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戴望舒
戴望舒《偶成》教案

戴望舒《偶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帮助学生解读《偶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背景及《偶成》诗歌的意境。
分析《偶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结构等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诗歌艺术价值的深度解读。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介戴望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偶成》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3.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雨巷”、“姑娘”等。
探讨意象与情感的关系,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4 诗歌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如开头、结尾、过渡等。
讨论诗歌结构的优点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4.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偶成》诗歌的艺术特色。
强调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4.2 课后拓展推荐戴望舒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偶成》诗歌,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偶得之美的感悟。
选一篇戴望舒的其他诗歌,分析其艺术特色,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戴望舒其他诗歌,深入理解《偶成》的艺术特色。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合作精神。
6.2 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
比较法:让学生比较戴望舒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遐想中生长出的盼望——戴望舒《偶成》解读

偶 成戴望舒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遐想中生长出的盼望——戴望舒《偶成》解读薛媛元,1983年生,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主要从事中国新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
《偶成》是戴望舒晚期作品之一。
写于1945年5月31日,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投降、欧洲战场胜利之后不久。
欧洲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精神为之一振,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一时间中国文坛产生了一批乐观积极的作品,如穆旦的《给战士——欧战胜利日》、曾卓的《青春》等。
戴望舒作为当时香港文坛最为勤勉的爱国诗人,此时写出《偶成》一诗可谓当仁不让。
若将该诗与诗人同样创作于1945年的描写日占时期香港生活的小说《五月的寂寞》(《香港日报·日曜文艺》)对读,可有别样的意味。
然而《偶成》也绝非单纯的应时之作,其中的追溯、畅想、盼望、信念等,还融合了诗人个性化的生命体验,或涉及第三次婚姻的小确幸、再得爱女的喜悦、养病期间的遐思等,只是因为时间久远、述记简略,今已无从详细确证。
由诗题可知,此诗并未经长时间的打磨,只是“偶然得之”的顿悟,属哲理诗。
古往今来,以“偶成”为题的诗歌为数不少,均为捕捉瞬时思绪、无明确指向的短诗,本诗亦然,因此诗体也采用了小诗形制,全文仅两节,每节仅四句。
诗歌第一节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构成了一种整体上的假设。
首句以“如果”一词提起全文,营造了一种“遥想当年”式的怀想慨叹语境。
“生命的春天”没有定指,既可理解为人生的青少年阶段,也可泛指幸福美好的时光。
盼望生命的春天“重到”,表明诗人已历经坎坷、多受磨难,结合“如果”所蕴含的久远感,隐晦地暗示了美好已经消失太久的事实。
第二句是承接“生命的春天”而来的一个连锁喻:若生命的春天与美好相勾连,那么严冬、凝冰则意味着苦难,解冻即脱离痛苦。
偶成戴望舒小诗解析

《偶成》戴望舒小诗赏析
一、原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二、作品赏析
这一首《偶成》,诗人不经意间凌空而来的灵感冲动下笔成文,却也从侧面让我们瞥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纷繁落尽,正道沧桑,随着时光流转,这一个偶然转身,已经是另一番模样。
只有静水流深,汩汩中流淌着生命的真谛,至今不息。
三、创作背景
《偶成》这首诗作于抗战最后的岁月里,在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岁月里,被无数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地想起,又淡淡地吐出。
表达了诗人戴望舒对于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表达诗人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
四、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1928年发表《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戴望舒《偶成》教案

戴望舒《偶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戴望舒的《偶成》,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基本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戴望舒诗歌中的生活情趣,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基本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分析。
2. 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偶成》原文及其注释。
2. 学生准备:预习《偶成》,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偶成》,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意见。
5.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基本艺术特色,如意象、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应用拓展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生活情趣为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
8. 作业布置9. 板书设计教师设计板书,突出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0.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偶成》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评估其对生活情趣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讲座,分享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经验。
3. 开展诗歌主题的写作活动,如日记、作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意见。
偶成戴望舒诗歌鉴赏

偶成戴望舒诗歌鉴赏
戴望舒的诗歌《偶成》是一首充满感性和思考的作品,通过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以描绘诗人在街头漫步时的所见所感为开头,通过对街头景物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生命的关注。
接着,诗人以“它们在我的眼里,像我在它们的眼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平等和相互依存。
在第二节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生命比作一张白纸,将时间比作一支铅笔,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诗人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因此更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第三节中,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同时也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人通过对落叶的描绘,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但也表现了生命的美丽和永恒。
最后一节中,诗人以“我将自己投在路上,因为我的路还在前面”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人虽然感到生命的短暂和不确定,但仍然坚定地向前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偶成》是一首充满感性和思考的诗歌,通过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戴望舒《偶成》教案

