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争及其现代启示-(1)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现代对历史哲学的关注

广 东社会 科 学
20 0 6年 第 5期
“ 今" “ 古 中西” 之 争 与 中 国近现 代对 历 史哲 学 的关 注
钟 志 奇
[ 提 要 ]“ 古今”与 “ 中西”之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魏源提 出 “ 师夷之长
技 以制 夷”到 变易史观 的 出现 ,从 “ 变法” 与 “ 旧”的 争e  ̄ 对 “ 教” 的批 判 ,直 至 “ 守 e, l 孔 中体 西 用”理论 的破 产 .体现 了中国近现代 历 史哲学进展的 大致轨迹 。在这一过程 中,中国历 史哲 之长技 以制夷”到变易史观
对于 “ ” 今” 中” 西 ” 的概念 ,不 同立 场 的人 有 不 同的理 解 ,不 同的历 史 阶段 也有 古 、“ 、“ 、“
不 同的 内涵 。
近代一 开 始 ,魏 源 就 提 出 “ 夷 之 长技 以制 夷 ” 师 ,主 张 向西 方 学 习 技 术 ,特 别 是 军 事技 术 。 此后 ,有人 提 出 “ 中学 为 体 ,西 学 为 用 ” 的 E号 ,指 的也 是 学 习西 方 的技 术 。对 此 ,严 复 则认 l
入 近 现代 化 的 历 程 ,“ 不 变 ,道 亦 不 变” 的传 统 思 想观 念 开 始 崩 溃 。 天
[ 关键 词 ]“ 古今” “ 中西”之争 中国 近现代 历史哲学 [ 中图分类 号 ]B 文献 标识 码 ]A [ 2[ 文章 编 号 ]1 0 1 ( 0)0— 04 0 0 —1 X 2 6 5 07 —6 0 4 0
论依据。在 “ 、 “ 古” 今”的问题上 ,龚 自珍反对泥古不化 ,强调要重视现实 ,他认为道是不变
的 ,但祖 宗之 法必 须 随形势 的发 展 而改变 。这种 看法 ,在 当时 应该 说是 一个 了不 起 的进步 。
古代战争对现代战争的启示

古代战争对现代战争的启示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的现象,从古代到现代,人们经历了许多次战争,这些战争对我们的生活、文化和政治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现代战争使用了各种高科技武器和战术,但我们仍可以从古代战争中找到一些启示,以应对现代战争的挑战。
第一,战争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消耗。
在古代,战争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刀剑等简单的武器,战争胜利主要取决于士兵的素质和统帅的智慧,因此古代战争特别注重人才培养。
古代帝王和将领会在平时进行训练和演习,提高士兵的战斗能力。
这也启示我们,在现代战争中,虽然武器的强度和技术大大提高,但人才培养依然是最重要的,只有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才能在战争中取胜。
第二,战争需要策略和谋略的配合。
在古代,许多著名将领通过绝妙的策略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如孙子、韩信、诸葛亮等。
这些将领在战争中总结经验,整理了大量的兵法和战略,成为后人学习的经典。
这也告诉我们,在现代战争中,不仅要依靠武器的威力,更要有较高的智慧,善于制定策略和战术,了解敌情、选定战场、选择作战方法等,提高自己的作战能力。
第三,战争可以体现出团队合作和士气的重要性。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需要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队伍,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高昂的士气和充足的动力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许多将领会通过训话和激励士兵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士气和战斗力。
这也告诉我们,在现代战争中,同样需要靠团队合作和高昂的士气才能达到胜利,充分利用士兵的合作和士气,使其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四,战争中的基础设施对胜负的影响关键。
在古代,战争往往会导致城市的毁灭和基础设施的损毁,这会给双方的战争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许多国家为了保护自己,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如修建城墙、加强军队防御等。
这也告诉我们,在现代战争中,不仅要重视武器的发展,还要充分发展基础设施,如建设军事设施、加强网络防御能力、防止敌对破坏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
第五,战争观念和文化对战争的结果产生影响。
古今之争及其现代启示-(1)

古今之争及其现代启示-(1)“古今之争”及其现代启示摘要:古今之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现代启示:总体上看,文学艺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有不平衡的一面;同时,后代的文艺总是受到前代优秀作品的影响,前代作品也是在后代作品的相对参照下来显示其意义的。
文艺正是在这种古今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中小断走向前进的。
关键词:古今之争;崇古;厚今;历史发展;现代启示西方文艺史上,爆发过两次著名的“古今之争”,一次发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次产生于法国古典主义时期。
这两次“古今之争”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但在基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并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现代启示。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古今之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今之争”,是当时诗学理论建设中一场引人注目的思想论争。
当时意大利的学者对古典作品和理论观点表现出了新旧两派的不同态度。
早期保守派较多,以维达的《论诗艺》,特里西诺的《诗学》,丹尼厄罗的《诗学》,明屠尔诺的《诗艺》和斯卡利格的《诗学》等著作为代表。
在这些著作中,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每字每句几乎都被他们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注释和讨论。
贺拉斯的“学习古人”的号召和“寓教于乐”的理论,也被他们加以大力传播。
例如,明屠{尔诺在《诗艺》中指出:“如果这两位古人(指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引者),使用荷马史诗为例证,曾教导我们一种真正的诗艺,我就看不出怎样能够创立另一种诗艺,因为真理只有一种,只要一旦证明是真的,就必然在任何时代总是真的。
”[I](P387)因此,他对新出现的传奇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传奇作家却不顾事实,无中生有。
”[I](P382-383)斯卡利格甚至将亚里斯多德奉为“诗艺的永久立法者”,并把他的一些理论尊为牢不可破的普遍的、永恒的“规则”。
[1](P368)但也有一些人强调理性与经验,拒绝自从古(典权威。
他们已经自觉地认识到,文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即使是古典权威定下的老规律也不一定适用于新型作品。
古今之争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古今之争,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争议和冲突。
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欧洲文学界开始出现对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不同看法和评价。
在古今之争中,一方面有人认为古典文学是完美的,应该成为现代文学的典范和标准;另一方面有人则认为现代文学更加真实、自由和个性化,应该取代古典文学的地位。
这种争议一直持续到今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都有所体现。
