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周

合集下载

哲学复习 名词解释

哲学复习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6个,共36分1、哲学知识/哲学科学P2、P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

哲学,就是爱智之学。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文明P6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

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3、精神、劳动P12精神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在哲学上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

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

但是,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4、教化P15教化”与“教育”虽仅一字之差,但其手段的高明程度却远非教育可比,它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5、数学P21数学源自于古希腊语,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中哲第二章(春秋战国上)

中哲第二章(春秋战国上)

2.孔子仁学思想中体现的哲学属性
(1) “仁”是一种先验的道德范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夫,未有小 人而仁者也。‛(宪问)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 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卫灵公)
(2) “仁”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 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里仁)
(二)重视学知、强调“下学上达”的认识方 法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者也。(述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 学也。(公冶长) 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认识来源于学习,要多闻多见、择善而从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 之次也。(述而)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2.学思并重、下学上达的认识方法
一、以 “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 观
(一)老子“道”的意蕴——以“无”为 “道”及“道”的两重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章》)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势 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一章》)

高二哲学思辨题集附答案

高二哲学思辨题集附答案

高二哲学思辨题集附答案1.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哲学思辨题一:人是否拥有自由意志?在哲学领域里,人的自由意志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一方面,有人认为人类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可以自由决定行动;另一方面,还有人坚持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因果律的限制,每个决定都有其必然性。

那么,人到底是否拥有自由意志呢?答案: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定论。

一方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类内心的欲望、动机和道德判断能够影响我们做出决定的过程。

另一方面,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可以通过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决策过程中神经元的活动对我们的选择产生的影响。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人的自由意志,而应该考虑到多种因素。

2. 辩证法的思维模式哲学思辨题二:辩证法的思维模式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辩证法是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所谓辩证法即对立统一法则,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其矛盾又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那么,辩证法的思维模式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呢?答案:辩证法的思维模式可以应用到许多领域。

首先,在哲学领域,辩证法可以用于分析和解决一些矛盾的哲学问题,例如存在与本质、思维与存在等问题。

其次,在社会科学领域,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社会矛盾,并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例如阶级矛盾、国家与个人的矛盾等。

此外,在自然科学领域,辩证法也可以应用于研究自然界中的矛盾和转化,例如物质和能量的矛盾、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的矛盾等。

3. 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哲学思辨题三: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自主性,主张人应当面对自己的存在并为其负责。

那么,在存在主义中,有哪些核心概念?答案: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存在、自由、责任和焦虑。

首先,存在指的是人的存在状态,强调个体的独特存在和主体性。

其次,自由是指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责任则是指人对自己的行为、选择和生活负有责任,要面对自己的选择并承担后果。

高二哲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哲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哲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哲学的定义与特点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对世界、人生、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和探讨的学科,通过理性和系统的思维方式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哲学的特点:哲学是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性的思考方式,它具有持续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哲学思考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宇宙等领域。

第二节: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 哲学的产生:哲学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人类对世界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文明都产生了各自的哲学思想。

2. 哲学的发展:哲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和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到现代哲学,经历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第三节:哲学的研究对象1. 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宇宙、自然、社会、人类、价值、精神、存在等各个领域,哲学的研究对象极为广泛,包揽了一切人类思维能够涵盖到的领域。

2. 哲学的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逻辑推理、分析、综合、批判等方法,哲学研究的方法是以理性和系统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第四节:哲学的基本问题1. 什么是世界本质问题:哲学关注世界和宇宙的结构、本质和规律,探讨世界的起源和本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2. 什么是人生意义问题:哲学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的,探寻人生的意义是哲学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3. 什么是真理问题:真理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哲学一直在探讨什么是真理以及如何达到真理。

4. 什么是道德问题:道德问题是哲学关注的又一重要问题,探讨什么是好与坏、正义与非正义以及人类应当如何行为等道德问题。

第五节: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密切,哲学的基本问题与自然科学领域有重叠和交叉之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为自然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哲学与社会科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对于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老子二章学习

