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耳属3种食用菌解剖学性状比较
第二章 食用菌形态结构及分类

半被果型
• 子实层形成于子实体内部,但在菌盖开展时, 界于菌盖边缘与菌柄皮层间的基础组织,即菌 盖一开始形成时就存在的内菌幕,也就是在菌 褶表面的一层膜质组织,这时或迟或早跟不上 菌盖生长速度而撕破与菌盖分离。因而子实层 在成熟前不久就暴露于外。这一类在原基时是 被果型的,通过发育而成为裸果型,即最终阶 段与真正的裸果型和假被果型相同。
菌丝的组织体——子座
子座是容纳子囊果的座 状结构,它是由拟薄壁组 织和疏丝组织聚集而成, 一般呈垫状、栓状、棍棒 状或头状。 麦角菌、冬虫夏草可形成 子座。
子实体
子实体是真菌繁衍后代的特化结构、 也是人们主要食用的部分。 ➢ 担子菌的子实体称为担子果,是产生担 孢子的部分。 ➢ 子囊菌的子实体称为子囊果,是产生子 囊孢子的结构。
担子菌子实体的发育方式
可分为四种类型: ➢裸果型 ➢被果型 ➢假被果型 ➢半被果型
裸果型
➢ 子实体从开始出现就是裸露的,不被任何组织 包裹。
➢ 木耳、银耳、鸡油菌、喇叭菌、灵芝、侧耳属 等的许多种类都是裸果型。
➢ 如平菇的子实体发育:当双核菌丝发育生长达 到生理成熟,菌丝开始扭结,逐渐形成粒状菌 蕾堆,形似桑葚称作桑葚期。几天后逐渐形成 参差不齐的短菌柄,形似珊瑚,叫做珊瑚期。 其后菌柄不断加粗,并在顶端产生菌盖,随着 菌盖生长,在菌盖腹面,菌褶逐渐形成扩大, 辐射状着生下垂,最后子实体成熟,产生孢子 弹射释放。
典型伞菌的子实体,是由菌柄、菌盖、 菌等褶部分组成的。
菌盖
菌盖又称菌帽,是伞菌子实体位于菌 柄之上的帽状部分,是主要的繁殖器官 也是主要的食用部位。菌盖是成熟子实 体的主体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菌褶的 保护。菌盖由表皮、菌肉和菌褶(或菌 管)组成。
菌盖的形态
一株野生侧耳菌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一株野生侧耳菌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引言野生侧耳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以其神秘的外观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本文旨在对一株野生侧耳菌的种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为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一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一、样品采集与鉴定在野外考察中,我们发现了一株形态特殊的侧耳菌,样品呈现出淡黄色的扁平圆盘状,表面有着细小的皱纹,质地柔软而富有弹性。
根据其外貌特征和生长环境,我们初步判断该菌属于侧耳目侧耳科侧耳属。
为了进一步鉴定该菌种,我们进行了采样并送至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
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该野生侧耳菌在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迅速,表现出白色到淡黄色的颜色,菌丝丰富且分枝繁茂。
通过对其菌丝形态和孢子结构的观察,我们确定了该菌属于侧耳目侧耳科侧耳属,并初步鉴定为侧耳菌(Sidea sp.)。
二、对生物学特性的分析1. 生长环境在野外考察中,我们发现该侧耳菌生长在潮湿的林地中,常常隐藏在树木的树皮下或者落叶堆中。
这提示我们该菌种对于潮湿、阴凉的环境更为适应,喜欢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
这为进一步发现其生长规律和适应性提供了线索。
2. 营养特性通过对该菌在不同营养基上的培养观察,我们发现该侧耳菌对于富含糖类和蛋白质的培养基生长速度更快,产生的菌丝较为丰富。
这提示我们该菌对于营养丰富的环境更为适应,而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条件较差。
3. 生殖特性通过对菌丝和孢子的观察,我们发现该侧耳菌产生的孢子呈现为无色、圆形,并且在合适的环境下能够快速发育繁殖。
这提示我们该菌在自然环境中有着较强的生殖能力,且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迅速萌发和生长。
三、营养价值侧耳菌在食用价值上有着较高的评价,其肉质细嫩,口感鲜美,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侧耳菌中还富含多糖、蛋白质和维生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侧耳菌中还含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54种食用蘑菇的种类

