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想一想:华航事件说明了什么?
2、两岸僵局的打破
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两岸关系发生里氏性的变化。
人员互访、经贸纠纷
两岸交流日益密切
财产继承、法律认可
防范走私、打击犯罪
两岸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
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
思考: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在70年代后,随 着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你认为党和国 家针对台湾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解决?
1986年5月3日,一架台 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货 机突然降临广州白云机场。 台湾机长王锡爵,驾着飞机, “偷跑”回家。 1949年国民 党撤退时,18岁的王锡爵随 国民党到台湾。从大陆到台 湾一晃37年!思家心切的王 锡爵在一次曼谷飞往香港途 中,驾机回到大陆,与家人 团聚。这就是震惊国内外的 “华航事件”。
1950年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内政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的由来 外国反华势力的阻挠 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
时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50年代中期 邓小平 改革开放以后 江泽民 胡锦涛 和平解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间
政
策
武装解放
“八项主张”
“四点建议” 《反分裂国家法》
一、统一大业的推进 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 指引下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 成
骨肉情深
本课小结:
统 一 大 业 的 推 进 日 益 密 切 交 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课件][人教版]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课件][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5ff5e5172ded630b1cb6a2.png)
1.新中国成立后—— 解放台湾
邓 小 3.改革开放以后—— 形成了“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对台基 平 本方针。 江 江泽民发展两岸关系 4 . 1995 年 —— 泽 的八项主张 民
内容 意义
何以解愁:海峡两岸的交往
1.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1987年)
从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 同胞书》以后,台湾当局提出“三不”政策 (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日占台湾
乡愁何来:台湾问题的由来
1950年6月27日,美 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国 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 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 进驻了台湾。
1954年12月,美国又与 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 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 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 之下。
何以解愁:大陆对台政策
胡锦涛 毛 泽 2.20世纪50年代—— 确立了要争取用和平 东 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何以解愁:海峡两岸的交往 2008年两岸大三通实现:从8个半小时到80分钟
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台北、高雄等多个空港、海 港同时启动两岸三通。
何以解愁:海峡两岸的交往
2008年,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
何以解愁:海峡两岸的交往
不再添愁:期盼统一的实现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ECFA(两岸经济合作 框架协议)后的跟进,ECFA已经在2010年7月 生效。 在该协议下,大陆将对台湾开放80个服务 领域,或80个项目,台湾则是开放64个项目, 其中,27个项目,包括汽车租赁、中医药批发 和餐馆业已经面对来自大陆的竞争。服务贸易 协议给予台湾更多有利条件进入大陆市场,其 条件好于世贸(WTO)成员享有的条件,台湾 向大陆开放的项目则没有超过WTO的标准。
不再添愁:期盼统一的实现
【教案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其中包括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等;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包括“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的正确理解教学思路及方法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学习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前景:1、大陆对台湾的态度(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2、台湾对大陆的态度;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4、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5、台湾问题的前景及我们的责任。
由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学,互相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在电视剧《康熙王朝》第25集中康熙曾让明珠说一下台湾问题的本末,明珠是这样说的:“台湾虽是弹丸之岛,却与大陆千古一脉,非但不可弃,就是想弃也弃不掉。
为什么呢?因为台湾岛居民大都是闽、粤、浙三省的移民,不少人家儿子在台湾,爹却在大陆,哥哥在台湾,弟弟在大陆,两岸世代婚嫁不绝,来往不断,同文同种,衣食无二,台湾和大陆可以说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呀。
”下面老师也想让大家说一下台湾问题的本末。
学生可能会从两个方面去答:一个是回答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是回答到台湾问题的由来(两次回归,三次分离)。
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肯定。
由此,学生可体会到台湾与大陆千古一脉、血浓于水的关系。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1课时总序第16个教案知识目标:1、掌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对台方针的演变,从解放台湾到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再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确立。
掌握江泽民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3、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当局对待大陆的政策的演变。
4、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日益密切和“汪辜会谈”等内容。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本课中对台方针演变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人都不能割断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
2、祖国统一的趋势不可逆转,任何想把台湾独立出去的想法和举动必将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里。
教学重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学难点:对台方针演变的原因教学方法:1、纵向联系法。
2、讲解法。
3、音像辅助法。
一、启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1993年10月,在北京保利大厦剧场的舞台上,风帆随着惊涛骇浪上下翻卷,祖国大陆的先民正在驾舟渡海,与大海搏击。
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阵阵不息。
这是台湾艺术家演出的舞剧《薪传》的一个场景。
这个舞剧表现了三百多年前来自祖国大陆上的先民跨越海峡、开拓台湾的艰辛历史,也表明了两岸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
这次演出正是两岸文化交流盛况的一个缩影。
祖国统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梦寐以求的愿望。
那么,台湾问题是怎么来的呢?新中国成立后,历届政府又是怎样解决台湾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台湾有关的内容。
[板书]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学生结合《优化设计》完成预习(二)分析第一节: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台湾问题的由来[教师讲解]台湾在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尽管在1895年以后,台湾由日本占领,但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
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多数国家的承认。 ③香港、澳门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 供了范例。 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人民渴望统一。
不利条件: ①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②外国反华势力的干
涉。
中学生:①拥护党和政府对台的政策, 反对各种形式的台独。 ②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强健体 魄,为祖国富强而努力。
总结区分(区分知识易混淆点) 1)党坚持祖国大陆与台湾实现统一的前提 和基础是: 一个中国的原则 2)处理两岸关系的指导方针或对台基本方 针是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 想是 : 1995年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人民日报社》
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 的是什么事件?会面是在何时?取得 了什么重大的成果 ?
重庆谈判
1945年8月
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目前在祖国和平统一道路上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条 件是什么?对于不利条件,作为中学的我们应该如何 应对?
有利条件:
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②一国两制的方针,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
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
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被迫
割占台湾、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4月,南京解 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跨台, 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 这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历史原因。
5)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标志: 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6)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重要一步标志: 汪辜会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辟荆棒逐荷夷,十年始克夏先基; ( 1)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 材料二: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 (2)成果:香港和澳门回归。 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 方式:一是和平统一,二是武力统一。 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 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邓小平 (3)动力: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材料三:2005年4月至5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 (或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 瑜先后访问大陆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两岸大部分人民对连、 阻碍:“台独”势力和外来干涉。 宋大陆之行表示赞同、支持和理解。但以陈水扁为首的一部分人却 大肆诋毁连、宋,不断在岛内掀起“台独”逆流。——《新闻网》 前景:海峡两岸最终必将统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在完成哪一重大历史活动后的心情? (2)材料二中“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提出后已经取得了什么成 果?你认为将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可能有哪几种?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台湾回归的主要动力是什么?阻碍台湾 与大陆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你认为祖国统一的前景怎样?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件(共33张PPT)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 道了……
1、2008年5月,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民党主 席吴伯雄先后访问大陆,进一步深化了两岸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 基础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C.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展望21世纪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实现和平统一 的前提是(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直接实行“三通” D.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3、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 ) A.武装解放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D.直接“三通”
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 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 愿望。 2、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是祖国统一 的催化剂。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指引。 4、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是祖国统一的粘合剂。 但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和 海基会董事长辜 振甫在新加坡举 行会谈,将“加 强两岸经济交流, 互补互利”写入 协议。两岸关系 的发展迈出了历 史性的重要一步。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 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 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第13课: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 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 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1、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 大政方针。
2、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 基本方针。
1、列举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史实。 2、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对台的方针和基 本政策。 3、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发生 怎样的变化?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
祖国统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学习目标
• 1.了解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汪辜会谈”和“九
二共识”的内容;明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对台的
基本方针。 • 2.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能够举例说明改革开
放以来海峡两岸交往的日益频繁,明白海峡两岸一家亲,血脉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分享交流 1.展示交流 如何认识和解决台湾问题? 略 2.提新问题 中国自秦始皇完成首次大一统后,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就 成了历史发展的主题。我国从古至今为完成祖国统一作出贡 献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有哪些?请你试着就祖国统一问 题提一个新问题。 新问题: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一课一案创新导学★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 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 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二 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
年份 贸易总额(亿美元) 台胞来大陆(人次) 大陆居民赴台(人次) 1978年 0.46 — — 2001年 323.4 3440306 122198 2004年 783.3 3685250 144526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材料三 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 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 (1)材料一、材料二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谈谈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变化:由交往隔绝发展为人员、经济和文化等的广泛交流。 原因:①党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 针;②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③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是大 势所趋。 (2)谈谈你对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 ※解题思路:两岸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 从历史趋势、人民愿望、国家政策多角度入手分析。 目前海峡两岸仍然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频繁的事 实证明,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人民的根本 利益,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 了的。
课件4: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思考问题:
从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合作学习,探究历史】
合作探究三: 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观点交锋 发展经济,缩小两岸经济差距 加大两岸的民间交流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做好军事准备,武力统一 其它观点
人数 11人
6人 15人
5人 3人
材料五:那一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政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里,台湾的民众都被教育着共产党要“血洗台湾”,因此从很小开始 我就有这种阴影,害怕真的被血洗了,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 湾一般民众才慢慢开始从这阴影中走出来。
台湾:光复大陆
材料一: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 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设想》 材料二: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 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打开地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台湾是中国大陆架东南部最大的岛屿, 台湾是中国在西太平洋上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它是中国通向太平洋 的唯一通道。它是中国大陆的前沿哨所、战略中枢。
材料四: 1989年东欧巨变,立陶宛这个掌握前苏联波罗的海出海口,掌握
苏联海洋命运的国家宣布独立了,戈尔巴乔夫没有加以制止,从而导 致了前苏联的解体。台湾很像中国的立陶宛,失去台湾的中国会陷入 多米诺骨牌式的灾难… …
学情调查——关于海峡两岸的交往
我已知道的
我想知道的
台湾物产丰富日本曾经占领过台湾 为什么海峡两岸至今还没有实 现统一?
台湾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 如果放弃了台湾会怎样? 分割的一部分。
蒋介石退守台湾,造成了今天海峡 台湾什么时候能够回归祖国? 两岸的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等史实,提升归纳分析问题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两岸发展概况,培养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一、追根溯源,同属中华
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动手搜集有关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
2、元朝设立管辖台湾和澎湖地区。
3、清朝时期民族英雄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成
立台湾省。
4、1895年日本通过条约占领了台湾。
5、1945年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二、现状初探,两岸分离
台湾和大陆的分离状态是如何造成的?
1949年蒋介石内战失败,退居台湾,1950年国海军进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从此造成海峡两岸长期隔离,至今未统一。
三、与时俱进,寻求解决
根据提示,完成海峡两岸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做出的努力。
四、血脉相连,交往频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搜集这些交往的史实,以备课上交流。
1、 2、
3、 4、
(课堂探究案)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合作探究一:两岸之由 ----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
1、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你能从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吗?
2、既然台湾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那今天的台湾和大陆的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合作探究二:两岸之策-----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
1、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从性质来看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不同?
2、鉴于此“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三:两岸之路-----骨肉依存, /来往密切
两岸之盼-----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
1、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你的了解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有利因素?
2、根据你的了解在两岸统一的道路上又有哪些障碍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应对?
【体系构建,学有所思】
【当堂检测】
1.(南京市2009年中考)2009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并同他举行会谈。
双方都认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坚持()
A.和平统一方针 B.通邮、通航、通商政策
C.互补互利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
2.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 B.“九二共识”后
C.“汪辜会谈”后 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
4.海峡两岸关系迈出重要的一步是在()
A.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B.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成立
C.汪辜会谈
D. 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
5.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A.民间交往B.两岸“三通” 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6.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āng)。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春愁》丘逢甲作于1896年
材料二:2003年12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美国时,会见华侨和留学生各界代表,谈到关系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shāng),乡之深愁!”
请回答:(1)材料一中“去年今日割台湾”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是指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截至目前已经成功解决了哪两个问题?
(课后拓展案)
多元化作业之超市化作业(任选一道哦,加油!)
A: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夙愿,请你在课下做个精美的贺卡吧,对台湾的中学生写几句话,来表达祖国母亲盼游子回归的心情。
B:《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给台湾中学生的一封信》
C:请你为以后台湾回归时台湾特别行政区设计一面意义特殊的区旗吧!
补充材料
1、《望大陆》——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2、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建国初期:A.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 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
答:港澳问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华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虽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内政问题。
(2)同: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异: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港澳只能由中央政府派驻的驻港澳部队行使防护责任。
4、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精神?
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5、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答: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
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6、驳斥台独:你认为目前促进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一国两制”政策的巨大感召力;
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7、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
8、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数不清的事实证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可是为什么祖国统一的步伐却是如此的艰难呢?请同学们思考: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我们怎样应对?(如台独势力的作梗和美国的干涉,社会体制问题等等。
)
我们该如何应对:(①对台独分子决不妥协,坚决打击,制定《反分裂国家法》。
②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作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
我们要识破美国的伎俩,阐明我国立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③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社会体制问题。
④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早日统一。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