老子二章学习
第5页/共38页
湖南长沙马 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
第6页/共38页
第7页/共38页
老子的生平简述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 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 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 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 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 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 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 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 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第11页/共38页
老子有关的故事:
有一位老人叫常摐[chuāng]的生病了,他大约 也是一位道德高人,或者是老子的师父。老子 就去看病,问他:“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 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吗?” 常摐 听到老子问起,便说:“你就是不问我,我也 会要告诉你一些话的。” 老子一听,便挺直 腰板,说:“愿先生教我。” 常摐就说道: “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你知道这 里面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说:“我知道。 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不就是说的要不忘记过 去吗?”
第22页/共38页
第二章中的整体思想:
1.事物辩证观点 2.圣人处世哲学 3.善对功名利禄
第23页/共38页
本章可以说是老子的辩证法。
美与事恶、物善辩与不证善的观理点念是相比较、相
对立,美、丑、善、不善的观念自然而 成,同时同生。单一那就不存在了。
第24页/共38页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但都是以对立的 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生、相成、相 形、相倾、相和、相随 ,这样就是中国古 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相对的概念使我们更好的认识所处的这个 世界。
居,是以不去。

中国哲学十五讲课件

中国哲学十五讲课件

❖ 内圣外王
中国哲学十五讲
❖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 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直觉体悟
中国哲学十五讲
三、课程计划
❖ 第一讲 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概述 ❖ 第二讲 至圣先师——孔子 ❖ 第三讲 亚圣——孟子 ❖ 第四讲 大儒——荀子 ❖ 第五讲 无为而无不为的隐君子——老子 ❖ 第六讲 逍遥游之哲人——庄子 ❖ 第七讲 兼爱非攻的侠士——墨子 ❖ 第八讲 离坚白与合同异之辩——名家公孙龙与惠施 ❖ 第九讲 唯变所适的形而上学——《周易》 ❖ 第十讲 法术势合一的政治哲学家——韩非子 ❖ 第十一讲 天人感应与天道无为——董仲舒与王充 ❖ 第十二讲 得意忘象与独化的玄学——王弼与郭象 ❖ 第十三讲 顿悟成佛——隋唐佛学 ❖ 第十四讲 天理与人欲之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 第十五讲 变化气质与人性日生日成——张载与王夫之
中国哲学十五讲
附:联系方式
❖刘鹤丹
❖马克思主义学院三楼信箱
中国哲学十五讲
中国哲学十五讲
二、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形而上学
❖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 人性是上天所赋予的;人按照上天所赋予的 人性去存在就是道就是智慧;人对道(智慧) 的追求即人对自身人性的修养、完善就是教, 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苏格拉底所说 的“智慧本身是一种净化”。
❖ 简言之,真正的哲学就是自我教育,是教化 的哲学,是使人成中之国哲为学十人五讲 。
中国哲学十五讲
五、作业
❖ 1、抄写作业:《论语》、《老子》、《大 学》、《中庸》、《易传·系辞》、《孟子》 (任一章)、《庄子》(内篇中的任一章) (随个人意愿决定)
❖ 2、小论文:经典著作抄后感或学习中国哲学 的感悟(随个人意愿决定)

儿童哲学思维的课程设计

儿童哲学思维的课程设计

儿童哲学思维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如思考、质疑、论证等;2. 学生能掌握儿童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如好奇心、批判性、创造性等;3. 学生能了解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哲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进行问题分析,提出有见地的观点;2. 学生能在小组讨论中,倾听他人意见,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3. 学生能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哲学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2. 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3. 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观点,培养开放、包容的价值观;4. 学生通过哲学学习,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增强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探索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好奇心强,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哲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课程目标。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哲学基本概念:思考、质疑、论证等,结合课本第二章“怎样思考和提问”内容,让学生了解哲学思考的基本方式。

