性黄土的改良处理。

改良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湿陷性黄土改良技术包括固化、掺充和排水等。

1.固化技术:采用固化剂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使其固化成坚硬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固化剂有水泥、石灰、石膏等。

固化技术需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性和改良目标进行合理配比和施工,以达到理想的固化效果。

2.掺充技术:在湿陷性黄土中掺入适量的掺和材料,如砂、砾石、粉煤灰等,改变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征,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掺充技术需要掌握适量的掺和比例和掺充方式,以确保土壤的改良效果并提高工程的稳定性。

3.排水技术: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及时将土壤中的水分排出,减少土壤的含水量,从而降低土壤的可压缩性和变形性。

排水技术包括地下排水系统和表面排水系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布置,以保证土壤的排水效果和工程的稳定性。

四、监测与维护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掌握处理效果和土壤的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安装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和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工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沉降或收缩的土壤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含水量较高,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降低,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1.土壤加固和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水含量较高,使得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土壤加固和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和土壤固化。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添加剂,如石灰、水泥等,通过与土壤混合,提高土壤的强度和耐水性。

2.水分控制湿陷性黄土对水分非常敏感,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分含量。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减小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4.加固地基结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结构容易受到水分影响,所以需要加固地基结构,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类型,如扩大基础、桩基础等,通过增加基础的面积和深度,分散地基荷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5.合理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施工工艺对于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避免水分过程过快或不均匀,导致土壤发生不稳定现象。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和工程需求,采用土壤加固和改良、水分控制、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加固地基结构、合理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在西北、华北地区常会遇到黄土地基处理问题,通常包括低湿度湿陷性黄土以消除或减小湿陷变形危害为主要目的,同时需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地基处理问题,以及高湿度软弱黄土(尤其是饱和黄土,多由湿陷性黄土饱水转化而成,饱和度Sr﹥80%)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有害压缩变形为目的的地基处理问题。

由于后者的工程特性多与一般粘性土类似,主要应考虑地基的压缩变形,可按软弱粘性土对待,而前者则主要应考虑地基受水浸湿后的湿陷变形。

一、垫层法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做成垫层,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当仅要求消除基底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或增强水稳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

垫层的设计主要包括垫层的厚度、宽度、夯实后的压实系数和承载力设计值的确定等方面。

垫层设计的原则是既要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变形及稳定的要求,又要符合经济合理的要求。

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二、重锤表层夯实及强夯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浸水处理、土垫层法、强夯法、压浆法、素土桩挤密法和复层地基法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建筑要求选择,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结构。

1、换填土:挖出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用合格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数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实,强力夯实基础,使浅层和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

强夯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

因此,要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处理,土壤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1%~3%。

3、预浸法: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性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用冲击、振动或爆炸形成孔洞,然后用石灰或石灰土填充,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将硅酸钠溶液通过多孔注入管压入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生成硅胶,使土壤胶结。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常见的地基问题,对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强夯法成为一种常用的地基施工工法。

本文将介绍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工法及其优势。

一、强夯法的原理强夯法是通过在土体中施加重物的重复冲击力,将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并增加土体的密实度。

重锤通过自由下落或由机械设备提供动力,落下时对地面施加冲击力,使土体发生振动变形,然后在冲击力消失前收回,然后再次落下,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重锤的冲击力能逐渐使土体逐渐密实,增加土体的稳定性。

二、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工法1. 前期准备在施工前,需要先进行地基勘察和测试,了解地基的性质和湿陷特点,确定施工方案。

同时,还需要清理地表杂物,平整工地。

2. 施工设备准备强夯法的施工设备主要有重锤和夯杆。

重锤通常由较重的铸铁制成,夯锤头的形状可因土质而变化。

夯锤的重量和夯击频率需要根据地基的情况和工程要求来确定。

3. 施工操作(1)夯击点布置:根据施工方案和设计要求,在地基表面布置夯击点,并进行标记。

夯击点之间的距离应根据土体的不同特性和夯锤的工作效率来确定。

(2)夯锤操作:将夯锤举至一定高度,放开夯锤使之自由落下,击打地基。

夯击的力度由夯击的高度和重锤的质量来决定。

夯击后,夯锤回收至原高度,再次落下,反复夯击同一点位,直至地基密实。

(3)重复施工: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夯锤的夯击次数和夯锤的布置顺序,对整个地基进行强夯施工。

正常情况下,重复夯击5-10次后会有较好的效果。

4. 后期处理施工完毕后,对地基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地基的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如果地基仍存在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三、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优势1. 施工效率高:强夯法能快速对地基进行处理,施工速度快,能大大节约施工时间。

