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合集下载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利工程是为了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

其对于保障农业生产、防洪减灾、供水供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水利工程建设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和水流特性。

例如,修建大坝会导致河流的连续性被阻断,使得上下游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生物交流受到限制。

大坝蓄水会改变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影响河流的生态流量。

生态流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流量的改变可能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如河滨植被减少、水生生物栖息地破坏等。

此外,水库的形成会使水温分层,影响水质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水库底层水的温度较低、溶氧含量少,可能导致底层水体的水质恶化,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土壤和地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会引发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

水库周边的地下水位升高,容易使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地表,导致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地的利用价值。

同时,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开挖、填方等活动可能会破坏地质结构,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而且,水库蓄水后,水压增大,可能会诱发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地质稳定性构成威胁。

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破坏了原有的栖息地,导致许多动植物物种失去生存空间。

例如,一些珍稀的鱼类可能因为大坝的阻隔而无法完成洄游繁殖,从而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此外,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水域的生态环境,使得一些适应原有环境的生物难以生存,而一些适应性强的物种则可能大量繁殖,从而打破生态平衡。

四、对气候的影响大面积的水库水面会增加蒸发量,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

可能会使周边地区的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有所改变。

同时,水库的低温水排放也可能对下游地区的气温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冬季,可能会导致下游地区的气温降低,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水利工程所带来的人为改变,不仅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同时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生态系统破坏:水利工程会改变水体流动路径,水质和水量的变化会改变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和生态结构。

大坝的修建会阻断河流,影响鱼类的洄游、繁殖和生长。

水库蓄水后,大量有机物质被淹没,形成水库泥沙,对水体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水电站的运行也会影响水体的水温、溶解氧含量等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造成压力。

2. 枯水期和汛期变化:水利工程的修建和运行会改变水体的流动规律,使得河流在枯水期和汛期的水量变化更加剧烈。

枯水期水量减少,会导致下游水体的干旱、湿地退化等问题。

而汛期水量增加,则会引发洪涝灾害。

这种水量变化对水体生态系统和沿岸地带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3. 土壤侵蚀和水质污染:水利工程的修建会改变水流速度和河床形态,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水库蓄水,会淹没大片的土地,加剧土壤侵蚀。

水利工程中常使用泥砂、混凝土等材料,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造成水质污染。

1.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水利工程的筹建阶段,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 优化水利工程设计:在工程的设计和规划中,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设置鱼道、拦沙坝等措施,以保证鱼类的洄游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3. 进行生态补偿:对于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可以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如人工添加水生植物、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功能。

4. 强化河道管理:加强对河道和水库的管理,科学调配水资源,合理控制水流的变化范围,以减少洪涝灾害和干旱等极端情况的发生。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利工程是人类为了控制和利用水资源而修建的一系列工程设施,如水库、大坝、渠道、水电站等。

这些工程在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各种影响。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能够有效地防洪减灾。

通过修建大坝和水库,可以调节河流水量,在洪水期储存多余的水量,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水利工程有助于水资源的合理调配。

在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地区,通过引水工程可以将水资源从丰富的地区输送到短缺的地区,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用水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再者,水利工程可以发电,为社会提供清洁的能源。

水力发电相比传统的火力发电,减少了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缓解能源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在河流生态方面,大坝的建设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动状态。

河流的流速、流量、水温等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一些洄游鱼类的通道被阻断,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此外,水库蓄水还会淹没大片的土地,包括森林、草地和农田,破坏了原有的陆地生态系统。

在土壤和地质方面,水利工程可能引发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

水库周边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蒸发积聚在地表,造成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水库蓄水增加了地壳的压力,可能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对气候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大面积的水体改变了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增加了空气湿度,导致降雨量和气温发生变化。

而且,水库蓄水后,水体面积增大,蒸发量增加,可能导致周边地区气候变得更加湿润。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栖息地,使得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空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一些珍稀物种可能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濒临灭绝。

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还可能带来移民问题。

为了修建水库等设施,往往需要搬迁大量居民,这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土地和家园,面临重新安置和适应新环境的困难。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水利工程是指人类利用水资源、开发水力资源、保护和利用水环境的工程技术体系。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

本文将就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1. 河流生态系统破坏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修建水库和大坝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动状态,导致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减少了河流下游的水流量,影响了下游的生态环境。

由于水库和大坝的修建,很多河流相连的湿地也被迫改变了生态系统,直接影响了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

2. 湖泊水质恶化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影响到湖泊的水质,尤其是在水库的上游,由于湖泊受到了来自上游工程的冲击,导致了湖泊水质的恶化,影响了湖泊的生态系统。

水库的兴建可能会导致湖泊水位的波动,使湖泊的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3. 土地水文条件改变水利工程的兴建会改变土地的水文条件,包括了土壤湿度、气候条件等。

由于工程的兴建,会使土地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对土地的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能导致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4. 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通过调节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一方面能够满足人们对水资源需求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解决措施及对策1. 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对于水利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失衡现象,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减少水利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2. 科学合理规划水利工程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减少兴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要充分考虑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对于水质问题,需要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工作,通过科学的手段对湖泊的水质进行监测和治理,保护湖泊的生态系统,减少水利工程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

5. 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管理,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在调控水利、配置水资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工程能够起到消除水灾,缓解旱情,调蓄水源、保持水土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水利工程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水利工程修建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优化改造,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地质破坏与地貌改造,势必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明确这些不良影响,并采取科学的解决对策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对陆生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是对工程所在地区地质地貌的全新塑造与改造,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由于施工改造规模较大,范围较广,很有可能导致地质破坏、地震灾害等等,具体原因为: 地壳应力不断上升,水渗入断层,断层之间的摩擦力减小,润滑度上升,这样就导致了岩石缝隙中的水压力大增!水存入以后,工程水位会不断上升,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出现坍塌、坡体水土流失或者岩石错乱失稳等问题,堤岸出现渗漏等问题导致水利工程四周或岸边的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必然会形成巨大的生态环境危害。

同时,伴随着施工建设的进行,必然会改变一些地貌、改造一些生态环境,这样就容易造成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受到影响,一些陆生动植物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无法获取食物与生存空间,从而将发生迁徙或转移,一些物种甚至面临灭绝的危机。

工程施工,例如: 新规划的城镇与交通线路等都会侵占与侵蚀原有的动植物生长与生存空间,这样就是对最初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危急到很多物种的生命延续。

1.2对水生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同样也会对水生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使原本浅水域变成深水域,原本的活水变成静态的死水,这样的水系、水体变化都必然会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使他们丧失栖息地,失去原本适合的生存环境。

其中大坝的施工建设会引发多方面的生态问题:(1)堤坝截滞河流。

不仅会淹没河流上游的农业耕地,同时也会破坏下游河流的径流规律,会使生物种类减少。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水利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工程,包括水库、水利灌溉、排灌工程等。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水利工程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来减少这种影响。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库在蓄水过程中需要淹没大量的土地,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水库蓄水后会改变周围地区的气候环境,对当地植被和野生动物造成影响。

2. 水利灌溉对土壤的影响:水利灌溉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但过度的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土壤侵蚀等问题,从而影响土壤的生态环境。

3. 排灌工程对水资源的影响:排灌工程可以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调配,但过度的排灌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干旱等问题,从而影响当地的水资源生态环境。

针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1. 水库的生态修复:在水库工程建设之后,可以采取生态修复的措施,如进行湿地恢复、植被绿化、水域环境保护等,从而减少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灌溉:在灌溉农田时,可以采取科学的水文调度和灌溉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减少过度灌溉对土壤的影响。

3. 加强水资源管理:对于排灌工程,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避免过度排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和相关部门,需要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

2. 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可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全面评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3. 实施生态补偿措施: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并取得经济效益的也要适当予以生态补偿,通过投入资金,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以补偿因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害。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存在的,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来减少这种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是指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利用的工程,包括水库、水电站、引水、排灌等设施,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库蓄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中最常见的就是水库蓄水。

蓄水后,原来的湿地和水草地被淹没,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水库蓄水还会改变当地的水文条件,使得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发生变化,对鱼类的洄游和产卵等生活史习性产生影响。

2. 水电站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水电站的建设会改变河流的水流速度和水体温度,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水电站的运行会导致河流流速和水位的周期性变化,对鱼类的洄游和产卵造成影响。

而水电站的调水放水操作,还会导致河流水温的周期性变化,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水利工程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会导致土壤侵蚀的加剧,从而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会改变当地水文条件,对水土保持造成影响,加剧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包括水体生物资源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等。

这些影响都会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负面影响,还可能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可以为当地的农田提供灌溉水源,改善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的水产养殖提供发展的机会。

水电站的建设可以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变化的缓解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该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大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大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这些水利工程有助于供水、防洪和发电等方面的发展,但它们也可能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系统破坏: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通常需要拆除大量的植被,填埋土地,淹没河流和湖泊等。

这种人为的改变会导致当地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减少。

许多动植物物种可能因贮水库的建设而失去栖息地,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

2.水质污染:大型水利工程的运营可能导致水体污染。

例如,水库蓄水会导致河流的自然流动受到阻断,从而使水中的有害物质聚集增多。

污水排放、土地农药和工业污染物的流入也会使水质受到影响。

这些因素都可能对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3.土地沉降和地质灾害: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进行大量的挖掘和运输,这可能导致土地下沉的问题。

土地下沉会引发建筑物结构的损坏,甚至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震和滑坡。

此外,蓄水库对下游地区沉积物的阻截也可能导致河口的侵蚀和滑坡。

4.温室气体排放: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工程设备、运输工具等,这些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和甲烷。

此外,水库蓄水和水电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水下腐殖质分解也会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

5.社会影响:大型水利工程对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社区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水库蓄水可能导致大批农田被淹没,居民需要迁徙,耕地和住房被破坏。

同时,大规模移民可能会加剧人口稠密地区的竞争和社会动荡。

此外,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如泄漏、水坝破坏等,这可能对周边地区的居民造成威胁。

为了减轻大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应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这可能包括: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工程位置和建设方法;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通过河流、湿地等自然手段改善水质;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控和减排措施;提供合理的补偿措施和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以及参与公众的意见和议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 引言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兴建了一批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

这些水利工程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也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因此,如何兴利弊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为人类造福的优势,减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广大水利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自然环境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水文情势的改变,对泥沙淤积和河道冲刷的变化,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对动植物、对水域中细菌藻类、对鱼类及其水生物的影响,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等(2)社会环境方面:水利工程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人群的健康和文物古迹的影响以及因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产生的环境效益等。

2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 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1.1 工程建设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和结构。

在河流上建坝,使上游水流速减缓、水深增大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库区水体增大后,水温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对水体密度、溶解氧、微生物和水生生物都产生影响,下游河道的径污比和鱼类繁殖条件发生变化;水库蓄水后可引起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环境变化等。

2.1.2 工程建设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库区和下游河道泥沙的输移和沉积模式。

例如,三门峡工程为了使黄河下游“地上河不再淤高,设计时想把黄河的泥沙全部拦截在三门峡水库内,使黄河下游变清,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上游的渭河,并且设计中没有设置底孔排沙系统,后经两次改建渭河下游泥沙仍大量淤积,这不仅使蓄水库容减少而且形成了“地上河”经常引起洪涝灾害。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和前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呼吁“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不再发电”可见,三门峡水库的教训是深刻的。

另例,1964年苏联为埃及在尼罗河上修建的阿斯旺大坝,在大坝建成前尼罗河每年向地中海输送泥沙并使之向海岸淤积的速度和海水对岸边的侵蚀速度大致相等。

大坝建成后,泥沙被截留在水库内,地中海岸的冲刷得不到补偿,固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受到破坏。

2.1.3 工程建设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和地震的影响
大型水库的建设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

水库的水温结构分为分层型和混合型两种。

混合型的水温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比分层型小。

水库水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温的分层温度高低的变化。

水库下部的低温水对农作物、水生生物、人类生活等产生危害:①造成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减产。

②影响水生生物(主要是温水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③不利于工作、学习和娱乐。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水体经过长距离的输送或一定时间的贮藏,都会使复氧过程充分,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

另一方面在库区内水位抬高,水流缓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同时水库中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发生变化,容易诱发地震,特别是随着高坝水库的修建强烈的水库地震时有发生。

2.1.4 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措施,保护农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了土壤的水分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和热状况。

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

例如,阿斯旺大坝的兴建使泥沙淤积在水库内,汛期不再出现洪水泛滥肥沃两岸的土地。

三峡水库的中下游地区大面积低湖田面临沼泽化威胁,渍害田比例增大。

2.1.5 工程建设对动植物、水生生物的影响
修筑堤坝将使鱼类特别是洄游性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性受到影响,生活环境被打破,严重的会造成灭绝。

例如:长江特有的白甲鱼、岩原鲤、中华鲅在渔业产量中的比重已很少,特别是白暨豚近几年来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水利工程的建设使自然河流出现了渠道化和非连续化的态势,这种情况造成库区内原来的森林、草地或农田被淹没水底,陆生动物被迫迁徙。

2.1.6 工程建设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整个流域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库区且多为不利影响,中下游地区所受影响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范围有的延伸至河口。

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而且往往受到上游各水利工程的叠加作用;水利工程的兴建还会对河口水质及水体自净能力产生影响,对生物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对两岸沼泽湿地、河口三角洲和滨海湿地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引起盐水入侵,海岸侵蚀等一系列问题。

例如三峡工程的兴建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库区,库区内泥沙淤积,坝下河道冲刷,水库可能引起少数大型滑坡的复活等。

而中下游在工程兴建后可以有效的减免洪水灾害的影响,有利于血吸虫病的防治,减缓洞庭湖淤积,延长湖泊的寿命,改善中下游枯水期水质及通航条件,对河口和近海生态环境有长远影响。

2.2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2.1 工程建设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的影响
移民安置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大课题,其对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

兴建水库,淹没土地,必将使人地矛盾更加紧张。

如果移民未加妥善安置,还会造成毁林开荒,引起水土流失等问题。

众所周知,三峡工程中移民总量达到113万,我国在三峡工程的建设中制订了开发性移民政策,不仅要给移民安置淹没补偿费,而且使移民及迁入区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确保长治久安。

2.2.2 工程建设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引起诸多环境因素变化,如施工期产生的废污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会影响施工区的卫生环境和当地居民及施工人员的健康。

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会改变某些病原体孳生环境及传媒栖息地。

例如,阿斯旺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水介疾病的传媒体不再被洪水冲刷,因此血吸虫病、疟疾、肠胃炎等发病率急剧上升。

据统计,水库一带居民血吸虫病发率约为80%部分三角洲地带几乎高达100%,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2.2.3 工程建设对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使部分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淹没。

文物古迹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风情、科学技术、军事和历史等,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对重要的古迹要进行防护、迁移、仿制并进行录象保存。

三门峡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等都采取了文物保护措施。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著名的文物古迹和三峡峡谷险、秀、奇、幽等自然景色并无明显不利影响。

并且创造和改善了旅游环境,三峡工程不仅保留了“高峡出平湖”的景观,而且小三峡及沿线峡谷也将更加秀丽,形成了坝区独特的风景。

2.2.4 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
水利工程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于非污染生态项目。

为区域提供发电、防洪、航运、灌溉、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水利工程的建成提高了抗御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水电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可以取代化石燃料和核能,与建火电站相比水电具有不污染环境、减缓温室效应和酸雨危害的优势,还可以减轻北煤南运的运输压力;水运是天然运输系统,与陆运系统相比具有运输成本低,少占地或者不占地的优点,三峡工程建成后,枯水期水库回水直至重庆,川江急流险滩均被淹没,库区航运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可以促进渔业养殖,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事业,改善中下游水质状况及供水条件等。

3 环境对水利工程的制约
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的,在水利工程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同时环境对水利工程也起到了制约作用。

地震对水利工程的破坏作用,上游地区的污染和土壤侵蚀对水体功能的影响,对水利工程的淤积作用等。

因此,在兴建水利工程前对工程所涉及地区的环境情况应予以高度重视。

4 结语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我们在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水利工程作为新生的环境组成与其他各环境组成的协调和平衡问题。

使它们组成一个更为和谐的水资源系统。

当前水利工作者急需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充分意识到环境问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现代水利事业发展方向是变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方子云,邹家祥,郑连生.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环境水利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王儒述.三峡工程建设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J].水利水电技
术,1998(1),
[3]薛丽俭,姜尚方,周海山,等.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问题[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4] 阿斯旺高坝的环境影响[J].水利水电快报,1997, (14)
[5]李正霞.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J].陕西水力发电,2000, (3)
作者简介:
张伟(1979-),女,河北省衡水人,环境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
龚爱民(1962-),男,云南楚雄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材料和岩土方面研究. ........忽略此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