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服装分类论文

合集下载

简议京剧服装艺术

简议京剧服装艺术

戏剧论坛剧影月报摘要:京剧服装,被称为是行头,是塑造角色形象和内涵的一种艺术方式,可使用在呈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个性特点,同时展现剧中的年代、生活习惯与相应的场合等。

京剧服装身为京剧整体艺术的一个主要构成要素,较好地展现了我国戏曲服饰艺术的显著特点,更展现出了我国戏曲舞台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京剧;服装;装扮;表意服装能够体现人类文明以及发展,另外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构成要素,它和建筑壁画、石刻雕象、文字书画、纺织刺绣等一样融入特定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发展中,服装体现了大众的生活状态与消费能力,生动地展现了大众的思维与审美意识的变迁与升级,因此历代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服装显示着等级服冠制度。

中国服装秦汉服装古朴,隋唐五代富丽,唐代服装雍容,两宋高雅,明装堂皇,清装华贵。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直到盛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与其他国家交流并融于中国的文化之中,在服装之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京剧服装作为民族服装的舞台化呈现,在继承民族服饰文化精粹的基础上,又呈现出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

京剧服装是一种从日常服装中抽取而获得的艺术化服装,在某种层面上与历史生活服装极为相像,具有鲜明的写意特征。

京剧服装在实现物态形式之美的基础上,和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假定性和象征性相互融合,通过“以形传神”的形式创造,意求实现“传神写意”的审美归旨。

京剧服装色彩明艳华丽,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让观众在聆听美妙唱腔的同时,亦能享受精美绝伦的视觉盛宴。

某种程度上,京剧服装塑造着人物形象,诠释着民族戏剧的视觉审美系统,引导观众进入某种特定的情境。

这一切,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研究和探讨。

一、京剧服装的审美特征概述京剧服装取法于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通常以明代生活服装为范本,基本定型于清末民初。

京剧服装在几代戏曲工作人员与各位匠人们的认真努力下,同时持续在舞台表演中予以变更、创新,日臻丰富与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规范体系。

京剧服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表演需要,融合了宋、元、明等各朝代中各种服装的特点,借鉴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及审美习性,并与戏曲表演尤其是肢体语言的实际运用特点相融合,将静图案与动态形体融为在一体,既彰显了古代服饰之美,又与流程性、装饰性等融合为一体,构成了戏曲服装之美的独特形式与内涵。

浅析戏曲服装艺术与舞台道具的关系论文

浅析戏曲服装艺术与舞台道具的关系论文

浅析戏曲服装艺术与舞台道具的关系论文浅析戏曲服装艺术与舞台道具的关系论文京剧的服装,行话叫做“行头”,有“江湖行头”、“内班行头”、“私房行头”和“官中行头”之分。

京剧表演中,在服装上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鲜明特点,就是它的非时代性。

大家都知道,服饰是一个民族、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和标志,在艺术上,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都要求其角色人物穿戴与其时代相适应的服装,就算是“戏说”之类的剧目也无例外。

但是京剧在服装的使用上,却并不过多地强调时代性。

其剧目故事,上至商周,下至明清,尽管朝代历经变迁,但服装作为戏曲的整体,并不受时代的限制,灵活性很大,比如唐代戏与清代戏可以完全采用一套服装来表现不同的人物。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京剧服装,基本上是定型在明代的服装制式上,再加以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后,使之更符合舞台的需要。

京剧服装按其类别,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包头箱”、“彩匣子兼水锅”几类。

放置也有严格的规则,不得随意乱放和串用。

各衣箱包含的内容为:大衣箱——蟒、帔、官衣、开氅、褶子等。

二衣箱——靠、箭衣、抱衣、抱裤等。

三衣箱——水衣子、胖袄、彩裤、护领以及靴、鞋等。

盔箱——冠、盔、巾、帽、髯口。

旗把箱——帐子、飞虎旗、桌围椅帔和刀枪把子等。

包头桌——供扮演女性人物的演员化妆处。

彩匣子兼水锅(洗脸用具)——为扮演男性人物的演员以及老旦演员的`化妆处。

京剧的舞台美术是为营造表演氛围而设计的,它的服装、容妆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

除了服装,京剧的舞台美术还包括布景、道具两个部分。

由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上的虚拟性,使得它的布景、道具也具有了虚拟的象征性,而区别于话剧以及电影等的写实风格。

