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

合集下载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意义重大。这里对此作些哲学层面的思考。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人的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唯物史观明确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亦即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未来理想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自主活动、实践出发,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其次,在唯物史观科学体系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把社会进步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上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像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二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但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从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并认为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性相联系。只有当社会关系的发展达到某种全面性的时候,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论文(2)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论文(2)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论文(2)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论文篇二小议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摘要: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体现了哲学的价值论,决定了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本文从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内涵入手,进而分析以人为本的哲学观,从而制定树立科学人本理念、找准人本切入点等落实措施,为以人为本教育哲学观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哲学观;个体平等;教育服务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58-03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内涵“以人为本”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向,“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中的根本任务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它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治国策略,是政治执政的指南针,它强调了个体平等,确定了人与其他事物,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哲学观是对精神的追求,在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传授某类自然科学知识,重视物的价值取向,注重可量化的物质财富的积累,课程体系从以人为本出发,形成科学的教育哲学观,还要重视学生的精神变化,从根本上改进教育,用精神力量去感化,提供哲学基础,实施推动力,给予教育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

1.强调个体平等。

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决定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从深层次来说,强调了个体的平等,确立了人类的地位和优势,逐渐强调了个体价值及人身地位,注重个体的相对自由,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价值。

它还体现了个体价值的多元化,个体的个性差异以及个体所需的利益多样化,肯定了个体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强调了个体应拥有的各项权利,确立人人平等的教育哲学观。

人的存在才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国家文明的发展程度还取决于人文关怀和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也是在教育中所要体现的,如此才能让文明得到更有效的扩展。

2.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还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

论以人为本的深刻哲学意蕴

论以人为本的深刻哲学意蕴

论以人为本的深刻哲学意蕴
“以人为本”这一哲学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倡导人们将以人的
境地放在最前,就是以人的利益为重,使他们得到最大的福祉。

这种
以关注和关爱人的挹注为本心,可以融入到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各个
领域,赋予他们特定的意义。

首先,把以人为本作为理论,人们应当
重视自然,维护公共资源和环境。

其次,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把人的自我实现放在首位,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发展。

最后,在经
济社会发展中应当以公平、合理为诉求,促进真正的人人平等。

因此,“以人为本”是一个伟大的观念,它让我们明白:假如每一个人的利
益得到妥善保障,就可以实现所有事物的统一和最大程度的实现,使
人和社会福祉得到实质改善、提升。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以人为本”作者:管大伟来源:《世界家苑》2019年第04期摘要:十八大以来,随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又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

但是想要研究好,新的思想,我们也必须正本清源,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再思考,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视域下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是实践的社会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将人类社会的本质看作是实践的,将社会看作是活的有机体,并且把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作为自身的理论诉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的本质,其中蕴含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哲学视域;“以人为本”社会哲学,顾名思义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从最一般最根本的意义上解答社会生活问题。

在哲学史的演进中,哲学关注社会问题虽然古已有之,但社会哲学的兴起则是西方近代资本文明的发展成果。

在近代以前,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指向外在自然界,关于自然的认识乃是哲学思考的主流。

只有当社会与个人分离开来,作为一种在人之外的独立存在,人们才会转移视线,把社会当作考量的目标。

资产阶级在建立和推广商品经济的同时,也建构了商品经济赖以发挥作用的社会生活形式——“市民社会”,标志着人类“社会”发育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物。

只是在这个时候,社会哲学才应运而生。

现实的人是凭借自身的感性活动而自我创生的,但人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不可避免地面对别人的自我生成过程,和他人打交道,从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即社会关系。

作为经典社会理论,马克思学说关注的不只是始于1500年的那种编年史意义上的欧洲现代社会,而是发生在19世纪德国及西欧“先进国家”的那种现代性机制基本形成、但又面临日益激化的资本主义矛盾的“现存社会” ,包括工业、市场经济、私有制等,具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即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构成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呈现了个人主义与各种形式的共同体主义的紧张与对立,而在19世纪以后,则集中表现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冲突和矛盾,并成为现代性的突出表征。

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

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

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篇一“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基础;人本主义从哲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个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都能接受的概念。

仅凭这个概念,人们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所以,打出“以人为本”旗号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

“以人为本”原则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学的根基,又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

一、“以人为本”提法的来源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

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并创立了自己的人本学。

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

根植于这一哲学思潮的“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人本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概括。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人论方面的共同特征主要是:在世界观上,坚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论上,主张从先验的人性出发考察社会和历史;在价值观上,强调个人本位。

历史地看,这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实现了从“以皇权为本”“以神权为本”“以物为本” 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作者:王越来源:《卷宗》2015年第1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并始终存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以人为本”就是说人是现实世界、价值以及历史之本,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将人的主体性回归到人的身上,明确了人世界的根本和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以人为本”就需要从人的主体性进行分析。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性质,是与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的自觉能动性。

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以人为本”有助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促进社会以及国家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人为本”的认识1、人是实践中的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是处于主体地位的,马克思认为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历史条件下的有社会关系的人,如果人没有实践活动,也不可能形成社会关系,也不能出现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

