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糖尿病专科医生的忠告

合集下载

糖尿病治疗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糖尿病治疗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糖尿病治疗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与困扰。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血糖控制不佳、药物副作用等。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

问题一: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治疗的重点之一。

但有时候,尽管患者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仍然难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

解决方案:1. 调整饮食:合理控制食物摄入量、分配三餐,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2. 加强体育锻炼:每天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有助于消耗多余的血糖。

3. 规律用药: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规律用药,并注意用药时间和剂量。

4. 定期监测血糖:根据医生的指导,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问题二: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和肾脏病等。

解决方案:1. 预防心血管病:控制血压和血脂,戒烟限酒,保持适度的体重,规律运动,定期检查心脏功能。

2. 预防神经病变:保持血糖稳定,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加强体育锻炼,适当补充维生素B,定期检查神经功能。

3. 预防肾脏病变:定期检查尿蛋白、肾功能等指标,保持血糖稳定,限制蛋白质摄入,戒烟限酒。

问题三:药物副作用糖尿病患者常需长期用药,部分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低血糖、胃肠道不适等。

解决方案:1. 低血糖的处理:患者需要了解低血糖的症状,如头晕、出汗、心悸等,及时补充含糖食物或口服葡萄糖片以提高血糖水平。

2. 胃肠道不适: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或尝试其他适合自己的药物。

问题四:心理和生活质量问题糖尿病的治疗需要患者进行一系列的生活方式改变和长期药物治疗,这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担。

解决方案:1. 寻求心理支持:可以加入糖尿病患者支持群体,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和情绪。

食疗助力调养老年糖尿病

食疗助力调养老年糖尿病

王婆婆今年66岁,前段时间由于天气闷热,她不想吃东西,便将一日三餐减少到只吃一餐或每餐简单应付一下,后来更是只喝米汤。

有一天早晨,王婆婆去公园锻炼,突然出现手脚发抖、浑身无力、大汗淋漓等症状,瘫倒在地。

有好心人拨打了120,将王婆婆送到医院。

医生在对王婆婆实施检查后发现,她不仅有糖尿病,而且因为食物摄入量较少还伴随存在低血糖。

那么,究竟什么是糖尿病呢?诱发糖尿病的原因有那些?老年糖尿病在饮食方面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特征是血糖高。

患者常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分泌的胰岛素没能起到相对的生理效应引发高血糖。

长此以往,身体的各项组织、器官均会受到波及,直至丧失基本功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经验表明,糖尿病患者后期非常容易患上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肾脏容易发生病变,还有部分患者出现眼睛失明、手足等部位发生溃烂等等。

诱发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饮食不规律,长时间的不规律生活可能导致血糖偏高,进而产生糖尿病。

大气环境的污染,随着大气环境的恶化,导致现大自然环境中正负离子失衡,有很多负氧离子流失,带来的后果则是人体不能摄入大量负氧离子,会导致血糖升高,最后引发糖尿病。

疾病并发引起,疾病并发是指人体本身患有其他疾病,但该疾病与血糖存在密切联系,在该疾病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就会引起高血糖,因治疗不及时导致糖尿病发生。

老年糖尿病的饮食调养糖尿病的危害极大,虽然目前仍没有根治的医疗手段,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饮食、运动、用药等来缓解病情,达到控制病情,延缓恶化的目的。

下面我们仔细讲讲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

自我调整。

要想治愈疾病,首要责任在于患者自身。

患者要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只有坚定治愈疾病的信念,利用自身身体机能的调整,其他的药物和辅助治疗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患者要多了解糖尿病的常识,平时注意糖分的摄入量,自觉进行血糖测定,及时根据自身的身体变化来调整治疗的方法。

饮食控制。

作为治疗的基本项,患病初期或者病情较为轻的患者不需要其他的辅助治疗,仅靠控制饮食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别轻信这些“谎言”

糖尿病患者别轻信这些“谎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糖尿病患者别轻信这些“谎言”
导语:有些拿糖尿病人来宣传,称“老妈敢大口大口吃西瓜了”、“糖尿病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可能吗?世界上公认的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中的领头马就是“饮食”,可见其重要性。

