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主管护师《儿科护理学》高频考点100条【精华汇总】
主管护师 儿科考试重点

儿科必考知识点考点一:Apgar评分简单记忆:心、肌、呼、弹、皮五项。
重度窒息0~3分。
考点二:新生儿窒息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循环)、D (药物治疗)、E(评价)。
考点三:新生儿胸外按压:按压胸骨下1/3部位,每分钟120次,深度1~2cm,按压与通气比为3:1。
考点四: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硬肿发生顺序为: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新生儿硬肿症主要治疗原则是复温。
考点五:新生儿脐炎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新生儿脐炎轻者用安尔碘或0.5%碘伏及75%酒精消毒。
考点六:HIE最主要病因是围生期窒息。
HIE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
HIE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肝功不全改用苯妥英钠,顽固性抽搐者加用地西泮或水合氯醛。
考点七:新生儿全血血糖<2.2mmol/L(40mg/dl)诊断为低血糖。
考点八:新生儿低钙血症:血清总钙低于1.8mmol/L(7mg/dl)或血清游离钙低于0.9mmol/L(3.5mg/dl)。
低钙患儿发生惊厥:10%葡萄糖酸钙。
(链霉素过敏和枸橼酸钠中毒解毒)考点九: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初期:激惹、枕秃(3个月内);激期:颅骨软化(3~6个月)、方颅或鞍形颅(7~8个月)、肋骨串珠(7~10肋)、郝氏沟、“O”形腿或“X”形腿;恢复期:症状减轻或消失;后遗症期:骨骼畸形。
考点十: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血清钙离子降低是引起惊厥、喉痉挛、手足抽搐的直接原因。
考点十一: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表现为惊厥、手足抽搐、喉痉挛(可致死)发作(血清钙<1.75mmol/L),无热惊厥最为常见。
考点十二:小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头痛、烦躁、嗜睡、惊厥、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为主要特征。
考点十三: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kg。
3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6kg),1周岁时增至出生时的3倍(9kg)。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儿童生理特点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快,新生儿的仰卧位时头部较重,易引起头部后仰;婴幼儿的下颌较短,枕骨受重在后部,可引起气道阻塞;儿童的心率快,呼吸频率高,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例大,易失水、失热和缺氧。
儿童安全注意事项1.睡眠安全:确保环境安静、温度适宜、婴儿平躺着睡等。
2.饮食安全:选择适宜的食品,避免过量喂养和错误喂养等。
3.烫伤防范:避免让儿童接触烫水、烫油、烫气等。
4.感染预防:避免接触疾病患者、污染物等,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儿童常见疾病及其护理1.呼吸系统感染:如感冒、肺炎等,护理重点在于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
2.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呕吐等,护理重点在于给予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支持,保持电解质平衡。
3.发热病:如发烧、中暑等,护理重点在于控制体温、保持体液平衡、预防并发症。
4.儿童意外伤害:如割伤、烧伤、磕碰等,护理重点在于及时处理伤口、防止感染、止血止痛等。
儿童药品使用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病情等选择适合的药物。
2.不要滥用药物:不要将成人药物用于儿童,不要滥用退烧药、抗生素等药物。
3.注意药物副作用: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关注副作用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4.儿童药品存放:药品应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避免错误使用。
儿童康复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应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加强沟通、鼓励和安慰病人,鼓励患儿自主训练,积极开展各种适合儿童的康复活动,加强家庭护理指导,积极预防并发症等。
以上是对儿科护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的汇总和概述,希望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主管护师考试 儿科护理学重点

第一章1.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怀胎8周为胚胎期,是小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28天止称新生儿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称围生期。
3.婴儿期:出生后到满一周岁之前为婴儿期,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4.幼儿期:1周岁后-3周岁前为幼儿期,智力发育较前突出。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6.学龄期:从小学起(6-7岁)到进入青春期(12-14周岁)为止。
生殖系统发育接近成人。
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