在外国文学史上,古今之争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焦点可能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而有所不同。
例如,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争论的是古典文学与新诗之间的差异和优劣;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争论的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在现代主义文学中,人们争论的是传统文学与先锋派文学之间的区别和价值。
总之,古今之争是一个复杂的文学和文化现象,涉及到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文学流派。
它反映了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和评价的不同观点和标准,也促进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发展。
论西方两次古今之争[权威资料]
![论西方两次古今之争[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464b0c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a.png)
论西方两次古今之争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西方历史上的两次古今之争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围绕不同的侧重点展开,二者的力度、批判的强度、引起的热度均有所不同。
虽时隔2世纪之久,启蒙时代的古今之争体现着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这两次古今之争均没有胜负之分,但作为时代的过渡阶段的产物,古今之争顺利的将时代引入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古今之争;文艺复兴;启蒙主义;人文主义早在文艺复兴时代,便已经掀起了古今之争的第一个浪潮。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表达资产阶级的愿望要求。
古希腊罗马文化作为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对立面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斗争的工具和武器。
这一时期的创作本着“人文主义”思潮的主线,作品成果颇丰,但理论成果除却对古希腊罗马的延续并无建树。
稍有新意并为后来起重大影响的便是这场古今之争中瓜里尼的《悲喜混杂剧体式的纲领》。
古今之争的一方主张严格恪守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的一切创作主张:而另一方则主张古为今用。
这场文艺古今之争的论证双方都肯定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成就,问题的重点在于“今天如何利用这些已有的原则来进行创作”等创作方法问题。
法国十七世纪末的古今之争将矛头指向新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
法国十七世纪,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王朝势均力敌,互不相让。
王权成为中间斡旋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缘起于十六世纪末的法国国内宗教战争一直延续至十七世纪初,大贵族分裂割据威胁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分裂与新教徒暴动的严峻形势下,“朕即国家”的中央集权应运而生。
艺术范畴来看,十七世纪之前,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1580年至1640年间,流行于法国的巴洛克文化以“怪诞、奇特”的形式反映人们动荡不安的心心理。
路易十四抓住契机通过控制文人来左右国家的审美趣味。
要想维系中央集权,“规则”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法兰西学院的文人们据此规定了古典主义创作的内容规范以及形式框架。
按照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产生了大批作家作品。
古今之争——政治哲学视角的古典与现代

第33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1月 Vol. 33 No. 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1 ────────── 收稿日期:2011-05-12 作者简介:李奕(1987-),女,四川乐山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
-98-古今之争—— 政治哲学视角的古典与现代李 奕(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伟大的政治哲学家的学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传统而言,哲学和科学没有区别;17世纪科学理性革命开启了现代哲学的道路,这一革命反对传统哲学。
由苏格拉底所创立的哲学是古典政治哲学,现代政治哲学产生前,古典政治哲学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而现代政治哲学是对苏格拉底所奠定的原则实行决裂的结果。
为了理解现代哲学所带来的问题,需要重启古今之争。
关键词:古典政治哲学;现代政治哲学;现代性问题;古今之争 中图分类号: B 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6-0098-03The Controversy of Ancient and Modern—— The Classic and Modern Perspective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LI Yi(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Abstract: The teachings of the great political philosophers have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modern meanings. Traditionall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have on distinctions.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which brought to modern philosophy was a revolution against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which was originated by Socrates is called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was the predominant political philosophy until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came into being through the conscious break with the principles established by Socrates. He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that were brought by modern philosophy, the argument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should be reconsidered.Key Words: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problem of modernity;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西方人一直在不断地重新翻译、检讨自己的哲学史或思想史。
今古文之争的前因后果

今古文之争的前因后果
今古文之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唐代中期,是
一场关于文学风格的争论。
今文派主张文学应该简洁明了,注重表达,而古文派则认为文学应该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结构。
这场争论的
前因后果有哪些呢?