作为实践的主体,人直接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人们改造世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将客体作为对人类有用的物体。

其实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的内在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并且有促进社会发展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的主体之分。

人的主体性在走向自由实践的过程中凸显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实践的客观尺度与主观尺度相结合才能够做出“必须做什么”的选择[1]。

实践的过程和产物直接将人的本质力量呈现出来,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需要借助感性对象以及现实才能够将自己的生命展示出来,人的本质其实也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是价值主体马克思将现实世界之本作为是人,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是国家和社会,明确了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主体,肯定了人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是价值的主体和根本。

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之我见

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之我见

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之我见舒远招要谈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不能不谈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因为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哲学所固有的理念。

西方哲学有着深厚的人本主义传统,因此,以人为本也很自然地构成西方哲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核心理念之一。

从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直到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思潮,最后到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理念始终在起着支配作用。

可以从人、神、自然三者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以人为本这一理念。

以人为本,在西方哲学中主要是与以神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相对立的。

人、神、自然,在西方哲学中始终三足鼎立,于是人本主义始终与宗教神学中的神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抗衡、相对立。

具体来说,古希腊以普罗泰哥拉等智者和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哲学家,首先是在反叛早期自然哲学或各种自然本体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人本思想的。

对他们来说,不论是把水(泰勒斯)、气(阿那克西米尼)、火(赫拉克利特)、土(恩培多克勒同时把水气火土作为构成万物的四重“根”)、种子(阿那克萨哥拉)、原子(德谟克利特)等物质性的东西作为万物的本原,还是把数(毕达哥拉斯)、心智(阿那克萨哥拉)、爱与恨(恩培多克勒)等作为本原,也不论是断定事物的流变即断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赫拉克利特),还是宣扬存在是唯一的、不动的(巴门尼德),早期自然哲学都是从人之外的自然出发去考察本原,因而实际上都遵循自然主义的思路。

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来说,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有的哲学家侧重于探究自然事物的质料,有些哲学家则侧重于把握自然事物的形式;与此相应,有些哲学家更多地在追究事物生成的动力因,而另外一些哲学家则试图揭示自然事物的目的因。

因此,自然哲学家内部虽然有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初步分化和对立,但他们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思路是一致的。

他们尽管意识到个体事物与事物的一般本质(形式)需要人的感觉或思维去把握,但没有明确地把人置于本体地位。

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

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

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制定和实践其他一切政策的基点,在正确界定以人为本的概念后把以人为本和以人类为中心、以个人为本和以物质为本(忽视价值存在)等错误观点区分开来,在超越主客二体截然对立的基础上实现对以人为本的深层体悟:以人为本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和谐人为本。

标签:以人为本;主客对立;天人合一近年来,以人为本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之后,其理论更是成为热点,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以人为本的相关理论问题,辩明以人为本还存在的诸多认识误区,笔者认为只有超越主客二分才能深层体悟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界定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怎么样理解“人”,一是怎样理解“本”。

对于“人”和“本”不同的理解,得到的以人为本的答案就各不相同,甚至彼此冲突。

(一)对以人为本中人的理解何谓人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单就哲学而言,由于哲学家不同的世界观对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人是神的创造物;人是自然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

因此,以人为本也就不能偏费任何一方。

(二)以人为本的本的理解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之本只能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本,而不可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人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质,世界对于人而言是先在的和自足的。

以人为本的本只能是价值之本,也就是把人的价值当成人类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用回答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提出是“物本论向人本的转换”[1],然笔者认为,只能从价值体认上理解这种转换,否则将会有失偏颇,还有学者提出本应该理解为“终极意义上的本”,“历史意义上的本”[2]等不尽相同的看法,但笔者认为,不管提法如何不同,坚持价值意义的视角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就是从价值论角度坚持人的利益为根本,这种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有机统一,个体人和人类的人、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统一,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则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相统一的人,简言之,就将人的全部和全部的人的正当利益,即所有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根基和轴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制定和实践其他一切政策的基点,在正确界定以人为本的概念后把以人为本和以人类为中心、以个人为本和以物质为本(忽视价值存在)等错误观点区分开来,在超越主客二体截然对立的基础上实现对以人为本的深层体悟:以人为本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和谐人为本。

标签:以人为本;主客对立;天人合一
近年来,以人为本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之后,其理论更是成为热点,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以人为本的相关理论问题,辩明以人为本还存在的诸多认识误区,笔者认为只有超越主客二分才能深层体悟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界定
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怎么样理解“人”,一是怎样理解“本”。

对于“人”和“本”不同的理解,得到的以人为本的答案就各不相同,甚至彼此冲突。

(一)对以人为本中人的理解
何谓人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单就哲学而言,由于哲学家不同的世界观对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人是神的创造物;人是自然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

因此,以人为本也就不能偏费任何一方。

(二)以人为本的本的理解
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之本只能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本,而不可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人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质,世界对于人而言是先在的和自足的。

