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国公司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跨国公司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跨国公司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跨国公司现状、问题与对策 

李文锋 外经贸部政策研究室 

改革,2001年第5期

一、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的跨国公司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产物,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对外投资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集中在贸易领域、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

根据外经贸部统计,截至2000年11月底,经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6289家,协议投资总额达110.6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为74.7亿美元,占总投资的67.5%,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贸易、资源开发、工业生产加工、交通运输、旅游、承包劳务、研究开发、咨询服务、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诸多领域。在上述企业中,境外加工贸易企业259家,协议投资总额7.27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5.72亿美元。

根据企业经营性质,中国跨国公司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四类:(1)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2)生产性企业或企业集团。这些大型生产性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优势是:有外贸经营权;有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在国内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由于它们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而海外经营起步虽晚,但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3)大型金融保险、多功能服务公司。这些公司资金雄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良好的信誉,经营规模较大。(4)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数量多,投资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

跨国公司的重要特征是企业经营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具有以下特点:(1)对外投资主体进一步优化,一批行业“排头兵”和优秀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较好成效。大型生产企业集团及一些知名品牌企业成为跨国经营的主力军,实现了“境外生产、境外销售”,初步显露出中国跨国公司的雏形。这些以多元化和集团化为特征的跨国企业的出现,说明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正在向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迈进。(2)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明显扩大,境外企业实力和对外投资数额均有所增加。我国境外企业的平均投资额由80年代中期的60万美元提高到90年代中期的100万美元以上。(3)境外资源开发项目不断增加,项目金额不断扩大。以中信集团在澳大利亚的铝矿项目、中冶集团在澳大利亚的铁矿项目、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的西非远洋渔业项目等为代表的资源类境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资源短缺的状况,增加国家的战略资源储备,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4)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如远大集团、新希望集团、重庆力帆轰达公司、浙江飞跃缝纫机制造公司等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为跨国经营的新生力量。(5)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出口的成效显著。已批准的259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每年可带动9.93亿美元的原铺材料和零配件出口。

二、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问题

跨国公司的含义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机制适应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需要,即企业制度的国际化;二是企业的经营行为包括投资、融资、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国际化;三是对企业进行宏观管理的国际化。从这几方面看,目前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遇到的较突出问题

是:

1.我国海外企业经营的格局欠合理。目前我国贸易型境外企业比重过多,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而生产型境外企业、资源开发型境外企业加起来也仅占对外投资总额的30%多。

2.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普遍较小,发展后劲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目前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单项平均金额约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约为450万美元,而1999年我国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平均金额也只有220万美元,若将累计对外投资项目考虑在内,则这一指标更低。

3.企业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主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海外投资企业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制企业。但我国国有企业与当今世界上通常意义的跨国公司相比,在企业制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一些国有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的“痼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4.我国一些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明确,盲目上项目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企业境外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已淘汰的废旧设备、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个别企业甚至是为了转移国有资产。有些企业投资的前期市场调研不细,目的性不强,对市场变化的风险估计不足,造成盲目投资。还有些企业不顾自身条件,对外承诺许多项目,而不能实现,造成不良影响。境外投资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

5.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融资困难。受企业自身规模及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约束,企业很难进行有规模的对外投资,阻碍了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步伐;承包劳务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难以获得进出口银行贷款,受国际市场带资承包要求的限制,影响了业务的开展和扩大。

6.企业对自身的利益保护不力。一些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对当地的有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出现纠纷往往束手无策。也有个别企业不按规定到我驻外使领馆登记,在应付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时十分被动。

7.国际化经营方面的人才短缺。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熟悉法律、精通业务、懂管理、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制约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境外投资活动的重要因素。

8.对外投资宏观管理体制严重滞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国家计委负责对一般对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国家经贸委负责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进行审批,二者职能不清,且前者严格,后者宽松,导致近期一些企业试图搭境外加工贸易的“便车”,同时在地方上也引起了一些操作上的问题。有实力、有优势的企业想“走出去”的出不去,因为审批制度过严、过于繁杂,而一些没有实力的企业却通过非法途径“溜出去”,逃避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并造成国有资产的海外流失。

9.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比较繁琐。目前由政府部门对每个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批,不仅审批环节多,而且时间长,也影响了企业境外投资的积极性。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不少企业采取化整为零,先生存再发展的策略。

10.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外部环境亟待完善。我国目前尚无规范对外投资的法律,财政、金融、外汇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仍需完善和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企业难以及时获取国际市场信息;与投资相关的国际法律、会计、评估、咨询等涉外中介机构的作用还有待强化。境外投资的保险、保障机制亟待建立。

三、当前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定位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微观主体,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作为一个处在转型、发展中的国家,我们也面临着发展什么样的跨国公司的选择。

首先,合理定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企业跨国经营必须考虑自身条件,以对其国际化经营目标有合理定位,这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实施适当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无论是从产业优势还是企业自身实力看,我国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仍处于初级阶段,是获取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学习阶段。这种初级阶段决定了企业国际化经营会有所“失”。尽管如此,具体到不同企业,应有的放矢,以期有所“得”。由于每个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其定位的目标也不尽一样,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以带动出口的创汇主导型企业。(2)以获取原材料的资源开发型企业。(3)以获得他国先进技术及经验的学习型企业。(4)以占领市场为目的的国际竞争型企业。对一些企业而言,往往是多目标的结合。