前因:
1. 社会背景:唐代中期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
增多,文学也受到了影响。
今文派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
古文派则代表了一种保守的文化观念。
2. 文学传统: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文学传统丰富多彩。
今文
派主张追求新的文学风格,而古文派则认为传统的文学风格才是最好的。
3. 文化交流:唐代是一个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对
文学产生了影响。
今文派主张借鉴外来文化,而古文派则认为应该坚
持本土文化。
后果:
1. 文学风格的变化:今文派的主张最终占据了上风,文学风格发生了
变化。
唐代后期的文学作品更加简练明了,注重表达,这种风格一直
延续到宋代。
2. 文学思潮的转变:今文派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也代表了
一种新的文化观念。
这种观念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上,还影响了社
会的其他方面。
3. 文化传承的变化:今文派的主张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即
注重创新和变革。
这种传承方式在后来的文化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之,今古文之争是一场关于文学风格的争论,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需要和文化观念的变化。
这场争论的结果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古代历史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对比与启示

古代历史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对比与启示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那个时期的社会和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
然而,古代历史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和启示,这些共通之处提供了对于我们的经验教训,可以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有所借鉴。
首先,古代历史与现代社会发展在人类追求权利和自由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
古代的奴隶制度阻碍了人们的自由,而现代社会则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的长河里,人们曾为追求自由而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要珍惜和维护我们的权利和自由,不让这些权益受到侵犯。
其次,古代历史与现代社会发展在科技进步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
古代的人们也曾经通过发明和创造来改变他们的生活。
例如,古代的火药发明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和社会影响,而现代的科技创新则影响了我们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看到科技进步是一个驱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应该不断地投资和培养科技创新。
此外,古代历史与现代社会发展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共通之处。
虽然具体的文化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人们始终追求着道德、正义、友善等价值观。
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和伦理,而现代社会也强调人们的道德责任和社会公义。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坚守我们的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
另外,古代历史与现代社会发展在政治制度上也存在共同之处。
古代的国家多以君主制为主导,权利高度集中在一人手中,而现代社会则更加注重民主制度和平等权利。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代的政治制度完全无法成为现代社会的触角。
例如,古代的共和制度在一些国家得到了复兴,而现代社会也在不断探索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
古代历史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对比提醒我们,在确定政治制度时应该学习过去的经验,寻找适合现代社会的政治模式。
最后,古代历史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对比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对于未来的启示。
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代历史中找到对于未来的线索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之争”及其现代启示摘要:古今之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现代启示:总体上看,文学艺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有不平衡的一面;同时,后代的文艺总是受到前代优秀作品的影响,前代作品也是在后代作品的相对参照下来显示其意义的。
文艺正是在这种古今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中小断走向前进的。
关键词:古今之争;崇古;厚今;历史发展;现代启示西方文艺史上,爆发过两次著名的“古今之争”,一次发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次产生于法国古典主义时期。