7.青春期:从第2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第二章1.小儿生长发育规律:⑴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出生后头三个月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高峰;⑵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的较早,生殖系统最晚,淋巴系统则先快后回缩;⑶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高级到低级,由简单到复杂;⑷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2.生长:一般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改善和功能上的成熟。
3.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②性别③孕母情况④营养⑤生活环境⑥疾病和药物。
3.体重公式:1-6月:体重kg= 出生时体重 + 月龄 * 0.7kg。
7-12月:体重kg= 6kg + 月龄 * 0.25kg。
2-12岁:体重kg= 年龄 * 2 + 7(或8)kg4. 身长: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到2岁时约85cm2-12岁身长公式:身高cm = 年龄 * 7 + 70cm5. 头围:出生时相对较大约33-34cm,2岁时约为48cm,较小头围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
6.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胸围大小与肺、胸廓发育密切相关。
7. 头颅骨的发育: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3-4个月时闭合,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等,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至迟约生后6-8周闭合。
儿科中级考试知识点总结

儿科中级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儿科学基本知识1. 儿科学的发展历程2. 儿童发育与生长的特点3. 儿童生理与病理的特点4. 儿科疾病的分类与特点5. 儿科临床常用的诊断手段二、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3. 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4. 儿科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 儿科肾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6. 儿科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7.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8. 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9. 儿科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0. 儿科皮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1. 儿科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2. 儿科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3. 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4. 儿童营养不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三、儿童保健相关知识1. 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及干预2. 婴幼儿早期教育知识3. 儿童心理健康及相关问题4. 儿童营养与饮食5. 儿童运动与体能发育6. 婴幼儿安全与保护知识7. 儿童卫生与预防接种8. 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护理与调理四、儿科护理与体格检查知识1. 儿童常见护理问题及护理技能2. 新生儿护理与常见问题3. 婴幼儿喂养与保健4. 婴幼儿常见疾病的体格检查5. 儿童常见疾病的体格检查五、儿童药物知识1. 儿童用药的特点与原则2. 儿科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3. 儿科抗感染药物的应用4. 儿科抗病毒药物的应用5. 儿科抗真菌药物的应用6. 儿科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7. 儿科止痛药物的应用8. 儿科抗过敏药物的应用9. 儿科抗炎药物的应用10. 儿科抗发热药物的应用六、儿科典型病历分析与处理1. 新生儿窒息的救治与护理2. 婴幼儿肺炎的诊治3. 儿童肾炎的临床处理4. 儿童急性泌尿系感染的处理5. 儿童肠套叠的处理6. 儿童周围血管损伤的处理7. 儿童外伤的护理与处理8. 婴幼儿拉肚子的处理与护理9. 儿童哮喘的治疗与护理10. 儿童骨折的处理与护理七、儿科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护理1. 儿童智力障碍的诊断与护理2. 儿童癫痫的诊断与护理3. 儿童脑部肿瘤的诊断与护理4. 儿童脑炎的诊断与护理5. 儿童脑瘫的诊断与护理6. 儿童小儿麻痹症的诊断与护理八、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与护理1. 先心病的诊断与护理2. 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护理3. 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护理4.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护理5. 高血压病的诊断与护理6. 心包炎的诊断与护理九、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护理1. 婴幼儿胃肠炎的诊断与护理2. 儿童胃肠道异物的处理与护理3. 婴幼儿腹泻的诊断与护理4. 婴幼儿便秘的诊断与护理5. 儿童胆囊炎的诊断与护理以上所列的知识点是儿科中级考试涵盖的主要知识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 (主管护师)

[考点1] 儿科护理学的范围即小儿时期健康和卫生的问题:包括正常小儿身心方面的保健、小儿疾病的防治与护理,与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有着广泛联系。
