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油田开发方式的确定
第三章油田开发方式的确定

油田—多油层—非均质
纵向上 平面上
影响
油田开发部署 开发效果
注入水的利用率 各层储量的动用 水淹体积
最终采收率
一、多油层油田的非均质特性
1、储油层性质之间的差别 2、各层油水关系的差别 3、各层间天然能量驱动方式的差别 4、各油层油气水的性质、压力的差别
二、概 念
划分开发层系:
把特征相近的含油小层组合在一起,与其 它层分开,用单独一套井网开发,以减少层间 干扰,提高注水纵向波及系数及采收率,并以 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动态分析和调整。
第三节 油田注水方式的选择
第一个“五点井网注水”方案,在 1924年宾夕法尼亚的Bradford油田实施。 1931年,注水应用俄克拉何马,1936年又 发展到得克萨斯Fry油田。尽管如此,直到 20世纪50年代初,注水才真正得到广泛应 用。
本节讨论:
1、为什么选择注水? 2、注水时间的确定。 3、注采井网系统。
井距 井数 (m) (口)
时间
日产 油(t)
含水 流动压 地层压 总压差 生产压 采油指数 (%) 力(MPa) 力(MPa) (MPa) 差(MPa) t/(d·MPa)
堵前 20 77.0 10.65
11.46 -0.19
0.81
18.0
500 6
堵后 38
6.9
8.12
10.27 -1.36
2.15
第一节 驱动方式的选择
驱动方式:天然能量驱动、人工补充能量(注水、注气等) 选择驱动方式的原则:既要合理的利用天然能量,又要有 效地保持油藏能量。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青西油田开发层系划分实例
窿1块连通图
窿5块北部井区连通图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第三章 油藏动态地质特征

5
外来补给的驱动方式 内能消耗的驱动方式
水压驱动 气压驱动 弹性驱动
溶解气驱动
重力驱动
6
第一节 注水过程的地质因素分析
一、油田开发方式 二、油田注水应考虑的地质因素
7
二、注水应考虑地质因素
油田注水是把水注入油层并将原油驱替到生产井,这一过 程是在油层内进行,油层性质和结构必然要对油田注水产 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9
2、断层和裂缝 若断层是封闭的或放射状的,则适合注水和
控制,可按断块进行注采设计。 若断层是敞开的,会破坏注水效果,特别是
出现连续敞开雁列式断层对注水效果的影响更 为严重,甚至会完全破坏注水效果。
10
在裂缝性储集层与单 孔隙储层驱油机理不 同。裂缝中是水驱油 过程。裂缝中的水与 基质孔隙中的油是水 油交换过程。
层位 S2下3
濮65井产液剖面成果(1987年)
射孔层数
射孔厚度 m
产液量 m3/d
产油量 产水量 m3/d m3/d
含水 %
流压 MPa
8
8.6
0
0
0
S2下4
6
10.6
0
0
0
S2下51+2
4
7.6
8.72
0.8
7.92 90.8 30.4
S2下53+5
3
6
104.17 7.17 97.0 93.1 30.8
38
(4)注入水水质的影响 注入水水质对油层吸水能力影响很大,应防注入 水中杂质、微生物细菌类化学物质污染油层,造 成油层吸水能力下降,损害油层产能。
第三章 油田开发方式的确定

水气交替 混相驱
第一节 驱动方式的选择
驱动方式选择——实例分析 实例分析 驱动方式选择
1、衰竭式开采
标定采收率 弹性驱采收率:10-12%(压力58→25MPa) 弹性驱采收率:10-12%(压力58→25MPa) 压力 溶解气驱采收率 采收率: 5.5%(压力25→20MPa 25→20MPa) 溶解气驱采收率:5-5.5%(压力25→20MPa) 衰竭式开采产能递减快
第一节 驱动方式的选择
驱动方式选择——实例分析 实例分析 驱动方式选择