1、白黄侧耳又称美味侧耳、紫孢侧耳。
子实体中等大至较大。
菌盖直径5-13cm,初期扁半球形,伸展后基部下凹,光滑,幼时铅灰色,后渐呈灰白至近白色,有时稍带浅褐色,边缘薄,平滑,幼时卷,后期常呈波状。
菌肉白色,稍厚。
菌褶宽,稍密,延生而在柄上交织,白色至近白色。
柄短,扁生或侧生,实,光滑,长2-5cm,粗0.6-2.5cm,往往基部相连。
春秋季节生于阔叶树干上,近覆瓦状丛生。
分布在、、、、、、、、、广西、新疆、等地区。
白黄侧耳是一种人工大量栽培的食用菌。
在市场上花几元钱就可以买到一斤,味道鲜美,炒菜做汤都可,而且可治有抑制肿痛的作用,有试验表明对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为60-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60-70%。
2、深凹杯伞子实体较小。
菌盖直径5-8cm,扁半球形至扁平,后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表面干,光亮,浅土红至浅粉褐色。
菌褶延生,密,污白色,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4-8cm,粗0.4-1cm;菌盖色浅,部松软。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生长。
分布在我国、等地区。
可食用。
3、玉米黑粉菌又称玉蜀黍黑粉菌、玉米黑霉。
孢子堆的小大、形状不定,多呈瘤状,长或直径3-15cm,初期外面有一层白色膜,往往由寄生组织形成,有时还带黄绿色或紫红色彩,后渐变灰白至灰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黑色粉末,即冬孢子。
寄生在玉米抽穗和形成玉米棒期间,玉米各部位均可生长。
冬孢子在土壤、粪肥、病株残体等处越冬,次年经空气传播到玉米株上发生黑粉病。
此菌分布很广泛,是玉米的主要的病害之一。
分布于我国、、、、、、、、、、、、、等地区。
幼嫩时,可以食用,也可生食,有甜味,炒食别有风味。
经常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和胃肠道溃疡,并能助消化和通便。
玉米黑粉菌的培养液中含有谷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蛋氨酸、氨酸、组氨酸等16种氨基酸。
将新鲜的孢子堆摘下或将老熟后的孢子粉收集后炼成蜜丸做药用,其药性特寒、味甘,有益肝胃和解毒作用。
用孢子粉拌红糖可治神经衰弱和小儿疳积。
一株野生侧耳菌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一株野生侧耳菌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侧耳菌(Auricularia polytricha)是一种野生菌类,常见于中国的森林地带和杂木林。
在鉴定这种野生菌种时,可以从其形态、生长环境和相关文献资料等方面进行分析。
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境适应性、生长周期等内容。
侧耳菌的形态特征较为显著,菌盖呈现出耳状,柔软而稍薄,表面光滑。
颜色多变,从浅褐色到深褐色不等。
幼菌期的菌盖有绒毛状的触须,成熟后触须退化或消失,但仍可在较湿润的环境中找到。
菌盖的直径一般在3-12厘米之间。
菌盖的下面有许多细弱的菌褶,密度较大。
菌褶色浅,宽而稠密,柔软而具有弹性。
菌褶的边缘是光滑的,并且与菌盖连接紧密。
菌褶长度在2-5厘米之间,宽度在0.5-1.5厘米之间。
侧耳菌的气味特殊,有时带有淡淡的味道。
其味道鲜美,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侧耳菌通常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喜欢在湿润的枯木上生长。
它们也可以在树枝、树桩、树干等地方找到。
侧耳菌对温度适应性较强,能在较低温度下生长。
侧耳菌的生长周期约为3-5个月。
一般在夏季和秋季开始生长,持续到冬季。
开始生长时,它们呈现出浅色,成熟后会变成深色。
在不同的季节,侧耳菌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也会有所不同。
蘑菇记|以科学的名义,鉴别各种常见食用菌

蘑菇记|以科学的名义,鉴别各种常见食用菌什么是蘑菇?蘑菇旧时写作蘑菰,原本是指一种优良的食用菌,后来引申为半球形食用菌的通称,发展至今,蘑菇一词有了两种定义,狭义专指磨菇属,学名Agaricus,常见的洋菇即是这一属成员;广义则是指大型的高等真菌,例如香菇、木耳、灵芝等,又称之为菇类或蕈类。
