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作者:王慧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6期【摘要】以人为本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的一项基本原则,正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哲学意义有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了哲学角度的分析与概括,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一、“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关于“人”,黑格尔在对人的问题上给出了十分重要的概括:“人乃能思维的动物,天生的形而上学家”。
与动物从自然本性上区别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因而逐步走上了精神上的专制主义。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实际上是经过形而上学改装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不过这个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是头脚倒立的。
那么,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不断发展以及进化的产物。
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靠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从自然力与生命力中获取生存物质以满足肉体需要。
同时,人还要用自然给予其的天赋能力去认识并改造自然,并能动性地创造出自然界本没有的事物。
“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那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其次,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
人除了把自然界当成是认识改造的对象外,还把他人及自身当作对象。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再次,人是社会实践的存在物,其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就在于他的自由与自觉的实践上。
虽然动物有时也能表现出来某种活动的计划能力,但这属于生存的本能。
而人却是有目的地去改造自然,突破各种自然的限制,从而使其劳动成为超越生命的活动形式。
再次,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其活动是有意识的。
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下能动地展开和完成的。
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出了一个既物质与精神文明为一体的人类世界。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的思考

2006年 第2期(总第122期)世纪桥Shi Ji Qiao N o.2,2006(G eneral N o.122)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的思考季海菊(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以人为本是个科学的哲学命题,这一命题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本文主要分析了“以人为本”除了具有本体论意义之外,还有价值论上的意义。
在本体论方面,主要是强调世界的属人本质,关注人出现之后被人化了的世界的本质问题。
在价值论方面即所谓人本身的尊贵和重要,它要求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来考虑各种决策。
也就是说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本”。
并且提出了“以人为本”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情结之关系,以更加客观的来探讨“以人为本”的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本体论;价值论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季海菊,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职研究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法政系讲师。
作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内的一种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日益获得广泛的认同。
然而无论是在西方学界还是在国内学者们之间,关于“以人为本”的概念至今还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倾向于把“以人为本”视为一个人本主义的命题,其中有赞同的也有持批判态度的:批评者不赞成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认为这样会使发展导向一种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进而成为盲目张扬人的各种力量、满足人类不断获取资源的一种合理借口;赞同者却不怎么想,他们不仅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上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把它视为一种哲学,一种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哲学的贯彻。
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对“本”和“人”的理解与定位,即对“本”和“人”的哲学释义常常构成理解“以人为本”的重要前提。
一、“以人为本”在“本体论”上的意义哲学上的“本”首先是围绕“本体论”来谈的,它是指世界(哲学研究对象)的基础和本原,通常用以表示对事物理解上的最高意义的抽象。
在哲学史上,物(物本)、心(观念、理念、思想、抽象的意识形态等)、神(神氏、宗教等)都曾被当作本原,并由此演化为唯物、唯心、神学等流派。
以人为本的定义

以人为本的定义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
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人权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
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们观念上的误区及其根源,改进旧的传统观念和消费模式,特别是要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要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保护有益的商品,来引导企业提供这样的商品。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浅析“以人为本”

浅析“以人为本”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强调了人的最高价值,即人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最值得关注的,也彰显了人的本体地位。
即人在创造历史时也将自己创设为历史之“本”。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与我国现实发展紧密相关的科学理念,渗透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标签: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发展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次年,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做出了阐述。
在当下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很有必要对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再学习。
一、“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解读(一)“以人为本”之“人”的定位“人”在哲学上,尤其是价值取向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它的提出,突出强调了与神、与物相比,人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关注的。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始终重视社会发展与现实中个人发展的密切关系,并把社会的发展最终归结为人的发展。
通过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人本思想,并结合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即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
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只具有个体的意义,而且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具体到中国,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是正在从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劳动者、建设者和参与者。
什么是以人为本 毛概

什么是以人为本:毛概引言以人为本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它旨在突出人的价值和尊严,并将人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是指在各个方面的决策中,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并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整体社会的进步。
在毛概(毛泽东思想概论)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政治哲学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1. 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首要位置。
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意味着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终目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
这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和公正、经济上的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社会上的平等和公正等方面。
1.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水平的提升、身心健康的保障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等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1.3 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以人为本要求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决策中充分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
这意味着要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中考虑人的实际需要,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改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推动人的福祉和幸福感的提升。
2. 以人为本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其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1 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毛泽东非常注重人民群众的作用和主动性,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动力源泉。
他提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教育,鼓励人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2 彻底反对剥削制度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他坚决反对压迫和剥削,并希望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幸福的社会。
论教育的以人为本