以人为本的本只能是价值之本,也就是把人的价值当成人类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用回答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提出是“物本论向人本的转换”[1],然笔者认为,只能从价值体认上理解这种转换,否则将会有失偏颇,还有学者提出本应该理解为“终极意义上的本”,“历史意义上的本”[2]等不尽相同的看法,但笔者认为,不管提法如何不同,坚持价值意义的视角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就是从价值论角度坚持人的利益为根本,这种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有机统一,个体人和人类的人、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统一,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则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相统一的人,简言之,就将人的全部和全
部的人的正当利益,即所有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根基和轴心。

二、对以人为本的认识误区
要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必须认清以什么样的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以及如何实现本等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认识出现偏差则会走向歧误,如人类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都是这种错误的表现。

(一)极端个人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是割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片面地突出个人,凡事以个人利益、个人自由为中心的一种价值观和伦理原理,極端个人主义是把“世界万物(包括除自我以外的他人他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凭着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性去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简言之,自我是目的,他物他人是手段”[3]。

这里要区分的是以人为本和以个人为本,以人为本之人是个体人和类的人的统一,作为类的人每个人都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否则将无法确保人类的和平共处及开拓发展,因而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成员的个体利益统一起来,既不能过分强调个人而忽视全体人民,又不能过分强调类人忽视个人的发展。

(二)人类中心主义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其实质就是:人类把自身的生命和理性视为世界上最高贵、最有价值的存在。

认为它们本身就是人类的内在价值拥有,它们的人类理应成为万物活动的目的和中心,拥有利用、统治、支配、奴役自然万物的天然权利,自然万物则只有服务于人类、满足人类需要的义务[4]。

这里要求我们区别的是以人为本和以人类为中心,人类中心论者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中心与边缘,但以人为本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逻辑起点和归宿的,而人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依托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以人为本必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和自然截然对立成目的和手段的错误思想。

这也就是王晓华所称的要实现伦理学的第二次根本转折,“从敬畏人类到敬畏万物”[5]。

综上所述,对以人为本的认识误区其实质正是在于没有正确定位人和本的问题。

三、在共生理念下深层体悟以人为本
如前文所述,以人为本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本,当落实到具体个人时就需要协调好自身和他人、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当落实到类的人时就需要协调好人和非人物、自然环境的生存与发展。

这种协调在西方传统的主客对立发展模式下是很难达成的,要真正的以人为本,就必须用共生的理念超越主客二体的对立,实现人
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共生。

(一)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主客二分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凭着认识事物(客体)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其特征是外在性——人类中心主义[3]。

这是西方的思维传统,这种思维模式由来已久,发端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了笛卡尔的近代哲学明确将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以主客二分式为哲学主导原则,这种哲学范式高扬人的主体性,这对于经历了漫长中世纪神权压迫的人类而言无疑是一种鼓舞。

然而实践证明主客二分推动的生产力提高并没有实现启蒙的承诺,而是相反。

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指导下的对自然的宰割,已造成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这不仅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夺和互相敌视,而且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峙。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深受这种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唯GDP马首是瞻,物质增长为本,以自然为征服对象,以他人实现目的之手段,从而引发严重的道德失范和环境问题。

这又反过来扼制人类生存质量提高甚至影响到人类生存的前提,中国共产党正是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以人为本。

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不是对主客二体的摒弃而是辩证立场上的超越。

(二)共生理念下深层体悟以人为本
共生理念最先使用于生物学界(德国真菌学家安东·德巴里AntondeBary在1873年提出),然后在社会学领域被广泛使用,今天我们是从哲学角度使用这一理念。

当前学术界提出的共生理念是对主客对立的克服和超越,所谓共生就是事物之间或单元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命运关系,这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多元并存,异类同生,互利共生的现象。

这种共生不只是人与自然还包括人与人之间多元并存[6]。

人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不可能成为世界万物的霸主,因为“人类生命本身并不能够提供一种统驭世界的绝对力量。

另一方面,人类理性本身的有限性也不可能赋予人类以统驭整个自然界的无穷力量”[4]。

共生理念就是要求我们把自己放在与他人他物(非人物和异己物)平等的位置而不是截然对立,充分尊重他人他物,与他人他物和谐相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前提所在。

要正确认识和践行以人为本,就必须辩证认识主客关系(即人类同自然,个体与他人的关系)。

必须明确主客体的区别不是绝对的,主体的存在一定是依赖于客体的存在和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的基础是对以往不合理发展的反思,是对
主客二体的超越,是向真正天人合一境界的迈进。

在厘清了以人为本中主客关系后,以人为本就与共生理念下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并存血脉相通了,以人为本就是共生理念下以超越主客对立基础上天人合一的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04,(5).
[2]马闯王,成光.以人为本的哲学思维[J].现代农业,2008,(5).
[3]张世英.哲学导论(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4]王苏.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分析及其评价[J].社会科学家,2008,(5).
[5]王晓华.建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大伦理学[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6]张永缜.共生理念的哲学维度考察[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