从目前来看,应大力发展“学习型”跨国公司。发达国家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是以其在资本技术人员市场网络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资源,以获取最大的市场绩效。对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而言,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其扩大市场和获得资源所必须的战略选择。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没有相对富裕的资本、技术禀赋,也没有值得内部化的特定产业(或企业)资产等优势。“学习型”的国际化经营才能加快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累积过程。

其次,不同规模的跨国公司并举发展。目前我国大陆虽然已有数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但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集团总部只是管理部门,是众多法人拼接成的“联合舰队”,而不是真正的“航空母舰”,因而只“大”不“强”。同时,我们还要走出对跨国公司认识上的误区,不能以为只有宝塔尖上的世界500强才算得上是跨国公司,事实上在这个宝塔的底部,有60000之众的中小型跨国公司,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首先从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中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只有从小做起,才能最终做大做强。

第三,实现企业制度的国际化。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一方面,应通过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学习当今国际上现代跨国企业制度;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国际化行为应按国际惯例来运行。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由法人治理结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以及配套的外部环境等构成的系统,顺应企业国际化的趋势,形成与国际化经营相关的一系列重要机制。

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状况,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情况:(1)企业在经营机制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其目标市场是国际市场,大多数三资企业及相当一部分非国有企业属于这种情况;

(2)企业经营机制实现了转变,但面向的是国内市场;(3)其目标市场是国际市场,但经营机制仍没有根本性转变,国有外贸企业或外经企业,一些生产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属于这类;(4)企业经营机制还是传统体制下的一套,目标市场也仅仅是国内市场或地区市场。因此,我国企业国际化问题将不仅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战略问题,也是企业的制度创新问题。

四、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对策

1.制订跨国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把跨国公司的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中,制订中长期发展目标,国家实施重点倾斜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在投资区域选择上,坚持重点区域与市场多元化战略相结合的原则,尤其要优先考虑打入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和市场;在行业选择上,以企业自身竞争优势为基础,突出出口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的跨国经营发展;在投资形式上,要坚持独资与合资、新建与并购相结合;在合作伙伴选择上,要有与世界知名大跨国公司结盟的战略意识,以便降低风险、分享大跨国公司在国外的资源优势和特殊优惠;在海外企业管理上,要推行属地化管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2.促进工业型、贸易型和金融型企业集团的有机结合,建立综合性、多功能、国际化经营的跨国企业集团,也是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必然选择。我国许多工业企业缺乏国际商务经验,尚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外贸企业国际化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

业化程度不高,生产能力比较差,市场开发的后劲不足。为此,应迅速改变目前相当一部分海外企业各自为政、孤军作战的局面。消除一切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打破企业之间的界限,促进工业型、贸易型和金融型企业集团实现有机结合,发挥整体优势。在现有海外企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科研开发实力,外贸企业的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的优势,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筹建综合性、多功能、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尽快形成综合优势和规模效益。但是实现企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重组,不能依靠行政性重组。

3.鼓励各种企业参与跨国经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条件下,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应当对国内外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不能搞差别待遇或歧视。在国有经济逐渐部分退出竞争性产业的大环境下,应当鼓励有实力、有优势(管理、技术等)的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国门,大胆在海外创业,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除在资源开发型投资上应以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外,其他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应当全部放开,使不同所有制企业均有机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

对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应采取投资主体责任制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前者是对投资母体(母公司)对国有资产的境外转移、管理的责任约束,后者则是对境外加工贸易具体项目法人(子公司)对母公司投资进行具体运营,进而保值增值的责任约束。在这种双重责任制的共同(相互)约束下,应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快行道”,加快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

我国国有企业走向对外投资过程中,必须首先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否则将有可能发生一系列问题。对民间企业的对外投资,应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均应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或登记备案和管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众多民间对外投资项目游离于政府部门管理之外,这也是国内资产海外流失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加强监管并使之纳入合法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要求的轨道。

4.完善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机制。对于我国由跨国经营的一些先行企业转化成的跨国公司,要尽快对其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重塑和再造具有全球战略和经营观念的新型跨国公司模式,要着重对母公司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方式加以改造使其规范化。按照国际市场营销惯例来组织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公司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在内部治理结构上要依据规范化的公司原则实施法人治理,母公司要提高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切实做到对全公司跨越国界的投资活动实行一体化的规范管理。完善境外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境外企业要规范经营,遵守驻在国的法律法规;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切实加强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

5.建立相应的跨国经营激励机制。对境外企业的管理要按照“谁投资、谁负责”的原则,投资单位负责直接管理,政府通过政策调控手段进行间接管理,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管理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监控体系。国内母公司要建立起对境外加工贸易企业资产运作和经营效益的有效监督机制,要彻底打破境外企业大锅饭的旧体制,改革驻外人员的收入分配机制,通过持股或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共担企业经营风险的运行机制。