2. 提高土体密实度:通过强夯法施工,土体的密实度能得到显著提高,增强土体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用打入桩、冲钻或爆扩等方法在土中成孔,然后用石灰土或将石灰与粉煤灰混合分层夯填桩孔(少数也有用 素土),用挤密的方法破坏黄土地基的松散、大孔结构,达到消除或减轻地基的湿陷性。此方法适用于消除 5~10m深度内地基土的湿陷性。挤密桩的效果取决于土被挤密的程度,所采用的桩径、桩距应在现场用试验确定, 要求地基土在挤密范围边缘上干密度应达到16.0kN/m3以上。采用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应在地基表层 采取防水措施(如表层夯实等)。
重锤夯实法能消除浅层的湿陷性,如用15~40kN的重锤,落高2.5~4.5m,在最优含水量情况下,可消除在 1.0~1.5m深度内土层的湿陷性。强夯法根据国内使用记录,在锤重100~200kN,自由下落高度10~20m,锤击两遍, 可消除4~6m范围内土层的湿陷性。
两种方法均应事先在现场进行夯击试验,以确定为达到预期处理效果(一定深度内湿陷性的消除情况)所必 需的夯点、锤击数、夯沉量等,以指导施工,保证质量。
hi———基底以下第i层土的厚度(cm);
β———考虑地基土侧向挤出条件、浸水几率等因素的修正系数,基底下5m(或压缩层)深度内取1.5;5m (或压缩层)以下,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取β=0,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可按β0取值。
基底以下地基的湿陷量Δs应自基础底面算起,对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累计至基底以下5m深度为止。对于 自重湿陷性黄土处的大桥和特大桥,累计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为止;对于其他桥涵,当基底以下自重湿陷性黄土 厚度大于10m时,陇西、陇东、陕北、晋南、豫西地区的累计深度应不小于15m,其他地区应不小于10m,其中湿 陷系数δs小于0.015的土层可不累计。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应根据自重湿陷量Δzs和基底以下地基湿陷 量Δs的大小按下表判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即地基土受水浸湿发生湿陷的程度,可以用地基内各土层湿陷下沉稳定后所发 生湿陷量的总和(总湿陷量)来衡量,总湿陷量越大,对桥涵等结构物的危害性越大,其设计、施工和处理措施 要求也应越高。基底以下地基的湿陷量Δs(cm)按下式计算:

[河南]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河南]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分公司2011年12月目录一、综述 (1)(一)湿陷性黄土在我国的分布 (1)(二)湿陷性黄土的形成及特性: (4)(三)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式 (5)二、工程介绍 (6)(一)、工程简介 (6)(二)、现场勘探土层及岩土性质介绍 (7)(三)、湿陷性黄土厚度 (10)三、地基处理需解决的问题 (11)四、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13)五、施工工艺 (15)(一)、灰土垫层地基 (15)(二)、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20)(三)、静载试验 (25)六、实施效果 (26)(一)、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26)(二)、效益分析 (26)(三)、工期分析 (26)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一、综述(一)湿陷性黄土在我国的分布1.我国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的大部分地区,河南西部和宁夏、青海、河北的部分地区,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辽宁、黑龙江等省,局部地区亦分布有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总面积约为63.5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黄土分布面积的60%左右,厚度最大达30m左右。

并具有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其湿陷性逐渐加剧的规律。

2.河南省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三门峡、灵宝、等西部地区,受地壳影响以及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气候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各地区之间湿陷性黄土在构成、层厚上存在较大差异,而地区的湿陷性黄土的岩土地质条件又是我国最复杂地区之一。

在地区分布的基本情况详见下图、表: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址分区略图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二)湿陷性黄土的形成及特性:1.湿陷性黄土的形成:黄土在一定压力(土自重或自重压力和外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的显著下沉现象,称之为湿陷。