这两次“古今之争”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但在基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并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现代启示。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古今之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今之争”,是当时诗学理论建设中一场引人注目的思想论争。
当时意大利的学者对古典作品和理论观点表现出了新旧两派的不同态度。
早期保守派较多,以维达的《论诗艺》,特里西诺的《诗学》,丹尼厄罗的《诗学》,明屠尔诺的《诗艺》和斯卡利格的《诗学》等著作为代表。
在这些著作中,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每字每句几乎都被他们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注释和讨论。
贺拉斯的“学习古人”的号召和“寓教于乐”的理论,也被他们加以大力传播。
例如,明屠{尔诺在《诗艺》中指出:“如果这两位古人(指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引者),使用荷马史诗为例证,曾教导我们一种真正的诗艺,我就看不出怎样能够创立另一种诗艺,因为真理只有一种,只要一旦证明是真的,就必然在任何时代总是真的。
”[I](P387)因此,他对新出现的传奇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传奇作家却不顾事实,无中生有。
”[I](P382-383)斯卡利格甚至将亚里斯多德奉为“诗艺的永久立法者”,并把他的一些理论尊为牢不可破的普遍的、永恒的“规则”。
[1](P368)但也有一些人强调理性与经验,拒绝自从古(典权威。
他们已经自觉地认识到,文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即使是古典权威定下的老规律也不一定适用于新型作品。
钦齐奥在《论传奇诗的创作》中指出:“这就是我所以常常讥笑某些人的缘故,他们想强使传奇诗的作者墨守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所定下的诗艺的清规戒律,而绝不考虑这两个古人既不懂得我们的语言,又不懂得我们的创作方法。
”[I](P430)喜剧家拉斯卡在他的一部剧本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段极具代表性的话:“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只知道他们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却和他们的不相同。
我们的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都是另样的,所以我们写剧本,也必然要按照不同的方式。
”[2](PI55)更有甚者,极左派朗底大骂当时的保守派“竟心甘情愿把牛轨套在自己的颈项上,把亚里斯多德那个蠢畜生捧上宝座,把他的言论当作圣旨”。
[2](PI55)这些新派理论家大半是从意大利成功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启发的。
当时的意大利文学是一种不同于古典文学的新型文学。
如但丁的《神曲》既非史诗又非戏剧,彼特拉克的抒情诗深受民间诗歌影响,薄迎丘的《十日谈》在希腊、罗马也找不到渊源,阿里奥斯陀的《罗兰的疯狂》发扬了中世纪传|奇体叙事诗的传统。
这些新型作品如果拿古典规则来衡量,就会一无是处。
究竟是这些新型作品破坏古典规则是错误的呢还是古典规则本身僵化过时了呢这就是当时的“古今之争”的核心问题。
当时的保守派是拜倒于古典权威的脚下的,但新派却认为当时的意大利文学同样伟大甚至更伟大。
皮柯在1512年写给邦波的信里说:“我认为我们比古人要伟大”,“文风是应该随着时代变迁的。
”[2](PI56)在这里,皮柯明确提出了文学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观点,表现出了鲜明的历史发展观。
@在对古典规范与新型创作方法的看法上,意大利学者的意见不管有多么大的分歧,但这种争论对活跃和传播当时的文艺思想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总的说来,他们是结合着当时的文艺创作实践来对古典理论加以批判吸收的。
这场“古今之争”并没有得出一个最后的公认的结论,但它的意义非常深远,它直接引发了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古今之争”。
二、法国新古典主义时的“古今之争”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古今之争”,是当时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在文艺上的斗争.的反映。
这场论战贯穿整个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始终,当时文艺界的主要人物都被卷了进去。
当时争论的主要问题是:究竟是古人高明还是今人高明在文艺方而是否果真今不如古古派以布瓦洛为领袖,主要代表着旧势力;今派以佩罗为主要发言人,主要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佩罗是“古今之争”的发难者,他的理论贡献就表现在“古今之争”中。
1687年1月27日,他在学士院宣读了《路易大帝的世纪》一诗,反对崇古薄今,向古典主义的教条发动冲击,布瓦洛当场提出抗议,并拂袖而去。
“古今之争”就这样正式爆发了。
.这场论争是资产阶级革新派向古典主义文学思想发动的一次冲击。
在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下,他们的冲击点仅仅限于古典主义对古代文学的推崇上。
今派的杰出代表佩罗在《路易大帝的世纪》一诗中这样宣称:我而对古人,不对之屈膝,他们伟大是确实的,但同我们一样也是人;我们可以拿路易的世纪同奥古斯都的美好世纪媲美,而不用担心有什么不对。
这种观点对崇拜古人的古典主义是个大胆的¥挑战。
佩罗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古今之比》和《十七世纪在法国出现的名人》中,他的观点大体有:第一,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而,今人都可与古人媲美;第二,根据人类不断进步的法则,今人应在艺术上超过古人;第二,事实上在文学方而今人己有超过古人之处,如心理分析更准确,议论方法更完备,有国土保护和传播方便等。