论教育的以人为本内容摘要:以人为本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时,它的号召也进入了教育的领域,为真正了解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文章从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出发,从探讨“人”与“本”着手,落脚到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探讨中,以达到明晰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以人为本;内涵一、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一)“人”的内涵1.“人”的本质属性。
“人”是什么回答的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问题,人的本质属性的提出在中外不同学者的研究和从不同的视角对人的本质的阐析中有明显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智者们对人的本质有着详尽的阐述,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构成了人的固有属性,孟子则成为“性善论”的集大成者。
荀子认为人的本质是恶。
荀子从人性论的角度论述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他认为人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后天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潞,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非其质不美也,其所渐者然也”。
孔子直接论人性的语言不多,他的人性论命题并没有提到人性的善恶,而是说人们在后天所表现出来的善恶差别是因所受的习染不同而形成的。
他所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也这一光辉命题含有深刻的人性与教育作用的思想。
西方世界的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探求始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古希腊、罗马,以德漠克利特和伊壁坞鲁为代表的快乐主义认为,去苦求乐是人的本性,目的就在发展人的天性,培养适应自然的人。
以柏拉图与斯多葛派为代表的至善主义则认为,追求享乐是恶,而不是善,人只有以上帝赋予的理智克服感性欲望才能至善,教育是发行人性,建立理想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2.“人”的存在形态。
“人”作为一个实物名词,可以指一个类的个体或分子,也可以指这个类的群体或整体。
以人为本 毛概

以人为本毛概引言“以人为本”是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应该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毛概是一个对毛泽东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其中“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被广泛地应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并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在于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将人民的需求作为决策和政策制定的中心。
这一理念倡导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幸福。
在经济领域中以人为本在经济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权益和利益应该得到充分保障。
这意味着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此外,还需要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
在政治领域中以人为本在政治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这意味着人民有权通过选举和政治参与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利益,政府应该依法保障人民的参政权利和言论自由。
此外,以人为本还注重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廉洁和公正,确保政府服务人民的初心不变。
在社会领域中以人为本在社会领域,以人为本强调社会的底层群众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这意味着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如无业、残疾和老年人等,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以人为本还要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打击各种形式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在文化领域中以人为本在文化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民对于文化的享受和参与应该得到保障。
这意味着要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广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人民进行自主的文化创造。
以人为本还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结论以人为本的毛概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人为本口号

以人为本口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以人为本”这一理念。
以人为本,简单来说,就是把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强调在一切事物中,人都应该是核心。
这一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其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旨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尊重人、关爱人和培养人。
在各个领域,以人为本都有显著的体现。
例如,在教育领域,学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医疗领域,医院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在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意味着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以人为本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其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以人为本的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市场份额,实现盈利目标。
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政府部门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
此外,社会各界也在广泛关注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和谐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人为本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
作者:杨丽丽
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4年第04期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基础;人本主义
从哲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个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都能接受的概念。
仅凭这个概念,人们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所以,打出“以人为本”旗号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
“以人为本”原则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学的根基,又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
一、“以人为本”提法的来源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
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并创立了自己的人本学。
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
根植于这一哲学思潮的“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人本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概括。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人论方面的共同特征主要是:在世界观上,坚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论上,主张从先验的人性出发考察社会和历史;在价值观上,强调个人本位。
历史地看,这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实现了从“以皇权为本”“以神权为本”“以物为本” 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但是,费尔巴哈的这个“人”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唯心史观,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回答“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而后者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谁为主体”的问题。
因此,它最终无法区分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所以说他的“以人为本”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以人为本的不同之处
人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已经转变为反思科学和技术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研究应该突破传统模式,应由以往所强调的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
本身内在的研究;由倡导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的可靠性转向对人本身的内在结构的研究,由对普遍性即人类共同本性以及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扬转为对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的强调。
既然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让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和研究人的时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又有很长的历史,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直接引用西方人本主义,而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
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詹姆士说:“善的本质就是真正满足要求。
”杜威认为:“善,离开经验的满足,只是一个空名词。
”而对中国来讲,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则要求“内外兼修”达到无所欲求的圣人境界,认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排斥功利主义,推崇道德至上。
第二,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
西方现代社会以高科技文明为特征的工业一体化与个人自由的生活相矛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根据,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一直都有着很深厚的自由的情感,个人自由对于他们来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只是为个人服务的机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对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个人在社会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每个人都在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意。
同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理论上不再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就像叔本华所认为的:由于人的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即某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意志,它驱动着人们去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人生是悲惨的,因为即使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围拢过来,而同空虚和无聊作斗争并不减于同困乏作斗争,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被抛来抛去。
基尔凯戈尔在《致死的疾病》中谈到,人的个体存在是一个精神个体,它只与它自身发生关系;它们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
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不可能直接引入并采用现代西方的人本思潮,而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融贯古今,洋为中用,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本主义。
三、“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演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共产党宣言》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所希望达到的社会状态,激励着无数有无产阶级理想的人为此前赴后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
“人”一直都是马克思重视的对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一个理想社会是他终其一生所要达到的目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
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彻底的自然主义就等于彻底的人道主义”,“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这些都是马克思在研究的初期对人的描述,虽然在很多
地方还不成熟,但是至少表明了马克思在一开始就懂得要把研究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
最终,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所追求的近期和远期的目标,提出了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的,也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理论。
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在必然王国里人得不到自由,被物所控制,而只有在自由王国里,人们才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能力的发展才能成为目的本身,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也只有在自由王国,人才能够自己给自己做主,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体现。
这些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华,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人作为自己的目的,提出以人为本是同马克思主义相符合的,也是有其马克思主义根源的。
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
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界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二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三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论。
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都要涉及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
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
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总之,“以人为本”理论融合了众多的因素,采纳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正确的部分,吸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在我国现实的土壤上把二者准确地结合到一起,根据我国的具体现状来诠释“人”,为更好地发展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魏金声.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席忻.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崔龙水,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赵吉惠.中国儒学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责编: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