戴望舒《偶成》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偶成》的创作背景。
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偶成》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偶成》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
第二章:诗人戴望舒简介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戴望舒的生平背景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引导学生理解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戴望舒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风格特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风格。
第三章:《偶成》文本解读3.1 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理解《偶成》的诗歌主题。
引导学生欣赏《偶成》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3.2 教学内容对《偶成》进行逐句解析,深入挖掘诗歌主题。
分析《偶成》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艺术特色。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偶成》进行逐句解读。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创作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偶成》中汲取灵感,进行诗歌创作。
4.2 教学内容分析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欣赏方法。
引导学生从《偶成》中汲取灵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欣赏方法。
运用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欣赏。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偶成》及其创作背景有更深刻的理解。
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现代诗歌。
5.2 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提出课后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运用布置作业法,引导学生课后学习和探索。
第六章:诗歌中的意象分析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戴望舒代表诗歌

戴望舒代表诗歌戴望舒代表诗歌 11、《流浪人的夜歌》残月是已死美人,在山头哭泣嘤嘤,哭她细弱的魂灵。
怪枭在幽谷悲鸣,饥狼在嘲笑声声,在那莽莽的荒坟。
此地黑暗的占领,恐怖在统治人群,幽夜茫茫地不明。
来到此地泪盈盈,我是飘泊的狐身,我要与残月同沉。
2、《深闭的园子》五月的园子已花繁叶满了,浓荫里却静无鸟喧。
小径已铺满苔藓,而篱门的锁也锈了——主人却在迢遥的太阳下。
在迢遥的太阳下,也有璀灿的园林吗?陌生人在篱边探首,空想着天外的主人。
3、《游子谣》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篱门是蜘蛛的家,土墙是薜荔的家,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他沈浮在鲸鱼海蟒间: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更甜蜜的家园,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
唔,永远沈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4、《秋夜思》谁家动刀尺?心也需要秋衣。
听鲛人的召唤,听木叶的呼息!风从每一条脉络进来,窃听心的枯裂之音。
诗人云:心即是琴。
谁听过那古旧的阳春白雪?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有人已将它悬在树梢,为天籁之凭托——但曾一度谛听的飘逝之音。
而断裂的吴丝蜀桐,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
5、《微笑》轻岚从远山飘开水蜘蛛在静水上徘徊说吧:无限意,无限意有人微笑一棵心开出花来有人微笑许多脸儿忧郁起来做定情之花带的点缀吧做遥迢之旅愁之凭籍吧微温轻渺,欲说还休。
6、《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象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歌颂母爱 自创诗

