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的哲学视角(2021年)

合集下载

教育的生命意义及价值-文化哲学的阐释

教育的生命意义及价值-文化哲学的阐释

教育的生命意义及价值:文化哲学的阐释摘要: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生命出发,突出人的本体价值。

文化哲学以其对人性探讨的独特视角和“人化即文化”的精辟论断,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教育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可以深化人们对教育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达到引领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生命意义;价值;文化哲学生命是时代的主题,探讨教育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是对时代人文主题的回应。

在人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之际,教育对人生价值的引领作用日益突显。

探讨教育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并确立明确的人文观念,可以有效地引导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走出低迷状态,找到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活动的价值所在。

一、教育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文化哲学探讨教育始于生命,人的生命价值是教育的逻辑起点。

文化哲学依据其对人性探讨的独特视角和“人化即文化”的精辟论断,为我们对教育的“把握”提供了新的视野。

文化哲学是对文化的哲学认识,是以文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为根本研究对象的当代哲学形态。

其核心含义是: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追求人与文化的整合统一,昭显文化的生命意义。

在这样的文化哲学视阈下,我们的教育也体现出其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关注。

教育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对人的生命安全及其平等人权的维护,而且是对人在实践中的真实存在及其思想际遇的关注。

因此,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下,教育不仅是一种传承知识,使人类得以自我保存和延续的活动,而且它的价值超越了自然生命的意义,无限制地拓展到社会交往与实践的领域,体现着人经由实践而自我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文化哲学的根本旨趣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与文化的关系为内容,从而对人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把持,借助于辩证逻辑的力量揭示文化与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本质联系。

事实上,人类的所有认识和学术活动,在根本意义上都是寻求人与文化的整合,并在整合统一的过程中优化其生命的存在。

在这里,当然也体现了教育的文化意蕴。

高质量发展应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应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在国企管理智库大会召开的同时,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也即将开幕,大批的国外企业家、专家和学者来到中国,感受全国两会以后中国新的发展态势。

这无不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号——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相连。

这提醒着我们,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借此机会,我从全球视角出发,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我国高质量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些可能会带来外溢性影响的外部变量。

回看2022世界经济发展2022年,对世界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具有非常挑战、十分艰难的一年。

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高质量发展应统筹好 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 和安全的关系财政部原副部长 朱光耀以说,我们的治理体系达到了这个效果。

该体系相关成果案例2021年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时期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研究》报告,并获总书记和总理重要批示。

总体来说,“1+3+N ”治理体系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设计全面,改革创新;二是科学严谨,富有特色;三是绩效激励,公平适当;四是利益并联,协同发展;五是模型兼容,适合推广。

其中有两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理论性和融合性强、适用性和推广性强。

首先是理论性和融合性强。

“1+3+N ”治理体系以中国文化价值观、处世哲学、思维方式、行为心理特征研究为基础,吸收了国有企业的公平规范有序、日本企业注重员工职业发展和忠诚度培养、新加坡企业突出绩效管理等经验,进行了全面的融合创新。

制度设计中贯穿了成就激励理论、按贡献分配理论、组织行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线性梯度理论。

在宏观上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国企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总体要求;中观上蕴含了现代国企科学运行管理机制,同时也探寻了国企治理“用制度管人管事”之道,探寻了国企治理“以机制成人成事”之法;微观上制度规则体系设计基本具备国企改革施工图模型效果,同时协调处理好了现代国有企业治理的“十五大关系”。

【2017年整理】从哲学的角度看改革开放

【2017年整理】从哲学的角度看改革开放

从哲学的角度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大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澄清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从唯物论视角看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运动着的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

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就要实事求是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和把握世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先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使计划经济逐渐松动。

党的富民政策出来后,乡镇企业起来了,外资进来了,农民实行承包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三年,农村的面貌就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

联产承包解决了温饱之后,农民就开始搞商品生产,开始想着致富,就开始搞乡镇企业,并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发展。