6.在国外建立技术开发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技术开发机制和就业人员培训机制是企业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企业而言,这方面较为薄弱。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加速企业技术开发机制和人才培训机制的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国际同行业企业的合资合作,共同建立技术开发基地或人才培训基地,并借此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促成企业制度的转变。

五、我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政策体系构建

1.建立我国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

(1)尽快研究制定《中国对外投资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提高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愈来愈多的国内企业瞄准国际市场,对外投资,到国外办企业成为必然的选择。为推动我国对外投资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2)积极推进同有关国家商谈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签订投资保护协定的目的在于保护我国对外投资者,使其免受因发生战争、没收、汇款限制等非常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促进同缔约国之间互利的投资合作。(3)积极推进同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为了简化对外投资的国际税收处理问题,减轻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负担,应把同有关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作为对外工作重点来抓。(4)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利益。中国是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缔约国,我国不仅要承担义务,也要享受权力。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我海外投资企业有效利用这个机构及其条款规避风险。

2.建立和完善对对外投资的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对外投资企业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运用对外投资资产,引导投资主体的健全经营,防止国有资产及民间资产(包括外汇)的流失,必须建立起对外投资项目事后管理的制度。

(1)为保障对外投资项目的健全经营,应建立外经贸部、财政部、进出口银行和驻外经商参处(室)联网检查制。上述机构均有权对对外投资企业提交的报告是否属实、是否有非法转移国内资产行为和从事未经许可的投资项目或向第三国投资、会计帐簿情况及对外投资项目终结时的财产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对于经营不良的对外投资项目有权采取必要措施,不准其进行再投资。(2)规定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应根据批准的条件,有义务以现金或实物形式回收投资本金、贷款、利润及技术服务费用等。对对外投资项目进行结算时,应将分配所得的剩余资产及时回收至国内投资母体。对外投资企业应向财政部及其他有关部门提交当年的投资实绩、经营实绩、利润分配、利润汇出等报告。(3)对违规的对外投资企业进行处罚。对外投资企业如有违反有关外汇管理规定;无正当理由不回收对外投资盈利;不履行对外投资许可条件;对外投资后连续五年没有盈利回收实绩或无正当理由连续停业一年以上;对外投资项目投产后连续五年亏损,致使投资本金被消化等,外经贸部应采取吊销其批准证书、取消其进出口经营权、有关部门将其列入不良企业名单,对项目法人追究经济责任等处罚措施。

3.建立完善资金、税收及保险等支持政策

加强财税、金融、外汇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实现国际化经营虽然是企业的单独行为,但没有国家金融机构作为企业筹资融资的后盾,跨国经营活动也无法展开。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有关金融政策,以保证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业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1)在资金支持方面,除继续保留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援外优惠贷款和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支持外,应单独设立国家对外投资基金。(2)完善现行出口信贷政策,扩大规模,将境外投资纳入出口信贷支持范围。国家应指定有关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或商业银行专门负责对外投资基金的具体运营。(3)逐步完善有关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财税政策。在对外投资税收政策方面,除对作为实务性投资的出境设备、散件、原材料实行全国统一的出口退税政策外,还应实行国外纳税额扣除政策。抓紧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批准实施,将能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得以避免在国内外被双重课税。(4)大力强化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增加资本金,为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供出口信贷担保和信用风险保障。在对对外投资项目实施风险保障上,建议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对外投资保险险种,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出口信用保险。对外投资保险应是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之后,因发生非常风险难以收回投资时,为补偿投资者的损失而设立的保险。

4.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建设。

既要充分发挥驻外使馆经商处的第一线作用,加强对驻在国经贸信息的收集及反馈,又要充分调动各类涉外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其专业性强、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行业协调和中介服务。由于商会、协会专业性的特点,它们更能发挥对会员进行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协调、指导,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功能。现有商会与企业利益的相关性不够紧密,官办性质较重,与国外的民间商会性质有较大区别。民间商会可以采取董事会或理事会形式,由一行业的骨干企业牵头,众多企业参与,起协调、服务作用。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和特点

1、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和特点 1.1投资努力加强 根据对外经贸合作部的统计数据,从2005年1月到12月,中国外资总额为692亿美元,比同时期增长10.43%;实际利用外国资本469亿美元,比同时期增加14.90%。2002年1月到12月,外资总额为439.9亿美元,比同时期增加31.47%;实际利用外资245.79亿美元,比同时期增长18.69%。到2002年6月末,外资总额为789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98.02亿美元。 1.2投资项目系统化 跨国公司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潮流,增强自身竞争力,“服务”趋势加强。同时,跨国公司也加强在制造产业链中的营销,物流,研发,售后服务,把一般制造业,制造业装配线转移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中国变成了跨国公司制造业发展的首选地。 1.2.1继续投资制造业 在中国加入WTO后,给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制造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跨国公司已经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他们已经作出调整,和投资计划一致。大型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投资并建立了几个甚至几十个制造公司。中国制造公司已经在许多消费型生产领域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关于这些领域,跨国公司没有再投资和建立新的工厂,而只是向某些制造产业项目进行采购。 1.2.2投资产品服务产业 随着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逐渐进入中国服务业领域。包括银行金融产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包括批发、零售、外贸、分销的物流产业还包括法律咨询产业、会计、管理、公共关系等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跨国公司正在促进它在中国的公司投资到当地的总部。一些公司把中国的总部作为亚太总部。同时,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操作中心。在当地总部之下,也经常有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媒介中心等等。 1.3投资区域集中化 自从2005年,跨国公司已经增加投资到渤海经济圈,把北京和天津作为中心;增加投资到扬子江经济圈,把上海作为中心;增加投资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把香港作为中心。到2005年,85.96%外资分布在东部地区,8.78%分布在中部地区,5.26%分布在西部地区。以上数据表明: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增加中西地区的投资,而是依然把东部地区作为投资的关键地点,并且有扩大在东部投资的趋势。 1.4投资方式多元化 1.4.1根据UNCTAD’S的统计数据,跨国并购在中国可能10亿到20亿美元。中国每年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大约300到400亿美元,将近5%是跨国并购,其他大部分是新建项目投资。同时,在中国出现一些非典型并购。当建立合资,许多持有现金和技术的外国商人被估计为股本,获得中国企业的已经存在的股本。对于中国方面,这也是合并和收购的一种形式。例如:美国福特电机公司用4千万美元采购中国江陵汽车公司80%B股,因此导致江陵汽车20%的资本股变为江陵汽车重要股份。 1.4.2从合资到独资 独资趋势不是跨国公司最近的新趋势。自从1997年以来,中国的外资企业数多于合资企业数量,从2000年开始,外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额超过合资企业。,从发展趋势可见,独资企业越来越超过合资企业。例如,中国外资额为1 5643,合同金额430亿美元;新的外商合资8894,合同外资176亿美元。独资企业项目数是合资企业项目数的2倍。 1.4.3从单个投资单个项目到投资产业链 大型跨国投资不是单独在中国,而是完整的产业链投资。跨国公司能驾驭完整的产业链投资到一起,或者在中国建立必要完整的系统,它能获得在中国竞争的主动权。Nokia是一个在

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及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概要

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及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最近十多年,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全球范围内企业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向全球公司(GlobalCorporations)的转型。按照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定义,简要地说,跨国公司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建立分支机构,由母公司统筹决策和控制,从事跨国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全球公司则是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与一般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其跨国指数(海外资产、海外销售和海外雇员与总资产、总销售和总雇员的比例)超过50%。由于主要收入、主要资产均来自海外,全球公司发展战略、管理结构和理念文化与一般跨国公司相比更注重全球,形成了全球经营的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 从跨国经营向全球经营的战略转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全球范围内企业竞争的环境。冷战结束后两个对立的阵营不复存在,真正的全球市场开始出现。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以及经济全球化潮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他们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的跨国经营转向全球经营,迅速进入和占领正在形成的全球市场。他们吸纳整合全球各国或各地区的各种最优资源,包括资金、市场、原材料、技术、人才,打造全球产业链,以全球资源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战略调整之一,从跨国经营转向全球经营。随着全球市场的出现,跨国公司首先把营销及服务网点撒向全球。随后把制造组装业务转移到新兴市场或者最适宜加工组装的地区。无论是主动发起还是被动应对别人的全球市场挑战,跨国公司都不得不根据全球市场制定全球战略,从而保持现有竞争优势和开发新的竞争优势。全球经营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常态。 战略调整之二,打造全球产业链。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设置营销服务、制造组装、研发设计等中心,形成了全球产业链。随着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以及90年代东欧和俄国经济体制转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制造组装业务转移到这些资源和劳动力低成本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制造组装基地。在低成本国家建立制造基地极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竞争力。随着制造业务的转移,跨国公司也开始把研发设计业务向全球转移。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出现了从国内到国外,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通过在全球范围设立营销服务、制造组装和研发设计中心,跨国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全球产业链。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企业间点对点的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的竞争。因此,跨国公司建立全球产业链对于其参与全球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战略调整之三,通过外包吸纳整合全球人力资源。由于全球市场迅速形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现状及影响

西安工业大学北信学院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现状及影响 院系:经管系 专业:国际贸易 班级:1班 学号:B09040124 提交日期:2012 年 5 月23 日 姓名茹雪学年论文成绩

跨国公司对华营销策略分析 1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现状: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低位日益突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已经占到了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额的23%,税收的18%和出口额的48%,外资流入存量占GDP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19.6%上升至2000年的32.3%。《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995年仅为20亿美元,2000年增至410亿美元,同期的我国整体的出口规模也从260亿美元迅速增至2490亿美元;初级产品和资源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从1985年的49%降至2000年的12%,二同期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则从3%增至22%。在华设立的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89年的不足9%增值2001年的48%,其在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增长更为迅速,从1996年的59%增至2000年的81%。时至今日,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部分高科技行业出口增长的支柱。这些高技术行业包括电子元器件行业、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和移动电话等。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资料显示,在2001年中国吸引了470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比起2000年上升了15%。较低的劳动成本,加入WTO以及迅速发展的本地消费者市场是中国成为了亚洲最有吸引力的地方。A.T.Kearney最近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能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地方。大型跨国公司的生产网络纷纷登陆中国。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这些新增加的投资,许多是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制药、石油化工和发电设备的制造厂商已将它们的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战略投资,跨国公司对产业链中的上、中、下游的各阶段进行纵向投资并强化了销售、售后服务网络及培训中心的建设。同时把分散在中国的单个投资项目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资金、人员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并优化组合,产生整体效益。 4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影响

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居占杰,社会主义研究,2004.6 【摘要题】跨国公司研究 【关键词】跨国公司/新趋势/影响/世界经济 【参考文献】 [1]经济日报.2002-10-10(16). [2]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M].联合国出版,1999. [3]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M].联合国出版,1999. 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经济力量。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人们对跨国公司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一、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 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全球公司和跨国企业等。1974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作出了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的决议。跨国公司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跨越国界、在国外经营业务的企业组织。它是通过输出企业资本,在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设立分公司或控制当地企业成为它的子公司,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跨国公司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已具有跨国公司的雏形。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真正具备现代跨国公司组织形式的工业垄断企业。当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美国和欧洲国家,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三家:1865年,德国的弗里德里克·拜耳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的奥尔班尼开设一家制造苯胺的工厂;1866年,瑞典的阿佛列·诺贝尔公司在德国汉堡开办了一家炸药工厂;1867年,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建立了一个缝纫机装配厂。这些通常被认为是早期的跨国公司。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跨国公司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跨国公司真正加速发展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60年代后期,西方发达国家有跨国公司7276家,受其控制的国外子公司27300家;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跨国公司的数量已增到1万多家,由其控制的国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已达10万家。而到1996年,跨国公司则增至4.4万家,受其控制的子公司则达28万家,其在全世界的雇员也增长到7000多万人。2001年跨国公司达6.5万家,有85万家子公司,年销售额19万亿美元。[1]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且拥有全球90%的技术转让份额。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著。 跨国公司是伴随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国际分工是跨国公司形成的条件;国际贸易是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资本的国际化运动与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形成的重要手段。在促使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发展呈现出系列新趋势: 第一,发展战略全球化。实施全球战略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存度普遍提高,国际市场的相互开放程度也在加大,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在加速形成。这将使跨国公司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容量,促使其展开更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以充分实现规模效益。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也意味着跨国公司正面临着竞争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产品全球化和管理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国际经济环境的外部压力和跨国公司的内在发展要求,使得跨国公司不得不实施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它迫使跨国公司逐渐改变以前那种单纯以利用国外廉价资源、抢占国际市场、转移相对落后的污染型生产能力为目的的投资目标,要求跨国公司以全球为着眼点,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规划,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高价格销售,尽可能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和取得全球利润,以求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一些大型跨国公司

论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1)论文

论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1)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进入WTO以后经济与全球接轨,跨国公司的发展大大加快,在全球化经济竞争当中,我国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将如何走出去,如何发展和经营管理值得深思。论文关键词:跨国公司;发展;管理跨国公司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化金融组织,特别是在近五六十年发展迅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二十世纪九十二年代以来,进入我过的跨国公司逐渐增加,对我过的经济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我国的跨国公司也逐步发展,特别是加入WTO 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我国的跨国公司也加发展,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我国的跨国公司该如何发展和经营管理,成为眼下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一我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跨国公司的必要派性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同时也有大量外国和资金涌入中国,中国的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加大跨国公司的发展力度成为必然。 1经济全球化促使中国与世界接轨发展跨国经济。全球化是指跨民族、国家、政治疆界的经济扩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果哪个国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就意味着被淘汰。我国要溶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就必须把目光放远指,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跨国公司。这样才有助于中国经济更稳定的发展。因此发展跨国公司是世界发展大趋势的需要。 2经营与发展跨国公司有助于改善国内部分行业的产品、劳力大量过剩。中国已经进入了产品过剩时期,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格局,大量的积压商品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政府对内提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等政策,在对外方面我想加强对外贸易和发展跨国公司也是改善产品过剩的好办法。同时众所周知中国是人口大国,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导致事业人口增加,而且农村剩余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负担,如果能大力发展跨国公司则有助于扩大人口输出,加快国内经济发展。 3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指导国内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生产管理技术,跨国公司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把外国好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引如中国从而知道国内的发展。二我国跨国公司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 1跨国公司的本土化问题。无论事实中国还是别的国家的跨国公司,目前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公司的本土化问题。世界第二大零售法国家乐福为何败逃日本,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适应日本当地的本土文化,家乐福在日本的店铺一般都开在市郊,虽然欧洲人喜欢一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

2009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 摘要 本文以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研究FDI外部性对东道国产业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FDI以其强大的资本存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外部效应,这种资本存在由于其规模巨大,对东道国的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了外在的影响,因此,研究FDI外部性对东道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就有其必要性。 FDI外部性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带来了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同时又加剧了国民收入的差距;另一方面,FDI带来了总就业量的增加,但同时也带来的就业的挤出。FDI对其他方面,如环境、对外经济关系的负面影响,更是日益严重。因此,目前我国已为利用FDI付出了较高的代价,并且FDI已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考虑到我国目前利用外资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新形势,本文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跨国公司及其FDI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把促进中国本土企业、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实现中国的自立发展作为引进外资的战略目标。为此,从对外的引资政策和国内的配套政策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国外直接投资,产业安全,外部效应,引资政策

The Status Atation, Impact of Factors and Trend Analysis abou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FDI-induced externalities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host countries and takes China as a case study.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studying the impact of 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xternalities on a host country’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constructed. The mere capital existence of magnitude can also cause immense externalities on a host country’s macro economy, which make it necessary to study the impact of FDI externalities on domestic macro economy. Considering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FDI trends, the article conclude that the role and status of FDI in China’s economy should be reexamined and China should set up new FDI strategy focusing on fostering local enterprises.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 the associated polici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article. Key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Industry safe, Externalities, FDI strategy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正在超越国家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21 世纪的今天,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下,跨国公司正在经历全球性的经营战略调整,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最新发展趋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当代跨国公司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将会对世界的未来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成员之一的中国,能够及时把握住当代跨国公司最新发展的脉搏和趋势,对于中国更多的企业成功地走出去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当代跨国公司的最新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当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下,突出地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经营理念日趋全球化、绿色化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推动下,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前所未有的进行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的调整或转变,它们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的跨国经营转向多中心网络型的全球经营。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决策者越来越以“地球村”作为公司的长远战略市场,谋求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吸纳整合各种有形、无形的优质资源,金字塔式的、公司总部拥有绝对决策控制权的中心辐射等级制管理模式在转变为在全球若干重点国家或地区拥有地区总部的、多中心多结点式的全球网络管理模式,这种全球网络模式有利于跨国公司针对动态、复杂、多变的全球经营环境迅速地做出相应地反应,以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家乐福、沃尔玛等跨国集团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自己的分

公司,不断拓宽自己的市场。据调查显示,麦当劳现在已在美国各州建立了连锁店,在国外的业务迅速拓展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余几个跨国集团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扎下了根。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渐渐淡化公司的母国国籍,民族中心文化潜移默化为全球多元文化,本土化观念日趋增强,整合地方文化特性于管理理念之中,寻求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的一个协同效应,这有利于吸纳与有效激励全球各地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加速促进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方向迈进,客观上也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是,随着全球人类作为一个“地球村”上的整体,正日趋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和人类生存危机,当代跨国公司在寻求全球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包括股东、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在内的全球公司责任体系,推崇绿色管理,以期逐步改善全球经营环境,并给社会和公众留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促进公司全球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也标志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的完成。全球经营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常态。 (二)生产经营体系日趋全球化、网络化 随着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全球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以及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时空距离的缩短与拉近,全球市场竞争强度不断加大,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驱使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的同时,更加看重速度经济性与网络经济性。在遵循全球本土化战略的思维模式和全球产业价值链最优配置的原则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行了诸如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与战略性外包等手段,跨国公司将经营重点转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最大的研发与营销服务环节,放弃或退出附加值低的某些制造组装环节,将其转移到全球新兴市场或最适合加工组装的国家、地区,并按照自己的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内容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顺从趋势,不断发展。从改革开放的初期至今,我国海外企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1世纪初始,随着我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的跨国经营进入了空前发展的新时期。我国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数量逐年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不断提升,而且投资分布的地区日趋广泛,投资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规模日益壮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跨国经营;对外投资;国际经济合作 [ABSTRACT] At pres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them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In th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China'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compliance trend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Far from the early stag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overseas business from scratch and developed rapidly and formed a certain scale.In the start of 21 century, as China's "bringing in and going out"strategy, China'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into a new era of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Transnational companies operating in China has increased each year, and it have been expanding.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rising,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areas of distribution of a wide range of investment has diversified the main trend.Although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started late, bu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rowing scale.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Foreign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docx

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跨国公司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其全球性的经营战略正进行着战略性的调整,正确认识企业跨国经营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及时地把握最新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指引方向。 (一)各大跨国公司实施国际战略联盟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企业为了实现同一战略目标因而建立起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交换销售网络信息,一起生产等等。跨国公司缔结战略联盟,可以广泛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利用联盟伙伴的技术、资本、供应渠道以及营销网络等资源,从而来实现自身全球战略。通过联盟降低了风险,使得企业产生规模效应,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 (二)技术发展中更强调研究和开发(R&D)技术发展一直以来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跨国公司必须使本企业的技术要素在全球各地优化配置,以此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偏好,使得产品多样性,从而通过研究和开发,利用不同国家的科技技术资源,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使得技术利用最大化,从而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新趋势———互联网的组织结构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它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形态,并形成了自己的市场,通过互联网,跨国公司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并可以通过它的

组织结构,接触到更大的市场空间,把原来不可能的市场转变为新市场,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并且互联网的组织结构可以使得跨国公司内部资源能有效整合,连接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交易成本的下降。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 (一)没有清晰的国际化战略有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盲目跃进,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事先没有制定详细的国际化战略和步骤,所以在海外扩展实战中,经常出现成本核算超支,最后造成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加。 (二)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大多数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能认识到风险,但是对具体何种风险,特别是在各个东道国具体的政Z 环境下,临时碰到的风险完全没有防范能力,还有不熟悉东道国法律制度,触犯法律,直接遏制了海外发展。 (三)政F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走出去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不够中小企业实质是中国从事对外贸易的主体,也是市场中最活跃的,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想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经营,但是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政F政策偏向国企和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欠缺,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上,更是少之又少,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四)国内企业缺乏行业协会协调导致内部竞争严重中国很多行业没有自己专门的行业协会,所以在国内导致竞争的无序性,没有统一的行业协会做指导,并且随着中国企业迈出国门,这种竞争延续到

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沃尔玛公司为例

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沃尔玛公司为例 沃尔玛发展现状: 沃尔玛(Wal-Mart Stores)是全球最大零售企业。沃尔玛的各门店遍布世界各地。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自创建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和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目前,沃尔玛在全球15个国家开设了超过8,000家商场,下设53个品牌,员工总数210多万人,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2亿人次。事实上,沃尔玛的年销售额相当于全美所有百货公司的总和,而且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它在短短几十年中有如此迅猛的发展,不得不说是零售业的一个奇迹。近日,沃尔玛重新设计了其购物网站Wal https://www.360docs.net/doc/719176863.html,的主页,并扩大了在线产品品类,同时宣布,到2014年2月结束的这一年里,其电子商务销售额将超过预期,达到100亿美元。 为什么沃尔玛能够获得如此的成就呢? 沃尔玛提出“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宗旨,实现了价格最便宜的承诺,并向顾客提供超一流服务的新享受。其次,公司一贯坚持“服务胜人一筹、员工与众不同”的原则,走进沃尔玛,顾客便可以亲身感受到宾至如归的周到服务。再次,沃尔玛推行“一站式”购物新概念,顾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购齐所有需要的商品,正是这种快捷便利的购物方式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总结起来,有五点原因使沃尔玛得以从零售业中脱颖而出,建立起了当代独特的零售王国。 一.价格最便宜的承诺: 沃尔玛市场比一般的超级市场面积略大一些,经营的商品品种齐全,举凡一个家庭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都能买到,又称"一站式购物"。每一家沃尔市场都贴有"天天廉价"的标语,仔细比较一下,同样牌子的商品,在这家店就是便宜。 所有的大型连锁超市都采取低价经营策略,沃尔玛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想尽一切办法从进货渠道、分销方式以及营销费用、行政开支等各方面节省资金,提出了“天天平价、始终如一”的口号,并努力实现价格比其它商号更便宜的承诺。 二.提高信息反馈的速度,提高整个公司的运作效率: 总部的高速电脑与16个发货中心以及1000 多家的商店连接。一种货物的进货、入库、储存、出库、运输、补货、上架、销售都有全程的电子监控,这种高效率的存货管理,使公司能迅速掌握销售情况和市场需求趋势,及时补充库存不足。这样可以减少存货风险、降低资金积压的额度,加速资金运转速度。 沃尔玛始终从顾客的角度出发,以其超一流的服务吸引着大批顾客。走进任何一间沃尔玛店,店员立刻就会出现在你面前,笑脸相迎。店内贴有这样的标语“我们争取做到,每件商品都保证让您满意!”顾客在这里购买的任何商品如果觉得不满意,可以在一个月内退还商店,并获得全部货款。 在很多沃尔玛店内都悬挂着这样的标语: 1.顾客永远是对的; 2.顾客如有错误,请参看第一条。 沃尔玛经营秘诀在于不断地了解顾客的需要,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最大程度地为顾客提供方便。

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论文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目录 【摘要】 (3) 一、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4)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 (4) 三、跨国公司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 四、面对国外跨国公司投资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7) 参考文献 (9)

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跨国公司作为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不断增加有力地带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潮流。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经进入全方位阶段,投资力度强化,投资项目系统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对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挑战。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投资中国市场

一、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重点投资的主要是服装、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90年代初期以后,跨国公司多投资于微电子业、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业、通讯设备业、制药业、化工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科技产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投资又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新的投资热点。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场,其投资的产业分布表现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三产业发展迅速。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大多数集中在那些集中度和规模效应较高的行业里,按照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根据技术水平划分行业的标准,截止2004年底,在统计的1204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属于低技术行业的有217家,属于中等技术行业的有684家,高技术行业的有303家。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对中国市场环境的逐渐熟悉,以及对中国市场潜力和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呈现出大规模系统化现象。这种大规模系统化,既表现为跨国公司不仅对单个企业进行投资,而且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同时又表现为既投资于生产性项目,又大规模投资于融资、采购、保险、咨询、销售、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更加重视其对外投资的全球市场整体性和系统性。 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力度加大,研发机构数量增多。包括微软、通用汽车、英特尔、诺基亚、的世界著名跨国巨头在中国都建立有研发机构。在数量增多、额度加大的同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形式也出现多样化趋势。目前主要有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与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或合资进行研发、与中国企业建立技术联盟等形式。

我国跨国公司现状及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9176863.html, 我国跨国公司现状及发展研究 作者:孙佳美 来源:《商情》2016年第45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实现了长远的进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我国的跨国公司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就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跨国公司发展的有效策略,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参考。 跨国公司现状发展 现如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不仅给我国的跨国公司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经济的全球化的推进使得我国的跨国公司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跨国公司的进步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使得自身发展受到了制约。因此需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采取有效地策略,促进跨国公司实现快速、稳定的进步。 一、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的海外投资结构存在着不尽合理之处,我国公司投资中,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加工型项目是企业投资的主要内容,对于国家支持的出口导向型企业以及重要的战略产业占有的比例不高。在地区结构上,虽然我国跨国公司投资的数量比较多,跨国公司投资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在港澳地区以北美地区所占的比例依旧不高,对于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从市场布局的战略层面上进行提升和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在经营发展上存在着盲目性的特点,经营目标并不明确,发展不够盲目。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调查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于市场变化风险评估也不到位,企业在境外投资主要是为了享受国家对跨国公司的优惠政策,使得企业的旧有设备得以转移。而且有些企业对企业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方向认识不足,境外投资比较盲目,投资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使得跨国公司承受严重的损失,跨国公司今后的境外投资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最后跨国公司中缺少高素质水平的人才。跨国公司一般都是生产加工高科技、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但是在科学技术方面,跨国公司还比较薄弱,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跨国公司中缺少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人才以及资金。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科研投资以及人力投入等比较少。我国的跨国公司涉及到很多企业,并且其投资经营范围比较广泛,国外的一些工业产业、境外研发中心已经纷纷建立,但是产业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当前我国海外投资主要是以制造业加工、资源开发为主,但是在对外直接投资产业转换结构以及速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二、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对策

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 摘要: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舞台的主导力量,本文分析了当代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新动向,提出了我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关键词:跨国公司新动向战略分析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目前全世界 6.3万个跨国公司和80万个分支机构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和全球技术转让的90%。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动向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加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保持他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获取更大利益,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掀起新的跨国并购战略。全球化时代是规模收益递增的时代。在全球化经济中,企业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度竞争或市场萎缩的行业,规模是企业获得生存机会的源泉。因此,随着竞争的激化,全球企业兼并风潮愈演愈烈。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80%被跨国公司并购,跨国并购交易额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 利用直接投资(FDI)争夺世界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近几年,世界FDI格局由原来“三级化”(美、日、韩)转变为

“多级化”。1990年底在西方各国的FDI总额中,发达国家占80%,发展中国家占20%。但在1993-1998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高达35.3%,1999-2000年又下降到17.9%,2001年又回升到27.9%,2002年中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欧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新兴的市场不但没有大规模的撤资,而且一举替代日、韩等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投资者,充分反映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高度重视。 大大加强本地化战略。随着国际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的人才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大加强了本地化战略的进程。全球10强企业排第一位的通用电气公司国外资产达36%,外国雇员达44%,排在第十位的雀巢公司国外资产达87%,外国雇员占总雇员的97%。 根据价值链的漂移及时调整自己的增长战略。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极大地提高了先进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根据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及时调整产业价值链,使产业价值链内部分割进一步细分化。这样,通过国际相互协作既做大了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又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将资金投入价值链增值最快的生产环节,不断扩大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规模。 不断调整经营业务领域,做到有进有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贸易等新兴产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追逐的热点。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1999-2000年第三产业的跨国投资平均占全球

跨国公司在华发展趋势与特点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2007年全球范围的金融海啸爆发之后,曾经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风光无限的虚拟经济遭 到重创,实体经济也由于国际贸易发展预期降低、跨国公司经营风险不可控程度上升和市场 流动性水平下降,而减少了跨国直接投资的项目与金额。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了 高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国再次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点地区,跨国公司通过对多 重利益关系再平衡,调整着其对中国的投资战略,呈现出新趋势和新特点。 一、跨国公司投资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加 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产业的发展变化,我国廉价劳动力带来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在 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更多的跨国公司选择了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上 下游环节的扩张,来完成在华企业的转型,以达到对潜在市场的更好挖掘与开拓。 表1 2007-2011年跨国公司投资额按行业分类(单位:万美元) 行业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总计7476789 9239544 9003272 10573524 11601100 农、林、牧、渔业92407 119102 142873 191195 200888 采矿业48944 57283 50059 68440 61279 制造业4086482 4989483 4677146 4959058 521005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7255 169602 211206 212477 211843 建筑业43424 109256 69171 146062 9169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0676 285131 252728 224373 31907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48524 277479 224694 248667 269918 批发和零售业267652 443297 538980 659566 842455 住宿和餐饮业104165 93851 84412 93494 84289 金融业25729 57255 45617 112347 190970 房地产业1708873 1858995 1679619 2398556 268815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01881 505884 607806 713023 83824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 91668 150555 167363 196692 245781 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7283 34027 55613 90859 86427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2270 56992 158596 205268 188357 教育3246 3641 1349 818 395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157 1887 4283 9017 775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5109 25818 31756 43612 63455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4 0 1 066 国际组织0 6 0 00数据来源:根据对2008-2012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