如果谁说糖尿病人无需控制饮食,那是不负责的。

糖尿病患者别轻信这些“谎言”
误区一、糖尿病人不用终身服药?
真的如此吗?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当然需要长期用药,而许多病友盲目听信别人的传言,轻信服用某某药就可摆脱终身服药。

有人因擅自停药,突发脑溢血、脑梗、冠心病等。

糖尿病是需终身服药的,不过在什么阶段用什么药物治疗是有差异的,需要由专业医生指导。

误区二、中药根治糖尿病?
医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中医同样如此。

中国医学博大精深,中药药性复杂,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比较共同的认识是:中医、中药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有一。

糖尿病的五大谣言-血糖高管提供

糖尿病的五大谣言-血糖高管提供

大多数人认为,糖尿病与糖摄入过量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而患有糖尿病则意味着要不断注射胰岛素。

但事实上,许多人都不知道,糖尿病其实有很多种,而且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虽然人们对糖尿病的先入之见有一丝真实性,但是有更多的事实告诉人们要消除而不是赞同这些大家已经认定的观点。

鉴于现在有这么多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所以让大家知道如何辨别谣言与真相变得十分重要。

谣言一1型糖尿病由饮食导致当人体不能分泌足够多的胰岛素时便可引起1型糖尿病,而胰岛素是人体将糖、淀粉和其他食物转化为能量所必需的一种激素。

患有1型糖尿病则意味着人的胰腺再也不会产生胰岛素了,但是1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其血糖。

1型糖尿病是一种无法预防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该疾病的部分原因包括自身遗传风险和环境暴露,如暴露于肠道病毒和Epstein-Barr病毒等某些常见的病毒感染。

这些病毒感染还可引发免疫系统对病毒和人体胰腺都发起攻击的异常反应。

1型糖尿病常见于儿童,几乎90%的1型糖尿病无相关家族史。

遗憾的是,研究人员目前尚未发现预防1型糖尿病的方法。

然而,大家都知道,1型糖尿病并不是由吃糖太多引起的。

虽然很多父母在孩子被诊断出患有1型糖尿病后总是责怪自己让孩子吃糖太多,但真相是,人们是不会吃出来这种糖尿病的。

尽管食用含糖谷类食品或饮用含糖软饮料对任何人都不是最健康的选择,但最后的结论是吃糖不是导致人们患1型糖尿病的原因。

谣言二糖尿病人不能吃糖事实上,糖尿病人是可以适量吃糖的。

如前所述,人们通常认为糖尿病与糖摄入过量有关。

所以,他们推断,如果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或者不会因糖尿病而出现其他问题。

可惜,人们的这种推断过于简单了。

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人体无法正确使用胰岛素以致血糖水平高于血糖正常值。

然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代谢和脂肪代谢方面都有问题。

所以,高脂肪饮食和高糖饮食一样都会使血糖升高。

治疗糖尿病的十大误区揭秘

治疗糖尿病的十大误区揭秘

治疗糖尿病的十大误区揭秘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这一疾病。

然而,由于对糖尿病的了解不足,许多人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本文将揭示治疗糖尿病的十大误区,希望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法。

误区一:只需要服用药物即可控制糖尿病。

事实上,药物只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部分。

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度的运动同样重要。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减轻症状,并减少药物副作用。

误区二:完全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获得能量的重要来源。

合理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是必要的,但患者需要选择低GI(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类食物、蔬菜和水果。

误区三:跳餐可以减少卡路里摄入。

跳餐会导致血糖的波动,并使患者更容易感到饥饿,进而摄入更多卡路里。

糖尿病患者应该采用小而频繁的餐食,以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误区四:糖尿病患者不需要锻炼。

适度的锻炼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锻炼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并改善心血管健康。

但是,患者在进行锻炼前应咨询医生,并制定适合自己状况的锻炼计划。

误区五:低脂饮食一定是好的。

低脂饮食对于控制体重和预防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然而,人体需要一定的脂肪来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并提供能量。