从此,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198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总体开放格局;1996~2000年,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2001年,跨入世贸组织大门。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奥运会成为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236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而同时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是3.3%。

从拉康哲学的视角看元宇宙

从拉康哲学的视角看元宇宙

从拉康哲学的视角看元宇宙作者:曾文勇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13期摘要:从法国哲学家雅克·拉康的理论视角,结合其“实在界、象征界、想象界”的“三界”理论和拓扑学的观点,分析了元宇宙的超越性问题、结构问题、主体性问题,认为元宇宙是人类在自己生存环境中嵌入的一个独特的空间维度。

元宇宙中的主体不再纯粹依赖现实世界,伴随着大他者的退隐,主体获得了一种不被大他者所掌控的“自由感”。

然而数字大他者在元宇宙中的返场,预示着主体实现真正的回归终究只是一种幻想。

通过探讨主体在元宇宙的存在状况,为在哲学层面上思考分析元宇宙提出了思想进路。

关键词:雅克·拉康;元宇宙;“三界”;主体中图分类号:B56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3-0030-04The Metave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canian PhilosophyZeng Wenyong(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Abstract: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French philosopher Jacques Lacan, combined with his theory of the “three orders” of the “real, symbolic realm,and imaginary”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opology, we analyze the transcendence, structure, and subjectivity of the Metaverse, and believe that the Metaverse is a unique spatial dimension embedded in the environment of mankind’s own existence. The subject in the Metaverse is no longer purely dependent on the real world, and with the retreat of the Big Other, the subject gains a sense of freedom that is not controlled by the Other. However, the return of the Big Digital Other in the metaverse indicates that the true return of the subject is ultimately just a fantasy. By explor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subject’s existence in the Metaverse, it suggests a way forward for thinking about and analyzing the Metaverse on a philosophical level.Keywords:Jacques Lacan; Metaverse; “three orders”; subject關于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是出自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

人是什么_现象学与文化哲学的视角哲学工作坊综述_汪隐峰

人是什么_现象学与文化哲学的视角哲学工作坊综述_汪隐峰

人是什么?———现象学与文化哲学的视角哲学工作坊综述①汪隐峰黄迪吉2014年12月7日—8日,由中山大学现象学所、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办的“人是什么?———现象学与文化哲学的视角”哲学工作坊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

2014年适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 )和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 )140周年诞辰,而“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在这两位哲学家的毕生思索中一直占有显著的位置。

这次会议的意义不仅是在形式上对两位大哲的纪念与致敬,更在于借此重溯“人是什么”这一哲学史上的永恒之问。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近40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发表论文13篇。

在7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倪梁康教授、学术研究杂志社主编助理罗苹和《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肖德生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

简短的开幕致辞之后,会议就进入论文宣读与讨论的核心环节。

一、问题的意蕴哲学的一大特点是首先对问题本身进行审问,故而与会学者从现象学与文化哲学的多维视点,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本身予以阐释,以寻获进一步致思的起跳平台。

“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究竟蕴含着什么?与会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张志平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 第6卷第3期2015年06月Vol.6,No.3Jun.,2015动态与书评作者简介:汪隐峰、黄迪吉,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①史克卓亦参与本文的记录和整理,在此致谢!教授的论文《“人是什么?”———一种语义学和现象学的分析》专门对“人是什么”进行剖析。

他认为,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开始,后世的许多哲学家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努力突破苏格拉底式怪圈或悖论的种种尝试,也是他们对“人是什么”问题的回答。

通过分析“人”这个词在汉语语境中的含义,张志平认为,从语言层面讲,人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体,内在地包含张力,把“人”的任何一个环节或侧面绝对化都可能造成误解。