2. 儿童哲学思维特点:好奇心、批判性、创造性等,参考课本第三章“儿童的哲学思维”内容,分析儿童哲学思维的特点。

3. 哲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课本第四章“生活中的哲学”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哲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哲学基本概念,思考与质疑第二课时:儿童哲学思维特点,好奇性与创造性第三课时:儿童哲学思维特点,批判性思维第四课时: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第一课时,哲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与思考第二周:第二课时,儿童哲学思维特点的好奇性与创造性第三周:第三课时,儿童哲学思维特点的批判性思维第四周:第四课时,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教学内容关联性:本章节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关,涵盖了课本第二章至第四章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哲学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育哲学课程设计

教育哲学课程设计

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脉络;2. 掌握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如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公平等;3. 了解我国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和主要代表人物。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教育哲学理论分析现实教育问题,提出合理的见解和解决方案;2. 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教育现象;3. 提高学术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就教育哲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 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关注教育公平和弱势群体,培养人文关怀;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哲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哲学基本概念:介绍教育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以课本第一章内容为基础,让学生了解教育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2. 教育哲学理论体系:分析教育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如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等,结合课本第二章内容,使学生掌握不同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

3. 教育哲学历史发展:梳理教育哲学的发展脉络,从古希腊至今,重点讲解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以课本第三章内容为参考。

4. 教育目的:探讨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分析不同教育目的观的影响,以课本第四章内容为主。

5. 教育方法:研究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比较不同教育方法的优缺点,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提高学生对教育方法的认识。

6. 教育公平:探讨教育公平的含义、价值及其在现实教育中的体现,以课本第六章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7. 教育哲学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哲学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课本第七章内容为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
2
作业布置
1、通过怎样的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2、如何做到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知识点,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1、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适用。因为人也一样在运动中生存和发展,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生行动,人在行动中塑造自己,获得发展,从而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活动四:讲述漫画“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
提问:(1)有何寓意?
(2)给我们什么启示?在学习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年年岁岁花相似,—————
逝者如斯夫,——————
人不能两次————————
江山代有人才出,————_
合作探究:上述名言诗句体现了物质与运动的什么关系?包括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教学目标
认知
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能力
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行动构筑辉煌人生。
情感
人生行动决定人生发展,人生贵在立即行动,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回顾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物质都是运动的,那么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是杂乱无序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
活动一:讲述枸杞在宁夏发展的起落。在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进献宫廷,被当地人称为“红宝”。但宁夏枸杞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却遇到了新问题。“红宝”成为农民的“伤心果”。集中精力建成了“宁夏红”、“圣杞乐”、“早康”等上规模、上档次的枸杞深加工厂家;接着,分别打出各自的名牌产品,冲出宁夏,走入国内沿海地区,乃至打到海外市场。驶入产业化快车道后,宁夏枸杞的前景令人艳羡:枸杞已由药用转向食用保健为主,市场拓展到了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伤心果”变成了“黄金果”。
导入新课:
前面第一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道路。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个同学的人生道路都是广阔的,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光明的前途。而我们这种灿烂的人生、光明的前途的实现,不仅需要我们选择好,更要行动好。
当我们在面对人生多种可能性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只有选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必然:和偶然相对,一定如此会发生的;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从低级到高级。
稳定:是必然的表现,是说规律出现的重复性、普遍性。
(我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但绝不能改变和改造规律)
活动二:有一个青年画家,画出来的画总是很难卖出去。于是他到一位当时很有名气的大画家那里求教。他问大画家:“我画一幅画往往只要一天不到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花上一年?”大画家沉思了一下,对他说:“请倒过来试试。”年轻人不解地问:“倒过来?”“对,倒过来!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工夫就能卖掉它。”“一年才画一幅,这有多慢啊!”年轻人惊讶地叫出声来。大画家严肃地说:“对!创作是艰辛的劳动,没有捷径可走的,试试吧,年轻人!”青年画家接受了大画家的忠告,回去后,苦练基本功,精心搜集素材,周密构思,用了将近一年的工夫,画了一幅画。果然,它不到一天就被卖掉了。
教师小结:珍惜自己的生命,人生有限的时间,要积极行动,立即行动;做到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和坚持到底之勇;善于行动,掌握行动的方法。
教师总结:播种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成功。建功立业的秘诀就是:立即行动!只要你活着,当“立即行动”这个暗示从你的下意识心理闪现到你的有意识心理,要你去做你所应当做的事时,你就该立即行动,并坚持到底,这可以使你成为一位卓越的成功人士。
学生回顾旧知
通过回顾学过的知识,加深学生印象
2
进入新课:
活动一:教师讲述案例,中职生阿平在工作之初不能胜任领导给的工作,没有自信。后来在新领导的鼓励下出色完成工作任务。
提问:(1)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只要勇敢放手去做,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阿平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2)任何人都是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成长和成功的,说说为什么人离开了行动将一事无成?
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听故事,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填写,并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听故事的同时,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
回顾自己生活实际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做好笔记
学生听故事并思考和回答问题
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生活讨论
通过中职生工作的事迹引导学生理解行动的重要性
以故事的形式启发学生人生不能光说不动
上海鸿文职业高级中学教案
教学对象
13级全体学生
教学时间
9月
使用教材
《哲学与人生》
出版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题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计划学时
2课时
执教人
龙艳芳
分析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从哲学知识角度看,要坚持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生行动决定人生发展,人生贵在立即行动,帮助学生明确要珍惜生命,增强自觉行动的效率,为帮助学生走好人生路、实现成功的人生奠定理论基础。懂得努力探索、认识和把握人生行动规律,找到科学的方法,为人生成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1、规律的定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敢于行动并不等于成功行动
3、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确立目标——准备——有顺序——有始有终