比如在京剧的传统舞台上,我们最常见到的道具就是所谓的“一桌二椅”,这就是象征性最典型的写照。

在传统戏的演出中,根据桌椅不同程式的摆法,可以显示出各种地点环境的变化。

比如当椅子的位置放在桌子后面,就表示这里是公堂或者书房,此时的桌子就代表书案;而椅子放在桌前,则表示这里是大厅、前厅或客堂;如再采用其他形式的不同搭配还可以表示山坡、城楼、船只、卧床等。

浅析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的论文_0

浅析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的论文_0

浅析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的论文浅析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京剧蕴含了许多中华民族的印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被称之为国粹。

京剧在我国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民族之瑰宝,是人们精神世界里一朵璀璨的奇葩。

京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其不仅要有优秀的表演,同时还要与音乐、舞台、美术等共同配合才能塑造出京剧艺术精品。

其中,京剧服饰在京剧艺术中的表现作用至关重要,其对于塑造表演角色的外部造型和人物形象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京剧艺术中的京剧服饰在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艺术价值往往通过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外表表现出来。

京剧服饰又称之为“行头”,代表各种角色穿戴的总称,具体类别包括长袍、短衣、铠甲、盔帽、靴鞋以及相关饰品等。

以戏衣为例,其名目就十分繁杂,主要包括蟒袍、官衣、箭衣、靠、披、褶子等20余种。

按照色彩可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两种。

按照质地可分为缎、绸、布等。

而戏衣纹饰又包括龙、凤、花、鸟、虫、鱼、水、云等。

根据不同的色彩和纹样,戏衣的穿戴搭配也有所不同,也因此戏衣看起来绚丽多彩且表现力丰富。

其中,武生所穿褶子大都绣有飞禽;小生所穿褶子大都绣有花卉;贫寒书生所穿褶子大都补有不规则的杂色绸子,名曰富贵衣;皇帝穿黄蟒;大臣穿红色或紫色蟒;地方官穿官衣;小姐穿衣裙;丫环则穿坎肩或裙子。

因此,京剧人物只要一出场,不必听其唱腔唱词,观众就能够对剧中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地位等有了大致了解,这就是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

二、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一)表现不同的人物类型京剧表演为了更好地处理各类人物可以划分成各种行当,并且规定各种行当通过特有的动作、唱念、翻打等手段来完成人物的塑造。

京剧服饰与京剧表演相同,为了表现不同的人物类型,也可以进行分类,具体包括大衣、二衣、三衣、盔帽等各类专业行当,每个行当的工作范畴与任务使命又有所不同。

现以大衣为例进行简述。

作为京剧服饰内部分工的行当之一,大衣的存在主要是为演员创造角色提供服务。

京剧剧目服装设计方案

京剧剧目服装设计方案

京剧剧目服装设计方案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京剧的服装设计不仅要符合剧情的需要和角色的塑造,还需要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观众的审美需求。

因此,京剧剧目的服装设计方案应该结合传统和现代元素,传达出角色性格和故事情节。

首先,服装的颜色是服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京剧的角色分为正、旦、净、末、丑五大类,每个角色类型有其特有的颜色。

正角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代表喜庆和祥和;旦角常以黄色为主色调,代表温柔和优雅;净角则以白色为主色调,代表高贵和纯洁;末角以青色为主色调,代表忠诚和稳重;丑角则以黑色或斑驳色为主色调,代表坚毅和机智。

在服装设计中,这些颜色可以与其他以天然色为基础的色彩进行搭配,以突出角色的特征和情感。

其次,服装的细节设计也是京剧服装的重要特点。

京剧服装通常都有花边、金线或蝴蝶结等装饰,这些细节设计能够增加服装的华丽感和戏剧性。

例如,在正角的衣袖或腰带上加上金线图案,可以突出角色的优雅和高贵;在末角的衣领或袖口加上蝴蝶结,可以突出角色的忠诚和正直。

此外,服装的剪裁和样式也要根据角色的性格和年龄特点进行设计,以塑造出角色的形象和气质。

最后,服装的材质选择也是京剧服装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京剧服装通常选用丝绸、绸缎等高质量的材料,以表达出角色的尊贵和繁华。