[考点2] 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
[考点3] 身体、心理素质包含具有与小儿成为好朋友、与小儿家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同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
[考点4] 儿科护士的角色有护理活动执行者、护理计划者、健康教育者、健康协调者、健康咨询者、患者代言人、护理研究者。
[考点5]小儿年龄分期(1) 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称为胎儿期,约40周;(2)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28天止称新生儿期; 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称新生儿早期(3)围生期: 胎龄满28周(体重≥1000至出生后足7天。
此期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和生命遭到最大危险的时期,死亡率最高,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2~2/3;(4)婴儿期: 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5)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传染病发病率仍较高,防病为重点,乳儿乳牙出齐;(6)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进一步减慢,而智能发育更趋完善但易患急性肾炎、风湿热等免疫性疾病;(7)学龄期: 自入小学前(6~7岁)到进入青春期(12-14岁)前为止,此期小儿体格生长稳步增长;(8)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
[考点6] 生长发育的规律(1)连续性和阶段性:第一个生长高峰: 头3个月;第二个生长高峰:青春期;(2)不平衡性: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 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回缩;(3)顺序性: 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4)个体差异: 受遗传、性别、孕母情况、营养、生活环境、疾病和药物因素的影响。
卫生资格考试儿科学100条必备知识

卫生资格考试儿科学100条必备知识为了帮助大家通过卫生资格考试,医学教育网整理了儿科学100条必备知识,与大家分享。
必备知识点1:小儿因代谢旺盛,需氧量高,但因解剖特点使呼吸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增加呼吸频率来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
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但小儿因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呼吸节律不齐,尤以早产儿、新生儿最为显著。
必备知识点2:婴幼儿呼吸肌发育不全,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小而膈肌活动明显,呈腹式呼吸;随年龄增长,呼吸肌逐渐发育成熟,小儿开始行走时,膈肌和腹腔脏器逐渐下降,肋骨由水平位逐渐倾斜,于是出现胸腹式呼吸。
必备知识点3:潮气量系指安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年龄越小,潮气量越小。
必备知识点4: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
必备知识点5:人体由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素供给能量,它们在体内的实际产能量为:糖类16.8kJ/g(4kcal/g);脂肪37.8kJ/g(9kcal/g)。
蛋白质16.8kJ/g(4kcal/g)。
必备知识点6:血液系统新生儿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占70%,成人血红蛋白占30%,足月新生儿白细胞总数为15×109/L~20×109/L,分类计数以中性白细胞为主,4~7天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血小板为150×109/L~250×109/L。
必备知识点7:阿氏评分:新生儿生后1分钟及5分钟的阿氏评分(Apgarscour)概括地反映了新生儿出生时的情况,对诊断窒息和评价复苏效果及预后很重要。
按1分钟评分标准分为轻、重两度,4~7分为轻度,0~3分为重度。
必备知识点8:对Rh不合溶血症,应选用Rh系统与母亲相同、ABO系统与新生儿相同的血液;ABO不合溶血症则用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混合血,或用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所用血液应与母亲血清无凝集反应。
换血量为150~180ml/kg(约为婴儿全血量的2倍)。
4儿科护理学 高频考点

儿科护理学考点1.小儿年龄分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
2.生长发育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各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顺序性、个体差异。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3.体重是反映小儿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
男孩出生体重平均为3.38±0.40kg,女孩为(3.26±0.40kg。
出生体重公式:出生体重3.25kg3-12个月体重=(月龄+9)/21-6岁体重=年龄(岁)X2+87-12岁体重=[年龄(岁)X7-5]/22岁后到青春期体重每年稳步增长约2 kg4.身长(高)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出生身长公式:3-12个月身高=752岁872-6岁身高=年龄(岁)X7+757-10岁身高=年龄(岁)X6+805.头围出生时约33~34 cm,1岁时头围、胸围相等(46 cm)。
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