教师职业生活:蕴涵、异化与回归——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

教师职业生活:蕴涵、异化与回归——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
教 师职业生活 :蕴涵 \异化与 回归
— —
基 于文化 哲学的视 角
口 谌安荣
张传燧
维 和 重 复 性 实 践 为 本 质 的 存 在 方 式 的 自在 的 类 本
质对象 化领 域u ¨ o 。 ’ 。 它包 括三个 基本 层面或 三 种
基 本的 活动 类型 : 一 是 以个 体 的 肉体 生 命 延 续 为 宗
教 师 职 业 生 活 又 不 能 停 留 于 日常 生 活 , 它 必 须 处 于 对 日常 生 活 的 不 断 超 越 之 中 , 超 越性 是 教师 职 业生
师赖 以生存 的根 基 , 是教 师生活 内涵的主要 组 成部
分。 而 当教 师进入 职 业 生 活之后 , 其 生活 的 内涵就
作者简介 :谌安荣( 1 9 6 7 一 ) , 男, 湖南临湘人, 教育学博士,
湖 南理 工学 院 中国语 言 文学学 院副 教授 , 主要从 事课程 与教 学
发生了根本 的 变化 , 日常生 活 由原 来 的主要 地位 逐
渐退居 次要地位 。 这 主 要 是 由于 教 师 职 业 生 活 的 特
论、 语文教 学论 及教 师教育 研究 。
殊性 所 决 定 的。那 么, 什 么是 教 师职 业 生 活?教 师
职 业 生 活 是 属 于 日常生 活 还 是 非 E l 常生 活 ? 或 者, 日 常 生 活 与 非 日常 生 活 在 教 师 职 业 生 活 中 的 地 位 与意
教 师职 业 生活作 出如下界定 : 教 师职 业 生活是教 师 以其专 业特 长 为基 础 , 以专业 行动 为手 段 , 浸润 于
日常 生 活 又 超 越 日常 生 活 , 既 满 足 基 本 的 生 存 需 求

试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试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工程科学Ⅵ裂裂繇徽试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罗袜(陕西中医学院审计处陕西咸阳712046)[摘要]建筑业历来都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行业之一,从文化视角来探讨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问题,不仅必要而且新颖。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1—7597(舞08)0910072一01建筑业历来都足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行业之一。

从国际上看,2003年全球的重大职业安全事故总数为355000起,其中建筑业的安全事故约60000起,占16.996;建筑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在英国可达到建设项目总成本的3%一6%,美国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到其总成本的7.996,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一比例更已高达8.5%。

而从我围的实践来看,目前我国有建筑企业6万多家,从业人数3800多万,在施]:程98万多个:并且从1990年到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所发生的建筑施工事故的死亡人数依然超过千人,每年的商接经济损失愈百亿元。

一、建筑施工安全文化概述(一)建筑施工安全文化的概念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审评会议总结报告》中,首次提出“安全文化”一词。

“安全文化”一出现,就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广泛霞视和兴趣。

人们认识到,安伞技术的发展、完善,设施的可靠性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还不够,还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而且新建立起来的体制必须足高级的、科学的,还必须要有一整套安全法令、法规、规章制度,并且使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得到有效的不打折扣的执行那就是“安全文化”。

(二)建筑施工安全文化的特性建筑施工安伞文化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提高人的安全价值观和规范人的安全作业行为。

它既包括操作者,也包括决策层和管理层。

既要求员工严格地执行良好的操作方法,同时还要具有高度的警觉性、实际的见解、丰富的知识、准确无误的判断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以此正确地履行个人所承担的安全职责。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_跨文化视角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_跨文化视角

【哲学文化研究】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视角汤新煌,关 哲①(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州 510520)摘 要: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管理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分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理论。

根据霍夫斯蒂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不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

这五个文化维度从跨文化管理的角度透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从事跨文化管理的工作者更加明晰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维度;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06)04—0057—05 文化维度理论(Cultural D i m ensi ons)[1]48是跨文化理论中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是荷兰管理学专家和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泰德对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万名I B M员工进行文化价值观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该理论是实际调查的产物,起初并无理论构架。

20世纪70年代后形成系统理论。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

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学是在美国兴起的一门前沿学科,尽管还很不完善,但近些年已经受到很多西方跨国企业的重视,因为文化上的价值观和态度促进或阻碍跨国企业的发展。