青西油田位于酒泉盆地酒西坳陷青西凹陷的南部, 青西油田位于酒泉盆地酒西坳陷青西凹陷的南部, 东距玉门市约30km左右。 30km左右 东距玉门市约30km左右。酒西坳陷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 东起文殊山,西止红柳峡,北达宽台山、黑山, 端,东起文殊山,西止红柳峡,北达宽台山、黑山,南抵 祁连山北麓,面积约2700km 祁连山北麓,面积约2700km2。 青西油田所在区域属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且长达5 青西油田所在区域属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且长达5 个月,夏季凉爽,年温差很大,最高气温可达32℃ 32℃, —6个月,夏季凉爽,年温差很大,最高气温可达32℃,最 26.7℃,日均温差10 15℃;年均降雨量有157.2mm 10~ 157.2mm; 低-26.7℃,日均温差10~15℃;年均降雨量有157.2mm; 春秋多季风,风力最大可达9 春秋多季风,风力最大可达9级。 青西油田区域地面为戈壁丘陵,平均海拔2500m 2500m。 青西油田区域地面为戈壁丘陵,平均海拔2500m。其 南部为陡峭的石山区,地势高;北部多为丘陵戈壁, 中,南部为陡峭的石山区,地势高;北部多为丘陵戈壁, 相对较低,自然条件总体较差。 相对较低,自然条件总体较差。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开发方案和开发原则

抽油装置示意图 1—吸入凡尔;2—泵筒;3—活 塞;4—排出凡尔;5—抽油杆; 6—油管;7—套管;8—三通; 9—盘根盒;10—驴头;11—游 梁;12—连杆;13—曲柄; 14—减速箱;15—动力机
油藏中存在着各种能量,能够把油气驱向井底和举 升到地面,这些能量会随采油过程发生变化。因此必 须对油气的流动方式及流动过程中各种能量的变化及 其变化的原因有所了解,以便充分利用这些能量来驱 动油流,最后使油藏中的油尽可能多地采出到地面, 也就是使采收率高一些。 对于油田开发工作者来说,不仅要了解开采前地层 流体的性质,而且要研究开采过程中油藏内部发生的 各种变化,从而找出石油采收率低的原因,以便采取 解决问题的措施。
从以上几种驱动方式看到,油藏的天然能量首先 决定于油藏的地质条件,如有无边底水,气顶及其 大小,油层埋深深度,连通性等。其次,油藏的驱 动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随着油田开发过程 和开发措施的调整而发生改变的。因而,在油田开 发的各个阶段,驱油能量(或驱动方式)可以从一 种过渡到另一种。
如 pi>pb未饱和油藏: 开发初期的 有含 水区 弹性能(岩 石和液体) 水压 驱动
在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 力时,油层的弹性能量大 小将取决于岩石和流体的 压缩系数及油层压力降的 数值,这种能量驱油时, 油层的孔隙体积和流体密 度会发生变化,但孔隙内 原油饱和度不会变化。
虽然岩石和流体的压缩性很差,即体积变化值很小, 但油藏的含水区域很大而且压力很高,实际证实有相 当数量的原油是靠弹性膨胀采出来的。这种能量在含 水区没有地面露头(断层遮挡等),且范围极小的油 藏(直径在15公里以上)中最为重要,而且一般在 油藏开采初期起的作用很大,以后随着油田的继续开 采,因弹性能量释放是有一定限度的,故而其驱油能 力也随之下降,所以这种能量驱动油流也是有限度的, 不是油流的主要动力来源。
油田的开发与开采

2. 原油的分类及国产原油的性质
引言:我们知道,原油的组成非常复杂,而且,
由于生油条件、地质构造和年代的不同,世界 各地的原油物性差别也很大,因此,对原油进 行确切的分类是十分困难的,目前也还没有一 致的标准分类方法。 通常对原油可以从工业、化学、物理和地质等 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本章着重讨论广泛采用的工业分类法和化学分 类法。
29
(2)国产原油的性质 我国的主要油田有大庆、胜利、华北等。 其原油性质不完全相同,见1-1。
由表可看出,我国原油主要有以下特点: 1)石蜡基原油多,因而,起汽油的抗暴性差,柴
油的燃烧性能好。 2)多数原油的含蜡量高,粘度大,凝点高,需加
热输送。 3)多数原油含硫量较低。 4)多数原油轻组分含量少。 5)国产原油的标准密度大多介于0.86~0.98. 6)国产原油50℃的运动粘度一般在
烃类化合物 石油化合物
烷烃 环烷烃 芳香烃 不饱和烃
正构烷烃 异构烷烃
非烃类化合物 氧、氮、硫化合物
胶质、沥青质等
13
(5)从元素组成上看:主要有C、H、 O、N、S组成。
其中C含量为83~87%; H含量为11~14%; O、N、S三种元素总量约为1~4%。 而且,C、H在石油中是以烃类化合物的
形式存在,O、N、S则是以非烃类化合 物的形式存在。
某些石油的元素组成见下表。
14
某些石油的元素组成表(重%)
元素 C
H
S NO
石油
大 庆 混 合 原 85.74 13.31 0.11 0.15 0.69