伞菌=蘑菇何为蕈xùn?《说文解字》注释道:桑䓴也,䓴之生於桑者曰蕈,蕈之生於田中者曰菌圥,䓴ruán,即木耳,古代泛指一切食用菌,圥lù,与菌搭配,通指蕈类植物,这句话的意思是:生长在植物上的木耳叫蕈,而生长在田里的蕈叫菌,《康熙字典》简单解释为:蕈,地菌也。
长在地上的为子实体严谨来说,蕈才是蘑菇这一类真菌的准确称呼,但由于枯涩难懂,并不流行。
为什么说蘑菇不是蔬菜?过去,人们常把蘑菇看作蔬菜,以至真菌学也被归类为植物学分支,实际上,真菌与植物、动物各为一界,如果根据真菌多样性推算的话,真菌种类可能比植物还多!更甚者,从分子系统上来说,真菌与动物的关系比植物还亲,因为真菌与动物同属后鞭毛生物,所谓后鞭毛生物,即生殖细胞后面有鞭毛推动,例如精子。
生命进化的三域系统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资讯机构GBIF2019年的最新统计,真菌有217629种,但可供人类食用的仅仅2000多种,能够大范围商业种植的更只有数十种,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便把蘑菇归类到蔬菜里。
了解菇类结构了解菇类结构,能帮助我们判断各种菇类,特别是野外,通过所学知识研究各种菌类,将会是件十分有趣的事,但要注意,就算能辨别各种蘑菇,没有百分百确定,也不宜采来食用。
通常,我们看到的蘑菇,是由菌丝特化成的繁殖器官,类似纤维构成衣服,它的作用相当于人类的子宫,是孕育下一代的地方,学名叫子实体;子实体包括菌盖、菌褶、菌柄等部位,但子实体并非就是蘑菇的一切,蘑菇最重要的组织是菌丝,只要菌丝还活着,就算子实体干枯消失了,它也能继续生长。
长在地上的子实体因为突出、显眼,是鉴别各种菇类的重要依据,长在地下的通常叫假松露,以别于囊菌门的松露。
陕南侧耳属食用菌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及鲍鱼菇液体种发酵培养基优化

陕南侧耳属食用菌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及鲍鱼菇液体种发酵培养基优化侧耳属[Pleurotus(Fr.)Kumm]食用菌属木腐型菌类,易栽培、产量大,口感好、味道佳,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药用功效,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鲍鱼菇(Pleurotus abalonus)系侧耳属食用菌主要品种之一,由于其生长条件和陕南气候相适应,已逐渐成为当地创收菌种,走向市场化道路。
陕南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作为主栽品种的侧耳属食用菌更是物种繁多,但普遍存在种名混乱现象。
研究陕南侧耳属食用菌种质资源多样性,可有效避免种名混乱,同时为其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和优良菌种的选育奠定基础;优化侧耳属鲍鱼菇液体种发酵培养基,可为陕南跨区域引进鲍鱼菇菌种的液体发酵培养和中试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以期扩大新菌种栽培量、提高产量。
本研究首次以陕南35株侧耳属食用菌主栽菌种为试材,基于生物学特性、拮抗反应、酯酶同工酶和ITS序列综合研究了陕南侧耳属食用菌种质资源多样性;对陕南侧耳属鲍鱼菇液体种发酵培养基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其最佳组合。
研究结果如下:1.陕南侧耳属食用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研究陕南侧耳属食用菌生物学特性,收集并考察了35株供试菌种的农学性状,采用组织培养法和栽培试验研究其菌落形态、液体种形态、子实体形态、生长发育情况和拮抗反应。
结果表明:35株供试菌种的菌落形态、色泽、浓密程度和生长速度,液体种形态、色泽、大小、密度和发酵液颜色,子实体形态、色泽、产量和生长发育情况,栽培方式、出菇温度、温型、抗杂性和速生性均表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根据固体培养条件下的菌丝色泽可将其分为5类、根据拮抗反应程度可分为4类;子实体形态特征可明显区分出菌种C23(淡红色扇形菌盖)、C27(黄色漏斗形菌盖)和C29(淡黄色小半球形菌盖);菌种C4的菌丝体、子实体生长速度快,液体种颗粒小、密度高,生物转化率高,抗杂性强,栽培优势显著。
2.陕南侧耳属食用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研究陕南侧耳属食用菌遗传多样性,采用酯酶同工酶技术、ITS序列分析,构建了酶谱的相似系数表和聚类图以及ITS 序列的遗传距离表和系统发育树,同时结合生物学特性,明确了供试菌种的生物学种名和亲缘关系。