教学效果
自我评价
能否有效贯彻教学目标:通过教师和学生问题的预设,能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最后通过拓展和课后练习,贯彻教学三维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2、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规律的内涵;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方法
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资源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教学意图
时间
前期准备:备课,写教案
预习课文
了解本课大致内容
第一,做任何事情都要确立目标。目标会使“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相统一。
第二,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准备要精心、周到,包括对对象的理解、做事情的条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等。
第三,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顺序。要养成按照时间顺序做事的习惯。
第四,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
教师总结:人生行动是做人和做事的统一。我们在人生行动中要善于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并利用规律,会干、巧干,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以学生熟悉的名言诗句展开对运动与物质关系的掌握
以故事引发学生对运动的思考
以漫画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对杨澜事迹的分析,引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事物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掌握规律的含义
通过分析故事,引导学生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通过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探讨,使学生树立好目标,并积极付诸于行动
30
巩固新课
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知识点,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总结:人生贵在行动,积极行动,敢于行动,不怕失败。
讲述杨澜的故事,职业生涯前15年,做加法:主持人——写台词——编辑——制片人——同时负责几个节目——办个频道——阳光卫视
做减法:定位于做一个懂得市场规律的文化人,一个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做好主持人的同时,做好社会公益。
结合杨澜的人生事迹,说明人生贵在立即行动的意义?怎样正确做到立即行动,敢于行动?
合作思考问题一:
宁夏枸杞成为“伤心果”的原因是什么?
“伤心果”又怎样变回了“黄金果”?给我们成功行动、善于行动方面怎样的哲学启迪?
教师引导: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固有:本来、本身就存在;
本质:和现象相对,是内在的但却表现于外的,例如:苹果落地、水向低处流,向空中抛一个物体又落回到地面,这都是什么?这都是现象,而这背后蕴藏着什么本质呢?就是我们提到好多次的万有引力。
学生回顾知识,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和提出疑惑,加深学生印象,巩固知识点
6
课堂小结
善于行动,就是要学会做事,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法则去做事,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任何人都不可能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行动。即坚持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善于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走好人生每一步。
故事:法国巴黎的报纸上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1.2666RMB元),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疲惫痛苦的旅行。”有个人按照广告刊登的地址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一封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北纬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的美好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