同时,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场景,也可以选择适合的面料,如棉麻、纱绸等,以增加服装的透气性和舒适度。

在材质的选择上,还可以考虑在服装上添加亮片或珠饰等元素,以增加服装的光泽和飘逸感。

总之,京剧剧目的服装设计方案应该结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突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在颜色、细节设计和材质选择上,都要注重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故事的情节。

通过细致入微的设计,可以使角色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增强观众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京剧服饰元素提取】京剧服饰元素在丝巾创新设计的应用论文

【京剧服饰元素提取】京剧服饰元素在丝巾创新设计的应用论文

【京剧服饰元素提取】京剧服饰元素在丝巾创新设计的应用论文1京剧服饰元素1.1色彩纯粹,对比强烈京剧服饰的色彩通常取材于生活及自然中最真实的颜色,主要分为“上五色(红绿黄白黑)”和“下五色(紫粉蓝湖香)”,而实际运用时通常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繁衍出众多中间色。

在运用手法上,惯以多重色彩对比,达到局部矛盾、整体和谐的效果,在倾诉情感的同时赋予极强的视觉感。

此外,也包括利用点、线、面的形式将色彩组合,使其抽象化,赋予其独有的意境,这是一种具有层次性的表达手法。

如京剧脸谱,通过对抽象的线条、鲜明的色块进行夸张、变换与组合,在展现视觉之美的同时,利用色彩联想丰富人物性格。

京剧服饰在色彩的运用上具有极强的写意性,从色彩的象征意义上来说,主要有如下三点:1)象征人物的身份地位,是“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如以“黄色”喻尊贵,“青色”喻卑贱,而尊贵又有高低之分,皇帝着“正黄色”,太子、亲王均着“杏黄色”。

2)象征人物性格特点,如项羽等着“黑蟒”以示其刚直沉稳;关公着“绿蟒”、妆“红脸”以示其智勇双全。

3)象征场景氛围,如白色用于丧事,表哀悼之意;红色用于婚庆时,表喜庆;而在临刑时,则表辟邪图吉利。

1.2纹样寓意,构图均衡京剧服饰纹样的种类繁多,不仅吸收了历代服饰纹样的特点,同时也汲取了建筑和生活中各类器皿中的图案。

对于同一纹样,它通常以多种形态进行表现。

如云龙纹有团龙纹、行龙纹、大龙纹三种形态,而海水纹则有立水及卧水。

京剧服饰纹样在构图及纹样组合上追求一种平衡之美,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思想观念,概括为以下几点:1)方圆兼济。

京剧服饰纹样在外形和布局上以方和圆居多,其中回纹、绵长等为方,团花纹等为圆,这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构图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服饰图案最典型的构图格式,即“方圆套叠、破方为圆、方中有方”,只有方圆相济方能达到和谐。

2)对称。

京剧服饰纹样在整体上讲究对称的形式美,蟒袍通常采用中心对称法则,整体庄重威严,气势磅礴,同时象征着权势。

京剧程式——服饰篇

京剧程式——服饰篇

京剧程式——服饰篇京剧程式——服饰篇京剧服装1.大衣:大衣类中的服装名称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学士官衣、判官衣、开氅、鹤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宫装、古装、裙、裤、袄以及其它服饰配件。

大衣类中各种服装名称在使用上有它的一定范围,如:表现宫廷帝王将相以及朝廷名官等身份的人物通常穿蟒,身居地方官员则穿官衣,但蟒和官衣都属于朝服及礼服。

皇帝身份的有《上天台》中的刘秀、《金水桥》中的唐太宗等。

身为亲王的有《辕门斩子》中的赵德芳,身为大将的廉颇,官居首相的蔺相如,其它朝廷命官,可为朝中大臣,在面见皇上时必须穿蟒。

另在各历史时期被朝廷称之为"草寇"和敢与朝廷分庭抗礼者,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敢穿着蟒服或自称皇帝或占山为王。