6.前囟1~1.5岁时闭合,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减等;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压增高,如脑积水、脑膜炎等,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7.乳牙:生后4~10个月开始萌出,最晚3岁出齐。
13个月尚未出牙视为乳牙萌出延迟。
8.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四五月百白破,八月麻疹乙脑乱。
9.预防接种的反应: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晕针。
10.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10%,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11.早产儿呼吸不规则,可发生呼吸暂停(呼吸停止超过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发绀及肌张力减低)。
12.早产儿病室: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
13.早产儿开奶时间:出生体重在1 500 g以上而无青紫的患儿,可出生后2~4小时喂10%葡萄糖水2 ml/kg,无呕吐者,可在6~8小时喂乳。
出生体重在1 500 g以下或伴有青紫者,可适当延迟喂养时间。
主管护师考试 儿科护理学重点总结

儿科护理学重点总结第一单元绪论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天(一)胎儿期:受精卵形成至小儿(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1.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2.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七)青春期: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第二单元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连续性和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个体差异第二节体格生长(一)体格生长的指标1.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2.身高:新生儿50cm1岁75cm 2岁85cm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3.头围: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
在2岁前最有价值。
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 (二)骨骼的发育1.囟门前囟:出生时1.5~2cm,1—1.5岁闭合。
后囟:6~8周闭合;颅骨骨缝3~4个月闭合。
2.脊柱的发育: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胸椎后凸;1岁会走腰椎前凸。
3.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为其岁数加1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下桡骨骺(约1岁);三角骨(2-2.5岁);月骨(3岁);大、小多角骨(3.5-5岁);舟骨(5-6岁);下尺骨骺(6-7岁);豆状骨(9-10)(三)牙齿的发育2岁内乳牙数为月龄减4~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级主管护师《儿科护理学》高频考点100条【精华汇总】1.骨髓外造血可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2.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第一次交叉出现于生后4~6天,第二次交叉出现于生后4~6岁。
3.婴幼儿最常见的贫血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4.预防早产儿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的时间是生后2个月。
5.铁剂与维生素C、肉类、氨基酸、果糖等同服,能促进铁的吸收。
6.服用铁剂的最适宜时间是两餐之间。
7.铁剂使用中应当注意二价铁吸收效果好。
8.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最有效早期指征是网织红细胞上升。
9.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铁剂治疗,血象恢复后仍应持续服用铁剂2个月。
10.绿叶蔬菜、水果、谷类、动物内脏等中含丰富叶酸。
11.慢性腹泻可使婴儿铁吸收减少。
12.婴幼儿长期偏食可导致铁摄入不足。
13.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₁₂和/或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14.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的致死原因是颅内出血。
15.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禁用的药物种类是阿司匹林类。
16.正常婴儿每日排尿量为400~500ml。
17.学龄儿童每日正常尿量少于400ml,婴幼儿少于200ml,即为少尿。
18.每日尿量少于50ml为无尿。
19.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主要原因是低蛋白血症。
20.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血沉恢复的时间一般是8周~12周。
21.急性肾小球肾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水肿、少尿、血尿、高血压。
22.急性肾炎多发生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
23.急性肾炎小儿可以恢复上学的标准是尿艾迪计数正常。
24.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最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大量蛋白尿。
25.单纯性肾病发病年龄多为2~7岁。
2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治疗肾病的首选药物。
27.单纯性肾病患儿最显著的症状是高度浮肿。
28.感染、电解质紊乱、血栓形成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