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健康的脂肪,如鱼油、坚果和橄榄油。

误区六:自行停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糖尿病患者在服用药物时应严格按医生的建议进行,并定期复查血糖和其他指标。

自行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会导致血糖不稳定,加重病情并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误区七:只注意血糖控制,忽视其他影响因素。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视力问题、肾病等并发症相关。

患者应综合考虑全身健康,包括控制血压、血脂、体重以及进行定期眼科和肾脏检查。

误区八:完全依赖血糖仪。

血糖仪是监测血糖的有效工具,但它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误差。

定期测量血糖很重要,但患者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症状、运动、饮食等因素。

误区九:不需要关注心理健康。

关注控制糖尿病的几个关键词

关注控制糖尿病的几个关键词

关注控制糖尿病的几个关键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秦贵军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田晨光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文世林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冯志海核心提示:随着人们对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会带来、高血脂、心脏病、低血糖等诸多并发症,严重的可能威胁生命。

然而,不少患者仍只知道重视控制血糖,而忽视了高血压、高血脂、等其他也可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1:药物疗法药物治疗看似是医生的事,实际上是医患共同的事。

糖尿病患者对药物有所了解,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糖尿病的治疗,做到规范用药。

药物治疗过程中,尤其要避免下面这些用药误区:首先,口服降糖药有很多种,如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及胰岛素增敏剂。

不同类型的药物,治疗机制不同,适应人群也不同,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适合的药物,不能别人用啥药好就跟着用。

其次,不能因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突然停药。

对于打胰岛素的患者来说,停药容易造成血糖升高,甚至是酮症酸中毒;对于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来说,停药可能导致脱水,严重的还会出现昏迷。

第三,口服一种降糖药,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这时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联合用药了。

联合用药的原则很清楚,就是两种机制作用不同的药物的联合应用。

由于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联合应用。

然而,临床上还是有患者如此错误地用药,有时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

第四,胰岛素是人体内主要的降血糖物质,患者的血糖高就是缺它,注射它既没有毒性也不会成瘾。

一旦口服降糖药和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达标,要考虑胰岛素治疗。

第五,很多人迷信中药,觉得不良反应小。

中药确实能缓解糖尿病的一些症状,但目前还没有太好的降血糖的办法,仍要使用西药来降糖。

有些号称纯中药治疗糖尿病,其中大都添加了降糖成分的西药。

专家忠告:许多糖尿病患者为了将血糖迅速控制下来,一开始就多种药物联合或超剂量服用,不仅使药物不良反应增加,而且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大甚至引发低血糖,很危险;此外,任何药物药效的发挥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服药没几天,感觉降糖效果不明显,就着急换药。

生命中的“良师益友”

生命中的“良师益友”

生命中的“良师益友”作者:暂无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3年第9期尊师重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

因为人类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老师功不可没。

这一期,借着九月的由头,让我们怀念一下自己的老师,那些可能传授了我们知识,可能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可能改了我们命运的,我们生命中的“良师益友”!“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是那个我们模仿的榜样,他总是举止这样端庄,步伐这样稳健,声音这样响亮……他字迹端正,在黑板上洋洋地一写就是一黑板;他知识渊博,在讲台上滔滔地一讲就是一节课;他站得笔直,在教室里看着我们做题,回答我们的提问;他谈笑风生,在课外带给我们欢笑,平易近人,谈吐不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就是那个教我们知识,教我们技能,给我们解疑释惑的人。

老师是那个在黑暗中举起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方向,为我们导航的灯塔;老师是那个在荆棘里挥动手里的刀,保护我们安全,为我们披荆斩棘的卫士;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是春蚕、老师是蜡烛。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

您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师者,是我们每家的祖先堂上供着的“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或许有时候师者并不是这么高高在上,他就在我们身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那些我们身边的朋友,那些在某个时候给过我们指引、不经意时给过我们感悟、某一句话给过我们警示、某一件事让我们豁然开朗的人们,虽然没有被我们尊称为“师”,亦是我“师”。