具有湿陷性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

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中国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对湿陷性黄土从工程角度作了明确划分,将湿陷系数δs≥0.015的黄土定义为湿陷性黄土,同时将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大于7cm的湿陷性黄土定义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将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小于或等于7cm的湿陷性黄土定义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并将黄土的湿陷等级划分为轻微(Ⅰ级)、中等(Ⅱ级)、严重(Ⅲ级)、很严重(Ⅳ级)4个级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坏具有 突然性 , 工程上难 以预料 其沉 陷部位 , 给工程建 设和 安全 2 地 基处 治 原理 运营带来严重影 响。 2 1 重锤 强 夯 .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的目的就是改善土的性质, 减少土的渗 强夯是 指锤 重 10k 0 N~10k 自 1 l 0m 高度 自由落 6 N 6I~1 l 透性、 压缩性, 控制其湿陷性发生, 部分或全部消除它的湿陷性。 下夯击土基 , 利用其动能作 用与土基 , 在锤的冲击作 用下 , 中固 土
文 献标识码 : A
引言
黄土的湿陷现象是一 个复杂的地质 、 物理 、 化学过程 , 对其 湿
平坦, 其间有深切的沟谷 , 出露地层单一, 由第四季风积黄土构成 的黄土台塬 , 主要为粉质低液限粘土, 具有 自重湿陷性, 湿陷等级
为 l ~Ⅲ级 , 级 自重湿陷性路堑地 段设计处 治措施 是挖至路基 设 陷性的原因和机理, 国内外学者有种种假说, 但至今尚未有一种 计标高后, 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 2 遍 , 4 冲击碾压沉降部分再回填 大家共认的理论能够 解释所 有 的湿陷 现象 和本质 。在 我 国西 北
湿 陷 性 黄 土 地 基 处 治 施 工 技 术
赵 海 绒
摘 要: 结合工程实例 , 绍 了 介 处理 湿陷性黄土 }起 的一系列工程灾害的施工技术 , i 并对其处理结果做 了分析 , 出通过 指
处治措施的综合运 用, 消除了地基 的湿陷性 , 对路基 的长久安全稳定起 到 了极好 的作用。 关键词 : 湿陷性黄土 , 基处 治, 地 冲击碾压 , 重锤 强夯 中圈分类号 : U4 5 3 T 7 .
土作普通碾压处 理 ; 中等 自重湿 陷性 黄土地段 和严重 自重湿 陷性 地 区, 尤其是 黄土覆盖 区 , 由于生 态环境脆 弱 , 土流失 严重 , 水 加 黄土路基高小于 30m 的路 堤地段 , . 清除表 土后 用 冲击 式压路 机 之黄 土具有疏松 、 大孔 隙发育 、 固结程 度差 、 载力低 , 承 对水 有敏 碾压 4 遍 , 水不 良、 附近 有可能积水 地段增设 素士隔水 0 在排 路基 感性 , 受水浸 湿后 , 的结 构迅速 破坏 , 土 抗剪强 度随之 衰减 , 发生 墙; 严重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路基高度不小于 30m的路基地 . 显著的变形, 工程性质变差。在工程建设中, 经常会形成深度不 段, 清除表土后路基 主要部分 采用 冲击碾 压 4 遍 , 征地界 以 O 两侧 同 , 态 各异 的地质 暗穴 、 形 陷穴 , 造成 路基 不均 匀沉 降 、 裂 、 开 塌 内 1 0m宽范围内采用重锤强夯 处理 , 断面示意见 图 1 。 陷、 边坡破坏 、 台失稳等一系列工程地 质问题和灾害 , 桥 且这类破
维普资讯
第3 2卷 第 6期 2006年 3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 RE
Vo 3 NO. l 2 6
Ma. 20 r 06
-15 - 2
文章■号 :0 9 8 5 2 O }6 150 1 . 2 {0 6 0 . 2 - 0 6 0 2
禹门1至阎良 3 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 G 4 二连浩特至河 口 其湿陷程度 。 Z0 在陕西境内的重要路段, 同时也是陕西省“ 字形公路主骨架中 2 2 冲 击 碾 压 米” .
冲击碾压是由牵引车拖动, 采用非圆形滚轮滚动靠其凸轮瓣 的重要组成部分。禹阎高速公路 C 0 1 合同段 , 路线长 1.5 m, 16 k 将振动压实的高频率, 低振幅改为 施工里程为 K 1 80 6 +50 位于合阳县境 内 , 合同段路 产生冲击与揉搓作用相结合, 5 + 5 -K 3 0 , 本 低频率, 在压实作用中较大的增加了对土石方的压实能 线经过地区为黄土高原与关中盆地过渡区的渭北平原, 地势相对 高振幅 , 当地质条件较差时 , 清孔后泥浆比重取高值。然而, 泥浆相对密 桩基作为承载桥梁静载和动载的主要载体, 其质量的好坏, 度取高值, 增加了灌注的难度, 相应增加了事故的发生率。根据 影响甚至决定了桥梁的使用寿命。桩基 的不均匀沉降, 往往导致 施工经验 , 对于地质条件较 差的情况 , 当把钻渣 、 泥沙清到~定程 桥梁上部连续结构的破坏, 而产生不均匀沉降的直接原因就是桩 度, 泥浆相对密度较小后 , 中及 时填加粘 土 , 向孔 重新造 浆 、 孔。 基承载力的不足。因此防范事故的发生 , 清 控制桩底回淤量 , 从而 即可以避免由于清孔后泥浆相对密度降低, 对孔壁压力减小, 提高桩基质量, 引 进而提高结构的整体质量,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 发的孔壁塌 陷的可能性 ; 又可起 到增加裹夹泥 沙 、 的能力 , 钻渣 从 意义 和长远 意义 。
山西建筑 ,0 4 3 (9 :67 . 2 0 ,0 1 ) 7 —7
Ac i e tp e e to n o n a in q a i o to fc s . - l c o e i s cd n r v n in a d f u d to u l y c n r lo a ti p a e b r d p l t n e
而有效控制 回淤量 。另外 , 在灌注前应 确认 导管悬 管高度 , 如导 参考文献 : 管悬管过高 , 易使首 盘混凝 土 中水泥 被水清 洗流 失 , 当于 增加 [ ] 峰 , 相 1敢 付英 林 , 刘清 江. 谈钻 孔 灌注桩 施 工质 量的控 制 [ ] J.
了柱底薄弱层厚度内许多高速公路建设 中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重锤强 相强迫振动 , 克服土 中水 的阻力而下降 , 从而获得位 能 , 以其能 它 夯、 冲击碾压、 换填土 、 灰土挤密桩等… 。 1 量转换的方式使液化类软土经过排水 固结从而提高了承载力的 同时消除液化 , 降低孔隙率 , 减少和 阻止 地面水的渗透 , 而改善 从 1 工程概 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