29.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为急性肾小球肾肾炎的常见并发症。
30.小儿泌尿系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上行感染。
31.肾病综合征患儿易合并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使用激素。
32.小儿泌尿系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杆菌。
33.泌尿系感染患儿宜大量饮水。
34.化脓性脑膜炎使用敏感性抗生素的时间至少是2~3周,或治疗至临床症状消失后复查脑脊液正常后停药。
35.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混浊呈脓性,白细胞数明显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下降。
36.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通过脐部感染。
37.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诱发的周围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病变,主要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
其脑神经损害以面神经受累最常见,但多为双侧面瘫表现。
约有10%的病人出现轻微中枢神经损伤,出现病理征。
38.小儿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神经反射有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
39.化脓性脑膜炎出现颅压高时首选的脱水剂是20%甘露醇,因其快速滴入能达到高渗利尿的目的,能很好的降低颅内压。
40.使用20%甘露醇前应检查药物有无结晶,该药应缓慢静推或快速静滴,勿将药液漏到血管外,不与其他药物混合应用,如药液中有结晶,使用时略微加温使其溶解后注射使用,静脉滴入时最好是用带过滤网的输血器,以免晶体进入血管。
41.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参与事件能力差,多动,有攻击行为等,但患儿智力正常为特点。
42.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脊液检查可见发病后蛋白含量逐渐升高,4周后逐渐下降,而细胞数正常,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为本病的特征。
43.脑脊液检查,细菌培养加药敏是确诊化脓性脑膜炎,并指导治疗的重要检查。
44.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并发症包括硬膜下积液、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等,如脑神经受损还可产生耳聋、失明等;脑实质受累可产生瘫痪、智力低下或癫痫等。
45.典型的痉挛性脑瘫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抱起时双腿交叉呈剪刀样。
46.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应主要以功能锻炼,预防意外,保证营养为主,除癫痫发作患儿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外,其他患儿不需要中枢药物治疗。
47.脑脊液检查术后应去枕平卧6小时,过早抱起会引起头痛等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脑疝。
48.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49.化脓性脑膜炎以发热、呕吐、头痛、烦躁、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为主要特征。
50.控制小儿风湿热复发首选的药物是长效青霉素,每月肌注一次,疗程至少5年,一般用至25岁或更久。
51.风湿热患儿绝对卧床时间:无心脏炎者2周,轻度心脏炎者4周,重度心脏炎者6~12周。
绝对卧床时间与关节障碍无关。
52.严重腹型紫癜患儿应当禁食,以防止消化道出血。
一般腹型紫癜患儿给予无动物蛋白、无渣饮食。
53.过敏性紫癜主要受损部位包括皮肤、消化道、关节和肾。
54.川崎病患儿的眼部症状是全身小血管炎的局部表现。
每日以生理盐水擦洗可以缓解不适,无需特殊处理。
55.川崎病的心血管系统受累虽然不常见但是主要致死原因,常于发病后1~6周出现,故需要密切监测。
56.保护易感人群最重要的免疫措施是进行预防接种即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
57.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58.水痘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10天左右。
59.猩红热帕氏线多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弯和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并伴有出血点而呈紫色横纹线。
60.在麻疹前驱期发热2~3日后,在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黏膜可见散在细小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即麻疹黏膜斑(柯氏斑),为本病特征性黏膜斑。
此斑持续仅1~2天即完全消失,为麻疹早期的重要表现。
61.麻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带麻疹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吸入为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
该病好发冬春季节;人群普遍易感;愈后获终身免疫。
62.典型麻疹皮疹于发热3~4天开始出现,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后达到手掌足底,2~3天逐渐遍及全身。
初为细小淡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随即呈鲜红色,皮疹由稀疏逐渐密集,可融合成片,疹间有正常皮肤;疹退后有脱屑并留色素沉着。
63.麻疹的隔离期是: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应隔离至出疹后10天。
64.对易感儿未接受麻疹疫苗接种者,于接触麻疹后5天内肌注入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发病,如接触后5天后注射,可减轻症状。