或许有的时候师者只是一个过客,他在我们生命中出现了,仅仅是为了点醒我们,在特定的生命时刻给我们以指引。

管理糖尿病的建议

管理糖尿病的建议

管理糖尿病的建议身为一名糖尿病患者,如何管理自己的病情一直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样化。

但是,分别治疗单纯的糖尿病和合并心血管病变、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有关管理糖尿病的经验和建议,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许帮助。

1. 合理饮食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非常重要。

以前有人提出“三无原则”,即无米、无面、无油,但这种饮食方式会导致营养不均衡。

现在,饮食控制更多是关注膳食营养均衡和控制总能量,特别是精细糖的控制。

对于糖尿病患者,推荐每天进食3-5份糖质食物。

首先,应选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等。

这些食品中含有的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血糖的吸收速度,有助于控制血糖。

其次,可以选择富含高质量蛋白质和脂肪的食品,如鱼肉、家禽、蛋类、低脂奶制品、植物油等。

应尽量少吃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来降低胆固醇水平。

2. 合理运动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与饮食同样重要。

运动有助于促进身体代谢、降低血糖、增强身体健康和抗病能力。

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一些适量的有氧运动、耐力运动和力量训练。

比如跑步、健走、游泳、骑行、举重、俯卧撑等。

运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平时也要多走路多上楼梯。

其次,锻炼时要注意身体的舒适程度,以适合自己的程度为宜。

刚开始进行锻炼的患者应该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并逐渐增加运动量。

最后,锻炼完后应该进行适当的身体放松和伸展,避免肌肉酸痛和损伤。

3. 合理用药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用药方式。

轻度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但是血糖很难达到理想范围、或有合并症的患者,医生会给出更加准确的用药建议。

4. 定期检查无症状状态下的糖尿病马上会引发并发症,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糖尿病的病情变化和并发症。

建议每年检查以下几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血脂和尿常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医生的忠告:跑步、节食还是用药?
作者:吴海云
我的一位大学同窗,毕业后改行做了行政。

除了逐渐发福外,没有生过什么病。

45岁那年,身高1米74的他在体检时发现“血糖高(空腹血糖7.6mmol/L)”,血压136/88mmHg,体重82公斤。

其他项目都正常。

两周后复查,空腹血糖7.7mmol/L。

医生给他戴了一顶“糖尿病”的帽子。

他顿时感到前途暗淡,万念俱灭。

这篇文章是对他个人咨询的回答,希望对其他的患者也有所裨益。

糖尿病可怕吗
古代的阿拉伯人以医术高明著称。

据说在他们行业内,有一个不与外人道的秘诀:“要掏病人腰包,必先使其恐惧”。

现代医药业,对这个秘诀,心领神会。

我认识的医生中,也有不少是个中高手,由此名利双收,并且深得病人信赖。

媒体中对“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现代富贵病危害的极尽渲染,比如将糖尿病称为“慢性癌症”,其实暗藏玄机,与这个秘诀实有相通之处。

“糖尿病”一词,实际上包括很多种原因各异、轻重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疾病。

其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1型糖
尿病”,病人的胰腺分泌的一种可降低血糖的激素,即“胰岛素”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如果不采用胰岛素治疗,病人几乎必死无疑。

另一种是所谓“2型糖尿病”,病人的胰腺功能多数正常(以后随病程延长,可有不同程度减退),只是由于身体组织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医学上称为“胰岛素抵抗”),也会出现血糖升高。

历史上记载的糖尿病,主要是1型糖尿病。

在没有胰岛素以前,这种病比现在的癌症还可怕,这可能是很多人对糖尿病感到很恐惧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现在诊断的糖尿病绝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

由于诊断的标准越来越宽松,当然也由于这种病确实在增加,“糖尿病”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通的病,可防,可治,也不可怕。

要用药吗
“2型糖尿病”之所以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现代人的食物越来越丰富,而体力活动又越来越少。

肥胖是这种病最重要的原因。

因此,多数医生认为,对于新发现、没有症状而又较轻的糖尿病病人,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同学,可以暂时不用药物,而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主要是调整饮食、增加活动、减轻体重。