国际企业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应该成为其有效管理的一部分。

这就是有效的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并不是一个新的事物,它起源于古老的国际间的商贸往来。

跨文化管理真正作为一门科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36。

它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最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ocating a safety culture is to make human life and work safer and healthier under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安全管理)

单 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________

安全文化的哲学视角(2021年) 安全文化 | DOCUMENT TEMPLAT YK-AQ-0783

第 1 页 安全文化的哲学视角(2021年)

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总结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如今,这个概念早已经超出核工业界在全世界范围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构成了安全文化。它是人的安全意识、安全信仰、安全习惯、安全道德、安全传统、安全价值观念以及安全技术、安全产品的综合反映。建构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相统一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建设现代安全管理机制的基础,而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来审视安全文化,是把握安全文化的一把“金钥匙”。 安全文化的价值关怀 从本质上讲,安全文化,就是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其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体现着的强烈的人文价值关怀。 其一,安全文化的经济价值关怀。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安全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保证。这是因为,搞好安全生产能够保护生产力,

导语:倡导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使人类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与重视,并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健康的行为规范要求。 安全文化 | DOCUMENT TEMPLAT YK-AQ-0783

第 2 页 搞好安全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有安全经济学家中指

出:事故损失,占GDP的4.9~6.4个百分点;安全投入产出比是1:6;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5;安全生产的贡献率是GDP的1.5%~5%。预防性投入与事故整改的关系及安全效益金字塔法则表明: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后整改的“投入产出比”,两者的比例为1:5。这是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如果我们在具体的安全生产工作中,注重强调安全文化,那么,这个比例关系将被改写。 其二,安全文化的管理价值关怀。安全文化是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融合,其目的在于必须保持一种超越遵守法规要求的自我约束的方法以不断提高安全水平。安全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精神成果,它能使企业领导与工人都纳入集体安全情绪的环境氛围之中,产生有约束力的安全控制机制,使企业由相互利用组成的松散群体转化为共同价值观的、有共同追求的、有凝聚力的集体。它对于企业既是一种现代安全管理思想,又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它是完善安全管理体制与完善人员行为素质,建设现代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建设安全文化既是现代工业社会管理及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社会及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安全文化 | DOCUMENT TEMPLAT YK-AQ-0783

第 3 页 其三,安全文化的社会价值关怀。对于社会,安全是人类生活质

量的反映。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因工死亡人数高达110万。而我国每年也至少有10万人在意外事故中丧生(包括交通事故),世界范围内的意外死亡人数达350万。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风险、工业生产与开发的风险、人民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及生存面临的风险,对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又构成了新的潜在威胁。中国的矿难是世界矿难平均数的100倍,一年死于安全事故的是12.7万人。安全文化强调当代人要用崭新的思维方法和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的新观念来审视世界,科学而客观地把握人生,珍惜生命,创造人类安全、健康、舒适、长寿,社会稳定发展的美好未来。这对于我们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四,安全文化的政治价值关怀。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在人的所有目的中,没有比人更高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提出,要求我们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看成“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不仅“一切通过人”,而且“一切为了人”,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彻底的解放视为最高目标。这与安全文化所倡导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一致的,二者的共同特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安全文化 | DOCUMENT TEMPLAT YK-AQ-0783

第 4 页 安全文化的哲学诉求

安全文化在哲学层次上的反映就是人们关于安全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无疑,它体现的是安全文化之魂,并构成了安全文化的核心要素。那么,安全文化的一般哲学诉求是什么呢? 第一,安全的状态相对论。这是从事物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观点看的。尽管在美国杜邦公司这样的全球500强企业看来:“一切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而事实上,安全是相对的,事故是绝对的。或者说,安全永远不安全,事故永远无时无刻不存在。电力企业抓安全生产的实质是让自己相对安全的时间延长,让安全的时间更久远,让事故的绝对性减少。当然,事故是绝对的,并不意味着时时刻刻如临大敌,甚至象一些单位到了长周期临近的时候,干脆停下一些基建或大修工程,坐等安全记录的诞生,这是一种典型的怕事故,是一种背包袱的不良心态。正确的心态是什么呢?应该是有一颗平常心,即使出了事故也不能因此打乱阵脚,毕竟明天太阳还要照样升起。 第二,安全的文化本质论。一般说,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物质性文化。如在设备产品的选择上,与其说是技术优劣的比较,不如说是文化的选择。二是制度性文化。制度是联系技术与员工之间的纽带,电力系统的安全运作程序和调度制度都属于此类。三是精神安全文化 | DOCUMENT TEMPLAT YK-AQ-0783

第 5 页 文化。主要指员工有无安全意识或责任心与奉献精神,也包括职工对

企业的忠诚度如何。在以上三层意义上讲,安全与其说是一系列物质手段的结果,不如说是文化的结果。实践已证明,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用安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员工,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激发员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才能确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 第三,安全的历史累积论。安全生产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它不像完成生产任务,既不能用革新的方法加快“成效”,也不能*加班加点突击“成效”。“百安”、“千安”是一天天渐进的。但一旦发生事故,安全生产的成绩却是突变的,马上从“0”开始。它也不像生产任务当天、当月没有完成可以在次日、下月弥补;这个班组任务完成不好,那个班组任务完成好,在单位的总体上可以平衡弥补。所以,安全生产必须反复抓,抓反复,最大限度地延长安全生产周期。 第四,安全的要素整合论。安全工作是系统工程,生产工序犹如链环,安全事故必然发生在链环的最薄弱环节。但哪一环最薄弱不是绝对不变的,是相对的。事故致因理论和实践证明,绝大多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机器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安全文化 | DOCUMENT TEMPLAT YK-AQ-0783

第 6 页 相遇而发生的(例如,没戴眼镜或面罩的工人,在打开防护门操作或

防护门损坏,被啤酒瓶爆伤眼睛);少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遇到“环境的不安全条件”才发生的(例如,冒冒失失的工人在昏暗的路灯下,不慎跌入未盖盖儿的污水井中);更少数事故是由于“机物的不安全状态”处在“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下被引发的(例如,较干燥的硝化棉在气温高的仓库内自燃引起火灾)。这就是构成事故的三因素:人员———机物———环境的关系。在这三者中,“机物”、“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唯有“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他又是操作机物、改变环境的主体,因而,紧紧抓住“人”这个活的因素,提高他们的安全文化素质,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 安全文化的建构路径 路径之一:坚持“内化于心”。各类事故发生的背后,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安全第一”的思想并没有深人人心,还在于遵章守纪并没有形成一种群体的自觉行为。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安全理念的内化来实现,使“关注安全、善待生命”成为职工的内在需求。特别是,企业领导人要做到“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动摇,时刻把“人命关天”的事放在心上,把“人的安全文化 | DOCUMENT TEMPLAT YK-AQ-0783

第 7 页 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把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安全工作的根本

出发点和归宿点,从根本上解决“要钱不要命”的问题,把“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安全价值观根植到心灵深处。 路径二:坚持“固化于制”。安全理念要发挥效用,必须以行之有效的制度融入进去,固定下来,贯穿到企业安全生产全过程,变成持之有据、可操作性的长效机制。要坚持“逐级负责、分工负责、系统负责、岗位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干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在安全管理中的责任,形成责权分明、运作有序、互相支持、互相保证的安全责任体系,从而把安全责任落实到生产过程的每一个岗位和环节。力求做到“四个必须”,即凡事必须有人负责,必须有章可循,必须有人监督,必须有据可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保证一级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路径三:坚持“外化于行”。员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企业良好的群体安全行为的形成,离不开企业良好的物质、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更离不开员工个人行为规范的养成。只有把企业的安全理念同职工个人的行为联系起来,促使人人敬业爱岗,才能唤起“人人保安全”的工作热情,形成群体保安全的能动性,使每个员工都成为安全生产的有心人,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