被动免疫仅维持3~8周。
65.对8个月以上小儿,凡未患过麻疹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有效地预防麻疹。
是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措施。
66.流行性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肿完全消退。
67.中毒性痢疾无腹泻的早期病例,应作冷盐水灌肠,如有脓血便可初步确诊;无脓血时可挑黏液镜检以确诊。
68.猩红热是由以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为特征。
69.咽拭子细菌培养最有助于诊断猩红热。
70.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急性传染病。
少数患儿病后2~3周可发生急性肾炎或风湿热。
71.典型水痘皮疹的特点是:皮疹常在起病日或次日出现;主要在躯干及头部,四肢较少,初起为细小红色斑疹,数小时变为丘疹,再数小时发展为水泡疹,呈水滴状清亮水泡,周围红晕,瘙痒感重,24小时内变浑浊,1~3天后变干结痂,一周左右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
水痘皮疹的特征为丘疹、新鲜和陈旧的水疱疹以及干痂在同一部位皮肤同时并存;呈向心性分布。
重症水痘疱疹内液可呈血性。
72.猩红热起病12~48小时内出疹,通常24小时内布满全身。
其特点为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皮疹愈多脱皮愈明显,轻症呈糠屑样,重症则大片脱皮,不留色素沉着。
73.中毒性痢疾的特点是发病急骤,突发高热,可达40℃以上,患儿全身中毒症状重,反复惊厥,迅速发生休克、昏迷或呼吸衰竭。
早期肠道症状轻微,甚至无腹痛与腹泻。
74.小儿中毒型痢疾临床分为三型:休克型: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表现,还可并发DIC和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广泛出血和呼吸困难。
脑型:以神志不清、反复惊厥为主要表现。
很快出现脑水肿、脑疝表现。
常因脑疝而呼吸骤停死亡。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表现。
75.麻疹患儿的护理措施与其它热病不同,处理高热时需兼顾麻疹不宜用药物及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冷敷、醇浴以免皮肤血管收缩、末梢血管循环障碍,使皮疹不易透发或中途收没。
应保持皮肤清洁,不宜用肥皂清洗,以免刺激皮肤。
76.结核菌素实验为皮内注射,注射部位为左前臂掌侧面中、下1/3交界处。
48~72小时看结果。
测局部硬结范围,取纵横两者平均直径判断强度。
77. PPD试验呈强阳性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78.原发型肺结核是小儿肺结核最常见的类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核。
原发型肺结核90%在肺内,大多位于胸膜下,在肺上叶底部和下叶上部,尤以右肺多见。
79.结核性脑膜炎起病多缓,常伴结核中毒症状;婴幼儿及重症患儿可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结核中毒症状为主,一般肺部体征不明显;周围淋巴结可轻度肿大,可出现眼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过敏表现。
80.链霉素的毒副反应包括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肾损害、周围神经炎和过敏反应,因此需定期监测前庭和听力功能。
81.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的特点是压力增高,外观透明或毛玻璃样,白细胞总数升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两者同时降低是结脑的典型改变)。
82.原发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为由肺部原发病灶,肿大的淋巴结和两者相连的发炎的淋巴管组成,胸片呈现典型哑铃状"双极影"。
83.结核病预防性用药的指征是与开放性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3岁以下未接种卡介苗而结核菌素实验为阳性者;结核菌素实验新近由阴转阳;结核菌素实验阳性伴结核中毒症状者;结核菌素实验阳性,新患麻疹或百日咳小儿;结核菌素实验阳性而需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者。
84.异烟肼的毒副作用包括精神兴奋,周围神经炎、肝功受损和皮疹,可同服维生素B预防周围神经炎,并每月查肝功能。
85.乙胺丁醇的毒副反应包括球后视神经炎、周围神经炎、消化道反应和肝功能损害等,应每月查视力、视野及辨色力。
86.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可见于:未感染过结核;结核菌素失效;处于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4~8周内);机体免疫受抑制如严重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全并麻疹、百日咳等;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
87.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的护理措施包括做好患儿的生活护理,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定期更换体位,防止褥疮;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观察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88.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可见于卡介苗接种后;儿童无明显临床表现而呈现阳性者,表示受过结核感染,但不一定有活动病灶;3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下者的阳性反应,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强阳性反应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两年内由阴转阳,或强度明显增加者表示有新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