一株野生侧耳菌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一株野生侧耳菌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一株野生侧耳菌种(学名:),属于真菌界,是一种常见的野生菌类。
侧耳菌种在野外生长,形态各异,颜色丰富,常常成为人们摄影和采摘的对象。
侧耳菌种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一直以来都是菌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一株野生侧耳菌种进行鉴定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
一、侧耳菌种的鉴定为了鉴定一株野生侧耳菌种,首先需要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
侧耳菌种的子实体通常呈扁平的盘状或者耳状,表面光滑或有纹理,颜色多为白色、黄色、褐色或红色等。
菌盖的边缘呈波浪状,质地柔软,易于撕裂。
菌盖下表面有细小的孢子囊,孢子呈椭圆形或球形,通常白色或浅黄色。
侧耳菌种的孢子产生方式是侧生的,即孢子的产生是在分生组织上侧面,这是侧耳菌种的重要鉴别特征。
在鉴定过程中,还需要观察其生长环境、与其他菌种的区别等。
通过对上述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对比,能够较为准确地鉴定一株野生侧耳菌种。
二、侧耳菌种的生物学特性侧耳菌种在生物学上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这些特性不仅影响其生长环境和生态功能,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将从生长环境、营养方式和生态功能等方面介绍侧耳菌种的生物学特性。
1. 生长环境:侧耳菌种主要生长在湿润、阴凉的环境中,常见于树木枯木、腐烂的木材、林地和草地等地方。
由于侧耳菌种的营养方式为腐生,即通过分解有机物质获取营养,因此其生长环境通常为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或腐烂的有机物质。
2. 营养方式:侧耳菌种是一种腐生真菌,其主要营养方式是以有机物质为基质进行分解和吸收。
侧耳菌种通过分泌酶类物质将有机物质降解为小分子化合物,然后再吸收和利用这些小分子化合物作为营养来源。
侧耳菌种的这种营养方式在自然界中对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生态功能:侧耳菌种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侧耳菌种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参与了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更新,促进了土壤的肥力和持水性。
侧耳菌种也是一些植物的共生菌,可以与植物根际形成菌根,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几种常见的蕈菌简介

几种常见的蕈菌简介
(一) 五种食用蕈菌
1、黄白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 Roll )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层菌纲Hymenomycetes 同隔担子菌亚纲Holobasidiomycetidae 伞菌目Agaricales 侧耳科
2、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 )
担子菌亚门 层菌纲 同隔担子菌亚纲 伞菌目 蘑菇科(Agaricaceae ) 蘑菇属
3、香菇(Lentinus edodes sing )
伞菌目 口蘑科 香菇属
4.黑木耳(Auricolaria )
伞菌纲 木耳目 木耳科 木耳属
4、金针菇(学名毛柄金线菌,Flammulina velutiper Sing )
伞菌目 白蘑科 金针菇属
(二)两种药用菌类
1、灵芝(Ganoderma lucidum.Karst )
担子菌纲 多孔菌目 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 灵芝属(Ganodelma )
2.茯苓(Wolfiporia cocos Ryv.Gibn )
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 ) 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 茯苓属(Wolfiporia )
(三)一种有毒菌类
毒蝇鹅膏菌(
伞菌纲 伞菌目 鹅膏菌科 鹅膏菌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P. cornucopiae, P. citrinopleatus and P. abalonus were cultivated on culture medium of PDA and cottonseed hull, and the anatomy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ypha of P. cornucopiae, P. citrinopleatus and P. abalones all had clamp connection, and the stipe were all adnation. There were four basidiospore on the top of each basidium, and the spore contained some drop of oils. The spore print were all white. The color of P. cornucopiae and P. abalones were ash black, while the color of P. citrinopleatus was yellow. While the hypha of P. cornucopiae and P. citrinopleatus grew faster than that of P. abalones, the hypha of P. cornucopiae were bushier than the other fungi. The hypha of P. abalones could secretes conidiophore of black color. The fruiting body of P. cornucopiae and P. citrinopleatus were tuft and smaller, which had high production. The fruiting body inside tissue of P. abalones was very tightness, whose basidium and the peduncle of basidium were all strong. The spore of P. abalones were satiation and the drop of oil were bigger than that of P. cornucopiae. Key words: Pleurotus cornucopiae; Pleurotus citrinopleatus; Pleurotus abalones; Anatomy
1 实验材料
1.1 菌种 姬菇、 榆黄蘑、 鲍鱼菇, 购于江苏天达食用菌有限公
司。 1.2 培养基配方
母 种 采 用 PDA 培 养 基 。 原 种 及 栽 培 料 采 用 棉 籽 壳 培 养基: 棉籽壳 78%、 麦麸 20%、 蔗糖 1%、 硫酸钙 1%, 料 水比为 1∶1.5。
2 实验方法
2.1 栽培方法 母种和原种制作方法按常规 , 栽 培 采 用 17 cm×34 cm
聚丙烯袋, 接入原种, 25℃恒温培养 30 d 左右, 菌丝满袋 后移入菇房开袋出菇。 2.2 菌丝的插片培养及显微结构观察
将 母 种 切 割 成 小 块 接 种 到 PDA 平 板 上 , 在 距 离 菌 种 块 0.5 cm 左右处, 斜插入灭菌的盖玻片倒置培养 3 d~5 d,
作者简介: 初洋, 实验师, 长期从事食用菌栽培及生理生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10-02-02
中国食用菌 2010, 29 (2): 9~11 EDIBLE FUNGI OF CHINA
CN53-1054 / Q ISSN 1003-8310
侧耳属 3 种食用菌解剖学性状比较
初 洋, 倪新江, 姜海华, 郑 丽
(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5)
摘要: 以 PDA 培养基和棉籽壳为培养料,培养了姬菇、榆黄蘑和鲍鱼菇,并对其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姬 菇、榆黄蘑和鲍鱼菇菌丝均具有锁状联合,子实体菌柄都侧生,每个担子顶部产生 4 个担孢子,孢子内含油滴,孢子 印皆为白色。姬菇和鲍鱼菇菌盖颜色为灰黑色,榆黄蘑为黄色,姬菇和榆黄蘑菌丝生长快,姬菇菌丝浓密,榆黄蘑和 鲍鱼菇菌丝稀疏,鲍鱼菇菌丝能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姬菇和榆黄蘑子实体小而多,出菇早、产量高,鲍鱼菇子实体较 大内部组织紧密,担子、担孢子梗粗壮,孢子饱满油滴大。 关键词: 姬菇;榆黄蘑;鲍鱼菇;解剖学性状 中图分类号: S64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10 (2010) 02-0009-03
10
中国食用菌 EDIBLE FUNGI OF CHINA
Vol. 29 No.2
待菌丝生长到盖玻片上后轻轻拔起盖玻片进行染色制片。 制 片 固 定 用 FAA 固 定液 , 染 色 用 苏 木 精 和 曙 红 染 色 。 切 片制好后用数码显微系统观察、 拍照。 2.3 子实体显微结构观察
子实体成熟后将带菌褶的子实体 , 切割成 5 mm 见方 的小块用 Licent 氏固定液固定, 用石蜡包埋法制片, 染色 用苏木精和曙红染色。 切片制好后用数码显微系统观察、 拍照。
图 12 鲍鱼菇菌褶 (1 000×)
由图 10~图 12 可见, 姬菇子实层厚度为 24.1 μm~30.8 μm, 担子 (3.86~4.39) μm× (8.98~10.87) μm, 担子梗长 4.28 μm ~5.65 μm。 榆 黄 蘑 子 实 层 厚 度 为 52.4 μm ~70.6 μm, 担 子 (6.51~8.23) μm× (8.12~9.77) μm, 担 子 梗 长 3.21 μm~4.15 μm。 鲍 鱼 菇 子 实 层 厚 度 为 58.5 μm ~64.79 μm, 担 子 (9.56~13.21) μm× (44.91~47) μm, 担 子 梗 长 11.29 μm。 姬菇子实层较薄且疏松, 而榆黄蘑和鲍鱼菇子 实层厚且紧密, 姬菇的担子近圆球形, 较短, 排列紧密, 榆黄蘑和鲍鱼菇担子为球棒形, 姬菇和榆黄蘑的担孢子梗 细长, 鲍鱼菇的较粗。 结合不同方向切片观察, 可见 3 种 真菌担孢子梗皆为 4 个。 姬菇菌褶内部的菌髓全由丝状菌 丝构成, 菌髓中的菌丝交错排列, 较疏松, 榆黄蘑和鲍鱼 菇的菌髓也由丝状菌丝构成, 排列较紧密。 3.2.3 菌柄解剖学性状比较
3 种食用菌孢子印比较见图 19~图 21。
图 19 姬菇孢子印
图 20 榆黄蘑孢子印
图 24 鲍鱼菇孢子 (1 000×)
由图 22 可见, 姬菇孢子 (7~11) μm× (3~4) μm, 长 椭圆形, 一端具有尖突, 表面光滑, 可见内有多个小油 滴。 由图 23 可见, 榆黄蘑孢子 (8~12) μm× (3~4) μm, 长椭圆形, 一端有尖突, 表面光滑, 内有多个小油滴。 由 图 24 可见, 鲍鱼菇孢子 (18~24) μm× (5~7) μm, 长 卵 圆形, 表面光滑无明显尖突, 内有 2 到 3 个大油滴。
姬 菇 (Pleurotus cornucopiae) 、 榆 黄 蘑 (Pleurotus citrinopleatus) 、 鲍 鱼 菇 (Pleurotus abalonus) 都 隶 属 于 真 菌 门、 担子菌纲、 同担子菌亚纲、 伞菌目、 侧耳科、 侧耳 属, 是目前人工栽培的食、 药兼用的食用菌, 在国内外市 场深受欢迎[1-4]。 菌丝体和子实体的解剖学性状是真菌分类 的重要鉴别特征。 但关于食用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的解剖学 资料还比较缺乏, 其研究方法也很少报道。 为了解侧耳属 食用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的解剖结构并探索真菌子实体解剖 学研究中的技术和方法, 以姬菇、 榆黄蘑和鲍鱼菇的菌丝 体和子实体为材料进行了研究。
Comparison of Anatomy of Three Fungi of Pleurotus
CHU Yang, NI Xin-jiang, JIANG Hai-hua, ZHENG Li (Chemistry and Biology College,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菌褶解剖学性状比较情况见图 10~图 12。
图 3 鲍鱼菇菌丝
图 4 姬菇菌丝显微结构 (1 000×)
图 10 姬菇菌褶 (1 000×) 图 11 榆黄蘑菌褶 (1 000×)
图 5 榆黄蘑菌丝 显微结构 (1 000×)
图 6 鲍鱼菇菌丝 显微结构 (1 000×)
由图 1~图 3 可见姬菇菌丝生长较浓密、 洁白、 边缘 整齐明显呈放射状生长, 而榆黄蘑和鲍鱼菇菌丝生长较 稀、 较弱, 鲍鱼菇生长到一定时期会形成分生孢子并分泌 黑色液滴。 由图 4~图 6 可见, 3 种食用菌菌丝均具有锁状 联 合 , 隔 膜 明 显 , 姬 菇 和榆 黄 蘑 菌 丝 粗 壮 , 直 径 3 μm~8 μm, 鲍鱼 菇 菌 丝 较 细 , 直 径 2 μm~4 μm, 姬 菇 较 密 , 分 枝较多, 榆黄蘑和鲍鱼菇分枝较少。 3.2 子实体解剖学比较 3.2.1 子实体形态特征观察
子实体形态特征观察见图 7~图 9。 由图 7、 图 8 可 见 , 姬 菇 和 榆 黄 蘑 子 实 体 覆 瓦 状 丛 生, 菌盖光滑, 边缘内卷, 半圆形, 基部下凹呈漏斗状, 菌盖直径 3 cm~6 cm, 菌柄较长侧生, 圆柱状内实, 菌 褶 白色平滑, 较密, 延生至菌柄, 姬菇菌盖灰色, 榆黄蘑菌
3 实验结果
3.1 菌丝体解剖学比较 3 种食用菌菌丝体解剖学比较见图 1~图 6。
图 1 姬菇菌丝
图 2 榆黄蘑菌丝
图 7 姬菇子实体
图 8 榆黄蘑子实体
图 9 鲍鱼菇子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