油
孤岛原油
84.24 11.74 2.03 0.47 1.52
江汉原油
83.00 12.81 2.09 0.47 1.63
油田开发方式的确定

油田开发方式的确定
余海军;李林
【期刊名称】《石化技术》
【年(卷),期】2017(024)005
【摘要】油田开发方式千差万别,无法用一种模式确定开发方式,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总页数】1页(P177)
【作者】余海军;李林
【作者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厂陕西吴起 717600;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厂陕西吴起 7176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渤海L油田不同开发方式下注采井钻遇隔夹层位置优选实验研究
2.低渗透油藏转变注水开发方式研究——以大港油田孔南GD6X1区块为例
3.J油田不同开发方式油藏CO2驱注采特征研究
4.J油田不同开发方式油藏CO2驱注采特征研究
5.多种开发方式并存油田年采油量的有效提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田开发规划方法

38国外油田工程ForeignOilfieldEngineeringV01.18No.92。
2.9B.Ⅱ.JlbLCeIⅥKO滴圄开糍瓤划方法主题词油田规划方法数学模型万能动态方程式本文所论述的开发规划方法区别于其它方法之处在于:1、它以从矿场直接测量的油井各项指标(产能系数、采油量及采液量、累积采油量、累积采液量、日常与累积驱油剂注入量、井底与油层压力)为依据。
2、对于油井数量足够多的油藏或开发层系来说,采油量、采液量与生产井数量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制约的万能动态方程式,并且个别(典型)油井的采油量与采液量之间也有方程式;还有一些公式,如任何一个实际上可能存在的注采系统采油量变化公式;原始可采储量、采油量与油井工作年限之间的公式;投资与日常经济支出;总体技术经济合理性标准与局部合理性标准。
根据这些方程可计算出采油量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其它技术指标,如指定技术措施、指定年采油量、限制采液量与驱油剂注入量;甚至可计算出在混相条件下的采油量。
3、该方法考虑到油井工艺与事故原因的停产。
需要为事故停产钻备用井,如果缺少这样的备用井就将损失部分原始可采储量。
4、在长期开采的油藏上可用该方法确定实际原始可采储量。
可阐明它与官方所确定数字不同的原因以及出现明显或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
在该方法中不论是最重要的油藏参数,还是其开发系统参数都划分成以下参数:油层局部与逐层的非均质性、驱油剂的不同物理特性、由于采油井井底压力低于饱和油气压力而使采油井产能系数降低、规则井网与不规则井网减压时采油量损失、油井的开采期限、油层主要参数的非准确性以及为确保90%可靠性减少计算产量。
翻译:张威金佩强(大庆油田公司研究院)邹亚东(大庆石油管理局电力总公司)校对:李发荣(大庆油田公司设计院)所列举参数可称为非完善参数。
划分这些参数时已排除它们忽略不计的可能性。
必须根据所分析油藏或根据其它类似油藏的实际数据确定参数。
设计师在考虑到所有主要参数与实际情况后,可用该规划方法来分析解决油藏开发规划中的问题。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油⽥开发基础知识第三章油⽥开发基础油⽥开发基础知识是采油⼯进⾏油⽔井管理和动态分析所必备的。
本窜主要包括油⽥开发和油⽥动态分析⽅⾯的基础知识,介绍了采油⼯在油⽔瞬管理中经常遇到的油⽥开发主要技术指标、动态分析的基础概念以及油⽥并发常⽤图幅的编制和应⽤。
第⼀节名词术语1.什么叫开发层系?把油⽥内性质相近的油层组合在⼀起,⽤同⼀套井⽹进⾏开发,叫开发层系。
2.什么叫开发⽅式?可分哪两⼤类?开发⽅式指依靠哪种能量驱油开发油⽥。
开发⽅式分依靠天然能量驱油和⼈⼯补充能量驱油两种。
3.什么叫井⽹?油、⽔、⽓井在油⽓⽥上的排列和分布称为井⽹。
4.什么叫井⽹布署?油⽓⽥的油、⽔、⽓井排列分布⽅式、井数的多少、井距排距的⼤⼩等称为井⽹布署。
5.井⽹的分布⽅式分哪两⼤类?井⽹的分布⽅式分为⾏列井⽹和⾯积井⽹两⼤类。