如:晁盖、宋江等。

团龙蟒表现地方官员的知府、知县可穿官衣,在舞台上有一句台词"相府门前七品官",也说明相当与这种身份者均穿官衣,如《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玉堂春》中的潘必正、刘秉义等。

表现帝王、官宦绅士在休闲之时常用服装有:帔,开氅,褶子。

如:《上天台》中的刘秀,《斩黄袍》的赵匡胤则穿帔。

《碧波潭》中的金宠,《文昭关》中的东皋公,《打渔杀家》中的丁员外也穿帔。

又如《锁五龙》中的唐王,《将相和》中的廉颇、蔺相如均穿开氅。

皇帔为塑造女性的朝廷命官,皇后、嫔妃等的主要服饰有:女蟒,女官衣,宫装等。

如《打龙袍》中的李后,《打孟良》中的佘太君,《大保国》中的李艳妃,均穿蟒;《樊江关》中的柳迎春穿官衣;又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上天台》中的娘娘则穿宫装。

女蟒为塑造女性中的夫人、小姐、女仆以及家贫妇女的主要服饰有:女帔,女褶子,裙,裤,袄等。

女帔是夫人、小姐的主要服饰,如:《碧波潭》中的金夫人及小姐金牡丹,《春草闯堂》中的相府小姐,《卖水》中小姐。

女褶子在旦行中分为两种样式,其一是老旦行当穿着的,其二是青衣行当穿着的。

在青衣行当穿着的女褶子类中又分花、素两种,女花褶子多为小姐穿着的,主要为穿帔时的一种衬衣。

【最新】京剧的服饰特点分为哪几类-范文word版 (5页)

【最新】京剧的服饰特点分为哪几类-范文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京剧的服饰特点分为哪几类京剧是国粹之一,其服饰也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京剧的服饰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京剧的服饰特点一、黑白对比从光学角度分析,黑色是三原色光的等量相减,白色是三原色光的等量相加。

黑和白包容了世界上千变万化的色彩于一,因此,传统京剧大量运用黑和白色做为服装色彩运用的一条途径,是再简单又再丰富不过了。

它是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在简单中求得概括。

《霸王别姬》是一出净、旦为主的折子戏,霸王穿黑靠,勾黑脸,虞姬穿白裙袄,俊扮粉妆,这一黑一白,一壮一秀,是黑白的强烈对比,浓淡的强烈对比,美丑的强烈对比,相辅相成,对立又统一。

《挡马》、《三岔口》、《两将军》等,都是以黑、白两色为服饰基色,装扮剧中的主要角色。

《挡马》中杨八姐女扮男装穿白、焦光普穿黑这是一男一女的短打戏,《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和刘利华,《两将军》中的马超和张飞,都是两个男角色为主的武打戏,都是一白一黑,在对比中塑造人物性格,成为京剧服饰中重要的着装方法。

二、华素对比京剧服饰,不注重时代特点的追求,没有季节变化的表现,也不带有地区性的特色,而以角色的等级地位和类别为标准,帮助刻画人物性格。

这当中,华丽与朴素的对比服饰,更多地体现了角色的性格因素。

《铡美案》、《豆汁记》两出戏,是华素对比的典型注脚。

《铡美案》中,受害者是秦香莲,穿黑裙子,白孝带,蓝边饰,不尚奢华,处境令人同情;陈士美身居高位,享受驸马待遇,穿华丽的红蟒花翅,华贵显赫。

随着剧情发展,对陈士美越来越憎恨,最后被包拯处死时,刽子手剥掉他的外衣,给人一种剥掉了他虚伪外壳的感觉。

两个人物,一个着衣华丽而内心丑恶,一个朴素寒微而内心高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是穷与富的对比,是素与华的对比,也是善与恶的对比。