歌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孟郊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送母回乡》——李商隐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慈乌夜啼》——白居易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燕诗示刘叟》——白居易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十五》——王安石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思母》——与恭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思母》——与恭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岁暮到家》——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别老母》——黄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墨萱图》——王冕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西上辞母坟》——陈去疾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为母氏题照》——郑燮白发苍苍七十翁,依然执手话家风。
扶床小女闻声笑,倚枕娇儿见影忡。
爱日初升新雨后,慈云未散晚霞中。
人间至乐无如此,愿得年年此会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偶成》
教学目标:1、认识、了解戴望舒其人其事,了解戴望舒诗歌特点2、明确本诗创作主题,理解作者通过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明确本诗创作主题,理解作者通过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每个人的青春,都住着一个从“雨巷中走出来的姑娘”,今天,就让我们学习“雨巷诗人”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偶成》。
二、作者介绍
1、基本情况戴望舒(1905~1950)诗人。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等人的影响。
戴望舒于1905年出生于烟雨迷蒙的杭州城,这里的气候培育了诗人太多的柔情和忧郁,他爱情路一波三折,更加剧了他精神的苦恼和折磨。
生活在二三十年代,中国黑暗浓重的大环境当中,诗人像所有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一样,陷入了苦闷与彷徨,于是,这样一种人生困境当中,诗歌成了诗人灵魂修养和净化的方式,他倾听自己生命的律动而喃喃自语,向深处挖出了生命的缺憾所带来的种种沉郁和悲凄,
并一一展示出来。
2、婚恋情况: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1928年,戴望舒忧郁而强烈的感情世界里,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
时年18岁的施绛平活泼可爱,与戴望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平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
但施绛平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
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兑现爱情的预约,他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在法国的3年中,戴望舒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由于自费留学的资金不够,他只得靠译稿来挣钱。
1935年4月,戴望舒被中法大学开除回国。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一个不相信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施绛平已确实恋上她原本就喜欢的那个人,戴望舒愤怒之下当众打了施绛平一记耳光,长达8年的恋爱终于结束。
为了抚慰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
小他12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并于第二年结婚。
但1938年5月,戴望舒全家由上海乘船到香港后,两人间的感情逐渐有了分歧,他们常常因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
1940年冬,穆丽娟回到上穆丽娟回到上海决定离婚,戴望舒只好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戴咏素归戴望舒抚养。
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并很快
进入热恋。
尽管杨静的父母竭力反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
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琐事吵架。
1948年末,杨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了种种努力都未能奏效,两人各带一个女儿,戴咏树归杨静,戴咏絮归戴望舒。
1949年初,曾经蒙受"附日"冤枉的戴望舒决定回到北方。
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负责法文科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他十分欣慰,曾向新闻出版总署的负责人胡乔木表示,"决心改变过去的生活和创作方向"。
而这时,他的哮喘病已严重到上楼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为了更好地工作,他听从医生建议动了手术,但病情并未好转,由于惦记《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文翻译,他提前出院,并给自己打麻黄素针,在家治疗。
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照例自己打麻黄素针,为了能早点治好,他加大剂量,注射后不久,心脏跳动剧烈,扑在床上就昏迷过去,等送到医院,已经停止了呼吸。
3、关于作品:戴望舒,凭着一首《雨巷》,以“雨巷诗人”之名进入我们的视野,然而真正在人们心底留下烙印的还是这首小诗《偶成》。
这首诗作于抗战最后的岁月,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岁月,被无数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的想起,又淡淡的吐出。
它不仅仅是那个时候的一首表达革命乐观精神的诗,这样太束缚了《偶成》的境界,它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三、诗歌朗诵
1、听录音
2、朗诵诗歌
四、文本赏析
(一)解题
题目的含义是:忽然看到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二)、赏析诗歌
1.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的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1)诗歌第2句中“古旧的凝冰”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那些正在酝酿的希望和生命。
(2)迢摇的梦指什么?
明确:据原诗,这些迢遥的梦是指“灿烂的微笑”与“明朗的呼唤”就是指那些美好的东西。
赏析: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有些美好的东西是永恒的。
让人从中体会到美的恒常。
2.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诗歌第5句中“这些好东西”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的是美好的愿望和渴望。
赏析:这一段说有的美好的东西并不是永恒的。
当一些美丽逝去,不要过多抱怨。
感悟:生命中曾拥有一些美好的东西,也曾丢失这些美好的东西。
人就是这样成长的。
所以,人要追求,但不能刻意追求。
在美好面前,我们要快乐。
但美好过去,我们也要心平气和。
3.参考诗歌的写作时间及展现的意境,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诗的主题,寓意生命的顽强。
《偶成》写于1945年5月31日,抗战最后岁月。
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于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表明诗人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
4.《偶成》诗人通过抒写梦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革命乐观精神,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
诗人的人生态度纷繁落尽,正道沧桑,随着时光流转,这一个偶然转身,已经是另一番模样。
只有静水流深,汩汩中流淌着生命的真谛,至今不息。
(三)小结
这首诗的主题,寓意生命的顽强。
《偶成》写于1945年5月31日,抗战最后岁月。
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于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表明诗人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着眼身边,意境却不拘一格,小事物中孕育着人生大境界。
以至于而今吟来,仍然可以契合我们的心灵,引起共鸣,而不是随着
那一段过去被无情的时间埋葬。
或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于堆积沉沉厚土的记忆中诞生,更能挣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获得永生的感染力。
戴望舒,凭着一首《雨巷》,以“雨巷诗人”之名进入我们的视野,然而真正在人们心底留下烙印的还是这首小诗《偶成》。
这首诗作于抗战最后的岁月,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岁月,被无数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的想起,又淡淡的吐出。
它不仅仅是那个时候的一首表达革命乐观精神的诗,这样太束缚了《偶成》的境界,它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
从《雨巷》到《寻梦者》,从《烦忧》到《我用残损的手掌》,再到这首《偶成》,戴望舒的一生都在执著的追求理想与爱情,也经历不停的失望。
从诗歌看戴望舒,他是一个不染轻尘的人,如同他出于《离骚》中“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的笔名一样优雅柔美。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