6.油⽥注⽔⽅式分为哪两⼤类?油⽥注⽔⽅式分为边外注⽔和边内注⽔两⼤类。
7.什么叫边内注⽔?在油⽥含油范围内,按⼀定的⽅式布置注⽔井进⾏注⽔开发叫边内注⽔。
8.边内注⽔可分为哪⼏种⽅式?边内注⽔按不同布井⽅式可分为:⾏列式内部切割注⽔、⾯积注⽔、腰部注⽔、顶部注⽔等。
9.什么叫配产配注?对于注⽔开发的油⽥,为了保持地下流动处于合理状态,根据注采平衡、减缓含⽔率上升等,对油⽥、油层、油井、⽔井,确定其合理产量和合理注⽔量叫配产配注。
lO.什么叫注采平衡?注⼊油藏⽔量与采出液量的地下体积相等(注采⽐为1)叫注采平衡。
11.什么叫油⽥开发⽅案?主要包括鄢些内容?油⽥开发⽅法的设计叫油⽥开发⽅案。
油⽥开发⽅案的内容包括:油藏地质研究,油藏⼯程设计、钻井⼯程设计、采油⼯程设计、地⾯建设⼯程设计、⽅案经济优化决策。
12.什么叫井别?油⽥上根据钻井⽬的和开发的要求,把井分为不同类别,称为井另别。
如探井、评价井、资料井、⽣产井、注⽔井、观察井、检查井等。
13.什么叫⽣产井?什么叫注⽔井?⽤来采油的井叫⽣产井。
⽤来向油层内注⽔的井叫注⽔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六、开发层系划分的步骤
• 4. 综合对比不同层系组合的开发效果,选择最优的层系
划分与组合方案
• 在层系划分及组合后,要采用不同注采方式及井网,分油砂体计算其
开发指标,综合对比不同组合方式下开发效果,从开发要求出发,确
(1)层系一开始就细分,多套井网分采不同油层,少搞分层作业,实现 较高的波及系数。 (2)初期层系划分得粗一些,少钻井,多搞分层开采作业,提高注水波 及面积。后期根据需要,多井网分采各层。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三、开发层系划分的应用情况
美国多采用第一种 前苏联多采用第二种 我国多采用粗分层,后期调整。
层系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影响的一般规律: (1)随着开发层系内油层层数和厚度增加,油层动用厚度和出油好的厚 度明显减少,油层采油强度下降,采收率下降。
b. 层系中不工作渗透率与最高层渗 透率比值和注入水关系开层之比
c. 油层受波及段的半经与油层渗 透率关系曲线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四、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与原因
层系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影响的一般规律:
(2)开发层系内高、低渗透率油层不同的厚度比例,对开发效果影响大
1—900md,占总厚度80%,其余4层等厚共占20% 2—900md, 占总厚度60%,其余4层等厚共占40% 3—900md, 占总厚度40%,其余4层等厚共占60% 4—五层等厚,各占20% 5—100md,占总厚度40%,其余4层等厚共占60%;
前苏联某油田油层合注与分注吸水能力对比表
井号 层 位 射孔厚 度(m) 2.0 11.0 2.6 2.4 6.6 2.4 3.2 3.2 10.0 350 130 130 130 250~400 11.3 渗透率 (×10-3μm2) 170 600 100 10.1 合注 压力 (MPa) 水量 (m3/d) 0 114 0 0 130 0 0 0 142 12.0 0 0 0 386 12.3 187 10.5 130 压力 (MPa) 水量 (m3/d) 0 1260 压力 (MPa) 14.2 12.5 15.0 分注 水量 (m3/d) 359 737 30
主要体现在:沉积条件相近;渗透率相近;油层的分布面积接近;层 内非均质程度相近;各主要油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分布状态相差不大。
2、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储量;
一般要求h(有效厚度)>10m,单井控制储量>10万吨
3、各开发层系间必须具有良好的隔层;(隔层厚度>3m)
4、同一开发层系内油层的构造形态、油水边界、压力系统 和原油物性应比较接近;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纵向上
油田—多油层—非均质 油田开发部署
影响 开发效果
平面上
注入水的利用率
各层储量的动用
水淹体积
最终采收率
一、概 念
划分开发层系:
把特征相近的含油小层组合在一起,与其它 层分开,用单独一套井网开发,以减少层间干扰, 提高注水纵向波及系数及采收率,并以此为基础, 进行生产规划、动态分析和调整。
1、划分开发层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
编制方案是以平均参数来设计井距、排距、生 产压差,而实际生产时,Pwf反映高K/μ 层。 干扰:高渗透层的生产受到低渗透层的干扰 水驱油田,高渗层水淹后,会加剧层间矛盾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四、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与原因
1、划分开发层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
3266 +A
A 958 B
11.4
14.0
A 3206 B
+h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四、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与原因
1、划分开发层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
在合采井中,见效层的油层压力增加,产液量上升。 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会使该井流动压力上升。因此当低压层压力低 于合采井流动压力时,低压层就会停止生产。 有时,甚至高压层出来的液体还会从井中倒灌进低压层。 油井见水后,使得井筒内流 体密度增加,引起流压上升, 同时又恶化了低压、低渗透率 层的生产条件,形成倒灌现象。
定最优方案。其主要衡量的技术指标是: ♣ 不同层系组合所能控制的储量;
♣ 所能达到的采油速度、分井生产能力和低产井所占百分数;
♣ 无水期采收率; ♣ 不同层系组合的钢材消耗及投资效果等指标。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七、影响开发层系划分的因素
• 由于油藏地质条件和油层物理及油藏流体性质的差异,开
油田开发储油层分层级别: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二、多油层油田的非均质特性
1、储油层性质之间的差别
孔隙度、渗透率、岩性之间的差别;高、低渗 透层组合则低渗层原油流动能力小,生产能力 受限,高渗层水窜;高、低压层合采,可能产 生倒灌现象。
2、各层油水关系的差别
3、各层间天然能量驱动方式的差别 4、各油层油气水的性质、压力的差别
第三章 油田开发方式的确定
主要内容:
驱动方式的选择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油田注水方式的选择 开发井网的部署
第一节
驱动方式的选择
驱动方式:天然能量驱动、人工补充能量(注水、注气等)
选择驱动方式的原则:既要合理的利用天然能量,又要有 效地保持油藏能量。 弹性驱:弹性能量丰富,地层压力系数大,大于1.5; 水驱:注水驱或天然水驱,需高速开采、边底水能量丰富 气驱:气源丰富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四、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与原因
1、划分开发层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
杏北油田不同井距堵水后出产数据表
井距 (m) 500 300 井数 (口) 6 7 时间 堵前 堵后 堵前 日产 油(t) 20 38 15 含水 (%) 77.0 6.9 75.0 流动压 力(MPa) 10.65 8.12 11.60 地层压 力(MPa) 11.46 10.27 12.86 总压差 (MPa) -0.19 -1.36 +1.10 生产压 差(MPa) 0.81 2.15 1.26 采油指数 t/(d· MPa) 24.2 18.0 11.9
层系划分主要解决层间矛盾,通过层系的合理组合,使同一开发层系内
各个层之间的矛盾较小,干扰较小; 井网部署则主要是调整平面矛盾,通过井网的合理部署,减少平面矛盾 和井间干扰。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四、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与原因