[3 ] ( P263-264)圣厄弗若蒙是今派的另一杰出代表,他的可贵性在于表现出了鲜明的历史发展观。
他说:“这(指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引者)固然是一部好书,但是它也并不完善到可以指导一切民族和一切时代”,!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时代不同,“想永远用一套老规矩来衡量新作品,那是很可笑的”。
[2](P198)因此,他号召诗人:“把脚移到一个新的制度上去站着,才能适应现时代的趋向和精神。
”[2 ] (P198-199)这些理论主张,透露了作者强烈的而向未来的时代感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今派的理论是建立在当时法国文艺的辉煌成就的坚实基础之上的。
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指出:“路易十四时代,皇室对文学、艺术方而的奖励,对文艺界人士的照顾,是没有任何时代或国家可与之匹敌的。
艺术和文学都达到最华美的地—步。
”[4](P215)但同时,“他们太过于依赖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作为范型。
他们从那些古物中找材料,而不是从法国人的历史、信仰和特殊风俗中找题材。
他们只表现出一些受过特殊教育的特殊社会阶级人士的种种情形,而并不能代表一般人民的生活和理想。
所以在这么多光芒四射的显赫人物中,只有平民化的莫里哀及拉封丹在今日最受欢迎,因为他们忘记了希腊、罗马,只记得法国。
”[4](P215)这就说明,只有从法国的历史、信仰和特殊风俗以及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题材的作家,才能受到人民的欢迎和热爱。
他还指出,:“早在路易十四去世前的好多年,很多法国人己经开始将他们那时的好作品,和古时最好的作品互相比较了。
”[4](P213)如其中的杰出代表佩罗就认为,当代的建筑、绘画、演说术--除了《伊尼易德》(维吉尔的史诗)以外-都比古代好。
这种比较,“否定了文艺复兴时代把古代的诗歌,哲学及艺术抬举得比什么都高的那种思想。
一般来说,大家都赞成当时科学方而的成就,实在超过了希腊、罗马的任何时期,连布瓦洛也这么说。
”[4](P214)虽然这种比较并不一定是完全准确的,但“这种比较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而古人的成就并非是无\人可以超越的。
”[4](P215)崇古派的代表是古典主义的理论权威布瓦洛,正是他先攻击厚今派的理论。
他把佩罗等人辱骂为“疯子”,但他提不出什么有力的论点来驳倒他们。
在唯一能提出自己论点的《论龙散》第七篇中,他抓住佩罗一概否定古代作家和一律肯定当代作家的偏颇观点进行批判,指出判断一个作家的价值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而不能以他生前是否得到赞誉来判断。
布瓦洛并未触及争论的焦点:当今时代要不要创造自己的文学,古代作品能否成为今天创作的楷模其实,布瓦洛的观点自>相矛盾:他既推崇当代古典主义作家;又毫无保留地赞颂古代作家,间接地贬低了古典主义作家。
所以他又不得不承认,今人也有超越古人之处。
站在布瓦洛一边的拉辛、拉封丹、拉布吕耶尔等人,也提不出有力的论据。
总之,他们的反驳苍白无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但是,这场“古今之争”却以互无胜负告一段落。
厚今派的观点虽有强烈的时代感,但也不够全而科学,崇古派虽理屈词穷,但有宫廷的支持。
最后,佩罗同意让布瓦洛出而写公开信,表明双方在可以保留各自观点的基础上停战。
但论战并未'完全结束,1713年乌达尔德呼立莫特在文章中批评了荷马,与崇古派又起争端。
最后,费耐隆应双方要求发表《致学院》。
这篇文章貌似折中:“我只是向那些为我们的世纪作了装饰的人们建议,绝不要蔑视多少世纪以来那些受到赞赏的人。
我毫不想让任何人排除战胜古人的希望,相反,我愿意看到今人通过向古人学习,从而战胜古人。
”[3](P265)事实上,他是针对佩罗完全否定古代作家的观点,为布瓦洛的保守思想辩护的。
1716年,争论双方宣布停止论战,但这场争论断断续续发展到19世纪才真正结束。
《二、“古今之争”的现代启示西方文艺史上的两次“古今之争”,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理论家而对文艺的发展所产生的困惑,但它引发了我们对整个文艺发展中古与今的矛盾,即文艺活动中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关系的深刻思考。
因此,这两场“古今之争”远远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曾发生过多次复古运动,在我们广大文艺研究者而前展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文艺上,到底是今人不如古人,还是今人胜过古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古代的文艺作品古代的文艺作品在现代的文艺发展<中有何意义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从不同层而进行具体分析。
从总体上看,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走向前进的。
但是,文艺的发展又不是简单地与社会的发展相同步的。
马克思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5](P181)这里,马克思深刻地发现了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接着,马克思拿希腊艺术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同他那个时代的艺术相?比,证明了这种不平衡关系。
马克思还特别以史诗为例,阐明了他的观点:“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5](P181-182)这个论断不仅适用于史诗,也适用于和特定的社会发展形式联系在一起的神话等“就某方而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5](P183)的艺术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