《豆汁记》中穷书生莫稽,在生命旦夕不保的情况中被救活,后做了县官由穷衣换上了官衣,俨然一表人才,前后判若两人,人格也随地位变化而改变,服饰的变化紧紧与地位的变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又一种素与华的对比。

戏曲服装介绍分析

戏曲服装介绍分析

【彩绣粉红色女大靠】
【平金银绣天青色太极图八卦衣】
戏曲舞台上凡扮演道家、仙官、军师等人物的角色必须穿 八卦衣。
最有代表性的为诸葛孔明。孔明出场除偶尔穿鹤氅外,几乎全 穿八卦衣。身穿八卦、太极图,表示通晓天文、地理,智谋非 凡。用色以沉着的醤紫、天青、宝蓝、黑色等为主,绣以平金 绣。
【平银绣天青色云鹤法衣】
扮演平民百姓或老仆常用的服装。穿用人物有《三娘教子》中 的薛保,《打鱼杀家》中的萧恩,《青风亭》中的张元秀。
黑绉缎富贵衣】 富贵衣,素褶之一,又称为“穷衣”。戏曲舞台上扮演穷困潦 倒的人物时穿着,生行中小生、老生均适用。
【蓝兵衣】 这是早期戏曲舞台上扮演兵卒或勇士的服装,又称号衣。
“上手”军服为土黄色,“下手”军服为宝蓝色。
【团花男帔】
【彩绣驼灰色男帔】
戏曲舞台上扮演名士、老年官员及员外等的便服。男帔的色彩 有紫、蓝、天青、香墨绿等;皇帝的便服为明黄、杏黄帔等。 用平金绣和彩绣,色彩庄重、沉着或富丽堂皇。多用寿字、仙 鹤、五福(蝠)捧寿、宝相花、草龙、圑龙、博古纹、汉瓦等图 案。
【三蓝彩绣黄色凤凰女帔】
戏曲舞台上扮演皇后、贵妃、公主等的専用服装。明黄、杏黄 均属皇家専用色彩,制做时力求富丽堂皇。
戏剧服装的未来发展仍有待我们去全面了解戏剧历史、服饰演变、考证历史 上优秀戏剧的成功经验,从而发展对戏剧服装更深入的认识,发掘戏剧服装表现 形式更新的领域。
【三蓝绣明黄色团龙制度衣】 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孙悟空的专用服装。孙悟空是个武艺高强、 神通广大、敢于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神话中人物。
【平金绣团龙杏黄马褂】
朝廷中以奖赏“御赐黄马褂”为最高荣誉。但受奖的功 臣们只有当国家举行大典时才能穿一次,平时则要高高供 奉在祖宗堂上,以示荣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京剧服装的分类
京剧古装戏服装是以古代日常生活的服装为基础,经过许多艺术家的提炼、概括、美化、装饰形成的一整套类型化或者说是程式化的专用服装,行话称其为“行头“。

京剧服装有通用性,可不受年代、季节、剧目的约束,比如:一件蟒龙袍,不论是春秋战国或唐宋元明清的皇帝在春夏秋冬的任何季节都可以穿这一件,而且同一件服装,在这个戏里能穿,在另一出戏里同样能穿。

京剧服装还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也就是说,它的直观性很强,如剧中人身披一件斗篷,就表明天气寒冷或夜已更深或欲行路;穿一件缀有各种颜色绸子块的富贵衣,则说明,这人目前一定是个经济拮据.生活潦倒者,但将来还是要飞黄腾达的。

另外,京剧服装因需适合演出而夸张、变形,例如,武将头上的翎子,传说古代的禁卫军用一种不太长的鸟尾插在头盔上,以象征其勇猛果敢。

而运用到舞台上以后,便把它大大地加长了,这种夸张不仅增加了武将的威风、美感,而且还给演员提供了表演工具,拓展了演员的表演区域。

服饰,包括服装、盔帽、靴鞋及一些随身饰物,是舞台人物造型的又一个主要部分。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的等级制度森严,戏剧服饰不是按历史时代的实际面貌,而是用从历代生活实际中归纳出来的特殊形式的“绘画之服”,及其以适合表演为原则的装扮方法,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和性格特征。

这就是京剧服饰的“衣箱制”和穿戴规则。

此后京剧服饰虽在不断地改良与革新、创造与发展,但这种风格特征却一直保持着。

京剧传统戏衣按不同形制分属于“大衣箱”和“二衣箱”。

“三衣箱”则主要是内衣、彩裤和靴鞋。

“大衣箱”主要有:富贵衣、加官蟒、男女蟒、开氅、官衣、宫装、男女帔、花素褶子、腰裙、袄裤、太监衣、罪衣、孝衣等约五十余种。

又有“副大衣箱”,包括箭衣、斗篷、采莲衣等十余种。

“二衣箱”主要有:男女靠、豹衣(又名英雄衣)、快衣、龙套、大铠、上下手衣、茶坊衣、皂隶衣、乒卒坎、猴衣(又名智多衣)等四十余种。

戏衣的色彩主要有黄红、绿白、黑的上五色(或下五色)及紫、兰、粉红、湖色、香色的下五色(或称副色)。

实际上副色的运用已远不止五种。

这些颜色都十分鲜艳明快,使用时根据人物的身分、地位和年龄而选用,因此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传统戏衣的质料以绸、缎、绉为主,并绣有镶金错银的精美图案,如龙、凤、兽、鱼、虫、花卉、云祥纹样。

图案不仅有装饰和美化作用,也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主要因素。

有一部分图案还有表现人物身份地位的服饰形式作用。

京剧舞台人物的冠戴分为盗、冠、巾、帽等,统归于“盔头箱”(或称“帽儿箱”),具体名目如帅盔、倒缨盔、夫子盔、申军盔等,风冠、九龙冠、紫金冠、道冠等,文生巾、武生巾、员外巾、鸭尾巾等、堂帽、太监帽、相貂,乌纱帽等,此外还有草帽圈,各种额子、翎子、孤尾等约数十种。

另外,各种髯口、甩发、蓬头、发绺以及
一些面具等也归“盔箱”管理。

盔头的制作工艺较复杂,为演员“勒头”和系冠戴,对演出的效果也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历来是很受重视的一项专业工作。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后出现了“改良戏衣”,如“改良裤”、“改良靠”、“改良宫衣”等。

“改良戏衣”总的倾向是新颖、轻便、色彩淡雅、图案简洁,同时也使人物扮相增添了几分历史时代感,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改良戏衣”与“古装戏衣”的出现几乎是同时的,旦角的古装戏衣在用料、用色和花纹装饰上,都比传统戏衣更是轻盈、淡雅、潇洒之美。

今天的古装戏衣的创新更为发展,并有较明显的历史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古装戏的服装和现代戏的生活装扮都是写实的。

但为适应京剧表演以虚拟的手法表现生活的艺术风格,要求服装的用料、款式、尺寸都应是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工、提炼和美化。

二oo四年十二月,我团在上海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并演出了新编京剧儿童剧《岳家小将》,获得了空前成功。

该剧是我团专为两届京剧班毕业生量身定做的一出儿童剧,剧中主要演员都是少年儿童。

《岳家小将》描写的是宋、辽时代,民族英雄岳飞的家乡岳家庄发生的一个故事。

因为故事反映的是宋辽时代,因此,服装就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来设计,如岳家庄孩子的服装偏重色彩鲜艳、式样多为舞台剧服饰,而金邦孩子的服装则明显为少数民族的式样。

达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同时也赢得了上海少年儿童观众的一片喝采。

二oo九年九月,我团和景德镇市京剧团合作演出了京剧现代戏《水点桃花》,反映的是陶瓷学院的毕业生艰苦创业的故事,因为是现代戏,而且是九十年代末这个时间,因此剧中人物服装的设计必须符合当时的生活环境,既不能象现代青年的时髦服饰,也不能象八十年代青年的服饰那样土气,而应介于二者之间,该剧在服饰设计上颇有特点,为舞台展演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当然,舞台上的服饰是离不开美感的,特别是京剧的服装,更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研究和创新,使之更加与时俱进,更加令观众赏心悦目,如此,舞台表演艺术势必魅力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