3、适应采油工艺技术发展的要求
一个多油层油田,油层数目可能很多,开采井段有 时可达数百米。采油工艺的任务在于充分发挥各油层的
发、采油工艺技术及地面环境的情况等都会影响开发层系
的划分。影响开发层系划分的因素为: ♣ 油气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 石油和天然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 烃类相态和油藏驱动类型;
♣ 油田开发过程的管理条件;
♣ 井的开发工艺和技术; ♣ 地面环境条件。
第三节 油田注水方式的选择
第一个“五点井网注水”方案,在
4、油田高效开发要求进行层系划分
用一套井网开发一个多油层油田不可能做到充分 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尤其是当主要产油层较多时,
为了充分发挥各油层作用,就必须划分开发层系,这
样才能提高采油速度,加速油田生产,缩短开发时间, 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五、开发层系划分的原则
1、同一层系内的油层物性应当接近,尤其是渗透率要接近
6—100md,占总厚度50%,其余4层等厚共占50%;
7—100md,占总厚度60%,其余4层等厚共占40%; 8—100md,占总厚度80%,其余4层等厚共占20%;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四、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与原因
层系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影响的一般规律: (3)开发层系内不同渗透率、不同粘度油层、不同组合 对发效果影响很大。 研究表明:随着两层粘度比比值的增 加(第二层油水粘 度比不变),采收率明显下降,当高粘度且为高渗透层 时,随着两层渗透率比值加大,采收率反而略有增加, 这说明流体的流度比大小将会对开发产生综合影响。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 分析油层沉积背景、沉积条件、类型和岩性组合(研究以油层为单 元)。
♣ 研究油层内的韵律性,以便细分小层。
♣ 从油砂体研究入手,来认识油层分布形态和性质。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六、开发层系划分的步骤
• 2.通过单井开采的动态分析,为合理划分层系提供生产 实践依据。
♣ 从油井的分层试油、试采,尤其是分层测试等,了解各小层的生产 能力、地层压力及其变化。 ♣ 应用模拟法、水动力学法、经验统计法等,确定各小层的采油指数
与地质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合采时采油指数下降值与Kh/μ值。
♣ 根据油砂体的工作状况,其所占储量的百分比,采油速度的影响, 采出的程度的状况等,可对层系的划分作出决断。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六、开发层系划分的步骤
• 3.确定划分开发层系的基本单元
根据开发层系划分的原则,确定开发单元。该单元
既可独立开发,也可几个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层系开发。
时油水流度比差别大,使得油井过早见水,无水采油期短; c.油层的压力系统和驱动方式不同;
d.油层的层数太多,含油层段过大。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六、开发层系划分的步骤
• 1.研究油砂体特性及对合理开发的要求,确定开发层 系划分与组合的地质界限
我国陆相沉积油层含油最小的基本单元为油砂体。因此,通过分 层对比,定量确定特性参数后,应查明油砂体的大小,以此为核心, 进行储油层研究。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三、开发层系划分的应用情况
20世纪40年代以前,油田开发采用天然驱动或衰竭式开采 方式,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20世纪40年代开始重视对油层的划分与组合的研究。 当前世界上许多新开发的油田除油层少且薄、面积小的个别例 外,一般都划分成几套层系同时开发。具体的做法有两种: