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

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新媒体在中国迅速发展,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分析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趋势。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1. 媒体多元化传统媒体以电视、广播和报纸为主导,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从微博、微信、短视频到直播平台,新媒体呈现出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2. 热点事件的迅速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的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体更快。
一条短视频、一条微博,就能引爆整个网络,形成口碑和舆论。
这也带来了社会问题,例如虚假信息的传播、造谣等。
3. 用户信息碎片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有更多的控制权,用户在被动接受信息。
而新媒体时代,用户更加主动参与,产生了大量的用户生成内容(UGC)。
用户信息变得碎片化,人们更喜欢短平快的信息,对于长篇大论的阅读能力逐渐下降。
二、新媒体未来的趋势1. 视频内容的主导在新媒体时代,视频成为最受欢迎的内容形式。
未来,视频将成为主流媒体形式,用户更愿意通过视频了解信息、获取娱乐和学习。
短视频、直播和短篇微电影等形式将引领新的传媒潮流。
2. 垂直领域的发展随着信息爆炸式增长,用户越来越需要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内容服务。
传统的综合性新闻门户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垂直领域的专业媒体逐渐崭露头角。
未来,细分领域的新媒体将获得更多关注和用户。
3. AI技术应用的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新媒体的创新与发展。
AI技术可以帮助实现内容智能推荐、智能搜索和精准广告投放等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和粘性。
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新媒体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4. 移动终端的领导地位移动互联网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移动终端日益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与信息的主要方式。
随着5G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传播速度和稳定性将受到进一步提升,新媒体发展将更加繁荣。
5. 隐私与信息泄露的问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隐私和信息泄露的问题。
新媒体现状及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

新媒体现状及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媒体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分析新媒体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新媒体的现状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媒体形态,它包括社交媒体、移动应用、在线视频和音频平台等。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移动应用使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信息、进行网上购物以及享受各种娱乐活动。
在线视频和音频平台则提供了大量的娱乐内容,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观看各种电影、电视剧和听取各种音乐。
同时,新媒体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和广播受众逐渐减少,广告费用也在下降。
人们更加依赖新媒体获取信息和娱乐,这也促使传统媒体转型适应新的媒体环境,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内容。
二、新媒体发展趋势1. 视频内容的崛起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提升,视频内容将会成为主流媒体形式。
人们更喜欢观看有吸引力和易于消化的视频,这也促使内容创作者加大对视频内容的投入。
未来,视频将在新媒体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2. 移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设备将变得更加智能、便捷和强大。
未来,移动设备将能够满足用户更高的需求,包括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
3.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持续增强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和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社交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未来,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将继续增强,同时也意味着对用户数据和隐私的保护需要更加重视。
4.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给新媒体带来新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分析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同时,它也可以应用于内容创作和编辑,提高工作效率。
5. 跨平台整合与内容付费模式的探索未来,媒体平台将会更加注重跨平台整合,使用户能够无缝地在不同的平台上享受内容。
浅谈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谈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概述:新媒体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媒体形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1. 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
传统媒体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纸质媒体逐渐被数字媒体所取代,数字内容的制作、传播和消费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2. 多样化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形态多样,包括社交媒体、移动应用、在线视频、博客、微博、音频等。
这些媒体形态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拓宽了传媒的边界。
3. 用户参与度高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注重用户参与。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到新媒体内容的制作和传播中,形成了更加开放和互动的传播模式。
4. 数据驱动的运营模式新媒体运营更加注重数据的分析和运用。
通过对用户行为和偏好的数据分析,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内容推荐和精准营销,提高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
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1. 视频内容的爆发式增长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视频内容的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
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视频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视频平台也成为新媒体竞争的焦点。
2. 移动化的传播方式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新媒体内容。
移动应用、微信公众号等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渠道,传媒机构和内容创作者也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移动端的开发和运营中。
3. 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内容推荐新媒体平台将更加注重用户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内容推荐。
通过对用户行为和偏好的深入分析,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内容,提高用户黏性和平台价值。
4. 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新媒体将与其他行业进行更多的融合,形成创新的发展模式。
例如,新媒体与电商的融合,可以实现内容和商品的无缝连接,为用户提供更完整的消费体验。
浅谈新媒体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浅谈新媒体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在过去几年里迅速崛起,并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以其实时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沟通的重要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媒体发展现状1. 多样化的形式新媒体形式多样,包括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
这些形式让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和表达。
2. 大数据驱动新媒体以其多元化的形式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成为了信息传播和营销的重要工具。
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地定位受众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3. 用户参与度高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强,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内容、进行评论、点赞等,参与度高。
这种互动性为内容创作者和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供了便利。
4. 影响力逐渐增大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少新闻事件都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在某种程度上,新媒体也成为了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
二、未来趋势1. 视频化随着5G的逐渐普及和视频制作技术的提升,视频将成为未来新媒体发展的主流形式。
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更加普及,用户对视频内容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2. 跨平台整合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不断分化和细分,用户的关注点也日益分散。
未来,跨平台整合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整合多种形式的媒体资源,实现内容的多渠道传播。
3. 内容付费化随着内容创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用户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也在增加。
未来,内容付费化将成为一个趋势,用户愿意为优质的内容付费,而不再仅仅依赖广告收入。
4. AR/VR技术的应用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些技术将在新媒体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AR/VR技术将为用户呈现更加沉浸式的内容体验,成为吸引用户的利器。
5. 定制化内容未来的新媒体平台将更加注重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让用户获得更加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内容。
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中国新媒体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新媒体产业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媒格局,同时也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首先,新媒体产业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使用国家,拥有着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
据统计,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7亿。
这使得新媒体平台的用户规模大幅增加,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其次,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创作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便捷传播,传统媒体以及个人创作者都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内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受到用户的青睐,而且融合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内容形式。
然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新媒体平台存在信息泛滥的问题。
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充斥着用户的视线,用户往往难以辨别真实与虚假,这为传播不准确信息和谣言提供了机会,给用户带来了困扰。
其次,广告变现模式亟待改进。
新媒体平台极高的用户粘性和流量成为广告商争夺的核心,但是过度投放广告会影响用户体验,也有可能造成广告乱象。
二、中国新媒体产业未来趋势分析未来,中国新媒体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针对未来趋势的分析:首先,新媒体平台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用户粘性。
为了留住用户,平台将更加关注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针对用户的兴趣和行为进行精准推荐。
同时,通过社交化互动功能加强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用户的粘性。
其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将更深入。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
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更加全面,AR、VR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丰富用户体验,为新媒体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另外,多媒体融合将推动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将成为发展的趋势,这将有助于传统媒体实现转型升级,同时也为新媒体平台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资源。
浅谈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谈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新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来传播信息的媒体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从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1.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新媒体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社交媒体、移动应用、在线视频、电子商务等。
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移动应用如支付宝、美团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线视频如YouTube、Netflix等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电子商务如淘宝、京东等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2. 新媒体的用户规模快速增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用户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
以中国为例,截至2021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到9.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6.6%。
这意味着新媒体的受众数量庞大,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3. 新媒体的内容多样化: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多样化。
用户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到各种各样的内容,如新闻、娱乐、教育、科技等。
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自主创作和分享内容,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民主化和个性化。
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1. 移动化: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移动设备来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
未来,新媒体将更加注重移动化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
2. 视频化:视频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5G技术的普及,视频的传输速度将大大提升,用户可以更加流畅地观看高清视频。
同时,视频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如短视频、直播等。
未来,视频将成为新媒体的主流形式。
3. 社交化: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
未来,新媒体将更加注重社交化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社交体验。
同时,社交媒体也将成为品牌推广和营销的重要渠道。
4. 个性化: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获取到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
我国新媒体发展现状、趋势与政策建议

我国新媒体发展现状、趋势与政策建议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就我国新媒体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政策建议展开论述。
一、新媒体发展现状我国新媒体的发展经历了起步、蓬勃、井喷等多个阶段,如今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首先,新媒体平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应用已经深入人心,每天有数以亿计的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分享生活、获得资讯。
其次,新媒体的内容产业快速兴起。
电商直播、短视频、知识付费等业态涌现,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学习、交流方式。
再者,新媒体已渗透到政府和企业的运营管理中,政务微博、官方网站等成为了互动与沟通的桥梁,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二、新媒体发展趋势1. 多终端融合发展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在不同终端上呈现交互融合的态势。
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
新媒体平台也在积极探索多终端适配的技术和应用,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2. 数据驱动的内容生产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分析用户数据,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提供内容。
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新媒体可以实现自动化的内容生成与推送,提高运营效率,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3. 跨界融合创新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可以创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内容版权保护机制,保障创作者的权益等。
三、政策建议1. 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行为。
针对信息泄露、虚假宣传等问题,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2.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鼓励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企业等形成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建立交流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提升行业整体实力。
新媒体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新媒体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娱乐的重要渠道。
从微信公众号到微博,从抖音到快手,新媒体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
本文将对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发展迅速,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数量持续增加。
以微信为例,截至2021年,微信的月活跃用户达到了13亿,这一数字足以证明新媒体在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
此外,微博、抖音等平台也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数。
这些平台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传播和社交交流渠道,使得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各种信息,并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
新媒体的发展还促进了传媒行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逐渐失去了年轻用户的关注,而各种新媒体平台则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首选。
传统媒体纷纷推出自己的官方新媒体账号,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同时,一些传统媒体机构也开始与新媒体合作,进行内容互补和资源共享,加速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
二、新媒体的未来趋势分析1. 短视频将继续占据主流地位短视频平台在近年来的火爆表明,短视频已成为用户消费信息、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形式。
未来,短视频将继续占据主流地位。
这是因为短视频符合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能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信息传递方式。
同时,随着5G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的进一步提升,短视频的加载速度将更加迅捷,用户体验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用户需求个性化更加重要随着新媒体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户需求也愈发多样化和个性化。
未来,新媒体平台需要更加精准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交流方式。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内容和服务。
3. 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模式将更加普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
未来,这种融合将进一步加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将相互借力,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by 张铮2006-09-20 21:08x 张铮1、概况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
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
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
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熊澄宇,2000)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
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
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兼媒体实验室(MediaLab)主任尼葛洛庞蒂(N.Negroponte)推出了新作《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将数字化提高到了空前未有的地步。
他认为,如果说物质时代世界的基本粒子是“原子”的话,那么构成信息时代新世界的基本粒子就是“比特”(bit,binarydigit之缩写)。
“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
他的一句名言“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传遍了全球。
尽管尼氏将“比特”褒扬得近乎无所不能的观点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尽管“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生存”的论断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回避眼前的事实: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新世纪全球性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差距,甚至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摆在面前的挑战无疑是巨大而严峻的。
当数字化开始影响人类社会的时候,站在潮流前面的著名的IT界巨头、传播界巨头和未来学者纷纷对数字化进行阐述。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国际上不少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成立类似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中国国内一些新闻传播研究机构和院校从20世纪末也陆续整合资源,成立相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
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原新闻系的基础上,于1998年4月正式组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形成了以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教学、研究新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1999年4月正式成立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并于2002年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00个重点学科;北京广播学院于2000年4月成立全国首家网络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00年4月成立了新媒体研究中心,在理论研究(包括媒介形态变化研究、网络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与社会互动研究、人机界面与交互理论研究等)、应用研究(包括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子出版技术、交互媒体设计等)及政策研究(包括我国信息化进程中政策法规研究、新媒体传播政策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上海交通大学于2002年9月成立媒体与设计学院,下属有新闻传播系、数字影视中心、现代传播研究所和艺术、设计类系、研究所、实验室,体现“文理渗透、技术与艺术结合,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依托其先进的数字技术平台,力图构建新型的媒体与艺术设计学科新格局。
在重大课题的研究上,国家也连年设立项目,不断加大投入。
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闻学与传播学科1996年设立项目《多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电子出版事业发展和宏观管理研究》;1998年设立项目《新闻传播手段的数字化:现状透析与发展预测》;1999年设立项目《网络传播新发展及其对策》;2000年设立项目《网络出版理论和实践的研究》;2001年设立项目《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及对策研究》;2002年设立项目《传播技术发展史研究》、《传播技术最新发展及其影响研究》。
按照中宣部的要求,2003年,对于新闻宣传、理论宣传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其中网络新闻宣传和理论宣传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人民网、新华网等就网络媒体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和规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9月也完成了《人文社会科学在网络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调研课题体现了国家社科基金对传播科技、数字传媒及网络媒体研究领域的重视。
二、代表性著作与译著1994年主要译著1、《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苗华健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4;1997年主要著作1、《网络,席卷全球的风暴》袁道之、白莉著,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2、《网络为王》胡泳、范海燕著,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网络化生存》乔岗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4、《黑客:计算机时代的牛仔》胡泳、范海燕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5、《生活在网络中》严峰、卜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6、《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李河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主要译著1、《信息高速公路透视》[美]迈克尔·沙利文等,程时端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数字化生存》[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998年主要著作1、《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郭良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主要译著1、《信息媒体革命》[加拿大]弗兰克·凯尔奇著沉泽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未来日记:未来十年网际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加拿大]威廉姆森著,傅凯琳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皇帝的虚衣:网际网络文化实情》[美]摩尔著,王克迪、冯鹏志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4、《数字化犯罪》尼尔·巴雷特著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999年主要著作1、《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明安香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Internet改变中国》陈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猫与耗子的新游戏:网络犯罪及其治理》孙伟平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陆俊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崔保国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主要译著1、《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法]洛特非·马赫兹著师淑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未来会如何:信息新世界展望》[美]迈克尔·德图佐斯著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美]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4、《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美]威廉·J·米切尔著范海燕、胡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2000年主要著作1、《网络记者》李希光主编,重庆:三峡出版社,2000;2、《技术传播》金兼斌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主要译著1、《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日]桂敬一著刘雪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2、《大汇流:整合媒介、资讯与传播》[美]鲍德·温等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信息空间》[英]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5、《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6、《麦克鲁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鲁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8、《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著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数字达尔文主义:网络时代的生存竞争策略》[美]埃文·施瓦茨著陈正平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2001年主要著作1、《逐鹿键盘:网络传播与商业》程洁、骆华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2、《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传播》叶琼丰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3、《市场精灵:网络传播与广告》卢小雁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4、《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江潜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5、《无网不胜:网络传播与战争》桑田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6、《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陈晓云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7、《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傅荣校、杨福康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8、《网络新闻学》杜骏飞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网络传播概论》张海鹰、滕谦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9、《网络媒体概论》匡文波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辛欣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1、《网络媒体的策划与编辑》何苏六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2、《网络艺术》关玲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一三、《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陈卫星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4、《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邓忻忻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一五、《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周鸿铎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6、《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丁俊杰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7、《网战——中国新闻界悄悄孕育的革命》唐小兵陈新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主要译著1、《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选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认同的空间》,(英)戴维·莫利,凯文·洛宾斯著,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数字麦克罗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2001;2002年主要著作1、《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陈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新媒体革命:技术、资本与人重构传媒业》,陆群,张佳兵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新媒体与广告》,陈刚等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新媒体征战》,蒋青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5、《网络媒体经营战略》,赵曙光,耿强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主要译著1、《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美]斯皮内洛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新媒体教父》,(美)玛西雅·雷登·特纳;华经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美)罗伯特·赫利尔德著谢静等译,希利亚德,R.L.(Hilliard,RobertL.),1925-著,2002;4、《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美)罗伯特·拉罗斯,约瑟夫·斯特劳巴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03年主要著作1、《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许江,吴美纯主编,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2、《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方兴东、王俊秀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主要译著1、《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2、《软边缘:信息革命历史与未来》,(美)保罗·利文森,熊澄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04年主要著作1、《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黄鸣奋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主要译著1、《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英)戴维·冈特利特主编,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新闻业与新媒介》,(美)约翰·V·帕夫利克著,张军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手机》,(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051、《新媒体技术》,(美)约翰·V·帕夫利克著,周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