关于调整饮食,书上往往会列举计算公式,让很多人看了直头痛。

现在网上和一些医疗机构,还会采用计算机软件生成食谱。

方便倒是方便了,但也不一定总是适合个人口味。

我个人觉得,更切实际的是,记住简单一名话:“减少主食,增加青菜,每月称重”。

在我们这样一个以“饮食”为核心的文化环境中,就连那些到处讲课的营养专家们,自己每天到底摄入了多少蛋白质,多少脂肪,多少糖类,恐怕也是稀里糊涂。

而每月称一次体重(最好早晨排尿后,只穿内衣不穿鞋,用的秤要可靠),我们都可以做到。

对一个偏胖的人,每月如能减轻1-2公斤体重,说明饮食控制得比较合适,否则就应当重新调整。

对于没有体育活动禁忌(如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等)的人,适当的体育活动,也就是每周至少参加中度以上的活动(如跑步、游泳)3天,每次半小时以上,是最为有益身心的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也很有益。

可惜现在的糖尿病人,多为奔走于职场或官场者,或为谋稻粱,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真能做到并坚持这一点的,并不多见。

如何选择药物
我的这位同学,偏于敏感细腻,如果让他服药,可能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

而他毅力坚强,比较关心自己的健康,因此我建议他先采用生活方式调整治疗,降低体重。

半年以后,他的体重降到了74公斤,血糖也到了正常范围。

他重拾自信,踌躇满志。

我也相信他前程似锦。

生活方式干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确有很多糖尿病人,无论如何节食、运动,还是不能明显控制血糖。

另外,有些研究提示,尽早控制血糖,有助于保护胰岛细胞功能。

因此,也有很多医生认为,对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应当尽早使用降糖药物。

现在的降糖药有十来类,名目繁多,许多药名连我这个医生也记不住。

但可将其归为二大类:其一是“老药”,包括胰岛素类、磺脲类(如优降糖,达美康)和双胍类(如二甲双胍);其二是“新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它有个很动听的中文名,文迪雅,但近些年来关于它的争议不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餐时血糖调节剂(如瑞格列奈)等。

有趣的是,三类老药,几乎都是偶然发现,来得几乎“全不费功夫”,但比起耗资亿万,利用种种高科技手段开发出来的新药,其效果毫不逊色。

反而是新药,闹了好些沸沸扬扬的事件,有的甚至很快撤市,弄得制药公
司的损失以百亿计。

因此说句良心话,制药公司也确实不易。

如何选药,医生们各有自己的经验或偏好,也难排除有利益因素。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用药常要经常调整。

因此,最稳妥的方法,是找一个自己信得过,又容易沟通的医生,共同制定方案。

我个人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优选“老药”,后用“新药”;第二,偏胖者优选双胍类,偏瘦者优选磺脲类,条件好者可优选胰岛素类。

需要提出的是,和高血压病人需要联合用药一样,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随病情进展,也需要多于一种的降糖药物治疗。

如何适度用药
总的来说,对“2型糖尿病”,采用降糖药是治标不治本(对1型糖尿病采用胰岛素治疗,可以说是治本)。

但现在还没有治本方法,也只好以此作为权宜之计。

这类药物,益处虽有,但有限;副作用虽不算多,但有时可很严重。

我本人就遇过很多因为磺脲类或胰岛素使用不当,而致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的病例。

因此,用药要适度。

如何才能适度?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定期(比如2-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的含量。

以前强调“强
化降糖治疗”,将治疗的目标,定在HbA1c含量小于7.0%甚至6.5%。

但大量研究显示,这种强化降糖,会导致大量的治疗副作用发生,反而引起病人死亡风险增加。

有人批评,这是医药产业出于利益,过度推销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将治疗的目标,放在使HbA1c含量在7.5%,比较切合实际。

还有个问题,要不要自备血糖仪?虽然这种仪器并不昂贵,推销者甚众,但有研究显示,个人自备血糖仪并无益处,反而增加焦虑。

因此,对于性格偏于敏感焦虑的病人,我不会建议购买血糖仪。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